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镜岩第三版生物化学下册课后习题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73521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93.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镜岩第三版生物化学下册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王镜岩第三版生物化学下册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王镜岩第三版生物化学下册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王镜岩第三版生物化学下册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王镜岩第三版生物化学下册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王镜岩第三版生物化学下册课后习题答案.docx

《王镜岩第三版生物化学下册课后习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镜岩第三版生物化学下册课后习题答案.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王镜岩第三版生物化学下册课后习题答案.docx

王镜岩第三版生物化学下册课后习题答案

第19章代谢总论

⒈怎样理解新陈代谢?

答: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内一切化学变化的总称,是生物体表现其生命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

它是由多酶体系协同作用的化学反应网络。

新陈代谢包括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两个方面。

新陈代谢的功能可概括为五个方而:

①从周围环境中获得营养物质。

②将外界引入的营养物质转变为自身需要的结构元件。

③将结构元件装配成自身的大分子。

④形成或分解生物体特殊功能所需的生物分子。

⑤提供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一切能量。

⒉能量代谢在新陈代谢中占何等地位?

答:

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

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包括核酸、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机体运动,包括肌肉的收缩以及生物膜的传递、运输功能等等,都需要消耗能量。

如果没有能量来源生命活动也就无法进行.生命也就停止。

⒊在能量储存和传递中,哪些物质起着重要作用?

答:

在能量储存和传递中,ATP(腺苷三磷酸、GTP(鸟苷三磷酸、UTP(尿苷三磷酸以及CTP(胞苷三磷酸等起着重要作用。

⒋新陈代谢有哪些调节机制?

代谢调节有何生物意义?

答:

新陈代谢的调节可慨括地划分为三个不同水平:

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和整体水平。

分子水平的调节包括反应物和产物的调节(主要是浓度的调节和酶的调节。

酶的调节是最基本的代谢调节,包括酶的数量调节以及酶活性的调节等。

酶的数量不只受到合成速率的调节,也受到降解速率的调节。

合成速率和降解速率都备有一系列的调节机制。

在酶的活性调节机制中,比较普遍的调节机制是可逆的变构调节和共价修饰两种形式。

细胞的特殊结构与酶结合在一起,使酶的作用具有严格的定位条理性,从而使代谢途径得到分隔控制。

多细胞生物还受到在整体水平上的调节。

这主要包括激素的调节和神经的调节。

高等真核生物由于分化出执行不同功能的各种器官,而使新陈代谢受到合理的分工安排。

人类还受到高级神经活动的调节。

除上述各方面的调节作用外,还有来自基因表达的调节作用。

代谢调节的生物学意义在于代谢调节使生物机体能够适应其内、外复杂的变化环境,从而得以生存。

⒌从“新陈代谢总论”中建立哪些基本概念?

答:

从“新陈代谢总论”中建立的基本概念主要有:

代谢、分解代谢、合成代谢、递能作用、基团转移反应、氧化和还原反应、消除异构及重排反应、碳-碳键的形成与断裂反应等。

⒍概述代谢中的有机反应机制。

答:

生物代谢中的反应大体可归纳为四类,即基团转移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消除、异构化和重排反应;碳-碳键的形成或断裂反应。

这些反应的具体反应机制包括以下几种:

酰基转移,磷酰基转移,葡糖基基转移;氧化-还原反应;消除反应,分子内氢原子的迁移(异构化反应,分子重排反应;羟醛综合反应,克莱森酯综合反应,β-酮酸的氧化脱羧反应。

⒎举列说明同位素示踪法和波谱法在生物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答:

同位素示踪法和波谱法生物化学中研究新陈代谢的两种重要方法。

同位素示踪法不改变被标记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已成为生物化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的研完中一种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常规先进技术。

如:

1945年DavidShemin和DavidRittenberg首先成功地用14C和15N标记的乙酸和甘氨酸怔明了血红素分子中的全部碳原子和氮原子都来源于乙酸利甘氨酸;胆固醇分子中碳原子的来源也是用同样的同位空示踪法得到闸明的。

核磁共振波谱法对于样品不加任何破坏,因此,在生物体的研究得到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生物化学、生理学以及医学等方面都广泛位用核磁共振波谱技术对生活状态的人体进行研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其中最为人知的实验是1986年用核磁共振波谱法对人体前臂肌肉在运动前和运动后的比较研究。

第20章生物能学

⒈就某方面而言,热力学对生物化学工作者更为重要,为什么?

答:

生物能学是深人理解生物化学特别是理解主物机体新陈代谢规律不可缺少的基本知识。

它是生物化学中涉及生活细胞转移和能量利用的基本间题。

生物能学完全建立在热力学的基础上,因此,从这个角度看,热力学对生物化学工作者更为重要。

⒉考虑下面提法是否正确?

①在生物圈内,能量只是从光养生物到异养生物,而物质却能在这两类生物之间循环。

②生物机体可利用体内较热部位的热能传递到较冷的部位而做功。

③当一个系统的熵值降低到最低时,该系统处于热力学平衡状态。

④当ΔG0’值为0.0时,说明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⑤ATP水解成ADP的反应,ΔG0’约等于ΔG0。

答:

①-是,②-非,③-非,④-非,⑤-非

⒊怎样可判断一个化学反应能够自发进行?

答:

一个化学反应的自由能是否降低是判断它是否可以自发进行的标准。

只有自由能变化为负值的化学反应,才能自发进行。

⒋怎样判断一个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当反应物和产物的起始浓度都为1mol时,请判断下列反应的进行方向。

(参看表20-3中的数据。

①磷酸肌酸+ADPⅬ⒜⒜⒜→ATP+肌酸

②磷酸烯醇式丙酮酸+ADPⅬ⒜⒜⒜→丙酮酸+ATP

③葡萄糖6-磷酸+ADPⅬ⒜⒜⒜→ATP+葡萄糖

答:

一个化学反应是从总能量高的体系向总能量低的体系变化,即可根据化学反应式两边体系总能量的大小来判断其方向。

根据表20-3中的数据:

①-向右,②-向右,③-向左。

⒌解释ATP的γ-磷酸基团转运到葡萄糖6-磷酸的磷酸脂键(ΔG0’=13.8kJ/mol上,一般情况下,为什么在热力学上可行?

逆反应是否可行?

答:

由于ATP的γ-磷酸基团的ΔG0’=32.2kJ/mol大于葡萄糖6-磷酸的磷酸脂键的ΔG0’=13.8kJ/mol,因此,一般情况下,ATP的γ-磷酸基团转运到葡萄糖6-磷酸的磷酸脂键上在热力学上可行的。

在某些情况下,当该反应的ΔG值为正值时,该反应的逆反应可行。

⒍从ATP的结构特点说明ATP在能量传递中的作用。

答:

ATP也叫做腺苷三磷酸、三磷酸腺苷、腺三磷,是高能磷酸化合物的典型代表。

高能磷酸化合物的特点是:

它的高能磷酸键(也即酸酐键,用“~”表示,水解时释放出的化学能是正常化学键释放化学能的2倍以上(一般在20.92kJ/mol以上。

ATP是由一分子腺嘌呤、一分子核糖和三个相连的磷酸基团构成的。

这三个磷酸基团从与分子中腺苷基团连接处算起,依次分别称为α、β、γ磷酸基团。

ATP的结构式是:

分析ATP的结构式可以看出,腺嘌呤与核糖结合形成腺苷,腺苷通过核糖中的第5位羟基,与3个相连的磷酸基团结合,形成ATP。

ATP分子既可以水解一个磷酸基团(γ磷酸基团,而形成二磷酸腺苷(ADP和磷酸(Pi;又可以同时水解两个磷酸基团(β磷酸基团和γ磷酸基团,而形成一磷酸腺苷(AMP和焦磷酸(PPi;AMP可以在腺苷酸激酶的作用下,由ATP提供一个磷酸基团而形成ADP,ADP又可以迅速地接受另外的磷酸基团而形成ATP。

另外,ATP的ΔG0’值在所有含磷酸基团的化合物中处于中间位置。

这使ATP有可能在磷酸基团转移中作为中间传递体而起作用。

⒎ATP水解成ADP+Pi的ΔG0’是-30.5kJ/mol,

①试计算此反应中的平衡常数。

②此反应在细胞内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答:

①K'eq=2.2×105;②否]

⒏在细胞内是否ATP水解的ΔG0通常比ΔG0’更负?

为什么?

[是,ΔG'=ΔG0’+RTInK,ΔG'≈-41.84kJ/mol]

⒐利用表20-3的数据试计算:

ATP+丙酮酸Ⅼ⒜⒜⒜→磷酸烯醇式丙酮酸+ADP的反应在25℃下,其ΔG0’和K'eq值。

若ATP与ADP之比为10时,求丙酮酸与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的平衡比。

答:

ΔG0’=+31.38kJ/mol,K'eq=3.06×106,平衡比是3.82×104。

⒑假设有一个由A向B的转化反应(A⒜→B,它的ΔG0’=20kJ/mol请计算:

①在达到平衡时[B]/[A]的比值。

②假设A和B参加的反应与ATP水解为ADP和Pi同时进行,总反应是:

A+ATP+H2O⒜⒜⒜→B+ADP+Pi

请计算此反应达平衡时[B]/[A]的比值,假设ATP、ADP和Pi都是1mol浓度,请问在什么时候反应才达到到平衡?

③已知[ATP]、[ADP]和[Pi]在生理条件下都远非1mol浓度。

当和浓度依次为[ATP]、[ADP]和[Pi]8.05mmol,0.93mmol和8.05mmol时,求出一个与偶联反应的[B]/[A]比值。

答:

①比值=3.1×10-4②[B]/[A]=69.4③[B]/[A]=7.5×104

第21章生物膜与物质运输

⒈试述物质的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基本特点。

研究物质运输的意义是什么?

答:

主动运输是由载体蛋白所介导的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由浓度低的一侧向高浓度的一侧进行跨膜转运的方式,需要与某种释放能量的过程相偶联。

主动运输过程可分为由ATP直接提供能量和间接提供能量等基本类型。

被动运输包括简单扩散和载体介导的协助扩散,运输方向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的动力来自物质的浓度梯度,不需要细胞提供代谢能量。

⒉什么是Na+泵和Ca+泵,其生理作用是什么?

答:

Na+/K+泵是动物细胞中由ATP驱动的将Na+输出到细胞外同时将K+输入细胞内的运输泵,又称Na+泵或Na+/K+交换泵。

实际上是一种Na+/K+ATPase。

Na+/K+ATPase是由两个大亚基(α亚基和两个小亚基(β亚基组成。

α亚基是跨膜蛋白,在膜的内侧有ATP结合位点,细胞外侧有乌本苷(ouabain结合位点;在α亚基上有Na+和K+结合位点。

其生理意义:

Na+/K+泵具有三个重要作用,一是维持了细胞Na+离子的平衡,抵消了Na+离子的渗透作用;二是在建立细胞质膜两侧Na+离子浓度梯度的同时,为葡萄糖协同运输泵提供了驱动力;三是Na+泵建立的细胞外电位,为神经和肌肉电脉冲传导提供了基础。

Ca2+-ATPase有10个跨膜结构域,在细胞膜内侧有两个大的细胞质环状结构,第一个环位于跨膜结构域2和3之间,第二个环位于跨膜结构域4和5之间。

在第一个环上有Ca2+离子结合位点;在第二个环上有激活位点,包括ATP的结合位点。

Ca2+-ATPase的氨基端和羧基端都在细胞膜的内侧,羧基端含有抑制区域。

在静息状态,羧基端的抑制区域同环2的激活位点结合,使泵失去功能,这就是自我抑制。

Ca2+-ATPase泵有两种激活机制,一种是受激活的Ca2+/钙调蛋白(CaM复合物的激活,另一种是被蛋白激酶C激活。

当细胞内Ca2+浓度升高时,Ca2+同钙调蛋白结合,形成激活的Ca2+/钙调蛋白复合物,该复合物同抑制区结合,释放激活位点,泵开始工作。

当细胞内Ca2+浓度下降时,CaM同抑制区脱离,抑制区又同激活位点结合,使泵处于静息状态。

在另一种情况下,蛋白激酶C使抑制区磷酸化,从而失去抑制作用;当磷酸酶使抑制区脱磷酸,抑制区又同激活位点结合,起抑制作用。

Ca2+泵的工作原理类似于Na+/K+ATPase。

在细胞质膜的一侧有同Ca2+结合的位点,一次可以结合两个Ca2+,Ca2+结合后使酶激活,并结合上一分子ATP,伴随ATP的水解和酶被磷酸化,Ca2+泵构型发生改变,结合Ca2+的一面转到细胞外侧,由于结合亲和力低Ca2+离子被释放,此时酶发生去磷酸化,构型恢复到原始的静息状态。

Ca2+-ATPase每水解一个ATP将两个Ca2+离子从胞质溶胶输出到细胞外。

⒊试述Na+泵的生理机制。

答:

Na+/K+ATPase运输分为六个过程:

①在静息状态,Na+/K+泵的构型使得Na+结合位点暴露在膜内侧。

当细胞内Na+浓度升高时,3个Na+与该位点结合;②由于Na+的结合,激活了ATP酶的活性,使ATP分解,释放ADP,α亚基被磷酸化;③由于α亚基被磷酸化,引起酶发生构型变化,于是与Na+结合的部位转向膜外侧,并向胞外释放3个Na+;④膜外的两个K+同α亚基结合;⑤K+与磷酸化的Na+/K+ATPase结合后,促使酶去磷酸化;

⑥去磷酸化后的酶恢复原构型,于是将结合的K+释放到细胞内。

每水解一个ATP,运出3个Na+,输入2个K+。

Na+/K+泵工作的结果,使细胞内的Na+浓度比细胞外低10~30倍,而细胞内的K+浓度比细胞外高10~30倍。

由于细胞外的Na+浓度高,且Na+是带正电的,所以Na+/K+泵使细胞外带上正电荷。

⒋什么是胞吐作用和胞吞作用?

它们有何共同特点?

答:

细胞膜将外来物包起来送入细胞,称胞吞作用;某些代谢废物及细胞分泌物形成

小泡从细胞内部移至细胞表面,与质膜融合后将物质排出,称胞吐作用。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物质是通过胞膜的包裹来出入细胞的。

⒌试举列说明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的重要性。

答:

某些大分子的内吞往往首先同质膜上的受体结合,然后质膜内陷形成衣被小窝,继之形成衣被小泡,这种内吞方式称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

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对细胞非常重要,它是一种选择浓缩机制,既可保证细胞大量地摄入特定的大分子,同时又可避免吸入细胞外大量的液体。

如低密脂蛋白、运铁蛋白、生长因子、胰岛素等蛋白类激素、糖蛋白等,都是通过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进入细胞的。

⒍生物膜运输的分子机制有几种主要假设?

它们相互关系如何?

答:

物质跨膜运输的分子机制大致可概括为3种主要假设模型:

移动性载体模型、

孔道或通道模型和构象变化模型。

生物膜运输是生物膜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而内容又非常广泛的领域,不可能用一种模型去根括迄今己知的多种运输体系的功能。

这3种假设模型有许多不同点,如参与运输的实体在形态、结构以及运输方式等方面各有特点;但它们又有许多共同性和相关性,主要表现在这3种运输方式都有选择性和方向性。

第22章糖酵解作用

⒈为什么应用蔗糖保存食品而不用葡萄糖?

答:

糖酵解是生物最古老、最原始获得能量的一种方式。

绝大多数微生物都具有利用糖酵解分解葡萄糖的能力,而蔗糖是一种非还原性二糖,许多微生物不能直接将其分解,因此,可利用蔗糖的高渗透压来抑制食品中细菌等有害微生物的生长。

⒉用14C标记葡萄糖的第一个碳原子,用做糖酵解底物,写出标记碳原子在酵解各步骤中的位置。

答:

见P67图22-1糖酵解和发酵的全过程

⒊写出从葡萄糖转变为丙酮酸的化学平衡式。

答:

由葡萄糖转变为两分子丙酮酸包括能量的产生总的化学反应式为:

葡萄糖+2Pi+2ADP+2NAD+2丙酮酸+2ATP+2NADH+2H++2H2O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式为:

K/eq=[丙酮酸]2[ATP]2[NADH]2[H+]2/[葡萄糖][Pi]2[ADP]2[NAD+]2

⒋已知ATP和葡萄糖6-磷酸在pH7和25℃时水解的标准自由能变化ΔG0’分别为-7.3和-3.183kcal/mol(1kcal=4.184kJ,计算己糖激酶催化的葡萄糖和ATP反应的ΔG0’和K'eq。

答:

ΔG0’=-17.44KJ/mol=-4.162kcal;K'eq=1.125×103

⒌由丙酮酸转变为乳酸的标准自由能变化ΔG0’=-25.10KJ/mol,计算出由葡萄糖转变为乳酸的标准自由能变化。

答:

ΔG0’=-56.48KJ/mol

⒍当葡萄糖的浓度为5mmol/L,乳酸的浓度为0.05mmol/L,ATP和ADP浓度都为2mmol/L,无机磷酸(Pi的浓度为1mmol/L时,计算该由葡萄糖转变为乳酸的自由能(ΔG0’变化。

答:

ΔG0’=-113.80KJ/mol]

⒎参考表(22-2,计算在标准状况下当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和丙酮酸的平衡比。

答:

3.06×10-5

⒏若以14C标记葡萄糖的C3作为酵母的底物,经发酵产生的CO2和乙醇,试问14C将在何出发现?

答:

14C将在CO2中。

⒐总结一下在糖酵解过程磷酸基团参与了哪些反应,它所参与的反应有何意义?

答:

在糖酵解过程磷酸基团参与5步反应。

(1葡萄糖在已糖激酶的催化下,消耗一分子ATP,生成葡萄糖-6-磷酸;(2果糖-6-磷酸在磷酸果糖激酶的催化下,消耗1分子ATP,生成果糖-1,6-二磷酸;(3甘油醛-3-磷酸在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催化下,氧化为1,3二磷酸甘油酸;(41,3-二磷酸甘油酸在3-磷酸甘油酸激酶催化下,生成3-磷酸甘油酸和1分子的ATP;(52-磷酸甘油酸脱水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并在丙酮酸激酶催化下,生成丙酮酸和1分子的ATP。

在磷酸基团参与的这5步反应中,前3步是将高能磷酸键转移到相应的底物上,使底物的势能提高,使后续反应成为可能;后2步是将底物上的高能磷酸键转移到ADP分子上形成ATP,将糖酵解产生有能量贮存在ATP中。

⒑为什么砷酸是糖酵解作用的毒物?

氟化物和碘乙酸对糖酵解过程有什么作用?

答:

砷酸盐在结构和反应方面都和无机磷酸极为相似,因此.能代替磷酸进攻硫酯中间产物的高能键.产生1-砷酸-3-磷酸甘油酸。

砷酸化合物是很不稳定的化合物。

它迅速地进行水解。

其结果是:

砷酸盐代替磷酸与甘油醛-3-磷酸结合并氧化,生成的不是1,3-二磷酸甘油酸,而是3-磷酸甘油酸。

在砷酸盐存在下,虽然酵解过程照样进行,但是却没有形成高能磷酸键。

即解除了氧化和磷酸化的偶联作用。

因此说砷酸是糖酵解作用的毒物。

氟化物及碘乙酸是巯基酶的不可逆抑制剂,糖代谢中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可被其抑制,从而抑制糖酵解。

⒒总结一下参与糖酵解作用的酶有些什么特点?

答:

参与糖酵解作用的酶的催化过程表现出严格的立体专一性,其中两种激酶由底物引起酶分子的构象变化,防止了底物上高能磷酸基团向水分子的转移而且直接转移到ADP分子上。

⒓糖酵解过程有哪些金属离子参加反应,它们起什么作用?

答:

糖酵解过程主要有镁离子等二价金属离子参加反应。

它们的作用是与ATP或ADP分子结合,形成亲电中心,使ATP或ADP更易接受孤电子对的亲核进攻。

⒔概括除葡萄糖以外的其他单糖如何进入分解代谢的?

答:

除葡萄糖以外的其他单糖如果糖、半乳糖、甘露糖等单糖都是通过转变为糖酵解的中间物之一而进入糖酵解的共同途径的。

如果糖磷酸化形成果糖-6-磷酸;半乳糖经多步反应,形成葡萄糖-6-磷酸;甘露糖经2步反应生成果糖-6-磷酸。

第23章柠檬酸循环

⒈从柠檬酸循环的发现历史中受到什么启发?

答:

柠檬酸循环的发现历史表明,任何一项重大科学发现都绝非是一个人的成果。

它凝聚着许许多多科学家的艰辛劳动和成果积累。

科技工作者只有在认真总结、分析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在科学研究上有所成就。

⒉画出柠檬酸概貌图,包括起催化作用的酶和辅助因子。

答:

见P98图23-3柠檬酸循环

⒊总结柠檬酸循环在机体代谢中的作用和地位。

答:

柠檬酸循环是绝大多数生物体主要的分解代谢途径,也是准备提供大量自由能的重要代谢系统,在许多合成代谢中都利用柠檬酸循环的中间产物作为生物合成的前体来源,从这个意义上看,柠檬酸循环具有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双重性或称两用性。

柠檬酸循环是新陈代谢的中心环节。

它们在循环过程中产生的还原型NADH和FADH2,进一步通过电子传递链和氧化磷酸化被再氧化,所释放出的自由能形成ATP分子。

柠檬酸循环的中间产物在许多生物合成中充当前体原料。

⒋用标记丙酮酸的甲基碳原子(*CH3-C-COO-当其进入柠檬酸循环转运一周后,标记碳‖

O

原子的命运如何?

答:

标记碳原子出现在草酰乙酸的C2和C3部位。

⒌写出由乙酰-CoA形成草酰乙酸的反应平衡式。

答:

2乙酰-CoA+2NAD++FAD+3H2O⒜⒜→草酰乙酸+2CoA+NADH2+3H+

⒍在标准状况下苹果酸由NAD+氧化形成草酰乙酸的ΔG0’=+29.29kJ/mol。

在生理条件下这一反应极易由苹果酸向草酰乙酸的方向进行。

假定[NAD+]/[NADH]=8,PH=7,计算由苹果酸形成草酰乙酸两种化合物最低的浓度比值应是多少?

答:

(苹果酸/(草酰乙酸>1.75×104

⒎乙酰-CoA的乙酰基在柠檬酸循环中氧化推动力是什么?

计算其数值。

答:

乙酰-CoA的乙酰基在柠檬酸循环中氧化推动力是释放出的标准自由能变化ΔG0’,其数值是-41kJ/mol。

⒏如果将柠檬酸和琥珀酸加入到柠檬酸循环中,当完全氧化为CO2、形成还原型NADH和FADH2,并最后形成H2O时需经过多少次循环?

答:

柠檬酸3次需经过循环,琥珀酸需经过2次循环。

⒐丙二酸对柠檬酸循环有什么作用?

为什么?

答:

丙二酸进入柠檬酸循环后,会引起琥珀酸、α-酮戊二酸和柠檬酸的堆积,中止柠檬酸循环反应。

这是由于丙二酸结构类似于琥珀酸,也是个二羧酸,是琥珀酸脱氢酶的竞争性抑制剂,可以与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部位的碱性氨基酸残基结合,但由于丙二酸不能被氧化,使得循环反应不能继续进行。

第24章生物氧化-电子传递链和氧化磷酸化作用

⒈什么是氧化-还原电势?

怎样计算氧化-还原电势?

答:

还原剂失掉电子的倾向(氧化剂得到电子的倾向称为氧化-还原电势。

氧化-还原电势等于正极的电极势减去负极的电极势。

⒉将下列物质按照容易接受电子的顺序加以排列:

a:

α-酮戊二酸+CO2c:

O2

b:

草酰乙酸d:

NADP+

答:

c>b>d>a

⒊在电子传递链中各个成员的排列顺序根据什么原则?

答:

电子传递链中各个成员的排列顺序根据的原则是电子从氧化还原势较低的成员传递到氧化还原势较高的成员。

⒋在一个具有全部细胞功能的哺乳动物细胞匀浆中加入下列不同的底物,当每种底物完全被氧化为CO2和H2O时,能产生多少ATP分子?

①葡萄糖⑤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②丙酮酸⑥柠檬酸

③乳酸⑦二羟丙酮磷酸

④果糖-1,6-二磷酸⑧NADH

答:

根据P142表24-5计算可得:

上述8种物质完全被氧化CO2和H2O时,能产生的ATP分子数分别为:

①葡萄糖(30,②丙酮酸(12.5,③乳酸(15,④果糖-1,6-二磷酸(32,⑤磷酸烯醇式丙酮酸(15,⑥柠檬酸(10,⑦二羟丙酮磷酸(15,⑧NADH(2.5。

⒌在生物化学中O2形成H2O所测得的标准氧化-还原电势为0.82V,而在化学测定中测得的数值为1.23V,这种差异是怎样产生的?

答:

这种差异是由于在生物化学反应中,氧的还原不完全造成的。

⒍电子传递链和氧化磷酸化之间有何关系?

答:

生物氧化亦称细胞呼吸,指各类有机物质在细胞内进行氧化分解,最终产生CO2和H2O,同时释放能量(ATP的过程。

包括TCA循环、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三个步骤,分别是在线粒体的不同部位进行的。

其中电子传递链和氧化磷酸化之间关系密切,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偶联在一起。

根据化学渗透学说(电化学偶联学说,在电子传递过程中所释放的能量转化成了跨膜的氢离子浓度梯度的势能,这种势能驱动氧化磷酸化反应,合成ATP。

即葡萄糖等在TCA循环中产生的NADH和FADH2只有通过电子传递链,才能氧化磷酸化,将氧化产生的能量以ATP的形式贮藏起来。

⒎解释下列的化合物对电子传递和氧化呼吸链有何作用?

当供给充分的底物包括异柠檬酸、Pi、ADP、O2,并分别加入下列化合物时,估计线粒体中的氧化呼吸链各个成员所处的氧化还原状态。

①DNP⑤N3-

②鱼藤酮⑥CO

③抗霉素A⑦寡霉素

④CN-

答:

DNP(二硝基苯酚,dinitrophenol:

破坏线粒体内膜两侧的电化学梯度,而使氧化与磷酸化偶联脱离,是最常见的解偶联剂;鱼藤酮:

抑制NADH→CoQ的电子传递;抗霉素A:

抑制Cytb→Cytc1的电子传递;CN-、N3-、CO:

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O2;寡霉素

:

与F0结合结合,阻断H+通道,从而抑制ATP合成。

当供给充分的底物包括异柠檬酸、Pi、ADP、O2,并加入DNP时,电子传递链照常运转,但不能形成ATP;当供给充分的底物包括异柠檬酸、Pi、ADP、O2,并加入鱼藤酮时,会阻断电子从NADH到CoQ的传递,NADH处于还原状态,其后的各组分处于氧化状态;当供给充分的底物包括异柠檬酸、Pi、ADP、O2,并加入抗霉素A时,会阻断电子从Cyt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