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G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二轮增分策略配套文档第6章+学案19.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84267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79.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BBG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二轮增分策略配套文档第6章+学案19.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BBG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二轮增分策略配套文档第6章+学案19.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BBG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二轮增分策略配套文档第6章+学案19.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BBG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二轮增分策略配套文档第6章+学案19.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BBG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二轮增分策略配套文档第6章+学案19.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BBG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二轮增分策略配套文档第6章+学案19.docx

《BBG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二轮增分策略配套文档第6章+学案1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BBG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二轮增分策略配套文档第6章+学案19.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BBG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二轮增分策略配套文档第6章+学案19.docx

BBG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二轮增分策略配套文档第6章+学案19

学案19 细心筛选,准确归纳,做好重要内容概括题

学案略语

 归纳与概括能力是现代文阅读的基础,更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必考点。

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是归纳概括的基础,归纳概括是对筛选整合出来的重要信息作更高层次、更具抽象性的加工。

然而,考生在做这类题时在这两方面做得依然不够好,要么筛选不准不全,要么只知抄录,不知概括。

因此,二轮复习应重点围绕存在的问题思考、训练,力求做到内容要点提取准确全面,归纳概括精练到位,以此获取较为满意的分数。

自我诊断,找出答题能力短板

(2015·广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种子萌芽从汲取水分开始,种子首先膨胀,胚部接着生长。

发芽就像分娩,一旦启动就是个不可逆的过程。

因此发芽的时机攸关生死,种子早已演化出各式各样的手段找对时机。

杨树和柳树的种子寿命极短,若没有在散播后几个小时内找到湿泥地,就会死亡。

热带雨林中,许多树木结的大型种子如果没有在几周内发芽,就会腐败。

对这些物种来说,要掌握正确的发芽时机,得先掌握正确的结子时机,因为种子一旦成熟,保存期限是很短的。

一年中,若季节气候对种子来说太干燥或太寒冷,不利于发芽,种子就进入休眠,等待不适宜的气候过去。

如果将植物行为以精巧度衡量,扁蓄的发芽行为只有初级程度。

扁蓄是长在耕地和花园中的杂草,种子先天为休眠型,未经冬天不会发芽。

土壤中的种子在冬季感受到低温,打破休眠状态,预备好在春天来临、土壤回暖时发芽。

没有在五月发芽的种子,又逐渐进入休眠状态,静待另一波寒意来临,准备好再次发芽。

扁蓄的行为其实相当合理,称为初级程度好像不太公平,更何况相似的植物还不少,许多杂草也有依季节循环的休眠期和发芽期。

另一种相当常见的杂草则要比扁蓄技高一筹,那就是羊腿藜。

羊腿藜在年初结不休眠的种子,产季时则结休眠的种子。

有了年初生产的种子,这年的羊腿藜就有更多子代,后来所结的种子则安然保存至明春。

一年生植物的种子发芽机制就更精巧了,这些植物会打赌冬天冷不冷。

许多冬季一年生植物,像雀麦草,都是在秋天发芽,这样做的风险是冬天的寒霜很可能冻死幼苗。

但如果存活下来,就有了回报。

因为比起其他春天才发芽的种子,这些幼苗抢先一步发育成长,能长得比较大,结的种子也多得多。

冬季一年生植物也懂得分散风险,让部分种子在冬季休眠、春天发芽。

比起熬过冬天的幼苗,这些春天发芽的种子长出的植株比较小、结的种子也比较少,但是存活的几率通常大一些。

由于某几年的冬天比较冷,某几年比较不冷,所以有时不休眠种子长得好,有时休眠种子胜算大。

目前为止所谈的发芽行为,精巧程度都还不及格。

种子还能从其他线索得到更精确的讯息,以决定什么时候发芽。

许多像莴苣一类的种子,对光很敏感,在黑暗中不会发芽,即使温度和湿度都很恰当。

这样的机制可以避免那些被埋得很深的、没有机会到达土壤表层的种子发芽。

而只要一丝阳光,就能让种子自休眠中苏醒。

替菜圃翻土会让阳光传递讯息给土壤中许多对光敏感的杂草种子,让它们知道接近土壤表层了。

[选自(英)乔纳森·西尔弗顿著、徐嘉妍译《种子的故事》,

商务印书馆,2014年,有删改]

1.作者认为有些种子发芽行为的精巧程度还不及格。

请写出这些种子的发芽行为。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忆夏志清

夏志清走了,在2013年的岁尾。

随着他的离去,一个文学批评的夏志清时代似乎正在隐退。

夏先生最广为人知的作品就是《中国现代小说史》。

这是一本很有态度的文学史。

在冷战时期,夏志清没有受到政治势力的影响,而完全依据文学审美做出了自己的评价。

在他看来,文学的判断力至关重要。

而他的判断,除了欧洲古典主义、英美形式主义的评价尺度外,还体现出敢于裁断、挑战流俗的批评勇气和言之成理、落笔审慎的批评态度。

夏志清是在阅读了乔伊斯、普鲁斯特等现代小说之后再看五四小说的,眼光颇高,他也没有像一般的史书那样四平八稳、缺乏观点,而是在书中明确表达了喜欢与不喜欢,好小说与坏小说,甚至鲜说“之一”。

夏志清的学生之一、著名学者刘绍铭曾说:

“《中国现代小说史》让人佩服的地方倒不在其史料丰富,而在于夏志清作为一位文学评论家的见识。

他当年盛赞的几位作家——张爱玲、沈从文、钱钟书、周作人——后来的文学地位日渐被重视,到今天仍然有许多读者。

2007年底,学者李凤亮曾在朱崇科陪同下去夏先生纽约寓所与其作了数小时学术访谈,事后整理成两万字长稿,从洛杉矶寄给他。

一个月后李凤亮接到夏志清的修改稿,夏先生对访谈中一些过头话都作了认真仔细的修改。

朱崇科回忆说:

“当时已经86岁的夏先生精神矍铄,是一个坦率机智的人,‘童’言无忌。

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他都口无遮拦。

他经常毫无保留地自我表扬,他经常重复的话是‘我聪明得一塌糊涂’。

夏先生自哥伦比亚大学退休,选中了青年学者王德威为接班人。

夏先生几十年来一直对他爱护有加,大力栽培,两人情同父子。

2013年12月11日,王德威去疗养院看望了夏志清。

王德威回忆说:

“我去看他的时候,他正在吃东西,抱怨三明治太不好吃了。

这时医生来了,他当着大家的面直截了当问医生:

‘我到底怎么样?

’医生说:

‘你很好。

’他说:

‘你别讲假话了,我们都是现代人,我不相信这套的。

我已经永垂不朽了,因为我写了《中国现代小说史》。

哈哈!

’”

夏志清的离去,留下文学批评史上一段绝唱。

正是因为他激越不羁的批评个性,形成了他批评的独到发现与巨大冲击力。

今天文学批评界所缺的,不是裹脚布式的长篇大论,恰是那种批评的真诚甚至偏见。

2.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追忆夏志清先生的?

请作简要概括分析。

(6分)★

答:

 

 

 

问题反思

1.信息筛选题经常出现遗漏要点、要点不准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答:

 

 

2.概括除了语言简洁外还有哪些要求?

如何对提取出来的内容进行概括呢?

答:

 

 

比对答案,领悟答案升格之道

题目

 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追忆夏志清先生的?

请作简要概括分析。

(6分) [原文见“自我诊断”]

现场失分答案

失分剖析

得分

剖析

现场

失分

答案

该答案对“两个方面”概括不准。

“工作”与“个性”有交叉关系,不能相互独立,这一点从展开的分析中也能看得出。

0分

该答案有两个问题,一是“两个方面”概括得太窄。

“窄”在“风格”上,“处世态度”也尚不能概括夏先生的性格。

二是展开分析遗漏要点。

宜细心筛选信息,最好用“上位词”来概括。

2分

该答案“两个方面”概括得较为准确,展开的分析也较好,只是分析不够全面,如他“西为中用”“充满童真”就没有分析出来。

如能认真、仔细地筛选就好了。

4分

现场满分答案

满分赏析

得分

解读

现场

满分

答案

该答案“两个方面”概括准确,不“窄”不“宽”,“上位词”用得好。

分析具体、全面,能从细小的材料信息中读出答出合乎题干的要点来,如“借鉴西方观点”等。

满分

6分

完善

你的

答案

借题发挥,突破答题核心问题

1.确定阅读范围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质上是信息阅读,归纳概括重要内容更是如此,信息阅读最关键的是根据题干要求确定阅读的范围,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确定阅读范围的方法,叫“投石探波”法。

“石”投中的地方,就是信息最集中的地方,石击起的一层层波纹有可能是信息波及的地方,适当地扩大筛选范围,这就是“投石探波”法。

如2014年高考广东卷第20题,要求筛选出罗哲文先生在古建筑保护上的看法。

“投石”,肯定要投“石心”,即访谈后半段关于“古建筑”的四次对话,然后再看“波纹”——前面出现“古建筑”词语的地方。

2.细读区间文字

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前提下,对确定好的区间文字进行细读。

筛选信息,必须整体把握全文,否则会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危险。

实用类文本结构较固定,思路较清晰,内容较浅显,利于快速地掌握全文,然后,对信息所在的句段仔细阅读。

只要留心、细心,就能搜集到散见信息,挖掘出隐含信息。

在捕捉到信息后,还要准确解读。

所谓“准确解读”,指的是在复杂的叙述材料中,在深刻的事理说明中,读懂读通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全面、准确地把握文本信息。

阅读时必须集中精力,手执铅笔,一字一句,逐段阅读,边读边勾画圈点文中的重要内容。

1.懂得“取舍”“合并”之道。

归纳概括题实际上是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整合加工。

不少考生答题之所以只知抄录,是因为缺少对信息的“粗加工”“细加工”。

换言之,要懂得舍与取及合并。

(1)舍与取:

舍去无用、次要信息,提取有用、主要信息,尤其要把最符合题干要求的关键词语摘取出来,组织到答案中。

(2)合并:

把同一类信息或较分散的信息合并、归类。

如题干中出现了“表现在哪些方面”“哪些方面体现了……”等语,一般都要求将信息归类、合并。

归类合并的过程就是归纳概括的过程。

2.掌握归纳概括传主特点(品质)的角度。

传记是高考主要考查文本,归纳概括主要放在传主特点上。

对人物特点,一般要从三个角度考虑。

①个性品质方面:

主要有“勇敢正直,乐观幽默,有爱心,真诚待人”等。

②思想境界方面:

主要有“爱国爱民,有抱负;勇于担当,维护正义;有气节,品格高洁,洁身自好,淡泊名利”等。

③工作或专业方面:

主要有“果敢明断,善于把握时机;勤勉刻苦,善于钻研;认真严谨;勤奋好学,善于思考”等。

3.会使用“上位概念”概括。

(参见“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部分)

4.会使用“由实到虚”“先面后点”法答题。

(参见“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部分)

边练边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马可:

只想做与时尚无关的真正的衣服

9月底的一个傍晚,马可坐在工作室的会客厅接受了《人物》的第三次采访。

这是一间几乎没有任何装修痕迹的空间,灰色方砖地面,由几块老木板拼接的桌椅,桌面坑洼不平,细缝处隐约可见两三团青黑色的苔藓。

父母问,你怎么不搞一个天花吊顶呀?

你看人家弄个天花,多漂亮啊。

“你说,我能听吗?

我就不是那种审美啊。

”马可呵呵地笑着。

此时珠海,刚入初秋,天气不那么闷热了,马可穿了一条白色亚麻连衣裙,身材削瘦,麻花辫,脸上偶尔流露出小女孩的羞怯。

马可工作室的出品都是纯天然的手工制作,她从偏远的西南山区请来了一些掌握传统女红技术的手工艺人。

马可的设计从手织布的组织纹样开始、再到手工缝制和植物染色。

虽然缓慢,但令人身心愉悦。

她厌倦了此前令她成名的流水线成衣,她只想制作真正的手做的衣裳,那些服务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为了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而不是向外界“炫耀或者建立某一种形象”的生活必需之物。

台湾云门舞集创办者林怀民非常欣赏马可的设计,邀请她为新作设计演出服装,“她在意的是布料跟身体间的空间”。

林怀民接受《人物》采访时谈到,当他的舞者穿上马可的衣服时,与空气、风“来来去去”形成一种奇妙感,一位性格急躁的舞者竟然可以很好地做出此前并不擅长的慢动作。

“这么多年来,在西方时装的影响下……所有的人自卑,一个是它的价格昂贵,第二个是一定要瘦得皮包骨你才能算是赶上流行。

”林怀民说,马可的衣服任何身材都可以穿,“所以为了穿那些昂贵的衣服,要把自己瘦得生不如死那个样子,不晓得在干吗,我想这个是走歪了”。

林怀民初见马可是在澳门一起观看越南裔编舞家的舞团表演。

舞者是一群真正的越南农妇,马可兴奋得不行。

演出结束后跑去后台跟老人们聊天,语言不通,七手八脚,直到老人们表示要回旅馆了,她才放她们走。

“这很滑稽。

”林怀民半开玩笑说,“我就是比较不一样,我会觉得我很喜欢她们,然后讲几句话,我就去睡觉了,马可没有,勇往直前。

“勇者”马可付诸实践之事是将“无用”投入市场。

她在北京城中心一个创意园区举办了国内首次无用作品发布会,同时宣布北京无用生活空间正式开幕。

表演在一个露天天台,充满浓郁的宗教感,一位台湾原住民歌手唱响序曲,33个高矮胖瘦不一的表演者,穿着粗布麻衣,缓缓踱进舞台。

表演者围拢在一起,踏着简单的舞步,整齐地用脚跺踩地面,地板上的玻璃烛台在抖动中发出越来越强烈的节奏声。

马可流泪了,事后她解释说,现代社会强调个性和自我,她却从这支舞里看到了祖先们赖以生存的根基,那种群体协作的共性永远超越个体差异的强大。

“这是还保留着原生态生活方式的各地民族共通的东西,人们聚在一起,手拉着手,头顶苍天,脚踩大地,只要不断重复着简单的动作,就能够给彼此带来内心的感动和幸福,我们还要什么呢?

演出结尾,两位老人带领着一队人向一个方向走远,他们回家了,灯光熄灭,沉浸在黑暗中的嘉宾一时还回不过神来,没有通常时装秀完毕的鲜花和掌声,大家在静默中被指引着来到楼下的广场,铁锈色的小剧场幕墙上打出“无用回家”4个字,一束暖色灯光洒在马可身上,她一袭暗红色麻布长衫,用轻微的声音感谢一连串的人。

“我什么都不想说了。

”两周后,她对记者说,本来想解释无用到底是什么,但那一刻,她觉得语言太苍白,她想说的一切都尽在演出中了。

无用到底要做什么?

在一篇写于2007年的文章《我对服装设计师身份的认识》中,她给出答案:

“我不满足于服装在生活中的实用性和装饰性,我深信最伟大的最高尚的创作动机应该是出于关心人,对人本身的终极关怀——关心人的情感、关心人的精神世界。

这种关心包含了爱,但比爱更为宽广,更无条件。

(节选自《人物》2014年10月号)

1.文章从哪些方面介绍了设计师马可的精神品质?

请分点概括。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席代岳:

退役将军还是巨著译者?

席代岳,1939年生于湖南,后移居台湾,1959年进入台湾陆军军官学校,在军中任职多年,亦曾在军校任教,对战史深有研究。

退休后投入文字工作,出版了多部译作。

问:

很多历史专家都不敢翻译《罗马帝国衰亡史》这本大部头的书,他们可能是怕被别人抓了把柄,您说您是不怕的,这心态是不是和您的军人出身有关?

答:

一个军人要养成无我无畏和勇往直前的习性才能面对残酷的战争。

然而我翻译本书,始终抱着戒慎恐惧和小心翼翼的态度,一定得让自己的译文对得起原作者和读者。

面对任何批评和建议,因为我不是专家学者,没有先入为主的成见,总是会虚心检讨自己。

问:

能具体谈一下您的翻译风格吗?

答:

翻译不比创作,要追随原作者,自己不能任意发挥,要受到相当的约束。

所以译者的风格在于文字的处理和掌握。

我翻译西方古代经典,从没有遗漏或省略一句,更不会任意增添,要绝对忠实原作。

西方经典的原文表达有很多方式,但译文一定要符合国人的阅读习惯,洋化的语句要减少,达成精练、简洁和优雅的要求。

在进行翻译时,我的程序是逐段翻译、逐节修饰和逐章订正,交稿之前从未停止修饰和订正。

另外,我非常重视诗的翻译,诗的翻译不能拘泥于字面的含义和文句的规范,架构和体裁要能合乎古文的格局,要讲究对称的美感和音韵的调和。

问:

能否介绍一下您的阅读历程以及这些书对您翻译的影响?

答:

我从小就喜欢看小说,中学以古代章回小说和武侠小说为主,也看了大量西洋的文学著作。

当时家中很穷,没有钱买书,只能到书店站着看,经常一站就是五六个钟头,高中的时候还背了大量的诗词,很多首到现在还背得出来。

进入军校以后,看了很多战史,有一阵子对宗教很有兴趣,读了《圣经》《古兰经》和很多佛教经典。

所以我认为自己可以翻译这本书,在于对西洋的战史和宗教有相当的认识。

翻译工作不仅要求译者有专业的素养,而且要求译者有丰富的知识。

知识要靠读书才能累积起来,所以养成读书的习惯非常重要。

读书有约有博,翻译的工作与做学问大相径庭,情愿博不必约,所以我读书的历程和兴趣,对于从事翻译有很大的帮助。

问:

媒体曾提到老师每天凌晨两点开始,一直工作到晚上八点,每天翻译十二小时。

您为什么会一直保持这样的作息来翻译?

答:

我翻译本书大约三年半。

大致每天是早晨二时起床,全心全力投入工作,七时早餐,接着译书到十二点,午睡约一个小时,开始修订译稿或查证数据至五时,六时晚餐,八时就寝。

每天只做四件事,就是睡觉、烧饭、散步和译书。

我曾经撰写一副对联,“摆脱三朋四友,蛮荒世界,难免见鬼;弃绝七情六欲,孤独岁月,总算成仙”。

现在我已七十五岁,仍能保持年轻人的干劲,可以自得其乐地工作下去。

最后我要表达一点意见,希望对读者能有所裨益,那就是任何工作只要开始就不嫌晚,只要努力就有收获,我六十岁后才着手翻译,坚持下去没有松懈,所谓“功不唐捐”就是这个道理。

2.根据第二处答问,概括席代岳先生在翻译风格上的追求。

(不超过25个字)

答:

 

 

3.如果有志成为一名翻译工作者,从席代岳先生的谈话中,你能获得哪些启示?

请分条概括。

答:

 

 

 

 

大二轮专题强化练与考前增分练

定点练19 细心筛选,准确归纳,做好重要内容概括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为什么称单克隆抗体为生物导弹

1984年10月15日,瑞典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医学院宣布,米尔斯坦、科勒两人因从事免疫系统的研究和“发现生产单克隆抗体的原理”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什么是单克隆抗体呢?

在生物工程中,有一类似导弹的东西也具有精确的导航系统,具有高度的专一性、准确性。

它只与人体中某些特殊物质结合,以改变其特性,使它们失去活性。

它这独特的性格,引起世界生物学者的高度重视。

它就是生物导弹——单克隆抗体。

抗体是在抵抗外来者侵入生物体时,生物体自身的B淋巴细胞产生的能与入侵者结合的自卫系统。

生物体中有100万种B淋巴细胞,而每种B淋巴细胞可产生一种抗体时,它们恰似100万枚导弹,保护着生物体。

当某种细菌侵入人体时,人体就能产生相对应的抗体与细菌的特定物质结合,这个物质被称为抗原。

一旦抗原与抗体结合,人体便会产生一连串消灭入侵者的反应。

在消灭入侵者之后,人体内仍保留了这种抗体,使得人体不再得这种病,如麻疹、猩红热、乙肝等等,都是如此。

但人体中并非生来就具有100万枚导弹,而是在抗原入侵人体时才产生。

我们平时爱打很多预防针,目的就是使人体中产生抗体。

当体内产生的抗体不足以消灭入侵者时,或者人体根本不能产生这种抗体时,人就生病了。

人们了解了抗体的特征,希望能针对某种疾病制造一种纯净的、特定的抗体,弥补人体中抗体的缺乏或不足,这种特定的抗体就是单克隆抗体。

单克隆是指一个细胞通过无性繁殖产生的细胞群,从这细胞中提取的抗体为单克隆抗体。

人们最先试图从血液中提取它,但结果是含量少、价格高、纯度低。

最后,又有人试用人工培养淋巴细胞的方法,但B淋巴细胞的活性差,不能在体外生存,希望又落空了。

1975年是值得庆贺的一年,英国MRC分子生物研究所米尔斯坦和科勒用生化的方法将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

这是一种既有旺盛的体外繁殖能力、又能产生抗体的细胞,经过人工培养,从中可源源不断地提取单一纯净的抗体,这个实验首先在小鼠身上获得成功。

杂交瘤细胞的成功,极大地震动了生物界,1981年米尔斯坦和科勒共同获得加尔登基金奖。

单克隆抗体已成为现代医学武器库中的新式导弹,因为它蕴藏着巨大的潜力是来自它那高度的特异性和精确性,因此成为生物技术中发展最迅速的分支。

它的最大优势是有希望成为癌症的征服者。

由于它的精度高,因此副作用小,不会像其他药物那样将健康细胞与癌细胞同时杀死。

现在科学家还将抗癌的单克隆抗体再与其他药物连接,将药物准确地带到癌变部位,这样更增强了“导弹”的杀伤力,好似增加了许多新的弹头。

单克隆抗体还可以用于疾病诊断,美国已有了单克隆诊断盒,可以诊断艾滋病、肿瘤、性病、乙型肝炎及细菌性感染等疾病。

它将会代替传统的抗血清诊断,因为它纯度高,灵敏度、特异性强,因而快速、准确。

单克隆抗体与相应抗体结合的高度专一性,被人们用于近代纯化分离难度极高的药物的载体。

将单克隆抗体制成5升的吸附柱,当含有尿激酶的混合液流过吸附柱时,单克隆抗体就像一块吸铁石,可将尿激酶全部吸附,这样可以提取纯尿激酶200克,足以治疗600人次脑水肿病人。

这吸附柱可以重复使用100次,回收率可达60%~100%。

根据《高技术杂志》的报道,1982年世界范围的单克隆抗体销售额仅为1500万美元,而1992年却超过50亿美元。

通过小鼠而获得单克隆抗体,用于人体后,容易使人产生过敏,因而人们渴望培养人体白细胞,以提取人单克隆抗体。

据《科学》报道,法国一公司免疫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已在试管内成功地培育了产生抗体的人类白细胞,特别是B淋巴细胞,这将成为开发单克隆抗体的里程碑。

对于“生物导弹”——单克隆抗体作为免疫诊断的有力工具正向小型化和家庭化发展,人类掌握这枚“生物导弹”,征服癌症等绝症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

(选自《自然科学名家名作中的为什么》,有删节)

1.简要概括单克隆抗体在医学上已有哪些具体应用。

答:

 

 

 

 

 

 

 

 

 

 

 

2.为什么称单克隆抗体为“生物导弹”?

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刘文典:

是真名士自狂狷

潘剑冰

民国学界的狂人甚多,但是即使在这么多狂人当中,刘文典也排得上号。

刘文典是国内研究《庄子》的权威,在他开设的“《庄子》研究”课上,他有一句经典的开场白:

“《庄子》我是不太懂的!

”那些初来乍到的同学一听,都想这位老先生没传说中那么倨傲啊,这不是挺谦虚的吗?

但刘文典接下来的话就让人大跌眼镜了:

“那也没有人懂!

刘文典一生引以为豪的学问并不止《庄子》研究一门,在联大时,他还讲过元好问、吴梅村的诗,并且放出大话:

“这两位诗人,尤其是梅村的诗,比我高不了几分。

当然,刘文典最当仁不让的是他在校勘学方面的成就,他对其子刘平章说:

“我的名呢,就是在校勘学方面可以留名五百年,五百年之内可能没有人超过我。

”代表刘文典校勘最高成就的《淮南鸿烈集解》和《庄子补正》,至今仍然是研究《淮南子》和《庄子》最重要的参考书之一。

不过,刘文典能够狂出全国性的名声,最关键还在于1928年他对蒋介石的冲冠一怒。

时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的蒋介石到安庆巡视,为了表示对教育的重视,蒋介石一到安庆就派人向刘文典传话,准备到安庆大学“训话”。

但是这个刘文典竟然以一句“大学不是衙门”拒绝了蒋介石到校“训话”的要求。

其实,刘文典还有很多不狂的时候。

刘文典在国学研究时抱着一种非常虔诚的心态。

刘文典在点校《淮南子》时,曾致信胡适道:

“弟目睹刘绩、庄逵吉辈被王念孙父子骂得太苦,心里十分恐惧,生怕脱去一字,后人说我是妄删;多出一字,后人说我是妄增;错了一字,后人说我是妄改,不说手民弄错而说我之不学。

所以非自校不能放心,将来身后虚名,全系于今日之校对也。

校勘《淮南子》需要查阅《道藏》典籍,刘文典听说北京白云观里珍藏有明朝正统年间刊印的《道藏》一部,于是托朋友帮忙住进白云观,得以翻看此典。

他在白云观潜心翻检《道藏》,足不出户,茶饭不思、寝食难安,以致患上严重的神经衰弱症,后养息调理了半年方才渐渐好转。

刘文典将“一字之微,征及万卷”作为自己校勘的格言。

其学生李埏在向他借阅一本有关唐三藏取经的书时,发现书的天头地脚及两侧空白处都布满了他的批注。

注文除中文外,还有日文、梵文、波斯文和英文。

傅来苏忆及此事时,不禁感慨老师“其知识之渊博,治学之严谨,令人叹为观止”。

“七七事变”后,刘文典因故未能及时南下,滞留北平。

日本人闻知这位国学大师的名声,极力引诱他出任伪政府之职,但刘文典软硬不吃,断然拒绝。

精通日语的刘文典在日本人面前不讲一个字的日本话,他说自己以“发夷声为耻”。

第二年,刘文典在友人帮助下,逃离北平,只身南下,“千里走单骑”来到西南联大,一时传为佳话。

后来,刘文典听说周作人变节的事情,义愤填膺,说:

“读书人怎么能那样不爱惜自己的羽毛呀!

到了1949年,昆明解放前夕,好友胡适邀请刘文典去美国,并为他联系好了在美国的具体去所,甚至为他们一家三口人办好了入境签证,但刘文典谢绝了胡适的好意,他说:

“我是中国人,为什么要离开我的祖国?

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全国思想改造运动中,表现得老老实实的刘文典竟顺利过关。

遗憾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