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二专题7教案全套.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818367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5.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7教案全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7教案全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7教案全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7教案全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7教案全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7教案全套.docx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7教案全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必修二专题7教案全套.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7教案全套.docx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7教案全套

时间:

_______年____月____日星期_____

课题: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单元综述】

概述了列宁时期、斯大林时期以及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这一较长的历史阶段苏俄、苏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线索。

1、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面对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势力的疯狂进攻,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度过了三年国内战争的困难时期。

之后由于出现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苏俄逐渐转向新经济政策。

2、斯大林时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走向现代化之路。

建设过程中,在国外资本主义包围和国内经济文化落后的背景下,苏联逐渐形成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苏联的国民经济发展迅速,从一个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成为强大的工业国。

3、二战后,苏联军事政治实力强大,成为与美国相抗衡的世界超级大国。

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斯大林模式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如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政治上高度集权等。

4、斯大林逝世后,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等苏联领导人进行了改革,但收效甚微。

5、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力图通过改革振兴苏联,但后期改革逐渐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国家逐渐陷入泥潭。

1991年,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苏联解体了。

【学法指导】

学习本单元。

可以以时间为主线进行前后联系,从整体上把握苏联者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及经验和教训,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也可以联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以达到总结苏联经验教训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目的。

第一节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期探索

【课标要求】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1、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殊性,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政治、经济形势。

2、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3、体会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勇气和创造精神。

(1)从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去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殊性,推动学生体会到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必然性。

(2)选用能够反映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政治、经济形势的部分史料,做一些叙事性的描述,使学生能够通过感知而认识转向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也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新经济政策实施后的积极成效,从而强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具有必要性”这一认识。

(3)指导学生从背景、目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等方面,列表呈现占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4)本节课的难点在于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必要性、临时性以及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

(5)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6)新经济政策的经济措施对我国的影响。

(7)苏联经济政策对我国建设和改革的启示。

【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能力:

简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意义。

分析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说明新经济政策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

⑵过程与方法:

阅读列宁《论粮食税》、《列宁全集》等历史文献,学习用历史材料说明历史问题的方法。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列宁为首苏维埃政权克服种种严峻困难巩固新政权的事实,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通过了解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出有益探索的事实,坚持求真、务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了解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实施前的时代背景、实施政策的目的、内容和意义。

二、难点:

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从这种转变中,能得到哪些经验?

【教学过程】

〖复习并导入〗

回顾历史必修1关于十月革命的内容。

教师讲述:

一战的进行,激化了沙皇俄国国内的矛盾,形成有利于推翻沙皇俄国统治的国内环境。

二月革命的成功,加速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到来;二月革命后列宁发表了《四月提纲》,坚决推动革命继续发展,把二月革命推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1917年11月6日午夜(俄历10月24日),十月革命爆发,以摧枯拉朽之势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从此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一)阅读第一目,思考:

1、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

2、如何评价《布列斯特和约》。

3、简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4、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5、思考讨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不是苏俄理想的政策?

6、材料解析:

┅┅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

我们取得了胜利┅┅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

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

“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

┅┅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

——列宁:

《论粮食税》

读一读这段话,说一说你对它是怎样理解的?

思路提示:

一项政策措施的实施意图和效果是多方面的,因此对一项具体的政策措施应该从多个角度去了解。

⑴“战时共产主义”的功劳(正面作用)是什么?

⑵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负面影响)是什么?

⑶为什么它是一种临时办法?

探究思路:

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了战时需要,把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高度集中起来,保障了红军的军备供应,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使苏维埃政权经受住了考验,站稳了脚跟。

⑵该政策实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如以极低价格强行征粮,甚至连农民必需的口粮、种子粮也予以征收,遭到广大农民的反对。

由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

⑶它是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

战时政策往往是出于应急目的,一般不适应和平时期的情况,大多只是一种临时办法。

(二)讲解

1、背景:

⑴新生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建立:

让学生回忆必修一专题八的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发动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1月7日凌晨攻占冬宫,取得胜利。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

措施:

对外苏维埃政府接受了条件十分苛刻的《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

⑵面临严峻形势:

引导学生看P115“知识链接”,指出1918年协约国对俄进行武装干涉,1918年下半年,苏俄失去了主要的粮食产地,四分之三领土落入敌手,整个苏维埃政权陷入重重包围之中。

面对如此险恶的形势,苏维埃政权采取了非常措施,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布列斯特和约》:

国家之间的条约也许用平等和不平等来判断太过于简单,可能更应该从该条约产生的作用来看。

列宁是真正的实用主义者,利用与德国签的不平等条约为苏俄政权赢得喘息机会。

假如德国取得一战的胜利,列宁也就成了俄国的李鸿章;然而列宁预测到了德国的失败,并在德国失败后宣布了取消俄德之间的不平等条约。

3、内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1918年夏开始推行,1919年形成一种特殊经济体制,1920年发展到高潮。

主要内容让学生看书后回答:

实行余粮收集制;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这些措施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4、评价:

⑴积极作用: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是有成效的,它最大限度地动员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为保卫苏维埃国家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前提。

这一政策的实施,对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在军事上起到了战胜敌人的保障作用;从1919年到1920年,红军粉碎了协约国策划的三次大规模武装进攻,捍卫了十月革命的成果。

⑵消极影响:

国家垄断全部经济,取消商品生产,实行平均分配,不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触犯了广大农民和工人的利益。

它不是无产阶级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后来遇到极大的危机,说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道路需要不断进行探索。

5、讨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不是苏俄当时的理想政策,也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它的出现显然是为严酷的战争和极端贫困的环境所迫。

为粉碎国内外敌人进攻,巩固苏维埃政权,并实现向共产主义过渡,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在当时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

因为它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了红军军事上的胜利,保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二、新经济政策

(一)阅读第二、三目,思考:

1、分析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

2、简述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3、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起到哪些良好效果?

4、分析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5、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说明了什么问题?

(二)讲解

正确把握新经济政策

⑴从必要性看:

①经过七年的国际、国内战争,苏俄经济遭到演那种破坏,日用品及其缺乏,人民生活困苦不堪,采取措施恢复经济成为当务之急。

②经济困难造成严重的政治危机。

广大农民开始对余粮收集制不满,许多地区发生农民暴乱;在城市,工人纷纷罢工;在军队,出现了水兵叛乱。

③当时苏俄的生产力水平较低,小农经济占优势,工业生产落后。

这从根本上决定了苏俄必须实施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政策。

⑵从可能性看:

①无产阶级已经掌握了国家政权和经济命脉。

②苏俄已经粉碎了帝国主义干涉,取得了战争胜利。

⑶实施该政策的意义:

①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

它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巩固了工农联盟。

②他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1、背景:

⑴经济危机:

指出,在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采用“战时共产主义”,导致各方面出现严重的经济困难。

⑵政治危机:

原因:

领导人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可以作为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一种手段。

因此,国内战争后,农村的余粮收集制反而加强。

表现:

引起农民、工人不满,1921年引起士兵不满,在喀琅施塔得发生水兵叛乱,表明新生政权面临空前政治危机。

2、内容:

农业方面:

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工业方面:

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借制和租让制的形式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企业。

流通方面(商业方面):

废除国家配给制和国家贸易垄断制.在坚持国家计划领导的前提下,实行自由贸易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分配方面:

废止平均主义的实物分配制,实行以工人技术熟练程度和生产效率为标准的劳动报酬级差制。

为了更好地贯彻物质利益原则.采取了多种分配形式,如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励制、提成制、分红制等。

3、效果: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减轻了农民负担,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有利于利用外资和技术设备,更快地恢复和发展工业。

商业方面,允许商品交换、商品买卖,这使农民获得了扩大再生产的资金,促进了商品流通。

实行按劳分配制,调动了工人生产的积极性。

4、新经济政策是在实施过程中逐步丰富、完善的。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什么?

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

新经济政策的重要特点,一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二是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开始从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找到了一条适合俄国的社会主义道路。

其影响主要体现在:

它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它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建设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是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伟大创造。

它的一些原则和经验,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新经济政策是在承认落后和自身错误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

但是由于后来的苏联领导人对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20世纪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