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Ⅱ届高三语文上册第五次月考试题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14857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00.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Ⅱ届高三语文上册第五次月考试题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新课标Ⅱ届高三语文上册第五次月考试题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新课标Ⅱ届高三语文上册第五次月考试题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新课标Ⅱ届高三语文上册第五次月考试题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新课标Ⅱ届高三语文上册第五次月考试题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Ⅱ届高三语文上册第五次月考试题1.docx

《新课标Ⅱ届高三语文上册第五次月考试题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Ⅱ届高三语文上册第五次月考试题1.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标Ⅱ届高三语文上册第五次月考试题1.docx

新课标Ⅱ届高三语文上册第五次月考试题1

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新课标Ⅱ—3版】

第Ⅰ卷阅读题

1、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每小题3分).

龙是中国古人对自然界中的诸多动物和天象经过多元融合而创造的一种神物,其实质是先民对自然力的神化和升华。

龙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广义图腾、精神象征、文化标志、信仰载体和情感纽带。

在龙的诸多“模特儿”中,就有马的身影。

  从形象上看,马头给龙头以取材参照。

甲骨文中的某些龙字,头部窄长,就比较像马的头。

汉代王充《论衡·龙虚》篇,言“世俗画龙之像,马首蛇尾”。

并由此推断,龙乃“马、蛇之类”。

宋代罗愿《尔雅翼·释龙》称龙“头似驼”——驼头近似于马头。

还有龙形似马形的说法。

如《太平广记》四二五引《录异记·王宗郎》:

“有群龙出水上,行入汉江,大者数丈,小者丈余,如五方之色,有如马、驴之形。

在古人心目中,马是具有龙性的,龙和马是可以相互变化的。

反映在古籍中,如:

《周礼·夏官·司马》:

“马八尺以上为龙。

”《吴承恩诗文集·送我入门来》:

“马有三分龙性。

”柳宗元《龙马图赞》:

“明皇时,灵昌郡得异马于河,其状龙鳞、虺尾……后帝西幸,马至咸阳西入渭水化为龙,泳游去,不知所终。

  看来,形象上,马是把高扬的头颅、飘逸的身姿等贡献给了龙;内涵上,马是把刚毅、坚强、友好、善良、奔放、洒脱等品质贡献给了龙。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内蒙古赛沁塔拉村,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龙”被意外发现。

  有专家据玉龙“口闭吻长,鼻端前突,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并排鼻孔二”的造型,判断其取材于猪。

另有专家则将其推断为“马龙”,或“马型原龙”。

一是该龙头不是近似猪头的三角形,而是近似马头的长方形;二是该龙头上无猪耳那样的大耳朵;三是该龙脖后颈与脊梁上有几乎占到全身三分之一的飞掠而起的饰物,这饰物近似马鬃而不是猪鬃。

  但“马龙”说因缺乏考古发现的支持而遭到质疑,因为,原始居民饲养马是比较晚的事情,中国北方新石器遗址中普遍不见家马骨骼出土。

红山文化遗址中经常发现牛、羊、猪等家畜的骨骼和鹿、獐等兽骨,但一直未发现家马或野马的骨骼。

在青海省都兰县诺木洪塔里他里哈遗址,发现的年代最早先民养马的痕迹,推断在公元前两千二百年左右。

鉴于赤峰地区史前文化遗存发现的野生动物种群最多的是野猪和马鹿的情况,有学者认为赛沁塔拉玉龙的头部主要取材马鹿。

马鹿因体形似骏马而得名。

《尔雅翼·释兽》:

“……荆楚之地,其鹿绝似马,当解角时,望之无辨。

”马鹿还像马一样体格强健,性情机警,奔跑迅速。

马与龙的文化缘,也表现在成语“龙马精神”上。

辞典把“龙马”解释为“骏马”。

说“龙马精神”,就是像骏马一样的精神。

“龙马”还可有一解,就是龙和马。

“龙马精神”,就是喻指人身体好、体质强、魂魄健——精神得像龙和马一样。

  龙的精神是融合、福生、谐天、奋进的精神,而其中的“奋进”和“福生”,就很适合马。

这样,龙马精神就可以理解为龙与马精神的结合,是以强健的姿态奋发进取,造福众生的精神。

  (摘编自庞进《马与龙的文化缘》,有删改)

1.下列关于马是龙的“模特儿”依据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在甲骨文,龙字的头部窄长,和马头的形状相似,说明在最初创造“龙”字时就参考了马的形象特征。

B.《论衡·龙虚》《尔雅翼·释龙》《录异记·王宗郎》三则材料中的文字都说明马头给龙头以取材参照。

C.《周礼》《吴承恩诗文集》《龙马图赞》中关于龙和马的描述,都表明“马有龙性”“龙马可以相互变化”。

D.由于龙也和马一样具有头颅高扬、身姿飘逸、刚毅坚强、友好善良等特征,所以说创造龙这一神物时模仿了马。

2.关于赛沁塔拉玉龙取材对象的争议,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赛沁塔拉玉龙取材于猪,因红山文化遗址中经常发现牛、羊、猪等家畜的骨骼和鹿、獐等兽骨,而一直未发现家马或野马的骨骼。

B.玉龙的造型,龙头不是近似于猪头的三角形,而是近似于马头的长方形,专家则将其推断为“马龙”,或“马型原龙”。

C.“马龙”说遭到质疑,原因是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先民养马的痕迹,在公元前两千二百年左右,即距今四千二百年左右。

D.赛沁塔拉玉龙的头部应是主要取材于马鹿,因赤峰地区史前文化遗存发现的野生动物种群最多的是野猪和马鹿。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中国古人融合自然界的诸多动物和天象创造出的龙,是古代各民族共同的图腾,是先民对自然力的神化和升华。

B.在对红山文化“玉龙”研究的三种观点中,显然,前两者都是据外形而得出的结论,而后者更重考古发现和史料。

C.辞典上对“龙马精神”有另一解释就是,“龙马”就是龙和马,“龙马精神”就是喻指人的精神得像龙和马一样。

D.“龙马精神”是像骏马一样的精神,是融合、福生、谐天、奋进的精神,是以强健的姿态奋发进取,从而造福众生的精神。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申时行,字汝默,长洲人。

嘉靖四十一年进士第一。

万历五年,由札部右侍郎改吏部。

时行以文字受知张居正,蕴藉不立崖异,居正安之。

六年三月,居正将归葬父,请广阁臣,遂以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预机务。

张居正揽权久,操群下如束湿,异己者率逐去之。

及居正卒,张四维、时行相继柄政,务为宽大。

以次收召老成,布列庶位,朝论多称之。

四维忧归,时行为首辅。

十二年三月,御史张文熙尝言前阁臣专恣者四事,请帝永禁革之,时行疏争,帝深以为然,绌文熙议不用。

初,御史魏允贞、郎中李三才以科场事论及时行子用懋,贬官。

给事中邹元标劾罢时行姻徐学谟,时行假他疏逐之去。

已而占物情,稍稍擢三人官,三冬得毋废。

世以此称时行长者。

评事雒于仁进《酒色财气四箴》,帝大怒,召时行等条分析之,将重谴。

时行请毋下其章,而讽于仁自引去,于仁赖以免。

十四年正月,光宗年五岁,而郑贵妃有宠,生皇三子常洵,颇萌夺嫡意。

时行率同列再请建储,不听。

廷臣以贵妃故,多指斥宫闱,触帝怒,被严谴。

十八年,帝召皇长子、皇三子,令时行入见毓德宫。

时行拜贺,请亟定大计。

帝犹豫久之,下诏日:

“朕不喜激聒。

若明岁廷臣不复渎扰,当以后年册立,否则俟皇长子十五岁举行。

”时行因戒延臣毋激扰。

明年八月,工部主事张有德请具册立仪注。

帝怒,命展期一年。

而内阁中亦有疏入。

时行方在告,次辅许国首列时行名。

时行密上封事。

言:

“臣方在告,初不预知。

册立之事,圣意已定。

有德不谙大计,惟宸断亲裁,勿因小臣妨大典。

”于是给事中罗大纮劾时行,谓阳附群臣之议以请立,而阴缓其事以内交。

中书黄正宾复论时行排陷同官,巧避首事之罪。

二人皆被黜责。

御史邹德泳疏复上,时行力求罢。

诏驰驿归。

四十二年,时行年八十,帝遣行人存问。

诏书至门而卒。

诏赠太师,谥文定。

(节选自《明史·申时行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居正将归葬父,请广阁臣。

   广:

扩充

B.异己者率逐去之            率:

统率

C.有德不谙大计             谙:

懂得

D.帝遣行人存问             存:

慰问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表明申时行“柄政宽大”的一组是()(3分)

¢Ù四维忧归,时行为首辅。

¢Ú时行疏争,帝深以为然,绌文熙议不用。

¢Û已而占物情,稍稍擢三人官,三人得毋废。

¢Ü时行请毋下其章,而讽于仁自引去,于仁赖以免。

¢Ý时行因戒廷臣毋激扰。

¢Þ御史邹德泳疏复上,时行力求罢。

A.¢Ù¢Û¢ÝB.¢Ù¢Ú¢ÞC.¢Û¢Ü¢ÝD.¢Ú¢Ü¢Þ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申时行因为文采与书法受到张居正赏识,又因为为人含蓄宽容不标新立异,让张居正很放心,但申时行的为政风格却与张居正有很大的不同。

B.张四维、申时行相继执政后,依次召回被张居正贬黜的有经验的臣子,让他们担任各种适宜的职位,这样的做法得到了朝廷上下舆论的称赞。

C.给事中邹元标弹劾请求罢免申时行,罪名是他和徐学谟结为儿女亲家。

后来申时行还是借其他的奏章罢免驱逐了邹元标。

D.为了向万历皇帝施加压力,次辅许国在建议立太子的奏章中把当时休假的申时行的名字列在最前面。

申时行密上奏章说明实情,这种明哲保身的做法造成他最终被弹劾罢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时行请毋下其章,而讽于仁自引去,于仁赖以免。

(5分)

(2)于是给事中罗大绂劾时行,谓阳附群臣之议以请立,而阴缓其事以内交。

(5分)

   

(二)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注]这首诗作于1090年(元祐五年)秋末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已58岁的刘季孙也在。

两人过从甚密,交易很深。

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赠此诗以勉励之。

8.请指出诗歌前二句中的意象,并分析作者借其所表达出的含意。

(5分)

9.“自古逢秋悲寂寥”,而在此诗后二句中,作者所写的秋景有何特点?

又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请加以分析。

(6分)

(3)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悬泉瀑布,,清荣峻茂,。

(郦道元《三峡》)

(2)民生各有所乐兮,。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屈原《离骚》)

(3)而或长烟一空,,浮光跃金,。

(范仲淹《岳阳楼记》)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启功诗书画鉴流美名

启功是满族人,属正蓝旗,其始祖,是清代雍正皇帝的第五子弘昼。

虽属皇族后裔,但启功并未拿此说事,反而一直避谈爱新觉罗姓氏。

有人给启功写信,上书:

“爱新觉罗·启功收”,启功索性标明“查无此人,请退回”。

还说:

“不信你查查我的身份证、户口本以及所有正式的档案材料,从来没有爱新觉罗·启功那样一个人。

”“现在很多爱新氏非常夸耀自己的姓,也希望别人称他姓爱新觉罗;别人也愿意这样称他,觉得这是对他的一种恭维。

这实际很无聊。

事实证明,爱新觉罗如果真的能作为一个姓,它的辱也罢,荣也罢,完全要听政治的摆布,这还有什么好夸耀的呢……”

启功生于1912年,此时家道早已败落。

父亲在他一周岁时因肺病去世。

这样,教育启功的任务落在他终身未嫁的姑姑和他的祖父身上。

他姑姑文化不高,但她把常用字都写在方寸大的纸片上,逐个教启功读写。

启功的祖父写得一手好字,他命启功勤于临摹,并教启功念诗。

得益于深厚的家学渊源,从十五岁到二十五岁,启功便逐渐结识了一些当时知名的艺术家、诗人、学者,按启功的说法,是在这些大家的教诲下,启功日后比较见长的那些知识、技艺才打下根基、得到培养。

启功十七八岁时,一次一位长辈让他画一幅画儿,并说要装裱之后挂起来。

启功感到十分光荣,但那位长辈又对他说:

“画好后千万不要落款,请你的老师代你落款。

”这意思很明白,就是看不上他的字。

这对他刺激很大,启功从此暗下决心,发愤练字,几十年来刻苦钻研,始终不渝,终成一代书法大家。

  

启功集诗、书、画和文物鉴赏于一身,是享誉国内外的文化泰斗。

他著作丰富,通晓语言文字学,甚至对已成为历史陈迹的八股文也很有研究;他作得一手好诗词,同时又是古书画鉴定家,尤精碑帖之学。

启功曾临习大量碑帖,他的书法作品,无论条幅、册页、屏联,都能表现出优美的韵律和深远的意境,被称为“启体”。

书法界评论道:

“不仅是书家之书,更是学者之书、诗人之书。

”对于书法艺术本身,他也有很多创见。

一般人学书法都是从写“九宫格”或“米字格”开始,并把字的重心放在方格中心。

启功却发现,字的重心不在传统的米字格的中心点,而是在距离中心不远的四角处,还推算出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正符合所谓的“黄金分割率”。

他便首创“五三五”不等份。

这种字形上下左右的分量较大,中间的分量较小,而不是“九宫格”那样的“九等份”。

“五三五”不等份结构字体,便是他独创的“启体”书法。

启功画作的风格是:

构图严谨,手法生动,色彩鲜明,韵味悠长,尤其擅长山水竹石,极富传统文人画的意趣。

“秋山人在画中行”是其常用的题材。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他已在画坛崭露头角,50年代达到艺术高峰。

70岁后常作兰、竹,构图平中寓奇,以书法之笔入画,明净无尘,清劲秀润,充满书卷气。

多次为国家领导人出访及国际交流绘制作品。

启功不但书画称绝,而且诗印可叹,并且以艺术家的情怀和科学家的精妙和天才的灵性把诗书画印熔为一炉,全面实现了书画艺术的主题创作。

他的诗既格律工整,语言典雅,又参用当下词汇,深具现代气息。

诗、书、画常在他的作品中统一展现,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

启功曾说,他平生用功最勤、成就最显著的就是文物鉴定,尤其对古代的书画、碑帖,见识卓异,造诣精深。

1947年他受聘为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负责鉴定书画、审阅文献档案、整理清代史料。

由于他对历代作品特征、作者风格了然于心,加上他有丰富的文物知识和文史修养,又熟谙典故,劣品和赝品总逃不过他的眼睛。

1983年,国家文物局聘请国内顶级专家组成7人小组,对国内各大博物馆收藏的珍品进行甄别鉴定,启功即是7位专家之一。

他曾参与了震惊文物界的《出师颂》、《淳化阁帖》的收购与鉴定工作。

启功因此成为文物界不可多得的国宝级人才。

启功因为家境贫寒,只有中学学历。

成人后,既无祖业可守,又无行当可做,“饥寒”二字自然渐渐的相逼来了。

正无可如何,历史学家陈垣却破格聘其到大学执教,并且多次提携、帮衬,使其免于冻馁。

后来启功说:

“当时师生之友谊,有逾父子。

”为报答陈垣,启功曾义卖字画,筹款二百余万,取陈垣书斋之号——“励耘”,为北京师范大学建立“励耘奖学助学金”。

2001年9月19日,启功先生一阶一阶走上二层楼,参加全国第一个大学“宏志班”励耘实验班开学典礼。

见到了30名品学兼优而家境贫寒的学子,老先生将8万元“中国书法艺术终身成就奖”奖金悉数捐出。

在此之前,启功还曾捐过3万元建河北希望小学,捐出两万元资助一个山里孩子在学校吃午饭。

执教70年的启功,究竟为贫困生付出了多少?

他摆摆手说:

“记不清了。

盛名之下的启功很累,但启老先生却始终保持着宽容大度、豁达幽默的处世态度。

成为大名鼎鼎的书法家后,慕名求字者自然不少,启功则不论尊卑,凡有所请,便欣然从命,不忍拂意。

先生作书,不择砚墨,宣纸下垫几张旧报纸,口占诗句,握管直书,珠玑满纸,章法天成。

某日有一个专门假冒启功书法的人去书画店销售赝品,恰巧被先生堵住。

作伪者尴尬恐慌无地自容,哀求老先生高抬贵手。

不料启功只是宽厚地笑道:

“你要真是为生计所迫,仿就仿吧,可千万别写反动标语啊!

启功先生知道市面上假冒他的名的赝品很多,不少朋友建议追查,他却不同意。

有一位年轻人写了一封长信,对这种现象给予批评,并建议启功先生追查。

启功先生给这位年轻人回了信,大意说有些假字比启功自己写的还好;而且人生几何,身后如果有人伪造,也无可奈何。

他还谈到,如果自己的字都写得和二王、颜、柳甚至苏、黄、赵、董一样好,作伪也要难上若干倍,其伎俩就容易暴露,自己也可省下诉讼费了。

启功先生这种博大的胸襟和自勉的精神令大家敬佩。

启功一生无儿无女,妻子去世后,他一直过着孤独而清苦的生活。

他把卖字画和稿费所得的200多万元人民币全部捐给了北京师范大学,而自己却住在简陋狭小的房子里。

(选自《人物周刊》,有删减)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虽属皇族后裔,但启功并未拿此说事,反而一直避谈爱新觉罗姓氏,是因为他觉得爱新觉罗的荣辱完全要听政治的摆布。

B.启功全面实现了书画艺术的主题创作。

他的诗既具古典美,又深具现代气息。

诗、书、画常在他的作品中统一展现,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

C.由于启功的兰、竹构图平中寓奇,以书法之笔入画,明净无尘,清劲秀润,充满书卷气,所以其兰竹图成为国家领导人出访及国际交流的绘制作品。

D.启功他把终生的字画稿费200多万元人民币全部捐给了北京师范大学,而他自己却住在简陋狭小的房子里,一直过着孤独而清苦的生活。

E.启功先生受恩不忘,施恩不记。

为了回报历史学家陈垣的多次提携、帮衬,启功义卖字画,为北京师范大学建立“励耘奖学助学金”;而为贫困生的付出他却记不清。

(2)启功终成一代书法大家的原因有哪些?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3)为什么说启功“诗书画鉴流美名”?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4)盛名之下的启老先生始终“保持着宽容大度、豁达幽默的处世态度”,启功的豁达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第¢ò卷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那些慕名而来的游客们赞叹道:

“桂林山水果然名不虚传,秀色可餐,它是名副其实的人间仙境。

B.当日本极力叫嚣钓鱼岛是日本的时,中方不以为意,积极加紧军事部署的同时,加紧外交活动。

C.一时间,漫天的大雾把什么都遮没了,远处的电线杆也变得杳无音信。

D.医生开的处方龙飞凤舞,潦草不堪,几乎难以辨认,让许多就诊患者头疼。

曾几何时,人们无奈地戏称这种处方为“天书”处方。

13.下列各句中,没有病句的一句是(3分)

A.现在看来,我国高铁技术是在需求驱动下以自主创新在工程技术领域实现了对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和掌握,很可能实现对欧美技术的超越。

B.为了更好地提高服务质量,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为旅客创造和谐的候车环境、快乐的人性化服务。

C.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的重要因素,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课题。

D.为迎接伟大祖国的65周年华诞,《华商报》将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围绕“我与祖国的故事”为主题展开大型征文活动。

14.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

,既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成果,叉为加快实施这一战略提供了有益经验。

¢Ù就是中国航天事业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

¢Ú是货真价实、名副其实的中国创造

¢Û嫦娥三号任务是我国航天领域迄今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之一

¢Ü嫦娥三号任务园满成功

¢Ý取得这样的成就,最根本的一点

¢Þ中国是一个大国,必须成为科技创新大国

A.¢Ú¢Ù¢Û¢Ü¢Ý¢ÞB.¢Û¢Ù¢Ú¢Þ¢Ý¢ÜC.¢Û¢Ú¢Ý¢Ù¢Þ¢ÜD.¢Ü¢Ý¢Þ¢Ù¢Ú¢Û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8个字。

(6分)

科学人才观坚持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

做好人才工作的首要前提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尊重知识,¢Ù,尊重个人的特点与兴趣爱好,鼓励自主创新,¢Ú,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以科学的人才观来选拔和任用人才,¢Û,充分利用好国内外人才资源,为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将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和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引导人们自觉将责任感、荣誉感与实际工作联系在一起,从而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和个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国富民强。

16.仿照下面的示例,以“没有一本书的家”开头,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5分)

没有一本书的家。

是没有一只鸟的树木。

是没有一棵草的原野。

 

5.作文(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楚国有个人挑着一只野鸡,有个路人问:

“这是什么鸟呀?

”挑着野鸡的人哄他说:

“是只凤凰。

”那位路人说:

“我早就听说有凤凰了,今天恰好见到。

你卖吗?

”他说:

“是的。

”那位路人给他十金,他不卖;又加了一倍价钱,他才卖。

路人想把这只野鸡献给楚王,但过了一夜,野鸡却死了。

路人不爱惜买野鸡所花的钱,只是遗憾不能把它献给楚王。

楚国人很快就把这件事传开了,都以为这个人买的是只真凤凰,并赞赏他特意买凤凰献给楚王的心意。

楚王知道了这件事,被他的心意感动,便派人把他找来,重赏了他。

赏金超过了他买野鸡所花的钱的十倍。

要求:

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7.(10分)

(1)(5分)申时行请求皇帝不要将他的奏章发下去,而(暗示)劝告雒于仁自己辞职,雒于仁由此幸免于惩罚。

(“下”、“讽”、“引”“赖之”各1分,大意1分。

(2)(5分)于是给事中罗大纮弹劾申时行,认为他表面上附和群臣的建议请求册立皇储,而暗地里延缓这件事而和内宫相交结。

(“阳”、“附”、“阴”各l分,整句大意2分。

【参考译文】

申时行,字汝默,长洲人。

嘉靖四十一年得进士第一名。

万历五年由礼部右侍郎改任吏部职。

申时行因为文采与书法而受到张居正赏识,含蓄宽容不标新立异,张居正很放心他。

万历六年三月,张居正准备回家安葬父亲,奏请扩竞内阁大臣,(他)便以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的身份入阁参与机要事务。

张居正揽权很久,操纵部下如同拧去温水,异己之人全部驱除。

等到张居正去世,张四维、申时行相继执政,实行宽大政策。

依次召收老练成熟之人,安排在各个职位,朝廷的议论大都称赞此举。

张四维服丧回乡,申时行任首辅。

万历十二年三月,御史张文熙曾谏言以前的内阁大臣的四件专横恣意的事,奏请皇帝永远将其禁革,申时行上奏申辩,皇帝认为很对,摒弃张文熙的提议不采用。

当初,御史魏允贞、郎中李三才因为科场的事论及申时行的儿子中用懋,被贬官。

给事中邹元标弹劾罢免了申时行的姻亲徐学谟,申时行就借别的奏疏将他驱逐了。

不久,他观察众情,稍稍提升了三个人的官职,三个人得以不被废黜。

世人因此称赞申时行是宽厚的人。

评事雒于仁呈献《酒色财气四箴》,皇帝大怒,召见中时行等人逐条分析,准备从严责罚。

申时行建议皇帝不要将他的奏章发下去,而(暗示)劝告雒于仁自己辞职,雒于仁由此幸免于惩罚。

万历十四年正月,先宗(朱常洛)五岁,而郑贵妃受到宠爱,生下了皇帝的第三子朱常淘,颇有萌生争夺嫡宗的心思。

申时行率领同僚再三请求建立储宫,皇帝不听。

朝廷大臣因为贵妃的缘故,大都指责宫闱之事,触怒了皇帝。

被严厉训责。

万历十八年,皇帝召集皇长子(朱常洛)、皇三子(朱常洵),指令申时行等人到毓德宫觐见。

申时行跪拜祝贺,请求皇帝赶紧决定大计。

皇帝犹豫了很久,下诏书说:

“我不喜欢激动、喧扰。

如果明年朝廷大臣不再轻慢滋扰,定当在后年册立皇储,否则就等皇长子十五岁时举行册封。

”申时行于是劝告朝廷大臣不要烦扰皇上。

第二年八月,工部主事张有德奏请准备册立仪式的礼节制度。

皇帝恼怒,命令延期一年。

而内阁中也有奏章呈送进去。

当时申时行正在假期,次辅许国把申时行的名字排在第一位。

申时行暗中呈上加封的奏章。

进言说:

“臣正在假期,起初事前并不知道。

册立太子这件事,圣上的意思已经明确。

张有德不懂得犬计,希望皇上亲自裁决,不要因为小臣而妨碍了大典。

”于是给事中罗大纮弹劾申时行,认为他表面上附和群臣的建议,请求册立皇储,而暗地里延缓这件事而和内宫相交结。

中书黄正宾又论说申时行排斥陷害同僚,巧妙地避开首犯的罪责。

两人都被罢黜官职。

御史邹德泳又上奏,申时行极力请求退职。

诏令他乘驿车回乡。

万历四十二年,申时行八十岁。

皇帝派遣使者慰问他。

诏书到他家门口,他就死了。

令赠封他为太师,谥号文定。

8.意象有败荷、残菊。

(2分)两个意象展示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但“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3分)

9.后二句所写的秋末冬初的景色虽然萧瑟冷落,但更是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时节,显露出勃勃的生机。

(2分)作者这样写是来比喻人到暮年,虽是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之际,(2分)勉励好友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