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鉴定重点总结 北中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02057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6.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材鉴定重点总结 北中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药材鉴定重点总结 北中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药材鉴定重点总结 北中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药材鉴定重点总结 北中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药材鉴定重点总结 北中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药材鉴定重点总结 北中医.docx

《中药材鉴定重点总结 北中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材鉴定重点总结 北中医.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药材鉴定重点总结 北中医.docx

中药材鉴定重点总结北中医

中药材鉴定重点总结

中药材的品种是指中药材来源的多样性,中药材的品种来源符合国家药品标准的品种为真,即正品,中药材的品种来源符合省市地区标准的,为地区用药;不符合以上两种标准的是伪品或混淆品种,或民间用药。

中药材的真伪是指品种的真伪,中药的优劣是指质量的优劣。

“优”是指质量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中药;“劣”是指质量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中药

中药材品种混乱的主要原因:

●一药多种来源,本末难分;(同名异物或同物异名)

●本草记载不详,传之有误

●地方用药习惯不同

●历代品种变化

●有意掺伪作假,以假充真

影响中药材质量的因素主要有:

1.产地2.中药栽培3.采收加工方法4.储藏运输5.认为造假

二、历代本草

本草著作

成书年代

著者

载药数

主要特点 

《神农本草经》

西汉

365种 

分上、中、下三品,总结了汉代以前的药物知识,为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本草经集注》

梁代

陶弘景

730种

为最早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分类,并记载了火烧试验,对光照视的鉴别方法。

 

《新修本草》

唐代

李勣 

苏敬

850种 

为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家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由国家颁布的药典)。

出现了图文鉴定的方法。

《图经本草》

苏颂

    为我国最早的版印墨线药图,为后世本草图说的范本,为现今本草考证的重要参考书之一

《证类本草》

宋代

唐慎微

1746种

    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为研究古代药物最重要的典籍之一。

《本草纲目》

明代

李时珍

1892种

    对中药学贡献最大,是我国十六世纪以前医药成就的大总结,成为世界性的重要药学文献之一,本书按药物自然属性作为分类基础。

《本草纲目拾遗》

清代

赵学敏

921种 

   拾遗补正《本草纲目》。

《晶珠本草》

清代

蒂玛尔-丹增嘉措

2294种

    载青海、西藏东部、四川西部药材2294种,是历代收集藏药最多的典籍 

《植物名实图考》

清代

吴其濬

1714种

    植物学方面科学价值较高的著作,考证药用植物的重要典籍。

三、各类中药的一般采收原则:

① 根及根茎类:

秋、冬季采收(大黄)。

半夏、太子参、盐胡索、浙贝母可在夏季采收。

     

②茎木类:

秋、冬季采(大血藤)。

与叶同用,花前期或花盛开期(忍冬藤)。

木类全年采收(降香、苏木)

③皮类:

春末夏初(清明至夏至)采收(杜仲)。

少数秋末冬初(川楝皮、肉桂、牡丹皮)

④ 叶类:

植物光合作用旺盛期(花前期或花盛开期)采收采集落叶(银杏叶)。

⑤ 花类:

花蕾期或花初开时(辛夷、金银花)采收或花盛开时(洋金花)采。

⑥果实种子类:

在自然成熟(瓜蒌)或近成熟时(青皮、枳壳)采收;

种子类:

在果实完全成熟时采收。

⑦全草类:

在茎叶茂盛时采割(薄荷、细辛)初春采(茵陈)嫩苗,开花时(益母草)采。

⑧菌、藻、地衣类:

茯苓(立秋后),马勃(子实体刚成熟时),冬虫夏草(夏初子实体出土孢子未发散时),海藻(夏、秋),松萝(全年)

⑨动物类:

桑螵蛸(三月中旬前),鹿茸(清明后45~60天),蟾酥(春秋季节),哈蟆油(白露前后),贝壳(夏秋),蛇蜕(春末夏初)

⑩矿物类:

全年采挖

四、中药常见的加工方法:

①拣、洗、漂(半夏、附子、肉苁蓉):

新鲜药材去泥沙杂质及非药用部位,初步分级,漂毒性成份

 ② 切片(大黄、鸡血藤、木瓜)、去皮:

大的根及根茎、坚硬的藤木类和肉质的果实类趁鲜切成快片,以利干燥,去皮主要用于果实种子类、根及根茎类、皮类药物,豆蔻、草果不去壳

 ③蒸、煮、烫 :

适用于含粘液质、淀粉或糖类成份较多的药材

④熏硫 :

使药材色泽洁白,防止霉变,如山药、白芷、川贝母 

⑤发汗:

将药材微火烘至半干或微蒸煮后堆积放置,使其发热,“回潮”,内部水分外溢,药材变软、变色、增强气味或减少刺激性,有利于干燥,称为发汗。

如厚朴、玄参、续断 ,杜仲、茯苓(5个)

 ⑥干燥:

目的:

除去新鲜药材中大量水分、避免发霉、变色、虫蛀以及有效成分分解和破坏,保证药材质量,利于贮藏。

方法:

(晒干、烘干、阴干、焙干、远红外加热、微波干燥)烘干温度50~60度,含维生素c的多汁果实类70~90度,含挥发油或保留酶活性的药材不适用(杏仁、薄荷、介子),含淀粉并须保持粉性,要缓慢升温。

阴干适用于含挥发油成分较多的药材。

⑦挑选分等

五、中药的贮藏

中药贮藏中常见的变质现象:

①虫蛀  ②霉变  ③变色  ④走油:

指某些药材的油质泛出药材表面,或因药材在受潮、变色、变质后表面泛出油样物质的变化称为“走油”。

与温度高、湿度大、时间久有关(如柏子仁、麦冬、天冬、枸杞子)  ⑤风化(芒硝、明矾、胆矾) ⑥自燃(柏子仁、海金沙、紫苏子、菊花、红花)

中药的贮藏和防治变质的方法:

1、仓库的管理:

贮藏的方法可根据药材的特性分类保管:

①剧毒药与非毒性药材分开,专人管理。

 

②容易吸湿霉变的药材注意通风干燥。

 

③容易自燃的药材不能堆垛太高,应特别注意通风干燥

④含淀粉、蛋白质、糖类等易虫蛀的药材,应贮存于容器中

⑤贵重药材应与一般药材分开,专人管理

⑥有效成分不稳定的不能久储

2、储藏方法:

 

1经验贮藏(泽泻与丹皮、蕲蛇海马与花椒樟脑,瓜蒌与哈蟆油) 

2冷藏 

3高温处理 

4化学药剂处理 

5气调贮藏(气调养护,充氮降氧) 

6除氧剂密封储存  

760钴辐射灭菌

⑧水分控制(9%~13%)

六、中药鉴定的取样原则

 从同批药材包件中抽取鉴定用样品的原则

(1)100件以下,取样5件

(2)100-1000件,按5%取样

(3)超过1000件,超过部分按1%取样

(4)贵重药材及不足5件,逐件取样  

破碎或粉末装药材的取样:

(1)一般药材100~500g  

(2)粉末状药材25g 

(3)贵重药材5~10g 

  中药鉴定中平均样品的量一般不得少于实验所需用量的3倍,留样的保存期至少一年。

七、中药鉴定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简称《部颁药品标准》)

中药鉴定的方法有:

基原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生物鉴定。

1、来源鉴定的步骤:

①观察植物形态 ②核对文献③核对标本

2、性状鉴定

 ①特点:

简单、易行、迅速。

 

②内容:

形状、大小、颜色、表面特征、质地、断面特征、气、味、水试、火试。

水试:

红花-水液染成金黄色,苏木-桃红色,鲜艳透明,秦皮-日光下呈碧蓝色荧光,小通草-表面显黏性,熊胆仁-逐渐溶解并盘旋,黄线下沉到底而不扩散;

火试:

麝香火烧-轻微的爆鸣声,起珠状油点、香气浓烈、灰烬白色;海金沙-易点燃并产生爆鸣声及闪光,降香-火烧微香,点燃香气浓烈并流油,留有白灰,血竭-火烤熔化,色鲜红

3、显微鉴定法 4、理化鉴别法 5、生物鉴定

八、中药常规检测项目

1、水分测定方法及适用对象

①烘干法:

适用于不含挥发性成分的药品,干燥温度为100-105℃。

②甲苯法:

适用于含挥发性成分的药品。

③减压干燥法:

适于含有挥发性成分的贵重药材,干燥剂为新鲜五氧化二磷

④气相色谱法

注:

组织构造的理化鉴定方法见药用植物学部分

根及根茎类中药

根及根茎类中药是以植物地下部分入药的药材总称。

双子叶植物根单子叶植物根

表面常有栓皮常无栓皮

环纹有一圈形成层的环纹有一圈内皮层的环纹

中柱发达,木质部范围比皮部大中柱一般较皮部小

中央无髓部有髓部

纹理自中心向外有放射状的纹理自中心向外无放射状纹理木部尤为明显

其次:

还应注意断面的颜色、有无分泌物分布等特征,如当归、白芷等含有黄棕色油点。

苍术有朱砂点。

(二)显微鉴别

(1)双子叶植物根:

一般均具有次生构造。

由外到内一般构造为:

周皮(木栓层、木栓形成层、栓内层又称次生皮层)→维管束

维管束:

一般为无限外韧型,双子叶植物根一般无髓;

双子叶植物根异常构造:

多环性同心环维管束,附加维管束,内涵韧皮部,木间木栓

(2)单子叶植物根一般均具初生构造。

由外到内一般构造为:

表皮→皮层(内皮层明显)→维管束→髓

维管束:

维管束为辐射型,无形成层。

中心常有明显的髓。

二、根茎类中药

根茎类中药系指地下茎或带有少许根部的地下茎药材。

双子叶植物根茎单子叶植物根茎

表面常有栓皮无栓皮,有表皮

特征有放射状纹理有维管束小点散布

中心有明显的髓部无明显的髓部

(1)双子叶植物根茎一般均具次生构造。

由外到内一般构造为:

木栓层→皮层→维管束→髓

维管束:

维管束大多为无限外韧型中心有明显的髓,

异常构造:

髓维管束,内生韧皮部,木间木栓

(3)单子叶植物根茎一般均具初生构造。

由外到内一般构造为:

表皮→皮层→维管束

维管束:

维管束大多为有限外韧型,少有周木型等,中心无明显的髓部。

(4)蕨类植物根茎由初生组织构成。

一般构造为:

表皮→下皮层→基本组织(具网状中柱)

绵马贯众

来源本品为鳞毛蕨科植物粗茎鳞毛蕨带叶柄残基的干燥根茎。

产地主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

性状鉴别:

黄棕色至黑褐色,密被排列整齐的叶柄残基及鳞片,并有弯曲的须根。

叶柄残基呈扁圆柱形,有黄白色分体中柱5~13个,环列。

气特异,味初微涩,后渐苦而辛。

大黄

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产地掌叶大黄主产于甘肃、青海、西藏、四川等地,主为栽培品,产量占大黄的大部分。

唐古特大黄主产于青海、甘肃、西藏及四川,野生或栽培。

药用大黄主产于四川、贵州、云南、湖北、陕西等省

 

化学成分游离蒽醌衍生物有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为大黄的抗菌成分。

结合性蒽醌衍生物包括番泻苷A、B、C、D,糖苷类成分大黄苷。

是大黄的主要泻下成分,其中番泻苷作用最强。

另含鞣质约5%,为收敛成分,有没食子酸、d-儿茶素等,为止血成分。

性状鉴别:

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去栓皮者可见类白色网状纹理(系类白色薄壁组织夹有红棕色射线形成,习称“锦纹”),残留栓皮棕褐色。

质坚实,断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显颗粒性。

根茎横切面髓部有“星点”(异常维管束)环列或散在。

根木部发达,形成层环明显,有放射状纹理,无星点。

气清香,味苦微涩,咀嚼粘牙并有沙粒感,唾液染成黄色。

粉末:

①大型草酸钙簇晶众多,②淀粉粒③导管多为网纹

附注:

伪品大黄新折断面在紫外灯下显亮蓝紫色荧光。

附子

本品为毛茛科植物乌头子根的加工品。

主产于四川、陕西、云南、湖南等地。

四川产者最优,奉为道地药材,习称“川附子”。

【化学成分】:

附子原来生品中所含毒性很强的双酯类生物碱,在加工炮制的过程中易水解,失去一分子醋酸,生成毒性较小的单酯类碱:

苯甲酰乌头胺、苯甲酰中乌头胺和苯甲酰次乌头胺。

如继续水解,则又失去一分子苯甲酸,生成毒性更小的不带酯键的胺醇类碱:

乌头胺、中乌头胺和次乌头胺。

因此炮制品的附子毒性均较其生品为小。

此外,尚含去甲乌药碱去甲猪毛菜碱为水溶性强心有效成分,后者还兼有弱的升压镇痛作用;氯化棍掌碱有强心及升压作用。

中乌头碱为镇痛的主要活性成分。

黄连

本品为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干燥根茎,药材依次习称“味连”、“雅连”和“云连”。

【性状鉴别】1.味连

①多集聚成簇,常弯曲,形如鸡爪,单枝根茎长3~6cm,直径3~8mm。

②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粗糙,有不规则结节状隆起、须根及须根残基,有的节间表面平滑如茎杆,习称“过桥”。

上部多残留褐色鳞叶。

顶端有残茎或叶柄

③质硬,断面不整齐,皮部橙红色或暗棕色,木部鲜黄色或橙黄色,呈放射状排列。

④气微,味极苦。

2.雅连多为单枝,略呈圆柱形,微弯曲,长4~8cm,直径0.5~1cm,“过桥”较长。

顶端有少数残茎。

3.云连弯曲呈钩状,形如“蝎尾”,多为单枝,较细小。

栽培品长2~5cm,直径2~4mm;表面黄棕色,少有“过桥”,“过桥”短;质轻而脆,断面较平坦,黄棕色。

野生品根茎极细小,无过桥。

六【显微鉴别】1.组织特征

(1)味连根茎横切面

①木栓层为数层细胞。

②皮层较宽,石细胞单个或成群散在。

③中柱鞘纤维成束,或伴有少数石细胞,均显黄色。

④维管束外韧型,环列。

束间形成层不明显。

木质部黄色,均木化,木纤维较发达。

⑤髓部均为薄壁细胞,无石细胞。

(2)雅连与味连相似,但根茎横切面髓部有多数石细胞。

(3)云连根茎横切面皮层、中柱鞘及髓部均无石细胞。

甘草

本品为豆科植物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

二【产地】甘草主产于内蒙古

三、【化学成分】1三萜类:

主要为甘草甜素(葡萄糖醛酸(glucuronicacid);是甘草的甜味和解毒成分。

2黄酮类化合物

四【性状鉴别】①药材呈圆柱形,不分枝,②红棕色、棕色或灰棕色,具显著的沟纹、皱纹及稀疏的细根痕;③质坚实而重,断面纤维性,黄白色,粉性,有明显的环纹和菊花心,常形成裂隙;④微具特异的香气,味甜而特殊。

⑤根茎表面有芽痕,横切面中央有髓

2粉末特征①淀粉粒众多,大多为单粒②晶鞘纤维③具缘纹孔导管

人参

本品为五加科植物人参C.A.Mey.的干燥根及根茎。

野生者为“山参”,栽培者为“园参”。

【化学成分】1主含人参皂苷,

【显微鉴别】

(1)有树脂道散在,

(2)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

三七

本品为五加科植物三七的干燥根及根茎。

当归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当归的干燥根。

主产于甘肃岷县。

有浓郁的香气,味甘、辛、微苦。

柴胡

为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

分别称为南柴胡和北柴胡(注意其比较)

党参

本品为桔梗科植物党参素花党参或川党参的干燥根。

【性状鉴别】

表面黄棕色至灰棕色,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习称“狮子盘头”。

苍术

【来源】本品为菊科植物茅苍术.或北苍术.的干燥根茎。

川贝母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及梭砂贝母.的干燥鳞茎。

前三者按药材外形的不同分别习称“松贝”和“青贝”,后者药材习称“炉贝”。

【性状鉴别】1.松贝

(1)药材呈圆锥形或近心脏形,先端钝圆或稍尖,高3~8mm,直径3~9mm。

(2)表面类白色。

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顶部闭合,内有顶端稍尖的心芽和小鳞叶1~2枚;底部平。

(3)质硬而脆,断面白色,富粉性。

气微,味微苦。

2.青贝

(1)药材呈扁球形或圆锥形,高0.4~1.4cm,直径0.4~1.6cm。

(2)外表白色或呈浅黄棕色;外层两瓣鳞叶形态大小相近,相对抱合,顶端多开口,内有圆柱形茎和心芽及小鳞叶2~3枚。

(3)气微,味微苦。

3.炉贝

(1)药材呈长圆锥形,高0.7~2.5cm,直径0.5~2.5cm,

(2)表面黄白色,稍粗糙,常有黄棕色斑块,习称“虎皮斑”。

外面两枚鳞叶大小相近,顶端多开口,内有圆柱形残茎、小鳞叶及心芽。

(3)断面粗糙,白色,粉性。

(4)气微,味微苦。

麦冬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麦冬的干燥块根。

【显微鉴别】.组织特征1横切面表皮为1列长方形薄壁细胞,其下有根被细胞3~5列,壁木化。

2皮层宽广,有含针晶束的黏液细胞散在,内皮层细胞壁均匀增厚,木化,有通道细胞;内皮层外侧为1列石细胞,其内壁及侧壁均增厚,纹孔细密。

3中柱甚小,中柱鞘为1~2列薄壁细胞;辐射型维管束,韧皮部束16~22个,均位于2木质部束的弧角处;木质部束由木化组织连接成环状。

髓部薄壁细胞类圆形

天麻

本品为兰科植物天麻.的干燥块茎。

【性状鉴别】1药材呈扁长椭圆形,稍弯曲,长5~13cm,宽2~6cm,厚1~3cm。

2一端有红棕色干枯芽苞(习称“鹦哥嘴”或“红小瓣”),或为残留茎基;另端有自母麻脱落后的圆脐形疤痕。

3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有多个点状痕点组成的环节,具纵皱纹。

4质坚实,半透明,不易折断,断面较平坦,角质样。

5气特异,味甘、微辛。

质地坚实沉重、有鹦哥嘴、断面明亮、中心无空隙者为“冬麻”;质地轻泡、有残留茎基、断面色晦暗、空心者为“春麻”。

茎木类中药材

茎木类中药是以植物茎入药的药材总称,通常分为茎和木类二部分。

二、显微鉴别

1.茎类中药的组织构造

⑴表皮或周皮⑵皮层⑶韧皮部(4)形成层(5)木质部(6)髓

2.木类中药的组织构造

⑴导管⑵木纤维⑶木薄壁细胞⑷木射线

鸡血藤

本品为豆科植物密花豆干燥藤茎。

三性状鉴别:

1药材呈扁圆柱形。

2灰棕色,栓皮脱落处红褐色,有纵沟。

3横切面可见小形的髓偏向一侧,木部淡红色,小孔洞(导管)不规则排列,皮部有树脂状分泌物,红褐色或黑棕色,与木部相间排列呈偏心性的半圆形环。

4质坚实,难折断,折断面呈裂片状。

5气微,味涩。

沉香

本品为瑞香科植物白木香及沉香含有树脂的心材。

【化学成分】白木香含挥发油及树脂。

具有镇静作用。

【性状鉴别】.沉香两端及表面有刀雕痕。

表面黄棕色或灰黑色,密布断续棕黑色的细纵纹,可见黑棕色树脂斑痕。

质坚硬而重,能沉水或半沉水,气味较浓,燃之发浓烟,香气浓烈

钩藤

为茜草科植物钩藤、大叶钩藤、毛钩藤、华钩藤、无柄果钩藤的干燥带钩茎枝。

其钩藤碱和异钩藤碱为降血压成分

皮类中药材

皮类中药通常是以裸子植物或被子植物(主要为双子叶植物)的茎干、枝和根的形成层以外部分入药的药材。

它由内向外包括次生和初生韧皮部、皮层和周皮等部分。

主要为木本植物茎干的皮,少数为枝皮或根皮。

显微鉴别

(1)周皮

(2)皮层(3)韧皮部

粉末特征主要注意木栓细胞、筛管(或筛胞)、韧皮纤维(常形成晶纤维)、石细胞、分泌组织、草酸钙晶体、淀粉粒等特征。

其中筛管(或筛胞)是皮类中药粉末鉴别的主要标志之一。

杜仲

本品为杜仲科植物杜仲干燥树皮。

质脆,易折断,断面有细密银白色富弹性的胶丝相连,一般可拉至1cm以上才断气微、味稍苦,嚼之有胶状感。

厚朴

本品为木兰科植物厚朴.及凹叶厚朴的干燥干皮、枝皮和根皮。

四【性状鉴别】1.干皮

(1)呈卷筒状或双卷筒状,习称“筒朴”,近根部的干皮一端展开如喇叭口,习称‘靴筒朴”。

(2)外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粗糙;有明显的椭圆形皮孔和纵皱纹。

内表面较平滑,紫棕色或深紫褐色,具细密纵纹,划之显油性。

(3)质坚硬油润,不易折断,断面外部灰棕色,颗粒性;内部紫褐色或棕色。

纤维性,富油性,有时可见多数发亮的细小结晶(厚朴酚结晶)。

(4)气香、味苦而辛辣。

2.根皮(根朴)呈单筒状或不规则块片,有的弯曲似“鸡肠”,习称“鸡肠朴”,表面灰棕色,有横纹及纵皱纹,质硬,易折断。

3.枝皮(枝朴)皮薄呈单筒状,长约10~20cm,厚1~2mm,表面灰棕色,具皱纹。

质脆。

易折断,断面纤维性。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

(1)石细胞众多,分枝

(2)纤维(3)油细胞(4)木栓细胞呈多角形,壁薄微弯曲。

(5)筛管(6)草酸钙方晶及棱晶少见

肉桂

本品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树皮。

性状鉴别:

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外侧较粗糙,内侧油润,交界处有1条黄棕色的线纹(石细胞环带)。

有浓烈的特殊香气,味微甜,辛辣

叶类中药材

叶类中药是以植物叶入药的药材总称,多数为成熟的叶少数是嫩叶。

一、性状鉴别

(1)表皮表皮分为上表皮和下表皮,通常为1层扁平的细胞,少数由多层细胞组成,如夹竹桃叶等。

表皮细胞的外壁较厚,常有角质层、蜡被或毛茸。

上下表皮的构造较相似,但下表皮的气孔较上表皮为多。

(2)叶肉叶肉是含有叶绿体的薄壁组织,位于上下表皮之间,常分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两部分。

栅栏组织位于表皮之下,由1列或数列排列紧密的长柱形细胞构成。

海绵组织位于栅栏组织下方,由近圆形或不规则长圆球形的薄壁细胞组成,有较大的细胞间隙。

叶的上下表皮之下都有栅栏组织的称为“等面叶”,如番泻叶。

叶的栅栏组织只分布在上表皮下方,称为“异面叶”如“薄荷”

(3)叶脉叶脉是叶片中的维管束,主脉最发达,常向叶片下方突出,维管束的木质部在上方,略成半月形;在木质部和韧皮部的外侧,常有厚壁组织围绕,表皮下方常有厚角组织。

2.单子叶植物叶片的构造特点以禾本科植物药的叶片为例。

(1)表皮

(2)叶肉(3)中脉.

(三)显微常数

1.栅表细胞比栅表细胞比是指叶片的1个表皮细胞下方平均栅栏细胞数。

2.气孔数与气孔指数气孔数是指每平方毫米叶表皮面积上的气孔数目。

气孔指数是指叶单位面积上表皮细胞与气孔总数中气孔数所占的百分比。

3.脉岛数脉岛数是指叶片每平方毫米面积中脉岛的数目。

大青叶

本品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干燥叶。

三【性状鉴别】1药材多皱缩卷曲。

2完整叶片展平后呈长椭圆形至长圆状倒披针形,长5~20cm,宽2~6cm。

3上表面暗灰绿色;先端钝,全缘或微波状,基部狭窄下延至叶柄呈翼状。

4叶柄长4~10cm,淡棕黄色。

5质脆。

气微,味微酸、苦、涩

廖大青叶

为蓼科植物蓼蓝的干燥叶

性状鉴别:

叶片多皱缩或破碎,蓝绿色或蓝黑色,中脉土黄色至淡黄棕色。

完整叶片椭圆形,长3-10cm,宽2-5cm,先端钝,基部渐窄,全缘,叶脉背面较突出,侧脉明显,色较浅;叶柄扁平,长约1cm,基部抱茎,具膜质托叶鞘。

质脆,易碎。

气微弱,味淡微苦。

注:

注意大青叶与廖大青叶的性状比较

番泻叶

本品为豆科植物狭叶番泻及尖叶番泻的干燥小叶。

【性状鉴别】1.狭叶番泻叶

(1)多完整平坦,呈长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5~5cm,宽0.4~2cm;叶端急尖,并有锐刺,全缘,叶基部稍不对称;

(2)上表面黄绿色,下表面浅黄绿色,无毛,下表面主脉稍突出,有叶脉、叶片压叠线纹;(3)革质;气微弱而特异,味微苦。

2.尖叶番泻叶

(1)呈披针形或长卵形,叶片边缘略反卷,叶端短尖或微凸,全缘,叶基不对称;

(2)上面浅绿色,下表面灰绿色,微有细短毛茸;质地较薄、脆

【显微鉴别】1.组织特征

(1)叶片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上、下表面均有气孔,下表面非腺毛较多。

(2)叶肉组织等面型,上表面的栅栏组织通过主脉。

海绵组织细胞中常含草酸钙簇晶。

(3)主脉维管束外韧型,上、下两侧均有纤维束,纤维外方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鞘纤维。

2.粉末特征

(1)表皮细胞呈多角形,气孔主为平轴式,副卫细胞大多为2个,少有3个。

(2)非腺毛单细胞,壁厚,具疣状突起,木化,基部稍弯曲(3)晶纤维多。

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

花类中药材

金银花

本品为忍冬科植物忍冬.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

【产地】主产于河南、山东等地,多为栽培;

【性状鉴别】花蕾呈棒状。

表面黄白色。

密被短柔毛。

气清香,味淡,微苦

粉末特征1.腺毛2.厚壁非腺毛3.薄壁非腺毛4.草酸钙簇晶5.花粉粒

红花

本品为菊科植物红花的干燥花。

【理化鉴别】花浸水中,水染成金黄色

西红花

来源:

本品为鸢尾科植物番红花的干燥柱头。

理化鉴别:

取本品少许置于水中,放置后则柱头膨胀,开口呈长喇叭状,水被染成黄色,无沉淀物。

果实及种子类中药

五味子

本品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习称“北五味子”。

【性状鉴别】药材呈不规则的球形或扁球形,表面紫红色,皱缩,油润,有的表面出现“白霜”。

果肉柔软。

种子1~2粒,肾形,棕黄色,有光泽。

果肉气弱,味酸;种子破碎后有香气味辛微苦

【显微鉴别】粉末特征种皮外层石细胞、种皮内层石细胞、果皮细胞油细胞

补骨脂

本品为豆科植物补骨脂的干燥成熟果实。

枳壳

本品为芸香科植物酸橙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未成熟果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