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06582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含答案.docx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师整理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含答案.docx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含答案

记叙文阅读──理解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

一、考纲解说

  1. 准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局部精读的前提。

  2. 明确各层次之间的关系——理清行文思路。

  3. 理清文章的线索并理解其在组织内容、表达中心方面的作用。

  4. 准确地摘取重要细节——把握人物形象特征。

  5. 能找到表现作者思想情感的关键语句——把握思想感情的脉络(显性的关键词语,隐性的具体描述)。

 

二、考点要求

    理解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就是要求阅读文章,利用文中信息和日常积累对关键词句、重要段落、写作手法、情感认识等,进行合理的解释。

 

知识精讲、易错指津:

立足于文章的重要词句,结合语境分析其含义、作用、表达效果。

    重要词句:

  1. 文章题目。

(上一讲内容,请同学们回顾)

  2. 与人物描写或景物描写有关的词语或句子。

(上一讲内容,请同学们回顾)

  3. 文章中议论抒情句。

  4. 结合文章中某一信息点,概括回答“为什么”。

    示例:

一、文章中议论抒情句

    ①有助于揭示和概括文章段意或中心思想的句子。

②包含着深刻思想意义,内涵丰富、耐人寻味且蕴含哲理的词语和句子。

③能够很好地照应文章的题目,点睛并升华主题的句子。

④对全文的内容和结构有重要作用的领起句、总结句,段落之间的过渡句。

例1 联系全文,说说最后一段文字的含义和作用。

               (《宛如英雄》)

    即使是最卑微的人,在贝多芬的音乐中,也能宛如英雄!

 

例2 第⑥段中划线句子“倘若,青春的回忆只剩下书本和试卷,那将多么乏味”的含义是什么?

                                                (《你遗失了感动吗?

》)

 

例3  选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

    (《送你一束花》)

    ●最后一段,连用九个问句,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请分条简要回答。

(《古井》)

    ◆答题技巧:

    这类题目有时只考含义理解,但有时还和作用一起考。

    议论抒情句一般在文章中都有揭示主旨、表达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的作用。

    所以答题的基本思路就是围绕文章的主题和所表达的情感来组织语言。

    先是分析句子中关键词的所指,再结合主旨回答。

    例1  第⑥段中划线句子“倘若,青春的回忆只剩下书本和试卷,那将多么乏味”的含义是什么?

(《你遗失了感动吗?

》)

   解析:

“书本和试卷”象征着读书和考试,结合文意“只剩下”实际是说没有感动的经历,“那将多么乏味”体现的是一种遗憾。

    综合后,答案是:

假如青年时代的回忆里仅仅只有苦读和考试等情景,而没有被别人感动和感动别人的珍贵记忆,人生也是不够完美的。

    有的考生答成:

“一个丰富多彩的青春年华,不应该只有单调的学习,而应该对人生有所体会。

”,很明显没有结合主旨。

 

例2 联系全文,说说最后一段文字的含义和作用。

                (《宛如英雄》)

    即使是最卑微的人,在贝多芬的音乐中,也能宛如英雄!

解析:

含义:

贝多芬的音乐能让人汲取到精神的力量,使人获取悲壮美与幸福感,使平凡的人能够超出平常的自己,得到提升。

    作用:

点明题意,揭示主旨。

学生在答这类问题时,出现的问题主要包括:

    一是没有结合主旨,就表面句意说表面句意,

    二是能靠上主旨,但语意不明确,似是而非。

 

例3 文末为什么说“一个真正的早晨开始了”?

请结合上文,谈谈你的理解。

(安徽《晨》)

考生答案:

    ①到了人们开始工作和学习的时候了,朝阳将慢慢逝去,新的一天开始了。

    (完全没有结合主旨回答)

    ②表面说是时间到了清晨,暗示一个新的开始。

(这里“新开始”比较笼统,从文章内容看,应该是指新生活、新的奋斗,表现作者蓬勃的激情。

这说明考生对主旨的把握不准确。

 

二、结合文章中某一信息点,概括回答“为什么”

示例:

●父亲寄来的DV上面的文字很少,为什么“我”会看懂每一个镜头的含义?

(《爱处无声》)

    ●为什么我对童年的几个片段记忆犹新?

                     (《我看到一条河》)

●从甲、乙两句可以看出女孩子的性格前后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六个馒头》)

    ●为什么一张没有贴邮票的贺卡却按时送到了“他”的手中?

         (《母亲的贺卡》)

答题技巧:

这类题目与上面的区别是它不是针对某个特定的词语或句子来提问,而是从文章中筛选出某个事实,让学生回答产生这个事实的原因。

这类题侧重答原因,可以遵循直接原因——深层原因这个思路,其中深层原因要结合主题分析。

 

例4 父亲寄来的DV上面的文字很少,为什么“我”会看懂每一个镜头的含义?

其中“我”可以看懂的直接原因是DV记录的是“我”自己的成长经历。

深层原因是:

一方面说明我理解了父亲,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父亲对我的爱。

这是文章的主题。

    考生有时会没有扣住原因答题,或者只留于表面而没有注意探究深层原因,还有就是当原因比较多时概括不全面。

DV上的那么多琐碎的旧物和细节记录着“我”的成长过程,包含着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

(评分标准:

答出“记录”“成长过程”得1分;答了“包含”父爱得2分。

共3分。

意思对可。

 

例1  阅读《一生只做一件事》,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生只做一件事

池莉

①在很长一个人生阶段里,我只长年岁不长心眼,想来真是痴长。

②从前,我外婆家屋后有一座大园子,园子里头长满花木蔬菜和中草药,芙蓉花、鸡冠花、桃树、垂柳、小白菜、香葱、车前草、鸡血藤等混长在一个园子,引得蜂来燕往蝶飞蚓爬,使儿时的我玩得十分着迷。

当然,这种私家的园子后来很快就没有了,支援了国家建设。

园子变成了一座丝织厂,工厂的围墙抵在我家屋后,整日整夜哐当哐当地响。

我不喜欢这声音,我从来就不喜欢工厂。

从此,我一直心怀渴望,非常非常想养花种草。

渴望与日俱增,可多年来就偏是没有机会,既没有自己的住房也没有自己的一寸土地。

十几年熬过去,去年分得一套公寓,奔到阳台上一看,发现竟然留了养花槽。

这一高兴,头脑轰地发了热,不知不觉拿业余爱好当了正经事做。

一连好些日,提只篮子和小桶,四处挖湖泥。

在大大忙了一阵之后,花种上了,草也养上了,菜籽也撒上了。

然后,抱着肩来来回回欣赏,倒真有一种了却了某个夙愿的感觉。

以后每逢出差或笔会,凡遇上奇花异草,都挺执著地弄点回来栽进盆里。

家里厨房三天两头做鱼、肉,也常记得将洗鱼洗肉的水倒入花槽。

③可是到了秋季,结果并不理想。

葡萄才结了几颗,花儿没开几朵,从庐山植物园特意带回的碗莲之类也都死了。

怎么回事呢?

④为此,我特意找了《花经》来读。

读着读着,心中渐亮。

合上《花经》,扔下花铲,淡然一笑:

我不再养花了。

⑤实际上,《花经》这本厚书我翻来覆去看的只是前面一小节:

序言。

序言里简洁地记叙了本书作者之父黄岳渊先生的一段经历。

黄岳渊先生在宣统元年的时候本是一名朝廷命官,斯时年将三十。

有一日黄先生想:

古人曰三十而立,我该如何立人呢?

他想,做官要应付人家,做商呢又要坑害人家,得做一件得天趣的事才好,才算立了为人的根本,于是,黄先生毅然辞官隐退。

他做什么呢?

他购买田地十余亩(时田价每亩约二十金),渐扩充至百亩。

黄先生从此聚精会神,抱瓮执锄,废寝忘食,盘桓灌溉,甘为花木之保姆。

果然,黄家花园欣欣向荣,蒸蒸日上,花异草奇,声名远扬。

每逢花时,社会名流裙屐联翩,吟诗作赋。

更有文人墨客指点花木,课晴话雨。

众人深得启示:

既混浊之世,百无一可,惟花木差可引为知己。

⑥黄先生养花养出了《花经》这等好书,养出了人间知己。

据说当时的文坛名人周瘦鸥、郑逸梅等人皆为黄先生的花木挚友。

⑦黄先生养花养出了精神文明,恐怕这才叫养花种草!

这才叫做了人生一件事!

⑧一件事要做好,岂能凭你心中有一点喜欢?

有一点迷恋?

三天浇点水,五天上点肥?

⑨少年狂妄,自以为聪明。

把表面的一些由头借来,实际标榜自己为至情至性之人。

这也做做,那也试试,好听人评价个多才多艺。

近年来国家大兴经济,文人纷纷“下海”,我也曾与人发议论说作家的智商是足够经商的。

最近由读《花经》而获顿悟:

人的一生只能做一件事。

政客们终身搞政治,商人们终身搞流通,情种终身搞爱情(比如贾宝玉),黄岳渊先生终身搞花草。

一生的时间并不多,一生的精力也不多,要搞好一件事实在不容易。

用去一生,搞好了一件事,那也就够可以了。

世上不知多少聪明人,一生没有搞好一件事。

⑩总之,我是不敢再说文人经商之类的话了。

也不敢再狂热地养花弄草。

就连剪裁时装、研究烹调之类的兴趣也淡了下来,兴之所至,偶尔为之,拿得起,放得下,决不长期牵肠挂肚。

⑾应该是不受诱惑的年纪了。

傻一点儿,笨一点儿,懒一点儿,冷一点儿,就做一件事──写作──我这一生。

题目:

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傻一点儿,笨一点儿,懒一点儿,冷一点儿,就做一件事——写作——我这一生。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你同意作者的说法吗?

谈谈你的看法。

                                                                               

(1)命题目的:

考查学生对关键语句的理解能力。

(2)解题思路及答案:

理解(要点):

①不自以为聪明,不追潮流,不为虚名所累。

②对于写作以外的业余爱好不狂热、不痴迷,一生只专心写作这一件事。

    看法【示例1】同意。

要做好一件事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我们要明确自己的追求,然后潜心去做,始终如一,直到实现目标。

看法【示例2】不同意。

人的潜能有很多,可以全面发展。

培养自己广泛的业余爱好,能使自己多才多艺。

(共4分。

理解2分,看法2分。

 

例2  阅读《五分熟》,完成后面的试题。

五分熟

①每个周末,那个白发苍苍的老人都在他孙子的搀扶下,到这个餐馆里来,临窗而坐。

②自然点的又是蔬菜色拉、鹅肝酱,还有一块牛排。

牛排要的又是五分熟。

③我总有点担心,这五分熟的牛排,老头能嚼得动吗?

④我每次的担忧,都被刘大厨的似乎善解人意的目光给融化了。

看看老翁咀嚼得津津有味的神情,显然没有用多大齿力,我说不出该是惊讶还是疑惑。

⑤每一次,刘大厨都要走过去打个招呼:

“吃得怎么样?

”老翁和他的孙子总是很满意。

“牛排五分熟吧?

”老翁问。

刘大厨也很爽快地回答:

“五分熟,你喜欢的。

”说完,总和老翁的孙子相视一笑。

⑥据说,这老翁来这儿已二十多年了。

每次来,要的都是五分熟的牛排,二十多年的跨越,老翁的牙齿恐怕都掉光了,还嚼得动这五分熟的牛排?

⑦每次来,都是刘大厨迎客,并亲自掌勺。

这几年,他很少掌勺了,可老翁来,刘大厨总是自己接待。

我们都极为佩服刘大厨,没有这精湛的手艺,谁也是玩不转的。

⑧有一回,我发现了一个秘密:

刘大厨给老翁煎的牛排实际上是特意挑选的,且根本不止五分熟。

这刘大厨太鬼了。

我仿佛突然发现了别人的短处似的,对刘大厨的行为倍感不适。

⑨我看见,刘大厨将牛排端到老翁面前,又像往常一样,说了一句“五分熟”。

老翁微微颔首,又津津有味地嚼起来。

我的肺都气炸了。

⑩我终于忍不住,一把抓住老翁孙子的肩膀,将他拉到墙角:

“你,你知道吗?

给你爷爷煎的牛排,不是五分熟的!

⑾老翁的孙子望着我,一会儿,竟然笑了:

“我早知道。

老爷子从小就喜欢吃五分熟的。

多一分、少一分,他都不开心。

可这二十多年,老爷子的咀嚼功能变化多大啊!

也难为刘大厨,总是恰到好处地控制火候,让他吃得真正舒服。

⑿只见老翁一抹嘴,吃得显然很为满意地打了个饱嗝,站起身来准备告辞。

⒀刘大厨又走近和老人打招呼。

“五分熟吗?

”老翁问。

“五分熟,吃得满意吗?

”“那当然。

”老翁答。

⒁五分熟,这才是真正老到的手艺啊!

请你谈谈对文中最后一句话“五分熟,这才是真正老到的手艺啊!

”的理解。

                                                                          

(1)命题目的:

考查学生对关键语句的理解能力。

(2)解题思路及答案:

①赞扬刘大厨的厨艺好,能因老翁的年龄而随时调整牛排的生熟度,让老人吃得满意;

②赞美刘大厨的心肠好,用善意的谎言让老人开心,吃得真正舒服。

 

立足于文章的重要词句,结合语境分析其含义、作用、表达效果。

    重要词句:

【文章中议论抒情句】

    ◆答题技巧:

    这类题目有时只考含义理解,但有时还和作用一起考。

    议论抒情句一般在文章中都有揭示主旨、表达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的作用。

    所以答题的基本思路就是围绕文章的主题和所表达的情感来组织语言。

    先是分析句子中关键词的所指,再结合主旨回答。

【结合文章中某一信息点,概括回答“为什么”】

◆答题技巧:

这类题目与上面的区别是它不是针对某个特定的词语或句子来提问,而是从文章中筛选出某个事实,让学生回答产生这个事实的原因。

这类题侧重答原因,可以遵循直接原因——深层原因这个思路,其中深层原因要结合主题分析。

 

读书,功夫在书外

    近段时间,社会上,特别是大学生群体中流行着新“读书无用论”。

从现实角度而言,这指的是庞大的教育成本置换来相对较低的回报,让人怀疑读书的功效。

而对理论家来说,读书无用也有根据。

据记载,人们所学的知识在三个月后会忘记80%;而随着科学技术飞速更新,导致今天的知识明天就会过时。

既然如此,读书作甚?

因此,读书无用竟然在民间和庙堂得到了双重支持。

    对此,我仍然想用我认可的教育界的另一派观点,强调读书的不二价值——培养人的价值:

    首先,读书是培养孩子自律的重要手段。

孩子今后无论做什么,都需要自律。

而要有所成就,更要学会长时间坐在位子上,开动智力机器。

家庭作业则是家长管教孩子的重要手段。

课内外配合,会帮孩子学到自我牺牲、辛勤劳动、忠于职守的品格。

这在哪个社会混,都必不可少。

    其次,没有一个学生可以记住学生阶段的全部学业内容,但每个阶段的学习,都会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的人格。

而上过大学更不一样,通过读书和学习经历,孩子们可以改变价值观、人生态度和思维模式。

这些东西就像骑自行车的技能一样,想丢都丢不掉。

而相对于社会,让校园影响孩子会更积极一些。

    第三,不管你乐意不乐意,学习都是一辈子的事。

而原有的知识与技能,都会使学习新知识变得更加容易。

而对于大学生而言,即便他会忘记大部分知识,但他会了解很多的学习方法和查阅资料开拓视野的途径。

在未来的人生课堂中,这些基础可以帮助孩子很快适应新角色。

    第四,虽然知识会忘,虽然知识会过时,但总有些内容是历久弥新的,也是忘不掉的,特别是孩子感兴趣的东西。

这些知识就属于老天给孩子的恩赐,它会成为孩子腾飞的支点。

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就提到,辍学后,他毫无目的地修完了字体课程。

而正是这次无心插柳,在很多年后帮助他设计出比Windows漂亮得多的操作系统。

    以上这些都是读书的作用,其着眼点并不在于书本,而在于育人。

前几年社会流行“知识改变命运”的励志话语。

要知道,命运可是一个大词汇,其容量并不仅仅是大四毕业后拿到的几千块钱的工资条。

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

刘绮燃荻读书。

梁代时彭城人刘绮,“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折之,燃荻为灯”,发奋读书。

苏廷吹火读书。

“少不得父意,常与仆夫杂处,而好学不倦。

每欲读书,总无灯烛,尝于马厩中,借火照书诵焉,其苦如此。

常林带经耕锄。

汉末常林,“性好学,带经耕锄。

其妻常自馈饷之,林虽在田野,其相敬如宾。

李密牛角挂书。

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

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

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奋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

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

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

此事被传为佳话。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

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

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管宁割席分坐。

汉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

有一天,两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

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

管宁其后终于事业有成!

 

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的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

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车胤囊萤夜读。

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为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

终有一老者,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

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

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

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

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

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

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

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答题时间:

45分钟)

一、阅读《一生只做一件事》,完成第1~4题。

一生只做一件事

池莉

①在很长一个人生阶段里,我只长年岁不长心眼,想来真是痴长。

②从前,我外婆家屋后有一座大园子,园子里头长满花木蔬菜和中草药,芙蓉花、鸡冠花、桃树、垂柳、小白菜、香葱、车前草、鸡血藤等混长在一个园子,引得蜂来燕往蝶飞蚓爬,使儿时的我玩得十分着迷。

当然,这种私家的园子后来很快就没有了,支援了国家建设。

园子变成了一座丝织厂,工厂的围墙抵在我家屋后,整日整夜哐当哐当地响。

我不喜欢这声音,我从来就不喜欢工厂。

从此,我一直心怀渴望,非常非常想养花种草。

渴望与日俱增,可多年来就偏是没有机会,既没有自己的住房也没有自己的一寸土地。

十几年熬过去,去年分得一套公寓,奔到阳台上一看,发现竟然留了养花槽。

这一高兴,头脑轰地发了热,不知不觉拿业余爱好当了正经事做。

一连好些日,提只篮子和小桶,四处挖湖泥。

在大大忙了一阵之后,花种上了,草也养上了,菜籽也撒上了。

然后,抱着肩来来回回欣赏,倒真有一种了却了某个夙愿的感觉。

以后每逢出差或笔会,凡遇上奇花异草,都挺执著地弄点回来栽进盆里。

家里厨房三天两头做鱼、肉,也常记得将洗鱼洗肉的水倒入花槽。

③可是到了秋季,结果并不理想。

葡萄才结了几颗,花儿没开几朵,从庐山植物园特意带回的碗莲之类也都死了。

怎么回事呢?

④为此,我特意找了《花经》来读。

读着读着,心中渐亮。

合上《花经》,扔下花铲,淡然一笑:

我不再养花了。

⑤实际上,《花经》这本厚书我翻来覆去看的只是前面一小节:

序言。

序言里简洁地记叙了本书作者之父黄岳渊先生的一段经历。

黄岳渊先生在宣统元年的时候本是一名朝廷命官,斯时年将三十。

有一日黄先生想:

古人曰三十而立,我该如何立人呢?

他想,做官要应付人家,做商呢又要坑害人家,得做一件得天趣的事才好,才算立了为人的根本,于是,黄先生毅然辞官隐退。

他做什么呢?

他购买田地十余亩(时田价每亩约二十金),渐扩充至百亩。

黄先生从此聚精会神,抱瓮执锄,废寝忘食,盘桓灌溉,甘为花木之保姆。

果然,黄家花园欣欣向荣,蒸蒸日上,花异草奇,声名远扬。

每逢花时,社会名流裙屐联翩,吟诗作赋。

更有文人墨客指点花木,课晴话雨。

众人深得启示:

既混浊之世,百无一可,惟花木差可引为知己。

⑥黄先生养花养出了《花经》这等好书,养出了人间知己。

据说当时的文坛名人周瘦鸥、郑逸梅等人皆为黄先生的花木挚友。

 

⑦黄先生养花养出了精神文明,恐怕这才叫养花种草!

这才叫做了人生一件事!

⑧一件事要做好,岂能凭你心中有一点喜欢?

有一点迷恋?

三天浇点水,五天上点肥?

⑨少年狂妄,自以为聪明。

把表面的一些由头借来,实际标榜自己为至情至性之人。

这也做做,那也试试,好听人评价个多才多艺。

近年来国家大兴经济,文人纷纷“下海”,我也曾与人发议论说作家的智商是足够经商的。

最近由读《花经》而获顿悟:

人的一生只能做一件事。

政客们终身搞政治,商人们终身搞流通,情种终身搞爱情(比如贾宝玉),黄岳渊先生终身搞花草。

一生的时间并不多,一生的精力也不多,要搞好一件事实在不容易。

用去一生,搞好了一件事,那也就够可以了。

世上不知多少聪明人,一生没有搞好一件事。

⑩总之,我是不敢再说文人经商之类的话了。

也不敢再狂热地养花弄草。

就连剪裁时装、研究烹调之类的兴趣也淡了下来,兴之所至,偶尔为之,拿得起,放得下,决不长期牵肠挂肚。

⑾应该是不受诱惑的年纪了。

傻一点儿,笨一点儿,懒一点儿,冷一点儿,就做一件事──写作──我这一生。

1. 根据第②~④段内容,请你用短语概括“我”种花养草的历程。

2. 《花经》本是一部介绍养花的书,为什么作者读了《花经》的序言后反而不再养花了?

                                                                                 

3. “黄先生养花养出了精神文明”,请你说说“精神文明”在本文中都包含了哪些内容。

                                                                                 

4. 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傻一点儿,笨一点儿,懒一点儿,冷一点儿,就做一件事——写作——我这一生。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你同意作者的说法吗?

谈谈你的看法。

(80字——12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