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和县发展现代农业的制约因素对策建议.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06421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和县发展现代农业的制约因素对策建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民和县发展现代农业的制约因素对策建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民和县发展现代农业的制约因素对策建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民和县发展现代农业的制约因素对策建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民和县发展现代农业的制约因素对策建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民和县发展现代农业的制约因素对策建议.docx

《民和县发展现代农业的制约因素对策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和县发展现代农业的制约因素对策建议.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民和县发展现代农业的制约因素对策建议.docx

民和县发展现代农业的制约因素对策建议

民和县发展现代农业的制约因素对策建议

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以“1号文件”的形式,连续锁定“三农”问题,明确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模式的远景目标。

民和县作为海东,乃至全省的农业大县,农业发展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深入分析研究发展现代农业的制约因素,把握历史机遇,加快农业的转型发展,是当前重要而紧迫的现实课题。

一、深刻理解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

现代农业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与传统农业相比较,科学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和重要标志。

在具体发展措施上有六大要求,即:

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二、我县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十五”以来,我县农业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对照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理清思路,强化扶持,加大投入,逐渐形成了全社会关注,各部门支持的良好局面,农业的转型发展已起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是以规划定位为先导,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逐渐明晰。

县委县政府立足区域特点和资源优势,着眼于现代农业的发展,提出“一城两区”的经济发展思路,确立了园区引领、示范引导,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远景目标。

同时,因地制宜提出了“两个定位”的产业和区域发展思路,即,在产业定位上,在继续把马铃薯和油料两大优势产业做强的基础上,努力壮大玉米、制种亚麻、蔬菜和果品四大特色产业。

同时,要借助地理和气候优势、积极发展各类制种业。

在区域定位上,湟水河流域以精细蔬菜和优质果品为主导品种,优先发展设施农业;黄河流域以马铃薯套玉米、核桃套线椒为主要模式,继续发展立体农业;在浅山地区以地膜马铃薯和地膜玉米为主推技术,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在脑山地区以优质油菜和马铃薯制种为主导作物,发展高效农业。

同时,围绕现代农业的发展,以推进优势产业发展和健全服务体系为主要内容,先后制定出台了《民和县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民和县关于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培育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的指导意见》、《民和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办法》、《民和县制种产业发展规划》、《民和县设施农业发展规划》、《民和县马铃薯产业发展规划等》等指导性文件,为统揽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现代农业提供了行动指南。

二是以结构调整为依托,现代农业的多种功能凸显。

按照“推新,提质,促销,增效”的思路,进一步优化农业内部结构。

“十五”以来,全县特色农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9年共完成特色农作物种植面积50.225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78.5%,较“十五”末增加了15万亩,增42%。

其中,马铃薯22万亩,油料18万亩,优质蚕豆0.8万亩,紫皮大蒜0.2万亩,乐都长椒0.3万亩,循化线椒0.25万亩,制种7.2万亩(马铃薯4.5万亩,小麦2.5万亩,蔬菜0.1万亩,其它0.1万亩),薄皮核桃0.7万亩。

特色产业成为种植业的“半壁江山”,品种由单一走向多样化,由零散型转为规模化,由低效变为高效,特色农业的稳步推进,为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产业体系支撑。

三是以设施农业为突破口,现代农业的高效功能不断显现。

设施农业是通过采用现代化农业工程和机械技术,改变自然环境而进行有效生产的农业。

按照“小切口,大力度”的思路,一是日光节能温室快速进入良性轨道。

从“十五末”开始,全县日光节能温室建设取得了质的跨越和转型,从零散、低档向规模、高档转变,在规模化发展上,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的模式集中建设了金星优质设施果品、总堡蔬菜生产等规模化基地,大力发展第四代冬暖式温棚;在品种引进上,由传统的番茄、油白菜、西葫芦、辣椒等常规品种,逐步向人参果、西甜瓜、草莓等高档果品及制种等高效产业拓展。

单棚效益至少可达2万元以上,为传统种植的15倍以上。

二是以全膜覆盖为主导的旱作农业迅速推开。

针对浅山地区农业发展滞后的现状,2007年在转导等7个乡镇试验推广了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技术4650亩,并获得成功的基础上,2009年全县推广面积迅速扩大,已突破了7万亩,使浅山地区传统的农业模式得到了改造,走上了高效、集约的路子,现代农业的高效性得到了凸显。

四是以提高农机化水平为宗旨,现代农业的装备水平不断提高。

“十一五”以来,全县农机化水平大幅提高,截止2008年底,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77185.9千瓦,较“十五”末增加了15%,拖拉机保有量达16595台,较“十五”末增加了17%,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55台,小型16440台,分别比“十五”末增加了14%和18%。

配套农机具16732台,较“十五”末增加了20%。

全县拥有各类种植业机械28697台,较“十五”末增加了60%,其中,耕整机2台,与“十五”末持平,旋耕机7646台,播种机15515台,化肥深施机5499台,铺膜机35台,分别较“十五”末增加了37%、44%、19%、1650%。

拥有联合收割机9台,较“十五”末增加了22%,机动割晒机53台,与“十五”末持平。

脱粒机械2395台,较“十五”末增加了36%。

同时,从区域来看,由于小型机械的大力普及,农业机械化重点由以往的川水、沟岔地区为主,逐步向浅脑山地区拓展,区域界限不断突破,机械化覆盖面不断扩大。

从领域来看,随着各类机械的引进推广,农业机械使用领域从以往单纯的小麦逐步向马铃薯、玉米等特色产业扩展,机械化向各类产业不断渗透。

总体而言,全县农机化水平不仅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均得到了“双提升”,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的能力不断增强

五是以科技创新为载体,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不断显现。

科技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第一动力,为实现从源头提质增效,改变传统粗放的生产模式,积极从良种良法两个主环节入手。

一是加大引良种力度。

依托试验示范点建设,按照引进和研发并举的思路,自“十一五”以来,全县每年引进的新品种在20个以上,使新亚9号、青薯9号、人参果、西甜瓜、雪桃、杂交蔬菜等一批增产明显、潜力较好的亚麻、马铃薯、果品、蔬菜优新品种在我县纷纷落户,全县良种覆盖面达到了85%以上。

同时,依托县农作物脱毒中心技术优势,先后自主开发了“阿尔法”、“民薯2号”“弗乌瑞它”等多个马铃薯新品种,有效提升了自主研发能力。

二是加大了良法的推广力度。

针对马铃薯产业种植粗放的模式,大力普及标准化生产,2009年全县共建立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3.1万亩。

同时,因地制宜积极制定了马铃薯、玉米全膜覆盖技术,油菜、韭菜等各种作物生产技术标准,达到了改造传统农业的目的。

并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以测土配方施肥为重点,推广诊断施肥、精准施肥等先进施肥技术。

采取改革农业耕作制度和种植方式,大力开展免耕技术推广,使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显现。

六是以产业化为手段,现代农业的经营形式不断完善。

按照现代经营形式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目前,全县已累计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118个,其中:

专业合作组织69个,专业协会49个;培养发展各类农民经纪人1485余人。

同时,按照“公司+农户”的模式,扩大“订单”,2009年全县共完成“订单”种植面积8.52万亩,较“十五”末增加3.2万亩。

为促进资源的科学配置,实现最佳效益,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工作,2009年全县共完成2.1万亩,使产业化的内涵更趋于丰富,经营形式更趋于完善。

七是以强化投资为保障,现代农业的多元投入机制逐步形成。

增加农业投入,是建设现代农业、强化农业基础的迫切需要。

按照“项目推动,财政扶持,企业参与,社会补充”的原则,2008年,全县农业生产共投入各类项目资金1801.29万元,较“十五”末增加了878.79万元,增95.3%,其中,国家资金1017.53万元,较“十五”末增加了496.83万元,增95,4%。

县级财政安排扶持资金达200余万元,由以往的政策口号变为实际行动。

同时,龙头企业和农户通过参与园区建设,金融部门通过信贷扶持,加大了对现代农业的投资力度,现代农业多元化投入机制逐步形成。

八是以培养新型农民为抓手,现代农业的智力保障不断强化。

依托项目建设,从“十一五”以来相继开展了“新型农民培训”、“科技示范户培训”、“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技术创新与建立示范基地”等培训和科技入户工程,全县共培养科技示范户950名,选派20余名专业骨干开展技术创新和建立示范基地试点。

同时,积极创办“农广天地”栏目,创新载体,组织农民外出观摩等形式,不断扩大科技的覆盖面,不断强化了农民的自主创业能力,突出了农民在现代农业中的主体作用,每年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300期以上,受训农民达4.5万人(次)以上,内容以设施农业、旱作农业、制种、马铃薯标准化生产等现代高效产业为主。

使农民参与现代农业的意识由被动变为主动,为推进现代农业提供了有力的智力保障。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代农业的发展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过程,虽然我县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亟待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一)产业化经营水平低。

一是农产品商品率低。

基本上是自给自足。

二是经营规模小。

基本上散户生产。

三是农产品品牌少、量小。

我县隆治旱砂西瓜、总堡亚麻等,虽然小有名气,但量小,形不成规模效应。

四是龙头企业带动弱。

总的来看,我县龙头企业少,个别龙头企业处于创业期,支持农户力不从心,利益连接机制尚未建立,市场品牌没有占据。

五是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育缓慢,相当一部分合作组织形同虚设,有名无实。

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发展滞后,难以发挥纽带作用。

(二)生产方式落后。

一是农机化水平依然较低,传统模式仍然普遍。

二是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少,成果转化缓慢。

三是靠天吃饭的状况未改变,抗自然灾害能力弱。

(三)生产要素紧缺。

一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足,更谈不上现代农民。

二是资金投入不足。

县财政投入虽在增加,但与农业发展的高需求相比远远不够;金融部门实行商业化运行后,农村贷款由于受抵押等限制,贷款难;外出务工收入大都用于生活开支,很少用于农业生产。

(四)基础设施落后。

就全县而言,水利等基础设施滞后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导致发展现代农业资源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同时,水资源缺乏,成为发展高效农业的重要滞后点所在,。

特别是“三川”地区,受水源制约影响,潜力难以得到有效挖掘,突破传统农业困难重重。

(五)科技服务滞后。

一是农业科技技术人员不足,且知识老化。

农口部门的技术人员力量弱,农村的土专家、田秀才又外出打工,导致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需求与科技服务不相适应。

四、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思路及对策建议

目前,我县农业生产在政策、投入、体制、机制,以及发展基础等方面,都已经具备了转型发展的条件。

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都应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着力点,在工作重点上,要紧紧围绕构建现代农业的基本框架,按照“五个特色”引领,“四种模式”发展,“四个保障”推进的思路,突出民和特点,推进农业产业升级,实现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的转变。

(一)坚持“五个特色”引领的思路,突出产业和区域定位

要紧紧围绕区域、地理和资源特点,抓住重点,突出特色,分区域定产业,以特色优势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1、突出高效设施特色,构建现代农业的先行区。

以地处湟水流域的马场垣乡为核心,以高效设施农业为突破口,与园区建设相结合,大力发展第四代高标准温室,通过建基地、扩规模,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并通过辐射带动,逐步向川口、隆治等区域拓展,最终形成高效设施农业为特色的现代农业先行区。

2、突出高效间作特色,打造现代农业的样板区。

以地处黄河沿岸的中川、官亭等乡镇为主,探索和发展各类高效立体农业,兼做冬小麦、冬油菜及二茬马铃薯等作物,引领区域性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

并以科技为先导,以良种良法为保障,通过发展,最终形成高效立体农业为模式的现代农业样板。

3、突出高原制种特色,建立现代农业的示范区。

以海拔1600—2700米区域为主,发挥光热条件好、昼夜温差大、隔离条件好的优势,重点发展高原制种产业。

品种以常规蔬菜、杂交蔬菜、马铃薯、亚麻、西瓜等特色产业为主,其中蔬菜制种保持在400亩以上,通过滚得发展,最终形成现代农业的区域性高效示范区。

4、突出成果转化特色,建设现代农业的转化区。

以浅山区域为重点,以试验成熟的全膜覆盖技术为主导,大力扩大推广面积,形成规模化,力争到2010年全县全膜覆盖达到15万亩,2011年达到20万亩,改造传统种植模式,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引领传统种植区现代农业的发展。

在产业上,海拔2300—2500米之间,以蚕豆等喜凉作物为主,2500米以上以马铃薯为主,干旱区域提倡铺膜,不干旱地区不铺膜。

全膜覆盖的秋覆膜达到85%以上,充分发挥保墒、改良土壤、杂草少、标准化的优势。

同时,再试验论证的基础上,全膜覆盖的主导产业由玉米、马铃薯向蔬菜、蚕豆等高效产业拓展,地膜由一年用向两年用发展,实现规模化、集约化,最终形成现代农业的转化区。

5、突出优势特色,发展现代农业的标准区。

以脑山区域为重点,以杂交油菜、马铃薯制种为主导产业,大力普及标准化生产,实现节本增效,达到推广标准化模式的目标。

(二)坚持“四种模式”的思路,引入工业化理念

要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小圈子,按照工业化的理念,打破以往农业“小而全、百花园”的生产格局,遵循经济规律,发挥比较优势和特色优势,按照“规划先行、基础突破、一村一品、试点示范、整体推进”的思路,因地制宜地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农业,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1、要采取产业化经营模式。

当前我县农村经济的一个弱点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比较弱。

而农业产业化经营,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推动集约规模经营,转变农业经营的方式。

推行产业化经营,一是要加快培育龙头企业。

围绕马铃薯、油料、蔬菜、果品等支柱产业,兴办相关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重点扶持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发展,着力培育和发展一批与农业支柱产业密切相关的、能够推动产业一体化经营和实现支柱产业一条龙发展的龙头加工销售企业,形成龙头带动、基地扩张、规模促销、利益促动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二是要发展合作组织。

按照“一主业一组织”、“一特色一协会”的模式,大力兴办专业合作组织。

对现有的农民合作协会等合作组织,加大扶持力度,提高自身实力,强化服务功能。

同时,引导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引导发展新的合作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三是要加快劳务输转,减少土地压力。

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与就业等部门密切配合,以“阳光工程”为重点,结合用工需求,采取订单培训、定向培训等形式,多渠道、多途径促进农村一般劳动力向非农业领域转移,为发展农业产业化创造有利的人才和土地空间。

同时,大力发展反季节产业,使农时与务工形成“时间差”,实现就地增收,异地创收。

四要延伸产业链条,拓展流通领域。

将旱砂西瓜、人参果等特色农产品通过中介组织,树立品牌,扩大销售,与市场有效对接,形成营销、配送、加工一体化的经营模式。

2、要采取规模化生产模式。

规模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结合我县实际,一要以规划实现规模化。

特别是设施农业,建议由农业部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先行规划,合理选址,抓服务指导。

乡镇部门负责落实地块、动员农户、加强宣传等。

基本框架形成后,再引入企业及专业组织进行专业化生产。

通过多部门参与配合,最终走上规模化之路。

二要以土地流转促规模化。

土地流转是规模化生产的前提。

针对目前我县农村千家万户分散经营,资金、技术等投入严重不足,产业规模不大,经济效益较差的实际,应严格按政策积极引导,在明确土地权属的前提下,坚持“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将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进行有效整合,允许使用权的无偿接包、有偿转包、土地入股、土地租赁、反租经营和反租倒包多种形式进入市场,鼓励龙头企业、种养大户规模化承包租赁土地从事农业开发,进行适度规模经营,并优先安排农业项目投入,支持启动发展。

同时,建议享有适当减免税费、优先享受求助等政策,使资源集中到果蔬、制种等投入与产出比值高的产业上来,并使之逐渐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

3、要采取园区示范推动的模式。

要围绕县委县政府“一城两区”建设的思路,依托园区建设,培育示范村、示范户,组织农业科技人员,不间断地引进、试验、示范农业各类新技术、新产品、新设施在我县的应用,努力实现品种改良、节本增效技术、产后加工增值、农产品质量安全、资源高效利用等高新技术在我县落户,为全县农业持续发展提供产业示范和技术支持。

同时,通过示范园这一平台,不断加大示范引导力度,重点抓好全膜覆盖、设施高效农业等已有成熟配套技术的推广,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4、要采取挖掘内涵的模式。

充分挖掘现代农业的观光旅游功能,建造特点不同的生态园、农家乐等观光型农业,以开发沿黄、沿湟特色产业观光旅游功能为重点,打造区域特色的乡村旅游观光区,将现代农业的发展与绿色旅游、无公害农产品就地销售等有机结合,使产业发展、观光旅游、休闲度假融为一体,拓展农业发展的内涵与外延。

(三)坚持“四个保障”的思路,创造现代农业发展的稳步推进机制

1、组织保障。

产业建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内容,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众多部门,必须健全组织协调机制。

一是成立民和县现代农业产业建设领导小组,由政府“一把手”任组长,建立分工负责、职责分明的工作机制。

对建设中出现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其中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通过加强政府部门的协调,统筹解决。

二是在发展规划基础上,明确发展目标,在县委县政府协调组织的基础上,由各部门结合各自职能,制定全县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细化实施方案,上下衔接,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分阶段、有步骤地抓好规划的落实。

县现代农业产业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检查督促各项工作的落实,并将任务纳入各部门绩效考核内容,年底组织人员进行考评。

2、科技保障。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在农业中的支撑作用,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

按照“突出引导、注重示范、加快推广、全面普及”的思路,重点加强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优良品种、水产品种的更新,引进、示范、推广适合本县生产的各类优良品种。

二是加强先进农业适用技术的开发、引进,推广高效栽培、安全生产、高效立体种养、肥药科学使用等综合配套技术,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

三是全面提高乡镇干部和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通过农业局组织人员和聘请外地专家辅导的形式,在全县范围内举办各种专业培训班,对乡镇干部、农民进行各类专业技能和市场经营、组织管理等系统知识培训,提高农民生产经营本领和创业能力。

四是进一步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的全面合作,积极转化、推广其农业科技成果,并通过共同申请和实施一批农业科技项目,提升全县农产品科技含量和农业科技贡献率。

3、投资保障。

我县农业基础设施发展滞后,财力不足,要提高发展现代农业的保障能力。

一是要借助外力壮大发展实力。

我县经济发展最缺的是资金,发展现代农业最缺的也是资金,因此在大力争取国家政策性资金投入的同时,要下大力进行招商引资,积极引导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将资金向现代农业方向投入,特别是要加大对设施农业领域的投入,通过政府适当补贴,部门提供服务,企业向农户租赁的形式,进行规模化生产。

同时,对独资、合资创办现代农业产业项目、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客商,要采取优惠扶持政策的办法,使客商投资创业的软、硬环境独具优势,让企业的市场占有和投资效益持续扩张。

二是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特别是在水电路等方面要尽快完善配套,要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的需求,把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和目标向产业化方向靠拢,使新技术项目的实施更加便利,更加适宜。

三是要加快现有农业生产物质装备的换代升级。

要结合目前进行的土地流转,实行土地的大规模集约化生产,抓住国家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的有利机遇,将补贴向合作组织、大户倾斜,加快现有装备的淘汰、更新和升级,使区域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有一个新的提升。

4、服务保障。

一要加强科技体系建设。

在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科技工作机构的基础上,结合我县川浅脑不同区域,建立专门的农业科技服务机构,协调和推进同区域的现代农业发展。

同时,加强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为基层和农民群众提供高效及时的信息服务。

二要创新科技服务模式。

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在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大力推行科技人员科技承包制,制定细致的技术和效益考核指标,努力使科技人员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科技推广机制。

最终形成以科技人员为纽带,以示范户为核心,连接周边农户的技术传播网络,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