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上国民经济的发达和落后及其原因①1.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20706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9.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历史上国民经济的发达和落后及其原因①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我国历史上国民经济的发达和落后及其原因①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我国历史上国民经济的发达和落后及其原因①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我国历史上国民经济的发达和落后及其原因①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我国历史上国民经济的发达和落后及其原因①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历史上国民经济的发达和落后及其原因①1.docx

《我国历史上国民经济的发达和落后及其原因①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历史上国民经济的发达和落后及其原因①1.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历史上国民经济的发达和落后及其原因①1.docx

我国历史上国民经济的发达和落后及其原因①1

我国历史上国民经济的发达和落后及其原因①

  一、小引

“我国历史上国民经济的发达和落后及其原因”是一个范围广泛的题目。

我想通过这个题目来回答两个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或研究 中国经济史和怎样来学习和研究。

本文不打算从正面,也就是从经济史研究的对象和方法等方面来探讨,而是想通过历史上中国国民经济到底在世界各国中是发达还是不发达,是一贯落后还是在某一时期某一阶段有过自己的成就,以及为什么发达,又为什么落后这样一个虽然广泛但是比较具体的问题,来说明我们应该抱什么目的,从什么立场出发来研究中国经济史。

近年来,不少讨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和资本主义萌芽夭折原因的文章,从题目到内容都给人以一种印象,即中国除了个别如丝织、瓷器等奢侈品手工业部门以外,整个国民经济自古以来就落后于西方国家,就一无是处。

这些文章的主要论据大概是任何社会都应当遵循同一模式,从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发展阶段过渡,譬如从封建社会向资产阶级社会过渡。

中国这个封建社会既然迟迟不能实现上述过渡,就必然是因为它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自来就不如世界上比中国早成为资产阶级社会的国家。

这里牵涉到的问题很多,诸如中国古代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原载《中国经济史论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版(1987)。

时期的社会究竟属于什么性质,地域和历史背景各不相同的社会或国家是否也能沿着不同的模式道路发展等等。

对这些问题我都没有什么研究,不拟在此讨论。

我只想对这样一个问题提出一点个人意见,即在我国上下都在戮力同心加速实现“四化”,要在本世纪末实现国民总产值翻两番的现阶段,我们这一个学科一一中国国民经济史,是否能在继续研究诸如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这类问题的同时,也研究一些其他较为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经济史是经济科学的一个分支,但它是跨学科的,是介于历史学与经济学之间的学科。

可以说它的本质或主体是历史。

经济史所担负的科学任务主要是一种历史学的任务,它自然同时是一门历史科学。

史学不同于理论学科,它要通过具体的历史事实来说明社会发展的规律,说明事物间的关系。

这种关系可以是因果关系(也就是规律),也可以是一种彼此间的相互关系,互为因果关系。

经济史要称得起是科学,那就不只是描述具体的事实,更重要的是要说明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事实,要解释其中的关系,从而使人们获得经验教训。

如此方能起到科学的作用、历史学的作用,使我们以后的政策和行动更为明智一些。

这恐怕是历史研究的基本任务。

我们又应该怎样进行这门学科的研究呢?

我以为应做到这样三点。

第一,经济史的研究不能述而不作。

西方在19世纪以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流行所谓纯粹客观主义,主张写历史要像绘画、摄影一样,对历史事件作如实描写。

我们不能这样。

我们不能没有自己对于历史事件的看法,不能没有史论,既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又要对具体问题有自己的看法。

没有自己的想法,在研究中就不知该如何起步,就会无所适从。

选一个题目,研究一个问题,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籍和档案文献中取舍整理材料,都得有自己的想法,分析研究就更是如此了。

当然,这些想法也不是完全凭空臆测,而是要有事实依据的。

第二,经济史的研究要有数量概念。

经济史不同于政治史、思想史和历史人物传记。

要说明经济上的演变发展,必须有一个数量的概念。

没有一个数量的概念,所作的判断就很可能是不确切的。

一种现象有多大的代表性,就是说在空间上占有多大份量,在时间上延续多久,这些都需要量的研究。

第三,要有比较研究。

不经过比较,概念就不容易明确,论断就不容易符合实际。

比较包括同一地区不同时间的比较和同一时间不同空间(不同国家、地区)的比较.只有通过比较研究,对问题的认识才能准确、中肯。

因此,在一些可以比较的方面把中国经济史同外国经济史加以比较,就可看出中国到底是发达还是落后,或者什么时候发达,什么时候落后。

对这些问题我提出几点初步看法,来同大家讨论。

  二、中国历史上的经济发达时代  我把这个时代定为大约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18世纪中叶,也就是从战国时期到清乾隆初期。

  首先要说明一下经济发达程度的国际间比较标准问题。

社会生产方式或其中的生产关系,如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特征,可以用来作为比较指标,但要衡量不同国家的经济发达程度,似乎还需要别的指标。

现在把国家划分为不同的世界(第一世界、第二世界、第三世界)所用的标准主要是国民总产值,这主要是对生产力、经济结构的一种综合指标。

只是我们要讨论的是历史上的中国的经济地位,而我国古代史资料中却很少或几乎没有系统完整的统计数字。

中国最早的一次全国工厂工业(不包括手工业)调查是1933年才作的,也还不很全面。

至于农业生产则要到解放以后才有比较翔实可靠的全国性数字。

因此,现在用两种较为简单的指标来进行比较。

  第一种是农业中的粮食单位面积产量。

这在国际间大体上是可以比较的。

在上述我认为中国国民经济相对发达的历史时期(公元前5世纪至1750年)里,农业(包括畜牧业和其他农村副业在内)是全世界所有重要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的主体。

农业生产里面粮食生产占重大比重,因此用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进行比较,大体上能反映地区间、国家间国民经济的发展程度。

从这方面看,中国人是可以自傲的。

据最近的考古发现,浙江宁波附近有距今7千年前的稻谷种植遗迹。

在北方,据农业史学家研究,最晚在4—5千年前黄河中下游一带就已经种植了禾(小米)、黍(糜子)、稷等粮食作物.据《史记》、《汉书》、《管子》等着作记载,战国至西汉时期(公元前475一公元8年)黄河中下游的旱地粮食作物(小米、糜子)产量已经达到每市亩200—250市斤,而公元l世纪的意大利粮食作物产量是每市亩70市斤①,中世纪后期(1400—1449年)英国的大麦、燕麦产量不过每市亩110市斤②。

中国要比它们先进得多。

这是中国北方旱地粮食作物单产。

我国历史上粮食产量的提高主要靠种植水稻。

  用育秧移栽的办法种植水稻是中国农业生产技术上一个主要发展。

中国从公元2世纪(东汉)起开始用这种方法种植水稻。

这使得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比旱地增加几倍③。

水稻生产的其次一个重要推进是北宋初年的引进和推广种植占城稻。

由于这种稻耐旱早熟,一年能收获二季、三季,所以稻谷亩产在两宋(960—1279)平均达到300斤,明清(17至18世纪)最高达450斤,与解放后的全国平均单产513斤相差无几。

④同国际上比较,日本在19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见《剑桥欧洲经济史》第l卷,1942年英文版,第100页。

  ② 见[英]《经济史评论》第1卷,1927年版,第16l页。

  ③ 《晋书·傅玄传》:

“白田收十余斛,水田收至数十斛。

”   ④ 见D.H.Perkins:

《明代以来中国农业发展史》,1969年英文版,第315页。

  纪末水稻亩产400斤,印度在20世纪70年代平均亩产仅300斤①。

所以,从大田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来说,中国大概在任何时代都并不落后于全世界多数其他地区或国家,水稻的单产则除了最近时期落后于日本以外,历来居先进地位。

  第二个比较指标是人口增长率。

下表是中国与西欧英、法、德三国在14至20世纪间的人口和人口年增长率数字(见下页表)。

  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除了特殊时期,如英、法、德三国在1340—1450年间由于黑死病疫蔓延以及中国在1600—1700和1850—1900年间由于大规模农民起义引起的人口锐减和次一时期的迅速回升以外,在同是承平安定时期的1500—1600年一个世纪中,中国的人口增长率与英国完全相等,而高于法、德二国。

但到了1800—1850的50年间,中国的人口增长率则低于西欧国家。

由于19世纪以前中国与西欧这些国家一般人民的生活水平大致近似(关于这一点,下文将再谈到),一个较长时期的人口持续稳定增长,必然要有足够的人均收入特别是粮食生产来维持人民的生活需要。

因此,从中国与英、法、德在1500—1600和1800—1850两个时期内人口增长率上的差别情况,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经济发展在19世纪以前并不落后于西欧任何国家。

中国的经济落后是从18世纪后期,从英国的产业革命时期开始的。

  18世纪前我国历史上几个相当长的时期所以能够取得和维持相当高度的国民生产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独立的个体小农经济,它从战国时期以来在大多数地区和长时期里基本上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另一个方面是国家制度和政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见世界银行《中国:

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一一主要报告》,1981年版,第45页。

  中国与英、法、德国的估计人口和年增长率 1340年—1900年 (人口:

百万,年增长率‰)   资料来源:

中国人口,Liu,K.C.及Hwong,Kuo—shu:

《1400后中国的人口变动和经济发展》,《近代中国经济史》,1979年英文版,第81—82页。

英、法、德三国人口,《方坦那欧洲经济史》(The FontanaEconomicHistoryofEurope)卷1(1972),第36页,卷Ⅱ (1974),第38页,卷Ⅲ(1973),第29页。

  ①包括现在法国、荷兰和比利时国境。

   ②现在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和斯堪的那维亚地区。

  首先是个体小农经济。

任何时候一个国家农业产量的大小决定于两个因素:

单位面积产量和耕地面积。

但在我国历史上的生产技术条件下,无论是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还是耕地面积的扩大,都要靠农民的体力和手工劳动,都是亿万农民胼手胝足、披星戴月世世代代辛勤劳动的结果.在传统生产技术条件的限制下,中国农民的劳动生产率是低微的.但由于他们能够独立自主,是为自己身家而生产,由于个体小农经济一方面能利用现有资源条件维持最大量的人口,同时又能充分地动员所有男女老幼从事生产一一田间农业生产和家庭副业生产,从而在当时手工生产技术条件下达到最大的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效益。

这里关键性的因素就是劳动者有自己的独立经济,并且能够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

  小农经济的缺点是劳动生产率低。

第一,农民往往一家老少终岁勤劳,而于生活勉强自给以外,难得有多少剩余;第二,农民自给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商品货币经济范围不广,全国比较普遍的只是地方性的、间歇性的集市贸易;第三,小农经济必然趋于两极分化,从而发生土地兼并,地租剥削和地主与农民之间的矛盾斗争,成为历史上多次几乎是循环性的社会经济发展严重失衡甚至破坏、倒退的重要因素之一。

但是,总的来说,独立的个体小农经济,毫无疑问是我国历史上国民经济所以发达的根本因素,而上述缺点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消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我国历史上的国家制度和政府政策密切相关的。

  其次来看国家制度和政策在我国历史上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在西方的经济发展史上,商业城市经济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成为一股同农村封建领主相对抗的力量,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

在中国则不然,中国从秦汉以至明清,历代的国家政治制度使得商人不可能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力量。

中国的城市也不同于西欧一般城市。

历史上我国多数城市不过是政府衙门或军队的驻所,而不是工商业城市。

在中国,国家对经济的作用可以从两方面看,即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

  就消极方面而言,从秦汉到明清,我国历代王朝差不多主观上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

历史上我国最重要的商品是盐,其次是铁。

如果政府不加限制,应能形成大的商业资本。

但至晚从汉代起,国家就对盐和铁实行某种方式的官府经营,对商人加以不同程度的歧视和打击。

例如,商人不能衣丝、乘车,商人子弟不能同地主、农民子弟一样参与科举考试,人仕做官,这都不利于商业的发展。

  国家对于国民经济发展最大的积极作用是扶植小农经济。

中国历代统一王朝,包括元朝在内,无不重农,并且是重小农,而不是重大农或大地主。

一个王朝刚兴起时,由于前一时期的战争破坏,致使土地荒芜,农业生产锐减,故新兴王朝都实行招民垦荒来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