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分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99096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51.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皮肤分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皮肤分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皮肤分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皮肤分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皮肤分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皮肤分册.docx

《皮肤分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皮肤分册.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皮肤分册.docx

皮肤分册

第一章病毒性皮肤病

第一节单纯疱疹

【概述】

单纯疱疹是人类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所致,以簇集性小水疱为特征的皮肤病。

单纯疱疹病毒分为1型及2型。

1型主要引起生殖器以外,特别是头面部皮肤黏膜处损害。

2型主要引起生殖器部位感染。

【临床表现】

1.发疹前常有过度劳累、发热、胃肠功能失调、月经、情绪波动等。

2.发病前或发病时一般无全身症状,局部常伴有微痒、灼热或微刺痛。

重者可伴发热及淋巴结肿大。

3.典型皮损为红斑基础上粟粒至绿豆大小水疱,疱液清,疱壁易破,常集簇分布。

4.好发于皮肤黏膜交界处,如唇缘、口角、鼻孔周围等处。

少数发生于黏膜,但也可发生于身体其他部位的皮肤。

5.病程1~2周,可自愈,但易在原部位或其他部位复发。

6.免疫功能明显低下的个体,可发生播散性单纯疱疹,甚至可引起疱疹性脑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诊断要点】

1.近期有过度疲劳等引起机体抵抗力下降的诱因。

2.皮肤黏膜交界处如口唇、鼻孔、口、眼、外生殖器、肛周或其他部位,在红斑基础上出现粟粒至绿豆大的簇集性水疱,内容澄清,疱壁薄而易破,破后结痂,愈后可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

3.局部微痒和(或)轻微灼痛,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及附近淋巴结肿大。

4.若有条件可取新鲜水疱底部的刮取物涂片,Giemsa染色可见细胞核内病毒包涵体。

5.病程有自限性,一般1~2周,可复发。

【鉴别诊断】

1.水痘。

2.带状疱疹。

3.手足口病。

4.脓疱疮。

5.固定型药疹。

【治疗方案及原则】

1.治疗原则抗病毒,防治继发感染,缩短病程。

2.局部治疗可选用1%喷昔洛韦软膏,1%~5%阿昔洛韦软膏,0.5%~3%酞丁胺擦剂。

如继发细菌感染,可选用抗生素软膏,如红霉素软膏、莫匹罗星软膏等。

3.系统用药

(1)可用抗疱疹病毒药,如阿昔洛韦0.2g,5次/d;或泛昔洛韦0.25g,

3次/d等。

疗程约7~10天。

复发者其疗程可缩短为5天。

(2)对症状严重的病例如播散性单纯疱疹或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例,可用阿昔洛韦静脉滴注,5mg/kg,每8小时1次,根据病情连用10~21天。

新生儿感染时可选用阿昔洛韦30~60mg/(kg·d),静脉滴注共10~21天。

(3)频繁复发者(1年复发6次以上)可用阿昔洛韦0.4g,2次/d或泛昔洛韦0.25g,2次/d,疗程6~12个月;也可同时给予免疫调节剂。

4.如并发疱疹性角膜结膜炎、口炎时,注意局部用药,如用0.1%阿昔洛韦滴眼液等。

第二节带状疱疹

【概述】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以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簇集性水疱为特征,常伴有明显的神经痛。

【临床表现】

1.典型症状发生之前常有低热、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

也有无前驱症状者。

2.局部神经痛是临床表现特征之一,可出现在发疹前l~4天,或伴随皮疹出现,部分患者疼痛可持续到皮疹消退后2~3个月或更久。

疼痛的程度可从轻度到重度,甚至剧烈难忍不等。

3.损害常为一个神经节段,好发于单侧胸部肋间神经或头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其次为上肢臂丛神经及下肢坐骨神经支配区。

4.皮疹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簇集性水疱,粟粒至绿豆大小。

疱液常澄清。

个别可形成大疱或血性疱。

水疱可融合也可坏死形成溃疡。

皮疹一般单侧分布,疱疹群之间的皮肤正常,整个病变呈带状分布倾向,一般不超过躯干中线。

局部淋巴结常肿大,有压痛。

5.头面部带状疱疹可引起角膜结膜炎。

也可引起面瘫、耳痛、外耳道疱疹二联征。

6.在少数免疫功能明显低下的个体,可发生泛发性带状疱疹,一般表现为1个神经节段部位的皮肤有典型带状疱疹的皮损。

同时全身皮肤有散在的水痘样皮疹,常伴有高热、肺炎、脑炎等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

7.病程有自限性,约2~3周,愈后很少复发。

【诊断要点】

1.发疹前可有疲倦、低热、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

2.患处有神经痛,皮肤感觉过敏。

3.好发部位是肋间神经、三叉神经、臂丛神经及坐骨神经支配区域的皮肤。

4.皮疹为红斑上簇集性粟粒至绿豆大水疱,疱液常澄清。

5.皮疹常单侧分布,一般不超过躯体中线。

6.病程有自限性,约2~3周,愈后可留色素改变,发生坏死溃疡者可留瘢痕。

7.头面部带状疱疹可累及眼耳部,引起疱疹性角膜结膜炎或面瘫等。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心绞痛、肋间神经痛、胸膜炎、阑尾炎、坐骨神经痛、尿路结石、丹毒、单纯疱疹、脓疱疮等鉴别。

【治疗方案及原则】

1.治疗原则止痛、抗疱疹病毒和防止继发感染。

2.局部治疗1%~5%阿昔洛韦软膏、1%喷昔洛韦软膏等外用。

伴感染时用抗生素软膏。

眼部损害时应滴0.1%阿昔洛韦滴眼液等,必要时请眼科医师协助治疗。

3.系统治疗

(1)抗病毒药物可选用:

1)阿昔洛韦500mg,5次/d口服或5~10mg/(kg·d)静脉滴注,疗程7~10日。

2)泛昔洛韦500mg,3次/d口服,疗程7日。

(2)止痛:

可用镇痛药。

严重者可作局部神经根封闭治疗。

(3)皮质类固醇:

应用有争议,多认为及早合理应用能抑制炎症过程,减轻后根神经节的炎症及其后的纤维化。

老年体健患者如无禁忌证,可用泼尼松20~3omg/d,分2~3次口服,疗程7天,应与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合用。

(4)严重或免疫功能明显减弱者,干扰素可作为辅助治疗。

(5)口服或注射维生素B1、B12、B6等可营养、保护神经,减轻神经损伤及疼痛。

4.理疗可用紫外线、红外线、频谱仪或氦氖激光等。

第二章细菌性皮肤病

第一节毛囊炎

【概述】

毛囊炎为发生于毛囊的化脓性感染,较常见。

病原菌主要为凝固酶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临床表现】

1.多见于男性青壮年及炎热夏季。

2.好发于有毛发及易受摩擦的部位,如头部、颈项部、臀部、外阴部、四肢等。

3.皮损初发时为针头大红色毛囊性丘疹,逐渐变成粟粒大脓疱,中心常有毛发贯穿,周围有炎性红晕。

4.脓疱破溃或拔去毛发后,可排出少量脓血,但中心无脓栓。

部分脓疱破后结成米黄色痂,痂脱即愈,不留瘢痕,但易复发。

5.一般无发热等全身症状,可有微痒或疼痛。

6.瘙痒性皮肤病、糖尿病或机体抵抗力低下等常为诱发因素。

诱发因素未除,可反复发作,迁延难愈。

【诊断要点】

1.基本损害为毛囊性炎性小丘疹或小脓疱,中心常有毛发贯穿。

2.常散在分布,不融合。

3.好发于头、面、四肢及阴部,自觉症状轻微。

4.必要时可作脓液涂片、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治疗方案及原则】

1.注意清洁卫生,去除一切可能诱因及加重因素,如搔抓、摩擦、挤压等。

2.局部治疗以止痒、杀菌为主,可外涂莫匹罗星软膏、利福平软膏、10%~20%鱼石脂软膏、2%碘酊等。

3.早期也可用紫外线或超短波局部照射。

4.对炎症浸润明显,侵犯较深的深部毛囊炎,可酌情内用适当抗生素。

5.对顽固性反复发作的毛囊炎,叮选用免疫调节剂。

第二节丹毒

【概述】

丹毒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皮肤浅层淋巴管网及其周围软组织的急性炎症。

【临床表现】

1.发病急骤,常有畏寒、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体温可达39~40℃。

2.好发于小腿及面部,小腿丹毒常由足癣诱发,面部丹毒常与面部皮肤轻微损伤或抠鼻、拔鼻毛等损伤鼻黏膜有关。

3.疲劳过度、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为诱因。

4.皮损为略高出皮面,边缘清楚的水肿性红斑,表面光滑紧张、发亮,迅速向四周扩大。

有的在红斑上可发生大小不等的水疱,称大疱性丹毒。

自觉灼热、疼痛,压时尤著。

5.局部淋巴结肿痛,常并发淋巴管炎。

6.多次反复发作者,称复发性丹毒。

由于淋巴管受损、阻塞可产生局部橡皮肿,尤以小腿多见。

【诊断要点】

1.起病急骤,伴有畏寒、高热等全身症状。

2.好发于小腿及面部。

3.皮损为境界清楚的水肿性鲜红色斑,局部皮温高,有疼痛及压痛,一般不化脓。

所属淋巴结可肿大,有压痛。

4.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分数多升高,可出现核左移和中毒颗粒。

【鉴别诊断】

1.接触性皮炎。

2.蜂窝织炎。

3.带状疱疹。

【治疗方案及原则】

1.注意休息,避免过劳,下肢丹毒应抬高患肢,全身症状严重或年老体弱者,应加强支持疗法。

2.积极治疗原发病,如鼻前庭炎,鼻炎或足癣等,纠正抠鼻等不良习惯。

3.全身治疗可选用青霉素或头孢类,必要时可静脉滴注,待皮损及全身症状消退后,根据病情可继续使用1~2周,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等药物。

4.局部可用0.02%呋喃西林溶液、0.1%依沙吖啶溶液、50%硫酸镁溶液湿敷,或外搽莫匹罗星软膏、10%~20%鱼石脂软膏等。

如有大疱,可在抽出疱液后湿敷。

5.可选用理疗。

6.可用清热解毒中药。

第三章真菌性皮肤病

第一节头癣

【概述】

头癣是皮肤癣菌感染头皮和毛发所致的疾病。

该病好发于儿童,可通过理发用具和接触传染。

根据致病菌的种类和宿主反应不同临床上可分为黄癣、白癣和黑点癣三种类型,有时炎症反应明显时可出现脓癣。

【临床表现】

1.白癣最常见,表现为头皮灰白色鳞屑性脱发斑片。

损害可呈卫星状分布,毛发一般在距头皮3~4mm处折断。

一般青春期后可自愈,不留痕迹。

2.黄癣典型损害为碟形硫磺色黄癣痂,中心有毛发贯穿,毛发无光泽、长短不一。

久之可形成萎缩性瘢痕,造成永久性脱发。

3.黑点癣为多数散在点状鳞屑斑,由于病发出头皮即折断,呈黑色小点状。

4.脓癣系炎症性头癣,典型损害是化脓性毛囊炎,形成暗红色境界清楚的浸润性红色斑块,表面柔软,有波动感,破溃后可有多个蜂窝状排脓小孔。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有上述大小不等的鳞屑性脱发斑和断发。

2.真菌学检查可见发外或发内真菌成分,培养可以确定病原真菌。

3.伍德氏灯检查癣可有暗绿色荧光,白癣可有亮绿色荧光,黑点癣没有荧光。

【鉴别诊断】

1.脓疱疮。

2.头部糠疹。

3.脂溢性皮炎。

4.银屑病。

5.石棉样糠疹。

6.斑秃。

【治疗方案及原则】

内服和外用综合治疗。

1.内服治疗

(1)灰黄霉素:

儿童口服15~20mg/(kg·d),成人0.6~0.8g/d,分2~3次,疗程3~4周。

如病发真菌镜检仍阳性,需延长疗程,疗程超过1个月应注意检查肝肾功能和血常规。

若灰黄霉素治疗失败或过敏,可采用酮康唑、伊曲康唑或特比萘芬。

(2)酮康唑:

成人200mg/d,儿童休重在40kg以下者,2.5mg/(kg·d),疗程同灰黄霉素或稍长些,服药期间注意检查肝功能。

(3)伊曲康唑:

儿童3~6mg/(kg·d),成人100~200mg/d,疗程4~6周。

(4)特比萘芬:

儿童体重小于20kg者,62.5mg/d,体重20~40kg者,125mg/d,体重大于40kg者,250mg/d,疗程4~6周。

脓癣:

除内服抗真菌药物外,急性期可短期口服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如有细菌感染需加服抗生素,切忌切开引流。

2.外用治疗

(1)每天清晨头部皮损外用抗真菌制剂,连续1~2个月。

(2)每天晚上用热水、硫磺皂或2%酮康唑洗剂洗头,连续1~2个月。

(3)尽可能把头发全部剪除,每周1次,共8次。

(4)患者使用的物品应经常煮沸消毒。

待临床症状完全消退,复查真菌镜检,以后每10~14天复查一次,连续3次阴性后方可认为治愈。

第二节体股癣

【概述】

体癣和股癣是发生在平滑皮肤的真菌感染,体癣多见于面部和上肢,股癣发生于腹股沟和臀部。

最常见的致病菌为红色毛癣菌,部分患者有接触小动物史,往往出现小孢子菌感染。

【临床表现】

1.边界清楚的环状红斑,边缘隆起,有丘疹、水疱及鳞屑,逐渐扩展,中心消退,偶有色素沉着。

2.多伴瘙痒。

3.好发于潮湿多汗部位,股癣常有反复发作倾向。

4.泛发性、复发性体股癣应注意糖尿病、Cushing综合征以及某些免疫功能低下疾病。

【诊断要点】

1.体癣多发生于暴露部位或躯干,股癣多位于双侧腹股沟、臀部、肛门周围及会阴部,但通常不侵犯阴囊。

2.境界清楚的环状红斑,表面有鳞屑,周边重,中心轻。

3.伴瘙痒。

4.部分患者有足癣或趾甲癣。

5.刮取皮损周边皮屑镜检可见菌丝。

真菌培养可以确定病原真菌。

【鉴别诊断】

1.湿疹皮炎。

2.环形红斑。

3.玫瑰糠疹。

【治疗方案及原则】

1.咪唑类溶液、霜剂、软膏,环吡酮霜,丙酰胺类霜剂、凝胶等外用,每日1~2次,连续2~4周。

2.严重病例可系统应用抗真菌药。

伊曲康唑100mg/d,疗程2周,或200mg/d,疗程1周。

或特比萘芬250mg/d,疗程1~2周。

或氟康唑150mg,每周1次,连续2~3周。

3.过度出汗或肥胖患者,可将干粉如硝基咪康唑粉撒于患处。

穿宽松内衣。

治疗感染的宠物。

第三节手足癣

【概述】

手癣和足癣是发生在手掌和足跖以及指〔趾)间的皮肤癣菌感染,亦可波及手、足背及腕、踝部。

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真菌性皮肤病。

【临床表现】

1.急性损害为斤疹、氏疱疹和水疱。

慢性损害有鳞屑和角化。

伴有皮肤增厚、皲裂。

2.足癣好发于足趾间特别是第4~5趾间。

常浸渍、糜烂。

还可为跖部成簇水疱。

继发感染可出现脓疱。

跖踝部足癣表现为慢性非炎症性鳞屑性斑片。

可扩展到足的两侧。

3.伴瘙痒,也可有烧灼、刺痛感。

疼痛往往提示有继发感染。

4.足癣可继发下肢丹毒或蜂窝织炎。

急性期足癣若过度使用刺激性药物可出现湿疹样变甚至泛发全身导致自身敏感性皮炎。

手癣往往先单侧发病。

5.急慢性损害常可并存。

慢性手足癣常伴甲癣,表现为甲板变厚、变脆和颜色改变。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趾、指间或掌跖部位的水疱、浸渍或皲裂、角化、鳞屑性皮疹。

2.伴瘙痒、烧灼感。

3.继发感染可出现脓疱,疼痛。

4.皮屑真菌镜检或培养阳性。

【鉴别诊断】

1.湿疹。

2.接触性皮炎。

3.掌跖脓疱病。

4.二期梅毒疹。

【治疗方案和原则】

1.首选外用药注意分清急慢性损害,对症下药。

外用疗程2~4周。

(1)急性浸渍糜烂型:

采用3%硼酸溶液湿敷,每天两次,每次20分钟,然后外用粉剂。

干燥后再用抗真菌制剂如咪唑类或环吡酮类溶液或霜剂等。

切忌使用刺激性药物。

(2)慢性干燥鳞屑型:

可选用咪唑类霜剂或软膏外用,对于角化增厚明显者,也可选用水杨酸、苯甲酸等软膏制剂。

2.系统治疗仅用于顽固病例如顽固鳞屑角化型损害或局部治疗无效者。

(1)特比萘芬250mg/d,服用2~4周。

(2)伊曲康唑200mg/d,服用2周或400mg/d,服用1周。

(3)氟康唑150~300mg,每周1次,连续3~4周。

3.对干足癣继发感染,可系统应用抗生素。

对于足癣湿疹化和癣菌疹应先控制过敏反应,进行抗过敏治疗,必要时系统应用抗真菌药物,局部尽量避免刺激。

第四章寄生虫、昆虫及其他动物性皮肤病

第一节疥疮

【概述】

疥疮是由疥螨寄生于人体皮肤表皮内引起的接触性传染病,通

过人体直接密切接触或衣物等间接接触而传染,易在集体人群中流行。

【临床表现】

1.常侵犯皮肤薄嫩部位,好发于手指缝、上肢屈侧、腋窝前缘、脐周、下腹、腹股沟、外生殖器等部位。

2.基本损害为针头大小的丘疹、丘疱疹、水疱,散在分布。

常可见匍行疹,呈灰白色或浅灰色,是疥螨的隧道。

3.剧烈瘙痒,夜间尤甚。

4.男性患者可在阴茎、阴囊部位形成绿豆至黄豆大小红褐色结节,称疥疮结节。

5.搔抓可继发湿疹样变、脓疱疮、疖病等。

严重感染者可形成脓疥。

【诊断要点】

1.有接触史。

2.有上述临床表现特征的皮肤损害。

3.可在显微镜下找到疥虫。

【鉴别诊断】

1.皮肤瘙痒症。

2.痒疹。

3.丘疹性荨麻疹。

4.湿疹。

5.虱病。

【治疗方案及原则】

1.注意个人卫生,适当隔离患者,污染物品应煮沸消毒或在日光下暴晒。

2.10%硫磺软膏(儿童用5%)或25%苯甲酸苄脂乳剂等,颈部以下皮肤外用,每日1次,连用3天,用药期间不洗澡、不更衣。

3.瘙痒严重者可给予抗组胺药。

4.疥疮结节可外用皮质类固醇制剂,或中药坐浴疗法,也可施行冷冻疗法。

5.继发湿疹和感染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第二节蜂蛰伤

【概述】

蜂蛰伤是由蜂的毒刺或毒液进人皮肤引起局部疼痛,出现淤点、丘疱疹、风团及水疱,严重时可出现中毒性休克致死。

【临床表现】

1.皮肤被蜂刺伤后,首先会感到灼痛和刺痛。

2.被刺局部出现红肿、风团、水疱或大疱,被蛰处有一淤点,如果多处被蛰可产生大面积肿胀,甚至组织坏死。

3.严重者可出现发热、头痛、恶心等,尤其被黄蜂蛰伤,可引起抽搐、肺水肿、休克、昏迷等而致死。

【诊断要点】

1.有蜂蛰史。

2.多见于暴露部位。

3.蜂蛰处局部疼痛及明显肿胀。

4.严重者常伴全身中毒症状。

【治疗方案及原则】

1.立即拔除蜂刺。

2.在局部涂10%氨水,或用5~10%呵碳酸氢钠溶液冷湿敷。

若为黄蜂蛰伤,其毒液为碱性,可外用5%醋酸。

3.局部可用2%利多卡因2~4ml封闭,减少疼痛。

4.用抗组胺药和止痛药。

5.全身症状严重者,发生休克时,应积极抢救,应用肾上腺素0.5mg皮下注射,并给适量的皮质类固醇。

6.中医中药治疗。

第五章物理性皮肤病

第一节植物-日光性皮炎

【概述】

植物-日光性皮炎是由于过多服食或接触含有光敏物质的植物,并暴露于一定剂量的光线照射后发生的急性光毒性皮肤炎症反应。

可引起光毒反应的植物包括灰菜、无花果、紫云英、苋菜、胡萝卜、马兰头、红花草等,以及某些中草药如补骨脂、白芷、白鲜皮等,这些植物中几乎都含有呋喃并香豆素。

引起植物-日光性皮炎的光线主要在长波紫外线(UVA)波段,另外可见光和中波紫外线(UVB)中的某些波段也可致病。

【临床表现】

1.发病季节常在4~10月份。

2.起病突然,起病前有进食含光敏感性物质的蔬菜或接触含光敏感物质的植物,多在日晒后当天或次日发病。

3.服食光敏感物质的患者表现面部、手背、耳廓、颈部等曝光部位出现非凹陷性水肿,淡红色到紫红色,其上可出现水疱或大疱,严重者可有淤斑或血疱,眼睑、口唇可出现明显肿胀,导致不能睁眼或张口受限。

4.接触光敏感物质的患者表现在曝光部位出现与接触方式一致的、呈条状或带状分布、边界清楚的水肿性红斑,其上可有水疱、大疱或血疱,疱壁破裂后可出现糜烂、溃疡,甚至坏死。

5.自觉灼热、刺痛或瘙痒。

6.避免光照后可在数日内开始消退,严重者需要2~3周以上。

可较长时间遗留色素沉着。

也可因溃疡或感染而不易愈合。

【诊断要点】

1.发病前有服食或接触含光敏感物质的植物史,在受到较长时间日光照射后起病。

2.在暴露部位出现红斑、水肿、水疱、大疱或淤斑,并伴有烧灼、刺痛、瘙痒等症状,留下色素沉着或瘢痕。

【鉴别诊断】

1.日晒伤。

2.烟酸缺乏症。

3.光感性药疹。

【治疗方案及原则】

1.通过病史找出与发病有关的植物,避免再服食或接触,同时避免接受强烈日光照射。

2.局部处理与接触性皮炎相同,根据皮损性质、部位选择湿敷、洗剂或外用皮质类固醇霜剂,如果出现继发感染或溃疡则不宜外用皮质类固醇,给予外用抗生素等相应处理,促进愈合。

3.病情严重者可系统应用皮质类固醇。

4.遗留色素沉着在采取避光措施后可消退。

第二节慢性光化性皮炎

【概述】

慢性光化性皮炎是见于光敏部位的一组慢性皮炎和湿疹性疾病,包括光敏性湿疹、慢性光敏性皮炎、持久性光反应和光化性类网织细胞增生症等。

慢性光化性皮炎多见于中老年男性,主要累及光暴露部位,有时也累及遮盖部位,甚至发生红皮病。

【临床表现】

1.患者多为中老年男性,少见于女性。

室外工作者发病率较高。

2.慢性光化性皮炎可起自正常皮肤,也可在接触性皮炎、光接触性皮炎、慢性湿疹等基础上发病,皮损多局限在光暴露部位。

3.损害表现为持久性、瘙痒性、湿疹样皮疹,有明显的苔藓样变,可出现浸润性丘疹、斑块或假性淋巴瘤样表现,主要累及光暴露部位,严重者可表现为红皮病。

4.发病多与日光照射有关,损害分布与曝光部位一致。

5.光敏感试验最小红斑量测定显示患者可能对UVB、UVA和部分可见光敏感,部分病人光激发试验和光斑试验可阳性。

6.在疾病的初期阶段,慢性光化性皮炎的组织病理学特征类似接触性皮炎。

光化性类网织细胞增生症阶段组织学上有假性淋巴瘤的表现,真皮有更密集的细胞浸润,包括异型淋巴细胞。

【诊断要点】

1.面、颈、头皮等光暴露部位出现慢性湿疹或假性淋巴瘤样损害,表现为持久性红斑、丘疹、丘疱疹,以及浸润性丘疹或斑块。

2.光敏感试验显示对UVB、UVA或部分可见光波段敏感。

3.组织病理为慢性湿疹和(或〕假性淋巴瘤表现。

4.必要时进行抗核抗体、SSA抗体、SSB抗体血尿粪卟啉或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等实验室检查除外红斑狼疮、卟啉病、淋巴瘤等疾病。

【鉴别诊断】

1.湿疹皮炎。

2.多形性日光疹。

3.麻风。

4.脂溢性皮炎。

【治疗方案及原则】

1.严格避免日光照射,部分患者还需避免日光灯照射。

指导患者恰当选择衣帽等对皮肤进行光防护,外用宽谱、高效、低致敏性遮光剂。

2.外用治疗与慢性湿疹相同,但应注意的是损害主要累及面部,在这一部位外用皮质类固醇应慎重,注意选择较为安全的药物和剂型,并且治疗时间不应过长。

3.可口服大剂量烟酰胺(1.2~1.5g/d)或羟氯喹(200~400mg/d),同时给予抗组胺药物。

4.中药治疗与慢性湿疹相同,但要避免使用含光敏物质的中药,口服雷公藤对部分患者有效。

5.病情严重时可根据需要间断性系统应用皮质类固醇。

6.病情顽固的难治性病例可予口服硫唑嘌呤,同时注意监测患者可能出现的胃肠道、肝脏或血液系统等不良反应。

第六章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第一节接触性皮炎

【概述】

接触性皮炎是由于皮肤或黏膜单次或多次接触外源性物质后,在接触部位发生的急性或慢性炎症反应。

能引起接触性皮炎的物质很多,主要有动物性、植物性和化学性三种。

接触性皮炎的发病机制可分为原发性刺激和变态反应性两种。

原发性刺激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刺激性很强,接触后短时间内发病,如强酸或强碱等;另一种是刺激性较弱,较长时间接触后发病,如肥皂、有机溶剂等所引起的皮炎。

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多属Ⅳ型变态反应。

接触物基本上是无刺激的,少数人在接触该物质致敏后,再接触该物质,经12~48小时在接触部位及附近发生皮炎。

【临床表现】

1.皮炎发生的部位与接触物接触部位一致,境界清楚。

如接触物为气体、粉尘等,则皮炎范围较广,以露出部位明显。

2.轻症时局部呈红斑、丘疹、丘疱疹;重症时红斑肿胀明显,并出现水疱或大疱,水疱破裂则有糜烂、渗液和结痂;如为烈性刺激,可使表皮坏死,甚至深及真皮发生溃疡。

机体高度敏感时皮炎蔓延且范围广泛。

3.大多有瘙痒、烧灼感或胀痛感。

少数严重病例可有全身症状,如发热、畏寒、恶心及头痛等。

4.去除病因后,一般1~2周痊愈。

但再接触过敏原时可复发。

反复接触,可以转为亚急性或慢性皮炎。

【诊断要点】

1.发病前有明确接触史。

2.在接触部位发生境界清楚的急性或慢性皮炎改变,除去病因后,经适当处理皮损很快消退。

3.斑贴试验是诊断接触性皮炎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