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心理学重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00249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心理学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生理心理学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生理心理学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生理心理学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生理心理学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理心理学重点.docx

《生理心理学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心理学重点.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理心理学重点.docx

生理心理学重点

第一章           导论(选择、填空、名词解释)

一、神经解剖学知识

1、     神经解剖将神经系统分为两大部分:

即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

2、     中枢神经系统由颅腔里的脑和椎管内的脊髓组成。

颅腔里的脑又可分为大脑、小脑、间脑、中脑、桥脑和延脑六个脑区。

椎管内的脊髓分31节。

3、     外周神经系统是中枢发出的纤维,由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组成,它们分别传递躯干、头、面部的感觉与运动信息。

在脑、脊神经中都有支配内脏运动的纤维,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称之为植物神经。

4、     根据植物神经的中枢部位、形态特点,可将其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在功能上彼此拮抗,共同调节和支配内脏活动。

5、     神经组织学根据脑与脊髓内的细胞聚集和纤维排列将其分为灰质、白质、神经核和纤维束。

灰质和神经核是由神经细胞体和神经细胞树突组成。

白质和纤维束是由神经细胞的轴突(神经纤维)组成。

6、     在大脑中,灰质分布在表层,称为大脑皮层;白质在深部,称为髓质。

在脊髓中正好相反,灰质在内,白质在外。

根据大脑皮层细胞层次不同,可将皮层分为古皮层、旧皮层和新皮层。

7、     根据解剖部位从前向后,又可将大脑皮层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

颞叶以听觉功能为主。

枕叶以视觉功能为主。

顶叶为躯体感觉的高级中枢。

额叶以躯体的运动功能为主。

8、     边缘叶:

包括胼胝体下回、扣带回、海马回及其海马回深部的海马结构。

9、     边缘系统:

边缘叶及皮层下一些脑结构,如丘脑、乳头体、中脑被盖等,共同构成边缘系统,具有内脏脑之称,是内脏功能和机体内的高级调节控制中枢,也是情绪、情感的调节中枢。

10、  在大脑髓质(白质)深部有一些神经核团,称基底神经节,包括尾状核、豆状核、杏仁核和屏状核。

尾状核与豆状核组成纹状体,对机体的运动功能具有调节作用。

11、  间脑位于大脑与中脑之间,被大脑两半球所遮盖,由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四大部分组成。

12、  丘脑是皮层下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重要整合中枢。

它将传入的信息进行选择和整合后,再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部位。

上丘脑参与嗅觉和某些激素的调节功能。

下丘脑是神经内分泌和内脏功能的调节中枢。

底丘脑是锥体外系的组成部分,调节肌张力,使运动功能得以正常进行。

13、  中脑、桥脑和延脑统称脑干,它的腹侧由脊髓与大脑之间的上下行纤维组成,传递神经信息。

其中最大的一束是下行纤维-皮质脊髓束,又称维体束。

它主要控制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脑干的背腹之间称被盖,由纵横交错的神经纤维和散在纤维中的许多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神经细胞组成,即脑干网状结构,其上下行纤维弥散性投射,调节脑结构的兴奋性水平。

14、  小脑位于桥脑与延脑的背侧,其结构与大脑相似,外层是灰质,内层是白质,在白质的深部也有4对核,称之为中央核。

主要功能是调节肌肉的紧张度,以便维持姿势和平衡,顺利完成随意运动。

二、神经细胞的基本知识

1、     经典神经生理学通过实验分析的方法证明,脑活动是反射性的,每种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该反射的反射弧。

是由传入、传出和中枢3个部分组成。

机体的先天本能行为以遗传上确定的反射弧为基础,是同一种属共存的特异非条件反射活动。

与此不同,后天习得行为是建立在先天本能行为基础上,由暂时联系的机制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2、     无论是非条件反射还是条件反射活动,在神经系统内都有兴奋和抑制两种神经过程,按一定的规律发生运动,即扩散与集中和相互诱导的运动规律。

3、     抑制分为非条件抑制和条件抑制两大类。

任一刺激强度过大,不但不会引起兴奋过程,相反会引起抑制,称为超限抑制。

当机体进行某项活动,周围出现异常可怕的声音时,总会情不自禁地怔一下,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这种现象就是外抑制。

简言之,现时活动以外的新异刺激所引起的抑制过程就是外抑制。

超限抑制和外抑制都是先天的非条件抑制过程;消退抑制、分化抑制、延缓抑制和条件抑制,都是条件抑制。

4、     脑电图:

大脑直流电背景上的自发交流电变化,经100万倍放大以后所得到的记录曲线。

当人们闭目养神,内心十分平静时记录到的脑电图多以8-13次/秒的节律变化为主要成分,故将其称为基本节律或α波。

如果这时突然受到刺激或内心激动起来,则脑电图的α波就会立即消失,为14-30次/秒的快波(β波)所取代。

5、     利用微电极技术对细胞电活动进行记录,是细胞神经生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资料表明,神经元的兴奋过程,伴随着其单位发放的神经脉冲频率加快;抑制过程为单位发放频率降低。

无论频率加快还是减慢,每个脉冲的幅值不变。

换言之,神经元对刺激强度是按着“全或无”的规律进行调频式或数字式编码。

6、     “全或无”规则是指每个神经元都有一个刺激阈值,对阈值以下的刺激不发生反应;对阈值以上的刺激,不论其强弱均给出同样高度(幅值)的神经脉冲发放。

7、     神经递质:

由轴突末梢释放的化学物质,他们兴奋或抑制感受细胞活动,神经递质大都是分子量较小的简单分子,包括胆碱类、单胺类、氨基酸类和多肽类等30多种物质。

8、     神经调质并不直接传递神经信息,而是调节神经信息传递过程的效率和速率,其发生作用的距离比神经递质大,但其化学组成和结构可能与同类神经递质相同,也可能与神经递质完全不同。

突触后释放一种更小的分子,迅速逆向扩散到突触前膜,调节化学传递的过程,将这类小分子物质称为逆信使。

已知的逆信使有腺苷和一氧化氮。

三、 学科体系

心理活动分为三部分,认知过程、意向过程和人格。

人格、意向过程比认知过程更为复杂;而在认知过程中,语言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比感知觉过程更为复杂。

当代生理心理学对一些简单心理过程的认识总是比对复杂心理过程认识的更清楚些,积累的科学事实多些。

因此,本书对简单心理过程谈论的细微些,章节纲目清楚些,而对越复杂高层次的心理过程,就越讨论得粗浅而概括。

本书对感知觉、注意、学习、记忆等层次较低的感性认识过程依次逐章讨论,对语言、思维、情感、动机、意向、意志和人格等过程只用较短的篇幅加以讨论。

此外,为了对各种心理过程生理机制深刻理解,本书在许多章节都引用了一些医学问题。

因此,有一些疾病的基本知识,也是学好生理心理学的前提。

 

第二章感觉(选择、填空、名词解释、问答)

1、特异感觉系统和非特异感觉系统

各种特异感觉系统向大脑皮层的上行通路均发出许多侧支达脑干被盖部的网状结构,再由脑干网状结构发出网状上行和下行纤维,向大脑皮层广泛弥散性地投射,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性水平,也向感觉乃至运动系统弥散投射,以便对各种感受刺激均可给出适度的反映。

许多特异的专一感觉系统和网状非特异投射系统,共同实现着对外部刺激或事物属性的感受功能。

2、感受阈值,即刚能引起主观感觉或细胞电活动变化的最小刺激强度。

各种特异感觉系统  有自己的适宜刺激,对其感受阈值最低,即对其感受最灵敏。

3、感受器的适应

随着刺激物长时间持续作用,感受灵敏率下降,感受阈值增高,这种现象称感受器的适应。

4、把有效地影响某一感觉细胞兴奋性的外周部位,称为该神经元的感受野。

视觉、听觉、味觉、躯体感觉

1、眼的基本功能就是将外部世界千变万化的视觉刺激转换为视觉信息,这种基本功能的实现,依靠两种生理机制,即眼的折光成像机制和光感受机制。

前者将外部刺激清晰地投射到视网膜上,激发视网膜上化学和光生物物理学反应,实现能量转化的光感受功能,产生是感觉信息。

2、眼睛的随意运动有哪几种方式?

它的生理心理学意义是什么?

眼睛的运动有许多方式,当我们观察位于视野一侧的景物又不允许头动时,两眼共同转向一侧。

两眼视轴发生同方向性运动,称为共轭运动。

正前方的物体从远处移向眼前时,为使其在视网膜上成像,两眼视轴均向鼻侧靠近,称为辐合。

物体由眼前近处移向远处时,双眼视轴均向两颞侧分开,称为分散。

辐合与分散的共同特点是两眼视轴总是反方向运动,称为辐辏运动。

辐辏运动和共轭运动都是眼睛的随意运动。

人们在观察客体时,有意识地使眼睛进行这些运动,以便使物像能最好地投射在视网膜上最灵敏的部位――中央窝上,得到最清楚的视觉。

3、非随意的眼动

微颤的生理心理学意义是什么?

在两次扫视之间,眼球不动,称注视,其持续时间约在150-400毫秒之间。

注视期间,眼睛并非绝对不动;事实上此时眼睛发生快速微颤。

微颤运动保证视网膜不断变换感受细胞对注视目标进行反映,从而克服了每个光感受细胞由于适应机制而引起的感受性降低。

4、颜色视觉信息的光生物化学基础光生物化学反应主要发生在视杆细胞之中,是产生明暗视觉信息的基础。

颜色视觉的光生物化学基础在于视锥细胞内的视蛋白结构不同。

5、视网膜上有哪几种细胞?

排列方式?

视网膜分为内、外两层。

外层是色素上皮层,由色素细胞组成,由此产生和储存一些光化学物质。

内层是由5种神经细胞组成的神经层,从外向内依次为视感受细胞(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水平细胞、双极细胞、无足细胞和神经节细胞。

细胞联系的一般规律是几个视感受细胞与1个双极细胞联系,几个双极细胞又与1个神经节细胞相关。

因此,多个视感受细胞只引起1个神经节细胞兴奋,故视敏度较差;但在视网膜中央凹部只有视锥细胞,每个视锥细胞只与1个双极细胞相联系,而这个双极细胞又与1个神经节细胞相联系。

因此,中央凹视敏度最高。

由视感受细胞、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形成神经信息传递的垂直联系;由水平细胞和无足细胞在垂直联系之间进行横向联系,1个神经节细胞及与其相互联系的全部其他视网膜细胞,构成视觉的最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称之为视感受单位。

视网膜中央凹附近的视感受单位较小,而周边部分视网膜的感受单位较大。

6、视觉的传导通路:

始于视网膜上的神经节细胞,其细胞轴突构成视神经,末梢止于外侧膝状体。

来自两眼鼻侧的视神经左右交叉到对侧外侧膝状体;而来自两眼颞侧的视神经,不发生交叉投射到同侧外侧膝状体。

外侧膝状体细胞发出的纤维经视放射投射至大脑皮层的初级视皮层(V1),继而与二级(V2)、三级(V3)和四级(V4)。

等次级视皮层发生联系。

V1区与简单视感觉有关,V2区与图形或客体的轮廓或运动感知有关,V4区主要与颜色觉有关。

7、神经节细胞、外侧膝状体、皮层神经元感受野有什么不同?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感受野呈现同心圆式,其中心区和周边区之间总是拮抗的。

外侧膝状体神经元的感受野与神经节细胞基本相似,形成中心区和周边区相互拮抗的同心圆式的感受野。

皮层神经元的感受野分三种类型:

简单型、复杂型、超复杂型。

简单型感受野面积较小,引起开反应和闭反应的区均呈直线型,两者分离形成平行直线,但两者可以存在空间总和效应;

复杂型感受野较简单型大,呈长方形且不能区分出开反应与闭反应区,可以看成是由直线型简单感受野平行移动而成,也可以看成是大量简单型皮层细胞同时兴奋而造成的;

超复杂型感受野的反应特性与复杂型相似,但有明显的终端抑制,即长方形的长度超过一定限度则有抑制效应。

总之,简单型的细胞感受野是直线形,与图形边界线的觉察有关;复杂型和超复杂型细胞为长方形感受野,与对图形的边角或运动感知觉有关。

8、功能柱:

具有相同感受野并具有相同功能的视皮层神经元,在垂直于皮层表面的方向上呈柱状分布,只对某一种视觉特征发生反应,从而形成了该种视觉特征的基本功能单位。

9、人能听到频谱大约为20—16000赫兹的各种声波,对400—1000赫兹的声波最敏感。

物理声学分析声音的频率、振幅或声压以及复合声的频谱;心理声学考虑到这些参数与人类主观听觉间的关系,则提出相应的参数是音高、音强和音色。

10、听觉通路:

耳蜗核-内侧膝状体,由内侧膝状体将听觉信息传送到颞叶的初级听皮层(41区)和次级听皮层(21区,22区,42区)

11、关于内耳音高编码问题的两种方式为细胞分工编码和频率编码。

12、生源空间定位的神经编码有两种基本方式:

锁相-时差编码,强度差编码。

13、味觉通路:

舌的味觉传入冲动均达脑干孤束核,在这里交换神经元后上行至桥脑味觉区,最后达大脑皮质的前岛叶,这里是最高级味觉中枢。

14、躯体感觉模式及编码的一般规律

躯体的感觉模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将它们由表及里分成三个层次:

浅感觉、深感觉、内脏感觉。

浅感觉包括触觉、压觉、振动觉、温度感觉等,这些感受细胞都分布在皮肤中;深感觉是对关节、肢体位置、运动及受力作用的感觉,它们的感受细胞分布在关节、肌肉、肌腱等组织中;内脏感觉一般情况下这些感觉并不投射到意识中来,分布在脏器、血管壁之中,受到牵拉或触压会引起痛觉。

躯体感觉神经编码的基本规律是对各种刺激模式进行细胞分工编码,而这些细胞又以不同空间对应关系分布着;对于刺激强度则以神经元单位发放频率的改变进行编码。

躯体内外的各种刺激,按其刺激性质引起相应感受细胞的兴奋。

第三章知觉(名词解释、问答)

1、知觉的神经基础

一百多年来,神经解剖学家就已经发现,在各种感觉功能的大脑皮层中,存在着两级功能区,即初级感觉区和次级感觉区。

此外,在各种性质不同的皮层感觉区之间还存在着联络区皮层。

近年所积累的神经心理学的科学事实和灵长动物实验资料,都说明颞、顶、枕联络区皮层,特别是颞下回、颞上沟、顶叶背外侧区(5,7区)对物体知觉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此外,顶叶皮层,特别是下顶叶和前额叶皮层对复杂物体、运动物体和具有时间因素的知觉具有重要作用。

概括地说,次级感觉皮层、联络区皮层以及与记忆功能有关的脑结构,形成了知觉的神经基础。

2、失认症及它可以说明哪些问题

失认症是一类神经心理障碍,患者意识清晰,注意力适度,感觉系统与简单感受功能正常无恙,但却不能通过该感觉系统识别或再认物体,对该物体不能形成正常知觉。

包括视觉失认症、听觉失认症和躯体失认症。

视觉失认证:

有统觉性、联想性、颜色、面孔;患者的初级视皮层17区、外侧膝状体、视觉通路、视神经和眼的功能和结构正常无损;脑局灶损伤可分别在2-4视觉皮层区(V2、V3、V4)或颞下回、颞中回、颞上沟,也常见枕-颞间的联络纤维受损。

统觉性失认症:

这类患者对一个复杂事物只能认知其个别属性,但不能同时认知事物的全部属性,故又称同时性视觉失认症。

这种失认症可能是V2区皮层以及与支配眼动的皮层结构间联系受损。

联想性失认症:

患者可对复杂物体的各种属性分别得到感觉信息,也可将这些信息综合认知,很好完成复杂物体间的匹配任务,也能将物体的形状、颜色等正确地描述在纸上;但患者却不知物体的意义、用途,无法称呼物体的名称。

这类患者大多数是由于颞下回或枕-颞间联系受损而致。

这是视觉及其记忆功能和语言功能之间的功能、解体所造成的。

面孔失认症:

面孔认知障碍分为两种类型:

熟人面孔失认症和陌生人面孔分辨障碍。

前者对站在面前的两个陌生人可知觉或分辨,也能根据单人面孔照片,指出该人在集体照片中的位置。

但病人不能单凭面孔确认亲人,却可凭借亲人的语声或熟悉的衣着加以确认。

这类病人大多数是双侧或右内侧枕-颞叶皮层之间的联系受损。

陌生人面孔分辨障碍的患者,对熟人确认正确无误,但对面前的陌生人却无法分辨。

这类患者大多数为两侧枕叶或右侧顶叶皮层受损。

听觉失认症:

患者大脑初级听皮层(颞横回的41区)、内侧膝状体、听觉通路、听神经和耳的结构与功能无异常所见,但却不能根据语音形成语词知觉或不能分辨乐音的音调,也有患者不能区别说话人的嗓音。

词聋患者大多数左颞叶22区或42区次级听觉受损所致

体觉失认症:

顶叶皮层的中央后回(3-1-2区)躯体感觉区结构与功能基本正常,但此区与记忆功能和语言功能的脑结构间联系受损,引起皮层性触觉失认症,实体觉失认症等多种类型的体觉失认症。

从上述多种类型的失认症中,可得出这样一种印象,失认症是知觉障碍,不是因该感觉系统的损伤,而是由高层次脑中枢间的联络障碍所致。

从而证明知觉是许多脑结构和多种脑中枢共同活动的结果。

即使是以其中一种感觉系统为主的知觉,无论是视知觉、听知觉还是躯体知觉,也是这些感觉系统与注意、记忆、语言中枢共同活动的产物。

3、超柱:

在大脑视觉皮层中,具有相同感受野的多种特征检测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对各种视觉属性综合反应的基本单元。

超柱仅实现同一种感觉模式中,各种属性的综合反应,形成简单的知觉;联络区皮层的多模式感知细胞,则将多种模式的感觉信息综合为复杂的知觉。

4、精神盲:

两半球颞下回的损伤使猴不能识别现实刺激物。

它们看见蛇也视而不见,冷若冰霜,失去了正常猴所具有的那种恐惧反应能力。

因而将颞下回损伤造成的这种认知障碍,称为精神盲。

第四章注意(名词解释、问答)

1、朝向反应就是由这种新异性强刺激引起机体的一种反射活动,表现为机体现行活动的突然中止,头面部甚至整个机体转向新异刺激发出的方向。

通过眼、耳的感知过程探究新异刺激的性质及其对机体的意义。

朝向反应是非随意注意的生理基础。

经典神经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狗唾液条件反射实验中发现,对于已经建立起唾液条件反射的狗,给予一个突然意外的新异性声音刺激,则唾液分泌条件反射立即停止,狗将头转向声源方向,两耳竖起,两眼凝视瞳孔散大,四肢肌肉紧张,心率和呼吸变慢,动物作出应付危险的准备。

巴甫洛夫认为这种对新异刺激的朝向反射本质是脑内发展了外抑制过程。

新异刺激在脑内产生的强兴奋灶对其他脑区发生明显的负诱导,因而抑制了已建立的条件反射活动。

随着新异刺激的重复呈现,失去了它的新异性,在脑内逐渐发展了消退抑制过程,抑制了引起朝向反射的兴奋灶,于是朝向反射不复存在。

由此可见,巴甫洛夫关于朝向反射的理论主要是根据动物的行为变化,概括出脑内抑制过程的变化规律,用他的神经过程及其运动规律加以解释。

具体地讲,脑内发展的外抑制是朝向反射形成的机制,而主动性内抑制过程――消退抑制的产生引起朝向反射的消退。

2、索科洛夫的朝向反应及如何解释(匹配理论)

索科洛夫在朝向反应的研究中发现,它是一个包括许多脑结构在内的复杂功能系统。

这一功能系统的最显著特点是它在新刺激作用下形成的新异刺激模式与神经系统的活动模式之间的不匹配,是这种反应的生理基础。

具体地讲,这种机制发生在对刺激信息反应的传出神经元中,在这里将感觉神经元传入的信息模式和中间神经元保存的以前刺激痕迹的模式加以匹配,如果两个模式完全匹配,传出神经元不再发生反应。

两种模式不匹配就会导致传出神经元从不反应状态转变为反应状态。

3、儿童注意缺陷障碍有些儿童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冲动任性、学习困难、暴发性情绪变换,甚至出现一些严重的行为问题,如打架、逃学、说谎、诈骗等。

人类对这类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段历程。

一百多年前就曾经把这类儿童行为问题确定为多动症。

50年代,发现活动过度和冲动行为并不是这类儿童行为问题中的重要共性,有人提出这些行为问题可能是由于儿童早期或产程中,脑受到轻度损伤而造成的,称轻度脑损伤。

美国精神疾病分类和诊断手册1980年将这类儿童行为问题归类为注意缺陷障碍,认为注意缺陷是这类儿童共同的突出问题。

这类儿童的主动性,随意注意能力极弱而被动性不随意过程过度活跃,所以很容易因外界条件变化而分散注意力。

 

第七章       言语、思维的脑机制

1、失语症是一类由于脑局部损伤而出现的语言理解和产出障碍。

这类病人意识清晰、智能正常,与语言有关的外周感觉和运动系统结构与功能无恙。

所以,失语症不同于智能障碍、意识障碍和外周神经系统的感觉或运动障碍。

它是语言中枢局部损伤所造成的一类疾病。

语言产出障碍分为语词发音、用语、语法和书写功能障碍,统称为运动性失语症。

除书写困难称为的失写症是左额下回语言运动区受损伤所致。

这类病人说话很慢,似乎像初用外语讲话的人,边说边寻找单词,句子结构错乱或用词不当,常常用一些零散的名词作为主题词,缺乏谓语的正常表达方式。

感觉性失语症。

病人主动性语言产出功能基本正常,但听不懂别人的口头言语,称为听觉性失语症,是维尔尼克区受损所致。

看不懂书面语言称为失读症,又称视觉失语症,是顶叶皮层的顶下小叶和角回受损致。

皮层间失语症的病人与传导性失语症症状相反,可以复述别人的话,但却不理解其含义,也不能自发地用正确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

次级感觉皮层受损所致。

命名性失语症病人可以正常理解语言,并能产出有意义的语言;但往往不能正确叫出物体的名称,只能用语言描述该物体的属性或功能。

颞叶皮层受损所知,颞叶前、中部皮层功能于具体物体的名词表征有关;左颞叶后部与普通概念及名词表征功能有关。

2、言语、思维的脑机制

大脑3个相互作用的机能结构单元,完成言语、思维的功能。

首先,一些非言语活动区接触外部事物产生知觉,作为形成概念的基础。

其次,语言功能区或概念形成区是位于额、颞叶皮层、基底神经节和间脑某些结构间的复杂网络。

这一功能结构可分为名词、概念区、构词与句子执行区和动词调节区。

最后,言语、思维调节的高级功能区,不仅在言语、思维功能间发生调节作用,也在言语思维和情感意志间发挥调节作用。

如果这一高级调节区发生病变,就会造成言语思维贫乏和严重的衰退状况。

显然,这一高级调节区位于旁海马回附近的颞叶和额叶皮层。

支持这种理论设想的科学事实多来自失语症和精神分裂症的研究。

3、论述用正常人脑作被试,什么实验能够证明言语思维和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一侧化?

△□

⑴韦达试验;对人脑两半球言语功能进行实验性研究的早期方法是韦达试验。

韦达首先应用异戌巴比妥单侧颈动脉注射法选择性地麻痹左脑半球或右脑半球,以考查人类言语功能的变化。

他发现药物注射后,在5分钟之内注射药的一侧半球功能短暂丧失、除偏瘫偏盲和偏身感觉障碍外,还伴有失语症。

如果注入药物一侧为优势半球,则失语症可持续2分钟,随后伴有认知不能和计数障碍。

反之,药物作用于非优势半球,只能引起几秒钟的言语障碍,且不伴有命名和计数障碍。

对言语功能来说,70%的人以左半球为优势,15%的人以右侧半球为优势,还有15%的人两半球的言语功能相等。

韦达试验考查人脑对言语运动功能的不对称性。

⑵双耳分听试验则考查言语听觉功能的两半球不对称性。

通过立体声耳机将成对的声音刺激(但内容不同)送至双耳,这样连续给予声音刺激,每次同时到达两侧半球的声音刺激内容不同。

最后请被试说出听到的声音内容。

结果表明,言语性刺激的听觉能力以左侧半球(右耳)为优势的人居多,右侧半球(左耳)对音乐性刺激的分辨能力为优势者居多;

⑶对语言视觉功能中两半球不对称性的实验研究多采用速示试验,将文字材料或非文字的简单图形材料在速示器中连续呈现。

被试注视速示器的屏幕,每次快速呈现的材料由于时间极短,不超过200毫秒,来不及眼动和形成双眼视野的变换。

所以,速示器试验保证每个半边视野的刺激沿视觉通路投射至对侧半球皮层中。

根据反应时和错误率判定被试哪侧半球为优势。

结果表明,对文字性材料大多数人以左半球为优势,而对非语言文字的图形材料以右侧半球为优势。

4、割裂脑病人:

两半球间的胼体后部切断

无论对正常北师还是对割裂脑病人的研究都表明,大脑两半球在人类认知活动中的功能是不对称的。

左侧大脑半球的语言功能和抽象思维功能优于右侧半球;右侧半球的空间概括能力的形象思维功能和情感性信息处理功能由于左侧半球

5、正电子发射层描技术(PET)对区域性脑糖代谢率和血流量的测定,核磁共振和脑CT对脑结构的层描技术,为正常人和病人语言思维能力的研究提供了新手段,在语言思维脑机制的研究领域中积累了学多的科学事实。

6、研究发现,大脑是用三部分相互作用的结构来处理语言的。

也就是说,脑内存在着三套用来处理语言活动的机构。

第一套机构包括左有半球许多区域,其功能是表达人与外界接触时的所做、所见、所思、所感,并能对此进行归纳分类。

人们通过这种方式把物体、事件及其相互联系组织了起来,成为抽象和隐喻的基础,因而该机构称为概念系统。

第二套机构分布在左半球的部分区域。

其功能是表达音素、音素组合以及将词进行组合的句法规则。

该结构受到来自大脑的刺激时,能把单词组合起来形成要说或写的句子;受到外部听觉语言或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