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级按摩师知识要求第十二章30种按摩手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09745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41.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初级按摩师知识要求第十二章30种按摩手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最新初级按摩师知识要求第十二章30种按摩手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最新初级按摩师知识要求第十二章30种按摩手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最新初级按摩师知识要求第十二章30种按摩手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最新初级按摩师知识要求第十二章30种按摩手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初级按摩师知识要求第十二章30种按摩手法.docx

《最新初级按摩师知识要求第十二章30种按摩手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初级按摩师知识要求第十二章30种按摩手法.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初级按摩师知识要求第十二章30种按摩手法.docx

最新初级按摩师知识要求第十二章30种按摩手法

第十二章30种按摩手法

由于理法和排法在初级部分已详细介绍,故在此只介绍其余的28种手法。

  第一节推法

  推法的手法操作、施术要领和作用详见本书第四章第一节。

现介绍推法的手法应用。

  一、推正顶法

  1、体位受术者坐位,术者站于体侧。

  2、手法操作术者以拇指腹自素穴起沿头正中线经印堂、神庭、百会、强间推到哑门穴止,反复操作数次。

  3、要领沿经穴位应配合点按。

  4、作用安神宁志,平肝熄风。

  二、推上腹法

  1、体位仰卧位,术者站其头前。

  2、手法操作术者以两拇指对置鸠尾穴处经上、中、下脘直推到水分穴上,反复直推数次。

   

  3、手法要领以拇指腹着力下推,两手用力应均匀一致。

以能耐受为度。

本法亦可用双掌交叉重叠,以大鱼际及掌根部进行推动,推动力更加沉稳着实,覆盖面亦大。

  4、作用调中健脾,和胃降逆。

  三、推下腹法

  1、体位仰卧位,术者坐或站其头前。

  2、手法操作术者以两手拇指掌侧,对置脐下阴交穴,余指分置腹部两侧,自上向下逐步推动,经过石门、关元、中枢到曲骨穴止,反复操作数次。

  3、手法要领下腹部手法应比上腹部为轻,耻骨联合上方用力宜轻柔。

  4、作用清利湿热,培元益气。

  四、推背法

  1、体位俯卧位,两手握拳置锁骨下方,术者站其头前。

  2、手法操作术者以两拇指掌侧对置在大杼穴的高度,自上向下沿脊柱两侧推动到大肠俞,反复操作数次。

  3、要领术时沿脊椎两侧直线推移。

推时两手用力要均匀一致,皮肤不应有皱折。

背部用力大于腰部,以皮肤微红为度。

术时局部发胀,有沉重感。

术后局部发热轻松。

  4、作用宣热疏风,行气通络。

  五、推手三阳法

  1、体位坐位或卧位。

  2、操作术者以两手拇指对置于肩部,余指扶定两侧臂部。

分别按太阳、少阳、阳明经脉的顺序依次由肩部沿经推到肘部、腕部,每经各推5~7遍。

  3、要领两拇指均匀用力推动,推三阳经的起止穴及沿经穴位可配合按法。

推三阳经用力比推三阴经为重。

术时有酸、胀感。

术后局部温热,上肢轻松有力。

  4、作用疏通手三阳经脉。

  六、推手三阴法

  1、体位坐位或卧位。

  2、操作术者以两手拇指对置于肩部,余指置肩两侧扶定上肢。

分别按太阴、厥阴、少阴三经脉的顺序依次由肩腋部沿经推至肘部至腕部,每经各推5~7遍。

  3、要领推三阴经用力轻于推三阳经。

沿经穴位可配合按法。

推时上臂与前臂应平放成一直线。

两指用力要均匀,以皮肤微红为度。

术时有微酸、胀感,局部有紧压感。

按穴位时有麻胀感。

术后局部温热,轻松。

  4、作用通经活血,化瘀止痛,理气和胃,镇静安神。

  七、推股外侧法

  1、体位侧卧位。

受术侧下肢屈曲,股外侧向上平放床上。

  2、操作术者以两手拇指掌侧对置于环跳穴处,自上向下经过风市、阳关、阳陵泉、外丘、光明、悬钟到丘墟穴止,反复推动数次。

  3、要领推经穴位时,应配合点按,风市、阳陵泉、悬钟穴应施用长按法。

术时有酸、麻胀感及放射性温热感。

术后下肢温热有力。

  4、作用疏散风邪,通络止痛。

  八、推股后法

  1、体位俯卧位,踝下加垫。

  2、操作术者以两手拇指掌侧,对置于承扶穴处,自上向下沿股后正中线经殷门、委中、承山到足跟,反复推动数次。

  3、要领推动时用力要均匀一致。

推经穴位处时,用力稍重,以能耐受为度。

术时有酸、麻、胀及放射性温热,术后下肢轻松有力。

  4、作用疏筋活络,强健腰腿。

  九、推运股外侧法

  1、体位仰卧位。

  2、操作术者以双手掌根部着力于两股外侧,上下反复推运,推而前行,运而拉回,持续推运数次。

  3、要领操作中应适当增加压力,要持续推,缓慢运。

推运中用力宜均匀,不可忽快忽慢,避免搓、擦动作。

  4、作用疏通血脉,调和气血,祛郁行滞温通经络,理气行血。

  十、推全腹法

  1、体位仰卧位。

  2、操作术者双手重叠,以大鱼际和掌根部着力于腹部,自上腹部推至下腹部。

先中间后两边依次推遍全腹,反复操作数次。

  3、要领双手用力要均匀,先中间后两边依次全腹推遍,施术中可闻及胃及肠被推动后出现的漉漉水声,及尿意频频。

  4、作用调和肠胃,除湿利水,通便导滞。

  十一、掌推肩胛法

  1、体位坐位或侧卧位。

  2、操作术者一手扶肩部并向后掀肩部,另一手以掌跟自肩中俞穴位处,沿肩胛骨内缘,经膏盲穴向外下方斜推到腋中线止。

反复推动数次。

  3、要领头要后仰,胸要前挺。

掌根推到膏盲穴时着力加重,并嘱其咳嗽。

肩胛上部用力重于下部。

术时有重压感。

术后感觉呼吸舒畅,增益精神。

  4、作用平喘止咳,益气补虚。

  十二、两肋分推法

  1、体位仰卧位。

  2、操作术者以两手拇指置于胸骨两旁的俞府穴处,食指抱定胸部两侧,沿肋间隙的方向,自内向外分推到两侧腋中线,从上向下依次移到乳根穴的高度的肋间隙止。

反复进行数次。

  3、要领分推用力要均匀,手法宜轻柔缓慢。

术时不宜按压。

此法妇女到灵墟穴处止。

术时心胸舒畅,轻爽。

术后呼吸舒畅,头胸轻松,增益精神。

  4、作用通宣气血,宽胸止痛。

  十三、背部分推法

  1、体位 卧位。

  2、操作 术者以两手拇指分别置于背部大杼穴的高度,脊柱两旁,食指分置体两侧,自内向外下方,沿背部肋间隙的方向分推到两侧腋中线止。

自上向下依次推到胃俞穴的高度。

反复操作数次。

  3、要领

  

(1)分推时受术者自由呼吸,手法宜轻柔均匀而有力。

  

(2)脊柱端用力重于腋中线处。

  (3)术时背部温热,微胀。

术后精神振奋,呼吸轻松。

  4、作用解表、退热、祛风清眩。

  5、注意勿用蛮力,防止损伤肋骨。

  十四、推按腰背法

  1、体位俯卧位。

  2、操作术者沉肩,伸臂将双手交叉横置于脊柱两侧(左手横置右侧,右手横置左侧,掌心向内,手指向外)。

同时向腰部两侧反方向推按。

自上向下移动,顺序推按数次。

  3、要领

  (l)操作时着力和缓,连贯。

双手用力要均匀一致。

  

(2)可用体前倾增加力度。

  4、作用通经活络,镇痛化滞。

  十五、分掌法

  1、体位坐位,掌心向上。

  2、操作术者以两手拇指指腹置于大陵穴处,食指置受术者手背部扶定助力。

以拇指分推,沿大鱼际推到少商穴止。

沿小鱼际推到小指的少泽穴止。

反复分推数次。

  3、要领

  

(1)整个操作着力应轻缓而有节律。

  

(2)术中、术后头脑有安静感。

  4、作用宁心安神,宽胸理气。

  十六、背部挤推法

  1、体位俯卧位。

  2、操作术者以两手拇指置于两侧大杼穴,余指置两侧腋下,分别扶定。

由上向下,由外向内边挤向下边推脊柱两侧之肌肉,到膈俞穴的高度止,反复操作数次。

  3、要领

  

(1)挤推时应将肌肉从两侧向中央挤起,缓慢向下推动。

  

(2)两侧用力要均匀,避免皮肤重叠。

  (3)挤推后可配合抚摩。

  (4)术时皮肤发热,有紧张感,术后背部轻松,胸部舒适。

  4、作用健脾益肾,调气补虚。

  第二节拿法

  拿法的手法操作、施术要领和作用请见本书第四章第二节。

现介绍拿法的手法应用。

  一、拿肩井法

  1、体位坐位。

  2、操作术者以两手四指置肩后,拇指掌侧分别置于两侧肩井穴处,着力向上提拿数次。

  3、要领

  

(1)手法用力大小,以能耐受为度。

  

(2)拿提后可配合轻微指揉法。

  (3)术时局部有酸、胀、沉重感。

单侧手法时术后上肢、肩、背、颈项有舒适轻松感。

双侧施术后,头脑清爽,增益精神。

  4、作用通经活络,豁痰开窍。

  二、拿腋下法

  1、体位坐位,两手插腰。

  2、操作术者以两手置腋下,拇指置渊腋穴处,四指分别置于两侧背部隔俞穴,拿提腋下肌肉,自上向下反复操作数次。

  3、要领

  

(1)拿提腋下肌肉宜缓慢而轻柔。

  

(2)受术者肌肉要放松,自由呼吸。

  (3)术时局部有酸胀感。

术后心胸舒畅,增益精神。

  4、作用宽胸利隔,宁心止痛。

  三、拿承扶法

  1、体位直立,腰前弯。

  2、操作术者以一手拇指置于承扶穴,食指置股外侧,拿定肌肉后,向上提拿。

反复操作数次。

  3、要领

  

(1)受术者应尽力弯腰,两下肢用力伸直。

  

(2)拿提用力大小,以能耐受为度。

  (3)术时局部有酸、胀、沉重感。

术后下肢温热,腰腿轻松。

  4、作用调整经脉,化瘀定痛。

  四、提拿足三阳法

  1、体位卧位。

  2、操作以两手拇指与其余四指置于股外侧近端,以对合力着力于大腿外侧循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之经筋,顺序拿提到外踝、足背,往返3~5次。

  3、要领

  

(1)双手拇指与余指要尽力张开,以增加提拿范围。

  

(2)术中切忌抓提,以防皮肤损伤。

  4、作用疏通经络,宣通气血,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五、提拿足三阴法

  1、体立 仰卧位。

  2、操作术者以两手拇指与其余四指对合着力于下肢内侧足三阴经之经筋。

从腹股沟循三阴经,从上向下顺序提拿到足内踝,往返3~5次。

  3、要领

  

(1)双手尽力张开,以增加提拿范围。

  

(2)术中避免抓拿,以防皮肤损伤。

  (3)提拿足三阳、足三阴主要是配合全身按摩时应用。

  4、作用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调肝理脾,温阳补肾。

  六、拿昆仑法

  1、体位俯卧位。

  2、操作术者以四指置三阴交处,拇指置相对的小腿外侧,自三阴交钳形揉捏到水泉穴,反复操作数次。

再以拇指食指相对置于跟健两侧之内,外昆仑穴处,拿提数次。

  3、要领

  

(1)术时足踝背屈90度的角度。

  

(2)提拿用力,由轻到重,逐渐增加力量。

  (3)术时局部有酸、胀感。

术后局部温热,腰部轻松。

  4、作用通经活络,消肿止痛。

  七、肩周拿提法

  1、体位坐位,受术侧上肢放于术者膝上。

术者站其体侧以同侧足蹬于座位上。

  2、操作术者以拇指和食指对合,置于肩关节前后进行拿提。

向上到肩俞、肩峰高度,向下到脑会。

反复拿提整个三角肌部位。

再自腋部始,沿三角肌前、后缘及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反复提拿数次。

  3、要领

  

(1)拿提时应固定肩关节,肩部肌肉要放松。

  

(2)拿提应缓慢而有力,用力大小以能耐受为度。

  (3)术时有沉重和牵拉感。

术后局部有微热及轻松感。

  4、作用通经活络,活血止痛。

  八、腹肌拿提法

  1、体位受术者仰卧位,术者站其侧。

  2、操作术者以两手四指置腹部两侧章门穴处,自外向内将腹肌挤起。

后两手交叉叩拢二拇指置腹肌一侧,食指置另一侧,自两侧关门穴的高度向下逐步移动,顺序拿提到归来穴高度止。

反复操作数次。

  3、要领

  

(1)受术者腹肌要放松。

每次提拿时均需先挤拢腹肌后再提拿。

  

(2)术时有腹肌拉扯感及微胀感。

术后腹部有温热。

舒适、轻爽感。

  4、作用调中和胃,补肾纳气。

  九、拿揉腰肌法

  1、体位俯卧位。

  2、操作术者以单手或双手拇指与余指对合置于两侧腰背肌部位。

着力于两侧俞穴进行拿揉。

对合着力一紧一松,一拿一揉。

反复操作数次。

  3、要领

  

(1)动作要连贯而不间断,用力保持对称。

  

(2)注意保护皮肤,避免抓、掐、拧、抠等手法。

  4、作用通经活络,活血散瘀,消除疲劳,增加肌力。

  十、拿股内侧法

  1、体位仰卧位。

  2、操作术者以一手或两手拇指与四指分别置于阴廉五里穴的前后,将股内侧肌捏紧并向上反复拿提数次。

自上向下逐步移动到整个大腿内侧。

再以一手拇指按揉三阴交1~2分钟。

另一手扶踝部。

  3、要领

  

(1)拿提应有节律,用力由轻到重,以能耐受为度。

  

(2)术时局部有酸、胀感,牵拉感。

术后下肢内侧温热,轻松。

  第三节按法

  按法的手法操作、施术要领和作用详见本书第四章第三节。

现介绍按法的手法应用。

  一、按百会法

  1、体位坐位。

  2、操作术者以拇指指腹长按百会穴。

后以拇指腹从前顶经百会穴推到后顶,再从一侧络却经过百会到对侧进行推法。

反复操作数次。

  3、要领

  

(1)长按时拇指应与皮肤保持垂直。

  

(2)用力大小以能耐受为度。

  (3)术时头脑微热,子宫有收缩感。

术后头脑清爽,增益精神。

 

  4、作用健脑宁神,回阳固脱,理气消滞,补虚益气。

  5、注意体弱者可用卧位施术。

 

  二、头对按法

  1、体位坐位。

  2、操作                

  

(1)术甜两手四指置两狈榆额头维同高处,向枕后推摩叫后顶穴止。

反复数次。

  

(2)术者以两掌心置两侧颗部,着力对按1~2分钟。

  (3)术者再以两掌心对置两耳孔,着力对合按1~2分钟。

  3、要领

  

(1)推摩时用力均匀一致而有节律。

  

(2)对按时两侧用力相等。

  (3)术时头部有紧压感,对按耳孔有"嗡嗡"声响。

术后头、耳轻松舒适。

  4、作用祛风止痛,健脑宁神。

  三、按巨法

  1、体位仰卧位。

  2、操作

  

(1)术者以两手食指分别长按于巨处。

  

(2)术者再以拇指自迎香穴自内向外经巨到颧穴止,反复摩动。

  3、要领

  

(1)长按由轻到重,以能耐受为度。

  

(2)术时酸胀。

  (3)术后局部温热,呼吸通畅。

  4、作用通鼻窍,散风热。

  5、注意面有炎症者慎用。

  四、按缺盆法

  1、体位仰卧位。

  2、操作

  

(1)术者以手四指自耳下翳风穴起沿胸锁乳突肌方向摩动1~2分钟。

  

(2)术者再以两拇指腹置锁骨上方缺盆穴处长按,反复操作。

  3、要领

  

(1)摩动宜轻柔而有力,以局部微红为度。

  

(2)按压穴位应逐渐加力,使上肢有麻胀放射感。

  (3)术后上肢轻松。

  4、作用泄热宽胸,通经活络。

  5、注意

  

(1)勿挫伤臂丛神经。

  

(2)高血压病慎用。

  五、按天突法

  1、体位坐位。

  2、操作

  

(1)术者以拇、食两指分置两侧人迎穴,向下经水突到气舍止,反复摩动数次。

  

(2)术者再以食指顶端置天突穴处,向外下方点按3~5分钟。

  3、要领

  

(1)摩动时用力宜轻宜缓。

  

(2)按压时局部酸胀,并沿气管向下放散。

  4、作用通调气道,清热平喘。

  5、注意勿伤胸骨。

  六、按中府云门法

  1、体位仰卧位。

  2、操作

  

(1)术者以两手四指并置一侧胸大肌胸骨缘,沿助间隙向外梳摩至中府、云门穴。

反复数次。

  

(2)再以两手四指置中府、云门穴,着力长按3~5分钟。

  3、要领

  

(1)梳摩均匀、缓和而有力,以皮肤微红为度。

  

(2)按压由轻到重,忌蛮力。

上肢有麻胀感为度。

  (3)施术后上肢温热、有力,感觉轻松。

  4、作用理肺降逆,通络宣肺。

  5、注意梳摩勿伤皮肤,按压勿压伤肋骨。

  七、按上腹法

  1、体位仰卧位。

  2、操作

  

(1)术者以一手或两手四指并置季肋下缘,自上向下逐步点按幽门、阴都至盲俞穴止。

反复操作。

  3、要领

  

(1)点按穴位处时,用力要以能耐受为度。

  

(2)按时有沉重胀及微酸感。

  (3)术后上腹舒适,全腹温热。

  4、作用健脾和胃,顺气降逆。

  5、注意饭后半小时内不宜施术,以免胃气上逆。

  八、按腹中法

  1、体位仰卧位。

  2、操作术者以拇指腹置于上脘穴处,沿腹正中线向下点按,经中脘、下脘、水分、气海、关元、曲骨穴止,反复进行点按。

  3、要领

  

(1)上腹不适,点按三脘为主;下腹、下肢疾患,点按水分、气海、关元穴为主;生殖器疾患,点按曲骨为主。

  

(2)点按上腹穴位时有酸胀感;点按水分及下腹穴位时有酸胀及温热放散到下肢的感觉。

  4、作用健运脾胃,温肾壮阳

  九、按下腹法

  1、体位仰卧位。

  2、操作术者以一手或两手四指并置脐旁之盲俞,自上向下逐步点按。

经四海、大赫到横骨,反复按压。

  3、要领

  

(1)下腹点按应较上腹点按用力小。

  

(2)点按时宜着力,但应缓慢下移。

  (3)术时有酸胀、沉重感;术后局部温热,下腹舒适。

  4、作用温补肾阳,固本培元。

  5、注意术前排尿。

  十、按天枢法

  1、体位仰卧位。

  2、操作术者以一手拇指、食指指腹,分置两侧天枢穴,着力长按1~2分钟。

  3、要领

  

(1)两指用力要均匀一致。

  

(2)长按用力由轻到重,以能耐受为度。

  (3)术时腹部紧压感,下腹及下肢有温热及放射性温热感。

  (4)术后腹部温暖舒适。

  4、作用理气健脾,涩肠止痛。

  5、注意便秘者忌用。

  十一、按气冲法

  1、体位仰卧位。

  2、操作以两拇指腹置两侧气冲穴处,长按1~2分钟。

  3、要领

  

(1)长按由轻到重再轻。

  

(2)每次以两下肢有发热感时止。

  (3)术时两下肢有放射性温热。

  (4)术后小腹及下肢温热轻松。

  4、作用行气活血,温通筋脉。

  十二、按脊中法

  1、体位俯卧位,头微抬。

  2、操作以拇指端置于风府穴进行点按,并向下逐个棘突间隙点按3~5次,到阳关穴止。

  3.要领

  

(1)点按背部用力大于腰部,指端应与皮肤保持垂直。

  

(2)颈椎棘突间点按要迎随呼吸。

  (3)术时有沉重及微热感。

  (4)术后头脑清爽,腰部舒适。

  4、作用疏散风邪,调补肾气。

  十三、按肩胛内缘法

  1、体位侧卧位,头后仰,微挺胸,上肢后伸。

  2、操作一手扶肩,一手以拇指指腹置于肩胛脊柱缘上方的肩中俞穴处,着力点按。

逐步下移,经魄户、膏盲到肩胛下角止。

反复操作数次。

  3、要领   

  

(1)点按要迎随呼吸,呼气时点按。

  

(2)点按时亦可让受术者咳嗽,咳嗽时点按。

  (3)点按后配合局部抚摩或空拳轻揉。

  (4)术时局部有酸。

胀感;术后心胸舒畅,增益精神。

  4、作用通宣肺气,回阳救逆。

  十四叠掌按腰法

  1、体位 俯卧位。

  2、操作术者双手掌重叠,置于腰部,以正中线命门穴为中心,做有节律的按压3~5分钟。

  3、要领

  

(1)按压时要迎随呼吸,呼气时进行。

  

(2)按压要用巧劲儿,以能耐受为度。

力要贯足,不可用暴力。

  (3)术时有紧压和牵扯感。

术后感觉腰部舒适。

  4、作用补肾气,强腰脊。

  十五、按环跳法

  1、体位侧卧位,术侧下肢屈曲,环跳穴向上。

  2、操作术者以两手拇指掌侧对置于环跳穴上,食指置臂部两侧。

以两拇指徐徐加力进行长按3~5分钟。

  3、要领

  

(1)嘱其臀部肌肉放松。

术者两指用力要均匀,用力大小以能耐受为度。

为加重力度,可用时尖代替两拇指,进行长按。

  

(2)术时有酸、麻胀感及电流样热感,传经承扶、委中到足跟;术后下肢温热,感觉有力。

  (3)勿用蛮力,逐渐加压。

  4、作用祛风散寒,强健腰腿。

  十六、按股前法

  1、体位仰卧位,膝下放垫。

  2、操作术者以两手拇指置股前髀关穴处余指分置两侧,以两拇指进行长按,经伏兔、阴市、梁丘、足三里、下巨墟,自上向下逐步长按到解溪穴止。

  3、要领

  

(1)按股前时,长按每个穴位均应得"气"。

  

(2)穴位之间应配合轻推。

  (3)术后下肢温热有力。

  4、作用通经活络,健脾和胃。

  十七、按小腿法

  1、体位俯卧位。

  2、操作术者两手拇指置阴陵泉穴处,食指置小腿外侧,沿胫骨内缘,自上向下经地机、漏谷、三阴交穴到交信穴止,反复按压。

  3、要领

  

(1)按压时两拇指应逐步下移,且贴近骨膜,用力大小以能耐受为度。

  

(2)术时局部有酸、胀、沉重感。

术后小腿温热有力。

  4、作用调和气血,通气缓痛。

  十八、内、外关按法

  1、体位坐位或仰卧位。

  2、操作术者以拇指指腹置受术者腕掌部的大陵穴处,食指置腕背阳池穴处,自上向下合揉到中指端,反复操作数次。

再以拇指置内关穴,食指置外关穴,着力合按3~5分钟。

  3、要领

  

(1)合揉手法要轻柔,合按后可配合指揉。

  

(2)合揉时局部有温热轻松感。

合按时局部有酸、胀感。

术后胸及上腹部有舒适感。

  4、作用和胃理气,安神镇痛。

  十九、按神门法

  1、体位坐位。

  2、操作术者以拇指置于肘窝正中的曲泽穴,自上向下推摩,经内关到劳宫穴止,反复操作数次。

再以一手拇指置内关穴,另手拇指置神门穴,反复按揉数次。

  3、要领

  

(1)推摩手法宜轻缓,按揉用力以能耐受为度,神门穴可配合指掐。

  

(2)术时有酸、麻、胀感;术后心胸舒畅有安静感。

  4、作用镇静安神,宁心通络。

  第四节点法

  点法的手法操作、施术要领和作用详见本书第四章第四节。

现介绍点法的手法应用。

  一、点按胸骨法

  1、体位仰卧位,术者站其体侧。

  2、操作术者以一手或两手四指自璇玑穴逐步向下点按到中庭穴处。

反复操作数次。

  3、要领

  

(1)术时要迎随呼吸,呼气时点按。

  

(2)用力宜均匀缓慢而有力。

  (3)术时有一紧一松感及压迫感;术后心胸开阔,呼吸畅快,增益精神。

  4、作用宽胸利隔,和胃止吐。

  二、双龙点肩法

  1、体位坐位,术者站其体侧。

  2、操作术者两手拇指伸直,微屈四指,用拇指端置于肩前窝的抬肩穴,肩后窝的俞穴,同时着力,相对点按。

  3、要领

  

(1)点按前应放松肩部肌肉。

  

(2)点按由轻到重,由表及里,用力要以能耐受为度。

  (3)取穴要准确。

  (4)术时局部有酸、胀。

微痛感;术后肩部微热,感觉轻松。

  4、作用祛风邪,活气血,通经止痛,解除粘连。

  三、双龙点肾法

  1、体位俯卧位,术者站其体侧。

  2、操作术者两拇指伸直以指端置于两侧肾俞穴,食指扶定体两侧。

两拇指同时着力对点,以连续点按三次为直。

  3、要领

  

(1)操作时双手同时着力,戳点对合,由浅入深,不可乱点。

  

(2)点按方向是向内略向上斜,相对点按。

  4、作用调补肾气,强腰壮肾,明目聪耳,壮阳健骨。

  四、跪点双窝法

  1、体位受术者双膝跪于床上,两手扶床。

术者站其体侧下方。

  2、操作术者两手拇指神直,以拇指指腹置于两侧委中穴处,着力点按。

  3、要领两指用力要均匀一致,以能耐受为度。

点按委中时有酸、麻、胀感及放射感。

拇指用力方向向上时,放射感向上传。

拇指用力向下时,放射感传到足跟。

  4、作用疏筋活络,疏利腰膝。

  第五节拨法

  拨法的手法操作、施术要领和作用详见本书第四章第五节。

现介绍拨法的手法应用。

  揉拨胫前肌法

  1、体位仰卧位。

  2、操作术者以单手或双手拇指置于胫前肌外侧阳陵泉穴处,以指腹按揉胫骨外侧胫前肌部位,自上向下,边按揉边移到解溪穴处。

反复操作数次。

再以拇指指端于胫前肌肌腹处进行横向拨动1~2次,自上向下逐步移到解溪穴处,最后以四指进行抚摩数次。

  3、要领

  

(1)按揉胫前肌用力由轻到重,同时点按足三里、丰隆、上巨墟、条口、下巨墟等穴位。

  

(2)按拨动作要轻巧,灵活,注意保护皮肤。

  4、作用疏理肌筋,解痉止痛,调和气血,健脾和胃。

  第六节摩法

  摩法的手法操作、施术要领和作用详见本书第四章第六节。

现介绍摩法的手法应用。

  一、上腹横摩法

  1、体位仰卧位。

  2、操作术者以一手或两手四指并拢,置于一侧腹哀、章门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