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小学儿童心理发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76820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篇小学儿童心理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七篇小学儿童心理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七篇小学儿童心理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七篇小学儿童心理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七篇小学儿童心理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七篇小学儿童心理发展.docx

《第七篇小学儿童心理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篇小学儿童心理发展.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七篇小学儿童心理发展.docx

第七篇小学儿童心理发展

第七章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本章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心理特点,在于使学习者对小学儿童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的心理特点有基本的了解,认识它的特殊性。

本章主要介绍了小学儿童儿童的年龄特征、学习特点、认知发展及其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等问题。

同时针对在小学儿童儿童教育的若干问题上提出了一些建议。

本章知识结构图

年龄特点

一般特征

小学生学习特点

小学生学习障碍

思维发展基本特点

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

思维品质的发展

自我意识

社会认知

社会交往特点

学习目标

♦1.清楚小学儿童的年龄阶段和一般特征

♦2.明确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

♦3.掌握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

♦4.掌握小学儿童个性和社会发展

第一节小学儿童的年龄阶段和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一、年龄阶段

♦二、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一、年龄阶段

♦童年期是指儿童从6、7岁到11、12岁这一时期,这时儿童进入学校,学习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所以,这个时期又称为学龄初期或小学期。

二、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1、学习成为主导活动  

♦2、儿童逐渐掌握书面语言  

♦3、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4、儿童开始有意识地参加集体活动

第二节小学儿童的学习

♦一、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

♦二、小学儿童的学习障碍

一、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

(一)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

(二)学习对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三)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

学习定义

♦广义的学习(1earning),是指经验的获得及行为变化的过程。

在人一生的整个生活过程和实践过程中,也不断地积累知识经验,这种获得、积累经验的过程就是广义的学习。

♦狭义的学习(study),它是学生在教育环境中掌握系统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经验的活动,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更是一种社会的义务。

(一)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P271)

(二)学习对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1、促进儿童责任感、义务感以及个性的发展。

♦2、促进了儿童心理活动有意性和自觉性的发展。

♦3、促进了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三)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

♦1、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

♦2、小学儿童学习兴趣的特点

♦3、小学儿童的学习态度

1、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

(1)学习动机的功能:

♦一是唤醒功能(或激发功能)

♦二是指向功能(或方向功能)

(2)主导动机分类

♦第一种,为得到好分数,不想落人后,或为了得到家长和别人的表扬,为了得到奖励而努力学习。

♦第二种,为履行学校群体交给自己的任务,或为学校群体争光而学习。

♦第三种,为个人前途、理想,为升学,甚至为自己的出路和未来幸福而奋发读书。

♦第四种,为国家、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意义等而勤奋学习。

♦整个小学阶段,主导的学习动机是第一和第二种。

 2.小学儿童学习兴趣的特点

♦兴趣(interest)是一种力求探究某种事物,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

♦学习兴趣的特点

(1)学习兴趣的深化

(2)学习兴趣的分化

♦(3)学习兴趣的抽象化

♦(4)学习兴趣的专门化

♦(5)学习兴趣的广泛化

3、小学儿童的学习态度

♦态度(attitude)是指个体对某一对象所持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是由认知、情感与意向三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个体内在结构,也是调节外部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

(1)对教师的态度

♦低年级小学生;

♦中年级:

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发生了选择性变化

(2)对集体的态度

♦班集体的形成是形成儿童对学习的自觉负责态度的重要条件。

♦(3)对作业的态度

♦小学生学习态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形成对作业认真负责的态度。

♦(4)对评分的态度

♦低年级

♦中年级起

二、小学儿童的学习障碍

♦学习障碍与学习困难、学习缺陷、学习不良等相混用。

♦柯克(Kirk,1963)提出了学习障碍(1earningdisabilities)的概念,认为这是指那些能听又无显著的智力缺陷,然而,在行为与心理上表现出相当的偏差,以至于无法良好地适应家庭生活,且在学校中靠通常的教育方法未能有效学习的儿童。

♦美国联邦教育署全国障碍儿童专家委员会于1981年给学习障碍下的定义是:

♦儿童在理解或应用语言的基础心理过程上,表现出一种或多种的异常状态,以致在听、讲、思考、说话、阅读、书写或计算时显得能力不足,这些异常就像有知觉障碍、脑伤、大脑功能轻微失调、阅读缺陷、失语症的情况一样,但此障碍不包括因视觉、听觉或运动障碍、智力不足、情绪困扰以及由文化、经济、或教学环境不利因素所导致学习障碍的儿童在内。

♦美国几个关于儿童学习障碍的学会共同拟定的定义是:

♦学习障碍系指在求知、听讲、说话、阅读、写字、推理和算术能力上出现重大困难的一群不同性质学习困难者的通称,其困难—般认为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异常,即是由一个人的内在因素所导致。

虽然某种学习缺陷也可以与其他障碍(如感官损伤、智能不足或情绪困扰)同时存在,或是由于环境(如文化差异、教育方法问题、处境不良)的影响,它却不是因此状况或影响所直接促成的。

二、小学儿童的学习障碍

(一)小学儿童学习障碍的症状

(二)学习障碍产生的原因

♦(三)学习障碍的预防和矫治

  学习障碍的特征

(1)差异性。

儿童的实际行为与所期望的行为之间有显著的差异;

(2)缺陷性。

学习障碍儿童有特殊的行动障碍;

♦(3)集中性。

学习障碍儿童的缺陷往往集中在包括了语言或算术的基本心理过程,因此,常常在学习、思考、说话、阅读、写作、拼写或算术等方面出现障碍;

♦(4)排除性。

学习障碍的问题不是由听力、视力或普通的心理发育迟缓问题引起的,也不是由情绪问题或缺乏学习机会引起的。

(一)小学儿童学习障碍的症状

♦医学界:

♦1、儿童多动症:

其特征为注意涣散难以集中,在不适当的场合过多活动,冲动任性,伴有学习困难,其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

♦2、特殊能力发育迟缓:

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阅读能力和运算能力明显下降,凡涉及这两方面能力的学习,其成绩显著低于实际水平;

♦3、发育迟缓:

由于某种疾病引起的衰弱状态,学习易疲劳,不能专心于功课,记忆力下降,或为发育动作型;

♦4、品行障碍:

在家里或学校经常说谎,有偷窃行为,经常逃学,到处游逛,和父母不能建立正常的感情,有强烈的逆反心理,有明显的学习困难。

♦心理学:

♦1.感知、思维和语言

♦2.行为、情绪和社会性

♦3.其他问题,如发育迟缓

♦1.感知、思维和语言障碍

♦感知

(1)视觉记忆受损。

回忆形状或字词有困难,不能分清大与小、早与晚、颜色、名称等;

(2)有空间定向障碍。

♦(3)听觉辨别能力很差。

如不能区别兵与拚,不能区别近似的声母或韵母;

♦(4)信息加工过程有障碍。

♦(5)缺乏应变能力。

不善于迁移,不能以新的方式从事新的活动。

♦在语言方面的障碍表现为,在发音、词汇、语义、语法、会话、阅读等方面存在障碍。

♦2、在行为、情绪和社会性方面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如下五类:

(1)注意涣散,活动过度:

儿童不能专心致志,不能维持长时注意学习,也不能有目的地定向注意。

(2)行动笨拙:

♦(3)情绪不稳,具有冲动性

♦(4)社交技能差。

♦(5)固执。

♦3、其他问题,如发育迟缓

♦有些研究者曾用X光片来比较儿童的骨骼年龄,发现与同龄正常儿童相比,有学习障碍的儿童中有60%的儿童表现为骨龄较小。

他们开始走路、说话的年龄也较晚,从学前期过渡到学龄期的时间较正常儿童要长。

(二)学习障碍产生的原因

♦1、在胎儿期或出生时有轻度脑损伤

♦2、遗传—素质假说

♦3、生物学假设

♦4、心理与环境假设

♦1、在胎儿期或出生时有轻度脑损伤

♦已经证明脑损伤会影响学习障碍

(1)母亲妊娠期的异常与婴儿出生时的异常

(2)婴幼儿时期所患的脑炎、脑外伤、脑症(包括一氧化碳中毒和溺水等)、内分泌疾病、特殊染色体异常

2、遗传—素质假说

♦许多研究指出,问题行为儿童的脑电图有异常,是由于遗传因素所致。

♦父母

♦同卵双生子与异卵双生子

3、生物学假设

♦有关研究认为,学习障碍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间某种神经介质不足或偏多所导致。

♦有些学者认为,轻度脑功能失调是中枢神经细胞间的信息传递改变的结果。

4、心理与环境假设

♦现代环境种种因素也会导致儿童脑功能障碍,从而成为学习困难的原因。

♦物理性

♦心理性

♦家庭环境与学校环境对儿童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三)学习障碍的预防和矫治

♦预防

♦1.避免可能造成损伤的因素 胎儿期、出生、婴儿期

♦2.注意儿童的心理健康,培养健康人格

♦训练儿童的坚持意志,帮助儿童应付处理各种挫折,发展儿童的积极情绪,避免过度体验消极情绪,培养儿童的良好性格,开朗、热情,避免过度忧郁,保护儿童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3.对差等生的协助

♦关心儿童的学习,及早提供对差等生的帮助,使他们能跟上班级的学习进度。

♦矫治

♦1.提供特殊教育

♦2.进行行为矫正

♦行为矫正(behaviormodification)有两个途径,一是应用操作条件反射技术直接改进儿童的学习技能;二是运用操作条件反射技术改善学习障碍儿童有效学习的行为方式(Houten&Roliderl991)o

♦柯克提出行为矫正有三种策略:

(1)任务训练(tasktraining)

(2)能力训练(abilitytraining)

♦(3)能力—任务训练(ability-tasktraining)

第三节小学儿童言语的发展(补充)

♦一、书面言语的发展

♦二、内部言语的发展

一、书面言语的发展

♦1、词汇的发展

(1)儿童入学后所掌握的词汇量迅速扩展。

♦6岁时大约能掌握1万个单词,而到小学毕业时则达4万个单词。

(2)小学新词的建构往往通过词汇的联想。

♦(3)随着概念思维的发展,儿童对词的理解和表达更加准确,这表现在儿童对字词下定义的变化中。

2、句子的发展

(1)句子的发展包括理解和产生两个方面。

(2)小学儿童常采用一定的策略即找出一定的“诀窍”去理解句子。

♦(3)小学儿童的句法发展也明显地表现在复合句理解能力的提高。

3、语用能力的发展

♦对言外之意的理解是儿童语用发展研究的重要领域。

♦言外之意包括习语、暗示、间接指令、间接请求、隐喻、夸张、反语等。

♦儿童对反语理解远远落后于对间接指令、间接请求、隐喻等其他类型的间接言语行为的理解。

二、内部言语的发展

♦内部言语跟抽象逻辑思维有更多的联系,它主要执行着自觉的自我调节的机能。

♦在婴儿期,是完全看不到内部言语的表现的,最多只有言语自我调节机能的萌芽。

♦学前期开始产生内部言语,内部言语是在儿童外部言语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基础上逐步派出来的。

♦内部言语的原始形态或过渡形态是一种介于有声言语和内部言语之间的言语形式,即出声的自言自语。

第四节小学儿童认知发展

(一)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二)小学儿童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

♦(三)小学儿童概念的发展

♦(四)小学儿童推理能力的发展

♦(五)小学儿童思维品质的发展特点

(一)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第一,在整个童年期,儿童的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的具体形象性。

♦第二,小学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存在着一个¡°关键年龄¡±。

♦第三,小学儿童逐渐具备了人类思维的完整结构,同时这个思维结构还有待进一步地完善和发展。

♦第四,小学儿童的思维,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平衡性。

(二)小学儿童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

♦1、概括能力的发展

♦概括水平的发展

♦(1)直观形象水平

♦低年级儿童概括的特征和属性,常常是事物直观的、现象的、外部的特征和属性。

 

♦(2)形象抽象水平

♦中年级儿童的概括处于从形象水平向抽象水平过渡的状态。

♦(3)本质抽象水平

♦高年级儿童的概括开始以本质抽象概括为主。

2、比较能力的发展

♦一是从正确区分具体事物的异同,逐步发展到区分抽象事物的异同;

♦二是从区分个别部分的异同,逐步发展到区分许多部分关系的异同;

♦三是从在直观、感知条件下进行比较,逐步发展到应用语言在头脑中对表象进行比较。

3、分类能力的发展

♦小学儿童能通过皮亚杰的等级分类问题。

♦二年级

♦三四年级

(三)小学儿童概念的发展

♦1、小学儿童概念的逐步深刻化

♦2、小学儿童概念的逐步丰富化

♦3、小学儿童概念逐步系统化

♦小学儿童已逐步学会在概念的关系系统中去学习和掌握概念,这样使他们在学习概念的速度和质量上都有于很大的提高。

 

(四)小学儿童推理能力的发展

♦1、直接推理

♦2、间接推理

1、直接推理

♦第一,小学儿童直接推理能力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二年级为第一阶段;

♦三四年级为第二阶段;

♦五年级为第三阶段,发展的加速期在四五年级之间。

♦第二,小学儿童掌握不同形式的直接推理是不同步的。

♦2、间接推理

(1)演绎推理

(2)归纳推理

2、间接推理

(1)演绎推理

研究表明,小学儿童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表现出如下特点:

♦第一、二年级儿童能运用演绎推理并解释个别现象。

♦第二、三四年级儿童不仅能对直观感知的事实,而且对通过言语提供的事实,都能运用演绎推理进行解释。

(2)归纳推理

♦儿童初期

♦小学高年级

类比推理

♦研究者从客观事物的多种多样的关系中抽出六种比较普遍的关系作为实验的基本内容:

   

(1)工具与功用关系(如笔—写字);

   

(2)部分与整体关系(如手指—手);

    (3)对立关系(如高—低);

   (4)并列关系(如青菜—菠菜);

   (5)从属关系(如粮食—米);

   (6)因果关系(如下雨—地湿)。

(五)小学儿童思维品质的发展特点

♦1、思维敏捷性的发展

♦思维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的速度或迅速程度。

♦2、思维灵活性的发展

♦特点包括:

一是思维起点灵活;二是思维过程灵活;三是概括一迁移能力强,运用规律的自觉性高;四是善于组合、分析,伸缩性大;五是思维的结果往往是多种合理而灵活的结论。

 

♦3、思维深刻性的发展

♦思维的深刻性,也叫抽象逻辑性。

思维的深刻性集中表现在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预见事物的发展过程。

♦小学儿童思维深刻性的发展表现:

♦学龄儿童间接推理能力增强,思维的抽象逻辑水平提高,三、四年级是小学儿童思维的深刻性发展的重要年龄。

♦4、思维独创性的发展

♦独创性是指独立思考创造出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具有新颖性成分的智力品质。

♦思维活动的创造性有如下持点:

(1)思维的独创性,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是智力的高级表现,是在新异情况或困难面前采取对策,独特、新颖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智力品质。

(2)独特性,它具有个性的特点,自觉而独立地操纵条件和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关系、层次相交结点。

 

♦(3)发散性,它从某一给定的信息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信息。

 

♦非创造性回答:

♦两个爱斯基摩人的房子.

♦创造性回答:

在毛毡上放两个大干草堆

 

♦非创造性回答:

雨点

♦创造性回答:

5条挂着的小毛毛虫。

 

♦非创造性回答:

三人围着桌子坐.

♦创造性回答:

三只老鼠在吃一块干酪。

 

♦(4)新颖性,不论是概念、理解、假设、方案还是结论,它的结果都包括着新的因素,它是一种探新的思维活动。

♦(5)思维的创造性或独创性不应该理解为仅仅局限于少数创造发明者身上所具有的思维形态,它是一种连续不断的而不是全有或全无的思维品质。

第五节小学儿童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一、品德发展的特点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三、小学儿童的社会性认知与交往技能

一、品德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的品德发展所显示出来的基本特点就是协调性。

(一)小学儿童逐步形成自觉地运用道德认识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

 

♦道德认识的研究

♦李怀美(1986)从道德概念、道德评价和道德判断三方面来了解小学生道德认识(moralcognition)的发展水平。

他们以“对他人”、“对自己”和“对社会”三个侧面各四个道德概念为材料,并由此确定三级水平:

一级水平是对道德概念片面或肤浅理解,停留在现象上(1X4=4分);二级水平是能够正确理解道德概念,但不深(3X4=12分);三级水平是较深刻地理解道德概念的本质(5X4=20分)。

♦结论:

一年级没有达到二级水平;三、五年级超过二级水平,向三级水平发展。

 

♦道德评价发展的研究

♦李怀美还以“义务”、“荣誉”、“良心”、“幸福”等四个道德范畴了解学生道德评价发展的情况。

他们设计了四组对偶故事,每组的结构均按照动机正确而效果不好、动机不正确而后果好这两种情况安排,让被试判断是非与好坏,并且说明理由。

该研究对学生道德评价的发展分三级水平:

一级水平为重效果(1分),二级水平为重动机(3分),三级水平为效果与动机相统一(5分)。

♦结论:

小学生道德评价能力随着年龄递增而提高。

♦道德判断能力的研究

♦研究者还设计了两难问题(dilemma),以了解小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水平。

道德判断分三级水平:

一级水平是围绕个人利害得失进行道德判断(1分);二级水平是简单地运用道德规范进行道德判断(3分);三级水平是理解道德原则并以此进行道德判断(5分)。

♦结论:

小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是逐步提高的,但随年龄递增而提高的幅度较小。

♦总之,小学生的道德认识表现为从具体形象性向逻辑抽象性发展的趋势:

(1)在道德认识的理解上,小学生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解。

(2)在道德品质的判断上,小学生从只注意行为的效果,开始逐步形成比较全面地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关系。

♦(3)在道德原则的掌握上,学生道德判断从简单依附于社会的、他人的原则,逐步形成受自身道德原则的制约。

♦(4)小学生已初步掌握了道德范畴,不过对不同范畴的理解有不同的水平。

(二)小学儿童的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

(1)模仿的倾向性。

(2)出于无意

♦(3)小学生会在某些人面前表现出言行一致,而在另一些人面前却表现出言行不一致。

♦(4)只会说,不会做

(三)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在小学儿童品德发展中占有相当显著的地位

♦自觉纪律(self-awarenessprinciple),就是一种出自内心要求的纪律。

它是在学生对于纪律认识和自觉要求的基础上形成起来,而不是依靠外力强制的。

♦它的形成过程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依靠外部教育要求,依靠教师制订的具体规定和教师及时的检查;

♦第二阶段是过渡阶段,学生还未形成自觉纪律,但已能体会到纪律要求,一般能够遵守纪律;

♦第三阶段是把纪律原则变成自觉行动。

(四)品德发展的关键年龄

♦小学阶段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关键年龄。

♦关键期或转折期大致在三年级下学期前后,由于不同方式的学校教育的影响,出现的时间可能会提前或延后。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小学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趋势

(二)自我意识各因素的发展

♦1.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

♦2.自我评价

(一)小学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趋势

♦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经过三个时期:

(1)自我中心期(egocentricperiod)(8个月~3岁);

(2)客观化时期(objectiveperiod)(3岁一青春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

♦(3)主观自我时期(subjectiveperiod)(青春期~成人期)自我意识趋于成熟,进入心理自我时期。

♦韩进之等人(1983,1985)通过问卷调查认为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趋势是随年龄增长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但发展不是直线的、均速的,而是既有上升的时期,又有平衡发展的时期。

研究结果见表。

(二)自我意识各因素的发展

♦1.自我概念

♦2.自我评价

1、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

♦自我概念(或自我观念)(self-concept)是指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

它是由一系列态度、信念和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把一个个各种特殊习惯、能力、观念、思想和情感联结在一起,贯穿于心理和行为的一切方面。

对自我概念的研究通常是借助自我描述来进行。

♦对自我概念的研究通常是借助自我描述来进行。

儿童期早期

♦“我叫Mary。

瞧,我有一件新的白裙子。

我4岁了。

我会自己刷牙。

我还会自己洗头。

我有一套新积木,我用它搭了这座很大很大的塔。

8岁儿童

♦“我叫军军,今年8岁了,我在--小学上二年级,因为我长得胖乎乎的很可爱,认识的叔叔阿姨叫我“小熊猫”。

我喜欢打乒乓球,在班上很多同学都是我的‘手下败将‘。

我还喜欢画画,特别喜欢画古代的武将,爸爸说我画的《三英战吕布》画得够神的,但我没有太多的时间画,我还要完成作业。

我考试老粗心,所以经常拿不到100分”

 

♦我的名字叫A。

我是一个人,而且是女孩。

我是个可以信赖的人。

我不算漂亮,学习成绩中等。

我是个出色的大提琴演奏家,也是个不错的钢琴家。

我比同龄人稍微高一点。

我很喜欢一些男孩,也很喜欢一些女孩。

我是比较传统的人。

我会打网球,游泳也很棒。

我很乐于助人。

我随时希望和大家交朋友。

我脾气总的很好,但有时也会发火。

有一些男孩和女孩不十分喜欢我。

我也不知道男孩喜欢不喜欢我。

♦“你要我说说自己,说什么呢?

我叫晓晓,今年11岁了,上小学五年级,我学习很努力,在班上的成绩还算可以吧。

我参加区里的数学比赛拿了一个第三名,还得奖状。

我对人很和气,喜欢帮助别人,同学都很喜欢我,他们相信我,选我当中队长。

但我对同学还不够耐心,班上一个同学上课老爱讲话,我批评他,他不听,把我气的够呛。

我个子比较高,但我打篮球还是不行,因为我不够灵活,并且拼抢能力也不强。

我最喜欢的运动是游泳,我已经学会了,能游二百米”

♦由此,可以看出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体现在对自己各方面特点的认识能力上。

♦外显特征

♦内在特质、个性

♦小学生的自我描述的特点:

(1)小学生的自我描述是从比较具体的、外部特征的描述向比较抽象的心理术语的描述发展。

(2)小学高年级,儿童则开始试图根据品质、人际关系以及其他内在持征对自己进行描述,但是,即使到了小学高年级,儿童对自己的认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和绝对性。

2、自我评价的发展

(1)从顺从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起诉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