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定稿 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99707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定稿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定稿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定稿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定稿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定稿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定稿 1.docx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定稿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定稿 1.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定稿 1.docx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定稿1

四川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定稿)

 

题    目: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指导教师:

毛娟

准考证号:

132409100016

考生姓名:

龙春华

南充市(地、州)仪陇县(市、区)

工作单位:

仪陇县实验学校

写作时间:

二0一二年八月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指导老师:

毛娟作者:

龙春华准考证号:

132********6

 

[内容摘要]美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

它以特定时代、特定阶级的审美观念为标准,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

通过美育,可以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等能力。

美育不同于德育,德育具有规则性、强制性和明显的功利目的,是和一定的思想、价值观念、统治需要紧密联系;而美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使人们认识到美的超功利性,具有穿越时空、超越外在目的的力量的特性,不带任何功利目的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通过美育,获得一种美的感受,体验一种美的情怀,进入一种美的境界。

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从而使学生心理上产生愉悦,精神上得到满足,情感上产生共鸣,理智上得到启迪,不知不觉地在美的享受中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升华人格。

[关键词]:

美育德育语文教学情感熏陶陶冶情操

审美教育的过程是知识交流的过程,是心灵沟通的过程,更是生命提升的过程。

审美教育是一种感受,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境界。

一、审美教育的内涵

生活中到处都充满了美,同样,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美的创造活动。

在悠久的人类文明史上,人们不仅在自然界、社会生活以及艺术领域中进行着多种多样的创造,还通过审美活动实现着自身的变化。

从某种程度上说,审美活动本身就是对人的一种造就。

而这种高级的精神活动,我们便称之为“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

近代著名教育家察元培说:

“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美育,通常亦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然而它的内涵绝不仅仅限“审美”(即认识美)或“美感”(即感受美)。

它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

美育的实质是以陶冶人的情操为目的教育。

它培养人的审美能力,提高艺术鉴赏水平,为创造美打下基础。

由于美是人类所特有的真与善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它既有主体审美感受能力,审美认识能力的培养问题,也有主体在实践中创造美的能力的培养以及自我完善的追求等更加重要的问题。

因此,如果采用人们习惯的称谓,把美育叫做“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的话,就应明确美育的全部内涵。

美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教育人的一种活动。

审美,就是对审美对象进行美的感受、欣赏、评价和判断。

我们的周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美:

自然美、形体美、社会美、艺术美,这些都是由线条、形状、色彩、声音等感性的物质形式,与人的情趣和心境相结合,然后构成的审美对象。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人的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不仅都具有审美的能力,而且善于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会到审美对象中进行审美活动。

美育,就是当我们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欣赏、评价和判断等审美活动时,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会受到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从而不仅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而且在人的气质上、精神面貌上,也同时得到提高、受到教育。

因此,审美教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感化我们的身心,使之净化、升华和提高。

美育包括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

亦称审美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

它以特定时代、特定阶级的审美观念为标准,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

通过美育,可以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等。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说:

“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可见,美育是审美与教育结合的产物,它的本质特征就是情感性。

由于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因而美育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它在不同的时代制约于不同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又由于美育的本质在于情感性,而美感是内在的、超功利的,故美育的最终价值还是指向“至高的善”。

它所要培养的审美意识及其倡导的审美的人生境界,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共同追求的至上理想。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美育既通向人类历史文化的最大纵深,又关联着人类社会的未来,它是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对话的桥梁。

美育的加强与否,也就不仅关系着一个民族的兴衰,亦关系着人类社会的生存质量。

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

美育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

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

从人的全面发展来看,美育和德育、智育、体育

等一样,都在于提高人的素质。

但就教育方式来看,又有明显的不同。

德育、智育等是由外在的手段强加的,具有实在的功利目的,而美育仅仅只是一种精神上的陶冶和感染。

此外,美育还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美育是感性的,是通过潜移默化而作用于人的,是一种感化。

比如:

当你身处山林时,看遍地野花,听潺潺山泉,闻芳草清香,你的内心会感到无比宁静;当你登上山顶,鸟瞰山城,你会豁然开朗、精神焕发。

孔子曾用风来作比喻,说:

“草上之风必偃”。

意思是说,风并不着意表现什么,却能让万物感受到,春风一吹,百草偃伏,百花盛开。

因此,美感教育是以感性的方式来陶冶人的精神,转移人的气质。

司空图曾说: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严羽《沧浪诗话》曾说“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这些议论,生动地描述了艺术美的形象性和非概念性的特征。

黑格尔也曾经说:

美只能在形象中见出是“可观照、可用感官接受的东西”。

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认为“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

这些都说明美感与一般教育不同,是一种以感性的方式感化人,而不是以理性说服人。

其次,美感教育还是非常愉快的,不仅用不着强制和勉强,而且是心甘情愿的,乐而忘返的。

春有百花秋望月,夏赏荷花冬听雪。

当人们沉醉在美丽的大自然中,内心所达到的境界,是超然的,是愉悦的。

因而,美感教育是使人“乐”的教育。

寓教于乐,感染熏陶。

美育之所以具有愉悦性的特点,从根本上说,是由美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或者说是以感性形式显现的人的本质力量。

因此,真正的美的形象一定包含着生命,一定会激发人们对人类创造力的赞叹及对人类所创造的美好世界的热爱和向往,从而使人们产生健康的、向上的、高尚的情感。

这种对生命、对创造的赞叹和热

爱的肯定性情感必然使审美主体感到愉悦和满足。

例如,我们欣赏健康的音乐,阅读好的小说,游览祖国大好河山都是自觉自愿的,都能引起愉悦之情。

我们也正是在这种自由的、愉快的审美活动中受到了教育。

其三,以情感人,理在其中。

这是美育最大的特点,良好的情感因素在美育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学者王国维曾经说过:

“美学上最终目的,与伦理学上最终之目的合。

”只有在精神愉悦,情感澎湃的审美感受中,受教育者才能深刻领略,经久不忘。

因此,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必须强化美感功能,调动起他们强烈的感情,努力使教育者所传授的内容和采取的教育方法,构成一种美感的动力系统,以美的特有魅力和感染力,有效地作用于受教育的孩子,以达到使他们的“精神获得满足和升华”,“心灵得到净化”的目的。

美感教育还是不可抗拒的,使人不得不然的,是动于内,从内心的情感的角度去打动人的。

当我们阅读一段文字或观看一部电影时,看到滑稽的场面时,不是常常忍俊不禁吗?

而看到悲伤的场面,又会不得不哭吗?

美感教育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不由自己的。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逻辑思维的状态中,情感是从属的、受压制的。

而知觉和想象等活动中,情感则得到了激励和表现。

因此,美育是从人的内在情感来打动人心的,同时使人的个性情感得到表现和升华。

其四,这种美育的愉悦性,不仅意味着消极地满足每一个欣赏者的个人情感生活,而且还意味着激励欣赏者满足自身独创性的需要。

所谓“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说明在每个人都认可哈姆雷特这个形象的前提下,每个人也可以发挥自己的个性创造,从中实现个体无直接功利目的的自由愿望。

黑格尔说:

“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气质”。

因此,美育的过程包含着对个人创造性的激励,而且是通过愉悦来激励,也反映了美育对成就全面发展中的人的作用。

其五,美育与其它教育方式不同,这也反映在美育的途径和方式上。

其它教育是通过学习、训练和实际操作等方式,来提高人的知识和才能,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增强人的体质。

这样的教育方式是由外到内的,强加于人,具有实在的功利目的。

而美育,是通过一定的审美对象,获得一种美的感受,体验一种美的情怀,进入一种美的境界。

总之,在孕育一种美的精神。

而且它只是一种精神上的陶冶和感染。

美育作为一种自由的教育,其自由是既遵循客观规律又超越客观规律的,它要达到一种“随心所欲不逾矩”的最高的精神境界。

它能调节身心的矛盾,使之臻于和谐。

二、审美教育与德育的区别

在中国历史上,基本没有美育的概念,虽然可以找到不少关于美育的言论和故事,但从总体上说,美育是被包容在德育之中的。

直到1912年,蔡元培先生出任民国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时,才把美育规定为教育的重要内容。

后来又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

但这些都只是昙花一现,美育始终是德育的跟班,“寓教于乐”才是一以贯之的主导思想。

德育真的能包容美育吗?

善能包容美吗?

德育是关于道德理性和道德能力的教育,美育是关于审美感受和审美能力的教育。

毫无疑问,美与善,美育与德育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又有着本质的区别,并可能具有内在的冲突。

比如现在学校里普遍浒的校服,善则善矣,经济、整洁,也有利于集体意识的培养,但美则不敢苟同。

道德是社会的意志,具有强烈的客观性、确定性,好还是不好,善还是不善,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相对于善来说,美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道德是理性的,所有道德条文都可以解释得清清楚楚。

而美感,尤其是深刻的美感,是非理性的,很难说得很清楚,凡是解说得非常清楚的,绝不是至美。

所以,德育重在说理和模仿,美育重在感受和领悟。

道德在本质上是一元的,德育的内容和要求是明确而标准化的。

社会道德不会允许有几种不同的解释和标准,不会允许有不同的应对方式。

德育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使人认识到社会道德的合理性和实践道德规范的自觉性,而美在本质是多元的,美的生命力来之于审美对象的与众不同,来之于审美活动的个性化。

美育则是要告诉人们美是非标准化的,越是与众不同,越是奇思异想,越是富有创造性的现象、思想、作品,越是灿烂的美。

道德的社会性意志,决定了德育的规则性,特别是道德具有明确的强制性,这就决定了德育或多或少地具有强制性,惩罚自古以来就是德育的一种方法,东西方皆然。

而美育在本质是反规则的,是要打开人们观念中的所有限制和锁闭,返归自然、放松的状态。

与强制性相反,美育鼓励人们自由放纵,驰骋想象,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德育有明显的功利目的,它总是和一定的思想、价值观念,统治需要紧密联系,正如马克思说,一切处于统治地位的道德,都是统治阶级的道德。

学校德育有着明确的政治目的和工作任务,作为教师来说,维护和宣传一琮时期统治阶级的道德是其使命,他没有权利散布与社会主流道德背道而驰的观点。

而美常常是超功利性的,具有穿越时空、超越外在目的的力量。

美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使人们认识到美的这种特性,能够不带任何功利目的地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美育的过程意义远远超过美育的目的意义,在某种意义上说,美育的目的就是美育本身。

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以,如何在美育与德育之间保持良好的张力,应是学校工作应有的使命和高超的艺术。

 三、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审美教育是指以陶冶人的情感,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育。

它反映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求教师要以语文教材为基础的一种美育教育。

“文质兼美”的语文课文在学生面前展现了一个个璀璨夺目的“美的世界”:

小说中的人物美、语言美、充实美;诗歌中的意境美、节奏美、情感美;散文中的洒脱美、象征美、风情美,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总之,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美育内容,是语文教学进行美育教育的依据和源泉。

《语文课程标准》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设计的课程目标,它就将语文学科的美育提到一个更高的位置,也对语文学科的美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语文学科美育就是通过语文教学活动进行美的教育:

教育学生怎样感知美、理解美、鉴赏美、评价美,创造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

下面,我谈谈自己是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审美意识的。

(一)初读文本,感知情境美。

1、巧设导语,初尝语境美。

语文课姓“语”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语言、用语言,语文课研究的是语言艺术,学生在美的语言环境中学语言、用语言,凭借语言陶冶情操、提炼精神,升华人格。

所以,语文课,语言是根本,是一切的凭借与基础。

其中,教师的导语非常重要。

课堂上,教师优美的、充满激情的导语,会营造出一个诗意的语言环境,让学生浸润其中,语言被催生,情感被催化,师生情感在情意浓浓的环境中激荡、共生,使学生受到美的语言的感染,激情的触动,情理的启迪。

2、利用媒体,直观感受美。

教学中能否达到“美”的境界,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境界的追求。

教师要在教学境界中追求美,适当运用教学手段给学生以美的感受,让学生能看得见、听得见、摸得着,从而产生一种愉悦之感。

(1)、用眼睛看到美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插图众多,形象逼真。

插图把抽象的东西转化为具体的形象,课件把静态的形象动态化,符合人们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适合小学生发展的特点,因而它能引起学生兴趣,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

《四季》是一首富有童趣的诗歌。

诗中四幅插图通过对春天的小草、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这几种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现四季的特点。

插图色彩明丽,形象生动,便于学生观察和想象,只有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才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2)、用耳朵听到美

在语文教材中,声情并茂,感情细腻的好文章不少。

这些文章单凭讲解或让学生朗读难以唤起学生的直观形象,也难以领会其中特有的艺术情感。

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使用好音乐教学,就能在课文和学生内心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把学生引导到一个更广阔的艺术境界,这是由音乐的特殊作用所决定的。

音乐是情感艺术,音乐给人情感的移入比其它艺术有更直接更有力的进入情感世界。

由旋律、节奏和声响等音乐语言所创造的音乐形象,具有声态﹑动态等一系列形象化特征。

美育正是借助这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诱发和感染受教育者,把枯燥的概念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形象,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音画结合感受美

柏拉图说过“美是很难理解的”,亚里士多德也说过“音乐的性质是难以明确的”,把音画结合起来,教学就更有感染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就更有兴趣。

教学时,模拟现场,或者亲临现场,创设情境,学生通过感官,置身丰富、逼真的气氛中,可以驱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讲述,精彩的画面,直观形象的表演,以及电教设备的运用,创设一种审美意境,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掌握语言艺术、领会文章意境的欲望。

例如教学《观潮》一课可以通过播放钱塘江大潮的录像,把钱塘江大潮来时那汹涌澎湃、气壮山河的宏伟气势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进而领悟大自然的奥秘与力量。

(二)、解读文本,感悟意境美。

1、创设情境,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刘勰提出“情发而为辞章”。

大多数的课文都饱蘸着浓郁的感情色彩,如果在教学中不去引导学生体验情感,如果学生没有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学生就不可能对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留下深刻印象,更难以对表现这些内容的语言文字留下深刻印象,美育的核心是情感教育,小学语文中有些课文远离学生生活,学生理解感悟存在一定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入境”,抓住美育的“形象性”和“情感性”,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

2、解读文本,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文质兼美”的语文课文用语言艺术构筑了一个个美的世界。

语文教学只有将作品中美的语言作深层次的解读,内化于学生的语感和美感,将作品中美的情感、美的意境内化于学生的心灵,才能使学生沉潜到作品的深处,对文学的意境进行整体的感受和玩味,从而最终获得对作品深层的美学蕴涵的把握。

阅读文本是个见情、见性、见灵思,见神韵的审美活动。

课堂上,师生一起挖掘教材的审美因素,共同体验、领悟、联想,徜徉在美的意境中,在美的文字里诗意的栖居。

(三)、紧扣语言,品味文本美

1、紧扣语言,品析课文的“美点”。

品析重点词句,让学生领悟语言美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在学生面前展现了多姿多彩的美:

精妙的语言美,形象的图画美,和谐的意境美,高尚的情感美……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具体体现在准确、生动、优美的遣词造句以及清晰合理的篇章结构之中,对文章的语言文字理解得正确、透彻,其中的美感也就能体会出来。

如“一枝红杏出墙来”通过对“出”字的朗读把握,领悟到一切新生事物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

2、指导“美读”,品味文本本色美

小学语文教材,有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大自然中的雄奇山峰、广袤原野、欢快溪流、辽阔海洋、花鸟虫鱼,多姿多彩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如何引导学生鉴赏作品的整体美?

美读是关键。

(“美读”既是“读”的训练方法,又是“读”的理想境界)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采用范读、点读、角色朗读,鼓励学生用眼睛读,用耳朵读,用鼻子读,用心灵读等多种形式,读出语气的跌宕起伏、语速的快慢疏密到勿容置疑的逻辑力和扣人心弦的感染力,作品的美感也随之流露出来。

在朗读指导中,引导学生读出情:

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读出形:

边读边在头脑中过电影,画画,使“无边光景一时新”这些意象在头脑中活起来;读出神:

悟出语言文字的言外之意,对文本作深层次的解读。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生活”,读出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情调、韵味、意趣,通过动情地“读”来激活作品形象、情感和意蕴(即个性化阅读)。

在美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的结构美、语言美、意境美,于读中悟情,读中入情,以达到课标所说的“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总之,语文教学必须紧紧抓住文字的独特美学魅力,以形象促联想,开拓学生审美视野,使语文教学达到美感熏陶传递出的“相看两不厌”的最佳教学境界。

(四)、课外延伸,拓展升华美。

1、补白文本,写出“美”的感受。

小学语文课文留有空白点,这是艺术的特性和韵味所在。

教师应善于发现文本预设的空白点。

教学中抓好空白点,发挥学生的想象,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完成对作品的补白,使他们与文本中的主人公接近,与文本接近,与作者接近,以此达到主、客体的协调。

如《白杨》一课结尾写出“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

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引导学生思考:

爸爸在沉思什么?

为什么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课文的情景发挥了想象:

爸爸在沉思,自己的孩子能否适应边疆的生活,能否也扎根边疆,成为建设边疆的建设者。

爸爸微笑是因为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爸爸相信自己的孩子会像小白杨一样,在父辈(大白杨)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扎根边疆,成长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之材,他为此感到欣慰。

填补文本中的空白,学生在想象中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体验,激发了学生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文本中的人格美引起了学生的共鸣,使其从文本中汲取营养,进入一种美的境界。

2、展开想象,创造“美”的形象。

“创造”是主体对艺术品的意象品鉴渐入佳境后,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从而塑造出新的形象。

教师应引导学生用心“创造”,带领学生走出文本,进而认识社会、感悟人生。

在学习《海滨仲夏夜》一课时,初读课题,就有一种清爽、舒适的感受。

这种感觉把我和学生带到了海边,而且是夏日的海边。

同学们读文章后,不仅从书中找到描述太阳落山后的美景的句子,还用画笔,画出了一幅幅《海滨仲夏夜》之日落美景,每幅作品中都融入了学生自己的感受,他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充分展现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个性,是他们让夏夜的海滨充满情趣,让海滨的夏夜更加美丽!

3、走向社会,发现“美”的生活。

俗话说:

“实践出真知。

”语文课开展一些内容丰富、情趣盎然的语文实践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而且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法国著名雕刻家罗丹说过: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四季的变化,倾听小草的诉说,触摸大地的脉搏;引导学生走入艺术的殿堂;欣赏古今中外的艺术佳作,体验其中的情感,感悟作品的底蕴;让学生走向社会,去发现社会生活中美的人,美的事,美的物……通过认真的观察,专注的倾听,深入的探究,仔细的体味,让学生在美的环境里诗意的栖居。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审美教育这一课题,生动而充分地展现课文的思想意境美、艺术形象美、语言结构美……从而使学生心理上产生愉悦,精神上得到满足,情感上产生共鸣,理智上得到启迪,不知不觉地在美的享受中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升华人格。

[参考文献]

①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②王国维《王国维文集》(第三卷)中国文史出版社

③蒋孔阳朱立元《美学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276页

④《美学原理·美学纲要》外国文学出版社 1983年版

⑤《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育部颁布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⑥崔鹏云《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育》《希望月报(上半月)》2007年3期

⑦崔峦蒯福棣《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下册  二年级上、下册 三年级上、下册 四年级上、下册 五年级上、下册 六年级上下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⑧林仁梅.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策略[N].教育导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