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532《渔父》精品教案 苏教版必修5.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04741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532《渔父》精品教案 苏教版必修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 532《渔父》精品教案 苏教版必修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 532《渔父》精品教案 苏教版必修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 532《渔父》精品教案 苏教版必修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 532《渔父》精品教案 苏教版必修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532《渔父》精品教案 苏教版必修5.docx

《高中语文 532《渔父》精品教案 苏教版必修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532《渔父》精品教案 苏教版必修5.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 532《渔父》精品教案 苏教版必修5.docx

高中语文532《渔父》精品教案苏教版必修5

2019-2020年高中语文5.3.2《渔父》精品教案苏教版必修5

一、教材分析

《渔父》是苏教版语文第五册中“直面人生”单元、“生存选择”模块的一篇课文。

《渔父》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假托渔父与屈原一次相遇。

通过两人的对话,展开思想交锋,把屈原内心的矛盾斗争外化出来,真实地反映了屈原的思想,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追求。

所以,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使学生能够认识屈原不愿同流合污,宁愿“伏清白以死直”的伟大人格。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熟读背诵默写

(2).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理解宾语前置句

2.能力目标:

了解屈原内心想法,训练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生能够通过对屈原和渔父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不愿同流合污,宁愿“伏清白以死直”的伟大人格。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熟读背诵默写

(2).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理解宾语前置句

难点:

了解屈原内心想法,训练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四、学情分析

学生为高二学生,已具备简单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他们在语文第三册时已经学过屈原的《离骚》,所以,他们对屈原已是有所了解,这对于今天《渔父》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

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

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

结合课本注释,疏通文意,找出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2.教师的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是生存,还是死亡?

”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

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难为。

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

孟子却说: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

设计意图:

以名著、名句入手,激发学生兴趣,明确学习目标。

(三)知识介绍

见学案

(四)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

自读课文,读对字音,读准句读。

正音:

憔qiáo  槁gǎo  父fǔ  闾lǘ  浊zhuó  滞zhì  淈gǔ  餔bū  歠chuò  汶mén  皓hào  莞wǎn  枻yì  濯zhuó

正句读:

(1)子/非三闾大夫与?

何故/至于斯?

 

   要读出渔父偶遇屈原是看到他形容憔悴而流露出的惊奇和关切。

 

   

(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这句要读出昂扬之气,傲然之气,一种执无怨悔的决绝,同时还要流露出一种隐隐的豪迈之感。

 

   (3)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这句语调抑扬顿挫,几处反问语气要语调宜高,表现出一种激愤之情。

 

   朗读是声音和情感交融的艺术,叙事文章的诵读需要主义把握人物的性格,读出人物语言的语气、语调、语速。

“言为心声”,语言最能表达人物的心灵世界,在诵读时需要把握这一点。

 

探究二:

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

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

具体内容:

①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翻译:

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

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体容貌枯槁。

重点字词:

既,已经。

放,被放逐。

于,在,状语后置句。

颜色,脸色。

形容,形体和容貌。

性格特征:

无。

②屈原曰: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翻译:

屈原说:

“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重点字词:

举,全。

是以,因此。

见,被。

性格特征:

与众不同,特立独行。

③屈原曰: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翻译:

屈原说:

“我听过这种说法:

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

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

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

重点字词:

沐,洗头。

振,抖衣服。

安,哪里。

以,用。

察察,洁净的样子。

汶汶,?

肮脏的样子。

性格特征:

不苟合,不妥协,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形成板书)

探究三:

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谁?

是怎样一位形象?

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

具体内容:

①渔父见而问之曰:

“子非三闾大夫与?

何故至於斯!

翻译:

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

“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

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

重点字词:

与,“欤”。

至于,到。

斯,这,这种地步。

性格特征:

古道热肠

②渔父曰:

“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翻译:

渔父说:

“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

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

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

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重点字词:

凝滞,拘泥,执着。

于,对。

推移,推移改变。

淈,搅浑。

激扬,激荡。

餔,吃。

歠,饮。

深思,认识清醒。

高举:

志行高洁。

为:

呢。

性格特征:

与世推移,随遇而安。

③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翻译:

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

口中唱道:

“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

”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重点字词:

莞尔:

微笑的样子。

鼓:

名作动,敲打。

濯:

洗。

去:

离开。

复:

再。

性格特征:

知天达命。

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屈原来讲,具有对比、衬托的作用。

探究四:

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

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

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个人的认识。

   (学生讨论,发表观点)

明确:

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不愿随波逐流,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有他的祖国沦丧后,他“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迎接死亡,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司马迁出于公正,为李陵辩护,得罪皇上,当死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

司马迁隐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记,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史记》“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

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五)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见学案)

(六)布置作业。

1、背诵文章

2、课本剧写作:

生与死的对话(即汨罗江畔,屈原与司马迁的对话)

要求:

准确把握两人的思想感情,大胆想象,合理设计对话,展示两人的内心世界。

对话应尽量化用作品中原句,以增加真实性。

九、板书设计

                               渔父

屈原

举世皆浊我独清     宁  不          随  与     不凝滞於物

众人皆醉我独醒     为  为          遇  世     能与世推移

安能以身之察察     玉  瓦          而  推     水清濯吾缨

受物之汶汶者乎     碎  全          安  移     水浊濯吾足

十、教学反思

首先,我设计了基础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通过梳理课文知识点,翻译句子,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文意。

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设计了三个问题:

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

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谁?

是怎样一位形象?

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

3、就屈原和司马迁的人生选择,你有什么认识?

让学生真正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感受他那伟大的爱国胸怀,并认识生的意义,死的价值。

其次,教学方法上遵循“学生霸占,立即落实”的教学原则,以学习小组为学习单位,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

整堂课学习氛围浓厚,学生热烈参与,收到了预期效果。

 

2019-2020年高中语文5.3.3《纪念刘和珍君》精品学案苏教版必修5

预习要求

1请学生利用早自习时间熟读课文,解决生字生词

2背景介绍: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注释1)

3理清文章的总体思路:

文章可以分为两个层面:

第一层面:

思路的起点是本文写作的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总结“三。

一八”惨案的教训,指出这一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

第二层面:

关于写作缘起:

思路分两步走

第一步:

“写一点东西的必要”是为纪念死者。

问:

请学生在课文中找出表达缘起的相关语句。

(见教材)

问:

第一部分的感情变化是怎样的?

(悲哀--悲愤--出离愤怒)

第二步:

为使庸人不致忘却,要人们牢记这笔血债。

问:

请学生们阅读第一部分,划出能表达缘由的相关句子。

(见教材)

如:

“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关于烈士事迹,思路是以时间为顺序的,从平时到遇害。

问:

请同学们概括第三、四、五部分的主要内容。

明确:

三:

写刘和珍的正义感、责任感和反抗精神。

    四:

“始终微笑着,态度温和”的刘和珍君遇害,而且被反诬。

    五:

详细记述刘和珍遇害的经过。

问:

请学生们概括思路。

(见前面)

关于惨案的意义:

问:

谈到意义,一般人只表示肯定,而鲁迅则不是一味地肯定,那么请同学们分别划出表示肯定和不赞同的语句。

(见教材)

问:

请同学们在此基础上概括思路:

肯定的同时,指出不足。

小结:

全文的思路是:

写作缘由--烈士事迹、遇害经过--惨案的意义

布置作业:

1、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2、背诵二、四部分。

第二课时

预习学案

要求同学们回忆文章的总体思路并理清局部思路:

第一步:

把握句意

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含义:

A、从思路上说,这里说的是纪念死难者应取的态度,也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奋斗者理想的人格。

  B、“淋漓的鲜血”是“四十个青年的血”。

C、“敢于直面”、“敢于正视”,是思想感情上的飞跃。

D、“哀痛者”指他们要承受起超乎寻常的哀痛。

E、“幸福者”,为改变惨淡的人生,创造幸福的人生,所以他们本身也是幸福者。

2、“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含义:

A、“缘由”就是反动统治者不但用武力极其凶残地屠杀人民,而且还用文的一手,进行严酷的思想统治。

B、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反动统治者惯用的手法,屠刀加钳口术,致使老百姓敢怒不敢言,默无声息,衰弱不振。

3、“当三个女子从容辗转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抹杀了。

含义:

A、“伟大”,指三个女子的伟大。

B、“从容辗转”是对当段内容的一个方面的概括,即她们相互救助的情况。

C、“妇婴”这里专指女子,再则,她们毕竟年青,在长者眼里还是娃娃。

D、“八国联军”指1926年,日本纠合的八国军队。

E、“伟绩”、“武功”是他们自己的夸耀,鲁迅用这两个词,当然是反语。

4、“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将更奋然而前行。

含义:

A、“苟活”意为苟且偷生,贬意。

“苟活者”是自我贬抑,也说明,鲁迅对自己的解剖确实到了无情的地步。

B、“希望”是由“中国女子的勇毅而来的”。

第二步:

分析局部思路:

问:

请同学们思考各部分的局部思路。

《纪念刘和珍君》课内预习与提高练习

第一课时

1.选择加粗的字注音和解释都对的一组

A.寥落(liào稀疏)黯然(àn昏黑)

攒射(cuán聚,凑集)喋血(dié血流出来的样子)

B.浸渍(zì浸)噩耗(è惊人的)

不惮(dàn怕)立仆(pū倒下)

C.菲薄(fēi微、薄)踌躇(chóuchú犹豫)

血痕(héng痕迹)赁屋(lìng买)

D.长歌当哭(dàng当作)殒身不恤(xù畏惧)

桀骜(jié’ào性情暴烈)屠戮(lù合力)

2.下列加粗词意义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噩耗(消息) 不惮(怕) 黯然(忧伤) 流言(流动)

B.长歌当哭(当作) 销行(销售) 菲薄(微小)

逝者(走了的)

C.立仆(倒下) 罗网(罗织) 喋血(流血满地)

勇毅(果决)

D.殒身不恤(死亡) 尸骸(骨头) 桀骜(性格暴烈)

沉勇(沉着)

3.《记念刘和珍君》一文选自鲁迅的是

A.《南腔北调集》

B.《华盖集续编》

C.《且介亭杂文》

D.《呐喊》

4.横线处所填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________于死者毫不相干,________在生者,________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________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多的宽慰。

A.尽管但却倘使B.尽管但却虽然

C.虽然但也倘使D.虽然但却倘使

5.横线处所填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这是我知道的,凡我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________,然而在这样的生活________中,________预定《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A.寥落艰难毅然B.稀少艰苦居然

C.冷落困难欣然D.稀少艰难毅然

6.对下面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A.对比设问顶真对偶B.对偶反问间隔反复对比

C.对比反问顶真对比D.对偶反问连续反复对比

7.鲁迅,原名_____,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白话小说叫______,他的小说集有______,______,散文集一部叫______。

8.《记念刘和珍君》中引用了______时陶潜的四句挽歌是“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

”这四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鲁迅引用此诗有______之意,寄托了作者______,______的深挚感情。

9.默写课文的第二部分“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__________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二、阅读下文,完成10~12题。

时间永是流逝,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谎言”的种子。

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10.“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中“此”指代

A.有限的几个生命B.有限的几个生命……作“流言”的种子

C.“流言”的种子D.“3·18”惨案中牺牲的烈士

11.作者用“煤的形成”作比,它的本体是________。

这个比喻主要表明

A.人类历史的前进步履艰难的

B.人类进步是很缓慢的,其前进不一定经过流血斗争

C.作为推动历史前进的流血斗争有无数次,但历史前进还是缓慢的

D.人类要前进非靠流血斗争不可

12.这段话表达作者主要的观点是

A.反对徒手请愿

B.反对请愿

C.不主张用请愿的方式向反动派斗争

D.“3·18”徒手请愿没有什么价值

参考答案

一、

1、B2、D3、B4、D5、A6、D

7、周树人《狂人日记)《呐喊》《彷徨》《朝花夕拾》

8、东晋: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意思是:

亲族们有的余哀未尽,别的人已经唱起歌来了,人死了有什么可说的,不过是寄托躯体于山陵,和山陵同化而已。

青山埋忠骨之意,寄托了作者牢记死者遗愿,死者当与青山同在的深挚感情。

9、略

二、

10、B11、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C12、C

《纪念刘和珍君》课内预习与提高练习

第二课时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和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菲薄(fěi)    租赁(lìn)    长歌当哭(dàng)

B、黯然(àn)    不惮(dān)     殒身不恤(xù)

C、喋血(dié)   浸渍(zé)       山阿(ē)    攒射(cuán)

D、噩耗(hào)   屠戮(lù)       洗涤(dí)   寥然(miù)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踌躇     委曲求全      不径而走     刚健质朴

B、诧异     广有羽翼      礼尚往来     延口残喘

C、欣然     肆无忌殚      黯然神伤     桀骜不驯

D、和霭     阴谋鬼计      苟且偷生     流言蜚语

3、根据课文填入恰当的词语,补充完整下列段落

真的猛士,敢于(  )惨淡的人生,敢于(  )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  ),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  )的悲哀。

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4、“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这句话表达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个一般疑问句,作者用提问的方式,启发读者思考。

B、这是一个设问句,答案在前一个句中,“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人就是“哀痛者”和“幸福者”。

C、“怎样的”意思是“多么”,于是本句句意为:

这是多么沉痛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啊!

D、这是一个反问句,其中饱含了作者对“真的猛士”的赞叹,可以这样理解这句话:

这是多么伟大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啊!

5、“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这句话表达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段议论性文字,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

他们甚至对鲁迅先生的痛苦都要表示快乐!

B、这是一段心理剖白,表明鲁迅先生沉痛悼念死难烈士,要与黑暗的社会斗争下去的决心。

C、这是一段记叙性文字,叙述了鲁迅先生的内心活动,表明鲁迅先生无以纪念死难烈士的惭愧心情。

D、这是一段议论性文字,痛斥了黑暗的社会,表明鲁迅先生以“苦痛”来纪念死难烈士的心迹。

6、对下面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A、对比设问顶真对偶              B、对偶反问间隔反复对比

C、对比反问顶真对比              D、对偶反问连续反复对比

二、课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后面问题。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

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

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

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7、解释文中画线的词语。

①无恶意的闲人:

                                                     

②有恶意的闲人:

                                                     

8、第一段和第二段中的“至多”和“至少”分别是针对什么而言的

                                                                                

9、“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一句,意在说明什么?

                                                                               

10、“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11、简要分析引用陶潜诗句“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的作用。

                                                                                 

(二)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后面问题。

我已经说过: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

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①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

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②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③此记念刘和珍君!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                                                    

②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