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市场的规范与发展研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73741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金融市场的规范与发展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我国金融市场的规范与发展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我国金融市场的规范与发展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我国金融市场的规范与发展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我国金融市场的规范与发展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金融市场的规范与发展研究.docx

《我国金融市场的规范与发展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金融市场的规范与发展研究.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金融市场的规范与发展研究.docx

我国金融市场的规范与发展研究

我国金融市场的规范与发展研究

姓名:

陈丽考号:

8

[内容提要]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业的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和意义,它已经成为经济市场化程度和发展程度的标志,金融市场的规范与发展的研究已成为金融专家、发展经济学家和各国政策制定者广泛关注与重点研究的突出课题。

国际债务危机和许多欠发达国家经济的相对停滞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走上成长道路的经验突出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大规模动用国内金融资源和建立一个运转高效的金融体系的重要性。

在该文中,我先回顾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历程,指出了我国金融市场在规范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在研究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方法以及之后发展的发向。

[关键词]金融、规范、发展、改革

金融市场的规范与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内在要求,同时又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世界经济与国际金融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国际金融的动荡不安,并迅速蔓延产生巨大的波及和方法效益效应。

加入WTO后,我国经济全面融入到金融全球化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机遇与风险并存,我们只有不断加深对金融市场规范和发展的研究,才能在深刻认识金融全球化的同时把握机遇应对挑战,使金融市场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高速发展的强心剂!

一、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历程:

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从改革初期几乎为零的基础上不断发展,金融深化程度不断提高,到2001年底,全部金融机构含证券、保险公司总资产已达21.8万亿元,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2.42倍。

同期,我国经济增长也保持了快速稳定的势头,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变革,中国的金融发展在不同的经济增长阶段,表现出了不同的发展特征。

(一)、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金融发展历程

1949年—1978年,中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实践证明,这种体制是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模式。

它以产品经济模式为特征,忽视了企业的商品生产者地位,忽视了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出现政企不分,条块分割,大锅饭和平均主义严重等不利于经济发展的现象。

在此期间,实体经济领域中,无论是生产领域还是流通领域,国家都实行相当严格的计划管理体制。

为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中国的金融发展沿袭了苏联大统一模式,金融体系高度集中,管理采用计划和行政的手段,金融处于经济发展中相对次要的地位,总量非常小,结构也很单调,主要表现为机构单一、工具贫乏,活动缺乏活力,效率十分低下。

实体经济领域中,从经济成分变化来看,从建国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主要有三种经济成分,即国营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和以农民和手工业者为主的个体经济。

在1949年,国营工业经济成分占34.7%,公私合营工业占2.0%,私营工业占63.3%。

为了推行高度集中统一的政治和经济体制,我国自50年代后期开始推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合作化运动。

到1978年,中国经济主要由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组成,其中全民所有制经济成分占80.8%,集体所有制经济成分占有19.2%。

从金融发展领域看,在体制和金融运行,金融结构方面,都采取了与实体经济相适应的形式。

在金融管理体制方面,采取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所有的国内业务均高度集中于中国人民银行一家;在金融总量方面,由于实体经济领域无论生产还是流通领域,大部分是计划调拨,对资金的需求量较小,主要体现为,国有经济占8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技术改造、流动资金均由国家财政拨付,只有少量流动资金需要银行贷款予以支持,并且由于集体经济所占比重很小,所以资金需求量就更小,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业务量也就无法得到提升。

1978年,中国金融机构资金来源总额仅为1877亿元,各项存款余额也仅为1134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210.6亿元,人均只有约20元;在金融结构方面,由于实体经济领域对金融总量需求较小,实体经济产、供、销基本依靠国家统一安排,企业基本没有经营风险,企业融资方式、资本金等也基本由国家财政解决,对金融服务形式,金融服务水平、金融工具选择等没有什么需求,这直接导致了金融结构的单一。

此外,融资结构极度单一,几乎全部为银行贷款方式的间接融资。

总体看来,在此期间,国家更重视财政的作用,忽视了金融的发展,金融基本上处于从属、次要的地位。

(二)、改革开放时期的金融发展历程(1978年至今)

从历年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金融规模占GDP比例呈上升的态势,但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该比例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我们可以将1978年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的金融发展历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78年—1988年。

这一阶段,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实体经济和金融发展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其间,实际GDP保持了年均10.73%的增长速度,金融发展与之相适应,通货膨胀率较低,基本做到了适应并满足实体经济迅速发展所产生的对金融发展日益增长的需求。

同时,该时期还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重要时期,经济货币不断提高,使得金融规模扩张速度加快。

在金融机构设置上,发展出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有效地增加了金融供给总量,在银行业务范围方面,扩大了服务和业务范围。

在金融市场建设方面,积极扩展直接融资范围,积极探索推出实体经济多层次、多角度的资金需求形式,同业拆借市场、商业票据市场、国债、企业债券、金融机构债券等市场先后建立并得到长足发展,较大程度地促进了金融规模的增加。

第二阶段:

1988年—1993年.这一时期,是中国实体经济和金融部门调整时期,是中国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新旧体制矛盾冲突集中暴露的时期。

该时期金融秩序比较混乱,如银行储蓄滑坡,资金体外循环,通货膨胀较严重,政府及时推出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加强金融监管,打击金融犯罪,金融深化程度减缓,紧缩性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第三阶段:

1993年—2003年。

这一时期是中国金融体制变革、金融总量和金融结构变化比较大的时期。

在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巡讲话,解决了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并指出改革的步子要再大一些之后,1993年召开了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金融体制改革进入了实质性推动阶段,一系列重大措施纷纷出台。

1993年11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

揭开了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序幕。

总而言之,中国的金融发展走过了艰难而曲折的道路,在飞速增长的经济车轮带领下,中国的金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在这些重大金融体制变革的基础上,通过金融结构、金融工具、金融市场等的不断制度创新,推动了金融总量的快速增长,实体经济也实现了迅猛发展,促使金融发展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二、中国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宏观看来,我国金融总量和实体经济总量基本是协调匹配的,金融资产规模与实体经济规模比例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波动。

但是在金融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定问题,而且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金融结构上。

所以我国金融发展是“总量基本看好,结构尚存缺陷”。

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一)金融机构结构体系不够健全。

一个健全的金融中介结构体系,应该是渗透、服务到各种所有制、各种层次的具有发展潜力、符合金融服务要求企业。

而在我国,由于计划经济实行的时间较长,金融机构格局与经济增长的格局严重不对称,信贷资金按所有制倾斜分配比较明显,在全国范围还没有形成一个与非国有中小企业发展相适应的非国有银行体系。

(二)金融区域发展不够协调。

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金融发展严重不足。

农村金融机构萎缩,金融服务严重短缺,使稳健的货币政策不能很好地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区域的严重失调使得中国金融结构出现弊端,直接影响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社会发展。

(三)企业融资结构不够合理。

在我国,企业平均外源性融资比例偏高,在

外源性融资中,贷款比例又偏高。

虽然近年来这一状况有所改善,但历史形成的局面不是一朝一夕能彻底改变的,这需要我们一方面加强对投资主体的预算约束,完善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法人改制,使之真正成为具备独立市场主体资格、具有完备的公司治理结构和产权结构、具有成熟的风险管理体系。

一方面不断完善和增强证券市场对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使得企业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比例不断上升,摆脱对银行信贷资金过分依赖的状况,形成结构合理的多元化融资结构。

(四)社会信用环境不够理想。

造成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居高的主要原因是客户信用度不高,或者说整个社会信用体系没有建立起来。

社会信用环境的问题造成监督和信息搜索成本增加,降低了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

总的来说,我们不难发现,在中国,资本配置的非市场最大优化选择大大降低了全社会的资本使用效率,降低了资本的总体回报率,影响了社会财富的积累和经济增长的程度;金融资源的分配不均将降低全社会的金融效率,影响社会福利的增进,严重影响到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不合理的融资结构增加了企业的资金运用成本,加大了企业的运营风险,降低了资本的产出效率,从而影响到全社会的经济增长;缺乏信用,人们就不愿意多进行储蓄;缺乏信用,人们投资变得异常谨慎,这又影响了储蓄—投资转化率;信用的缺失造成的信息信号失真使得资本配置得不到最优,影响到资本的产出效率,所有这些最后总会表现在影响经济增长的步伐上。

三、世界金融变革的启示

从世界上金融改革实践来看,其基本趋势都是放松管制和逐渐自由化。

因此,许多国家都把金融改革称为“金融自由化”过程。

最早实施金融自由改革的发展中国家,如亚洲的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斯里兰卡,拉丁美洲的智利、阿根廷和乌拉圭,他们都将金融自由化的内涵确定为减少政府对利率和信贷分配的干预。

在这些国家中,只有智利是1974年开始自由化改革的,其他国家则是70年代末或80年代初才开始着手金融自由化过程。

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世界出现了一批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家,这些国家的金融改革都与他们的总体改革步调大体一致,且政策内涵都充分体现了放松国家干预的趋向。

90年代中后期,世界性金融改革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些发达国家相继宣布实施以金融自由化为口号的改革,如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日本等等。

这其中又以美国、日本的金融改革反感主题最为鲜明,主要是提高资本运动效率入手,废止过去一直执行的对金融领域中银行存贷业务、保险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的分业管理制度,让混业经营取而代之。

从各国的实践经验来看,金融改革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经济系统运行的效率,从金融影响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入手,金融改革的路径就非常明显:

通过遵循传导机制的原理,改变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的中间变量的作用效率从而来实现最终最近经济增长的目的。

(一)中国金融变革的涵义和基本内容

在现代货币信用经济条件下,金融资源是以后总相对独立的经济资源,其分配和使用不但从属于经济资源的分配与使用,而且通过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物质资源和劳动力资源高效配置的要求。

因此,金融改革在整个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就不再属于人们过去认为的从属于经济改革的地位了,而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和突破口。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本质要求就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率,而金融效率是通过经济效率的实现而实现,并且是实现经济效率的重要条件。

可以这么说,中国经济改革的核心是提高经济效率,而中国金融改革的核心是提高金融效率,经济改革的核心在于金融改革,提高经济效率的核心在于提高金融效率。

此外,我们不难发现,全世界范围所有的金融改革的指导原则、目的以及主要内容都大体相同,简单的说就是:

提高金融效率,进而为提高经济效率,最终为实现宏观经济发展目标服务。

中国金融改革针对的实现传统的金融体系、运作方式、监管体制以及经营业务活动等方面存在的与经济增长不相适应的问题进行的创新,因此,中国金融改革也可以看作是设计一次将金融领域的全局性,整体性的大规模金融创新活动。

中国金融改革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机构的改革

金融机构是金融活动中最重要的参与者与中介,金融机构的改革是所有发展中国家金融改革的基本内容之一。

2、金融市场的改革

金融改革中的金融市场改革其实就是为金融活动提供一个完善的环境平台。

这一环境平台应该包括完备的市场运作体系,信息提供、会计准则、监管制度等多方面的内容。

3、金融体制的改革

金融体制改革又包括金融调控机制的改革和金融法律法规和行为规则的改革。

(1)金融调控机制的改革。

金融调控机制的改革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在国际金融宏观调控机制的地位和作用;二是货币当局所采取的执行调控职能的方式和手段。

(2)金融法律法规和行为规则的改革。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直接行政干预总是要最大限度地让位于法律法规和市场博弈规则的制约和调节,在欠发达经济体中,金融压制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政府对金融活动干预过多,而不发达的金融服务又是与各种金融法律法规的残缺不全状态相伴随的。

因此,金融改革的内容必然包含了在法律法规与行为规则方面的除旧布新的内容。

4、金融工具、技术创新

金融改革必然会导致监管放松和激励机制强化的局面,这些会调动起金融机构在业务、金融工具以及信息技术等方面进行创新的积极性,这种积极性反过来又会丰富金融改革的内容和促进金融改革的进程。

(二)中国金融市场规范与发展展望与趋势

西方国家都把金融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因为按照西方国家的国际经济核算方法,金融保险本身也是创造GDP的。

通过金融对实体经济部门的服务来提高实物资源的配置效率这一根本途径来促进经济增长的。

因此,金融效率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实体经济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也间接的决定了经济增长效率的高低。

从另一个角度看,对金融发展进行价值判断,只能从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效率角度来进行,也就是说,金融发展是否理想,根本标准之一就是金融效率是否得到提高。

从中国金融改革的实践看,金融体系低效率运行时威胁着金融稳定和经济稳定。

从海南发展银行的关闭,到中国农村信托投资公司的清盘,从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破产到多家城市商业银行遭遇运营危机均说明中国货币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来的十分艰难,这种稳定来自非市场化的金融制度和政府信用,而不是建立在金融高效率的基础上,在那次兖州金融危机中免受冲击的原因也在于此。

在我国,一种持久、可靠的金融稳定还缺乏金融效率基础。

因此,中国金融改革推向前进的每一步都必须在于提高了金融效率,金融改革的主线就应该是提高金融效率,金融改革的趋势也应该是围绕着提高金融体系效率来进行的,最终要实现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从金融发展的整体来看,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我国金融行业将迎来新一轮黄金发展时期,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对第三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将不断增强。

从宏观经济和政策层面看,为了更好的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增长,我国金融领域今后将可能有以下一些改革和政策趋势:

1、对商业银行要建立以利润目标为中心的综合考核体系,降低不良贷款比

例,确保资产保值增值。

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加强监督,加快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步伐,把国有银行办成现代金融企业,发挥市场机制对金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中国的银行改革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消除历史沉积的包袱,实行股份制形成多元化投资主体与经营团队的新型公司治理机构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核心内容。

毫无疑问,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能否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真正形成多元化出资人参与投资的新型产权结构,将直接关系到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成败。

2、积极发展资本市场,既要为经济发展筹集更多的资本金,又要优化配置金融资源,还要规范和发展证券市场,加快保险业的改革和发展。

目前我国社会资金的70%以上几种在银行,而通过资本市场筹集的资金仅占30%左右,这使金融风险过渡集中在银行,所以,要通过加快证券市场和保险业的发展,分散银行风险,多种金融工具相互配合,达到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的目的。

3、加快建立社会信用制度,为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奠定基础。

对赖账不还,逃废债务的行为以及包庇、纵容逃废债务的人员,坚决绳之以法,追究其刑事责任,要抓紧建立全国企业和个人信用档案,在全社会树立诚信为本的社会风尚。

加快推进中国信贷征信体系建设,把建立广发、有效的社会信用体系当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部分。

4、加快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和完善。

我国超过10亿人口在农村,没有农村金融的发展。

就没有中国金融的发展。

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民就业都需要一个健全的金融体系来支持。

所以,我们需要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主力军作用。

农村信用社改革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能搞一刀切,要在有效防范道德风险的前提下,加大对农村信用社改革、兼并、重组的政策支持力度。

此外还应该鼓励发展农村合作金融,建立农村贷款担保体系,并可尝试政府为农民小额贷款提供信用担保。

5、探索发展民间金融机构和中小金融机构,加速对民营金融服务体系的建立,为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

对国内的民间资本适度开放金融市场,条件成熟的地区允许组建民营银行、中小企业银行等,加快二手市场的开通,从法律和体制上保证民间金融资本的健康规范发展,将民营经济蕴藏的无穷潜力激发起来,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6、加快建立风险投资体系,促进我国原创性高科技发展。

原创性高科技发展对我国经济结构优化、推动经济增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原创性高科技的研发属于高风险的事业,因此风险投资的介入显得十分重要。

可以说,没有风险投资的参与,就没有民族高科技企业的发展。

所以,尽快建立一个全国性的风险投资体系显得尤为迫切:

政府为先导,企业为先锋,通过市场机制成立以扶持原创性高科技发展的产业投资基金,培养一大批合格的风险投资人才,并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制定不同的风险投资发展政策,以点带面带动全国的发展。

可以看出,为了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规范和发展,我们应该处理好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长期与短期、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

在我们着眼于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长远目标,整体大略的同时,还需要踏踏实实去解决眼前的问题。

路漫漫其修远兮,中国的金融发展任重而道远,中国金融与中国经济的未来将会更美好!

 

[参考文献]

1、《金融发展理论与中国金融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

2、白钦先等《金融可持续发展研究导轮》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

3、韩廷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经济科学》2001年第3期

4、爱德华.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

5、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

6、李扬《中国金融改革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

7、米建国李建伟《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思考与实证分析》《管理世界》2002年第4期

8、孟宪昌《国际金融市场与制度创新》南开出版社2005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