青岛市高三教学质量统一检测语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221236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市高三教学质量统一检测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青岛市高三教学质量统一检测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青岛市高三教学质量统一检测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青岛市高三教学质量统一检测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青岛市高三教学质量统一检测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市高三教学质量统一检测语文.docx

《青岛市高三教学质量统一检测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市高三教学质量统一检测语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岛市高三教学质量统一检测语文.docx

青岛市高三教学质量统一检测语文

青岛市高三统一质量检测

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姓名、准考证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在答题

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

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

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第Ⅱ卷第六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的

(一)

(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第Ⅰ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与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松驰古刹(ch„)蜚声文坛力能扛鼎(g?

ng)

B.凑合亘古(gˆn)提纲挈领雨霁云散(qŠ)

C.荟萃悄然(qiƒo)金碧辉煌呼天抢地(qi?

ng)

D.气概蓦然(m?

)谈笑风声插科打诨(h”n)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对北大校长周其凤创作的《化学歌》,网友们从专业角度评析倒也无可非议,但通过这首歌曲去指责周其凤本人,甚至推测“权力无所不能”,反应太过激烈。

我们

岂能去身为化学家的周其凤同时又是一位擅长作歌词的文学家呢?

A.质疑不免渴求B.质疑未免苛求

C.置疑未免苛求D.置疑不免渴求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新版《西游记》播出后,在网上引起了不少争议,众网友纷纷“拍砖”,甚至有网友

喊出“张纪中,你毁了我的童年!

”这样令人伤心的话。

B.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1919年出版),胡适采用西方近代哲学的研究方法,把孔

子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与诸子进行比较研究,具有开创性的影响。

C.据报道,全国五十所大中城市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现象,人们在思考人类的

活动对地质变化究竟会产生多大的影响?

D.美伊之间擦枪走火的可能性并不大,双方现在只是在博弈中比拼手中的筹码。

作为

斗争一方的伊朗,不会跨越红线,美国也是如此。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

A.面对困难,他并没有杞人忧天,而是凭着不服输的斗志,靠帮别人送唱片、送快

餐、打零工来维持生计。

B.自古以来,西藏就是我国多民族聚居的家园,各族儿女休戚与共,为开发建设这片美

丽而神秘的雪域高原做出了巨大贡献。

C.把幼儿教育从产业化转变为教育社会化、公益化,就可以有效地制止乱收费、高收

费行为,这才是扬汤止沸的良策。

D.日前,著名华裔数学家丘成桐在广东的一次演讲中,心直口快地告诉青年学子:

“记

得我在你们这个年纪时,懂得的东西实在不多。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已进入21世纪的今天,和平远未能成为全球人共享的福祉,因而我们必须尽力守望

和平和追求和平就成为当今时代的主要课题之一。

B.赵本山演什么小品一直是观众期望值最高的春晚语言类节目,谁也没想到他竟会急流

勇退,离开了春晚舞台。

C.彩笺虽然已经失去了实用意义,但却是颇有艺术价值的藏品。

纸张大概是不好保存

的缘故,时下寻找几套旧时的彩笺已非易事。

D.2011年底,北京某开发单位未经报批,擅自拆除了梁思成、林徽因旧居。

这件事给古

都名城保护和文化之都建设带来了负面影响。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从李煜词看古典诗词的精神世界

李工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以“礼”为核心的专制主义文化曾经造成了中国人缺少个性、没有主体意识的仆从心态,从而在皇权专制社会里,不得不在话语中掩藏自己的真实

思想。

唯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他们的思想感情和精神诉求才得到了真实的表达。

历史的本来面貌很难在官方的史书中得到客观地再现,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才有现代史学家陈寅恪“以诗证史”的独辟蹊径的创见。

有人指出,唯读古典诗词才能窥见中国古代文人的内心世界,才能领略中国历史社会的真实风貌。

古典诗词的这种精神世界,赋予了

它们文学之外的又一层意义。

在“成者王侯败者寇”的传统观念中,李煜仅是个不足挂齿的亡国之君。

不读他的词,你只能知道他是南唐后主,是一位治国乏才软弱无能的小皇帝。

你不会想到,他原来是位杰出的词林大家,他流传下来的为数不多的词作,千百年来广为流传,脍炙人口。

在人类可见的将来,只要人类的苦难没有历尽,相信李煜的词仍然拥有广泛的读者,因为那是作者在经历天堂到地狱般的落差后,悲至极处才有的超越自我的悲天悯人情怀。

当代著名学者刘再复先生认为,李煜的词“与《红楼梦》都不是国家关怀,是天下关怀,是普世关怀”。

这样深得李煜词

思想情感真谛的点拨,为普通读者打开李煜词中的精神世界,提供了一把少走弯路的钥匙。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一种让人愁不起来的愁,一种超越自我、忧患人类的愁,一种将自身的情感和思绪融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才有的愁。

这样的愁透着“阅尽人间春色”的凛然大气,直逼人的心灵深处。

这样的愁,源自人间永恒的苦难,不仅像江水东流一样无奈,也像江水东流一样恒久。

愁这种情绪是一种主动意识,是一种客观的反映,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鲁迅笔下的那些神情麻木、眼光呆滞的“庸众”是不会愁的。

李煜的愁,是对人生悲苦的提炼,是洞察人世炎凉的智慧,是探究人类无尽苦难的思索。

愁是李煜艺术创作的一条精神主线,是其绝大多数词中的思想感情的本质。

这一点,是李煜的词之所以具有永久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

伟大的作品往往源于崇高的苦难意识。

为什么李煜的这首词,特别是词中的这一名句,千百年来在一代又一代人中传诵不衰?

大概不是出自对一个亡国

之君的怜悯吧?

中国古典诗词所蕴含的极其丰富的内容,是一座博大无尽的宝藏矿山,是“精神成人”、“人文培养”中最理想的精神源头,从那里会汩汩流出滋润心田的泉水。

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心灵净化和精神提升,会产生巨大的潜移默化作用。

西谚云:

喜欢音乐的孩子不会犯罪。

在我们这个文明悠久的东方大国里,喜欢古典诗词的人,不会乏味得面目可憎。

相信人们通过对中国古典诗词的认真阅读,将会发现一个中国古典诗词才有的美的世界、情的长河,会在

古典诗词的熏陶和启发中,营造出自己的精神家园。

(改编自《书屋》2011.8)

6.下列各项中,对“古典诗词的精神世界”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与官方的史书相比,古典诗词能够更为真实地表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与精神诉求。

B.我们从古典诗词中可以窥见中国古代文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国历史的真实风貌。

C.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作品源于崇高的苦难意识,因此在一代又一代人中传诵不衰。

D.中国古典诗词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对青少年的心灵净化与精神提升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7.下列各项中,与刘再复对李煜词的理解不一致的一项是

A.李煜词展示了一位治国乏才、软弱无能的亡国之君的痛苦,形成了永恒的艺术魅力。

B.李煜词所抒写的愁将自身的情感和思绪融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直逼人的心灵深处。

C.李煜的人生经历了从天堂到地狱般的巨大落差,其词有着超越自我的悲天悯人情怀。

D.李煜词的愁是对人生悲苦的提炼,是洞察人世炎凉的智慧,是探究人类无尽苦难的思索。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以“礼”为核心的专制主义文化的压制下,中国人缺少个性,不敢在话语中表达

自己的真实思想。

B.现代史学家陈寅恪独辟蹊径,提出“以诗证史”的观点,主张从诗歌中窥视古代文人

真实的内心世界。

C.在作者眼中,李煜词中展现的愁和鲁迅笔下的那些神情麻木、眼光呆滞的“庸众”

的愁不可相提并论。

D.喜欢并认真阅读古典诗词的人,会得到古典诗词的熏陶与启发,去营造自己的精神

家园,不会乏味得面目可憎。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

卫鞅言于秦孝公曰:

“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论至德者

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甘龙曰:

“不然。

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

”卫鞅曰:

“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

所与论于法之外也。

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公曰:

“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不告奸者与降敌同罚。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

复曰:

“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

乃下令。

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于是太子犯法。

卫鞅曰: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太子,君

嗣也,不可施刑。

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

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

卫鞅曰:

“此皆乱法之民也!

”尽迁之于边。

其后民莫敢议令。

臣光曰:

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

国保于民,民保于信。

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

不善者反之:

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

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

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

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

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卫鞅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缘:

因为

B.各以轻重被刑大小被:

遭受

C.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具:

详细制定

D.所利不能药其所伤药:

治疗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B.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C.法之不行,自上犯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常以身翼蔽沛公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以信为宝”思想的一组是

①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②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

③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④国保于民,民保于信

⑤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

⑥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④D.②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卫鞅向秦孝公进言申述变法理由,甘龙对其进行反驳。

卫鞅认为不能和常人、学者

商讨开创大业之事,最终秦孝公认同了卫鞅的观点并同意其变法。

B.为了让百姓相信法令,卫鞅在南门立杆悬赏,先为十金,后增至五十金,有人将木杆

搬到北门而获赏,这才颁布变法法令。

C.秦国很多百姓在变法之初指责新法带来不便,卫鞅借太子犯法之事加以惩戒,使秦人

接受了法令,并让那些质疑新法的人改变了态度。

D.古代成就王道者不欺天下,建立天下者不欺四方;战国乱世的四位君主以信服人,司马

光借此提醒一统天下的当政者更应该这样。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5分)

(2)民怪之,莫敢徙。

(2分)

(3)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3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8分)

一剪梅无名氏

漠漠春阴酒半酣。

风透春衫,雨透春衫。

人家蚕事欲眠三。

桑满筐篮,柘满筐篮。

先自离怀百不堪。

樯燕呢喃,梁燕呢喃。

篝灯强把锦书看。

人在江南,心在江南。

【注】此词作于江上舟中。

(1)结合全词,分析“篝灯强把锦书看”一句中“强”字的表达效果。

(4分)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词中景与情之间的关系。

(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个小题)(6分)

(1)君子坦荡荡,。

(《论语·述而》)

,以手抚膺坐长叹。

(李白《蜀道难》)

(2)北海虽赊,扶摇可接;,桑榆非晚。

(王勃《滕王阁序》)

,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惑矣。

(韩愈《师说》)

念去去、千里烟波,。

(柳永《雨霖铃》)

(4)悲夫!

有如此之势,,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苏洵《六国论》)

,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己亥杂诗》)

五、(12分)

16.请以“历史的记载”开头,重组下面的句子,可以更换、增删字词,不能改变原意。

(3分)

诗歌的吟唱比历史的记载更接近于真理,因为诗歌的内容是表现人类普遍的情绪和意

义,历史的内容是记述个别的事实。

17.仿照示例,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4分)

一句话的智慧

好人与老好人的区别:

好人靠的是一颗善良的心,老好人靠的是一张善良的脸。

惜花者与喜花者的区别:

惜花者常去浇花,喜花者常去摘花。

知足者与贪婪者的区别:

①,。

成功者与骄傲者的区别:

②,。

18.下面是一位同学在某大学自主招生面试时的一分钟自我介绍,其中有些内容游离中心,

有些地方表达不够得体。

请加以修改。

(5分)

①我叫李明,18岁,是来自某某中学的高三学生。

②我爱好广泛,在文学、体育、艺术等方面多有建树。

③我喜欢游泳,也喜欢户外运动,每个周末都要和朋友们到郊外爬山。

④我坚强乐观,不怕困难,不惧挫折,有一种不达目标不罢休的执着精神。

⑤我最大的优点就是善解人意,我会在朋友最困难的时候,鼎力相助。

⑥某某大学,学术氛围浓厚,是我一直向往的名校。

⑦我的家乡在青岛,那里依山傍海,是风光秀丽的大都市,欢迎老师有时间去

做客。

⑧希望贵校能慧眼识金,我将倍加珍惜。

谢谢!

(1)必须删除的两个句子:

(只填句子的序号)(2分)

(2)需要修改的地方:

(3分)

将句的改为;将句的改为;将句的改为。

六、(18分)

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

(一)

(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听秋郑毅

总以为秋天,是个适宜用耳朵听的季节。

也总喜欢在秋天里,叫醒沉睡的耳朵,来听听秋。

雨,总是和秋日有着很深的缘分;雨,也总是被人涂抹上一层厚厚的情感,驱之不散,挥之不去。

秋雨,尤为如此,犹如一坛酽酽的米酒,善感的人只须走近,轻抿一口,那浓浓的愁绪就会如蚕丝缕缕扯出,袅袅余余。

在静寂的深夜,最宜听雨。

只须依窗而坐,轻抿着清茶,偶尔,几点雨滴似乎不经意地敲落在窗棂上,瞬间飞散,消弭于雨雾中,不见踪影。

心也倏尔一震,为那雨滴撞击玻璃的清脆。

轻启窗子,那潮湿的雨气透过窗棂迎面扑来,让人躲避不及。

那寂静的夜气与漫天的雨气彼此柔柔地濡湿,浸润,发酵,酝酿成一杯绵长而浓烈的老酒,沉醉不得,又清醒不能。

恍惚间,思绪仿佛在时空的某个时间某个地点定格,一个叫柳永的诗人,站在长亭外,惆怅地吟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诗句。

这时候,绵绵的雨也就在我的眼前变得忧伤和诗意起来。

秋日里,最不能遗忘的恐怕就是知了的叫声了。

在秋高气爽的午后,睡意还未全消,那阵阵参差不齐的合唱此起彼伏,随之向天空飞扬,在云端停驻片刻,倏尔又跌落下来。

细听,少了夏日几许的聒噪,多了几分从容和坦然。

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没有理由轻言虚度,没有理由不尽情歌唱,没有理由不去绽放这生命中的美丽。

有空的话,也不要忘记到田地里去走走。

傍晚,或者清晨,只须携一份平静的心情,去亲近那久违的田垄。

听听沉甸甸的玉米在杆上欣喜的私语;听听金黄的豆子耐不住寂寞,迫不及待地噼里啪啦地跳将出来;听听笔直的芝麻杆上“砰砰”的拔节声。

此刻,你的心里会充满欣慰。

秋收后的田野,容颜更显得沧桑,胸怀更显得空旷。

那萧瑟的玉米地中,黄绿斑驳的玉米叶子在浸着凉意的秋风中左右摇摆,沙沙作响,没有一丝告别的悲伤,有的只是从容的挥手,沉静的微笑。

那刚刚收割后的荒凉的芝麻地里,一截截露出地面的短短的芝麻茬,还深扎在这坚硬的黄土地上,那稍稍发白发干的茎秆截面,还隐约渗出点点晶莹的汁水,不会是听到芝麻粒儿跳出菱角后喜悦的泪水吧。

最喜欢坐在繁星满天的秋夜下,仰望天际,听点点星星在窃窃私语地交流着彼此的秘密。

此时,热闹夜市上聒噪的卡拉OK早已划上了休止符,人们也渐次进入了梦乡,各种关于奇幻的梦的故事正在有条不紊地悄悄上演,一切都沉寂着。

偶尔,传来几声“唧唧”的声音,或许是蟋蟀或者蛐蛐在梦中的呓语吧,那会瞬间让你心静如水。

每一朵花,每一株小草,每一片落叶,每一滴露珠,都是一种语言,但这种语言只有心灵纯净且充满挚爱的人才能听懂。

也许,美就藏在我们疲惫的心灵之外,远在天涯而又近在咫尺。

去听吧,潺潺的流水和鸟儿的啼鸣,犹如滴水崖中流泻出的清澈和美丽,点点滴滴,会经久不息地在我们耳畔喧响。

凉爽的夜里,躺在床上,当给自己一天的思绪划上句号的时候,或许有个声音会惊醒你疲惫的神经,那不紧不慢的“咚咚”的心跳声正清晰地响彻在耳际。

莫名的感动涌上心头,没有理由的。

生命的感觉此刻是如此强烈,生命的脚步从未如此从容!

听听自己的心脏的跳动,那儿会传来一个熟悉而又亲切的声音:

来吧,到这儿来。

那是来自母亲的召唤,是来自大自然的消息。

秋天了,叫醒自己沉睡的耳朵吧!

用心去听,你会发现,在秋的行囊中,满载的都是单纯的快乐与纯粹的幸福,不是吗?

(选自《东方散文》2011年第13期,有改动)19.作者为什么说“秋天,是个适宜用耳朵听的季节”?

请简要回答。

(4分)

20.文章在开篇与结尾均写到了“叫醒沉睡的耳朵”,有什么作用?

(4分)

21.请简要分析下面两个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4分)

①这时候,绵绵的雨也就在我的眼前变得忧伤和诗意起来。

②秋收后的田野,容颜更显得沧桑,胸怀更显得空旷。

22.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听秋”意义的理解。

(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赖宁雕像的回归滕朝阳李燕

8月18日,备受公众关注的赖宁雕像被迁回原址——山西太原东仓巷。

次日,当地还举行了回迁仪式。

如果没有社会舆论的介入,“失踪”了好几个月的赖宁雕像,恐怕仍将处于“失踪”状态。

今年5月,和东仓巷居民朝夕相处20年的赖宁雕像,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8月上旬,热心的居民开始自发地四处寻找雕像下落,随后,当地媒体也加入寻找队伍。

后来得知,雕像是街道办事处移走的,因为雕像所在的干休所要进行整修,本打算将雕像摆进学校或公园,但均遭到拒绝,只好将其放至一个偏僻的山村。

如今,对这样的安置当然可以说是“暂时寄放”,但若没有社会舆论的压力,或许雕像永远“暂时寄放”于偏僻的山村也未可知。

赖宁,曾经是许多“70后”、“80后”的学习榜样。

1988年3月13日,年仅14岁的赖宁为了保护电视地面卫星接收站的安全,主动加入了扑火队伍,在烈火中奋战四五个小时后遇难。

同年5月,共青团中央、国家教委授予赖宁“英雄少年”光荣称号。

赖宁的故事被媒体广泛报道,赖宁的事迹进入了课本,照片也被挂在了中小学校园,赖宁迅速成为一个时代精神符号的象征。

随着时代的变迁,对于是否该提倡未成年人见义勇为的行为,社会上开始有了不同的声音。

2004年,《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在北京全面实施,“少年英雄”赖宁见义勇为的精神不再被提倡,赖宁的照片被从校园的墙上摘下,其英雄事迹也从教科书上悄然消失。

2006年颁布的《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中,未成年人类似赖宁救火的英雄举动,已被法律禁止。

这些都被很多人理解为赖宁只是一个过去时代的精神符号,赖宁精神已经过时。

但也有人针锋相对地指出,不管赖宁的精神是否应该提倡,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赖宁雕塑的被“冷落”,正是我们这个浮躁的时代过分追逐物质和功利的结果。

现在,虽然赖宁雕像回归了,但是由此引发的思考仍没有结束,也不应该结束。

赖宁雕像、赖宁画像到底有没有永久性的价值?

回答是肯定的。

对于众多“70后”、“80后”的人来说,赖宁作为童年岁月中珍贵的记忆也许永远无法抹去。

河北传媒学院大二学生齐玲玲告诉记者,即使是作为一名“90后”,她也希望人们能够重新看待赖宁精神,“重拾赖宁精神对于当下这个超男超女盛行、信仰迷失到竟为侵华日本开拓团立碑的社会行径会是清醒的一击”。

许多公园和学校拒绝接受赖宁雕像,他们事后遭到了社会舆论的谴责。

事实上,他们都是根据当今的主流价值观看待这件事,这种思想行为,只是当今时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表现而已。

时至今日,不鼓励未成年人见义勇为、做无谓的牺牲,成了新的主流价值观,赖宁之所以成为英雄的价值基础发生了改变,但是如何看待赖宁依然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今年3月,西安儿童公园面临改造,赖宁雕塑是否保留一度引起争议。

原因是“这个英雄少年是因为救火而牺牲,如今提倡保护少年儿童,不提倡少年儿童见义勇为”。

幸运的是,在众多市民和政协委员的呼吁下,雕像还是被保留了下来。

在一片树木掩映中,这个1974年出生的少年,还是他14岁牺牲时的样子,挥着树枝奋力扑火,大幅度的形体动作呈现出一种强劲的向前的力。

三三两两的孩子们从“赖宁”身边走过,或蹦或跳,或停下观看,或视若无物地走开。

而赖宁仍然站在那里,默默地做着扑火的动作,奋力向前。

(摘编自2011年8月《教育》《华商报》)19.请说明题目中“回归”与第一段中“失踪”的含义。

(4分)

20.第二段写居民们自发寻找雕像,目的是什么?

(4分)

21.赖宁雕像回归了,但作者为什么说“由此引发的思考仍没有结束,也不应该结束”?

(4分)

22.最后一段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作为新闻述评,你认为这样写是否合适?

请简要

说明理由。

(6分)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当一只玻璃杯中装满牛奶的时候,人们会说“这是牛奶”;当装满菜油的时候,人们会说“这是菜油”。

只有当杯子空置时,人们才看到杯子本身,说“这是一只杯子”。

同样,当我们心中装满成见、财富、权势的时候,就已经不是自己了。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①自定立意;②自拟标题;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青岛市高三统一质量检测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15分)1.C2.B3.A4.B5.D

二、(9分)6.C7.A8.D

三、(12分)9.A10.C11.D12.C

四、(24分)

13.(10分)

(1)聪明的人制订法规,愚笨的人被法规制约(或“受制于新法”);贤德的人改变礼制(或“规则”,“礼法”等均可),无能的人拘泥于(陈旧的)

礼制。

(5分)

(2)百姓们感到此事很奇怪,没人敢动手去搬。

(2分)

(3)不讲信誉无法统治(“领导”也可)人民,没有人民便无法守卫国家。

(3分)

评分标准:

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14.(8分)

(1)“强”有勉强之意。

写出了诗人灯下因思乡而想看家书,但又因看家书易勾起内心思乡之情而不忍看的矛盾心情;表现了诗人对亲人和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

评分标准:

“强”字的解释分析2分,感情2分。

(2)上片写景,描绘了一幅早春时节充满生机的江南风景图;下片抒情,表达了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