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定西市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218899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89.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定西市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甘肃省定西市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甘肃省定西市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甘肃省定西市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甘肃省定西市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甘肃省定西市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

《甘肃省定西市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定西市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甘肃省定西市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

甘肃省定西市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甘肃省定西市岷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美丽《诗经》

《诗经》是一个谜,它有太多的秘密没有揭开。

可是,它实在太美了,使我们在殚精竭虑不胜疲惫的解谜失败之后,仍然对它恋恋不舍。

《诗经》与我们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它的无知上。

我可以稍微武断一点地说,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

对很多问题我们都各持见解而互不相让。

即便有些问题看来已被“公认”,但那也正是全体的无能为力。

我举几个例子。

正如大凡神圣人物总有一个神秘出身一样,《诗经》的出身也颇扑朔迷离。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便有了“采诗说”和“献诗说”。

班固和何休都有“采诗”之说,且都说得极有诗意。

但仔细推敲他们的说法,却并无任何历史根据。

司马迁就没有这种说法,《左传》中也无这种说法。

但我们却又无力驳斥班固和何休,因为他们的说法虽然缺乏证据,却是一个合理的推断。

更重要的是,否定这个说法,我们并不能提供一个更合理的说法。

与国风“采诗”说相配合的,便是大、小雅的来自“公卿至于列士”的“献诗”。

这种说法也只有《国语》“召公谏厉王”中的一个孤证,且这“公卿至于列士献诗”之“诗”是否为公卿列士自作也成问题。

况且,就一些尖锐的讽刺之作看,像《小雅·十月之交》中对皇父等七个用事大臣的点名揭批,大约也不是“献诗”的好材料。

《诗经》的搜集固然是一个问题,然而集中起来的诗,要把它按一定的规则编排成书,又是哪些人?

最后毕其功的人是谁?

司马迁说此人是孔子,这当然是最好的人选,但司马迁并没说明他这么说的证据。

这个说法也受到后人的质疑。

就《诗经》本身,它的作者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

抗战前,朱东润先生在武汉大学《文哲季刊》上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理据充分的质疑,却不见有什么反响。

1981年朱先生又出版《诗三百篇探故》,仍没见什么回应。

我私下认为这种尴尬其实很好理解:

大家都不愿再惹事,得过且过。

上述种种学术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

正如一位绝世佳人,她吸引我们的是她的美丽和风韵,而不是她的身份和背景。

据《世说新语》载,东晋谢安曾问子弟《诗经》中何句最佳。

他的侄子谢玄答: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是《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确实很美,但如果谢太傅问我,我一定回答《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

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

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月亮出来明晃晃啊,那个美人真漂亮啊。

步履款款身苗条啊,我的心儿扑扑跳啊。

我曾用“天堂的三个元素”来评述这首诗。

美是一种没有峭壁的高度,她不压迫我们,但仍让我们仰望;她不刺戮我们,但我们仍然受伤。

她如此接近我们,却又如此远离我们;如此垂顾我们,却又如此弃绝我们。

这个美丽的女子,是月夜的一部分,或者说,月夜是她的一部分,她与月已经构成了圆满,我们已无缘参与其间,但她如皎月泻辉般辐射出来的美,还是灼伤了我们的心。

对这澄澈圆融的境界,我们能介入其中的,不,能奉献与之的,也只是这颗怦然而动的心……明月、美人和我们的心,是这首诗的三个主要意象。

要知道,自然、美人和我们:

天堂只要这三个元素就够了。

《诗经》305首,美丽的诗篇触目皆是,我只是举了一例。

《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

只有这样,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

1.作者认为,“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

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迁和《左传》都没有提到“采诗”说,大、小雅中的讽刺之作应该不是“献诗”。

B.司马迁虽然说到孔子是《诗经》的主编者,但没有提供证据。

C.《诗经》的作者是个大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

D.朱东润先生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了质疑,并且理据充分。

2.文中用了比较多的笔墨写《陈风·月出》,对其作用的表述最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为了解说作者对诗歌的评价标准,美丽的诗篇必须符合“天堂的三个元素”。

B.是为了说明《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不是《诗经》中最美的,《诗经》最美的诗篇应该是《陈风·月出》。

C.是为了说明对《诗经》的学术研究无关紧要,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

D.是为了说明《诗经》的美丽,《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经》毕竟是“诗”,只有抛开充满疑问的学术研究,才能真正走进《诗经》美丽的境界。

B.学术界对《诗经》很多问题的研究仍然莫衷一是,主要是年代久远,史料鲜有记载造成的。

C.自古以来人们总是殚精竭虑不胜疲惫通过读“诗”来解《诗经》的“谜”,这种不把《诗经》当“诗”来读的现象现在依然十分严重。

D.不仅仅是《诗经》,古代诗歌由于史料很少,普遍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18年7月15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公告称,在飞行检查中发现长春长生生物公司的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生产存在记录造假等严重问题。

疫苗事件引发了极大关注,但疫苗真假的定义并没有明确的界定。

事实上,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更改了生产参数的疫苗、效价不合格的疫苗并不等同于假疫苗或者“毒”疫苗。

某药物研发平台创始人兼CEO张清(化名)介绍,通常提到的假疫苗有两种,一种是疫苗上市之前研发数据错误导致疫苗为假,另一种是生产过程中导致的,具体来说有原料选用与生产流程问题,原料选取的优劣和生产过程是否规范直接影响质量,长春长生的假疫苗就是生产流程中更改了参数导致的问题。

某疫苗研发公司李强(化名)表示,“此次出事的狂犬疫苗是长春长生生物更改了生产参数,但更改了哪些,之后质量是否受到影响目前尚未公布,严格意义上也不能定性为假疫苗,但是企业不严格按照生产标准来生产疫苗肯定是违法的,应该受到严惩。

《新京报·为什么疫苗容易出问题?

材料二:

2013-2030年全球疫苗行业市场规模变化趋势及预测全球市场情况

数据搜狐网《疫苗行业深度研究分析》

材料三:

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教授许雪梅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包括天花、白喉、脊髓灰质炎、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在内的大部分病疫的控制或消除,都是因为疫苗起了作用。

特别是对新冠肺炎这种传播性强的疾病来说,疫苗研发更是必须的。

我们谁也不能保证,新冠肺炎未来不会成为流感样常态化传染病,如果能够研制出特效疫苗,就如同为人体增加了一道屏障,这是最理想的控制传染病疫情的方法。

一般来说,疫苗分为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亚单位疫苗、重组微生物载体疫苗、核酸疫苗等类型。

不同类型疫苗的研发手段略有不同,有些需要分离选取合适的病毒毒株,有些是选取病毒里面能够制造疫苗的关键蛋白或是基因序列,在实验研究筛选获得候选疫苗后,再进行深入的开发研究。

尽管在严峻的疫情形势下,相关部门加快了对疫苗研发生产的各项审批,但鉴于疫苗研发的自身特点,需要严格遵守2019年发布的《疫苗管理法》,在保证疫苗质量标准的前提下,方可进入生产阶段。

因此从科学严谨的角度出发,成功尚需时日,疫苗离投入生产也还有不短的距离。

《生命时报·新冠疫苗还要等多久?

材料四:

2月6日晚,瑞德西韦临床试验在武汉金银潭医院启动,引发公众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和网络讨论。

好消息纷呈沓至,人们热切盼望针对新冠病毒的药物和疫苗早日问世,尽早用于疾病治疗,挽救更多生命。

但是,药物和疫苗研发也有自身的规律和程序。

无论是新药还是新疫苗的研发,都面临三大风险或困难,即巨额成本、漫长研发周期、低成功率。

根据美国塔夫茨大学药物研发中心的评估,研发一种新药并上市需要27亿美元。

英国《自然》杂志也指出,新药研发成本约为26亿美元。

从时间上看,需耗时10年左右,并且成功率不到1/10。

疫苗研发也大致相当。

此外,研发药物和疫苗还必须遵循现代医学的循证原则,也就是随机双盲对照研究。

以现在的研发抗御新冠病毒的药物为例,需要随机采用至少两个小组的人群、动物。

一组用药,一组给予安慰剂,但是两组试验对象的条件大致相当,如年龄、性别等,对同一种药物进行试验。

双盲则是指,医生和志愿者(包括参加试验的病人和正常人)都不知道是在试验什么药物。

在随机双盲对照原则之下,要进行体外(细胞)试验、动物试验、临床人体1-3期试验,以及药物上市之后的第4期试验。

主要是验证和评价药物对目标适应症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以及利益与风险关系。

整个试验完成后,才能向医药管理部门申请上市和进入临床使用。

《光明网·新冠病毒药物和疫苗研发也要遵循科学规律》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长春长生生物公司的冻干人用狂犬疫苗造假的问题,在于他们在生产过程中更改了相关参数。

B.从全球疫苗行业市场规模变化趋势及预测图可知,疫苗市场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增速先是起伏较大后逐渐趋于稳定。

C.《自然》杂志称研发一种新药成本约为26亿美元,现在瑞德西韦已经上市,估计其研究成本也非常高昂。

D.对于包括天花、白喉、脊髓灰质炎等在内的大部分病疫的控制或消除,许雪梅教授认为疫苗是最好的选择。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管疫苗生产公司改数据后生产的疫苗是否会给患者带来危险,只要其不按生产标准来生产,那就属于违法。

B.虽然我国手足口病患病人数八年间都在200万上下波动,但死亡人数却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到2018年最低。

C.疫苗虽分为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亚单位疫苗等多种类型,但它们的研发手段却是相同的。

D.如果医生和志愿者进行双盲对照研究后没有不良反应,那么拿来试验的疫苗就可以进入临床使用。

6.三则文字材料围绕“疫苗研发”分别侧重讲述了哪些内容?

请简要概括。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老人

崔立

①老人真的是老了。

②有点迫不及待地老了。

③早上,阳光缓缓地照射在马路上,老人佝偻的背影,缓步地前行中。

微风从老人的身边轻轻滑过,都像比老人的速度要快。

老人,是要从人行道的一端,走到人行道的另一端。

看起来,距离并不是很远,甚至用眼睛去看,应是触手可及的。

但老人的眼睛,无法真切地触及到那里,只能迈开着她的脚步,艰难地往前走。

有一个年轻人,急急地走过老人的身边。

人行道并不宽,老人走在稍偏中间的位置。

年轻人走过去时,带起了一阵风,也碰触了老人柔弱的肩膀一下,是风要刮倒了老人,还是年轻人撞到了老人。

老人的身子踉跄地顺势往前仰了一下,像是要摔倒,摇摇晃晃地要倒下了,还是艰难地撑住了。

老人很不容易地站在那里。

匆匆而过的那个年轻人,在老人的眼睛里早已不见了踪影。

④又一天,老人走着同样的路,缓缓地,在那条人行道上蹒跚着步子。

老人走得还是很慢,慢慢悠悠地,看起来像在走,看起来又不像在走。

有阳光照射在老人的头上,照出一头黑白相间的老人的鬓发。

老人缓缓行走在人行道的中间。

一个女孩,原本是在离老人身后很远的距离,接着是越来越近,直至女孩已经到了老人的跟前。

老人站在人行道的中间,挡住了女孩前行的路线,女孩几次想走过去,但空间太窄,还是走不过去。

女孩咬了咬牙,想说什么,又憋了回去。

反复犹豫,女孩终于是忍不住开了口。

女孩说,阿姨,你能让我一下吗?

有好几秒的停顿,老人缓缓转过了身,看向女孩。

顺势地,女孩在老人转身时多出来的空档,匆匆忙忙地走了过去。

女孩真的是太匆忙了,连一声“谢谢”也忘记说出口,人已走出去好远。

⑤……

⑥再一天,老人还在那里行走,缓缓地,若你说她停在那里,其实也未尝不是真的。

老人却是在行走,继续缓慢地行走在这条路上。

这条路很漫长吗?

老人披了一件外套,天是有些冷的,哪怕阳光是高高挂着的,也难以抵挡冬日的寒冷。

老人的脖子上,是围着一条围巾的,围巾有些老旧,像老人漫长的年华。

老人缓缓地在行走,不知不觉间,本来围得就有些松的围巾悄无声息地滑落。

老人毫无察觉,老人丝毫感觉不到因围巾掉落后的寒冷,老人本来就很冷,冷与再冷之间差异不大。

老人走了有几步路了,老人的那几步路,已经走了好久。

老人在往前走时,身边是一个女人的声音。

不知什么时候,女人已经到了老人的身旁。

老人注意过,原来她身边是没有人的。

女人喊了声:

阿姨!

老人听到了,老人是有几秒钟的停顿,老人缓缓地转过身,老人以为还是要让开路,然后有一个人会像阵风般匆匆忙忙地从她身边走过。

这次,没有风,要是风,也是空气中的寒风。

女人停在了老人面前,女人说,阿姨,这围巾,是您掉的吗?

老人看到了女人手上的围巾,习惯性地摸了摸自己的脖子,脖子间空荡荡的。

无疑,眼前的这条围巾是老人掉的。

老人从女人手上接过了围巾,说,谢谢。

老人轻轻地摸索着往脖子里围,老人围得很艰难。

女人说,阿姨,我帮您围吧。

女人为老人围上了围巾,围得很严实,让那寒风吹不进脖子里。

女人还说,阿姨,您是要往前面走吗?

我送您过去吧。

老人脸上挂起笑容,说,谢谢你。

女人扶着老人缓慢地往前走,天还是冷,冷中却跃动着一丝暖意。

是春天快要到来的暖意。

⑦这是电视台做的一个节目,老人不是真的老人,老人是电视台请的一位知名演员。

演员表演得很到位。

演员在这条短短的人行道上行走了一个星期,没有人怀疑老人是假的老人。

也没有人关注过老人。

女人是这个星期的最后一天出现的。

电视台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找到了愿意帮助老人的女人。

⑧这个节目很快就在电视台播出了。

⑨同时播出的,是近期发生的一个诈骗故事:

一个未经证实的儿童募捐,竟引发了全市高达数十万的捐款,若不是警方的及时介入,捐款数额还在不断地增长。

为什么我们市民的防范意识是如此的薄弱,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发出善心善念踊跃捐款呢?

如果需要捐款的不是孩子,是老人呢?

⑩两个故事放在了一起播放,是刻意,还是无心之举?

节目的末尾,还贴出了两份截然不同的寻人启事:

一份是关于老人的,一份是关于孩子的。

是对比,还是有别的什么意思?

这个节目什么都没表达,只是原生态地作了采集。

节目播出的第二天,这个城市一下子多了许多主动帮扶老人的年轻志愿者们。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9月9日,第11版,有删节)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有关“冬日”“太阳”“风”等自然环境的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天气特点,同时也暗示了社会环境。

B.文中语句多富含深意,如“天还是冷,冷中却跃动着一丝暖意”暗示女人给老人带来了温暖和感动,赞颂了人情之美。

C.年轻人“触碰了老人”匆匆而过,女孩称呼老人“你”和女人称呼老人“您”,这些细节引发读者对人伦道德的思考。

D.发生在“老人”身上的故事,提醒人们要关心老人,也反映了当下年轻人因工作、学习忙碌而无暇顾及老人的现状。

8.小说第⑦段交代老人是电视台邀请的演员,这样处理在情节安排上有何妙处?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分)

9.电视台这个节目看似“什么都没表达,只是原生态地作了采集”,其实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皇甫规,字威明,安定朝那人也。

祖父棱,度辽将军。

父旗,扶风都尉。

永和六年,西羌大寇三辅,围安定,征西将军马贤将诸郡兵击之,不能克。

规虽在布衣,见贤不恤军事,审其必败,乃上书言状。

寻而贤果为羌所没。

郡将知规有兵略,乃命为功曹,使率甲士八百,与羌交战,斩首数级,贼遂退却。

举规上计掾。

其后羌众大合,攻烧陇西,朝廷患之。

规乃上疏求乞自效,时帝不能用。

冲、质之间,梁太后临朝,规举贤良方正。

对策曰:

今大将军梁冀、河南尹不疑,处周、邵之任,为社稷之镇,加与王室世为姻族,今日立号虽尊可也,实宜增修谦节,辅以儒术,省去游娱不急之务,割减庐第无益之饰。

梁冀忿其刺己,以规为下第,拜郎中。

托疾免归,州郡承冀旨,几陷死者再三。

遂以《诗》、《易》教授,门徒三百余人,积十四年。

后梁冀被诛,旬月之间,礼命五至,皆不就。

时,太山贼叔孙无忌侵乱郡县,中郎将宗资讨之未服。

公车特征规,拜太山太守。

规到官,广设方略,寇贼悉平。

规出身数年,持节为将,拥众立功,还督乡里,既无他私惠,而多所举奏,又恶绝宦官,不与交通,于是中外并怨,遂共诬规货赂群羌,令其文降。

天子玺书诮让相属。

规惧不免,上疏自讼。

后征拜度辽将军,至营数月,上书荐中郎将张奂以自代。

曰:

“臣闻人无常俗,而政有治乱;兵无强弱,而将有能否。

伏见中郎将张奂,才略兼优,宜正元帅,以从众望。

若犹谓愚臣宜充军事者,愿乞冗官,以为奂副。

”朝廷从之,以奂代为度辽将军,规为使匈奴中郎将。

在事数岁,北边威服。

永康元年,征为尚书。

后迁弘农太守,封寿成亭侯,邑二百户,让封不受。

再转为护羌校尉。

熹平三年,以疾召还,未至,卒于穀城,年七十一。

论曰:

孔子称“其言之不怍,则其为之也难”。

察皇甫规之言其心不怍哉夫其审己则干禄见贤则委位故干禄不为贪而委位不求让称己不疑伐而让人无惧情故能功成于戎狄身全于邦家也

(节选自《后汉书·皇甫张段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察皇甫规之言其/心不怍哉/夫其审己则干禄/见贤则委位/故干禄不为/贪而委位不求让/称己不疑伐/而让人无惧情/故能功成于戎狄/身全于邦家也/

B.察皇甫规之言其/心不怍哉/夫其审己则干禄/见贤则委位/故干禄不为/贪而委位不求让/称己不疑伐/而让人无惧情/故能功成/于戎狄身全于邦家也/

C.察皇甫规之言/其心不怍哉/夫其审己则干禄/见贤则委位/故干禄不为贪/而委位不求让/称己不疑伐/而让人无惧情/故能功成于戎狄/身全于邦家也/

D.察皇甫规之言/其心不怍哉/夫其审己则干禄/见贤则委位/故干禄不为贪/而委位不求让/称己不疑/伐而让人无惧/情故能功成/于戎狄身全于邦家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羌,我国古代西部的游牧民族;羌戎,泛指我国西北部的少数民族。

B.公车,因汉代曾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的人,后便以“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

文中指上书言事。

C.对策,指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

自汉起作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

D.玺书,古代以泥加封的印书,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皇甫规敢于直言,不畏权贵。

他建言大将军梁冀、河南尹不疑应谦虚节俭,讲求儒家治术,因此得罪梁冀,被罢免官职。

B.皇甫规颇有谋略,骁勇善战。

中郎将宗资讨伐叔孙无忌未果,皇甫规任太山太守,多用计谋,平定贼人。

C.皇甫规为人磊落,推举贤能。

他任度辽将军数月后,认为张奂才气与谋略兼而有之,向朝廷举荐张奂为正将,自己甘愿做副手。

D.皇甫规刚者易折,饱受陷害。

他在外为将多年,军功赫赫,但其为人刚直,检举揭发了很多人,又不愿与宦官交往联系,受到众人的诬陷打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规虽在布衣,见贤不恤军事,审其必败,乃上书言状。

(5分)

(2)于是中外并怨,遂共诬规货赂群羌,令其文降。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晩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

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登临送目”领起上片写景,“故国”点题,为下片的怀古伏笔;“晚秋”点明登临季节,天气初肃为写景抒怀奠定基调。

B.“似、如”二字运用比喻的手法,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相生。

全片由远而近,描绘了一幅肃爽的金陵晚秋图景。

C.作者举了陈后主和宠妃张丽华的例子,他们的奢靡生活,使得国家灭亡,而且亡国的悲恨还在不断继续着。

D.本词立意新颖,直抒胸臆,境界开阔,风格髙峻,《古今词话评价》为:

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为绝唱。

15.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8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中引用神话传说阐明蜀道历史的悠久,为文章增添浪漫主义气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秋兴八首(其一)》中,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接抒发作者的故园之思。

(3)《明湖居听书》写小玉说书时,“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

《琵琶行》中也有类似情景,以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锦瑟》一诗中,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____”阴阳冷暖的不同境界展现了高洁的感情、执着的爱慕和无尽的哀思与怅恨。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小题。

宋代绘画继续发展。

由于帝王将相及朝廷百官富有文化教养,追求更高的艺术享受,使绘画艺术进入一种新的境界。

城市市民阶层的兴起和商业经济的发展,也给绘画艺术开辟了新天地。

朝廷在宫内设立了翰林图画院,以绘画考试吸收画家,以此形成“院体画”,其特点是严密精细,注重法度,作品多供帝王_________,________多为山水、花鸟。

宋徽宗赵佶身为帝王,擅长书画,是“院体画”的代表人物之一。

其花鸟画尤为突出,风格工整艳丽、高贵优美,流传下来的作品有《芙蓉锦鸡图)等。

同时,反映社会生活的风俗画也大量出现,()。

宋代的大画家李公麟,擅长人物画,他画的人物能从外貌上区分身份、地域和性格特点,现存作品有《免胄图》等。

米芾、米友仁、赵伯驹、李唐、马远、夏圭等以山水画、花鸟画闻名。

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被称为“南宋四家”。

马、夏二人创立“水墨苍劲”的画风,善于利用画面的空间,表现_____。

在花鸟画方面,宋代还兴起了以梅、竹、兰、菊为题材的“四君子图”,这些画借景抒情,表现画家美好的情操和高雅的______,代表画家有文同、苏轼、郑思肖、杨无咎等。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由于帝王将相及朝廷百官富有文化教养,追求更高的艺术享受,因此使绘画艺术进入一种新的境界。

B.帝王将相及朝廷百官富有文化教养,追求更高的艺术享受,绘画艺术进入一种新的境界。

C.帝王及朝廷百官富有文化教养,追求更高的艺术享受,使绘画艺术进入一种新的境界。

D.由于帝王及朝廷百官富有文化教养,追求更高的艺术享受,使绘画艺术达到一种新的境界。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观赏体裁画外之意品位

B.观赏题材画外之意品味

C.观看题材景外之景品味

D.观看体裁景外之景品位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其中,张择端因《清明上河图》举世闻名

B.其中,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举世闻名

C.张择端,就是举世闻名的《清明上河图》的作者

D.举世闻名的《清明上河图》,就是张择端创作的

20.请仿照示例,从《三国演义》中另选一个英雄人物,表达人物对“英雄”的不同理解。

要求:

符合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