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有这群人在读经典中国肯定会有未来.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04682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0.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享有这群人在读经典中国肯定会有未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分享有这群人在读经典中国肯定会有未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分享有这群人在读经典中国肯定会有未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分享有这群人在读经典中国肯定会有未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分享有这群人在读经典中国肯定会有未来.docx

《分享有这群人在读经典中国肯定会有未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享有这群人在读经典中国肯定会有未来.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分享有这群人在读经典中国肯定会有未来.docx

分享有这群人在读经典中国肯定会有未来

分享|有这群人在读经典,中国肯定会有未来!

前言

现将现场实录编辑发布如下:

肖剑雄先生(站立者)任嘉宾主持

李立桢女士是资深媒体人,现任上海春芝堂集团副总裁。

多年来一直在做传统文化的推广,去年参加了“论语一百”夏令营和季谦先生温州讲学,甚至其后在百忙中抽时间来到文礼书院老实大量读经一个多月。

同时在自己的企业进行了“论语一百”的推广,每天上班以后,全体读经半小时,至今已一年半有余。

以下是李立桢女士的分享摘录:

李立桢女士首位发言

我觉得文化的影响力就是深入到每一个人精神层面的一个精神给养。

从这一个层面来讲,我们读经就找到了文化的根。

不论是做企业,还是做国家的发展,文化是我们的支撑点。

所以,我觉得读经事业,文礼书院的事业在大道上、在正道上,一定会发扬光大。

程迈越先生目前居住在美国硅谷,此次专程从旧金山赶来温州参学。

他是1982年陕西省文史状元,毕业于复旦大学、北京国际关系学院,以及美国常春藤名校普林斯顿大学威尔逊国际公共事务学院,被授予国际关系、经济学和公共政策的学士和硕士学位。

程先生是美国落基山研究所前合伙人、高级研究员,乌镇智库发起理事,国开金融(城镇开发)顾问,蓝海波浪能源联合创始人。

以下是程迈越先生的分享摘录:

我从三个方面解读一下读经事业的意义。

第一,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确实是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我认为“十九大”标志着中国已经达到可以像美国这样的世界强国的地位,国运如此,当前国际的环境对中国是很有利的。

这个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不能仅仅靠着越来越高的GDP,还要形成对世界的领导力,而这个领导力要有软实力、要有价值观在后面支撑,这可以跟读经做一个关联:

实际上读经是在一个非常高的层次、非常深厚的维度上,去支持我们未来在世界上的发言权,是我们对世界的一种贡献,或者说我们中国可以领导世界的一个根基,它来源于中华文明长期积淀的价值观。

第二,我们中国要继续发展,实际上是一个不断自我创新的过程。

“十九大”讲生态问题就是指出我们不能再延续过去那种不可持续的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

而这个急于创新的发展模式,非常需要我们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而且需要越来越高层次的人才。

我认为读经实际上是为我们未来培养高级人才,特别是大才、学贯中西的人才的最好准备。

我认为今后的人才就是我旁边的这几位,年轻的一代一定比我们这一代更强!

第三,我觉得读经事业实际上是一个新的挑战,我们今天的读经不是简单地重复几千年前古人做过的事情,我们面临的世界也是不同的一个世界,所以我们要有一种开放、包容的精神,我们读的经典也不局限于中文经典,还要有更好的能力和准备去接纳世界各国文明的精华,中华文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在价值观上依然有新的创造和贡献。

另外,我觉得大家要一起努力,年轻的一代要接棒,从先生手里稳稳地把这个事业接过来,再去发扬光大!

所以我也期待着这样的事业能够由文礼书院做出成功的典范,给我们做出一个榜样,更多的机构可以仿效!

欧阳潇逸同学今年20岁,13到17岁在北京在谦学堂全日制读经,之后在英国读高中两年、在文礼书院伴读一年。

今年10月入读牛津大学古典学系,刚刚在英国度过了第一个学期。

以下是欧阳潇逸同学的分享摘录:

大家介绍我时都说我是英国留学、牛津大学的学生等等,但是我首先得说:

我是北京在谦学堂的学生。

我是在13岁的“死马”阶段,遇到了赵伯毅老师所创办的北京在谦学堂,然后在那里全日制老实大量读经四年。

2014年的时候到牛津当地的高中学习了两年,2016年毕业后我去了文礼书院伴读了一年,今年刚刚进入牛津大学的古典学系,是一名大一新生。

古典学和我们所做的经典教育有一些相似之处:

包括古希腊的和罗马的语言,还有历史、文学、哲学、考古等等方面,古希腊罗马所有的文化都集于一身的一个科目。

我自己作为一个读经教育的直接受益者,深刻感受到读经教育以及书院的理想在世界舞台上有多么深远和重大的意义。

首先,13岁那年接触到经典,读经让我的人生找到了方向。

一切都是因为经典,一切都是因为当年愤悱的时候被启发了一下,这个还是要再感谢一下伯毅老师。

经典的教化不只是知识的学问,更是智慧的学问。

有人说我就是个特例,考上牛津大学跟读经都没有关系。

我想说,我觉得如果没有读经,一定没有现在的我。

我记事非常早,两岁的时候,姥姥就教我背诵的乘法口诀、唐诗宋词、毛泽东诗词以及各种的经典,当时我就已经开始阅读和识字。

姥姥说当时基本上是她激情澎湃地朗诵诗,然后我不知道怎么回事就背下来了,所以大家听到先生在讲,说小孩子也是有同样的心灵接受经典的教化,一定不要觉得这是虚言。

所以我觉得大家一定要尊重自己的孩子,一定要相信先生所讲的是真实不虚的,而最高明的尊重就是给他最高明、最智慧的经典,待他以后随时被启发,我觉得这是孩子最大的福分。

还有,我接触了经典之后变化挺大的,小学的时候我蛮有自己的想法觉得上课没意思,作业也不做,放学之后书包一扔玩三个小时。

但是自从接触了经典之后就立刻转成孟子“超粉”。

还有一个忠告给各位家长:

一定不要急于让孩子表现。

像我记得自己在小学的时候,语文水平还跟不上我的思想,我很多时候的思想都是没有语言的。

如果妈妈功利地汲汲于让孩子考个高分,学点才艺,那我可能仅存的一点灵性就被扼杀了!

所以我觉得不管是走体制教育还是读经,都不要太功利。

如果我当时读经的时候,就是按照小学那样,一篇古文,一字一句地解,背完原文还要背译文,背完译文还要说出中心思想,我估计折腾这一圈,我就得恨透这玩意儿了,但是正是因为这种不求甚解的读,反而倒是能够达到一个更高的,需要自己心灵细细体会的一种境界。

最后,我想谈谈先生的志业对整个世界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我觉得现在的留学生似乎就少了以前民国时那些留学生的灵性,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我们没有认识清楚自己的文化,也没有一个坚定的认识。

我们自己的智慧不够,“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托钵效贫儿”。

这样他人不能了解我们,我们也无法得到他人的尊重,这样其实是蛮惋惜的。

牛津大学是一个非常国际化的地方,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和老师。

但是或许正是因为我对于中国文化的一些了解和自信,我在这里好像是一个中国文化的小代表,在各国师生面前也拥有足够的自信。

(掌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我们要以一个开放的心胸来面对世界。

虽然我有时候也觉得自己才疏学浅、势单力薄,但有时候我去给我的好朋友解释中国的智慧,简短的一两句引经据典,就会让他们很惊讶。

我觉得不只是中国人需要这些经典,全世界的人都需要。

黄俊扬同学来自新加坡,现在就读于北京大学燕京学堂。

北大燕京学堂是北大的一个高端留学生项目,其目的是“为世界培养了解中国的优秀人才”。

以下是黄俊扬同学的分享:

我接触到读经是三年前的事,在意大利,靠近罗马的一间学院,叫维真学院(AccademiaVivariumNovum)。

后来来到了中国,在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学习的时候,听说了文礼书院,感觉跟我在意大利维真学院上两年课的概念是一样的。

而且两个学院的院长,他们的人格、他们的生活哲学、教育哲学都非常地相似。

维真学院是全世界唯一一所用拉丁语和古希腊语授课、交流的学院。

他们招收的是全球各地的学生,我是新加坡人,我的同学有沙特阿拉伯的、有澳大利亚的、美国的、南美洲的、非洲的,整个欧洲的学生都有。

非常美妙的事情是即使大家在一起吃饭的时候,沟通语言也是拉丁文——而我们没有一个人是以拉丁语为母语的。

我们用拉丁文来读经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没有翻译的障碍,我们能够直接跟那些古代的智者一起交流,能够真正感受到到古代作品的内涵。

虽然维真学院是一个西方的学院,我们学的是古希腊古罗马哲学和文学。

我记得我们读了一段古罗马作者的一段话,他写到:

当所有的其他动物都只能弯着腰瞪着地面的时候,只有人是有一副面孔看着天空,望着星星——这代表着我们作为人的期望,也代表着我们人类的光彩;也代表我们人类不管你是在哪里,不管你是在哪个国家、哪个地区,看上去的天空、看上去的星星、月亮也都是一样的,我们人类都有一个共同的根源。

罗马一位哲学家说过:

“我们是时代,我们如何时代就如何。

”而我们有时候不满于时代的不好,就应想想看,我们就是时代,我们身处在这个时代里,要改变时代的话就改变你自己。

而改变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读经。

而这也就是中国人所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含义吧!

来自立陶宛马凯瑞先生曾在苏州大学留学,今年夏天毕业。

因为有机缘接触到读经教育,他甚至把正在做的论文主题改为读经教育。

为了深入了解读经教育,他目前在东山书院担任英文老师,教学生读英文《圣经》,自己也在读儒家经典。

以下是马凯瑞先生的分享:

我的中国文化的这条路是五年前开始的,应该说中国文化有很吸引我的地方,虽然似乎也很模糊。

我一读到孔子,读到老子他们就深入我心。

就像今天王教授说的,你虽然读了一句话完全不会懂,但是你又知道它包括很深奥的内涵——我就知道这些经典对我有永久影响。

一开始走这条路就感觉是有生命的,而我们西方的哲学有一点郁闷,所以一接触到东方的哲学,我的生活就亮了。

(众笑)不仅是中国的哲学,我也研究过印度的梵文,还有第四个文化是希伯来文化。

我有一个朋友在专门研究希伯来的《圣经》,而我从小长大都接触到《圣经》英文的翻译版。

他开始说教我希伯来文。

希伯来文就像中国的汉字,包括很多很深的意思,而把《圣经》翻译成英文就缺少特别多的内涵。

所以走过这条路后,我发现这四种文化里面的最重要的书是经典。

虽然我有所了解,即便还不可以说我懂它们,但是我会说我知道他们讲的智慧都是理性的,深刻的。

所以去年当我知道读经教育,也知道有这群人在读古典经典,我就相信他们早晚会掌握这个智慧,掌握了以后,中国肯定会有未来。

富萍萍教授是留美博士,曾为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教于宁波诺丁汉大学,一直关注并支持着文礼书院。

以下为富萍萍教授的分享摘录:

我们这些出生在五十年代的人盲点太多。

成长过程中赶上的是批林批孔,对孔子思想的只言片语的了解都是当做被批判的内容学来的。

从来没有正式学过经典。

我在香港中文大学教书时,讲领导学,就觉得自己一讲到“为什么”的时候,就讲不清楚了。

后来女儿一上大学就赶紧报读了香港中文大学的哲学系。

本来就知道自己不懂,但是学了以后简直无地自容,因为不知道的太多了!

所以,2014年认识杨嵋校长跟王先生的时候,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跟着他们一心一意地读经,但是很惭愧,至今没能放下自己的工作跟随先生!

不过,没去的主要原因也是因为我觉得我还能够再干点什么。

我们学校是英国人的学校,我不能开中国儒家经典的课,但是今年我在学校开了一个人文哲学与现代商业的课程。

虽然只有12个学生,但是很让我欣慰的是,它给了我自己一个学习的机会,因为我得以从老夫子开始,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然后启蒙运动,然后康德,马克思、韦伯,科学管理到人文管理,一路过来,让我把这条线大概穿起来了。

这个过程让我对现代商业管理为什么要强调人文的因素、为什么在人文哲学思想中,儒家的思想能起核心作用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因此对以后再开这门课也有了一定的信心。

再有,我在学校因为研究的关系,认识了一批崇尚传统思想的企业家,其中有方太的茅总和苏州固锝的吴念博。

固锝的企业使命是:

用心向世界传播圣贤文化,造福全人类。

吴董用中国的家、孝道的理念管理公司,强调人文关爱、人文教育,效果非常好,公司成了许多公司学习的榜样。

更让人兴奋的事,今年3月,固锝买了“一带一路”上马来西亚的一家亏损了五年的公司,没有投钱,仅仅通过人文关怀和感化,使公司起了非常大的变化,六个月就转亏为赢。

我觉得通过这样的公司去传播中国文化可能会更有效果。

我也带着同事、外国学生去这些公司参观,希望这些外国学生看了这些实例以后,会对他们有一些启发,相信将来这些人也会有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

我希望通过这些方式为弘扬咱们的传统文化做点贡献。

(编辑:

子正摄影:

华生录音整理:

徐金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