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书籍读后感.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05435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8.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书籍读后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教育书籍读后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教育书籍读后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教育书籍读后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教育书籍读后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书籍读后感.docx

《教育书籍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书籍读后感.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书籍读后感.docx

教育书籍读后感

教育书籍读后感

  【篇一:

教育书籍读后感】

  近日,我报名准备参加教师资格认证考试,以获取一个高中教师资格证书。

其中一门考试科是《教育学》,按照规定不得不购买这门课的复习资料是一本内部编印的《现代教育学》。

  客观地说,这本内部资料除了有一些排版错误的毛病外,编者罗列了《教育学》的很多最新研究成果,内容丰富,材料详略得当,也算是一本编得精致、实用(针对考试)的当代《教育学》汇编。

可我在仔细阅读之后,心中竟空落落的,是乎没有一点充实的感觉。

书中大量篇幅阐述的这个名词、那个概念,这个模型、那个学派,这种规律、那种原理,这种意义、那种作用给我的感觉实在是在玩文字游戏,这些纸上谈兵的空头理论除了增加考试的难度外,对指导一线教师提高教育水平实无裨益。

  多年来,我们的教育理论工作者总在忙碌着翻译国外的最新成果和整理传统教育的精华,教育理论书籍种类是越来越多,书是越写越厚。

可不知他们思考过没有,为什么社会和人民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满意度却越来越低?

这难道与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脱节没有关系吗?

难道与政治体制发展滞后和教育发展超前没有关系吗?

  【篇二:

教育书籍的读后感】

  小的时候看过电影版的《海蒂》,就曾被她的故事深深地感动。

最近有机会又读了原著,初看《海蒂》,感觉就像被散发出阵阵清香的风拂过脸庞。

再看《海蒂》,又像是品味了一杯甘醇的葡萄酒。

正如人们常说:

好书,越读越有味。

  《海蒂》是瑞士的著名女作家约翰娜。

斯必丽的世界名著。

这本书十分经典的描绘了“海蒂”这位年纪幼小的小姑娘在阿尔卑斯山上居住的经历以及在富兰克托的一段经历。

故事内容十分有趣而又感人至深,耐人寻味,主题鲜明、严肃并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主人公海蒂是一个心地善良、天真的小姑娘,她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她热爱生活,乐善好施,乐于助人,在她真挚情感的感化下,饱经沧桑、心情抑郁、性格孤僻的爷爷重新燃起了生活之光。

后来,蒂提姨妈把她送到了富兰克托的一个有钱的亲戚家,因为他们的女儿克拉拉一只腿瘫痪了,总得坐着轮椅,连上课也只是一个人,特别寂寞,想找个孩子和她一起玩。

也正是在海蒂的爱心帮助下,使克拉拉鼓起了生活的勇气。

她们成了一对知心的朋友。

当克拉拉来到阿尔卑斯山的时候,受到了海蒂的鼓励,坚定了战胜疾病的信心而最终重新站立了起来。

爱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多么神奇呀!

  看完《海蒂》,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小主人公海蒂那种对生活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

她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挫折都不灰心,也从不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海蒂的玩伴克拉拉也是如此,虽然失去了行动能力,却从未对生活产生怨恨或是自暴自弃。

当我看完了这本书的时候,使人感觉到人间的温暖,友情的滋润。

可现在有许多孩子都生活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中,过着许多山村孩子梦寐以求的生活,可当他们遇到一点事就灰心,比如:

作业稍稍多了点便叫苦连天,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不前,更有甚者不停地喊着要自杀。

小时候的我们应该乐观一点,像海蒂和克拉拉一样,笑着去面对磨难。

其实,人生在世,有很多挫折,有很多人都像海蒂一样,经历过风风雨雨,经历过许多事情。

但摔倒了不能永远趴在地上,要站起来,重新面对新的人生!

就说在云南金摘金寨上学的孩子们吧!

那里的生活条件差的简直无法形容,学校的桌子,都是坑坑洼洼,连字都没法写。

宿舍里的床就是两块木板,地上的老鼠‘吱吱’的叫。

书的页面非常薄,书都是灰白的。

有的人就穿着拖鞋,有些人连拖鞋都没有,就光着脚,走到学校。

但他们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兴趣,即使没有任何东西……如果我们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生活,必定是受不了的,然而他们却生活了下来,是多么坚强!

  【篇三:

教育书籍读后感作文】

  读完此书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

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像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

“为什么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

而到了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呢?

”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还是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

  因为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学生,所以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

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

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

特别是弱势群体。

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

他们不是我们恩赐或施展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等待我们塑造的苍白魂灵。

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后劲生。

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

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内容,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

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好。

  说说容易做起来难。

我觉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为我给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试卷。

我想,我做得不是很好,是我缺少教育素养的原因吧。

而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恰恰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

而我呢,大部分时间忙于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教育孩子,有多少时间煞有其事地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杂志阅读呢?

所以今后,我要像要求学生那样要求自己:

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篇四:

教育书籍读后感】

  《爱的教育》讲述了一个四年级的安利柯与他的同学之间发生的一些事情,这每一个故事都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不同的爱:

母爱,父爱,友爱……那动人的故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而是让我们学会感恩,培养我们的爱心。

  有一次,我正在看《爱的教育》里面的一个小故事——《卡路。

它讲述了在别人欺负自己的同学驼背耐利的时候,卡隆勇于帮助他。

而在所有人都讨厌与耐利成为朋友的时候,卡隆主动坐在他的身边,成为他的最好朋友。

过了一天后,耐利的妈妈找到了卡隆对他万分感谢,并不好意思地送给他了一个不值钱的东西。

但,卡隆并没有嫌弃这个小小的物品,反而还笑着说了谢谢。

  就从这短短的故事里,我竟流下了眼泪,不为别的,就为卡隆这个乐于助人、对人有礼貌的人!

而我除了对卡隆的这种热心帮助他人的行为感到感动以外,还有对那些欺负耐利的坏小子感到憎恨,他们简直没有良心!

我不由自主地咬牙切齿起来。

  每当我读到这本书时,书里的每一种不同的爱都让我耐人寻味。

就算是每个配角的一个神态一个动作,都写得那么传神,让我爱不释手。

我真不得不赞叹:

“这将是我这辈子读到的最感人的一本书了,它的每一个故事我讲铭记于心!

  【篇五:

教育书籍读后感】

  好久没有读过教育经典。

偶然间在一间很窄很小的属窝里发现有这么一本算是尘封已久的经典名著,于是就借来也只是粗略的阅读,不过或多或少也能领悟书中的道理,结合实际谈谈自已的感受。

这是一本字数不多语言不是华丽,封面也不花哨的小册子。

名叫《教育漫话》。

他整体涉及三个方面的话题,按作者约翰。

洛克的排列依次是体育、德育和智育。

本书中首先提及的是体育,实质谈的就是健康教育。

开篇洛克先生就亮出了他的观点“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

围绕如何使儿童拥有健康的身体,洛克先生从“温暖、游泳、空气、衣服、饮食、睡眠、药物”等多方面进行了讲述。

他认为第一件应该当是“无论冬天夏天,儿童的衣着都不可过暖”,因为“大多数儿童的身体,都因娇生惯养之故弄坏了,至少也受到了损害。

”他指出,身体强键的主要标准在能忍耐劳苦。

也许日本小朋友与中国小朋友一同进行的友好夏令营的案例,大家都早已耳闻熟悉了,面对中国孩子较弱的身体素质,我们的社会、学校、家庭是不是也该好好反思一下看一看洛克先生给出的药方,“多吸新鲜空气,多运动,多睡眠;食物要清淡,酒类或烈性的饮料不可喝,药物要用得极少,最好是不用;衣服不可过暖过紧,尤其是头部和足部要凉爽,脚应习惯凉水,应与水接触。

”多么简单易行,可是在我们现在的教育环境下,能让孩子做到几项最近国务院又下发了《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共十二条,其中心还是要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而且要落到实处,应该要成为一种学校规范,学生的习惯。

  “教育上难于做到而又具有价值的一部分目标是德行””洛克先生从英国当时社会的实际,从培养绅士的角度出发,必须具备理智、礼仪、智慧和勇敢这四方面的道德品质。

而这些“道德品质应该及早形成,那可是影响儿童一生一世的。

”在我们周围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父母对孩子的错误放纵不管,他们认为孩子还小,长大就好了,这恰恰是最危险的。

洛克认为应该在儿童“精神最纤弱,最容易支配的时候”要让他们习惯于遵守约束,服从理智,免得以后难以纠正。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同时培养的习惯不能太多,否则,花样太多会把他们搞得晕头转向,反而不利于习惯的培养。

在德育培养的过程中,榜样示范的作用不可小视。

我们知道,孩子是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的,都爱模仿别人,特别是小学生。

如果我们把他们熟识的人的正确的或错误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的面前,同时说明为什么美丽或丑陋,这种榜样的力量比任何说教的力量都大。

当然作为教师我们还不能忽视我们自身的榜样作用,“倘若某件事情,你认为他做的是一件过错,你自己却做了,那么,他便一定会以你的榜样为护身符,那时你再想用正当的方法去改正他的错误就不容易了。

”那么一旦孩子不慎犯了错误该怎么办洛克指出,他认为惩罚应尽量避免,主张唤醒儿童内心深处的,触及心灵的荣誉感和羞耻心,因为“儿童对于名誉是极敏感的”,他们觉得被别人看得起是一种快乐。

他们一旦懂得尊重与羞辱的意义后,对他的心理便是最有力量的刺激,“只有出自内心的羞耻心和不愿见恶于人的畏惧心,才是一种真正的约束”。

  洛克先生认为,相比于品质,学问不是最重要的。

学问是应该有的,但是它应该居于第三位,只能作为辅助更重要的品质之用。

所以本书中,把智育放到最后来谈。

他首先提醒我们“应该极力注意,决不可把读书当作他的一种任务,也不可使他把读书看成一种工作。

”一旦读书成为儿童的负担,他就会立刻讨厌它,哪怕他们以前本来很喜欢读书。

应该把学习看做是一种游戏、消遣,把它当作一件做了别些事情以后的奖励。

这种观点,他在书中曾多次提起。

在语文学习上,洛克先生是反对机械学习,反对靠文法学习语文的,他举了个例子:

一个法国妇人教一个英国女孩学习法文,只是和她闲谈,一点不需要什么文法,只是口语,有了一两年的功夫,英国女孩就能把法文说得很好,读得很好了。

主张重视儿童的兴趣,“因为儿童兴致好的时候,学习效率要好两三倍”,对儿童充满求知欲望的好奇心给予鼓励。

在本书的最后,作者指出“每个人的心理都与他的面孔一样,各有一些特色,能使他与别人区别开来。

两个儿童很少能用完全相同的方法去教导的。

”对儿童的教育要根据儿童的不同特点进行,和我们的祖师爷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是一致的。

  《教育漫话》的教育思想主流是进步的,是值得今天的我们继续学习的。

如这一段话,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

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错配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不掉的。

”这样的话不能不让人去审视自己:

我犯的错误会给学生留下什么影响,还能补救多少总之即使是最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篇六:

《我的理想教育》教育书籍读后感】

  “我心目中的理想教师,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非常尊重他的同事,非常尊重他的领导,非常善于调动帮助他成长的各方面因素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朱永新教授《我的理想教育》

  教育不光是给孩子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生活状态,以积极的生存心境,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它是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主体,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位,以学生的创造性发展为本位。

教育工作者在参与新课改的实践中,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热情,确立行动目标,迎接教育的挑战。

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会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关心社会,关心人类,关心生命。

  一、学会赞美他人

  工作中,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意气风发,通达洒脱,奋发向上;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勤于学习,善于思考,踏实工作;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乐于分享,肯于吃苦,勇于创新;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需怀若谷,默默奉献;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挚爱事业,深爱学生,精益求精;……我们本该赞美他们,我么也必须赞美他们!

教育中,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的顽皮淘气,教师宽容笑对,节之有法;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贪玩懒散,教师坚持笑对,培养习惯;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心灵受伤,教师真诚笑对,平等交流,抚平创伤,点燃信心,托起希望……总有这样一些画面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发自内心地为之赞美!

学生年龄虽小,内心却也是丰富、敏感的。

他们更需要教师的赞美,需要教师发自肺腑的真诚赞美,愿学生在教师们的赞美中长大,愿老师们在赞美之中成熟、优秀。

  二、学会把握机会

  我们的教育工作它正在经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深刻地体会到:

老师越来越难做,压力越来越大,面对摆在眼前的困难,你做怎样的选择呢?

是退缩,还是前进?

郑杰为我们做了细致的分析:

“如果我们退缩……我们将不仅放弃了人生难得的体验,更是放弃了自己的生存权力。

如果我们正视困难……每位教师都可以在解决困难中获得自己意想不到的机会,你越是往前,你的机会就越多。

”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其之所以会成为名师,都是将困难视为机会的,他不仅可以从困难中获得事业的成功感,更从中发现了那个“伟大”自我,收获了作为一个人的尊严。

的确,只有将困难视为机会,才能从解决困难的过程中获得事业的成功感。

  三、学会利用时间

  课堂高效益令学生喜欢,学生坐在教室里,其实是在投资,投资为了回报,每个学生投资一样多的时间,可为什么这个班的学生学得很好,那个班却很糟糕?

因为效益不同,低效率的课堂总是枯燥乏味、浪费时间,而高效益的课堂总是受到大家的喜欢。

学生喜欢高效益的课堂,家长欢迎高效益的课堂,教师也因课堂的高效益而愉悦。

学生枯坐教室,早已心飞天外,到头来一无所获,这就是浪费生命。

金子般有限的童年、少年时光,随着我们的课表,被一点点用蛀虫爬满。

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了这一点。

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从四十五分钟里榨出油来”做短短课表的“守财奴”是我们必然的选择。

  某种意义上讲,教育就是“心向着孩子”。

我们要心向着孩子的快乐那么学校就成了孩子延续在家庭、父母之外的地方,他们自己流淌、享受着快乐,当然更需要学校这个快乐之地为他们创造快乐!

  每一本书都是一个人精神财富,《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确实值得一读,尤其是从事教育的工作者们。

从这本书中,普通教师可以回音。

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师,此书给予我很多的启迪,也让我深思。

我相信,如果你也一起分享这本书,作为人,你是幸福的,作为教师,你是快乐的,作为你的学生,他们的生命也会非常精彩。

以上只是我的几点感想,其实书中的每条建议都带给我不同的感受,我想我现在最应该做的是将这些教育智慧赋注于教育实践中,努力成为一名成功而幸福的教师。

总之,教师创新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需要我们有正确的思想、执着的意志、进取的精神,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从而不断提高。

  【篇七:

《现代教育学》读后感】

  近日,我报名准备参加教师资格认证考试,以获取一个高中教师资格证书。

其中一门考试科是《教育学》,按照规定不得不购买这门课的复习资料是一本内部编印的《现代教育学》。

  客观地说,这本内部资料除了有一些排版错误的毛病外,编者罗列了《教育学》的很多最新研究成果,内容丰富,材料详略得当,也算是一本编得精致、实用(针对考试)的当代《教育学》汇编。

可我在仔细阅读之后,心中竟空落落的,是乎没有一点充实的感觉。

书中大量篇幅阐述的这个名词、那个概念,这个模型、那个学派,这种规律、那种原理,这种意义、那种作用给我的感觉实在是在玩文字游戏,这些纸上谈兵的空头理论除了增加考试的难度外,对指导一线教师提高教育水平实无裨益。

  多年来,我们的教育理论工作者总在忙碌着翻译国外的最新成果和整理传统教育的精华,教育理论书籍种类是越来越多,书是越写越厚。

可不知他们思考过没有,为什么社会和人民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满意度却越来越低?

这难道与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脱节没有关系吗?

难道与政治体制发展滞后和教育发展超前没有关系吗?

  有人说,人的身上有两种属性并存:

动物性(兽性)和社会性(人性),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减少动物性,增强社会性。

“人之初,性本兽。

”意指人生之初的婴儿和动物幼崽类似,只知道满足自己的需要,这其实是对自身生存和种族延续的适应,一句话说是生物的本能。

而教育的意义就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用持之以恒的方法加以引导,以减少人的生物属性,增加人的社会属性,也叫人性。

因此,“育人”被当作教育的本质属性已是中外教育家的共识。

但就是这个共识,在我国却正在被广大教育工作者、家长和社会淡化、弱化甚至是异化。

我们的教师,为了学生的分数,不惜为学生作假;我们的家长,为了孩子的分数,不惜一切代价,更不让孩子做家务怕耽误学习;我们的社会,以有钱有势为成功的潜规则,而不管成功的方法和过程,造成社会价值取向严重偏离社会道德的轨道。

分数,成了学生的命根;考试,成了教师的法宝;升学,成了家长的目标;升学率,成了学校炫耀的资本。

这些不良现象,屡屡被每一个有良知的人所痛心、所焦虑,可这有什么用呢?

为此,我认为一线教师已经到了非仔细思考现行教育不可的时候了。

故不揣浅陋,谈谈自己对教育的一些理解。

  教育首先应该尊重生命、尊重人格。

既然人是一种动物,其生物属性中最重要的一点生命和生存理所当然应该得到尊重。

同时人又是一种高级智慧生物,有其思维、逻辑和情感,教育应该尊重每个人的人格,维护每个人的尊严。

作为实施教育作用主体的教师,也就应该把关爱学生生命、关爱学生健康、关爱学生身心发展,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个性、尊重学生情感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分数或者其它的方面放在第一位。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就不能也最好不要做教师。

  教育应该教人“求真”。

陶行知说: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我们的现行教育充斥着虚假,这将会给成长中的学生带来怎样的消极影响?

我认为,当学生从天真无邪的儿童成长为一个初具是非判断力的少年时,教育中、生活中的种种虚假和丑恶对他们世界观的形成所造成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他们将会比“狼来了”这个寓言中的成人更加地感到空虚无望和无所适从。

而作为干“良心活”的教师,应责无旁贷地让学生了解真实的社会、了解真实的生活、了解真实的人,可这有多难啊!

因为,我们教师作为普通人,谁又敢说自己就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真”人呢?

我不奢望每个教师都能做到言必真,行必果,但我希望教师都能成为不自欺欺人的人。

  教育应该教人“求善。

”心中常存感恩、怜悯之情即为“善”。

教育应该让人常存感恩、怜悯之心。

我坚信,一个常存怜悯之心的民族,才是最伟大、最强盛的民族。

日本经济发达,可野心昭昭,为其不改,永远也不会强盛。

因为一心想称霸的人,其实内心是懦弱的、可怜的。

教师教学生求善,当让学生对生命万物常存怜悯之意;对父母、师长常存感恩之心;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教育应该教人“求美”。

赏心悦目谓之“美”。

广义的“美”应该是“真”和“善”的完美结合。

作为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求真、求善,那么让学生悟出何为“美”就会水到渠成。

如果能让学生自己知道真正的美,那德育教育就不象现在这样苍白无力了。

我常想,试图以开设思想品德课程、政治课程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其结果无异于缘木求鱼甚至是南辕北辙。

因为很多学生看透了虚假,又怎能相信书上的“崇高”的谎言?

惟有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方有可能追求完美的圣人境界。

这可真是奢求啊!

  教育最后才是教人“求知”。

在这一点上,可能很多人认为已经做好了,因为现在的应试教育已经将追求知识的掌握做到了极至。

其实不然,此“求知”非彼“求知”也。

真正的求知,是学会学习,学会掌握知识的方法,时髦的说法是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而不是像现在大行其道并被多数老师屡试不爽的对学生强行的“硬灌”“死揪”“填鸭式”的“知识轰炸”。

须知,古人所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乃是至理名言啊!

所以在我看来,中国教育让人真正“求知”的路还很遥远、漫长。

  以上仅是我对教育的肤浅理解,难逃俗套同时也是纸上谈兵,惟望能警醒同仁,抛砖引玉,则愿足矣!

  【篇八:

教育书籍读后感】

  如今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都是家长的掌上明珠,在家庭的温室下成长,而同龄的玩伴很少。

这就使孩子们进入学校以后不懂得如何与其他同学相处,造成这样那样的矛盾。

作为老师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

再者,低年级的小朋友不知道如何学习,良好的学习方法这个概念对他们来说几乎为零。

因此,老师的职责是既要从小就培养学生怎样为人处事,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

老师年长于学生,知识﹑处事都胜过学生,而且自古以来就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说法,所以我认为:

老师=老妈+师长。

作为班主任的我,在工作中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履行老师的职责。

可是我毕竟年轻,工作时间也不长,因此在教育学生某些地方做的还不够好。

有幸的是,假期里读:

《卡尔·威特教育全书》,《1-2年级,决定孩子一生的100个关键细节》(以下简称《细节》)这两本书给我以后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很多灵感。

  卡尔·威特先生的书中说:

“决定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是教育而非天赋。

”这句话我深表赞同,即使是资质平庸的学生,只要教育方法合理,也一样能成为杰出的人。

  书中还谈到:

“一定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这是教育学生最重要的法则”。

作为老师我深有感触,千万不能因为学生只有七,八岁或者他们有些幼稚的举动而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心。

我从事低年级学生的教育工作,小学生的心敏感又脆弱,如果学生不小心犯错误了,在教育的过程中不可以当着许多学生或者家长的面批评,这样不仅达不到教育的效果,还会适得其反。

可以采取单独和他谈话的方法,给他讲一些简单易懂的道理,用真心去教育他,让他认识并改正错误。

当你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学生时,学生也会给你回报。

也许,一个人的一生会因为你的一句话而改变。

  书中讲述了一些当代的杰出人物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生”、“笨蛋”、“问题学生”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

这让我从中悟到对每个学生都要充满爱,我是有亲身经历的,我们班有个小女孩,家里父母关系不是很好,对她的心理产生了影响,所以我就格外关心她、疼她。

后来她的性格也变得开朗起来,与同学关系也越来越好,学习也用心多了,所以成绩也渐渐好了起来。

多给孩子一些宽容,让他们在老师爱的眼光中充满自信,健康地成长。

对我们教师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的。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

“一节课最重要的不是看老师讲了多少,而是看学生接受了多少。

”低年级的学生不可能做到四十分钟里精神集中。

如果老师只管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跟不上节奏,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这种方式万不可取。

这就给我们老师带来很大挑战,老师必须要在比较短的时间里把最重要的东西讲透彻,要力求简洁生动。

然后让学生通过举例子,做练习来巩固,这样才能称得上是一节有效率的课。

贪玩,上课开小差是低年级小朋友的天性。

上课时必须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如果学生上课总是心不在焉,是很难教授课程的,也就根本谈不上效率。

为了培养学生的注意力,书中提出要把课程设计的丰富多彩,富有趣味性。

我以后教学生课文或古诗词时,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在大脑里想象课文中的情景,通过学与想结合,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书中认为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是教育的重点。

我听到次数最多的一个例子是问学生雪融化了是什么?

标准答案是水,然而有个学生回答是春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