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鸟的天堂.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82846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鸟的天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3鸟的天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3鸟的天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3鸟的天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3鸟的天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鸟的天堂.docx

《3鸟的天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鸟的天堂.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鸟的天堂.docx

3鸟的天堂

3鸟的天堂

明细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茫、桨、律、榕、隙、耀、暇、抛”8个生字,会写“灿、烂、竿、茫、桨、规、律、支、株、缝、隙、耀、梢、寂”14个生字。

正确读写“灿烂、竹竿、白茫茫、规律、缝隙、照耀、树梢、静寂”等词语,积累文中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3.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南国的美丽风光,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众鸟纷飞的景象。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悟文中描写大榕树茂盛的语段以及描写众鸟纷飞的语段,感悟并学习作者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课文的学习,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感情。

重难点

重点感受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难点体会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教学与方法推荐

教法1.把质疑问难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2.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3.恰当的运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质疑问难。

师生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上网查阅有关《鸟的天堂》的资料(文字、图片等),开资料展示会。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2.有关榕树的资料、图片、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激发兴趣。

  1.齐读课题。

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法?

(鸟栖息的地方,鸟的乐园、有很多鸟……发挥学生想象。

  2.这个鸟的天堂在哪儿?

你知道吗?

(一棵大榕树)

  3.介绍资料:

这棵大榕树在哪儿?

结合你课前查找的资料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这棵大榕树在广东省新会县的天马河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每年都长出许多气根,从树枝上倒挂下来,钻进土里,过些日子又长出新的枝干来。

这样不断生长,它已长成了榕树林,占地达16亩。

被当地人称为“神树”。

“天堂中的乐园”。

又因为上面栖息着许多鸟,被人们称为“鸟的天堂”。

  4.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巴金爷爷去看一看那棵独特的大榕树。

  二、自由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1.指名读文,读准字音。

  投影出示练习:

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

  

  2.自学生字,掌握字形。

  重点指导:

  梢:

形声字,与“稍、捎”区分。

  暇:

左边是“日”,注意与“瑕”区分。

  3.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借助工具书解决。

  灿烂:

光彩鲜明耀眼。

  陆续:

前前后后,时断时续。

  展示:

明显地表现出来。

  留恋:

舍不得离开。

  不可计数:

没有办法来计算,形容数量很多。

  应接不暇:

形容人或事情很多,接待、应付不过来。

暇:

空间。

文中指鸟太多,看不过来。

  三、理清文章的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

巴金爷爷几次经过鸟的天堂?

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2.汇报交流。

  学生甲:

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第一次看到的是大榕树,第二次看到了许多鸟。

  学生乙:

课文5—9自然段写的是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的情景,10—13自然段写的是第二次经过时所见到的情景。

  3.理清课文的脉络。

  

(1)作者是按游览的顺序写的。

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2)学生汇报:

  课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1—4)作者和朋友划船出去游玩。

  (5—9)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见到的景象。

  (10—13)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见到的景象。

  (14)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留恋和赞美。

  四、分小组合作读课文。

第一课时作业设计

               

一、给下面的字加上偏旁,组成新字再组两个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众鸟纷飞的景象。

  2.学习作者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

  3.有感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导入:

请同学们先听一段乐曲,听后说一说你有什么感受?

(播放《百鸟朝凤》录音带。

鸟很多,鸟的天堂——板书。

  2.这节课,我们就和巴金爷爷一起去广东新会县天马河上一个被人们称作“鸟的天堂”的地方去看一看,巴金爷爷两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截然不同,第一次看到的是(学生接:

大榕树),第二次看到的是(学生接:

鸟)

  3.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快速阅读课文,体会一下榕树给你什么感受?

鸟儿又给你什么感受?

  (榕树——大、茂盛;鸟——多、欢快)

  二、重点感悟。

体会榕树的奇特美和群鸟纷飞时的壮观景象。

  

(一)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部分,抓住重点词句深入体会,体会后放出声音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用朗读的形式加以汇报。

  

(二)汇报交流。

  大榕树:

  1.大

  学生甲:

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1)汇报读,其他同学听读:

哪儿读得好?

为什么?

你听出了什么?

从哪儿听出来的?

(从不可计数体会出枝干数目很多,说明树很大。

  

(2)重点体会“真”字。

  两个“真”有什么不同呢?

听老师读,体会一下。

  出示投影:

  

  学生体会出:

第一个“真”意思是本来的,实际的。

第二个“真”指的是确确实实。

应读出惊叹的语气。

  学生乙:

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3)重点体会“又”字。

指树根很多。

  出示图片:

谁来指一指哪些是气根?

(体会根上生枝,枝上又生根,独木成林的景观。

  学生丙:

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棵大树卧在水面上。

  (4)体会“卧”字。

(树占地面积大。

  (5)这株大榕树占地面积有多大呢?

谁查找到了这方面的资料?

(学生答:

一万多平方米。

  (6)课下大家丈量了操场和教室的面积,大家计算一下:

合几个操场?

几个教室?

(结合具体情况请学生作答。

  (7)经过换算,你有什么感受?

(简直太大了。

  2.茂盛。

指名读句,谈体会。

  学生甲: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的上面,不留一点缝隙。

(不留一点缝隙,说明树叶多。

  

(1)重点体会“推”。

请同学们演示,说明叶多而密。

  学生乙:

地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2)重点体会“颤动”。

  (3)同学演示,体现微微地动态。

  (从中我们体会到榕树的生命力非常茂盛。

  学生丙:

从对大榕树特点的描述中,我们看出作者不禁在内心深处发出感叹:

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3.看录像:

榕树的大与茂盛。

  4.请学生反复朗读这部分内容,突出重点词句,体会榕树的特点,在读中表达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受。

  5.请学生画板画,体现榕树大而茂盛的特点。

  鸟

  1.播放课件录相:

“群鸟纷飞”的场面。

使学生形象地感受这部分的动态美的描写。

  2.导语,让我们走进课文,欣赏热闹的场面。

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尽情地感受这部分所描绘的美。

  3.再次默读课文,思考:

从哪些重点语句中能够体会出这里的鸟儿多?

  4.学生汇报。

  学生甲:

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

  两个“到处”说明鸟很多。

  学生乙:

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

  我们体会了“应接不暇”。

应接不暇的意思就是说人或事情很多,接待,应付不起来。

在课文里是说鸟太多了,眼睛看不过来了。

  学生丙:

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有的……有的……有的,说明鸟的姿态很多,种类也很多。

  学生丁:

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我们从中体会到鸟儿很欢快,快乐地叫着。

  5.教师借机指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那么,请大家想象一下,树上还有什么姿态的鸟呢?

(学生发散想象。

  6.看到这么一棵奇特的榕树,领略到树上鸟儿欢腾的场面,作者又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

  学生齐读(投影出示)

  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7.教师追问:

  

(1)从这句话中,你发现了什么?

  (第一个鸟的天堂有引号,而第二个则没有。

  

(2)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有什么不同的含义吗?

  (第一个鸟的天堂指的是这棵大榕树,第二个鸟的天堂指的是真真正正鸟的天堂。

鸟儿在这里栖息繁衍,过着幸福的生活。

  8.配上欢快的音乐,把美术课上画的小鸟,“放飞”到大榕树上。

  9.再读课文这一部分,体会热闹欢快的场面。

  三、了解榕树成为鸟的天堂的原因。

  1.什么原因使这棵大榕树成为了“鸟的天堂”呢?

  2.学生根据查找的课外资料或其它知识加以介绍分析。

  3.小结:

榕树的枝繁叶茂为鸟类提供了生存空间、食物、水分,当地的居民爱鸟、护鸟,同时鸟的粪便成为榕树生长的有机养料。

使这棵榕树长得愈加的繁茂。

  四、思维拓展,深化主题。

  1.播放“鸟的天堂”的完整课件。

  2.出示思考题:

  请你以导游或小鸟儿的身份,向游人介绍这里的景象。

介绍的形式可以自由选择。

如写导游词、写诗,顺溜……。

  3.学生分头准备。

  4.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学习的感受。

汇报交流。

  五、总结全文。

  大榕树被大自然赋予了旺盛的生命力,成为了鸟的天堂。

作为人类也要保护动物。

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

  附: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

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

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学习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来。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背诵3、4自然段。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

(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

(葡萄)

       (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2、导语: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它有脚。

)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

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

(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

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3、对课题质疑。

     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

(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

让我们走进课文。

     (置换角色,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

    

(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

(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

      (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

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

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

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探究,理解一二段

   1、读第一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

(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

   2、欣赏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

  四、布置作业,重视语言积累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3、4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

(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二、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

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交流话题一:

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

这是一种动态的美。

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

”)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

(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

)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

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

(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

)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

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

(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交流话题二:

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

出示图片:

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脚的样像什么?

颜色是怎样的?

课文是怎么写的?

再读一读。

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

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

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

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图文结合,不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还了解作者的观察很细致。

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交流话题三:

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

(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

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突破了教学难点。

    交流话题四:

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

(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

)“……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

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

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

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

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

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

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语文教学要有人文性。

在自然现象中渗透人文熏陶,在读中不知不觉内化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三、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

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

(1)观察细致。

(2)要抓住特点观察。

(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观察方法,使理论和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读写结合,学有所用,既是对原有知识的巩固,又让学生在练笔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2、课外查询资料:

(1)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平。

(2)爬山虎的有关知识。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语文的学习需要课堂外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而查阅资料,就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

  板书设计:

 

               25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

嫩红 嫩绿 绿得新鲜 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

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

牢固 萎了   

  课后评析:

  一、把学习的主动权始终还给学生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以趣味谜语、亲切谈话、课题质疑的形式激发他们探究渴望能的欲望。

请小老师带读生字,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学习,给他们充分读、思考的时间,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还语文课堂以朗朗的读书声

  阅读教学要以读文本,要让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

课始,学生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理清了课文脉络。

接着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段落去读去思考和感悟。

在理解叶子的动态美和静态美后,配乐和画美读,在读中培养了语感,在读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在渗透爬山虎脚的攀登精神后,让学生再读,学生就会感受文字富于生命气息,获得了情感的体验。

  三、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

  本教学比较好地实现了信息技术和理解内容的结合。

如果课件出示过早,那些直观形象的画面容易代替学生的思维,代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

我在教学适宜时机运用多媒体,提高了教学效率。

  1、再现美景,激发情感。

在学生充分通过语言文字品味爬山虎叶子的美丽之后,为了进一步激发情感,在音乐声中边请学生欣赏爬满山坡、墙头、岩石的情景,边请学生有表情、有节奏地朗读,使形象与情感融合,获得美的熏陶。

  2、再现过程,突破难点。

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以及它是怎么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我在学生自己读、画、议的基础上,再适时机地出示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样子和它向上爬的过程,这些形象直观的画面,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难点,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从中感受到要相信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把读书权交给学生,把说话权给学生,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阅读、感悟、思考、质疑、解疑,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再是在老师的牵引下被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同时,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突破难点,在读懂内容基础上,进行相应写的训练,使课文中的观察和写作知识实现迁移,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长大了

教学目标

情感与态度:

欣赏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悦纳自己,为自己的成长和变化感到自豪和愉悦。

行为与习惯:

从平时生活学习的小事中,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懂事的好学生,努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知识与技能:

能通过生活和学习中的对比,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

学习有计划、有目标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过程与方法:

探究学会关心他人的方法。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程度来看,二年级的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这些变化是在孩子们成长中不知不觉地发生的,是零散的,学生自己的感知并不全面。

学生并没有认识到这些变化是自己成长的具体表现,更不知道去欣赏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从学生的社会环境与生活基础来看,孩子从小到大得到了父母和家人太多的关爱,他们更习惯接受别人的关爱,而对他人付出的意识比较淡薄。

通过对学生的困惑和障碍分析,我们发现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小学生活,在各方面都有了进步。

与一年级相比,他们参加的集体活动、接触的人更多,对周围的事物有更多的兴趣。

但是,他们对自身的成长变化并没有明显的感觉,需要引导才能看到自己各方面的变化,充满信心地迎接中年级的学习。

因此,本课针对以上的学情分析,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能够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欣赏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逐步学会关心他人,做一个懂事的好学生。

针对学生实际,要想突破重难点,让学生有所感悟,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收集自己一年级入学时的照片、用过的作业簿、生活用品。

在课堂教学中,再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通过试穿用过的旧鞋旧衣等环节,让学生切身体会一下自己入学后在学习、身体、品德等方面的进步;利用“说说懂事的我”这样的环节,引导学生学会交流,学会表达,与人分享,为自己的成长而高兴。

通过制作成《成长记录袋》,进一步引导学生体验、分享成长的快乐;通过“夸夸我的班级”活动,让学生把关注自我进步的目光扩大到班集体的进步,感受班级取得的成绩是全体同学共同努力的结果,体会自己和班级共同进步的快乐。

教学重点

能够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欣赏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教学难点

逐步学会关心他人,做一个懂事的好学生。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卷尺及班级获奖奖状。

学生准备:

一年级时的作业本、成绩册、奖状及衣物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完成话题“成长大看台”的教材内容。

第2课时完成话题“我懂事了”的教材内容。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第1课时

活动一寻找成长的足迹

1.体验活动,导入新课

(1)出示学生一年级穿过,但现在穿小了的衣服和鞋子。

(2)请两名学生分别试穿。

(3)提问:

这不过是一年前同学们穿过的衣服和鞋子,为什么现在不能穿了?

(4)小结:

其实每个同学在生活中都遇到过这样的事情,突然发现自己的衣服、鞋子都小了,不能穿了。

这说明我们长大了,我们在成长。

2.现场测身高、体重。

提问:

和一年级时的身高体重相比,你们发现了什么?

(板书:

长身体)

3.学生交流研讨:

除了身体的变化,你们还从哪些地方发现了自己的成长变化?

(1)教师出示:

学生一年级的作业本和现在的作业本。

(2)提问:

对比这些作业本,你有什么想法吗?

(板书:

长知识)

(3)提问:

在学习方面,你们发现自己还有哪些成长和变化?

比如在体育锻炼、动手能力、回答问题的胆量等方面?

(板书:

长本领我们长大了)

(4)小结:

在不知不觉中,同学们个子长高了,学习进步了,学会了很多新本领,这些都说明我们长大了。

【设计意图:

从体验活动中感受自己的成长变化。

活动二分享成长的快乐

1.体验成长的快乐

(1)[播放动画:

成长的快乐]

(2)小组讨论:

在你们的成长过程中,有哪些快乐难忘的事情?

让我们共同来分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