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高考考答题如何突破思维.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77019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21.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高考考答题如何突破思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地理高考考答题如何突破思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地理高考考答题如何突破思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地理高考考答题如何突破思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地理高考考答题如何突破思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高考考答题如何突破思维.docx

《地理高考考答题如何突破思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高考考答题如何突破思维.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理高考考答题如何突破思维.docx

地理高考考答题如何突破思维

【考前技能篇3】——答题过程中如何突破地理思维

技巧1 利用地理事实突破地理思维

地理事实即各种地理常识,主要由地理概念、地理数据、地理分布、地理景观和地理演变等内容组成。

依据地理事实对选项进行判断是解答选择题的常用方法,也是用来解答综合题的重要依据。

该类试题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提供一幅地图或一段地理事实材料,然后就这一幅地图或这一段材料反映的地理区域、地理问题设问。

选择题中通常的设问形式有“该地最可能是”“图中各数码依次为”等。

综合题通常的设问形式有“描述该地××的分布特点”“说明××的变化特征”等。

【典例剖析】

1.读“我国2009~2012年能源消费结构示意图”和“德国能源结构的变化表”,回答问题。

(1)归纳德国1970年到2009年能源结构总体变化特点。

(2)概述近年我国与德国能源消费结构变化的共同点,并说明与德国相比,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

【答案】

(1)煤炭、矿物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消费比重总体下降,可再生能源比重不断增加。

(2)煤炭比重下降,可再生能源比重不断上升。

煤炭消费比重过高。

【技巧点拨】

加强对材料所提供地理事实的信息提取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只有对事实材料做到“心中有数”,解题时才能“信手拈来”。

一旦对事实材料理解出现偏差或错误,就可能犯“张冠李戴”“颠倒黑白”之类的错误。

利用地理事实解题,其一般步骤是:

审题,弄清问题的指向,明确考查的是哪一类地理事实;调用相关的地理事实,进行直接解答或说明。

技巧2 利用地理规律突破地理思维

地理规律主要反映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解答高考试题经常运用的地理规律主要有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规律及演变规律。

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规律是指各种地理事物或现象在空间、时间上的分布规律,反映地理事物与空间位置之间的必然联系,如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等。

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演变规律是指各种地理事物或现象随时间、空间变化的规律,反映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如我国雨带推移的一般规律等。

【典例剖析】

2.(2014·山东文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塞内加尔河是一条国际河流,发源于素有“西非水塔”之称的富塔贾隆高原。

该河中下游地区干湿季变化明显,水资源短缺问题突出。

右图为塞内加尔河流域及河口三角洲前缘的沙洲示意图。

(1)说明富塔贾隆高原被称为“西非水塔”的原因。

(2)沿海沙洲是海陆相互作用的产物。

试推断三角洲前缘沙洲不断向南延伸的主要原因,并分析该沙洲对圣路易港的不利影响。

【答案】 

(1)年降水量多;西非众多河流的发源地(地势高)。

(2)原因:

河流带来丰富的泥沙;洋流由北向南流动。

不利影响:

形成障碍(淤塞航道),不利于通航。

【技巧点拨】

解答该类试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试题考向和设问指向,然后提取试题的图文信息,明确考查的知识和能力范围;回忆相关规律的完整表述;调用相关的地理规律,对地理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按照试题要求作答。

技巧3 利用地理原理突破地理思维

地理原理是指具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为其他规律的基础的规律,也是解答地理试题的最主要依据。

重要的地理原理包括地球上存在生命现象的原理、水平衡原理、地质作用原理、生态平衡原理、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农业布局原理、工业布局原理、交通运输布局原理、商业网点布局原理、人地关系原理等。

【典例剖析】

3.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非常明显,右图为“我国某种主要农作物不同省份的农时图”,其中时间为该农作物最迟的播种和收获时间。

读图回答

(1)~(3)题。

(1)该农作物最有可能是(  )

A.春小麦B.早稻C.晚稻D.冬小麦

(2)与相近纬度相比,M省(区)该农作物生长时间长短及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短、热量B.长、热量C.长、光照D.短、光照

(3)在K省收获该农作物期内,N省最有可能遇到的气象灾害是(  )

A.连续降水带来的洪涝B.台风C.寒潮D.副高控制下的伏旱

【答案】 

(1)D 

(2)B (3)D

【技巧点拨】

依据地理原理解答问题,首先应把握地理原理的形成过程和应用领域,准确认识有关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

其一般思路是:

根据图文信息,把握“题眼”,确定相关知识的联系;回忆相关原理的完整表述;调用相关的地理原理,有效进行知识迁移,对地理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按照试题要求作答。

技巧4 利用图表信息突破地理思维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其作为地理学科的基本表达方式,是文字性材料无法替代的。

地图类型多样,主要有区域图、结构原理图、等值线图、景观图等。

提高读图能力是提高地理成绩,乃至文科综合成绩至关重要的环节。

读图时要明确观察对象;要按一定顺序(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观察;要抓住重点或特点进行观察;要启发联想,由表及里,由此及彼。

【典例剖析】

4.(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Ⅱ)右图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

读图,完成

(1)~

(2)题。

(1)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

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  )

A.地处赤道附近B.远离大陆C.构造运动强烈D.地形复杂

(2)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鬣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  )

A.气温日较差大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

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D.气候垂直差异明显

【答案】

(1)B 

(2)C

【技巧点拨】利用地理图表信息解答问题时,一般应遵循以下步骤:

第一步,根据图表名称,判断图表类型;第二步,依据图例和注记,从图表中提取信息;第三步,回顾教材,构建联系,找准解题依据;第四步,调用知识,分析信息,准确作答。

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是从图表中提取信息。

技巧5 利用知识迁移突破地理思维

知识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高考地理试题注重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问题情境的设置和问题的视角比较新颖,突出对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查,对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要求很高。

在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过程中,既要培养解决类似问题的定式,形成知识迁移的一般性规律方法,又要形成在遇到用习惯方法难以解决问题时能够从其他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典例剖析】

5.下表为我国某区域1999年主要土地覆被类型的面积。

下图示意该区域1999~2007年土地覆被类型面积变化率,正值表示增长,负值表示减少。

该区域生态环境已呈退化趋势,据此回答

(1)~

(2)题。

(1)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首先应(  )

A.治理盐碱地B.退耕还草C.保护沼泽地D.植树造林

(2)该区域可能位于(  )

A.云贵高原东部B.松嫩平原中部C.黄土高原中部D.内蒙古高原西部

【答案】

(1)B 

(2)D

【技巧点拨】利用知识迁移解答高考试题,主要注意掌握以下策略:

(1)从教材中迁移

高考试题教材化、考纲化的趋向明显,命题者往往将地理原理图表化,或将教材图表语言化。

因此,学生要夯实基础,过好教材关。

例如,可以将鲁尔区的整治措施迁移到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2)从生活中迁移

不接触生活,就不能将有用的知识“生活化”,积累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是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之一。

例如通过测量正午太阳高度,可以测量当地的纬度。

(3)从新情境中迁移

高考试题往往提供新的情境,要求学生能通过对比、联想、延伸,对已有的知识进行迁移,应用到新的问题上。

这类题的解答经常要用到逆向思维。

例如结合三角洲形成原理分析刚果河口没有三角洲发育的原因。

技巧6 利用图像突破地理思维

利用图像解答问题,是指将没有图或有图但需要转换的试题,通过描绘略图或把图形转换成自己较为熟悉的另一种图形,来帮助分析解题的方法。

图解法能显现答题的思维过程,避免由单纯地想象而产生的思维失误。

灵活运用图解法直观地表现解题条件或将条件具体化,往往能事半功倍。

【典例剖析】

6.右图中O为南极点,MA为晨昏线,M为晨昏线与纬线(70°)相切的点,且在经线OB上,图中阴影部分表示与全球其他地区日期不同的范围。

读图回答

(1)~

(2)题。

(1)有关该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MA是昏线B.M点所在经线的经度是180°

C.太阳直射30°ED.太阳直射23°26′S

(2)由图示信息可以判断(  )

A.A点的地转偏向力大于M点B.O点此时正值观察极光的好时机

C.该日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D.该日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为30°

【答案】

(1)C 

(2)D

【技巧点拨】利用图像法解答问题,主要有以下思维模式:

(1)图文转换。

许多无图考图的选择题,其考查的地理知识相对比较抽象,如地球运动类试题。

做题时单凭想象往往较难解决,且出错率较高,这时如果进行图文转换,将题中所给的文字信息转换为比较容易理解的图形。

即可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2)添加辅助线。

此类题目已经给出图示,但原图信息比较抽象,添加辅助线可使比较抽象的图示信息趋向明朗化、简单化,进而利用加工提炼出来的信息进行判断。

该法适用于光照图和等值线图的判读。

(3)图形转化法。

试题中的某些图像比较抽象或者不太常见,这时需要认真分析图,将其转化为直观的图像或者常见的图形,以寻找解题的突破口。

技巧7 利用区域特征突破地理思维

地理事物的特征是指该事物区别于其他地理事物的标志。

描述事物即表现事物的形态或状态。

高考中特征描述类试题的设问形式一般有“描述××××特征”等。

该类试题通常以区域图为主要载体,考查区域空间定位(位置特征)、区域自然及人文特征判断。

【典例剖析】

7.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该区域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沙漠广布的主要原因。

(2)简述本区域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及其季节特征。

【答案】 

(1)远离海洋,深居内陆;四周有高山阻挡。

(2)冰川、积雪融水补给,地下水补给。

主要在夏季,其次在春季、秋季。

【技巧点拨】利用区域特征解题的前提是区域定位,关键是区域特征的判断和描述。

其一般步骤为:

根据区域地图,某一区域要素图,结合文字材料判断区域名称;根据试题要求进行有效信息的提取和加工;结合相关区域的地理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和推理判断,从而得出答案。

 

 

【考前技能篇4】——地理图表的判读

一 地理统计图表

【剖析高考真题】(2014·安徽文综)通过海面的热收支方式主要有辐射、蒸发和传导。

下图示意世界大洋海面年平均热收支随纬度的变化。

读图完成1题。

1.图中表示海面热量总收支差额、辐射收支差额、蒸发耗热量、海—气热传导差额的曲线,依次是(  )

A.Q4、Q1、Q3、Q2B.Q3、Q4、Q2、Q1

C.Q3、Q1、Q2、Q4D.Q2、Q3、Q1、Q4

【答案】C

【解析】海面的热量收入,主要来自太阳辐射,其分布规律大致随纬度的增高而递减,由此可知Q1为辐射收支差额曲线;海面的热量支出,主要是海水蒸发所消耗的热量,因副热带海区气温高、降水较少,海水的蒸发耗热量最多,故曲线大致呈马鞍形,由此可以确定Q2为蒸发耗热量曲线;世界大洋海面多年平均热量的收支是平衡的,但不同海区存在差别,低纬度海区热量盈余,高纬度海区热量亏损,故Q3为海面热量总收支差额曲线;剩下的Q4则为海—气热传导差额曲线。

故C项正确。

(2014·浙江文综)区域人口对资源压力指数是全国某资源人均占有量与区域该资源人均占有量之比,此比值可作为判断区域人口规模适宜程度的指标之一。

读表,完成第2-3题。

人均GDP与全国平均值之比

城市化水平(%)

人口对水资源压力指数

人口对耕地压力指数

全国

1.00

52.57

1.00

1.00

青海

0.86

47.44

0.14

0.95

河南

0.82

42.43

7.74

1.07

黑龙江

0.93

56.90

1.00

0.29

浙江

1.65

63.20

0.83

2.56

2.四省比较,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均GDP水平越高,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大B.城市化水平越低,则人口对耕地压力越小

C.人均GDP水平越高,则城市化水平越高D.城市化水平越低,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小

3.四省比较,关于产业发展条件叙述正确的是(  )

A.青海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条件最佳B.河南发展耗水较多的产业条件最佳

C.浙江发展用耕地多的产业条件最佳D.黑龙江发展商品农业耕地条件最佳

【答案】2.C 3.D

【解析】第2题,据表中数据,浙江的人均GDP最高,但其水资源压力不是最大,A项错误;城市化水平最低的是河南,但人口对耕地压力最小的是黑龙江,人口对水资源压力最小的是青海,B、D项错误;根据表中前两列数据可以判断C项说法正确。

第3题,青海地处我国西部,不具有科技优势,A项错误;河南人口对水资源压力指数最高,B项错误;浙江人口对耕地压力指数最高,C项错误;黑龙江人口对耕地压力指数最低,适合发展商品农业,D项正确。

【技巧归纳总结】

1.坐标图的判读

(1)平面直角坐标图

平面直角坐标图上的点、线(折线、曲线)、柱等既表示了地理事物的数量,又反映了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

读图时要积极思考,既要有定量的认识,又要做定性分析。

解读此类统计图需注意以下几点:

①认清图名及纵、横坐标所表示的地理要素和图注的内容,再根据“点”“柱”或“线”所表示的数值信息分析其变化趋势。

一般来说,线状图侧重表示地理事物的时间或空间分布规律,点状图和柱状图侧重表示地理事物的相对或绝对数量。

②读图时不仅要注意图中地理事物多少、强弱、增减的变化,还要进一步区分出发展的不同阶段、增减趋势和程度。

③当出现左右纵坐标甚至多个纵、横坐标时,更要仔细观察、辨析。

④特别要看清纵坐标单位数值,不能简单以“柱”或“线”的高矮来比较大小。

⑤判读坐标的变化趋势时不能有思维定势。

如横坐标不一定总是向右增大。

(2)平面正三角坐标图

平面正三角坐标图是一个三轴坐标图,给出一个正三角形,内作若干三条边的平行线,并标注出三个坐标所代表的变量,通常用来表示有三个变量的地理事物的百分比结构。

在判读时要掌握两种方法:

①箭头指向法:

第一步:

先在坐标轴的外侧按照三角坐标值由小到大画三个箭头。

第二步:

从图中某点分别做平行于三个箭头的三个箭头,其与所对应坐标轴交点对应的值即为所读取的数值,如下图所示甲点:

(a:

20%,b:

40%,c:

40%)。

②最小值法:

从图中某点(如图中F)分别做三个轴的平行线,与每个坐标轴均有两个交点,取这两个交点中数值最小的点,即为该点的数值。

如图中F点与第一产业有两个交点R、P,与第二产业有两个交点N、K,与第三产业有两个交点O、M,图中F点的数值即R、N、O对应的数值。

(3)三维坐标图

三维坐标图可以用来表示某点的空间位置,如某点的经纬度及海拔,也可用来表示影响某一地理事物三个要素的关系(如图甲),图乙反映的是月份与降水、气温的关系,据此可判断气候类型。

此类坐标图的判读方法与平面直角坐标图的判读方法基本相同,但在读数时,要注意取坐标轴的平行线,而不是垂线。

2.扇形图与饼状图的判读

扇形图通常把圆面划分为若干个扇形面,每个扇形承载一项数值,其大小用来表示相应数据项占该数据系列总和的比例,可以用来反映某些地理事物局部与全部的比例关系。

饼状图是在扇形图的基础上派生出的一种统计图。

饼状图在反映某些地理事物比例关系的同时,也可反映总体的绝对值。

扇形图和饼状图的判读步骤:

①审清题意,阅读图名;②阅读图例和文字说明,明确图上反映了哪些地理事物;③分析这些地理事物的共同点和差异,在脑海中呈现相关的知识点;④了解图中反映的地理事物的数值特征,对数值进行排序。

3.统计表格的判读技巧

地理表格是地理数据的主要呈现形式,解读表格题最关键的是灵活运用表格数字,从数字中找出表格所反映的地理事物或现象的规律。

解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仔细阅读表格,充分把握表名的中心内容。

表名表达了图表所要展示的最主要的地理要素的分布和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透过表名往往可以发现一些重要信息。

第二,抓住主要线索,综合分析地理规律。

表格集中展示了多项地理要素,但也有主次、轻重之分。

主线要素往往体现了命题意图,是多项地理要素中的主要要素。

第三,对地理统计数据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解答表格题通常重视认识表格统计中反映出的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也就是从理性上做定性认识。

大多数表格题直接就可以观察分析到地理事物的强弱、大小、多少等规律变化。

若题目要求进行定量计算,就必须整理数据、计算数据,做出信息的数量或等级的定量认识,并进一步完成定性分析。

第四,注意对表格中地理事物进行横向类比分析。

类比分析地理事物的相同、相异、相似点,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地理事物的共性,更深刻地认识地理事物的特点。

二 地理示意图

【剖析高考真题】(2014·北京文综)下图示意某河谷断面经历的一次洪水过程。

读图,回答第1~2题。

1.该河谷(  )

A.岩层①比岩层②形成年代早B.岩层②比岩层①易受侵蚀

C.是断层上发育形成的向斜谷D.呈“V”型,适宜修建水库

2.本次洪水(  )

A.水位上升时,河流搬运作用减弱B.水位下降时,河流含沙量增加

C.流量增大时,河流堆积作用增强D.河流侵蚀作用使河床加宽变深

【答案】1.A 2.D

【解析】第1题,根据河流两岸岩层①和②的相对位置关系可知,①在②之下,故①形成的年代较早,故A正确。

根据图例可知①为页岩,其硬度比②石灰岩硬度小,更易受侵蚀,故B错误。

从图示看,岩层是水平的,没有发生弯曲变形,河流底部有断层,故河流发育在断层上,其河谷是由流水的侵蚀形成的,故C错误。

从图示形态看,河谷不是“V”型,在断层上也不宜修建水库,否则会导致断层活动,威胁大坝安全,故D错误。

第2题,流水的侵蚀与搬运能力与河流的流速呈正相关,河流的流量大,其流速相应的也大,故当水位上升时,河流的侵蚀能力与搬运能力增强,堆积作用减弱,河水的含沙量会增大,故A、B、C错误。

河流的侵蚀有侧蚀和下蚀两种,其作用分别使河床变宽和河谷变深,且由图可知,河床在中后期明显加宽和变深,故D正确。

【技巧归纳总结】

1.地理过程示意图的判读

地理过程示意图是反映地理事物的时间、空间变化过程及规律的图形。

常见的有我国东部雨带推移示意图、水循环示意图、河流径流变化示意图、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城市化过程示意图、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等。

解读该类示意图的一般步骤是:

(1)了解图意,进行图文转换,读图包括读图名、读图例、读内容、读功能等环节,从图中获取有用信息;

(2)根据图中箭头指向、数据或曲线变化规律推断其变化趋势;

(3)联系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掌握图示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规律。

2.地理关联示意图的判读

地理关联示意图是指一种运用文字框图和箭头、线条等连接有关的地理事物,表示各地理事物间相互联系或结构特征及演变规律的组合图形。

关联图通常是借助带箭头的线段将有关地理事物的形成机制、内部结构、外部特征、发展趋势等要素联网成图,反映的是地理事物间的逻辑关系。

在分析该类图示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分析题目所给的条件和框图,把握关联图示意的地理事物的主题是什么。

(2)分析这类地理事物的形成和演变过程,注意找出突破口。

(3)观察图中的箭头指向和已知框中提供的有效信息,理清地理事物间的逻辑关系。

(4)通过分析之后,将首先确定的地理事物填入框中,以增添更多的有效信息,加速问题的解决。

(5)最后,在确定出所有的框中内容之后,按箭头连结关系,重新梳理一遍,对应设计的地理规律或原理,进行查缺补漏,确保对应完整准确。

3.地理原理示意图的判读

地理原理示意图是反映地理事物的成因、原理和规律的图形。

常见的有地球公转示意图、太阳光照示意图、大气环流示意图、气旋与反气旋形成示意图、季风成因示意图、台风示意图、地震构造示意图、背斜和向斜示意图、城市中工业布局示意图等。

解读地理原理示意图的方法:

(1)识别图中所表示的是何种因素的地理事物联系过程;

(2)注意根据图中箭头方向、线段的纵横关系等提取信息;(3)弄清事物的形成或变化过程,判断各因素之间的因果联系。

三 地理景观图

【剖析高考真题】(2014·重庆文综)野外考察是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下图是某地理兴趣小组在野外考察中拍摄的照片。

读图,完成1~3题。

1.图中砾石滩常见于大河的(  )

A.河源B.凸岸C.凹岸D.入海口

2.下列地貌形态的形成作用中,有与图中使砾石变圆的作用类似的是(  )

A.石笋B.冰斗C.风蚀蘑菇D.花岗岩风化球

3.粒径分布是分析河流沉积物特性的重要指标。

同学们绘制了四幅直径2cm以上的砾石粒径统计图,其中能反映图中粒径分布特征的是(  )

【答案】1.B 2.C 3.D

【解析】图中显示的是砾石堆积地貌。

第1题,图中砾石直径较大且较圆滑,而河流源头的石块多具有棱角;河流凸岸以沉积作用为主,凹岸以侵蚀作用为主;入海口处河流流速较慢,沉积物颗粒很小。

故B项正确。

第2题,图中砾石是在流水搬运过程中不断受到挤压、摩擦、碰撞而形成的。

石笋是含有碳酸氢钙的水遇热或当压强突然变小时,溶解在水里的碳酸氢钙分解生成碳酸钙沉积下来形成的,A项错误;冰斗是典型的冰蚀地貌,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B项错误;风蚀蘑菇是由于近地面的气流含沙量大,突兀的岩石下部受到风沙的磨蚀较上部严重,下部变得愈来愈细,最后变成上大下小的蘑菇状岩石,C项正确;花岗岩风化球属于风化地貌,D项错误。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砾石有大有小,且直径在9cm左右的砾石较多,所占比重最大,而比其直径大一倍左右即直径在17cm以上的砾石所占比重很小,D项正确。

(2014·安徽文综)下图为我国科考队在北极点放置中国结时拍摄的照片。

读图完成4~5题。

4.该照片拍摄日期、拍摄者或中国结影子的方位是(  )

A.3月21日、中国结影子指向正南B.6月22日、拍摄者位于中国结东南

C.8月20日、拍摄者位于中国结正南D.9月16日、中国结影子指向东北

5.与图示地区相比,南极点及周边相应范围内(  )

①1月份冰层厚度大 ②3月份累计昼长长 ③7月份近地面气压高 ④9月份平均气温高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4.C 5.A

【解析】第4题,在北极点,四周皆为南,因此,中国结的影子指向正南,拍摄者无论在何位置,都位于中国结的正南,故B、D项错误。

3月21日,北极点正午太阳高度为0°,而此前北极地区为极夜,气温低,不是科学考察的最佳季节,故A项错误。

结合选项分析,该照片的拍摄日期应为8月,故C项正确。

第5题,南极地区由于纬度高、地势高、冰雪覆盖等原因,气温终年比北极地区低,冰层厚;3月21日之前,南极地区为极昼,故3月份累计昼长长;南极地区地势高,近地面气压比北极低。

综上所述,A项正确。

(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Ⅱ)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上建起了“握手楼”。

据此完成6~7题。

6.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  )

A.吸引外来人口定居B.吸引市民周末度假C.增加自住房屋面积D.出租房屋增加收入

7.“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  )

A.居住人口减少B.城区房价昂贵C.人居环境恶化D.城区不再扩大

【答案】6.D 7.B

【解析】第6题,图中显示,该地的“握手楼”楼房密度很大,其主要的、直接的目的是通过出租“握手楼”增加收入。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了大量外地人前来务工、经商,房屋出租市场广阔,故选D。

第7题,根据材料,“握手楼”分布在城市周边,布局拥挤,居住环境较差,但却吸引租房者租住,说明了该中心城市的城区房价昂贵,收入较低的外来务工经商者不得不到房价较低的郊区租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