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笔记生理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92956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5.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笔记生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医学笔记生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医学笔记生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医学笔记生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医学笔记生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学笔记生理学.docx

《医学笔记生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笔记生理学.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学笔记生理学.docx

医学笔记生理学

生理学(15~20分)

细胞的基本功能(1~2分)

物质的跨膜转运

一、分类:

1•小分子物质:

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

2.大分子物质:

出胞、入胞。

二、单纯扩散(屁):

1•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转运;

2•单纯扩散不消耗能量;

3•如O2、CO2等。

三、易化扩散(闸):

1•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转运;

2•易化扩散不消耗能量;

3•必须要载体或通道的帮助;

4.分类:

1经载体扩散:

有饱和现象;如葡萄糖、氨基酸等营养物质;

2经通道扩散:

无饱和现象;如Na+、K+、Cl-、Ca2+等离子。

四、主动转运(钠钾泵):

1•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转运;

2.需要消耗能量。

3.分类:

1原发性主动转运:

钠泵(钠钾泵、Na+K+ATP酶);钠泵的功能:

维持细胞内外钠钾离子的浓度差;

钠泵每消耗一分子能量(ATP),移出3个Na+,移入2个K+。

(记忆:

3年回2次家)

2继发性主动转运:

小肠上皮或肾小管吸收葡萄糖氨基酸;(其它所有部位的葡萄糖氨基酸的转运都是载体帮助的易化扩散。

所以说:

葡萄糖氨基酸有两种转运方式)

五、大分子物质的扩膜转运:

1.出胞:

神经递质;

2.入胞:

细菌、病毒、蛋白质。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里K外Na、内-外+、静K动Na。

一、静息电位

机制:

K+外流形成的细胞内外电位差。

正常情况下:

细胞内K+、细胞夕卜Na+为主;细胞内呈负电荷、细胞夕卜呈正电荷。

细胞安静时,K+通透性最强;

静息电位等于K+的平衡电位。

二、极化、去极化、超级化、复极化和阈电位

由于K+外流导致细胞内-、细胞外+,称为极化。

细胞内电压负值变小称为去极化;

又恢复到原来状态称为复极化;

负值变大称为超极化。

-50————-70————-100

极化:

内负、外正

去极化(从-70变成-10,即负值减小);

复极化(从-70变成-10,再从-10变成-70,即负值先减小,后恢复);超级化(从-70变成-150,即负值加大)。

三、动作电位:

1•机制:

主要由Na+内流形成。

2.动作电位:

上升支一一Na+内流、下降支一一K+外流。

3•动作电位接近于Na+的平衡电位。

4.特点(同电线):

双向性、绝缘性、安全性、不衰减、不疲劳。

四、兴奋性

1•兴奋性:

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Na+内流)

2•阈强度:

能够使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

3•阈值:

引起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衡量细胞和组织兴奋性大小的最好指

标。

4.兴奋性与阈值成反比关系:

兴奋性越低,阈值越高;兴奋性越高,阈值越低。

五、骨骼肌的收缩功能

骨骼肌的神经传递:

Ca2+内流,Ach(乙酰胆碱)外流,使肌肉兴奋,导致肌肉收缩。

血液(2分)

一、内环境(细胞外液):

1•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和少量的淋巴液、脑脊液。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称内环境稳态。

内环境稳态的特点:

相对稳定、动态平衡。

3•血细胞比容:

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比。

(血液中血细胞的相对数量变化)

4.血浆PH值(7.34~7.45):

取决于缓冲对:

NaHCO3/H2CO3;NaHC03主要靠肾来调节;H2CO3主要靠肺来调节。

正常NaHCO3/H2CO3=20:

1。

二、血浆渗透压(胶体压、晶体压)

1•粘乎乎的鸡蛋清,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

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是白蛋白,调

节血管内外水平衡;

2・亮晶晶的大盐粒,调节细胞内外水平衡:

血浆晶体渗透压主要是无机盐,调

节细胞内外水平衡。

三、红细胞:

1•红细胞的功能:

运输02、C02。

2.红细胞生成血红蛋白的主要原料:

铁、蛋白质;铁锅炒鸡蛋

3•辅助因子:

VB12、叶酸。

四、白细胞功能:

1.中性粒细胞:

抗感染;

2.嗜酸性粒细胞:

抗过敏、抗蠕虫;

3•嗜碱性粒细胞:

参与I型超敏反应;

4•单核巨噬细胞:

抗结核;

5•淋巴细胞:

抗病毒)。

五、血液凝固

1•凝血途径分内源性和外源性两条途径:

内刘外川”共同作用于因子X。

1内源性凝血(血管内):

内刘。

由因子刘活化启动;

2外源性凝血(血管外):

外川。

由因子川活化启动;

3两种共同作用于因子X。

2.除了川因子存在于组织中外,其它因子都在新鲜冰冻血浆中。

3•凝血因子在凝血过程中需要维生素K参与的有:

2、7、9、10。

4.肝素在体内、体外均有抗凝作用;

肝素主要增强了抗凝血酶川的作用,增强了数千倍。

六、血型:

A、B、AB、0、Rh。

血型看血细胞:

红细胞膜上特异凝集原的类型为凝集原;红细胞膜上特异凝集素为凝集素。

有什么原就是什么型、自己不能抗自己:

1A原tA型t抗B

2B原tB型t抗A

3AB原tAB型t无抗体

4无抗原t0型t抗A、抗B

七、交叉配血:

供血者

Donor

受血者

Recipient

红细胞

Redbloodceil

红细胞Redbloodcell

血清Serum

血清

Serum

主侧别样红,次侧别样清:

主侧用的是供血者的红细胞、受血者的血清;次侧用的是受血者的红细胞、供血者的血清。

例题1:

供血者A型血,与受血者主侧不凝,次侧凝,问受血者血型。

供血者A型血,说明供血者红细胞上含A抗原,那么血清中含抗B;与受血者次侧凝,说明受血者红细胞上含B抗原,则受血者可能是B型或AB型血;

假如受血者是B型血,那么血清中含有B原、抗A,那么主侧就会与供血者红细胞上的A抗原相凝,而题目交代主侧不凝,所以受血者不是B型血。

假如受血者是AB型血,那么血清中有A原、B原、没有抗体,所以主侧自然就是不凝、次侧凝了。

所以受血者是AB型血。

例题2:

某人A型血,儿子的血清与其红细胞凝集。

问其子血型。

某人A型血,说明其红细胞上含A抗原,那么血清中含抗B;

儿子的血清与其红细胞凝集,说明儿子血清里含抗A,那么儿子的血型可能是B、O型血。

血液循环

心脏的泵血功能

一、心室充盈、心脏泵血

1•取决于左心室的舒张抽吸。

2.等容收缩期:

心室压力上升最快;

3•等容舒张期:

心室压力下降最快。

二、心动周期

1•包括:

等容收缩期、快速射血期、减慢射血期、等容舒张期、快速充盈期、减慢充盈期、心房收缩期。

2.等容收缩期:

左心室压力上升最快、等容收缩期末主动脉压力最低。

3•快速射血期:

主动脉血流量最大、快速射血期末主动脉和左心室压力最高。

4.等容舒张期:

等容舒张期初主动脉瓣关闭、等容舒张期末左心室容积最小。

5.心房收缩期:

心房收缩期末左心室容积最大。

总结:

左心室压力上升最快一一等容收缩期;

左心室压力最高一一快速射血期。

左心室容积最大心房收缩期末;

左心室容积最小一一等容舒张期末。

主动脉瓣关闭一一等容舒张期初。

三、瓣膜开闭

1.射血期:

房室瓣关闭、半月瓣(肺动脉瓣)开启;

2.充盈期:

半月瓣关闭、房室瓣开启;

3.等容期:

半月瓣关闭、房室瓣关闭;

四、心脏泵血功能评价

1.每搏输出量:

一次、一侧心脏的输出量。

2.每分输出量:

每分钟心脏输出量。

等于心率x每搏输出量。

3.射血分数:

指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量的百分比。

评价心脏泵血功能的指标。

正常值为55~65%。

4.心脏指数:

单位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正常值为3.0~3.5。

是评价不同个体的心脏泵血功能的指标。

心肌的生物电现象(1分)

11-

21;

£

恢\

化\

1

\愠电隹

静0电检

\*>專冲竝

=

1-*—

0

II

?

t11II

T护+4j…]洁

.+K

A「F凭睥

c-|心肌工柞世后的站柞虹位申癢呼•■难戲乐慧囹-

[镭自人依扌井学側写駅:

人依生摊学一叢一忆为号戕借出陨舄,I期和"

一、分期:

0期去极Na+内流,1、2、3、4期K+外流,2期多个Ca2+内流,4期钠泵来决定。

1.0期:

去极化期、Na+内流;

2.1、2、3、4期:

K+外流;

3.2期:

平台期、K+外流、Ca2+内流;有效不应期特别长,使得心脏不会强直收缩;

4.4期:

钠泵来决定。

二、特点:

自律性最强:

窦房结;

传导最快:

浦肯野纤维;(野马)

传导最慢:

房室交界。

三、心肌跨膜电位类型和特点:

1•快反应电位:

浦肯野纤维,Na+内流。

特点:

静息电位大,去极幅度大,速度快,兴奋扩布传导快。

2.慢反应电位:

窦房结,Ca2+和Na+内流。

特点:

静息电位小,去极幅度小,速度慢,兴奋扩布传导慢。

总结:

心肌细胞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是由于:

Na+内流;心肌细胞2期最大特点:

Ca2+内流;浦肯野纤维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是由于:

Na+内流;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是由于:

Ca2+内流;心肌细胞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是由于:

Na+内流。

血管生理

一、平均动脉压:

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平均值,=舒张压+1/3脉压差。

二、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搏出量反映并影响收缩压:

收缩压升高;

2.外周阻力反映并影响舒张压:

舒张压升高、脉压减少;

3•心率反映并影响舒张压:

舒张压升高、脉压减少;

4.大血管弹性减退影响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一、心脏交感神经释放:

去甲肾上腺素;正性增强作用(战斗的神经);

二、心脏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释放:

Ach;效应:

负性减弱作用(休息的神经)。

三、心血管反射

1.动脉压力感受器:

位于颈动脉窦、主动脉弓;

2.动脉压力感受器不是直接感受血压的变化,而是感受血管壁的机械牵张程度。

3?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调节血压是负反馈机制:

1血压升高一一心率减慢、外周血管阻力降低一一血压下降;

2血压降低——心率加快,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血压升高。

呼吸

肺通气

一、肺通气的动力:

i.肺通气原动力:

呼吸肌的舒缩;

2.肺通气直接动力:

肺内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

3.呼吸肌包括:

膈肌、肋间外肌(吸气时收缩、呼气时舒张)。

二、肺通气的阻力:

1.弹性阻力:

占70%;包括肺弹性阻力(肺泡表面产生的回缩力占2/3、肺本身的弹性阻力占1/3)、胸廓弹性阻力(胸廓弹性成份);

2.非弹性阻力:

占30%;包括气道阻力(占90%)、惯性阻力(占10%),肺通气阻力中非弹性阻力中最重要的是气道阻力。

总结:

肺通气阻力中非弹性阻力最常见的是:

气道阻力;肺通气阻力中最常见的是:

肺泡表面回缩力。

三、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作用:

1.维持肺泡的表面张力;

2.增加肺的顺应性、减少肺的弹性阻力;

3.减少吸气阻力。

四、基本肺容积、肺容量:

1•潮气量:

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平静呼吸时,正常值500ml。

2.残气量(余气量):

肺内不能呼出的气量,正常值1000~1500ml。

3.肺活量:

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不限时间。

反映肺一次通气的

最大能力,可以作为肺通气功能的指标。

正常值男3500、女2500ml。

4.肺总量:

肺活量+余气量。

5.肺通气量:

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潮气量X呼吸频率(6~9L)o

6.解剖无效腔:

口、鼻、终末支气管不参与气体交换的气体,容积约为150mlo

7.肺泡通气量=(潮气量—解剖无效腔气量)X呼吸频率。

肺换气

一、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交换。

二、气体以单纯扩散方式进行肺换气。

三、肺换气的关键因素:

交换部位两侧的气压差。

四、体内CO2分压最高部位在组织细胞液,特别是细胞内液;体内02分压最高部位在肺泡气。

五、肺换气通过的部位是呼吸膜。

六、影响肺换气因素:

1.呼吸膜厚度:

气体扩散速率与呼吸膜厚度成反比;

2.呼吸膜面积:

气体扩散速率与呼吸膜面积成正比。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1.02的运输方式:

氧合血红蛋白(HbO2);

2.CO2的运输方式:

以碳酸氢盐(HCO3-)为主;其次是通过氨基甲酰血红蛋白。

3.氧解离曲线:

1S型原因:

血红蛋白变构效应导致。

2PO2在60~100mmHg:

平坦;反映Hb与02结合;

3PO2在40~60mmHg:

陡峭;反映HbO2释放02;

4PO2在15~40mmHg:

陡峭;反映HbO2与O2解离;反映血液中O2的储备。

5影响氧解离曲线偏移的因素:

PCO2、2,3-二磷酸甘油酸、体温、Ph。

氧解离曲线就右移:

Ph降低,余升咼t右移t增加O2利用;氧解离曲线就左移:

Ph升咼,余降低t左移t减少O2利用。

呼吸运动的调节

一、外周化学感受器:

部位:

颈动脉体(呼吸)、主动脉体;

朿9激物:

H+f、PaCO2f、PaO2髭

二、中枢化学感受器:

部位:

延髓;

刺激物:

脑脊液H+、血液PaCO2、对低氧不敏感

总结:

1•血中PaC02f:

能刺激中枢、外周化学感受器;中枢大于外周;

2.H+f:

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的是:

脑脊液中H+f;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的是:

血液中H+f;

3.Pa02J:

只能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不能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

消化和吸收(2分)

胃肠神经体液调节的一般规律

一、胃肠激素及其作用:

1.G细胞:

分泌促胃液素(胃泌素);

2.S细胞:

分泌促胰液素;(抑制胃酸分泌、促进胰液分泌)3.1细胞:

分泌胆囊收缩素;

4.K细胞:

分泌抑胃肽;

5.M0细胞:

分泌胃动素;

6.壁细胞:

分泌盐酸内因子;

7•主细胞:

分泌胃蛋白酶原。

二、胃肠神经

1.内在神经:

粘膜下神经丛、肌间神经丛;

2.外来神经:

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

口腔内消化

一、唾液的成分:

粘蛋白、唾液淀粉酶、溶菌酶和无机盐等;溶菌酶有杀菌作用;

二、胃酸:

胃酸由壁细胞分泌,胃酸可激活胃蛋白酶原(主细胞分泌);从而促进小肠内Ca与Fe的吸收;

三、内因子:

与VB12有关。

胃内消化

一、胃液的分泌与调节

1.能够刺激胃酸分泌的物质:

Ach(乙酰胆碱)、胃泌素、组胺、低血糖。

2.能够抑制胃液分泌的物质:

胃酸、生长抑素、前列腺素、促胰液素。

(**素,除了胃泌素是刺激胃酸分泌的;其它都是抑制胃酸分泌的)

二、消化期胃液分泌与调节

1.消化期胃液分泌分三期:

1头期:

消化能力最强;

2胃期:

胃液分泌量最大;

3肠期:

主要以体液调节为主。

2.消化期抑制胃液分泌的物质:

胃酸、脂肪、高张溶液。

三、胃的特有运动:

容缩舒张;一般依靠迷走-迷走反射;正常人每分钟胃蠕动3次。

四、胃排空:

原因:

受到食物刺激;

1.混合食物完全排空需4~6小时;

2.排空的速度:

糖>蛋白质>脂肪。

小肠内消化

一、胰液是消化能力最强的消化液;能促进胆汁、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二、胆汁最主要的有机成分:

胆盐;能促进脂肪的消化吸收。

还可以促进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吸收;胆汁没有消化酶;

三、肠致活酶能激活胰蛋白酶;胰蛋白酶又能激活糜蛋白酶;

四、小肠的特有运动:

分节运动。

1•小肠内的胃酸能促进小肠粘膜释放促胰液素;

2.小肠内的蛋白质能促进小肠粘膜释放胆囊收缩素。

3•小肠是水分、营养物质的主要吸收部位。

能量代谢和体温

能量代谢

一、影响能量代谢的最主要因素:

肌肉活动;

二、氧热价:

消耗一升氧所产生的热量;

三、食物特殊动力效应:

进食时对机体的刺激产生的额外能量消耗,进食时必须注意加上这部分多消耗的能量;

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中以蛋白质最消耗能量。

体温

一、人在外界环境温度20~30C(26C最佳)范围内能量代谢最稳定。

二、基础代谢:

1•条件:

清晨、刚醒、静卧、空腹、无运动,无精神紧张,食后12~14小时,

室温20~25C时的代谢率。

基础代谢率与体重无关、与体表有关。

2.基础代谢率的正常范围:

±15%以内,超过±20%为病理性的。

甲状腺激素可以提高基础代谢率。

三、体温正常值:

直肠(36.9~37.9)>口腔(36.7~37.7)>腋下(36~37.4)。

四、体温有昼夜规律、周期性波动;

凌晨2~6点(早上4点最低)体温最低;午后1~2点体温最咼。

体温昼夜规律由:

下丘脑视交叉上核控制。

(夜里容易见上帝)

五、产热和散热

1.人体主要产热器官:

肝(安静时)、骨骼肌(运动、寒站时);甲状腺激素是调节产热活动的最重要的体液因素。

2.人体散热主要靠皮肤;

3散热方式:

1辐'射散热.:

安静状态下的散热方式、不接触;如空调;

2传导散热:

直接接触;如冰袋;

3对流散热:

气体流动,属于一种特殊类型的传导散热方式;如电风扇、游泳。

以上三种散热方式只有在皮肤温度高于环境温度时才有意义;

当皮肤温度低于环境温度时最常见的散热方式是:

4蒸发散热:

如酒精浴。

六、正常人体温:

37C。

1.寒战、高热的原因:

体温调定点上移;

2.体温调节中枢由: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控制。

(两前)

尿的生成和排出

肾小球滤过率

一、肾小球滤过率:

每分钟两肾生成的滤液量。

正常值为125ml/min

正常人每天生成的原尿180L;99%被重吸收了。

二、肾血浆流量:

每分钟流经肾脏的血浆量。

正常值为660ml/min。

三、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浆流量X100%=125/660=19%。

四、影响肾小球滤过率的因素: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成正比)、肾小囊囊内

压(成正比)、血浆胶体渗透压(成反比)。

(注意:

血浆胶体渗透压与肾小球滤过率成反比关系;其它都是成正比。

五、肾小球有效率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球

囊囊内压。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功能(1分)

血液t肾小球t肾小球毛细血管壁t肾小囊腔t原尿t肾小管t近曲小管t

髓袢降支粗段t髓袢降支细段t髓袢升支细段t髓袢升支粗段t远曲小管集

合管

近曲小管与髓袢降支粗段合称近端小管。

重吸收

1.70%氯化钠在近端小管重吸收,其中2/3是主动重吸收、1/3是被动重吸收;2.100%葡萄糖、氨基酸在近端小管重吸收;重吸收方式:

继发性主动转运;3•水在近端小管全部被动重吸收;

4.碳酸氢根在近端小管以CO2形式重吸收;优于CI-的吸收。

注意:

重吸收的部位都是在近端小管。

尿生成的调节(1分)

1.渗透性利尿:

肾小管中溶质浓度增加导致的利尿现象。

例如:

糖尿病、使用甘露醇、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

2.大量饮水后多尿的原因:

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抗利尿激素减少;

3.禁水、大量出汗、失血后少尿的原因:

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增多;

4.剧烈运动后少尿的原因:

肾小动脉收缩、肾血流量减少;

5.血钾高可导致醛固酮增多。

清除率(1分)

一、菊粉:

可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所以:

测定肾小球滤过率选择菊粉;

清除率(肾小球滤过率)正常值125mI/L。

如果清除率V125,说明一定能重吸收;如果清除率〉125,说明一定能分泌;

二、对氨马尿酸:

全部从血浆中清除;所以:

测定有效肾血浆流量选择对氨马尿酸;

三、葡萄糖:

从肾小球滤出后,被肾小管和集合管全部重吸收;所以:

测定肾小管最大吸收率选择葡萄糖。

尿的排放

一、骶髓初级排尿中枢受损(低位):

尿潴留;

二、咼位截瘫患者:

尿失禁。

神经系统的功能(2~3分)

突触传递

一、影响突触传递的关键因素是:

Ca2+。

1•突触后膜去极化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Na+内流;

2.突触后膜超极化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Cl-内流。

二、外周神经递质和受体

1.胆碱能受体分:

1毒覃碱受体(M受体):

阿托品为阻断剂;

2烟碱受体(N受体):

六烃季铵阻断N1受体、十烃季铵阻断N2受体、筒箭毒碱能同时阻断N1、N2受体(一箭双雕)。

2.肾上腺素能受体分:

1a受体:

阻断剂有酚妥拉明、酚苄明、哌唑嗪;

2B受体:

分B13233受体。

阻断B啲有阿替洛尔、美托洛尔等;阻断B2的有丁氧胺;普萘洛尔(心得安)既能阻断31受体,又能阻断32受体(一心二用)。

3激活32受体可以促进糖酵解;激活33受体能促进脂肪分解。

神经反射

一、反射弧:

感受器一传入神经一神经中枢一'专出神经一效应器。

二、分类:

1.非条件反射:

不学就会、生来就有。

如吸吮;

2.条件反射:

学习才有。

无关刺激和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多次结合。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一、特异投射系统:

点对点投射;主要引起特定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神经冲动。

二、非特异投射系统:

弥散、不专一投射;不能发出冲动,只能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三、内脏痛特点:

定位不明确;对机械性牵拉敏感。

四、牵涉痛:

内脏疾病引起身体远隔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

如:

阑尾炎-脐周;心肌梗死-左肩、左上臂;胆囊炎-右肩。

脑电活动(1分)

闭目养神a波、睁眼工作是3、两眼一闭是B、呼呼大睡3波:

成人清醒闭眼养神时的脑电波是a波;

成人白天工作时的脑电波是3波;成人困倦、幼儿的脑电波是B波;成人熟睡、婴的脑电波是3波。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躯体运动的调节(1分)一、骨骼肌牵张反射包括腱反射、肌紧张两种类型:

1腱反射:

单突触反射;

2肌紧张:

多突触反射;是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

二、腱反射和肌紧张的感受器都是肌梭;

肌梭上有a运动神经元、丫运动神经元。

a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外肌纤维;

丫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内肌纤维。

(小草丫需室内养,对应梭内)

三、两种特殊类型的肌紧张:

1•去大脑僵直:

离断中脑上、下丘出现去大脑僵直;表现为四肢伸肌强直亢进;2.去皮层僵直:

离断大脑皮层上、下段出现去皮层僵直;表现为上肢屈曲、下肢伸直亢进。

四、基底神经节的运动调节功能

1.基底神经节的功能:

参与随意运动的设计和编制。

2.基底神经节的组成:

纹状体(舞蹈病)、黑质(帕金森病)、丘脑底核。

3.纹状体包括:

1新纹状体:

壳核、尾核。

(取得一点点成绩就翘尾巴的是年轻人)

2老纹状体(旧纹状体):

苍白球。

(白发苍苍的老人)

五、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1.交感神经(战斗的神经)功能:

①心跳加快、呼吸加速、瞳孔扩大;②心脑

血管舒张、其它血管收缩;③逼尿肌舒张、支气管平滑肌舒张、胃肠括约肌收缩、竖毛肌收缩、汗腺分泌;④有孕子宫收缩、无孕子宫舒张。

2.副交感神经:

与交感神经相反。

3.脑的功能:

1脑的生命呼吸中枢在延髓;

2脑的对光反射中枢在中脑。

内分泌

一、生长激素(GH)

1.熟睡时生长激素水平最高。

①幼年缺乏GH——侏儒症;②幼年GH过多一一巨人症;③成年后GH过多肢端肥大症。

2.腺垂体功能减退症最先累及肾上腺;如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