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语文下五单元集体备课.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07882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2.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语文下五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五语文下五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五语文下五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五语文下五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五语文下五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语文下五单元集体备课.docx

《五语文下五单元集体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语文下五单元集体备课.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语文下五单元集体备课.docx

五语文下五单元集体备课

小学语文学科单元集体备课

主备人:

李敏备课时间:

2013年4月19第五单元

单元教材分析

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阅读名著对于增补智慧,提升素养,特别是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编写本组教材的目的就是:

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悠悠中华,流传了许多优秀的文学篇章。

《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著名篇章《廉颇蔺相如传》改编的;有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有根据《水浒传》第二十三回选编的《景阳冈》;还有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的《猴王出世》。

单元教学内容

本组教材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主题

安排了《将相和》《草船借箭》《景阳冈》 《猴王出世》和语文园地五

单元课时计划

11~12

单元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本单元要求会认的字词,会写要求会写的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的高尚品质。

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用自己的话讲课文内容。

4、了解猴王出世的经过,体会猴王的性格特点。

5、指导学生所写时,要注意用好教材中的例文。

还要注意组织学生写后交流,加深对所写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1、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的高尚品质。

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用自己的话讲课文内容。

4、指导学生交流是,要注意引导学生把人物形象说生动。

课文作者把人物形象写的很生动,学生说时,要尽可能说生动,千万不要仅用几个孤零零的词语概括一下就算了。

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

1、通过体会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达到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2、注意适度拓展,举一反三。

本组课文都有节选或改编的,教学时,要注意由此生发开去,虽然不要求学生通读原著,但可以查查相关资料,听听他人介绍,读读某些章节,让学生知道这些名著的存在。

教学注意事项

1、要有拓展课程资源,加强学科整合的意识,一方面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信息以扩展知识面;另一方面在老师的帮助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在教学内容要统筹安排,把课文的学习和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和课外书屋有机整合起来。

3、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积累,调动起学生读相声和话剧的兴趣。

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自主阅读,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感受人物的语言特点。

可组织学生进行合作表演式朗读,读出人物语言的生活化,读出讽刺意味

同伴讨论交流收获

教研组长审核签字:

检查时间:

 

陈庄镇付窝小学语文学科电子备课稿

课题:

18将相和

课时:

1

课型:

新授

主备人:

李敏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3.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学习重难点

   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走进古典名著,了解名著内容

  1.导入:

你一定听过或读过唐僧的故事、哪吒的故事、武松的故事、诸葛亮的故事……它们都出自我国的古典名著。

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

(《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

  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浩如烟海,除了“四大名著”,你还知道哪些名著?

(《三言二拍》《资治通鉴》等)名著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

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他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请同学们翻开教材,读一读“资料袋”。

(生读)

  2.破题、解题。

题目中“将”指谁?

“相”又是指谁?

“和”的意思呢?

  二、走进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中心

  1.听课文配音朗读,边听边想:

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故事?

指名说后再让学生上台板书。

(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

  2.学生自读课文,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当场交流解决。

  3.指名接力自读课文。

想想,课文哪些自然段讲“完璧归赵”?

哪些自然段讲“渑池之会”?

哪些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读后反馈、明确:

第1~10自然段讲“完璧归赵”;第11~14自然段讲“渑池之会”;第15~18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4.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

  

(1)指名读课文第1~10自然段。

其余同学边听边想,再提出几个感兴趣或不理解的问题。

  

(2)先在小组内交流解决;再指名提出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解决。

  (3)以下的问题如果学生没有提及,可以由教师提问,重点讨论:

  ①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

“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导秦国去。

……”

  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

(一是因为这是一个事关国家是不是受辱和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必须思考成熟,二是因为这是一个难题,不能不假思索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要思考。

但蔺相如“想”了“一会儿”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表现出蔺相如的才智的确有超过一般人。

而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蔺相如自己带着和氏璧到强大的秦国去,表现出蔺相如胆识过人和为了国家的利益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勇于牺牲的精神。

  ②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理直气壮”的理解。

  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

(因为蔺相如已经把璧献给了秦王,秦王自食其言,不给城,秦国理屈,赵国就占了理,所以他能理直气壮地说。

  ◇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

(蔺相如又利用秦王喜欢璧的心理,用要撞碎和氏璧来威胁秦王,目的是把璧要回来,送回赵国,不是真的要“撞”。

但如果秦王硬逼他,他也会真撞的,他决不会让和氏璧落到秦王手里。

  ◇读这句话,读出“理直气壮”的语气来。

  ③到了举行典礼那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

“……”

  蔺相如为什么能大大方方?

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个时候蔺相如的心理状态?

(踏实、坦然、轻松、放心、沉着、轻松、无惧无畏)

  ④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从“只得”“客客气气”中你读懂了什么?

  (秦王的“客客气气”与蔺相如的“大大方方”形成对比,说明不可一世的秦王终于在蔺相如的面前败下阵来,而蔺相如则取得第一个回合的胜利。

“只得”说明秦王的“客客气气”,是无可奈何,没有别的办法,不是甘心失败。

  (4)从这个故事中你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完成练笔:

  蔺相如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人(胆识过人、机智勇敢、随机应变、勇于牺牲、英勇无畏、足智多谋……)

  ⑤朗读课文第1~10自然段。

  三、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板书:

18将相和

蔺相如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不和

(机智勇敢) (不畏强暴)

↑爱

↓国

廉颇       负荆请罪             →和

嘴!

     (知错就改)

二备

教学反思:

 

陈庄镇付窝小学语文学科电子备课稿

课题:

18将相和

课时:

2

课型:

新授

主备人:

李敏

第二课时

  一、继续走进课文,理解内容

  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完璧归赵”的故事。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的内容。

  1.学习“渑池之会”的故事。

  

(1)生默读课文第11至14自然段。

提出几个感兴趣的或不理解的问题进行交流。

如蔺相如为何拼命地坚持要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王为何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2)提问:

  ①在课文的这个部分中,你对哪些词句感受最深刻?

  ②这场斗争,赵国和秦国是打个平手,还是赵国占了上风?

(赵国赢占了上风。

因为秦国是强国,赵国是弱国,秦王和赵王一样为对方演奏乐器,秦王吃亏了。

再说,赵王是秦王叫他鼓瑟的,而秦王是被蔺相如逼着击缶的,秦王和蔺相如身份不一样,要求对方的方法也不一样,所以说是赵国占了上风。

  ③你能用一些词语和句子来形容秦王的失败吗?

(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自取其辱……)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负荆请罪”的故事。

  

(1)指名读课文第15至18自然段。

  

(2)说廉颇负荆请罪,同学们认为廉颇有罪吗?

(答案可以是──廉颇只能说犯错,不能说有罪。

廉颇认为自己有罪,这说明廉颇对自己要求很严格。

以可以是──如果廉颇不及时改正错误,就要成为国家的罪人。

  (3)廉颇负荆请罪,可以看出廉颇是是个怎样的人?

(知错就改的人,最终还是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

  (4)通过这个故事,你对蔺相如又有哪些认识?

(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胸怀宽广)

  (5)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

  二、回归全文,总结提高

  1.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成语的含义。

  2.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前面两个故事,写廉颇与蔺相如的“和”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证了国家的安全。

后面一个故事,廉颇与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由“不和”到“和”。

全文围绕“和”字来写。

  3.说说你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

  三、布置作业

  1.抄写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有条件的同学课外阅读司马迁和其他历史人物的故事。

板书设计:

18将相和

蔺相如(相)              廉颇 (将)

完璧归赵——做上大夫         不服气         不和

渑池之会——做上卿

避让廉颇                    负薪请罪

机智勇敢                     英勇善战

顾全大局                    知错就改        和

二备

教学反思:

 

陈庄镇付窝小学语文学科电子备课稿

课题:

19草船借箭

课时:

1

课型:

新授

主备人:

李敏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3.学会“妒、督、寨、擂、呐、丞”等生字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认识“瑜、幔”等生字。

  教学重点

   1.了解“草船借箭”一事的起因及经过。

   2.扣住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

有条件的,阅读《三国演义》第42回至第46回。

了解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形势以及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

  教师准备:

制作本课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名著,了解大势

  1.教师介绍名著《三国演义》的故事梗概。

  2.师生合作介绍“草船借箭”前的三国形势,以及周瑜妒忌甚至要加害诸葛亮的表现。

  二、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出示课题:

草船借箭

  2.什么叫草船?

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问题:

  谁草船借箭?

为什么要草船借箭?

怎么样草船借箭的?

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这些问题实际上要我们回答什么?

请用陈述句表达。

  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结果。

  2.给文章分段:

一(1~2节)、二(3~5节)、三(6~9节)、四(10)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说主要内容。

  四、自读第2至第5自然段,指导感情朗读

  1.找出这几段的特点。

(以对话形式出现,且无提示语。

  2.根据人物对话内容,揣摩人物思想状况、性格特点,自加提示语。

  3.分角色朗读。

在朗读中注意读出语气,探究人物特点。

(通过感情朗读,感受人物形象。

  五、读第6~9自然段,了解借箭经过

  1.先说经过。

出示示意图(图略),自己读书,自己画图,说明理由(也就是因果关系。

  2.分析保证借箭成功的因素。

  

(1)雾的作用。

(冬季,雾在四更最浓。

  

(2)船的作用。

(草人──雾中似人;相连──空隙较小,易于受箭,正反都可受箭。

  (3)曹操多疑之心。

(不仅不轻易出动,令弓弩手射箭,不调六千名弓弩手,使箭更多。

  (4)士兵作用。

(擂露呐喊,虚造声势,引敌射箭。

  (5)水的作用。

(冬季刮西北风,使船回去时“顺风顺水”。

这时文章第二次提“冬季”;等到曹军发觉时,船已飞一样驶出二十多里。

  总结:

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的因素,诸葛亮都考虑到了,基于这些周全的考虑,诸葛亮作出了巧妙的安排,这就叫──“神机妙算”。

而周瑜都没想到,当他知道这一切时,一定是──“自叹不如”。

板书设计:

周瑜心

         知人心 鲁肃人

   神机妙算      曹操性

         识天象 四更时候大雾弥漫

         晓地利 顺风顺水

 

二备

教学反思:

陈庄镇付窝小学语文学科电子备课稿

课题:

19草船借箭

课时:

2

课型:

新授

主备人:

李敏

第二课时

  一、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关键的词语

  通过上节课的研究学习,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

(神机妙算)

  二、精读课文,理解神机妙算

  1.要求学生划出能表现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

妙在何处?

  2.讨论交流。

  知天文

  

(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①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怎样的心情?

(吃惊)

  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

(暗自高兴,因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在三天前就已料到的。

  ②你从哪里看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就料到的,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出示: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

  学生自由读,在读中体会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③老师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几天不是没有动静吗?

没动静有什么好写,完全可以改成这样:

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的把鲁肃请到船里。

这样写即清楚有简练。

行吗?

好吗?

为什么?

  (组织讨论,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神机妙算。

  ④怪不得周瑜长叹道:

“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比不过他。

  懂地理

  

(1)划出诸葛亮的借箭的路线,说说理由。

  出示:

“天还没有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出示: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然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2)讨论:

诸葛亮为什么要先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再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读句子,体会诸葛亮的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以及他的巧妙安排。

  识人心

  

(1)识曹操

  出示:

诸葛亮笑着说:

“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

“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

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靠近。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他在笑谁?

这是一种怎样的笑?

(笑自己的神机妙算,笑曹操的不敢出兵,笑周瑜的自不量力,这是自信的笑,胜利的笑;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幽默的笑,宽厚的笑。

  

(2)识鲁肃

  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暗藏杀机,鲁肃又是周瑜的心腹,为何还要请鲁肃帮忙?

他不怕鲁肃向周瑜告密吗?

请同学们仔细的讨论一下。

  三、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特征

  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非凡才干。

而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

课文第二自然段是一段诸葛亮和周瑜的精彩对白,师生对话,体会从他们的对话中你还可以看出诸葛亮和周瑜分别是个怎样的人。

  重点:

  诸葛亮说:

“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

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什么是“军令状”?

诸葛亮为什么要立军令状?

在军队下的状书,不能做到就要受到军法处置。

一是诸葛亮是为了顾全大局,二是诸葛知天天文、懂地理,已知道三天后必有大雾,可利用这一机会向曹操“借箭”,已“胸有成竹”。

  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

(周瑜为什么高兴?

妒忌诸葛亮挺有才干,暗藏杀机,下了军令状完不成那就要受到军法制裁。

  四、总结全文

  草船借箭的成功使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宽宏大度、谦虚礼让的大将风度。

使得气量狭窄、妒才忌能、才气输诸葛亮一筹的周瑜不得不叹服。

(出示:

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板书设计:

19草船借箭

            知天文

       神机妙算懂地利、巧安排

            识人心

 

二备

教学反思:

陈庄镇付窝小学语文学科电子备课稿

课题:

20景阳冈

课时:

1

课型:

新授

主备人:

李敏

学习目标

   1.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感受武松的人物形象。

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有激发主动阅读名著的兴趣。

  学习难点

   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跟打虎有什么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人新课

  前面学过的两篇课文,讲的都是我国古代的事情,今天我们要学的“景阳冈”讲的也是我国古代的故事。

课文是根据明代著名小说《水浒传》中的片段改写的。

(板书:

景阳冈)

  提问:

哪位同学能把《水浒传》向大家做个简单的介绍?

《景阳冈》讲的是谁的事?

  二、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条理

  1.提出自学要求:

用比较快的速度把课文默读一遍,说说武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并按照事情经过把课文分成四段。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读你印象特别深的段落,随机理解词语。

指出这是我们第一次接触近代白话文,个别语句语言表达上与现代白话文有所不同。

  如何:

为什么。

但凡:

凡是,只要。

岂不枉送:

难道不是白白送掉。

枉,白白地。

请勿自误:

请不要使自己受伤害。

误,受伤害。

岂:

表示反问,有“难道”的意思。

  

(2)请学生说说是怎样分段的,每段讲的是什么?

  三、景阳冈打虎时,抓动作见特点

  你觉得最精彩的是哪部分?

武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

  1.这一段表现了武松的什么性格特点?

从哪些地方最能体现出来?

  2.引导板书:

机智勇敢  武艺超群

  

(1)那只大虫双饥又渴,把两只前爪在地下按了一按,望上一扑,从半空里蹿下来……

  ①“蹿、掀、吼”写出了虎的气势,虎的声势,写虎是为了写人,虎如此有气势,那么打虎的武松就更也不得。

这是反衬的手法。

  ②读时速度可以快些,读出虎的声势、气势。

  

(2)武松把半截哨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

  感情朗读,读出武松的勇敢无畏。

  (3)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

  ①体会“闪”对表现武松的形象的好处。

  ②感情朗读。

  3.小组讨论:

这段是通过什么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

通过人物动作的描写。

  四、打虎前抓喝酒,写语言见特点

  1.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

(打虎前喝酒,和店家的对话,自己的心理活动。

  2.快速默读这一部分,画画相关的句子,体会武松的性格特点。

  3.引导,并板书

  豪爽、倔强、勇敢、酒量惊人、胆量过人。

  4.你是通过哪些句子体会到武松具有这些特点?

  

(1)豪爽:

这酒真有气力!

  

(2)倔强:

原来这样。

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

  别胡说!

难道不付你钱!

再筛三碗来!

  (3)勇敢:

就有大虫,我也不怕。

  这是店家的诡计,吓唬那些胆小的人到他家里去歇。

我怕什么!

  (4)酒量惊人:

武松前后共吃了十八碗。

  但凡客人来我店,吃了三碗的,就醉了,过不得前面的山冈去。

  (5)胆量过人

  武松听了,笑道:

“……你别说这样的话来吓我。

就有大虫,我也不怕。

  武松看了,笑道:

“……我怕什么!

  细想了一回,说道:

“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

  武松自言自语道:

“……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

  (6)好强

  转身回酒店吧,一定会叫店家耻笑,算不得好汉,不能回去。

  5.这些内容和武松打虎有什么关系?

(这一段虽然不是重点段,但是对于武松性格的刻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通过武松的话语和心理活动描写,使武松勇敢无畏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也为下文作了铺垫,对于人物的刻画是必不可少的。

板书设计:

20、景阳冈

       喝酒——上冈——打虎——下冈

 

二备

教学反思:

陈庄镇付窝小学语文学科电子备课稿

课题:

21猴王出世

课时:

1

课型:

新授

主备人:

李敏

学习目标

   1.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体会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2.了解课文内容,感悟“石猴”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个性特点。

   3.学习生字词,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美猴王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品质。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小说《西游记》

   学生准备:

查找字典、资料自学课文,理解难懂的字词并做出注释,标注出实在不理解的字词,课上讨论。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你们谁看过《西游记》,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那个人物?

(孙悟空)

  2.你知道孙悟空打哪来?

又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

今天我们就学习《猴王出世》,了解石猴变成美猴王的经过。

  二、扫清文字障碍

  1.默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对于不理解的词句,可引导学生通过多读课文、借助注释和查字典解决。

  2.交流自学情况,逐段汇报难懂的字词和和句子,教师引导学生大概了解句子的意思。

  例如:

课文第一自然段中“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一句,使学生大概知道“这块石头自从盘古开天地时就有了,日久天长,有了灵气”这个意思就行了。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边读边想:

石猴是从哪来的?

又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

  2.交流讨论。

  

(1)问题:

石猴是从哪来的?

(课文第一自然段前七句话介绍了石猴的来历,引导学生画出相关的语句后用自己的话概括。

  

(2)问题二:

石猴又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

(课文第二至第四自然段讲述了石猴成为美猴王的过程,其中有些贯穿始终的关键语句要引导学生找出,以便了解事情发展的脉络,为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一过程作准备。

  例如:

课文第二自然段中“‘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