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第一次工业革命》人教版必修.docx
《高一历史《第一次工业革命》人教版必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第一次工业革命》人教版必修.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历史《第一次工业革命》人教版必修
第七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工业革命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难点
理解工业革命历史时期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主要讲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涉及人类文明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转型的重大问题,是学习本册教材的关键内容之一。
教材编排充分体现了教材前言对经济史学习方法的指导,从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手段和生产形式的演进、社会
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形式的变化三个方面阐释了工业革命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大作用。
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人类社会文明转型期社会的巨大变化和其中的阵痛,进而理解个人在历史进程中应该承担的使命与任务,做好人生的抉择。
课文引言介绍了飞梭的发明,这是工业革命在技术层面上的导火线性质的发明,可以作为课文的导入材料,构建学生新的思维平台,展开教学。
在初中阶段,一些学生已经掌握了飞梭的发明,现在可以引导学生读材料,提出问题,为什么飞梭的发明不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在师生讨论的基础上可以得出一是飞梭是工具不是机器,二是飞梭引起纺织领域的变化,而珍妮机的出现不仅引发了纺织领域的一系列发明创造,还带动其他生产领域的发明和使用机器,产生了“多米诺骨牌效应”,引出第一目课题。
第一目 “从珍妮机到蒸汽机”。
从生产工具的角度阐释工业革命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
让学生体会生产工具的进步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为什么我们常常把生产工具的变化当成社会生产力进步的尺度。
(1)工业革命的背景
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
建议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结合已有知识进行探究,然后,师生共同总结。
在当时的世界各国中,只有英国具备了进行工业革命的各种条件和因素。
英国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在争夺殖民霸权战争中取得胜利,成为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
工场手工业的生产已经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的需求,需要在工业生产领域里进行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政权通过殖民掠夺和圈地运动,扩大了资本积累,增加了雇佣劳动力;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这些都为工业革命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2)珍妮机的问世──工业革命的开始
在英国各个工业部门中,机器的最早采用,并不是在英国传统的工业中,而是新兴的工业部门棉纺织业中。
这是因为棉纺织业作为一个年轻的工业部门,没有旧传统和行会的束缚,容易进行技术革新和开展竞争。
同时,棉纺织品的价格比毛纺织品便宜,市场需求量大,为满足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需要扩大生产规模以增加产量,所以对技术革新的要求比较迫切。
关于英国工业革命的发明成就,初中已有介绍,因此建议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以及【历史纵横】,观察图片《飞梭》和《珍妮机》,结合表格《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纺织业的主要发明》,掌握棉纺织业的发明成就。
机器的发明和使用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第一阶段。
珍妮机的出现是棉纺织业第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发明,使纺织效益提高了40倍以上。
珍妮机的发明,一般认为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
之后,有更多的机器被发明出来并得以应用,在冶金、采煤等其他行业,也出现发明和使用机器的高潮。
(3)蒸汽机的改良和广泛使用──工业革命的关键
英国棉纺织业的巨大进步,是机械科学原理普遍运用的结果。
在机械化装置使用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动力成为制约机器生产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问题。
要发展工业,就必须有新的动力。
瓦特经过多年的钻研,广泛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制成了性能可靠的蒸汽机,为英国的工业革命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并将其带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蒸汽机为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解决了至关重要的动力问题,还为机器大工厂的建立开拓了极其广阔的地理空间。
第二目 “从工场到工厂”。
教材主要从生产手段和生产方式的演进的角度阐发工业革命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
(1)工厂生产制度的出现
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工厂制度与工场制度的不同。
如在生产方式上机器大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在生产组织方式上,车间劳动进一步细化了社会分工,强化了专业管理,提高了生产效率等。
有条件的话,也可以把现代企业制度的比较引入,让学生比较在工场、工厂、现代企业组织──公司中,劳动者的素质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这样可以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也可以让学生理解自己时代的责任与使命──即便是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普通劳动
者,我们的知识也该广博而精深,努力掌握和传承人类文明是我们的职责。
(2)工业革命引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动
从人类生产方式看工业革命后,工业文明逐渐取代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的出现,又引发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出现了城市化的浪潮。
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比较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不同特点,城市化带来的效益和问题,进而理解人类社会进步中的代价与阵痛,渗透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3)工业革命对社会关系和社会意识的影响
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变化的关系。
第三目 “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教材从工业革命引发的社会生产结构和经济运行方式的角度阐发工业革命的影响与意义。
工业革命促进了整个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推动了现代经济运行方式的初步形成,全球市场的一体化和全球分工的经济运行模式初现端倪。
教材简单地介绍了工业革命从英国拓展至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概况,重点介绍了工业革命对于世界市场形成的推动作用。
本目结论性的东西较多,建议教师适当补充相关材料,让学生通过对材料的解读来获得信息,得出结论。
(1)工业革命的拓展
1840年前后,英国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工业革命也越过了英国的国界,扩展到西欧和北美的一些国家。
关于法国、美国和德国工业革命的起止时间,史学界有不同说法。
教材采用比较折中的说法,以19世纪中期为法、美两国完成工业革命的时间。
教师可以补充美国工业革命进行中的重要特点与贡献──生产的标准化,引导学生思考标准化理念对现代文明的影响。
(2)工业革命改变世界
工业
革命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第一次工业革命“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它所带来的机器大工业为把国际间的交流推向全球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为全球各地区、各国和各民族的沟通和未来全球一体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蒸汽机的发明,汽船的航运、铁路的畅通,是国家间、民族间交流所不可或缺的基本技术条件。
更为重要的是,它为国际交流提供了经济前提。
随着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劳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获得迅猛发展,廉价的、新奇的、优质的商品成为打开别国门户、换回工业原料的利炮,由此初步形成了世界市场,并为最终形成世界经济打下了基础。
建议以《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图》为素材,可以与《黑奴贸易图》对比,以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形成所起的推动作用。
问题:
与黑奴贸易相比,19世纪晚期英国的海外贸易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说明了什么?
还可以以【学思之窗】的问题为素材,引导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工业革命的影响。
教学建议:
教材从第一目到第三目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工业革命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作用,教材力求通过鲜活的史实,让学生理解复杂的历史变化中的实质,理论性很强。
建议教师在课前引导学生预习教材,把握基础知识,力求让课堂成为师生之间智慧与灵魂的对话。
学生的预习指导,可以从历史大事分析模式入手。
引导学生按照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进程、结果、影响等分析教材,学生可以从初中学习的基础知识入手,也可以结合高中教材,重组知识结构,这样教师在教学时可从教材结构,进行高屋建瓴地引导学生认识教材,学习教材,研究教材。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本课内容丰富,现实意义重大,可以根据发现问题的教学模式,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历史思维能力,感悟历史知识的魅力,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
课前引导学生预习教材,让学生梳理教材中哪些段落讲解了工业革命的背景、进程、影响等,使学生形成课堂思维的知识平台。
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设问,构建问题情境,形成思维冲突,引导学生探究历史学科的方法,体会历史学科的魅力。
问题1:
什么是革命?
什么是工业革命?
通过解题导入新课。
学生对人民起义、改朝换代等政治角度的革命印象深刻,形成了思维定势。
往往把阶级斗争、暴力革命理解为革命的内涵。
在工业革命中,文明的演进改变了整个社会的面貌,但是并没有学生理解的暴力革命。
经过师生的探讨,可以得到以下共识:
我们把改变人们生存方式、生存状态;生产方式,生产状态;生活方式,生活状态的质的巨变的过程称为革命。
革命可以是政治领域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的巨变,也可以是生产力进步带来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变,这样就为展开教材三个方面的论述确定一个师生认可的思维平台。
问题2:
为什么工业革命在那时发生在那地?
引导学生分析工业革命的前提与条件。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前提。
市场的扩大是动力,是必要性。
资金,技术、劳动力因素是可能性条件。
基础较好的学校可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资金、技术、劳动力、生产工具、市场、制度、理念等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要素,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这些要素,今天我们的市场经济发展也离不开这些要素制约的环境。
可以引导学生具体分析各个要素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形成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
如劳动力因素在工业革命时,首要条件是身份自由;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就要求劳动者必须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现在对劳动者的知识要求更高,以至于人们不得不面对终生教育、继续教育的挑战。
这些要素分析的方法对讲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发展,人口流动等问题同样适用。
问题3:
为什么珍妮机的出现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而不是飞梭?
问题4:
为什么蒸汽机的改良是工业革命的核心发明?
从瓦特改良蒸汽机你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引导学生认识人类社会的进步本质上是对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开发和运用的过程。
蒸汽机的发明,解决了当时机器的动力问题,推动了机器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巨大变化。
瓦特身上继承与创新的品质值得学习,把科学技术转变为生产力也是一个不断努力进取的过程。
现代社会要求我们把信息变为知识,把知识变为产品,把产品变为财富(在市场中推销出去)。
对学生进行人生规划能力的指导。
问题5:
工场、工厂、现代企业制度──公司的异同。
引导学生从生产方式、管理组织、生产规模等角度思考。
问题6:
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特点的比较?
引导学生比较二者在生产技术、生产方式、对能源的利用,对自然的态度,生活的节奏与效率等方面的异同。
注意要看到不同文明的不同特征,不要得出工业文明高于农业文明,比农业文明先进,必然代替农业文明等结论。
问题7:
城市化进程反思。
引导学生认识城市化的优势与带来的问题,联系今天我们对城市布局和城市规划的认识。
问题8:
工业怎样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先让学生回答工业革命的影响,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变化、国际关系、观念变化等角度分析,教师再引导学
生从教材的三个角度归纳小结本课内容。
课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收集圈地运动或者工业革命的材料,撰写历史小论文或者材料分析文章。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如何认识历史上的圈地运动
师:
今天我们一起探讨历史上的圈地运动。
先请一位同学谈谈自己对圈地运动的看法。
生:
圈地运动是历史上罪恶的“羊吃人运动”,是资产阶级进行原始积累的重要途径,客观上促进了历史的发展。
师:
很好,同学能从历史的角度对历史事件进行辩证的分析,这很好。
有同学强调了资产阶级是圈地运动的实施者,可是我们教材中历史纵横介绍的圈地运动开始于15世纪,不知那时的资产阶级是否如此强大?
同学讨论,提出不同看法。
师:
把同学的问题归纳一下,对圈地运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
1.圈地运动开始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哪些人率先进行圈地运动?
2.圈地运动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3.为什么圈地运动会成为“羊吃人”的运动?
4.圈地后的地主与新贵族的关系?
5.圈地运动对英国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有哪些影响?
6.我们今天如何看待圈地运动?
师生分成六个小组分别讨论问题,查阅资料,得出结论:
对圈地运动的认识要关注历史发展的过程。
最早进行圈地运动的是地主。
圈地养羊对英国农业从小农经济到农业大生产起了推动作用,同时种草养羊也许更适应英国的自然环境。
圈地运动促进了英国的近代化历程,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本主义的发展又要解决市场和生产的问题,又进一步推动了圈地运动。
案例二 城市化历程
师:
今天我们身边的城市都承担着怎样的职能?
生:
什么是城市职能?
师:
城市为自己发展的定位。
生:
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经济中心、交通枢纽等。
师:
城市生活比农村生活有哪些优点?
生:
便于节约资源,便于发展公共服务业,便于人们的交往。
师:
城市化有哪些不足?
生:
压力大,环境差等。
师:
城市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这样的历程:
首先是交通便利的地方出现政治经济中心城市,工业革命后出现一系列工业城市;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出现了城市群和城市带;现在又有了反城市化的浪潮(城市居住郊区化),出现了城市经营的理念,开始了对城市格局的规划。
请同学们调查自己熟悉和喜欢的城市是如何规划确立自己的发展定位的。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工业革命以后,世界市场发生了什么变化?
为什么?
解题关键:
理解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世界市场形成中的作用。
思路引领:
要描述世界市场的变化,能够分析原因。
答案提示:
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原因:
政治方面,资产阶级的殖民扩张;经济方面,机器大生产的客观需求;社会条件方面,交通运输条件的巨大改变;文化方面,先进生产方式和先进思想的传播。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想一想,工业革命产生了哪些影响,为什么说工业革命促成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解题关键:
工业革命的影响
思路引领: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的变
革以及资本主义对殖民地的需求。
答案提示:
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人类进入到了“蒸汽时代”;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存状态,工厂制度的产生,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新的阶级关系的出现,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理念的传播,都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工业革命还带来社会经济结构形式的变化,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国际化大生产初见端倪,工业文明逐渐成为社会的主导。
学习延伸
恩格斯把英国工业革命同法国大革命做了比较,你如何理解。
解题关键:
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是比较的关键
思路引领:
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及其共同处
答案提示:
英国工业革命同法国大革命一样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在本质上它们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生存方式。
英国工业革命是从经济领域开始改变的,是渐进的过程;而法国大革命是从政治的角度开始改变的,是思想洗礼和社会的革命。
恩格斯敏锐地抓住了事物的本质特征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王宗琦 北京七中
五、资料与注释
1.原始资料
这是英国经济学家史丹莱·杰温斯的论述。
从他的论述可以看出,19世纪中叶英国已成为“世界工厂”,在世界市场上占居特殊地位。
北美和俄罗斯的平原是我们的粮田;芝加哥和奥得萨是我们的粮仓;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沿岸是我们的林木生产者;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放牧着我们的羊群;在阿根廷和北美的西部大草原放牧着我们的牛群;秘鲁运给我们白银,黄金则从南美和澳大利亚流到伦敦。
印度人和中国人替我们种植茶叶,在东西印度扩大了我们的咖啡园、甘蔗和香料园;西班牙和法国是我们的葡萄园,地中海沿岸各国是我们的菜园主。
我们的棉田,长期以来都是分布在美国南方,而现在差不多扩展到地球上各个热带地区去了。
──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近代部分,上册
哈格里夫斯对“珍妮”纺车的描述
男工或女工用右手转轮子(这样就使梭子转动起来),左手捏住夹子……用来从箱子里牵伸棉纱。
这份棉花随着牵伸用轮子卷绕起来。
然后用脚把导纱板向上提,把压丝向下放,使它压住牵伸的纱,以便把纱卷绕在筒子上或精确地放在筒子上(筒子装在箱中的轴上)。
──莫洛克、奥尔洛夫编,何清新译,
《世界近代史教学资料选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一辑
当时人记述斯托克敦与达林敦之间铁路通车情况
1825年9月27日早晨发生的情景是难以描述的。
许多参加这一历史事件的人整夜都不能合眼,一直站着。
人人精神振奋,心情愉快,有些人喜形于色,另外一些人惊讶不已,使得这个场面丰富多彩。
列车在预定的时刻开动了。
“运动号”火车头由它的制造者──史蒂芬孙──驾驶带着列车走,火车头后面是六节装煤和面粉的车厢;在这六节后面的车厢里坐着铁路的经理和老板,后面又是二十节改供乘客用的煤车,都挤满了乘客,最后是六节装满煤的车厢。
铁路两旁人山人海,许多人跟着火车跑;另外一些人骑在马上沿路旁跟随着火车。
在近达林敦的路上有一个大斜坡,史蒂芬孙决定在这个地方试验火车头的速度;他放出警号清除道路,加快行进,速度达每小时15英里(24千米)。
列车进入达林敦车站时,才知道车上共有450个乘客,列车载重共90吨。
──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商务印书馆,1964年,近代部分,上册
2.课文注释
英国为什么会率先发生工业革命?
英国最先开始工业革命,是这个国家经济、社会和政治诸多方面长期发展的必然产物。
与法、德、俄等大陆国家比较起来,英国封建割据势力相对弱小,较早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权,实现了政治统一,并形成了统一的民族市场,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法国实现统一和建立中央集权国家的时间虽不比英国
晚,但因疆域比英国大、封建割据的残余势力相对强大,地区间的隔绝状态继续存在了一个较长时期。
德国1871年才实现政治统一,各地区间关卡林立,缺乏统一市场,严重地阻碍了工
商业的自由发展。
英国在17世纪中期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消灭了不利于商品经济自由发展的专制统治,使经济有了比其他国家更自由的发展空间;财产和私人企业的安全得到了更多的保障;废除了骑士领地制和对圈地的法律限制,促进了农村资本主义的发展;革命后形成的社会政治、宗教和经济观念比较有利于经济变革。
革命期间所采取的种种革命措施,打破了封建主义的桎梏,扫清了工商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在这方面,英国比其他主要欧洲国家早一、二百年。
英国社会相对稳定,较少受战争破坏。
17世纪中叶的内战以后,英国本土未发生过大的战争,英国虽多次卷入国际战争,但因本土被海峡与大陆隔开,战争基本上在境外进行,不像大陆国家经常受战争和社会动乱的破坏。
英国自然条件比较好,煤铁资源丰富,气候温和,土地肥美,适于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有众多的河流和港口,有发展内河航运和海运的良好条件;通向美洲的新航路开辟以后,英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有利,便于向海外发展。
16世纪末期至18世纪中叶,英国先后通过对西班牙、荷兰、法国等国的商业战争和殖民战争,打败了殖民掠夺和海运方面的主要竞争对手,取得了制海权,掠夺了大量财富和海外殖民地,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海上霸主和奴隶贸易国,获取了丰富的原料来源和广阔的海外市场。
英国社会比较开放,英国人在同外国人交往的过程中,善于吸收别国的先进技术。
英国实行比较宽容的宗教政策,使非国教徒能在革新技术和发展工业方面发挥自己的才智。
根据对随意挑选的一批工业革命时期的发明家和企业家的宗教信仰所作的考察,他们中的49%都是非国教徒,而非国教徒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还不到5%。
英国还向大陆受迫害的新教徒敞开大门,大批新教徒迁居英伦三岛,带来了资金和技术,为英国工业,特别是纺织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英国早已在基本的采煤工业和炼铁工业中领先。
由于英国的保存林正被耗尽,它很早就开始用煤作燃料,利用煤末冶炼铁。
法国大革命时,英国每年大约生产1000万吨煤,而当时有人已意识到这种无限的动力之源对英国工业的意义。
英国还率先发展起高炉;这种高炉迥然不同于旧时的熔铁炉,能成批生产铁。
1780年,英国的铁产量是法国的三分之一,到1840年,却是法国的三倍多。
所有这一切都意味着,英国正在生产被大规模消费的、其需求量又大又稳定的商品方面向前推进。
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作工业革命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
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多。
英国的宫廷支出和军费较法国的低,英国征税较少,政府的财政状况较好。
此外,银行业在英国发展得更早、更有效,为个人企业和社团企业提供了共同基金。
到17世纪末,伦敦已在与世界的借贷中心阿姆斯特丹竞争;伦敦的证券交易所于1698年建立,而巴黎直到1724年才有正式的证券交易所。
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
由于行会较早瓦解及其多方面限制的消失,使采用分散在家庭
加工的制度和建立拥有动力机械的工厂更为容易。
圈地于16世纪开始,继续了三个世纪,在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初叶达到最高潮。
自耕农时常不得不出卖劳动力。
1714至1820年间,英国有600万英亩以上的土地被圈占。
这意味着严重的混乱和苦难。
贫穷的农民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做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寻找工作。
英国自耕农被大批地逐出家园,这一现象把关心社会的个别人吓坏了,他们直言不讳地起来反对。
虽然圈占土地的过程是使人不安、令人不快的,但就工业革命而言,它履行了两个必不可少的职责──它为工厂提供了劳动力,为城市提供了粮食。
因此,圈地可以看作是英国工业在19世纪居首位的一种先决条件。
圈地也在欧洲一些别的国家发生过,但在程度上要小得多。
例如,在法国,法国革命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土地,从而增加了他们对故乡的依恋,使他们不愿意收拾行李上别处。
培根、牛顿等开创了现代实验科学,使英国在近代科学中处于领先地位,为技术革命准备了必要的智力条件。
法国虽也有许多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但因社会条件欠佳,在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方面落后于英国。
由于英国具有以上种种优势,它的工业革命开始和完成的时间都比其他国家早,一跃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强国。
1820年,英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高达50%,法国其次,占15~20%。
但英国保持这种优势的时间并不长,19世纪下半叶,美国和德国异军突起,工业发展速度超过英、法。
至19世纪80年代,美国已在工业总产值方面超过英国,而德国则超过法国。
至20世纪初,德国也超过英国,英国在世界工业总产量中的比重退居第三位。
关于欧美诸国工业革命的起止时间
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以后,很快向欧洲大陆和北美传播。
那么,
各国工业革命的起止时间到底怎样呢?
这个问题,历来在史学界是有争论的。
有人认为,工业革命出现的标志是在一个主要工业部门出现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热潮,如棉纺织业,而不是所有工业部门,如前民主德国的著名经济史家库辛斯基。
根据这样的标准,他在《论工业革命问题》一书中提出英国的工业革命起止时间是18世纪60年代到18
30年左右;法国是从1789年到1849年;美国是18世纪9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末;德国是整整一个19世纪;俄国则是直到1917年工业革命还没有结束。
另一些人认为,工业革命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
有机器的发明和使用相继不断的出现,并在许多工业领域引起了连锁反应时,才能算工业革命开始了,如珍妮机发明以后,英国纺织业出现了一连串的机器发明和使用,并很快波及到了动力、冶金、采矿、机器制造和交通运输等领域。
紧随英国之后,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是比利时,但是,由于比利时的影响较小,所以教材中没有介绍。
根据这样的原则,有人把英国、法国、美国、德国和俄国的工业革命时间大体定为:
英国是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40年代;法国是19世纪初至60年代;美国是19世纪初至80年代;德国19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俄国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到19世纪90年代才算初步完成。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如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法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个别企业已经使用机器和蒸汽动力,19世纪20年代起工业革命发展迅速,60年代末工业革命基本完成;美国的工业革命几乎与法国同时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