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舞蹈史复习资料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83333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舞蹈史复习资料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中国古代舞蹈史复习资料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中国古代舞蹈史复习资料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中国古代舞蹈史复习资料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中国古代舞蹈史复习资料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舞蹈史复习资料二.docx

《中国古代舞蹈史复习资料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舞蹈史复习资料二.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舞蹈史复习资料二.docx

中国古代舞蹈史复习资料二

中国古代舞蹈史复习资料

(二)

第一章原始舞蹈

一、崖画舞蹈

1、图腾舞蹈

图腾:

从初期母系氏族公社起,每个氏族就采取某种动物、植物、无生物或自然现象作为本氏族的名称即氏族的徽号,这就是图腾。

人们相信图腾就是本氏族的祖先或是与本氏族有血缘关系并能予以福佑的保护神。

图腾舞蹈的类别

(1)、动物图腾舞蹈:

飞禽、走兽、水族,模仿动物的动作。

(2)、植物图腾舞蹈:

仅次于动物图腾的第二生命体,特别是长年生长的木本植物。

(3)、无生物图腾:

日、月、山、川、水、火、土等。

2、祭祀舞蹈

通过祭祀活动,舞蹈逐渐变成一种风俗。

3、求偶舞

4、反映生产劳动的舞蹈

5、反映战争生活的舞蹈

二、部落舞蹈

在中国古代的传说中,从人类始祖伏羲女娲到各时期部落的氏族首领,都有自己的乐舞。

例如伏羲的乐舞叫《扶来》,歌颂伏羲发明结网、教民渔猎的功绩;神农氏的乐舞《扶犁》,歌颂神农氏发明农具、教民农耕的功绩。

下面摘要了几个远古部落的乐舞。

阴康氏之乐

葛天氏之乐

纪功舞蹈,为统治者歌功颂德的舞蹈(如《云门》、《大章》、《大韶》、《大夏》)

1、黄帝的乐舞

相传黄帝的乐舞叫《云门大卷》,简称《云门》,又名《承云》或《咸池》。

歌颂黄帝聚众万民,盛德如云,如祥云,福佑之兆。

同时,此乐舞还有祈求丰收,五谷丰登之意。

黄帝氏族以云为图腾。

2、尧的乐舞

《大章》,“大章”的意思是“尧之仁德,章明于天下”,尧是陶唐氏的领袖,由于他仁德如天,智慧如神,平章百姓,协和万邦,人们依附他就

像依附太阳,仰望他就像仰望云彩。

尧以此乐舞祭祀上帝。

3、舜的乐舞

禹的乐舞叫《大韶》简称《韶》《九韶》、《萧韶》等,它是以歌颂舜帝能继承尧之仁德为内容;用于庙堂祭祀的舞蹈,充满幻想,浪漫天真,色彩斑斓。

《史记》记载到:

鸟兽翔舞,萧韶九成,凤凰来仪,百兽率舞。

4、禹的乐舞

《大夏》,为歌颂禹治水有功和战天斗地的精神,禹命皋陶作《大夏》,表演时,舞人头戴皮制的帽子,上身赤裸,下穿素白褶裙,再现治水过程。

三、原始舞蹈的特征

1、强烈的功利目的

2、澎湃的生命激情

原始人跳舞,在于实现人的生命本质,追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舞蹈使他们在自身肢体的运动中感受生命的真实与伟大。

所以,原始舞蹈是在人类生存发展的目标刺激下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强烈、最纯粹、最充分的表现。

第二章三代舞蹈的分流

当奴隶制的建立使舞蹈告别了原始时代,舞蹈就逐渐演变为一部分人的艺术活动、宗教活动及统治者施政治国的手段,形成了功能特征上的分流状态。

一、表演性舞蹈的发端

从全民性活动变为娱人、娱神、教化的活动

娱人:

表演性舞蹈的发端,从夏朝开始,舞蹈进入了表演领域职业:

女乐,即以歌舞供奉奴隶主享乐的专职人员,甲骨文中专门记述为“舞臣”。

夏桀:

后宫有女乐3万人,造烂漫之乐,腐化不堪,倾向于艺术化。

商纣:

追求乐舞享受,让师廷作“北里之舞,靡靡之音”。

桀纣的共同倾向:

“以臣为美,以众为观。

二、纪功舞蹈的早期形成

反映歌颂统治者功绩的舞蹈,

禹《大夏》歌颂大禹治水,头戴皮帽,上身赤裸,下穿白裙,表现治水动作

商汤《大濩》纪念商汤求雨有功

三、巫舞《蜡祭》以歌舞祭祀与农事有关的诸神的礼仪,始于神农氏时代

《傩舞》是以驱鬼逐疫为目的。

祭祀仪式,以跳为主,叫“跳傩”,其“跳”的部分叫“傩舞”,每年举行三次。

第一次是暮春三月,命令国都居民在国城九门外行桀性之祭,以驱鬼,消除灾害,制止春季不正之气,都在国城门外举行,叫“国傩”(春季)。

第二次是在仲秋八月,天子举行傩祭,用以引导秋气通常舒发,此谓“天子傩”,第三次在冬季十二月,命令官员举行大规模的傩祭,在国门旁桀性祭神,此谓“大傩”。

五、礼崩乐坏

春秋战国初期,随着西周王权的崩溃,周初精心建立起来的“礼乐政治”出现了危机,致使“礼崩乐坏”的局面逐渐形成,“礼崩”是指周礼崩溃,由于礼乐之间固有的内在联系“礼崩”自然要引起“乐坏”,“乐坏”是基于维护周礼立场上言指的的西周雅乐被民间乐舞扰乱破坏,涌入宫廷,贵族之家,冲击着雅乐的统治地位,形成这样的关系,除“礼崩”的原因之外,与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不无关系。

郑卫之音

四、西周的“礼乐互补”

礼:

周初制定的一套礼仪典章制度、规矩和仪式。

乐:

指古代诗歌、音乐、舞蹈,三为一体的艺术。

周朝建立后,为巩固政权,建立一套严明的制度,来治国治民,保持社会有序,即以礼来区别等级贵贱,以乐来协调人际关系和情感,所以叫“制礼作乐”,也叫“礼乐互补”。

五、周初期:

六大舞、六小舞

周代:

“礼乐”意义上的“乐”,主要指“雅乐”。

“雅乐”与“俗乐”相对,多用于祭祀和宫廷礼仪场合,维护封建阶级和统治。

1、《六大舞》是周初整理前代的《云门》、《大章》、《大韶》、《大夏》、《大濩》等五个乐舞加上当朝新作《大武》组合而成。

2、《大武》分六段,含有诗、乐、舞,是一个综合的大型男子族舞,被称为武舞的代表。

3、《六小舞》舞蹈性较强,有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

《六大舞》和《六小舞》是我国古代宫廷舞蹈正式建立的标志,二者共同肩负着周礼所规定的教育和祭祀的使命,成为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章汉代舞蹈的发展

汉代是我国古代史上统一后的第一个盛世,汉代是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舞蹈广度、深度的发展都比先秦有了飞跃。

一、俗乐俗舞

1、巾袖舞

巾袖舞是舞者舞袖或执巾而舞,舞袖形式不一,有独舞、对舞,对舞中有男女长袖对舞,女子折袖对舞,女子长袖对舞,男子长袍博袖对舞,男子常服小袖对舞,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形象见于画像,土舞佣、画像石等,除单人、双人的袖舞,还有三人或多人的袖舞,“舞巾”的形象也不少。

如《长袖舞》、《巾舞》等。

2、执武器之舞,如《剑舞》、《刀舞》、《棍舞》、《戚舞》

3、执乐器之舞,如《鞞舞》、《铎舞》、《鼗舞》、《建鼓舞》等

4、载歌载舞,如《相和大曲》

二、四夷乐

四夷乐:

东方曰昧,南方曰任,西方曰朱离,北方曰禁。

汉武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对外开放的高潮,中外舞蹈开始交流,异域之风吹入中原大地,内地舞蹈的风格受其影响有所变化,但同时又更确立汉文化的统治地位。

1、鼓吹乐

源于北方少数民族的鼓乐,奏鼓吹曲,豪放高亢

2、羽舞

源于西南少数民族,舞者办成鸟形,执羽而舞

3、芦笙舞

源于西南少数民族,芦笙即乐器,又为道具,芦笙舞可用于择偶、庆丰收等

4、巴渝舞

是汉代主要的舞蹈,最早是居住在四川巴中地区,“板楯蛮夷”的舞蹈,这些人天性勇猛,舞蹈也具有猛锐气概,汉高祖非常欣赏,派宫廷乐人前来学习,因此这个少数民族的民间舞蹈进入宫廷,但渐渐被雅化,且退化雄风,后来成为各朝统治阶级歌功颂德的乐舞.

三、礼节舞和即兴舞

自娱舞蹈礼节性

“以舞相属”——社

交与个人价值的

认同

1、礼节舞,汉代有宾客间相邀起舞的习俗,古代称之为“以舞相属”:

一人起舞,属请他人,继舞以报,循环下去。

这种形式也是社会关系的反映,因此,礼节舞往往超出了舞蹈的范围,成为人际关系的表现。

2、即兴舞,汉高祖刘邦唱《大风歌》自舞,称即兴舞

妙用:

在特定场合巧妙的表达一些不便直言的心迹。

汉人善用即兴舞抒发心智,寄予情怀

四、汉代著名的舞人

汉代已有专门训练歌舞者的场所,舞人常在后宫贵族大夫家出现,因为有了竞争,汉代歌舞水平有了极大提高

汉代舞人身份有三种

1、倡——奴隶身份的职业性的技人

2、舞姬——家属中的善舞者

3、歌舞者——介于倡与舞姬两者之间的歌舞专业艺人

五、汉代国家乐舞机构

雅乐舞的机构叫“太乐署”

俗乐舞的机构叫“乐府”

可见在汉代我国俗乐舞取得了合法地位,成为宫廷歌舞的主要内容。

此外在西汉时有专门演出各种乐舞百戏的地方——上林苑平乐馆,是我国最早的广场艺术。

六、汉代百戏

同一空间,同时展现音乐、舞蹈、杂技、幻术等叫“百戏”,又叫“角抵戏”。

汉代民间俗舞是丰富多彩的,由于受汉代表演艺术强烈的综合性特征的制约,舞蹈通常在百戏中表演,¡°百戏¡±是包括音乐、舞蹈、杂技、武术、幻术、滑稽表演等多种民间技艺的综合性演出形式,百戏在汉代亦称¡°角抵戏¡±,其源头是表演蚩尤以其头角与轩辕相斗的《蚩尤戏》。

汉代百戏广泛的流传在宫廷、贵族和平民阶层中间,百戏在汉代最为昌盛,后期有些衰落。

七、汉代“舞赋”

“舞赋”是汉代出现的用文字体裁描写舞蹈的文学作品。

傅毅《舞赋》张衡《西京赋》杨雄《署都赋》

八、汉舞的艺术特征

汉代舞蹈是以楚舞为基础并吸收了外域和边疆舞蹈以及姊妹艺术营养而形成的。

汉代舞蹈既轻疾又顿挫,既刚劲又舒展。

汉舞这种多形态的美感,可以从当时描写舞蹈的文字和画像砖石上,获得强烈的印象。

汉舞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思想性和形式美两个方面。

思想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意识,一方面在于神仙幻想,一方面在于执着现实。

形式美体现在

首先,汉舞继承了春秋战国以来舞蹈讲求的轻盈之美。

其次,汉舞继承了“楚舞”风格。

“楚舞”是以折腰为特征、以轻盈曼妙为基调的战国楚地民间舞蹈

再者,汉舞对姊妹艺术有所借鉴,主要是在杂技、武术和幻术方面。

统一基调:

厚重的气势、内在的张力、古朴的柔美——泱泱汉风,天真狂放。

八、汉代舞蹈的艺术成就

汉代是俗舞的发展时期。

“俗”既是通俗,表现在技巧上大胆吸收武术、杂志,并与舞蹈自身的表现力相结合,发展了舞蹈的语汇与技巧,因此,“技艺并重”是汉代舞蹈的重要特点。

汉代有名的剧目《盘鼓舞》:

五盘、七盘

张衡《观舞赋》

¡°¡¡拊者啾其齐列,盘鼓焕以骈罗¡¡¡±

盘鼓舞的表演,演员丽服划一,容光灼烁,清展歌喉,抗袖而舞。

表演中队列似断还连,罗裙翩翩若燕。

舞者美目顾盼,流光四溢,纤腰似折,袖如素霓,声容无差,进退合度。

《盘鼓舞》是汉代宫廷女乐表演的舞蹈,舞者踏盘、踏鼓而舞。

当盘和鼓的数量不同,则舞名和表演形式就有所差异。

舞人腾踏于盘鼓之上、回旋于盘鼓之间,既有高难度动作技巧,又具柔美的舞蹈韵律的动态形象。

该舞蹈是在技巧、抒情两方面结合的优秀典范。

总之,如果说代是雅乐舞文化的高峰,那么两汉时代就是一个舞文化文化的高潮。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的舞蹈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舞蹈发展的阶段中一个相当重要的时期。

在此期间,汉族乐舞文化与外国及少数民族乐舞文化长期交流,大大推动了舞蹈的发展。

更为重要的是,当时舞蹈已经体现出对自身艺术规律的把握,从而出现了不少值得引起重视的现象。

总概:

纵情生色(混乱年代)、女乐发展(技艺性、表演性更强)、政体舞蹈(清商乐舞)、王权贵族所追求的

清商乐(包含一部分雅乐、俗乐,由中原旧舞和吴歌西曲组成。

清商乐舞来源于古代音乐、音调的定律,曹丕设立了¡°清商署¡±,主要表演俗乐舞)

一、清商乐舞

清商乐是魏晋南北朝俗乐舞的总称,清商乐有乐曲、歌曲、舞曲。

它是统治阶级贵族阶层专门享乐的女乐歌舞

(1)《明君》是表演汉代昭君故事的歌舞明君舞。

它是以汉代“昭君出塞”的故事为背景,创编的歌舞,由绿珠首演,歌舞有情有节,表现了王昭君背井离乡的哀怨之情和思乡望归的惆怅别绪。

(2)《拂舞》

执舞器“拂子”,拂子又名拂尘,为古时谈论家和道士手中所持之物。

《拂舞》是江南吴地的民间舞蹈,它是一个具有思想内涵的舞蹈。

《拂舞》到隋唐已不再执拂,并与汉代流传下来的《鞞舞》、《铎舞》、《巾舞》一起并称为¡°四舞¡±。

3)《白纻舞》原是三股吴地的民间歌舞,因着白色纻麻的美丽舞衣而得名。

“质如轻云,色如银。

”以舞袖为特征,舞姿轻盈、柔婉、流畅。

《白纻舞》是南朝女乐歌舞中著名的舞蹈,也是清商乐中的著名舞蹈,它的技巧和表情在这一时期有一大进步,丰富了舞蹈艺术的抒情性,对后世表演性舞蹈起到一定的影响。

晋、宋间,《白纻舞》不仅是表演性舞蹈,还用作娱神祭祀,南朝梁以前《白纻舞》多为独舞,梁时出现群舞。

关于舞袖,晋、宋多用宽袖,齐至隋唐有的用长袖,更显示出该舞¡°袖如素霓¡±之美。

《白纻舞》在从民间到宫廷的流传过程中,逐渐演变,从较朴实的民间歌舞转变为艳美缠绵、带着浓厚的贵族文化色彩的宫廷舞蹈。

4)《鸜鹆舞》

这是一个模拟鸟的形态的舞蹈,通过模仿鸜鹆鸟的外部形态来证明自我的内在精神,它的价值不在于单纯模仿动物的本质,而是通过“传神写照”来表达一种“如鸜鹆之孤傲,如云质高洁”的主观情感。

5)《吴歌》《西曲》

江南吴歌,荆楚西声。

“吴歌”“西曲”是盛行于长江流域的南方歌舞,是南朝清商女乐的新作,是有歌、有曲、有舞的民间乐舞形式,在南朝宋以后特别兴盛。

(反映男女爱情居多,风格大多数婉丽、悱恻、闲雅、舒曼)

《吴歌》舞蹈比西曲更柔曼,但舞曲较少,代表有《前溪舞》,这个舞流传至唐仍盛传不衰。

《西曲》中有《翳乐》舞者执翳,用其遮掩自己或炫耀自己,吸引对象。

吴歌》《西曲》共同点,都出自民间,并以爱情内容为主,传入宫廷后仍保持了质朴热情的风貌。

纵观魏晋南北朝的清商乐舞,其特征有:

1、抒志言情如《白纻舞》

2、飘逸闲雅如《鸜鹆舞》

3、以目传情

4、以轻见长

5、以妙取胜

二、胡乐胡舞

“胡”是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民族的泛称,胡乐胡舞即是指西北少数民族的乐舞。

“胡乐胡舞”风格潇洒、劲健、奔放、明快、痴狂、无拘束,具有阳刚之美,这正与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追求的放达不羁,超然自得的时风相一致。

因此,十分易于当时社会的接受。

胡乐胡舞的流行:

1、齐后主“高纬”喜爱胡戎乐。

(羌族)

2、北周明帝年间,黄帝迎娶了突厥的女儿“阿史那氏”带来了康国和龟兹等地的音乐舞蹈家和作品,后将此定为雅乐

3、梁代时,羌胡伎乐最为盛行。

胡乐胡舞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龟兹乐”。

龟兹是古代西域龟兹地区的音乐舞蹈。

龟兹在今新疆库车县一带,龟兹地区乐舞繁盛,通常体态呈S形三道弯,“撼头弄目”脚下腾跃。

龟兹乐是西域乐舞中受天竺乐影响最深的乐舞。

三、唐代舞蹈的奠基

唐代舞蹈无论是种类、编舞技巧、表现方式,在古代舞蹈史上都是令人瞩目的,因此唐代舞蹈享有“高峰”的盛誉,而魏晋南北朝舞蹈正是唐代舞蹈走向高峰的序曲,具体表现在:

1、独立性与表现性态势

2、中西融合

《西凉乐》中的舞蹈叫“方舞”,脚下步伐动作是西域型的,但总体基调仍带着浓厚的中原色彩。

《西凉乐》是继承传统、融合异风、勇创新声的产物,在东魏、西魏、北周之际被称为“国伎”,并为时俗所尚。

《西凉乐》完全没有拘泥于汉族或西域民族乐舞的风格二进行了大胆的突破。

它是南北朝为历史献上的第一部杰出的中西结合的作品,开创了中外乐舞艺术兼收并蓄、融合出新的先河,为唐代的宫廷燕乐以及其他乐舞广泛吸收外来乐舞进行融汇变通,提供良好的借鉴

3、“软舞”之准备(文舞)

凡动作柔缓轻曼,脚下动作较少,力度较柔的舞蹈都称为“软舞”。

“软舞”是唐代舞蹈的精华之一,魏晋南北朝是“软舞”的准备阶段。

当时的《白纻舞》、《明君舞》、《前溪舞》、《拂舞》等都具有软舞的性质即讲究舞袖、运腰,并求轻、贵柔,特征表现为行云流水般的韵律。

4、“健舞”之先声(武舞)

凡舞蹈劲健矫捷、力度较强、雄健猛锐,注重脚下腾踏跳跃的舞蹈称“剑舞”。

“健舞”是唐代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胡旋》、《柘枝》、《剑器》等。

5、燕乐的基本构架

包括“九、十部乐”、“坐、立部伎”、“健舞”、“软舞”、“大曲”、“歌舞戏”

天竺乐

龟兹乐

高丽乐

安国乐

疏勒乐

高昌乐

康国乐

魏晋南北朝在历史上是一个大动荡的时代,在乐舞文化上,是中外各族乐舞文化大融合的时期,它的舞蹈多姿多彩,有汉族,少数民族,国外各种舞蹈。

风格上刚健、柔软各不相同,舞蹈的审美取向“任情恣意”无遮无掩的表达思想感情。

舞蹈走向独立和表演性的发展道路,为隋唐舞蹈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舞蹈变革的人文基因

1、社会变革与主情倾向

2、情感与形式契合的内驱力

3、门阀氏族的及时行乐

五、古代舞蹈理论的初级形式

1、诗歌型的舞蹈批评

2“气之动物”的理论价值

第六章唐代舞蹈

唐代是中国古代舞蹈发展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

唐代舞蹈式样之多、种类之全、分类之细,皆为历代所不能企及。

从¡°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的《剑器舞》,到¡°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的《胡旋舞》;从朝会大典所用的《九部乐》、《十部乐》,到宴享娱乐表演的《立部伎》、《坐部伎》,无一不在历史上享有盛誉。

在唐代,舞蹈是各个阶层社会生活中一种极为普遍的娱乐手段,因此,唐代舞蹈空前繁荣。

燕乐

《燕乐》是以歌颂统治者、祝福唐代兴盛为主要内容的。

乐分四部分舞用二十人。

《景云乐》舞八人,《庆善乐》舞四人,《破阵乐》舞四人,《承天乐》舞四人。

清乐

《清乐》中的乐舞,大多原是民间的音乐舞蹈,后被宫廷采用,冠以¡°清商¡±之名,作为宴享娱乐的表演节目。

其中,像《明君》、《铎舞》、《白纻》、《前溪》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在¡°十部乐¡±中《清商》舞四人,¡°舞容闲婉,曲有姿态¡±。

一、唐代宫廷舞蹈分类

1、偏重于礼仪性的舞蹈

(1)《九部乐》燕乐、清乐、西凉乐、高丽乐、天竺乐、安国乐、龟兹乐、康国乐、疏勒乐

《十部乐》同“九部乐”

凡大宴会,则设十部之伎于庭,以备中外。

一曰燕乐伎,二曰清乐伎,三曰西凉伎,四曰天竺伎,五曰高丽伎,六曰龟兹伎,七曰安国伎,八曰疏勒伎,九曰康国伎,十曰高昌伎。

西凉乐

《西凉乐》是一部中西结合的乐舞。

广义的“西凉乐”指具体有西凉地域风格特征的乐舞,狭义的“西凉乐”指隋唐部伎乐舞中的《西凉乐》。

天竺乐

《天竺乐》即古印度的乐舞。

印度古典舞蹈来自寺院。

所以《天竺乐》带有浓郁的印度风格和宗教色彩。

高丽乐

《高丽乐》为古代朝鲜族的乐舞,此舞的特点是“极长其袖”,有“长袖”、“广袖”两种不同的形态。

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龟兹乐

都是西域舞蹈,具有奔放、潇洒的特点。

高昌乐

大量吸收了中原的舞蹈文化,而且有些弯曲按时中原舞蹈再现。

(2)《坐部伎》《立部伎》

唐代宫廷将乐舞节目的水准的高低,按演出形式划分为“坐部伎”、“立部伎”

坐部伎——室内厅堂表演,堂上立奏,人数较少的小型表演

立部伎——室外广场庭院演出,堂下立奏,上百人表演

坐、立部伎体现的是对统治阶级的歌颂,但不放弃乐舞的艺术性,坐部伎艺人水平最高,立部伎次之。

2、从典礼宴享转向祭祀的舞蹈。

《破阵乐》《庆善乐》《上元乐》是规模较大,影响突出的三部乐舞,在唐代被称为“三大舞”,都被修为雅乐。

《破阵乐》,太宗所造。

太宗为秦王时,征战四方,民间歌唱《秦王破阵乐》之曲。

及即位,使吕才重谱乐曲,李百药、虞世南、褚亮,魏征等创作歌词。

舞者一百二十人,披甲持戟,甲以银饰之。

音律高亢慷慨,舞容纵横凌厉,享宴奏之,天子避位。

《破阵乐》是根据唐太宗李世民所绘制的“破阵乐图”编排而成的,它是传统武舞的继承和发展。

李世民所绘制的“破阵乐图”算得上是中国最早的舞谱雏形。

《庆善乐》,太宗所造。

太宗生于武功之庆善宫,既为天子,宴于庆善宫,赋诗谱曲,以成《庆善乐》。

舞者六十四人,穿紫色宽袖裙襦,黑发皮履,舞蹈安徐,以象征文德和洽,天下安乐。

《庆善乐》是宣扬文德的舞蹈,由64个儿童表演。

《破阵乐》《庆善乐》反映了既要以武功取得文政权,又要以文德治理天下。

《上元乐》,高宗所造。

舞者一百八十人,穿五色云衣,象征元气,故日《上元乐》。

《上元乐》是一个富于宗教气氛的舞蹈,将皇帝当作天神来歌颂,舞人穿上有云水纹的五彩衣,“以象元气”。

3、单纯欣赏娱乐的舞蹈

这类类舞蹈包括健舞、软舞、大曲、歌舞戏。

唐代舞蹈按舞蹈风格划分,分为健舞、软舞。

它们多是独舞或双人舞、动作技巧水平较为高超。

①健舞—动作矫健有力,节奏明快

《剑器舞》舞人执剑而舞,唐代著名的舞伎:

公孙大娘。

《柘枝舞》著名的西域舞蹈:

舞姿美妙,表情动人,鼓声强烈,服饰艳丽。

《胡旋舞》中亚传来,以迅疾的旋转,缤纷的舞姿,柔韧的体态为特征。

②软舞——动作抒情优美,节奏舒缓

《屈柘枝》:

《柘枝》在中原流传过程中逐渐与中原乐舞相融,婉约清丽。

《绿腰》:

又名《录腰》,女子独舞,突出腰袖,轻、柔的舞蹈风格。

与前代的《白纻舞》类似。

《录腰》曾编为不同调式的琵琶曲独奏,其主旋律还是一首广为传唱的流传的歌曲,《录腰》又是舞曲,《绿腰》就是依此曲编舞而成。

《春莺转》:

唐代创制的软舞,乐声如鸟鸣般有没动听。

《春莺转》曾传到日本、朝鲜。

③大曲——唐代大曲是在继承汉代《相和大曲》的基础上,吸收西域乐舞形式,进一步创新而成的,它是融音乐、舞蹈、歌唱于一炉的多段体乐舞套曲。

散序——中序——破

④歌舞戏——很大一部分是表现某种风格和比较单一的情绪舞蹈。

另一部分是歌、舞、白的一种综合体,能表现一定的故事情节与人物的歌舞戏。

歌舞戏属早期的戏剧形式。

《踏谣娘》根据真实的故事而编,饮酒丈夫殴打美貌妻子。

《钵头》人兽争头的故事。

《大面》兰陵王(面部秀美,戴面具而战)

二、其他表演性舞蹈

1、《菩萨蛮》

这是一个具有佛教色彩的女子群舞,由宫廷伶官李可及编舞,是在西南民族乐舞基础上改编创作的,作为词牌名的《菩萨蛮》一直流传至今。

2、《叹百年》

唐代一个著名的悲舞,是公元870年李可及为悼念同昌公主二创作的大型女子群舞,舞者数百上千人

李可及,唐代艺人。

唐懿宗时为宫廷伶官。

擅演参军戏。

通音律,能啭喉唱新声曲,音辞曲折,称为¡°拍弹¡±,流行民间。

编有大型舞蹈节目《叹百年队舞》、《菩萨蛮队舞》等

三、民间歌舞

1、《踏歌》

“踏歌”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自娱性民间舞(在汉代已有记载)它不是对某一舞蹈的专称,而是古人对以脚踏地为节,载歌载舞的群众自娱性歌舞的通称。

“踏歌”指的是踏地为节,联袂而舞,边舞边歌的舞蹈形式。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

唱尽新词看不见,红霞影树鹧鸪鸣¡¡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

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

¡±

¡ª¡ª刘禹锡《踏歌词》

君若天上云,侬似云中鸟,相随相依,映日御风,君若湖中水,侬似水心花,相亲相恋,与月弄影,人间缘何聚散,人间何有悲欢,但愿与君长相守,莫作昙花一现。

¡ª¡ª孙颖

《踏歌》到唐代极盛,有三大特点:

(1)、歌唱:

通一曲调即兴填词,反复传唱。

(2)、踏地:

随着歌唱的节奏,以脚踏地。

(3)、舞袖:

有激烈的“振修”和随身体运动的头部动作。

2、《泼寒胡戏》

¡°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满咸洛。

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

¡±

¡ª¡ª元稹

《泼寒胡戏》是一种泼水歌舞,是在腊月间举行的一种群众性歌舞娱乐活动,在大街上,人们穿着漂亮锦绣的“胡服”,骑着骏马,在一片鼓乐声中相互追逐泼水。

有许多人裸露着身体、鼓舞跳跃,十分热闹。

四、乐舞机构和舞谱

宫廷设有太乐署:

掌管祭祀宴享

1、乐舞机构教坊:

掌管各种娱乐欣赏的乐舞

梨园:

教授和演奏最高水平的乐舞

太乐署:

《汉书¡¤礼乐志》明确记述:

当时的乐府员工﹐经过裁减﹐余下47%﹐并入太乐机构。

晋﹑隋间﹐有¡°太乐乐府¡±之名﹔《隋书¡¤音乐志》郑译乐议讨论¡°三声并戾¡±﹑¡°三声乖应¡±问题﹐前称乐府﹐复称太乐﹐可见这一时期乐府与太乐仍为同一机构。

唐代在太乐署之外﹐无乐府之名﹐另设教坊与梨园。

此后就不再有乐府机构的设施。

至唐代﹐太乐署仍然兼管雅﹑俗乐。

下设郊社署、太乐署、鼓吹署、太医署、太卜署。

太乐署有乐正八人,从九品下;开元二年(714),京、都皆置内教坊使。

鼓吹署亦有乐正四人,从九品下。

教坊:

官署名。

唐高祖置内教坊于禁中,掌教习音乐,属太常寺。

武则天如意元年(692年),改为云韶府,以宦官为使。

玄宗开元二年(714),又置内教坊于蓬莱宫侧,京都置左右教坊,掌俳优杂技,教习俗乐,以宦官为教坊使,后遂不再属太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