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应用方案和措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73461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2.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应用方案和措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应用方案和措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应用方案和措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应用方案和措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应用方案和措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应用方案和措施.docx

《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应用方案和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应用方案和措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应用方案和措施.docx

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应用方案和措施

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应用方案和措施

一、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

预制装配式建筑是用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建造的建筑物,指将建筑物的部分或全部构件提前预制完成,然后在工地现场吊装到设计位置,并将预制构件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组装而成的建筑。

装配式建筑包括装配式混凝土、装配式钢结构和装配式木结构三个类别。

预制装配式建筑可有效促进节能减排,提升建筑质量,提高安全水平和劳动生产效率,全面推动建筑产业升级。

BIM技术可用于预制装配式建筑的设计、生产、运输和安装的全过程,有效提高预制构件设计的合理性和精确性,并辅助实现生产、运输和安装的动态管理。

(一)预制构件深化设计

1、目的和意义

在三维设计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构件拆分,可精确统计预制构件的体积和重量,指导预制率和装配率的计算,并形成各个预制构件的模型。

然后在预制构件模型上进行深化设计,布置钢筋与各类埋件,直接生成构件生产所需的图纸,并准确统计钢筋规格与长度、埋件型号与数量等。

2、数据准备

(1)各专业施工图设计模型。

(2)预制装配式建筑设计任务书。

3、操作流程

(1)收集数据,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2)充分了解预制装配式建筑设计任务书,由深化设计单位和预制构件加工厂家议定预制构件拆分设计原则。

(3)根据预制构件拆分设计原则和预制率或装配率的要求,在施工图三维设计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各个预制构件的三维实体模型,并直接生成预制构件拆分图纸。

(4)深化设计单位通过整合建筑、结构与机电专业的模型,完成在预制构件模型上添加钢筋、埋件、机电预埋、预留孔洞等信息,并由模型直接统计混凝土体积与重量,钢筋与金属件的类别、型号与数量等材料信息。

(5)通过剖切三维深化设计的预制构件模型创建该预制构件的深化设计图纸。

(6)对由三维模型得到的各个平面和断面进行定位和标注。

(7)复核图纸,确保图纸的准确性。

4、成果提交

(1)预制构件拆分图纸:

符合预制率或装配率的要求并具备生产和施工可行性的构件拆分图纸。

(2)预制构件深化设计图纸:

通过剖切预制构件三维模型直接生成的,符合工厂生产要求,并能指导现场安装施工的预制构件深化设计图纸。

(3)预制构件模型:

包含钢筋、埋件、机电预埋、预留孔洞等完整设计信息的预制构件三维模型。

(二)预制构件碰撞检测

1、目的和意义

将预制构件信息模型按照设计要求,并结合施工顺序在计算机上进行拼装,对拼接位置进行碰撞检测,检查预制构件与现浇部分的关系,预制构件与预制构件(包括伸出的钢筋)之间的关系,以及预制构件和机电管道之间的关系,避免施工现场的错误与返工。

2、数据准备

(1)各专业施工图设计模型。

(2)预制构件拆分图、装配图及预制构件深化设计图纸。

3、操作流程

(1)收集数据,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2)根据预制构件拆分图纸和深化设计图纸,建立预制构件信息模型。

(3)根据预制构件拆分图和装配图,将预制构件信息模型按照施工顺序拼装到施工图设计信息模型上去。

(4)在三维模型上对各个预制构件的拼接位置进行碰撞检测,复核深化设计模型的准确性。

(5)将检查出的问题进行修正,修改模型深化以及相关图纸。

4、成果提交

(1)预制构件深化设计图纸:

经过碰撞检测并修改,符合生产和施工要求的深化设计图纸。

(2)预制构件模型:

经过碰撞检测并修改,符合生产和施工要求的预制构件三维模型。

(三)预制构件生产加工

1、目的和意义

根据预制构件深化设计单位提供的包含完整设计信息的预制构件信息模型,添加生产与运输所需的信息,完成模具设计与制作、材料采购准备、模具安装、钢筋下料、埋件定位、构件生产、编码及装车运输等工作。

如有条件,可利用预制构件信息模型导出的数据对接生产设备完成自动化生产。

采用BIM技术辅助生产管理,将有利于构件生产厂商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

2、数据准备

(1)深化设计单位提供的预制构件模型。

(2)深化设计单位提供的预制构件深化图纸。

(3)生产管理信息系统。

3、操作流程

(1)收集数据,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2)在深化设计单位提供的预制构件信息模型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并添加生产加工所需的其他必要信息,如生产顺序、生产工艺、生产时间、临时堆场位置等,形成预制构件加工信息模型。

并与施工单位共同协商,在模型内添加构件编码、对运输车辆的要求、运输时间、运输路线、装卸要求等信息。

(3)将预制构件加工信息模型数据导出,进行编号标注,生成预制加工图及配件表。

(4)将预制构件加工信息模型的信息导出规定格式的数据文件,输入工厂的生产管理信息系统,指导安排生产作业计划。

(5)由模具生产单位根据预制构件加工信息模型设计模具进行模具生产。

(6)从预制构件加工信息模型中直接统计出各类材料的种类与数量,进行生产准备。

(7)根据预制构件加工信息模型中的钢筋类别、形状、尺寸与数量等信息,进行钢筋下料。

如有条件,将预制构件加工信息模型的信息导出规定格式的数据文件,输入自动化生产设备,由机器完成钢筋的切割、弯折与焊接等工作。

(8)根据预制构件深化设计图纸,安装设置模具,对埋件进行定位,摆放间隔件、钢筋、埋件等,浇筑混凝土,振捣并养护,生产出预制构件。

如有条件,将预制构件加工信息模型直接与自动化生产设备进行对接,由机器完成自动划线定位、模具放置、钢筋与埋件的放置、混凝土布料与振捣、养护等工作。

(9)构件出厂前在构件上设置与预制构件加工信息模型相对应的编码。

(10)根据预制构件的运输信息,对构件的运输进行信息化管理,确保构件按时按要求运输到施工现场。

4、成果

(1)构件预制加工模型。

模型应包含生产加工所需的必要信息。

(2)构件预制加工图。

加工图应体现构件编码、材料、构件轮廓尺寸、钢筋与埋件的类型、数量与定位等信息,达到工厂化制造的要求,并符合相关行业的出图规范。

(四)施工模拟

1、目的和意义

在施工图深化设计模型和预制构件模型的基础上添加建造过程、进度安排、施工顺序、堆场位置、安装位置和施工工艺等信息。

充分利用信息模型所包含的信息,根据项目施工组织计划方案,对预制构件的安装进行动态虚拟仿真模拟,优化施工工序,实现可视化交底。

2、数据准备

(1)施工图深化设计模型。

(2)预制构件模型。

(3)编制施工方案所需的资料,一般包括工程项目设计施工图纸、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和要求、可调配的施工资源概况(如人员、材料和机械设备)、施工现场的自然条件和技术经济资料等。

3、操作流程

(1)收集数据,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2)根据施工方案的文件和资料,在技术、管理等方面定义施工过程附加信息并添加到施工图设计模型中,构建施工过程演示模型。

该演示模型应表示工程实体和现场施工环境、施工机械的运行方式、施工方法和顺序、所需临时及永久设施安装的位置等。

(3)在预制构件模型中添加构件位置、装配顺序、安装时间、安装工艺等信息。

(4)结合预制装配式建筑的施工工艺流程,对预制构件的装配作业过程进行施工模拟,找出施工中可能存在的动态干涉,优化施工方案,生成模拟演示视频并提交施工部门审核。

(5)生成施工过程演示模型及施工方案可行性报告。

4、成果

(1)施工演示模型。

模型应表示施工过程中的活动顺序、相互关系及影响、施工资源、措施等施工管理信息,能够达到虚拟演示装配过程的效果。

(2)施工方案模拟动画与施工方案可行性报告。

报告应通过施工演示模型论证施工方案的可行性,并记录不可行施工方案的缺陷与问题。

(五)施工进度管理

1、目的和意义

通过构件编码将虚拟的建筑信息模型与现实的构件联系起来,将施工现场的质量检查信息、进度状况等数据反映到建筑信息模型中,实现三维可视化施工管理。

2、数据准备

(1)施工图深化设计模型。

(2)预制构件模型。

(3)编制施工进度计划的资料及依据。

3、操作流程

(1)收集数据,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2)根据施工进度计划在各个预制构件中添加生产、运输、吊装等时间信息,生成施工进度管理模型。

(3)利用施工进度管理模型进行可视化施工模拟。

(4)根据构件编码将施工现场实际的进度信息关联到施工进度管理模型上,并与计划进度进行对比分析,对进度偏差进行调整,更新目标计划,实现进度管理。

(5)生成施工进度模拟动画与施工进度控制报告。

4、成果

(1)施工进度管理模型。

模型应准确表达构件的外表几何信息、空间位置信息、生产、运输及安装等时间信息。

(2)施工进度模拟动画。

(3)施工进度控制报告。

报告应包含一定时间内虚拟模型与实际施工的进度偏差分析。

(六)施工协同管理

1、目的和意义

施工协同管理是通过标准化项目管理流程,结合移动信息化手段,实现工程信息在各职能角色间高效传递和实时共享,为决策层提供及时的审批及控制方式,提高项目规范化管理水平和质量。

项目建设信息以系统化、结构化方式进行存储,提高数据安全性以及数据资源的有效复用。

2、施工协同管理宜围绕施工管理目标确定具体管理内容:

(1)设计成果管理

基于施工深化设计模型,进行多专业碰撞检测和设计优化,提前发现设计问题,减少设计变更,提高深化设计质量;模型可视化表达提高方案论证、技术交底效率,并形成问题跟踪记录。

同时,进行设计文件的版本、发布、存档等管理。

(2)进度管理

通过进度模拟评估进度计划的可行性,识别关键控制点;以建筑信息模型为载体集成各类进度跟踪信息,便于全面了解现场信息,客观评价进度执行情况,为进度计划的实时优化和调整提供支持。

(3)合同管理

多个合同主体信息与建筑信息模型集成,便于集中查阅、管理,便于履约过程跟踪。

同时,将建筑信息模型与合同清单集成,可以实时跟踪项目收支状况,对比和跟踪合同履约过程信息,及时发现履约异常状态。

(4)成本管理

基于施工信息模型,将成本信息录入并与模型关联,实现快速准确工程量计算,进行不同维度的成本计算分析,有助于成本动态控制;进行多维度成本对比分析,及时发现成本异常并采取纠偏措施。

(5)质量安全管理

基于施工信息模型,进行三维可视化动态漫游、施工方案模拟、进度计划模拟等预先识别工程质量、安全关键控制点;将质量、安全管理要求集成在模型中,进行质量、安全方面的模拟仿真以及方案优化;依据移动设备搭载的模型进行现场质量安全检查,管理平台与其信息对接,实现对检查验收、跟踪记录和统计分析结果进行管理。

3、施工协同管理宜通过搭建施工协同管理平台,为施工总包、各专业分包、外部接口提供一体化协同工作环境,固化技术要求和管理流程,实现施工既定的管理目标。

4、施工协同管理平台的开发宜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1)数据兼容能力

基于BIM的施工协同管理平台宜具备良好的数据接口,兼容不同格式的建筑信息模型,具备良好的模型显示、加载效率等能力;具备多参与方协同、与其他项目相关方平台对接的功能。

(2)业务数据与模型实时关联

基于BIM的施工协同管理平台宜具备施工管理各部门业务数据与模型实时关联的功能。

各部门业务数据如图纸信息、施工技术资料信息、进度信息、工作面信息、成本信息、合同信息、质量管理信息、安全安全管理信息、人力资源信息、施工机械和材料信息等与模型关联,实现工程数据互联互通,具备各部门和各业务数据间数据交互的能力。

(3)项目管理各业务领域的集成应用

基于BIM的施工协同管理平台宜按照现场施工管理要求,按照工作面、时间段等多种角度提供各部门和各业务领域的项目管理信息,实现项目管理各业务领域的集成应用,具备一定的计算分析、模拟仿真以及成果表达能力,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持。

二、施工准备阶段

施工准备阶段的BIM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施工深化设计、施工场地规划、施工方案模拟及构件预制加工等优化方面。

该阶段的BIM应用对施工深化设计准确性、施工方案的虚拟展示、以及预制构件的加工能力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施工单位应结合施工工艺及现场管理需求对施工图设计阶段模型进行信息添加、更新和完善,以得到满足施工需求的施工作业模型。

(一)施工深化设计

1、目的和意义

施工深化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提升深化后建筑信息模型的准确性、可校核性。

将施工操作规范与施工工艺融入施工作业模型,使施工图深化设计模型满足施工作业指导的需求。

2、数据准备

(1)施工图设计模型。

(2)施工图图纸。

(3)施工现场条件与设备选型等。

3、操作流程

(1)收集数据,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2)施工单位依据设计单位提供的施工图和施工图设计模型,根据自身施工特点及现场情况,完善建立深化设计模型。

该模型应该根据实际采用的材料设备、实际产品的基本信息构建模型和进行深化模型。

(3)BIM技术工程师结合自身专业经验或与施工技术人员配合,对建筑信息模型的施工合理性、可行性进行甄别,并进行相应的调整优化。

同时,对优化后的模型实施碰撞检测。

(4)施工深化设计模型通过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相关顾问单位的审核确认,最终生成可指导施工的三维图形文件及二维深化施工图、节点图。

4、成果

(1)施工深化设计模型。

模型应包含工程实体的基本信息,并清晰表达关键节点施工方法。

(2)深化设计图。

施工深化设计图宜由深化设计模型输出,满足施工条件,并符合政府、行业规范及合同的要求。

(二)施工场地规划

1、目的和意义

施工场地规划是对施工各阶段的场地地形、既有建筑设施、周边环境、施工区域、临时道路、临时设施、加工区域、材料堆场、临水临电、施工机械、安全文明施工设施等进行规划布置和分析优化,以实现场地布置科学合理。

2、数据准备

(1)施工图设计模型或施工深化设计模型。

(2)施工场地信息,如规划文件、地勘报告、GIS数据、电子地图等。

(3)施工场地规划、施工机械设备选型初步方案。

(4)进度计划。

3、操作流程

(1)收集数据,并确保其准确性。

(2)根据施工图设计模型或深化设计模型、施工场地信息、施工场地规划、施工机械设备选型初步方案以及进度计划等,创建或整合场地地形、既有建筑设施、周边环境、施工区域、道路交通、临时设施、加工区域、材料堆场、临水临电、施工机械、安全文明施工设施等模型,并附加相关信息进行经济技术模拟分析,如工程量比对、设备负荷校核等。

(3)依据模拟分析结果,选择最优施工场地规划方案,生成模拟演示视频并提交施工部门审核。

(4)编制场地规划方案并进行技术交底。

4、成果

(1)施工场地规划模型。

模型应动态表达施工各阶段的场地地形、既有建筑设施、周边环境、施工区域、临时道路、临时设施、加工区域、材料堆场、临水临电、施工机械、安全文明施工设施等规划布置。

(2)施工场地规划方案、施工场地规划分析报告。

分析报告应包含模拟结果分析、可视化资料等,辅助编制施工场地规划方案。

(三)施工方案模拟

1、目的和意义

在施工图设计模型或深化设计模型的基础上附加建造过程、施工顺序等信息,施工工艺等信息,进行施工过程的可视化模拟,并充分利用建筑信息模型对方案进行分析和优化,提高方案审核的准确性,实现施工方案的可视化交底。

2、数据准备

(1)施工图设计模型或施工深化设计模型。

(2)收集并编制施工方案的文件和资料,一般包括:

工程项目设计施工图纸、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和要求、主要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案、可调配的施工资源概况(如人员、材料和机械设备)、施工现场的自然条件和技术经济资料等。

3、操作流程

(1)收集数据,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2)根据施工方案的文件和资料,在技术、管理等方面定义施工过程附加信息并添加到施工图设计模型或深化设计模型中,创建施工过程演示模型。

该演示模型应表示工程实体和现场施工环境、施工机械的运行方式、施工方法和顺序、所需临时及永久设施安装的位置等。

(3)结合工程项目的施工工艺流程,对施工过程演示模型进行施工模拟、优化,选择最优施工方案,生成模拟演示视频并提交施工部门审核。

(4)针对局部复杂的施工区域,进行重难点施工方案模拟,编制方案模拟报告,并与施工部门、相关专业分包协调施工方案。

(5)创建优化后的最终版施工过程演示模型,生成模拟演示动画视频,编制施工方案可行性报告。

4、成果

(1)施工过程演示模型。

模型应表示施工过程中的活动顺序、相互关系及影响、施工资源、措施等施工管理信息。

(2)施工过程演示动画视频。

动画应当能清晰表达施工方案的模拟。

(3)施工方案可行性报告。

报告应通过三维建筑信息模型论证施工方案的可行性,并记录不可行施工方案的缺陷与问题。

(四)构件预制加工

1、目的和意义

工厂化建造是未来绿色建造的重要手段之一。

运用BIM技术提高构件预制加工能力,将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建筑质量等。

2、数据准备

(1)施工深化设计模型。

(2)预制厂商产品参数规格。

(3)预制加工界面及施工方案。

3、操作流程

(1)收集数据,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2)与施工单位确定预制加工界面范围,并针对方案设计、编号顺序等进行协商讨论。

(3)依据预制厂商产品的构件模型,或根据厂商产品参数规格,创建构件模型库,替换深化设计模型中原构件。

建模应采用适当的应用软件,保证后期可执行必要的数据转换、机械设计及归类标注等工作,便于将模型转换为预制加工设计图纸。

(4)施工深化模型按照厂家产品库进行分段处理,并复核是否与现场情况一致。

(5)将构件预制装配模型数据导出,进行编号标注,生成预制加工图及配件表,施工单位审定复核后,送厂家加工生产。

(6)构件到场前,施工单位应再次复核施工现场情况,如有偏差应进行相应调整。

(7)通过构件预装配模型、预制加工图指导施工单位进行装配施工。

4、成果

(1)构件预制装配模型。

模型应正确反映构件的定位及装配顺序,能够达到虚拟演示装配过程的效果。

(2)构件预制加工图。

加工图应体现构件编码,达到工厂化制造要求,并符合相关行业出图规范。

三、施工实施阶段

施工实施阶段是指自工程开工至竣工的实施过程。

本阶段的主要内容是通过科学有效的现场管理完成合同规定的全部施工任务,以达到验收、交付的条件。

基于BIM技术的施工现场管理,一般是将施工准备阶段完成的模型,配合选用合适的施工管理软件进行集成应用,其不仅是可视化的媒介,而且能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优化和控制。

有利于提前发现并解决工程项目中的潜在问题,减少施工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同时,按照施工顺序和流程模拟施工过程,可以对工期进行精确的计算、规划和控制,也可以对人、机、料、法等施工资源统筹调度、优化配置,实现对工程施工过程交互式的可视化和信息化管理。

(一)虚拟进度与实际进度比对

1、目的和意义

虚拟进度与实际进度比对主要是通过方案进度计划和实际进度的比对,找出差异,分析原因,实现对项目进度的合理控制与优化。

2、数据准备

(1)施工深化设计模型。

(2)编制施工进度计划的资料及依据。

(3)施工过程演示模型。

3、操作流程

(1)收集数据,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2)根据不同深度、不同周期的进度计划要求,创建项目工作分解结构(WBS),分别列出各进度计划的活动(WBS工作包)内容。

根据施工方案确定各项施工流程及逻辑关系,制定初步施工进度计划。

(3)将进度计划与模型关联生成施工进度管理模型。

(4)利用施工进度管理模型进行可视化施工模拟。

检查施工进度计划是否满足约束条件、是否达到最优状况。

若不满足,需要进行优化和调整,优化后的计划可作为正式施工进度计划。

经项目经理批准后,报建设单位及工程监理审批,用于指导施工项目实施。

(5)结合虚拟设计与施工(VDC)、增强现实(AR)、三维激光扫描(LS)、施工监控及可视化中心(CMVC)等技术,实现可视化项目管理,对项目进度进行更有效的跟踪和控制。

(6)在选用的进度管理软件系统中输入实际进度信息后,通过实际进度与项目计划间的对比分析,发现二者之间的偏差,分析并指出项目中存在的潜在问题。

对进度偏差进行调整以及更新目标计划,以达到多方平衡,实现进度管理的最终目的,并生成施工进度控制报告。

4、成果

(1)施工进度管理模型。

模型应准确表达构件的外表几何信息、施工工序及安装信息等。

(2)施工进度控制报告。

报告应包含一定时间内虚拟模型与实际施工的进度偏差分析。

(二)设备与材料管理

1、目的和意义

运用BIM技术达到按施工作业面配料的目的,实现施工过程中设备、材料的有效控制,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浪费。

2、数据准备

(1)施工深化设计模型。

(2)设备与材料信息。

3、操作流程

(1)收集数据,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2)在深化设计模型中添加或完善楼层信息、构件信息、进度表、报表等设备与材料信息。

建立可以实现设备与材料管理和施工进度协同的建筑信息模型。

其中,该模型应可追溯大型设备及构件的物流与安装信息。

(3)按作业面划分,从建筑信息模型输出相应的设备、材料信息,通过内部审核后,提交给施工部门审核。

(4)根据工程进度实时输入变更信息,包括工程设计变更、施工进度变更等。

输出所需的设备与材料信息表,并按需要获取己完工程消耗的设备与材料信息、以及下个阶段工程施工所需的设备与材料信息。

4、成果

(1)施工设备与材料管理模型。

在施工实施过程中,应不断完善模型构件的产品信息及生产、施工、安装信息。

(2)施工作业面设备与材料表。

建筑信息模型可按阶段性、区域性、专业类别等方面输出不同作业面的设备与材料表。

(三)质量与安全管理

1、目的和意义

基于BIM技术的质量与安全管理是通过现场施工情况与模型的比对,提高质量检查的效率与准确性,并有效控制危险源,进而实现项目质量、安全可控的目标。

2、数据准备

(1)施工深化设计模型或预制加工模型。

(2)质量管理方案、计划。

(3)安全管理方案、计划。

3、操作流程

(1)收集数据,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2)根据施工质量、安全方案修改、完善施工深化设计或预制加工模型,生成施工安全设施配置模型。

(3)利用建筑信息模型的可视化功能准确、清晰地向施工人员展示及传递建筑设计意图。

同时,可通过施工过程模拟,帮助施工人员理解、熟悉施工工艺和流程,并识别危险源,避免由于理解偏差造成施工质量与安全问题。

(4)实时监控现场施工质量、安全管理情况,并更新施工安全设施配置模型。

(5)对出现的质量、安全问题,在建筑信息模型中通过现场相关图像、视频、音频等方式关联到相应构件与设备上,记录问题出现的部位或工序,分析原因,进而制定并采取解决措施。

同时,收集、记录每次问题的相关资料,积累对类似问题的预判和处理经验,为日后工程项目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提供依据。

4、成果

(1)施工安全设施配置模型。

模型应准确表达大型机械安全操作半径、洞口临边、高空作业防坠保护措施、现场消防及临水临电的安全使用措施等。

(2)施工质量检查与安全分析报告。

施工质量检查报告应包含虚拟模型与现场施工情况一致性比对的分析,而施工安全分析报告应记录虚拟施工中发现的危险源与采取的措施,以及结合模型对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方案。

(四)竣工模型构建

1、目的和意义

在建筑项目竣工验收时,将竣工验收信息添加到施工过程模型,并根据项目实际情况进行修正,以保证模型与工程实体的一致性,进而形成竣工模型。

2、数据准备

(1)施工过程模型。

(2)施工过程中新增、修改变更资料。

(3)验收合格资料。

3、操作流程

(1)收集数据,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2)施工单位技术人员在准备竣工验收资料时,应检查施工过程模型是否能准确表达竣工工程实体,如表达不准确或有偏差,应修改并完善建筑信息模型相关信息,以形成竣工模型。

(3)验收合格资料、相关信息宜关联或附加至竣工模型,形成竣工验收模型。

(4)竣工验收资料可通过竣工验收模型进行检索、提取。

(5)按照相关要求进行竣工交付。

4、成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