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复习纲领完整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77300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政学复习纲领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财政学复习纲领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财政学复习纲领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财政学复习纲领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财政学复习纲领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财政学复习纲领完整版.docx

《财政学复习纲领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学复习纲领完整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财政学复习纲领完整版.docx

财政学复习纲领完整版

财政学复习纲领

第一章财政学导论

1.财政:

公共部门所从事的经济活动。

2.混合经济:

公共部门经济与私人部门经济的有机混合体。

公共部门:

一个社会中属于政府所有、并贯彻执行政府方针政策的经济组织的总和。

公共部门的判断标准:

①所有权标准:

由政府所有或政府出资占控制地位;②活动特点标准:

活动为非市场导向。

同时满足两个标准的部门才算公共部门。

第三部门:

各种非政府、非盈利性的民间组织或志愿性社团。

3.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构成

公共部门包括政府和公共企业,私人部门包括家庭和私人企业。

公共企业:

政府出资设立的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生产性组织。

4.混合经济是一种既有市场力量又有非市场力量并相互作用的经济模式。

公共经济与私人经济之间的作用与联系是通过各种要素与收入在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多渠道、全方位的流动而实现的。

5.“混合经济论”提出的客观经济背景:

①西方国家的政府由不干预转向积极的、大规模的干预。

②·“混合经济论”直接来源于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经济理论。

汉森和萨缪尔森等人对混合经济论的形成与完善作出了巨大贡献。

③混合经济是一个体制概念,不应赋予它太多的意识形态的色彩。

6.财政学:

将整个国民经济划分为“公共”和“私人”两个部分,并从“公”与“私”的相互关系来研究公共部门经济活动及其对整个经济运行所产生影响的一门经济学分支学科。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来满足人类无穷的需求。

7.财政学的研究对象

①生产什么:

1、有多少社会资源可以用于公共产品的生产;2、决定公共产品生产的种类以及每种公共产品占有多少社会资源数量。

②怎样生产:

1、采用什么样的技术来进行生产;2、由谁来生产。

“怎样生产”的派生问题。

③为谁生产:

生产出来的产品和服务如何在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分配,最终由谁消费、由谁受益。

④如何作出决策:

财政学研究在现行政治体制下如何作出社会决定。

8.财政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1、哪些事情需要由公共部门来办理,哪些事情需要由私人部门来办理;

2、需要由公共部门来办理的事情应采取怎样的方式办理;

3、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分工以及公共部门办理的方式,会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4、怎样的公、私结构和公共部门办理的方式才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

第二章政府与市场

1.市场效率条件分析的基本假定:

①经济由A和B两人、X和Y两种产品以及劳动力和资本两种基本生产要素构成。

②劳动力和资本这两种生产要素的供给是固定的。

·

确定一组条件使劳动与资本在X和Y两种产品的生产之间的配置以及X和Y的产量在A和B两个人之间的分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

2.交换效率:

经济中所生产的产品在人们之间的分配不可能由进一步的交换而有所改善

生产效率:

不减少一种产品的产量就不能生产更多的其它产品。

交换和生产的总体效率(组合效率):

生产和交换同时达到最优。

3.市场机制有效的环境:

市场上有众多的买者和卖者;同行业不同厂商的产品是完全无差别的;完全的信息和知识;厂商可以自由地进出和退出;消费者和生产者行为的一致性;经济利益的可分性和所有权的确定性;生产和消费不存在外部效应;不存在规模报酬递增

4.市场失效(MarketFailure):

在市场充分发挥其基础性资源配置作用的基础上,市场天然无法有效配置资源或难以正常发挥作用的状态。

包括技术性市场失效和社会性市场失效。

5.技术性市场失效:

现实中的市场不完全符合完全竞争市场各项条件,使得市场机制的运行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的理想状态。

原因:

竞争失效;公共产品;外部性;不完全信息;不确定性。

6.社会性市场失效:

即使现实中的市场完全符合完全竞争市场各项条件,但它所产生的一些结果仍被认为是不理想的。

原因:

偏好不合理;收入分配不公平;宏观经济运行不稳定。

7.市场失效是相对市场有效运行状态而言的。

市场失效是以市场机制真正能够发挥其基础性资源配置作用为前提的。

市场失效的弥补,从根本上看是不可能依靠市场自身解决,而只能依靠非市场的方式来解决。

8.为什么政府可以弥补市场失效?

①市场行为主体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活动目的,而政府是以社会利益直接目的。

②市场行为主体的活动是在等价基础上的志愿交换的形式进行的,而政府的活动可以不遵循等价交换原则。

③市场行为主体的活动不具有强制性,而政府的活动具有强制性。

9.政府失效:

政府的活动存在未能符合效率准则的根本要求,或未能发挥正常作用的现象和行为。

政府失效的表现:

①信息不完全(信息不通过交换传递、信息滞后、信息污染)。

②决策失误。

③管理不健全。

10.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①不仅存在市场失效需要政府来弥补,而且也存在政府失效需要市场发挥基础性的资源配置作用。

②在现实中,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都是不完善的,但它们又都是不可或缺的,两者都是经济正常运行的必要组成部分。

③公共经济和私人经济分别处于不同的领域,有着各自的运行机制和渠道,它们相互交错、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对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1.财政的职能(重点):

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社会经济稳定

12.实现收入分配的财政机制

①征收累进所得税,降低高收入者过高的收入,缩小个人收入间的差距;

②课征遗产税,调节社会财产分布;

③加大社会保险支出、社会救济支出和社会福利支出等,提高低收入者的过低收入水平,保证贫困社会成员能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

④增加公共投资,以创造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和就业机会;

⑤其它间接措施,如对奢侈品征高税率,对日用品补贴,减轻低收入阶层的负担。

13.财政职能之间的关系

①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和宏观经济稳定职能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效率、公平和稳定间的关系。

②效率、公平和稳定之间首先是一致的。

效率是解决公平和稳定问题的基本前提。

③效率、公平和稳定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第三章公共产品

1.公共产品以其“共同消费性”区别于私人产品。

公共产品是向整体意义上的社会成员提供,由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受益。

公共产品产生的效用无法在各个社会成员间进行分割,只能作为一个整体存在。

公共产品同时具备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非竞争性:

一个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并不妨碍其他人同时享用这一产品;非排他性:

公共产品产生的利益不能为某个人独享。

2.公共产品的外延

①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公共产品的外延并不完全相同。

②公共产品的外延,会随着人类需要和技术等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③相对无政府状态来说,政府存在本身、政府所实施的各项政策及其颁布的各项法律法规也是一种“公共产品”。

3.公共产品有效提供主体的确定

公共提供:

产品生产所需要的经费由政府预算拨付,消费者通常可以免费消费。

私人提供:

消费者通过购买的方式来获得产品和服务的消费权。

公共生产:

以政府作为生产资料所有者进行的生产。

私人生产:

以私人部门为生产资料所有者进行的生产。

4.私人产品公共提供的效率损失;公共产品私人提供的效率损失

5.混合产品的有效提供:

混合产品一般由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合作提供。

公、私合作提供的具体方式:

1、授权经营;2、政府参股;3、政府补助。

6.产品有效生产方式的选择:

①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和混合产品采用什么生产方式,主要取决于效率。

②私人生产在效率上要优于公共生产。

③在公平方面,公共生产方式要明显优于私人生产方式。

7.公共产品有效提供的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经济分析(重点)

8.公共选择:

人们按照一定的规则,通过集体决策的方式来决定公共产品的需求、供给与产量的活动。

公共选择是把私人决策转化为集体决策的一种过程或机制。

公共选择实际上是一个政治过程。

第四章社会公平与收入再分配

1.通常用不同社会成员收入的差异来衡量社会不公平的程度。

具体测量指标包括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和贫困指数。

洛伦兹曲线将社会成员从低收入向高收入排列,然后将人数与收入逐个相加,并分别累加起来算出人数与收入在总人数与总收入中各自所占的比例。

将得到一系列的组合点连接起来。

基尼系数体现不出社会总收入和各个人收入绝对额的大小,而只反映各个人收入之间的相对关系。

贫困指数:

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贫困指数越大说明贫困者越多,收入分配也就越不公平,反之则越公平。

2.市场经济中的收入分配决定因素:

个人拥有的生产要素、生产要素的单位报酬率

3.社会不公平的原因

①个人拥有的生产要素不同

②生产要素的单位报酬率不同

1、各种生产要素的生产率不同

2、各种生产要素的稀缺性不同

3、市场机制不健全,不是所有的要素都可以进入市场,都受供求关系的支配。

③非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不公平:

政府失效、偷漏税和腐败等都可能拉大社会收入分配的差距。

4.社会公平实施的原则①保证生存权原则②效率优先原则(对公平与效率间关系的认定是政府收入再分配政策的基点。

公平与效率之间存在一种替代关系。

5.收入再分配的方式(具体)

①征收累进所得税,降低高收入者过高的收入水平,缩小个人收入之间的差距;

②课征遗产税,调节社会财产分布;

③加大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支出,提高低收入者的过低收入水平,保证贫困社会成员能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

④增加公共投资,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受教育机会;

⑤其它间接措施,如对奢侈品征高税率,对日用品补贴,减轻低收入阶层的负担。

5.收入再分配的方式(理论)

(1)税收-转移支付方式

主要向高收入者征税,然后将取得的税收收入以货币或实物的方式转让给低收入者。

具体通过社会保障制度来实现:

①社会保证:

纯粹通过政府行政权力进行的一种收入再分配。

包括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

②社会保险:

政府强制要求劳动者参加风险保险,以提高劳动者提高化解风险的能力。

主要包括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等。

(2)税收-公共提供方式

通过不同社会成员缴纳的税款与其从公共产品中受益的不对称,实现收入的再分配。

公共服务均等化:

任何居民都有权享有由政府提供的大体相同标准的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标准:

最低标准、基本标准、均等化标准。

(3)公共生产方式

通过生产资料公有化、创造的利润归全民所有,可以消除因各人所占有资本的不同而造成的收入分配上的差异。

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生产作为收入再分配的方式,虽然适用范围有限,但也有其积极意义。

第五章、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

1.财政支出:

以政府为主体,以政府的职能为依据进行的一种货币资金的支出活动。

·财政支出是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成本。

·狭义的财政支出:

在公共部门的支出帐户上体现出来的数额。

·广义的财政支出:

还包括政府实行的政策和法规所导致私人部门增加的开支。

2.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是否在经济上直接获得等价的补偿)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

3.购买性支出(消耗性支出):

政府部门为履行其职责购买商品和劳务所花费的支出。

购买性财政支出所形成的货币流直接对市场提出购买要求,形成相应的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活动。

在购买性支出中,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政府支出获得了等价性补偿。

购买性支出的进一步细分

1经常性支出:

维持政府部门日常运转所必需的支出,它的耗用使社会直接受益(当期受益)。

②资本性支出:

用于购买或生产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耐用品所需的支出,它耗用的结果是形成一年以上长期使用的固定资产。

经常性支出主要应由税收来补偿。

资本性支出的一部分由税收来补偿,另一部分将由公债来补偿。

4.转移性支出:

政府将钱款或实物单方面的、无偿的转移给领受者的支出活动。

政府不能从转移性支出中获取相应的产品和服务。

转移性支出具体包括财政补贴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等。

5.按经济性质分类的经济意义

①购买性支出对资源配置和宏观经济稳定产生直接影响,对收入分配产生间接影响。

转移性支出恰好相反。

2在财政支出中,若购买性支出所占的比重大些,则财政活动对资源配置和宏观经济稳定的直接影响就大些;如果转移性支出所占的比重大些,则财政活动对收入分配的直接影响就大些。

3购买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对政府形成较强的效益约束,转移性支出对政府的效益约束相对较软。

6.按政府职能分类:

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其他

政府职能分类的经济意义:

①有助于清晰、全面、具体地揭示出政府执行的那些职能以及职能的侧重点。

②对一个国家财政支出结构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该国的政府职能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从而有助于预测未来财政支出的发展变化趋势。

③通过对若干国家同一时期内财政支出结构进行横截面的分析,进行国际比较,可以揭示出各个国家的政府职能的构成及其差异。

7.财政支出规模的衡量指标

绝对指标:

以一个国家的货币单位表示的财政支出的实际数额。

(不能反映政府实际支配资源量在社会资源总量中的比重;不便于进行国际比较;没有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

相对指标:

财政支出/GDP(GNP)×100%。

8.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

经济发展阶段论、瓦格纳法则、梯度渐进增长论(重点)

(2)财政支出扩张论:

瓦格纳提出了“国家经济活动的范围呈扩张趋势”的命题。

瓦格纳法则:

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率相应提高。

财政支出规模扩张最根本的原因是工业化。

工业化→人均收入增加→政府活动扩张→财政支出增加。

在工业化过程中,不断扩张的市场与市场中行为主体之间关系更加复杂化,市场失效因素也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政府干预的广度和深度都不断拓展。

第六章财政支出项目

1.经常性支出是维持政府部门正常运转所必须的支出,它的消耗使社会直接受益或当期受益。

我国政府预算中的经常性支出项目:

行政管理费、社会文教费以及国防费(其中的投资性支出除外)

2.财政投资支出:

以政府作为投资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支出活动。

我国政府预算中的投资性支出项目:

基本建设支出、增拨流动资金、挖潜改造资金、科技三项费用和支援农村生产支出。

3.

政府投资的特点

市场投资的特点

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其活动价值体现在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上

以实现盈利为目的,追求利润最大化。

项目投资规模较大,建设周期较长

见效快的短期性投资,

政府投资的主要范围:

社会基础设施以及农业、能源、通讯、交通等有关国计民生的领域。

4.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不论是从财政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的比重来看,还是从财政投资占GDP的比率来看,都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

在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是导致财政投资支出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5.基础设施:

关系到国民经济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物质基础,它是经济社会活动的公共设施。

交通运输、通信、水利、供电、机场、港口、桥梁、城市供排水、供气等。

基础设施的特点:

1、基础设施是重要的混合产品;2、基础设施的规模经济效益十分明显,具有自然垄断性质;3、基础设施建设日益成为政府调控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

6.基础设施的投资方式

(1)政府直接投资,无偿提供。

市区道路、排水管道等。

(2)政府直接投资,非商业性经营。

政府提供服务时,要向使用者收费,但收费的标准一般不会太高。

机场、码头、邮政等。

(3)政府与民间共同投资。

政府在其中主要发挥资金诱导和政策支持作用。

BOT(Build-Operate-Transfer)方式“建设-经营-转让”方式:

政府将一些拟建的基础设施项目通过招商转让给某一企业和公司,要其组建一个项目经营公司进行建设与经营,并在双方协定的期限内,由该项目公司通过经营该项目偿还债务、收回投资,协议期满后,项目产权转让给政府。

7.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1、农业生产为人类提供基本的生存条件,同时也为其他生产活动提供了基础;2、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工业化的起点和基础;3、稳定农业是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农业生产具有特殊性。

1、农业是一个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在一起的过程。

2、农产品的供给不仅波动很大,而且还具有明显的周期性。

3、农产品的需求却是相对稳定的。

投资于农业往往得不到平均利润。

8.转移性支出所花费的财政资金并没有被政府部门耗用,仅仅是通过政府这一中介把一部分人的收入先通过征税等办法集中起来然后再转移给另一部分人。

·转移性支出主要包括财政补贴和社会保障支出。

财政补贴:

一种直接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政府转移性支出。

·财政补贴包括物价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

9.社会保障支出是与社会保障制度联系在一起的。

·社会保障制度:

国家通过立法,以强制的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形成社会保障基金,并对因多种原因使生存发生困难的社会成员给予物质上的帮助以保证其生活需要的一系列有组织的措施和制度的总称。

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特点:

1、保障项目繁多。

2、社会保障资金有确定的来源。

3、社会保障支出由政府依法集中安排。

10.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意义

社会保障是政府矫正收入分配不公的重要手段。

·社会保障是宏观经济的“内在稳定器”。

·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弥补私人保险市场的缺陷。

(1)私人保险市场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

题,会导致私人保险市场失效。

(2)私人保险无法解决个人储蓄不足和“免费搭车”问题。

(3)私人保险市场难以抵御系统性风险。

(4)私人保险市场无法进行有目的的收入再分

配。

11.社会保障制度的构成

(1)社会保障制度主要由社会保险和社会保证(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组成。

(2)社会保险是依据保险原则建立起来的。

只有参加了社会保险,才能享受社会保险的各项待遇,这中间存在着权利与义务相对等的关系。

(3)在社会保证中,不存在着权利与义务相对等的关系。

第七章、政府预算与财政支出的效率

1.政府预算:

经法定程序批准的政府财政年度的基本收支计划。

·政府预算反映了政府经济活动的范围、方向和政府的政策。

2.政府预算的基本特点:

法定性、精细性、完整性、年度性、公开性

3.政府预算体系

政府总预算:

各级地方政府总预算是由本级政府预算及其所属的下级财政总预算汇总而成。

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的预算(部门预算)根据行政隶属关系和经费领拨关系,各级政府部门的预算可以分为一级单位预算、二级单位预算和三级单位预算。

4.政府预算的分类

以预算形式为依据(单式预算、复式预算);以预算编制方法为依据(增量预算、零基预算)

6.单式预算将全部的财政收支汇编在一个预算中,由统一的预算会计报表来反映。

复式预算将全部的财政收支按经济性质分类,分别汇编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以特定的预算收入来源保证特定的预算支出,并使两者之间具有相对稳定的对应关系。

复式预算一般可以分为经常预算和资本预算,有的国家还编制社会保障预算等。

7.单式预算&复式预算

(1)单式预算具有较强的综合功能,有利于全面掌握政府财政状况。

(2)单式预算把不同性质的财政收支混淆在一起,不利于进行经济分析。

(3)复式预算对财政收支总体状况的反映功能较弱,但它对财政收支结构和经济建设项目的效益反映较为准确。

8.增量预算:

计划年度的财政收支计划指标以上一年度的实际发生数作为基数,按新的财政年度的经济发展情况加以调整之后确定。

零基预算:

所有的财政收支计划指标确定,完全不考虑以前年度的实际发生数,而是以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为依据。

零基预算有利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预算的效率,控制预算的规模,但它也要求具备科学的预测和评估方法以及统一的标准。

在实践中,零基预算的编制工作量相当庞大。

9.财政支出的成本—效益分析(重点)

第八章税收理论(重点)

1.财政收入:

政府为了供应财政支出的需要,从家庭和企业等取得的货币收入。

分为税收收入和非税收收入。

2.政府收费:

各级政府部门在一定的范围内提供某些特定的产品和服务,或规制某些经济行为,而向相关经济主体收取的一种费用。

使用者收费(UserCharges):

政府对特定服务或特许权收取的价格,用于支付提供这些服务的全部或部分成本。

规费(Fees):

政府部门在执行社会管理职能过程中,为国民提供某种特定行为或服务时所获得的特别报偿。

3.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经济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社会产品就越丰富。

(源与流、根与叶的关系)

(2)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

在经济发展水平既定的背景下,还存在着通过分配对财政收入规模进行调节的可能性。

(3)价格:

财政收入是在一定的价格体系下形成的,又是按一定时点的现价计算的。

包括价格总水平的变化和比价的变化。

4.税收:

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国家的政治权力,并依据法律规定的标准,向经济单位、组织或个人强制、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

税收是公共产品的价格。

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5.税收制度:

国家以法律或法规形式确定的各种征税办法的总称。

税收制度要素:

1、纳税人2、征税对象3、税率4、纳税环节、纳税地点、纳税期限5、减税免税6、税务违章处理

6.纳税人:

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负税人:

最终负担税款的人

扣缴义务人:

代为扣缴税款的人

7.税率:

应纳税额与征税对象数额之间的比例,它是计算税额的尺度。

基本形式包括比例税率、累进税率、定额税率。

8.比例税率:

对同一征税对象或同一税目,不论数额大小只规定一个百分比。

比例税率的形式:

①单一比例税率,②差别比例税率:

行业差别比例税率、产品差别比例税率和地区差别比例税率③幅度比例税率

9.累进税率:

按征税对象的某一标志的数量的大小划分若干等级,并相应规定不同等级的税率,征税对象的标志的数量越大,税率越高。

(1)按累进依据区分累进税率①额式累进税率:

以绝对数为累进依据。

②率式累进税率:

以相对数为累进依据。

(2)按累进方式区分:

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①全额累进税率:

以总量为适用税基的一种累进税率形式。

应纳税额=税基×适用税率②超额累进税率:

以增量为适用税基的一种累进税率形式。

应纳税额=∑各级别的税基增量×对应的税率

全额累进税率VS超额累进税率

1税负轻重不同:

在收入级次和税率档次相同条件下,全额累进税率重于超额累进税率。

2公平程度不同:

在两级收入交叉点附近,全额累进税率的公平程度不及超额累进税率。

3计算繁简不同:

超额累进税率计算复杂,全额累进计算简单。

10.定额税率(固定税额):

按征税对象的单位数量直接规定一个固定的税额。

定额税率与征税对象的价值不相联系,不受征税对象价值量变化的影响。

11.纳税环节:

税法规定处于运动之中的征税对象在商品流转的众多环节中,应该缴纳税款的环节。

12.减免税:

税法中对某些纳税人或征税对象给予减少或免除应缴税款的一种规定。

应纳税额=税基×税率

(1)税基式减免:

起征点、免征额、纳税扣除等。

免征额:

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数额中免于征税的数额。

起征点:

课税对象数额所达到的应当征税

(2)税率式减免:

减按低税率征税和实行零税率。

(3)税额式减免:

全部免税、减半征收、核定减征率等。

税基式减免使用范围最广泛,税额式减免适用范围最窄。

13.税种分类

(1)按课税对象的性质分类。

商品税:

以商品为征税对象、以购买商品的国民收入流量为税源的各种税。

所得税:

以所得为征税对象、以所有者占有的国民收入流量为税源的各种税。

财产税:

以财产为征税对象、以国民收入存量为税源的各种税。

(2)直接税:

税负不能或难以转嫁(所得税、财产税)

间接税:

税负比较容易转嫁(商品税)

(3)从量税:

以课税对象重量、件数、容积、面积等作为计税标准

从价税:

以课税对象价格作为计税标准

(4)以税收与价格之间的关系为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远程网络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