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优秀优秀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221067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9.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伶官传序优秀优秀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伶官传序优秀优秀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伶官传序优秀优秀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伶官传序优秀优秀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伶官传序优秀优秀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伶官传序优秀优秀教案.docx

《伶官传序优秀优秀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伶官传序优秀优秀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伶官传序优秀优秀教案.docx

伶官传序优秀优秀教案

伶官传序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词类活用的文言语法现象。

2.体会正反说理突出中心的写法。

3.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

识记11个词语,掌握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特征,学习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本文是“传序”,所以众多的史实都是正文的主要内容,这里可简约地点到即可,也正因如此,给阅读带来一定的困难,成为学习的难点,只要对涉及的人事有一般的了解即可。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利用注释、工具书,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朗读课文,掌握文章大意,理解作者意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苏洵在《六国论》中论说六国灭亡的原因,以借古讽今的写法,讽谏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勿蹈六国覆辙。

今天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也是借古讽今,总结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现在听录音,轻声跟着阅读,思考庄宗李存勖17岁后发生在他身上的有什么事。

二、解题

同学们根据注释,谈谈作者与《新五代史·伶官传》,教师补正。

明确: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谥号文忠。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并且提倡古文,批评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学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于他的门下。

他是唐宋八大家中的重要作家。

《伶官传序》就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文,目的是评述伶官受宠幸而乱政的史实,总结历史教训,讽谏当时的北宋统治者,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他的作品主要有《新五代史》。

与宋祁合写《新唐书》等。

三、历史背景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

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

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páiyōu,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

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

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

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

四、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解释词句。

重点辨析本文中的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学生解答,教师补充更正)

2.分组讨论,指定回答:

(1)提问:

“虽曰……岂非……”是一个什么句式?

其作用是什么?

(学生解答,教师补充)

明确:

“虽曰……岂非……”是反诘语气的转折复句,意在强调后者。

强调“人事”的作用,即盛衰之理,不仅在于天命,更在于人事。

点拨:

凡反问句都是以疑问的语气表达字面相反的意思,无疑而问,语意表达的比陈述句更确定、更有力、更发人深省,有更强的感情色彩。

(2)看课文,当文章写出盛衰、成败两个方面,用“方其……可谓壮哉!

”“及……何其衰也!

”句式,接着又用“岂……欤?

”“抑……欤?

”的句式,各是什么句?

有何作用?

明确:

(讨论后定人回答,其他同学补充)“方其……可谓壮哉!

”“及……何其衰也!

”这是两个感叹句,又是对称句。

感叹饱含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前一句表示对庄宗胜利的赞赏之情,后一句表示对庄宗失败的悲叹之情。

对称句,节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特别是本文的对称句在内容上都是正反对照的,不仅有音乐美,而且给人鲜明的对比感,表达了作者褒贬、扬抑的立场,气势十分充沛,感情色彩浓郁,加强了论证的力量。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是反诘语气的选择关系的复句,前者被否定,被舍弃,后者被肯定,说明成败之事皆自于人的道理,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印证了开头的论点。

(3)请同学们再找出几个对称句和反问句,念给同学听。

明确:

对称句:

“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

反问句,例: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3.概括李存勖一生的主要经历。

(1)提问:

通过阅读课文,给李存勖编一个履历表(课文P97注释:

李存勖885~926),主人公李存勖在公元908年、912年、923年、926年的几个年代里,年龄分别是多少岁?

明确:

908年是23岁;912年是27岁;923年是38岁;926年是4l岁。

提问:

在这几个年头里,在李存勖身上分别发生了什么事?

(尽可能用课文的原句回答)

明确:

①李存勖23岁时的事:

“接受三矢,继父遗志。

”(齐声朗读: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

点拨:

从这铿锵的节奏中,可以看见一位胸怀大志,雄姿英发的年轻统帅形象清晰地浮现在我们眼前。

②主人公27岁时的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这是公元912年,李存勖派兵攻破幽州,俘获刘仁恭及其家族,刘守光逃到沧州,乃被捕获。

父子都被处死,灭燕)

③主人公38岁时的事:

“函梁君臣之首”(亡梁),然后“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建立了后唐。

李存勖从受命到立国,经过了整整15年。

④主人公4l岁时的事: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指导读文(慢节奏)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3)学生在凝重的气氛中静思两分钟,想象庄宗君臣凄然相向,泪下如雨的悲惨情景,并和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雄武进行对照比较。

(4)点拨,提问:

在这无声的静寂中,学生们心潮翻卷,历史的风云变幻掠过心头。

在这生生死死、盛盛衰衰的变化中,不正寓含着某种哲理吗?

请同学们思考:

①庄宗灭敌立国。

用了15年时间;然而由盛至衰,只有短短的3年。

这一盛一衰的关键是什么?

明确:

论点:

“盛衰之理,岂非人事哉!

②呼应论点的结论是什么?

明确: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③提问:

庄宗盛也人事衰也人事,然而作者在一百多年后的宋代中叶重提这件史实,他要人们记取什么样的历史教训呢?

明确: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④这一句让同学们共同诵读,并翻译此句。

点拨:

从庄宗李存勖的履历表上,可以看出李存勖一生的主要经历——一盛一衰。

那么一盛一衰的关键问题是由于“人事”和呼应这一论点的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它揭示了“人事”的内涵,从而得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深刻教训,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

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

在这里讽谏了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十分深长。

五、朗读课文。

六、课堂小结。

从唐庄宗李存勖的履历表上可以看出“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这篇文章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着“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述,以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为论据,以“晋王三矢”这一不能确定为史实的传说作为事例,以论带史,以史论证,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

励精图治。

七、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讨论《伶官传序》与《六国论》在写作上的异同,并背诵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伶官传序》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为其《新五代史·伶官传》所写的一篇序文。

此文作为宋代文学的名篇佳作,与苏洵的《六国论》都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国家兴衰的道理,都总结了历史经验,都有劝谏统治者之意。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两文,回答问题。

二、提问

1.《六国论》与《伶官传序》两文的中心论点各是什么?

明确:

《六国论》是一开始提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

《伶官传序》也是一开始采用反诘句式提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

岂非人事哉?

”的中心论点。

2.提问:

《六国论》与《伶官传序》在论证方法上有何相似点?

明确:

《六国论》提出论点时从反面否定,与正面肯定两方面提出论点。

反面否定是“非兵不利,战不善”,正面肯定是“弊在赂秦”,然后作者承题作两方面分析,一是赂秦的国家“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一是不赂秦的国家“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所以不赂者以赂者丧,紧接着论证赂秦国家灭亡的原因与不赂秦者灭亡的原因。

赂者,用引证“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不赂者,用例证,(齐人)“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赂者与不赂者正反对比论证了中心论点,并以议论兼抒情,假设论证反面推进,似乎在批评六国的“为国者”,实是告诫北宋“为国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点明了本文的主旨。

《伶官传序》采用正反对比推理,使读者读后深感道理确凿。

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文章依据史实对比推理,自然得出结论:

晋王临终授矢庄宗,告以遗恨,叮嘱庄宗不忘世仇,实现遗愿。

是时,庄宗重任在肩。

兢兢业业,用兵时负矢直前,惟恐有负先王。

终于获得成功;及至如愿以偿,大功告成,便一改初衷,宠幸伶人。

以至政纲倾颓。

衰败随之。

文章以成功时“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的情景,与失败时“士卒离散”“泣下沾襟”的惨象进行对比,十分鲜明地导出成败由人的道理。

对此,作者未直陈己见,而是用反诘句式予以表达。

“岂……欤?

”“抑……欤?

”充满感慨之情,增强了感染力,写到这里又用古训“满招损,谦得益”,追本求源,指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照应上文,揭示了人事的实在涵义。

最后推而广之,以“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着眼于历史教训,收束全文,论证中同样用例证与对比论证方法。

点拨:

《六国论》《伶官传序》两文的作者都以讽喻现实为写作目的。

史论性的作品,往往名为论古,实为喻今。

因此,透过作者对纷繁的历史事实的评述,弄清他们讽喻现实的写作目的,是理解课文的突破口。

3.讨论,提问:

《伶官传序》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讨论后指名回答

明确:

(1)例证法。

本文属于史论。

写史论使用例证法,可以以论带史,以史论证。

运用这种方法,关键在于准确地选择典型事件。

本文第一段就提出以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为论据,在具体选材上,却以“晋王三矢”这一不能确定为史实的传说为事例,并加以详述,体现了选材的匠心。

(2)对比论证。

本文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由于人事。

这一论点本身就是一个既正反对立又合而为一的命题。

全文以“盛衰”二字贯穿始终,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着“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述。

4.提问:

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色呢?

明确:

(1)语言委婉,气势旺盛

本文作为一篇总结历史教训、为在世及后世君主提供借鉴的史论,毫无生硬的说教。

而是娓娓道来,婉转动人。

(2)文笔酣畅,波澜起伏

文章开篇发出嗟叹,提出论点,语势突兀而起,随后落到立论根据上,再缓缓落人“晋王三矢”的叙事;又语势猛然一升,发出对庄宗之“盛”的赞叹,而后语势陡然一降,发出对庄宗之“衰”的悲叹,继而步步紧逼,设疑、引古语而得出“自然之理”;然后再次评论庄宗的盛衰,语势再升再降,在大起大落之中引发出发人深省的教训,戛然而止,将全文的语势稳稳地落在结尾上。

篇幅虽短小,却写得起伏跌宕,全文一气呵成,淋漓酣畅。

(3)平易自然,简约凝练

本文用平实的语言生动地叙说事例,深入地说明道理,平易近人,自然晓畅。

其中一些格言式的对称句,如“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整齐,言简意丰,发人深省。

5.讨论,怎样理解文章中文与题的内在联系?

讨论后指名回答,补充更正

明确:

作者为《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到伶官们的事,表面看来文不对题,实际上两者有内在联系。

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的叙述,不必重复。

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

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

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

这样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

三、课堂小结

全文以“盛”“衰”二字为中心,先以反问指出国家盛衰与人事有关,而后对庄宗用兵报父仇作了肯定叙述,也为表述其功业之盛张本。

第三段就盛衰对比提出设问,最后得出论断,亦即全文的中心论点,末段再次将盛衰对比,进而指出庄宗困于伶人具有普遍意义,这就是写《伶官传》的缘由。

“兴亡规律”——即是“规律”,要用事实来检验它是否正确:

       庄宗:

忧劳则兴,逸豫则亡;

       秦:

  仁政则兴,暴政则亡;

       六国:

抗秦则兴,赂秦则亡;

       项羽:

重贤则兴,寡谋则亡;

       学生:

勤奋则兴,懒惰则亡。

   可见,一个人的兴亡、得失、成败,与天命神灵无关,关键在自己,事在人为。

这也是“兴亡规律”带给我们的启示,希望同学们用这一“规律”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四、布置作业。

继续熟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名言警句。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归纳讲解文言知识,并进行课外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一、结合课后练习,积累语言。

    1.词语

    [与]

    与尔三矢(给)

    求!

无乃尔是过与(读yú,通“欤”)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为,给,替)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和)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亲附,亲近)

    [归]

    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归附,归依)

    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返回)

    知其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归还)

    若水之归下也(归聚,汇聚)

    [易]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容易)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轻易)

    以乱易整,不武(替代)

    [告]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祭告,祷告)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告诉,告知)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告之于帝(上报,报告)

    2.活用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兴,振兴,使……兴盛;亡,使……亡。

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夜,在夜间,名词用作状语,表示时间。

东,向东,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3.句式

    [被动句]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为天下笑”即“被天下笑”。

“为”是介词,表示被动,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智勇多困于所溺

    这句话的意思是:

“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

”“于”是介词.表示被动,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反问句]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句末用的是叹号,但仍是反问句。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4.警句

    满招损,谦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二、延伸阅读

(一)阅渎下列文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评曰: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

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

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

终于帮域之内,成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参考答案:

(1)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

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一一尽忠心,有益于世的人虽仇必赏;违犯法令,怠慢职事的人虽亲必罚。

(2)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花言巧语,掩饰罪过的人,罪虽轻也必加严惩。

(3)善无微而不赏。

恶无纤而不贬——善再小也无不奖赏,恶再细也无不贬斥。

(4)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一—大概随机应变的军事谋略不是他的特长吧!

三、课堂作业。

完成《基础训练》相关练习。

 

伶官传序

(一)导入:

唐朝过了是宋朝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在这两个朝代之间又有无数个小的王朝在历史的长河中交替出现,它们就如同昙花一现般的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它们本如流星一般的在夜空划过,但是事隔多年后,人们还要旧事重提,将那段尘封的史事昭然于天下,宋代的欧阳修就做了这么一个史记之人。

我们今天就来拜读一下欧阳修先生的《伶官传序》,看老先生在这片史论性的文章中到底要向我们讲述什么呢?

(二)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一107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溢文忠。

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亲以荻杆画地教他识字。

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先后在中央和地方任职,历任知制浩、翰林学士、参知政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

但多次被贬,又多次起用。

神宗熙宁四年(107t),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归于颖州(今安徽阜阳)。

次年卒,溢文忠。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

他的文学成就以散文最高,影响也最大。

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的精神,在散文理论上,提出文以明道的主张。

他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大力提倡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

他不仅能够从实际出发,提出平实的散文理论,而且自己又以造诣很高的创作实绩,起了示范作用。

欧阳修一生写了五百余篇散文,有政论文、史论文、记事文、抒情文和笔记文等,各体兼备。

他的散文大部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易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

叙事既得委婉之妙,又简括有法;议论纤徐有致,却富有内在的逻辑力量。

章法结构既能曲折变化而又十分严密。

《朋党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醉翁亭记》、等,都是历代传诵的佳作。

欧阳修还开了宋代笔记文创作的先声,其《归田录》、《笔说》、《试笔》等都很有名。

欧阳修的赋也很有特色,著名的《秋声赋》运用各种比喻,把无形的秋声描摹得非常生动形象,使人仿佛可闻。

这篇赋变唐代以来的“律体”为“散体”,对于赋的发展具有开拓意义。

欧阳修的诗歌创作成就不及散文,但也很有特色,其中不少诗反映了人民的疾苦,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他还在诗中议论时事,抨击了腐败政治。

但他写得更多、也更成功的那些抒写个人情怀和山水景物的诗。

他的诗在艺术上主要受韩愈影响。

总的来看,风格是多样的。

2.关于“序”

序作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其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本节课要阅读的《伶官传序》是为《伶官传》所作的序。

3.背景介绍:

由于本文是借古讽今之作,需简要说明写作的历史背景,应从“五代”和“北宋”两个角度把握。

五代,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朝廷,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代。

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仍,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

庄宗称帝后,迷恋优伶,被伶官所惑,伶官得以重权在握。

当叛乱四起时,拥有兵权的伶官史彦琼拒不发兵,庄宗亲征败北,众叛亲离,伶官郭从谦又乘危作乱,乱箭射死庄宗。

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感慨,告诫北宋统治阶级要以史为鉴。

这是由于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

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

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

4.史论文的一般特点,介绍《伶官传序》的特点:

①介绍史实的目的是以史实作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②叙述史实一般比较概括简练;③常采用借古讽今的写法。

5.本文宜采用诵读法,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诵读指导。

1、读出重音,体现出着重强调的意义来。

比如首段的“岂非人事哉”一句和“得、失”二字,通过重读,就可暗示出作者的观点,即认为国家的盛衰在于“人事”,同时传递出立论的根据就是庄宗得失天下的对比。

2、读出节奏,体现出文气的急切舒缓来。

例如:

“方其”领起的5个分句要一气贯通,读出声势,表现出庄宗不可一世的气概。

3、读出对比,体现出文章的抑扬变化来。

“天命”与“人事”是一重对比;“可谓壮哉!

”与“何其衰也!

”是一重对比;“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是对比;“方其盛也”与“及其衰也”仍是对比。

几组对比,读起来都宜先轻后重,把着重点放在后边,低昂反复,先扬后抑,感慨淋漓,发人深思。

4、读出语气,体现出作者的感情倾向来。

例如开篇“呜呼”一语,叹惋之情十足,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总的感情基调。

再如“可以知之矣”和“自然之理也”,都应以十分肯定的语气去读,要读得从容缓慢,给人不容置疑的感觉。

(三)研究课文,步步导读:

(一)提问1: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明确1: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或答“忧劳……”)

提问2:

找学生翻译此句。

(用现代汉语概括这一句话。

明确:

盛衰在于人事。

(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为的事吗?

提问3:

由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以推知本文将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3:

例证法

提问4:

作者立论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4: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即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

强调:

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

提问5: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此句在文中起何作用?

明确5:

总领下文,是文中的分论点。

使读者明白下文是以庄宗如何得天下与如何失天下的史实作论证的。

下文就是以昔日“得天下”与今日“失天下”进行对比论证的。

(二)分析二、三段

(1)由时间理出过程

庄宗李存勖(885━926)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参看注释,回答,在这几年里,庄宗多少岁,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

(用课文中的话概括。

908年(23岁),“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912年(27岁),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38岁),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后唐。

926年(41岁),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提问:

庄宗得天下用了15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3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

(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

“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强调“兴”“亡”使动用法。

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

(2)第2、3两段论证了什么问题?

提示:

论证了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

(3)运用了哪些史实?

①晋王临终遗训: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②庄宗受三矢,继父遗命,志在复仇。

A.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B.灭梁,“函梁君臣之首。

③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提问1:

课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