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人事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考点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87390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5.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圳人事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考点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深圳人事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考点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深圳人事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考点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深圳人事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考点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深圳人事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考点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深圳人事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考点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docx

《深圳人事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考点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圳人事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考点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深圳人事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考点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docx

深圳人事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考点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深圳人事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考点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主要内容是辩证唯物的物质观和意识观、唯物辩证的发展观、科学的认识论和真理观、唯物辩证的历史观四个方面,也就是唯物辩证的世界观、认识论、历史观,坚持用既唯物又辩证的世界观认识一切、解释一切、改造一切——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

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整个世界包括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有规律的,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来改造世界和获得自由。

通过学习和复习,在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同时和基础上,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哲学基础,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共同理想,提高理论思想水平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方法论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由一系列的范畴(基本概念)、观点构成的体系。

其范畴、观点最为抽象,内涵最小,外延最大,考试命题最为灵活,所占考分高。

因此,考生复习哲学的侧重点是概念、观点及其方法论意义,掌握重点概念、观点的是与非,一定要懂,同时也要通过做一定的理论联系实际练习题,培养和增强理解、分析、综合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认为自然界、物质、存在是第一性的,而精神、意识、思维是第二性的,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世界万事万物的本原。

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而意识则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和在人脑中的反映,或者说物质决定意识。

唯物主义者是无神论者,但无神论者不一定是唯物主义者,可以是主观唯心主义者。

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主要有三种历史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同唯物主义相反,即认为精神、意识、思维是第一性的,而自然界、物质、存在是第二性的,或者说世界的本质、本原是精神的,精神是万事万物的本原,自然界、物质不过是精神、意识的产物,或者说意识决定物质,意识不依赖于物质等。

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感觉、意识、精神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主观精神高于一切、大于一切、支配一切,夸大了主观精神的作用。

客观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离开了人,脱离了物质世界的某种“客观”精神,如柏拉图的“理念论”、黑格尔的“绝对观念”、朱熹的“理在事先”、宗教的神创万物和支配命运的观点。

唯心主义的存在根源:

①社会根源。

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文明发展的不充分,局限了人们的认识,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自然、社会、思维的事物和现象。

②阶级根源。

统治阶级的有意歪曲或阶级的偏见不能正视世界的本来面目。

③认识论根源。

把认识过程主观化、简单化、直线化、片面化。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中的伟大变革

发现和创立了唯物史观,从经济发展的关系中解释政治及其历史,结束了唯心主义哲学在社会历史领域独据的统治地位;以实践为基础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消极的被动的形而上学缺陷;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革命性相统一的哲学,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恩格斯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运动和发展的最一般、最普遍的规律、本质、问题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明确规定了自己的研究对象,宣告了作为“科学之科学”的旧哲学的终结。

具体科学以世界的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具体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具有个别性、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贯穿于自然、社会、思维三大领域的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具有一般性、普遍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知识为基础,进行哲学概括和总结,又要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

具体科学研究必须自觉地接受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它们之间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理论内容上实现了“两个统一”。

即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形成了完备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列宁指出:

“在这个由整块钢铸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决不可去掉任何一个基本前提、任何一个重要部分,不然就会离开客观真理,就会落入资产阶级反动谬论的怀抱。

(3)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发现及其伟大意义

恩格斯指出,马克思一生中有两大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发现和创立唯物史观的伟大意义:

①使唯物主义哲学发展成完备的哲学,宣告唯心主义的破产;②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③使社会科学的研究有了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指导。

(4)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①实践性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于其他哲学,它特别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

②阶级性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公然申明它是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为无产阶级服务的。

③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无所畏惧,彻底的批判精神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④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严格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它来自实践,付诸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它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它是开放的体系,不可能一成不变,必定随着时代、科学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因此,它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实践性、阶级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内在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色,革命性和科学性是由它的实践性所决定的,也是它的阶级性所要求的,又是它的实践性、阶级性的具体体现。

(5)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和根本点。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6)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中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助于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高理论思维水平和实践能力。

本章属于绪论性质,主要是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重点是划清两个界限: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界限,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界限,突出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第2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1、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1)物质和意识是相互区别的,物质是客观存在,对意识具有先在性;意识是主观存在,具有派生性,物质不能代替意识,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2)物质和意识又是相互联系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两个方面,即物质决定论和意识能动论的统一。

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

物质决定意识的起源、本质,也决定意识作用的产生、意识作用的大小,就是说,意识作用的发挥,一刻也离不开物质运动、物质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作用。

②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这是指意识具有认识世界(意识和物质的同一性)和改造世界的功能。

这是意识对物质的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③通过实践,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

物质决定论和意识能动论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解决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的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观点,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否认物质决定作用,主张意识决定作用的观点是唯心主义观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观点是形而上学观点,否认意识和物质的同一性是不可知论,主张意识就是物质是庸俗唯物主义即唯物主义的庸俗化。

2、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1)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

唯心主义把实践归结为精神活动,旧唯物主义把实践理解为生物适应环境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这一界定包括两层相互联系的涵义:

①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

②实践是具有感性的即物质性的性质和形式的客观活动。

(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是人的生命活动所特有的性质和特殊的运动形式,它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更不同于纯粹自然物质形态的运动形式,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或生存方式。

这是由实践在人类生活中所具有的基础和根本的地位决定的。

首先,生产实践是人类生存的根据,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其次,实践规定和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

第一,实践“证明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第二,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第三,实践使人成为“能动的自然存在物”。

总之,实践使人类超越动物界,规定和创造了人的一切特征。

3、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1)实践的基本特征。

①客观现实性即物质性。

②自觉能动性即目的性、意识性。

③社会历史性即社会制约性。

(2)实践的基本形式。

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生产实践、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这三种基本形式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实践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一地说,有多少种社会分工,就会有多少种具体的实践形式。

4、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及其与人的实践活动的关系

(1)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关系。

①自在世界指天然自然,它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指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自然界,即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先在世界;第二,指人类尚未认识和改造过的自然界,即人类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或尚未被人化的自然界。

②人类世界指属人世界,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③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区别:

自在世界是独立于人的活动之外的客观存在,其运动和变化完全是自发的、盲目的;人类世界和人的活动不可分离,其表现为人化自然体现了人的需要、目的、意志和本质力量,人的社会关系则是人的活动的对象化。

④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联系:

第一,两者都具有客观实在性;第二,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第三,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相互转化。

(2)自在世界、人类世界与人的实践活动的关系。

①实践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②实践是人类世界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根据。

5、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1)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不同哲学派别的对立。

①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对立。

一元论主张世界有一个统一的本原。

笛卡儿的二元论主张世界有精神和物质两个独立本原,否认世界的统一性,又认为物质和精神两个实体都是上帝创造的,最终还是倒向了唯心主义。

②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对立。

唯物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精神,世界的多样性统一于精神。

主观唯心主认为世界统一于人的“心”即人的主观精神;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神、上帝的意志,“理”、“理念”、“绝对精神”等所谓的客观精神。

③旧唯物主义一元论和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对立。

旧唯物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统一于某种具体的物质形式或结构、属性;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具有共同的本质客观实在性即物质性。

(2)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自然界的物质性是指自然界及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①自然界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了,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和存在、发展的物质基础,这是客观的。

自然规律与人的意志无关,是客观的。

②自然界的一切物质运动形式都是相互联系的,低级的无生命的有机界与高级的生物运动也是在一定条件下转化的,不存在支配生命运动的神秘的“生命力”或神秘的“造物主”的力量。

唯物史观人为,人类社会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种特殊的物质形态。

①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即社会存在,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②人类社会是更为复杂的物质运动形态,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的发展规律同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一样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①世界是多样的。

因为物质运动形式是多样的,各种运动的形式之间有质的差别。

物质形态的多样性是相对的、可变的,体现了事物的个性。

②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统一于物质,物质就是客观实在。

客观存在的现实世界是物质世界,世界上存在的包罗万象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形态,意识也不过是物质的产物和属性,它并不能独立存在,物质是世界上一切变化、发展的基础。

世界统一于存在是折中主义观点。

(4)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证明。

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和持续的发展来证明的”。

①现代自然科学以大量确凿的科学成果证明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②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辩证思维论证了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的物质统一性;③对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无论是科学证明还是哲学论证都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深化和发展过程。

本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或辩证的实践的唯物论,回答世界的本质、本原是什么?

人是怎样把握世界的本质的?

本章围绕思维与存在或意识与物质的关系,论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包括运动观、时空观)、实践观、意识观,揭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和人的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

本章的重点是物质观、实践观、意识观以及体现三者的关系的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第3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1、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量变质变规律或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1)量变的含义和基本形式。

量变是指事物量的变化,即事物在原有性质的基础上,在度的范围内发生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它包括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动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化等形式。

量变表现为统一、相持、平衡、静止等等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事物的连续性。

量变的基本形式包括单纯数量的增减和构成事物的成分的结构变化。

(2)质变的含义和基本形式。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即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表现为统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等等根本性的、显著的突变,这是对原有度的突破与超越,是事物连续和渐进的中断。

质变的基本形式包括爆发式质变和非爆发式质变。

(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和形式,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转化和相互渗透。

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统一。

①相互转化: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即量变不仅是质变的前提、基础,而且决定质变的性质和方向。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即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即超越度必然引起质变。

第三,质变体现在巩固量变的成果并进一步引起新的量变。

质变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质变才能使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体现和巩固量变成果,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②相互渗透:

第一,量变中有部分质变,包括阶段性部分质变即事物根本的性质未变,比较次要的性质发生变化和局部性部分质变即事物全局的性质未变,个别部分的性质发生变化。

第二,质变中有量的扩张即新质要素在数量上的迅速增加和扩充,旧质要素在数量上的消亡。

(4)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①在理论上坚持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观点,反对把量变和质变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的形而上学观点。

②在政治上反对“左”右倾机会主义。

③在实践上既要重视量变又要重视质变。

因为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防微杜渐”,反对拔苗助长、急于求成,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发展是硬道理,这些都体现了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质量互变规律决定了事物发展过程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这是我们党的不断革命论与发展阶段论相统一、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相统一的理论基础。

2、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1)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事物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是扬弃即克服和保留的统一、非连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包含着肯定因素的否定。

(2)辩证否定观的方法论意义。

①坚持辩证否定观,反对形而上学否定观。

形而上学否定观从否定矛盾出发,认为否定是外力强加的外部否定,不承认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把肯定和否定绝对地对立起来,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

②坚持辩证否定观,对一切事物都要有科学分析的态度,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例如对待古代的和外来的文化应采取批判继承和创新的态度,不能全盘继承和全盘抛弃,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原则,既反对复古主义、崇洋媚外,又反对虚无主义、盲目排外。

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否定之否定规律。

事物变化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是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循环往复的前进过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自我运动的全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必须经过两次否定即对肯定的否定和对否定的否定、三个阶段即肯定阶段、否定阶段和否定之否定阶段。

只有否定之否定阶段才完成了对肯定阶段和否定阶段的辩证综合,达到了对立面的统一,所以,它是整个过程的核心。

这一规律从内容上看,是事物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事物变化发展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这一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特点是上升性或前进性、周期性或曲折性、回复性或回归性的统一。

这一规律表明,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总趋势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在曲折中前进。

(2)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以及它们的统一。

①事物发展的基本方向或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这是因为否定就是质的飞跃、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因而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否定,到达否定之否定阶段,克服了前两个阶段的局限性、片面性,综合了前两个阶段的积极成果,并增添了新的内容,呈现为从低级到高级的前进性,上升性。

②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这是因为否定之否定的整个过程,表现为事物发展的周期性,包含了回复性或回归性,出现了某种仿佛是向原来的出发点复归的情况,即仿佛是“回到出发点的运动”。

这种事物发展的周期性及其所表现的回复性、回归性是辩证法所讲的曲折性的最主要的情形。

此外,事物发展的曲折性还包括新事物否定旧事物斗争的反复性,以及由于某些偶然原因导致事物发展中出现的暂时倒退等。

③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前进性和曲折性作为事物螺旋式运动的两个特征,不是彼此孤立、毫不相干的,而是相互联结的,脱离曲折性的前进性只能是抽象的、非现实的,没有前进性的曲折性也是不存在的。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方向或趋势正是凭借曲折性道路而实现的。

恩格斯说,否定之否定“是一个极其普遍的,因而极其广泛地起作用的,重要的自然、历史和思维的发展规律”。

但是,它的具体表现形式又有特殊性,因此,不能把它当作单纯的证明工具或凝固不变的公式,形式主义地到处乱套。

(3)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原理的意义。

①坚持事物变化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法,反对循环论和直线论的两种形而上学观点。

②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坚信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了事物的发展。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它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的内在依据,矛盾着的双方又同一、又斗争,双方力量此消彼长,不断变化。

一旦力量对比发生根本变化,双方地位便发生转化,于是新矛盾取代旧矛盾,新事物战胜旧事物,这就是由事物内在矛盾引起事物发展的实际过程。

也就是列宁所说的对立统一规律“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自己运动’的钥匙”的理由。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的表现。

矛盾的同一性:

①使对立面相互依存,在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中得到存在和发展;②使对立面相互作用,相互汲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促进中各自得到发展;③使对立面相互贯通,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

①推动事物量变,即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②实现事物的质变即促使矛盾双方的地位、性质转化。

毛泽东指出:

“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3)矛盾转化及其条件。

①矛盾转化是指矛盾双方走向自己的对立面,是事物具体矛盾的解决,新矛盾代替旧矛盾,既是矛盾同一性的最高形式和最终确证,又是矛盾运动的最重要表现。

②矛盾转化是有条件的,任何矛盾的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自然界的矛盾转化及其条件是自发的,而在人类世界中,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中,解决事物矛盾的转化,必须自觉地研究矛盾转化的条件并创造一定的条件,努力促成事物向进步的方向转化。

③否认矛盾转化及其条件都是错误的观点。

否认矛盾转化,把事物看成是凝固不变的,这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否认矛盾转化的条件,空谈矛盾双方的转化,则会陷入相对主义、诡辩论。

(4)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变化发展过程的地位和作用。

内因指一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指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外部矛盾。

由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存在范围的无限广大,内因与外因的区别是相对的。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因和外因的作用是不同的又是不可分的,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的统一,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和第一位原因,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统一的观点,在理论上反对把两者作用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形而上学观点,在革命和建设中既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又要实行对外开放、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1)矛盾普遍性原理及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处处有矛盾和每一事物变化发展中自始至终都存在着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彻底辩证法的前提,坚持矛盾普遍性原理要求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

(2)矛盾特殊性原理及意义。

矛盾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含的矛盾及其各个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矛盾发展的特殊性表明,不同的事物或过程,其内部对立统一的具体关系各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以及不同性质、特点的矛盾解决的方法不同。

坚持矛盾特殊性原理就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认识事物矛盾特殊性是科学认识的基础、科学划分的依据、正确解决矛盾的前提。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毛泽东指出: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①相互区别:

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的个性,它的存在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共性比个性深刻,个性比共性丰富。

②相互联系:

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存在于)个性之中,一般只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即含有一般;个性体现共性,都同共性相联系而存在。

③相互转化:

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分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对于一定事物来说,在一定范围或一定时间内,其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界限是确定的,二者的区别具有绝对的意义,但是在不同的围或时间,它们的界限又是不确定的,二者的区别只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