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90832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40.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物理上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八年级物理上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八年级物理上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八年级物理上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八年级物理上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物理上复习提纲.docx

《八年级物理上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上复习提纲.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物理上复习提纲.docx

八年级物理上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

第一章:

机械运动

1、1nm=10-9m。

2、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

3、时间的国际单位是秒,符号s。

4、测量长度时一定要估算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5、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

①它有无零刻度线;②它的量程;③它的分度值。

6、测量长度的方法:

⑴一般方法:

直接用测量工具测量;⑵特殊方法:

①化曲为直法;②累积法;③平移法等。

7、正确使用刻度尺要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放置刻度尺,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侧边保持平行,不能歪斜;

(2)、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要注意区分大格小格的数目;(3)、记录时,不但要记录数值,还必须注明测量单位。

没有单位的记录是毫无意义的。

8、机械停表外圈指针读数表示多少秒;内圈指针读数表示多少分。

9、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就是误差。

10误差不能消除,错误是能够避免的。

11、减小误差的方法:

(1)、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2)、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3)、改进测量方法。

12、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13、在运动中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时,结论一般也不同。

14、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1、任何静止或运动的物体都可以做参照物。

2、选择不同的参照物,运动的情况可能不同。

15、参照物

3、参照物是假定不动的。

4、没有指明时,一般以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

16、判断物体的运动速度:

⑴相同时间比路程;⑵相同路程比时间。

17、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公式:

v=

18、速度的国际单位是米每秒(m/s或m·s-1)。

19、1m/s=3.6km/h。

1km/h=

m/s。

20、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第二章:

声现象

1、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传播继续。

2、利用振动原理,声音可以保存、播放。

3、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这种物质叫介质。

4、传播声音的介质有:

固体、液体、气体。

5、声音的传播速度:

15℃时大气中的声速340米/每秒。

6、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在多数情况下有:

V固>V液>V气。

温度越高声速越快。

7、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这种波叫做声波。

8、真空不能传声,但无线电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声音。

9、回声:

(探测海深、两较远处的距离等);把回声与原声区分开的最短时间超过0.1S

10、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骨膜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它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11、耳聋:

非神经性(可补救:

骨传导),神经性(不可补救)。

12、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用f表示,单位赫(HZ)。

13、人类能听到的声叫做声音。

14、人能听到的频率为20HZ~20000HZ,高于20000HZ的声叫做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叫做次声波。

15、声音、超声波、次声波统称为声。

声音(人能听到)。

16、声超声波

次声波(人听不到)。

17、物体振动的越快,音调越高(由频率决定)

18、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振幅决定响度)。

19、影响声音的响度振幅。

距离。

20、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决定。

21、声可以传递能量、信息。

22、蝙蝠利用的是超声波的回声定位。

23、利用超声波发明了声呐

24、地震、火山喷发、台风、海啸、一些机器在工作时都伴有次声波产生;蝙蝠在飞行时、医生在用B超体检时都发出超声波。

25、从物理学的角度讲,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做噪声;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6、从三个方面控制噪声:

(1)、在生源处防止噪声产生;

(2)、在传播过程阻断噪声传播;(3)、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第三章:

物态变化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测量温度的工具是温度计。

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里面的液体有的用酒精、有的用水银、有的用煤油。

2、把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沸水的温度定为100℃。

0℃和100℃之间分成100个等份,每个等份代表1℃。

人的正常体温是37℃。

3、使用温度计时,首先要看清它的量程、分度值。

体温计的量程是35~42℃。

4、使用温度计的几个要点:

1、温度计的玻璃泡应该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2、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物体后要稍微等一会,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液面相平。

5、固态、液态、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这三种状态都能互相转化。

6、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7、固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这类固体叫做晶体。

如:

冰、金属、海波。

8、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只要不断吸热,温度就不断上升,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这类固体叫做非晶体。

如:

蜡、沥青。

9、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

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

  晶体:

有固定的熔点。

10、固体

非晶体:

没有固定的熔点。

11、晶体熔化条件:

⑴达到熔点;⑵继续吸热。

12、晶体熔化的特点:

⑴继续吸热;⑵温度保持不变。

13、液体凝固形成晶体时,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非晶体没有确定的凝固点。

14、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15、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气化现象叫做沸腾。

16、水的沸点是100℃,沸腾时,继续加热,液体温度不变,这时形成的大量气泡不断上升、变大。

17、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沸点。

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

沸点还与气压有关。

18、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

蒸发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

19、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形式。

20、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

温度、表面积、空气流速。

21、

华热熔热

吸放化放

热华吸固

凝热凝

 

第四章:

光现象

1、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光源的产生:

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3、光在任何透明物体中都能传播。

4、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光能在真空中传播。

5、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情况,通常用一条带有剪头的直线表示光传播的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做光线。

6、光线是理想模型,实际不存在。

7、小孔成像是倒立的实像;树荫下的光斑是太阳的实像。

8、小孔成像与小孔的形状无关。

9、光速:

c=3×108m/s=3×105km/s。

10、光在一年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光年,它是一个距离单位。

11、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这就是光的反射定律。

(会画图说明)。

12、在反射现象和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13、光的反射,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4、镜面很光滑,一束平行光照射到镜面后,会被平行地反射,这种反射叫做镜面反射;凹凸不平的表面会把平行的入射光线向着四面八方反射,这种反射叫做漫反射。

15、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规律。

16、我们能够看到物体是因为发光物体的光线直接进入了我们的眼睛、不发光物体的反射光线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17、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左右相反;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18、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

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19、平面镜的应用主要是成像和改变光路。

20、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21、会画折射光路图。

22、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入射角,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折射角。

23、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它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

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传播方向不变。

24、太阳光是白光,它通过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

25、白光依次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26、把红、绿、蓝叫做色光的三原色。

27、太阳的能量以光的形式辐射到地球。

28、红光之外的辐射叫做红外线。

29、紫光之外的辐射叫做紫外线。

30、红外线主要应用(夜视仪、遥控器)。

31、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主要应用(灭菌、验钞)。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1、透镜片中间厚、边缘薄叫做凸透镜。

2、透镜片中间薄、边缘厚叫做凹透镜。

3、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叫做主光轴;透镜的中心叫做光心;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4、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36、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做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

5、照相机、投影仪的镜头都是凸透镜。

6、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7、实像和物体在凸透镜的两侧;虚像和物体在凸透镜的同侧。

8、如果把感光板放在像的位置,确实能够记录下所成的像,这种像叫做实像;否则就是虚像。

9、用物体遮住凸透镜面积的一半或以下,仍成原实像,只是像变暗。

10、画图说明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u

像的性质

像距v

运用举例

像与物在透镜的:

像的大小

倒正

虚实

1

u>2f

缩小

倒立

实像

f

照相机

两侧

2

u=2f

等大

倒立

实像

v=2f

求焦距

两侧

3

f

放大

倒立

实像

v>2f

幻灯机

两侧

4

u=f

观察不到像,用此方法可测焦距

平行光

5

u

放大

正立

虚像

与物同侧

放大镜

同侧

11、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物远像近像变小,物近像远像变大。

12、近视眼产生原因:

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远处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

矫正:

佩戴凹透镜。

13、远视眼产生原因:

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近处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后。

矫正:

佩戴凸透镜。

14、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组成及成像:

显微镜

望远镜

组成

目镜

凸透镜

凸透镜

物镜

凸透镜

凸透镜或凹面镜

成像

第一次

放大实像

缩小实像

第二次

都成放大虚像

作用

看小物体

看远处物体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1、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用“m”表示。

国际单位是千克(kg)。

2、天平测质量原理:

天平的两臂长相等,当天平平衡时,两个盘中物体的质量相等。

3、使用天平前要注意:

量程、分度值、保护砝码和托盘。

4、使用天平时:

(1)、应水平放置,

(2)、游码归零,(3)、使横梁平衡,(4)、左物右码,(5)、用镊子夹砝码(由大到小),(6)、移动游码;⑺、读数时是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的刻度值就是被测物体的质量。

5、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物态和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6、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ρ”表示。

公式:

ρ=

,国际单位kg∕m3。

7、密度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只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

8、测量物质的密度(中考加试题)。

9、测量密度原理:

ρ=

10、使用量筒时要注意量程、分度值、视线。

11、测量密度大于水的固体时,应先测质量,后测体积;测量密度小于水的固体时,应先测质量,后测体积(用针压法);测量液体的密度时,先测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1,将一部分液体倒入量筒后记下体积V,再测剩余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2,则ρ=

12、水在4℃时密度最大。

温度高于4℃时,随着温度的升高,水的密度越来越小;温度低于4℃时,随着温度的降低,水的密度也越来越小。

水凝固成冰时体积变大,密度变小。

这就是水的反常膨胀现象。

 

八年级下

第七章:

1、在物理学中把推、拉、吸引等概括为“作用”。

2、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发生作用的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

3、力用符号F表示,单位是牛顿,符号是N。

4、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使它发生形变;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⑴方向的改变。

5、运动状态改变⑵运动和静止的改变。

⑶运动快慢的改变。

6、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7、力的三要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8、、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9、两个物体不接触时,有时也会发生力的作用(如两块较近的磁体);接触时,有时也不会发生力的作用。

10、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11、相互作用的两个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12、物体在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弹性;物体形变后不能自动地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塑性。

13、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支持力和压力都是弹力。

塑性物体没有弹力。

14、使用弹簧测力计要注意:

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在零刻度线上、读数时,视线与刻度线相平。

15、支持力与支持面垂直。

16、弹簧测力计原理: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拉力成正比。

17、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用字母G表示。

公式:

G=mg。

(g=9.8N/kg、有时g=10N/kg)。

18、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19、重力跟质量的区别与联系

 项目

质量

重力

 

符号

m

G

概念

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方向

无方向

竖直向下

大小

同一物体在任何地方质量不变m=ρV

同一物体在地球上不同高度或不同地点,所受重力不同G=mg

单位

Kg

N

测量工具

天平

弹簧测力计

联系

 

重力跟质量成正比,即G=mg

第八章:

运动和力

1、牛顿第一定律:

(也叫惯性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牛顿第一定律采用理想实验推理法。

3、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4、惯性不是力,千万要注意。

5、惯性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6、我们周围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7、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几个力就相互平衡。

8、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9、会画力的示意图。

10、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相同点和区别:

一对平衡力

一对相互作用力

相同点

大小相等

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

方向相反

作用于同一直线上

作用于同一直线上

不同点

作用于同一物体上

作用于两个不同物体上

11、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12、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接触面所受的压力;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2)、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1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

14、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滑动摩擦力等于牵引力。

15、当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时,滑动摩擦力小于牵引力。

16、滚动摩擦力小于滑动摩擦力。

17、摩擦分三种:

⑴滑动摩擦、⑵滚动摩擦、⑶静摩擦。

第九章:

压强

1、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2、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受力面。

3、压力并不一定由重力产生,当压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时,压力等于重力。

4、压力和重力的区别

压力

重力

区别

定义

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产生原因

推、挤、压

地球吸引

方向

垂直受力面指向被压物体

竖直向下

作用点

作用在被压物体表面

重心

5、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是:

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

6、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做压强,

用p表示,单位帕斯卡,符号Pa,公式:

p=

7、圆柱体对水平面向下的压强:

p=ρgh。

8、压强在数值上等于单位面积所受的压力。

压强越大,压力产生的效果越明显。

9、怎样增大或减小压强?

(自己看)。

10、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液体内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在液体内部的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深度越深,压强越大。

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11、液体压强公式:

p=ρgh。

12、上端开口、下端联通的容器叫做连通器。

13、连通器里的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14、大气对浸没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

15、大气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16、1个标准大气压值p0=760mmHg=1.0×105Pa。

17、看托里拆利实验和马德堡半球试验。

18、海拔越高大气压强越小。

19、大气压强越大,液体沸点越高。

20、大气压强随天气、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21、气压计有:

水银气压计和金属盒气压计。

22、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23、机翼原理:

机翼上方的空气流速大于下方,上方的压强小于下方,产生压强差,形成向上的升力。

第十章:

浮力

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

2、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其上表面的压强小于下表面的压强,产生压强差,形成向上的力,这就是浮力产生的原因。

3、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跟物体浸没在液体的深度无关。

4、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浮力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越大。

5、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6、公式:

F浮=G-F拉

7、浸在、浸入的含义:

一是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二是物体的一部分体积浸入液体中,还有一部分体积露在液体以外。

8、浸没的含义:

是物体完全浸没在液体中。

9、规则的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如果上表面所受的压力为F上,,下表面所受的压力为F下,则:

F浮=F下—F上。

10、重力为G的物体浸没在液体底部,所受到的浮力F浮=G—F支持力。

11、阿基米德原理: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公式:

F浮=G排=ρ液gV排。

12、物体的浮沉条件:

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

(1)、如果浮力大于重力,物体上浮;

(2)、如果浮力等于重力,物体悬浮在液体内;(3)、如果浮力小于重力,物体下沉。

13、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如果它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物体上浮;如果它的密度等于液体的密度,物体可以悬浮在液体内;如果它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物体下沉。

上浮

下沉

悬浮

漂浮

沉底

F浮>G

F浮

F浮=G

F浮=G

F浮+N=G

ρ液>ρ物

ρ液<ρ物

ρ液=ρ物

ρ液>ρ物

ρ液<ρ物

处于动态(运动状态不断改变),受非平衡力作用

可以停留在液体的任何深度

是“上浮”过程的最终状态

是“下沉”过程的最终状态

处于静止状态,受平衡力作用

14、物体放在液体中静止后,如果是漂浮或悬浮,则浮力等于重力;如果沉入液体底部,,则浮力小于重力。

15、轮船在水面上,虽然它所受的重力没有改变,但是排开水的体积较多,因而受到较大的浮力,所以能漂浮在水面上。

16、轮船的大小通常用排水量来表示。

排水量就是轮船装满货物时排开水的质量。

17、气球和飞艇在空气中也遵循相同的浮沉条件。

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

1、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

用W表示,单位焦耳,符号是J。

公式:

W=Fs。

克服重力做功,公式:

W=Gh克服阻力做功:

W=fs。

它包含两个必要因素:

一个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另一个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2、功与做功所用时间之比叫做功率。

用P表示,单位是瓦特(或千瓦),符号是w(或Kw)。

公式:

P=

=Fv。

3、功率只表示做功的快慢,它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4、物体能够对外做功,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单位也是焦耳。

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明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能够做功”是说做功的物体具有这种本领,不是正在做功或已经做功。

5、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6、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

质量和速度。

7、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大;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也越大。

8、物体由于高度所决定的能,叫做重力势能。

9、决定重力势能的大小:

质量和高度。

10、物体的质量越大、位置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

11、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做弹性势能。

12、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越大。

13、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称为势能。

14、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公式:

W机械=W动+W势

15、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尽管动能、势能的大小会转化,但机械能的总和不变。

或者说,机械能是守恒的。

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

1、简单机械有:

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

2、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定点O转动,这根硬棒就是杠杆。

3、支点:

杠杆可以绕着其转动的点O;动力:

使杠杆转动的力F1;阻力:

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动力臂:

从支点O到动力F1作用线的距离l1;;阻力臂:

从支点O到阻力F2作用线的距离l2。

4、当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作用下静止时,杠杆就平衡了。

5、杠杆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公式:

F1l1=F2l2。

6、画力臂:

(1)找准支点;

(2)沿力的方向作出力的作用线;(3)从支点向力的作用线画垂线段;(4)标出力臂(用大括号方式标出)。

7、杠杆分类:

(1)、等臂杠杆:

动力臂与阻力臂相等;

(2)、省力杠杆:

它的动力臂比阻力臂长(费距离);(3)、费力杠杆:

它的动力臂比阻力臂短(省距离)。

1.省力杠杆:

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的杠杆,杠杆平衡时,动力小于阻力。

2.等臂杠杆:

动力臂等于阻力臂的杠杆,杠杆平衡时,动力等于阻力。

3.费力杠杆:

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的杠杆,杠杆平衡时,动力大于阻力。

8、轴固定不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物体和滑轮一起被提起,这种滑轮叫做动滑轮;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

9、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使用动滑轮省力,但不改变力的方向,而且费距离;使用滑轮组,既省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10、用滑轮组提起重物时,动滑轮上有n段绳子承担物重,提起物体的力就是物重的n分之一。

即F=

11、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叫做总功。

公式:

W总=W有+W额

12、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

公式:

η=

(用百分数表示)。

13、使用任何机械都要做额外功,有用功总是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是小于1的。

14、如果斜面长S米,高h米,把重为G牛的物体从斜面底部匀速拉到顶部,拉力为F牛,则W有=Gh;W总=FS

15、如果物重为G牛,作用在动滑轮上有n段绳子承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