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云南省景洪市届初三学业水平模拟考试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71970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6.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云南省景洪市届初三学业水平模拟考试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精选云南省景洪市届初三学业水平模拟考试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精选云南省景洪市届初三学业水平模拟考试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精选云南省景洪市届初三学业水平模拟考试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精选云南省景洪市届初三学业水平模拟考试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云南省景洪市届初三学业水平模拟考试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精选云南省景洪市届初三学业水平模拟考试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云南省景洪市届初三学业水平模拟考试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选云南省景洪市届初三学业水平模拟考试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精选云南省景洪市届初三学业水平模拟考试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景洪市2019年初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卷

(全卷四个大题,共27个小题,共8页;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卷为试题卷。

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解题作答。

答案应书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2.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语文知识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热忱(chén)骊歌(lí)肆虐(sì)针砭时弊(biān)

B.渲染(xuān)藐视(miǎo)旖旎(yǐ)参差不齐(cī)

C.重荷(hè)翘首(qiào)莅临(lì)咄咄逼人(duō)

D.矜持(jīn)偌大(ruò)峥嵘(zhēnɡ)束手无策(sù)

【答案】A

【解析】

【详解】B“渲”应读作“xuàn”;C“翘”应读作“qiáo”;D“束”应读作“shù”。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拘泥哀悼哗众取宠首曲一指

B.禁锢箫索信手拈来拖泥带水

C.璀璨倜傥漠不关心大相径庭

D.典藉珊瑚忍俊不禁锲而不舍

【答案】C

【解析】

【详解】A“曲”应写作“屈”;B“箫”应写作“萧”;D“藉”应写作“籍”。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双方代表经过几轮艰难谈判,一拍即合,签署了合作协议。

B.全市学生运动会即将举行,同学们一个个摩拳擦掌,蠢蠢欲动,决心为学校争光。

C.课堂上,老师又教了我们一种解题方法,全班同学做起题来得心应手,事倍功半

D.一个善于思考,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在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

【答案】D

【解析】

【详解】A一拍即合:

一打拍子就合上了曲子的节奏,比喻双方很容易一致;与A句语意不符,使用有误。

B蠢蠢欲动:

指敌人准备进行攻击或坏人策划破坏活动;贬义词。

与B句语境不符。

C事倍功半:

形容花费的气力大,收到的成效小。

与C句句意不符,使用错误。

故选D。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

一项是()

A.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感悟了人生真谛。

B.文化是一个国家持久发展的不竭动力,文化自信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支撑。

C.在学习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D.我们班大约三分之一左右的同学佩戴了近视眼镜,保护视力,刻不容缓。

【答案】B

【解析】

【详解】A成分残缺,可删去“在……中”或“使”;C语序不当,应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D“大约”“左右”语义重复。

故选B。

5.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戏曲演员从小就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训练培养的,虽然有的演员擅长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当以做功(花旦)为主,有的以武打为主(武净)

②“唱”指演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戏曲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

③唱、念、做、打是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戏曲表演的四项基本功

④但是要求每一个演员必须有过硬的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才能充分发挥作为歌舞剧的戏曲艺术表演的功能,更好的表现和刻画戏中的各种人物

⑤“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戏曲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

A.②④⑤③①B.②④①⑤③C.③②⑤④①D.③②⑤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所给句子主要是谈“唱、念、做、打”的,③点明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由此说起;②先谈“唱”“念”;⑤再谈“做”“打”;①接着谈“戏曲演员从小就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训练培养的”;④“但是”,话锋一转,点明“唱、念、做、打”的重要作用。

由此判断,这段文字的正确排序应为:

③②⑤①④。

故选D。

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中石兽》的作者是蒲松龄,字晓岚,明代文学家。

他所创作的《阅微草堂笔记》是一部文言短篇志怪小说。

B.《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C.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

苏轼评价说: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D.《昆虫记》的作者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该书被誉为“昆虫的史诗”。

【答案】A

【解析】

【详解】A《河中石兽》的作者是纪昀,清代文学家。

7.根据提示填空。

(1)__________,阴阳割昏晓。

(杜甫《望岳》)

(2)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

(龚自珍《己亥杂诗》)

(3)__________,心忧炭贱愿天寒。

(白居易《卖炭翁》)

(4)兔从狗窦入,__________。

(《十五从军征》)

(5)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老人和孩子都幸福快乐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6)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想,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情。

请你写出连续两句含有“月”字的古诗词: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造化钟神秀

(2).

(2)化作春泥更护花(3).(3)可怜身上衣正单(4).(4)雉从梁上飞(5).(5)黄发垂髫(6).并怡然自乐(7).(6)示例:

我寄愁心与明月(8).随君直到夜郎西/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篇名句的背诵、默写能力。

在背诵默写诗词时不仅要注意读音,更要注意容易写错的字。

一些易错字可以结合词义背诵。

此题中注意“雉”“垂髫”“怡”的书写。

二、口语交际与语文综合运用

8.综合性学习。

网络对儿童而言是一把“双刃剑”,更早让儿童接触现代人必备的网络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对儿童的学习和成长造成影响和干扰。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最近发布的一份广东省少年儿童网络使用状况调研报告显示,儿童“触网”出现明显的低龄化趋势,超过23%的学龄前儿童(3-6岁)每天使用网络的时间在30分钟以上,5岁时使用网络时间超过30分钟的儿童达到31.9%。

8.5%的7岁儿童进行过网购,14.4%的7岁儿童在网上发布图片、视频或文字,一些儿童3岁就开始使用QQ和微信,10岁时QQ接触率达到52.9%。

材料二:

在孩子成长的关键阶段,家长的引导一定不能缺位错位。

在监护、引导儿童的网络行为,帮助儿童提高网络素养,防止儿童染上网瘾方面,家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家长要加强对孩子健康用网的引导,让网络成为孩子们学习、工作与生活的工具,而非绑架生活的玩具。

材料三:

儿童“触网”已成不可避免的趋势,社会要做的就是打造好安全防护的墙。

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让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起网络素养教育的重要责任。

学校应尽快加入网络安全教育,同时要营造绿色健康的网络生态环境,加强网络秩序治理整顿,健全长效监管机制,给孩子打造一个让家长不再谈之色变的网络环境。

(1)请用简洁

语言概括上述三则材料表达的主要内容。

(2)结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如何应对儿童“触网”低龄化问题?

【答案】

(1)儿童“触网”低龄化,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共同承担起网络素养教育的重要责任。

(2)①加强对儿童的引导,让网络成为他们学习、工作、生活的工具,而不是浪费时间的玩具。

②学校应尽早开展网络安全教育,营造绿色健康的网络生态环境,加强网络秩序整顿,健全长效监管机制。

③政府应及早建立“网络分级”制度,为儿童打造上网的安全防护墙。

【解析】

这是一道综合性学习试题。

(1)对于解答材料的整合与探究这类题目一定要将几则材料内容都认真研读,找到几则材料关注的共性问题,加以整合,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最主要的信息。

【材料一】主要讲的是儿童“触网”出现明显的低龄化趋势;【材料二】中从“家长要加强对孩子健康用网的引导,让网络成为孩子们学习、工作与生活的工具,而非绑架生活的玩具”这句话可以看出意在家庭在网络素养教育方面的责任;【材料三】强调的是学校和社会应该引起重视。

综合三则材料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

(2)此题考查学生利用材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作答时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内容,从加强引导、营造绿色网络环境、加大监管力度等角度阐述即可,注意分条进行概括。

9.名著阅读.

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得;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

克利斯朵夫不是经过多少回这种情形吗?

他不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与结晶吗?

慢慢的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

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

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

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

选段出自哪本名著?

选段中加点的“你”是谁?

选段指出面对痛苦应该持有怎样的态度?

【答案】《傅雷家书》傅聪面对痛苦应坦然接受(勇于面对或正视现实)、客观分析(用理智分析)、引以为戒(彻底感悟)。

(答到两点即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本文段选自傅雷的《傅雷家书》,《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的家信摘编。

选段中加点的“你”是傅聪。

“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所以傅雷教育儿子应该坦然接受现实,理智客观地分析,彻底感悟告诫自己,引以为戒。

10.请将下面词语用楷书正确、规范地抄写在田字格内。

集思广益融会贯通

【答案】集思广益融会贯通

【解析】

【详解】要求用正楷字或行楷字正确、公整、美观地书写。

首先要保证汉字书写绝对正确;其次要掌握好所给汉字的间架结构和各部分比例;注意辨析字形,认清字的结构,不写连笔字,要一笔一划,横平竖直地写,谨慎用笔,不要漏写、多写、错写。

注意“贯”的间架结构。

三、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1.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12.请简要分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两句诗的作用。

【答案】11.示例:

“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

“涨”字一词,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

(言之有理即可)

12.这两句想象两人相聚后畅谈的景象,以相见的欢乐来衬托自己思念的寂寞,把思念的深情转化为重聚的希冀,更显得思念情深。

(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语言的赏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意思:

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

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

“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最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作者感情。

诗歌的情感表达主要体现在两个“巴山夜雨”中,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

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

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

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小大之狱狱:

______

(2)望其旗靡靡:

______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5.请你谈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6.齐鲁长勺之战,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3.

(1).

(1)指诉讼事件

(2).

(2)倒下

14.

(1)祭祀用的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做到诚实可信。

(2)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穷尽(枯竭)了。

15.①交代了曹刿请见的原因;②为下文写鲁庄公的目光短浅作铺垫;③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显示了曹刿的自信)。

16.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时机。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含义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

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本题中“狱”是古今异义词,古义指“诉讼事件”。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及翻译能力。

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通顺连贯。

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

注意以下关键词:

牺牲玉帛(bó):

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玉,玉器。

帛,丝织品。

一鼓作气:

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

作,振作。

再:

第二次。

三:

第三次。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重要语句作用的理解。

曹刿的话“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交代了曹刿请见的原因,显示了曹刿的自信。

为下文写鲁庄公的种种表现作铺垫。

据此作答。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由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可概括出:

政治上要取信于民这一先决条件;由文末曹刿的分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可概括出:

要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时机。

【点睛】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他的同乡说:

“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曹刿说:

“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曹刿问:

“您凭借什么作战?

”鲁庄公说:

“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

”曹刿回答说:

“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

”鲁庄公说:

“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

”曹刿说:

“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鲁庄公说: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曹刿回答说:

“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

曹刿说:

“现在不行。

”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

曹刿说:

“可以击鼓进军了。

”齐军大败。

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

曹刿说:

“还不行。

”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

“可以追击了。

”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

曹刿回答说:

“作战,靠的是士气。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

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

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

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甲骨文研究的春天来了

刘钊

①早在新石器时代,在中国大地上的不同地域和文化中,就已萌生文字的雏形,而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的文字系统,是汉字的童年时期。

②汉字记录汉语,同时也记录汉语所表现出的思维。

中国古代一切思想观念、文化、文明,都通过汉字这一载体才传布久远,保留至今。

而甲骨文是目前已知成系统的汉字的最早形态,因此说甲骨文是中华文化的基因、中华文化之源、中华文明的早期结晶,一点都不为过。

③甲骨文的形体结构体现“六书”的造字理据,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字形。

其造字方法甚至有超出“六书”的地方,体现出古人的独出机杼和奇思妙想。

甲骨文总字头数已经达到4000多,可以自由记录汉语。

甲骨文中常用字的结构已经基本定型,这些字经过几千年演变,虽然笔势笔意屡有变迁,但其基本结构没有变,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如其所记载的中华文化一样,承传有序,源远流长。

④甲骨文中有很多象形字和会意字,其中有不少还保留着早期形态,这是古人采用“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手段,借助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经验积累所得,从中可以体会出古人造字时的立意和取象。

如“尹”字为一只手拿着笔的形状,因此“尹”在古代用为官吏的通称;“监”字是人用器中之水照面的形象,表示的是古人以“水”为镜的习惯;“休”字像人在树荫下休息,所以古代“休”字有休息、止息和“荫”的意思;“保”字像一个大人背着一个孩子,从大人的角度讲是对孩子的保护,从孩子的角度讲是对大人的依仗,所以“保”字古代有“保护”和“依仗”两个意思。

⑤甲骨文记载的汉语,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词汇,其所记载的内容也包罗万象。

有些文字较多的记事刻辞更是具有一定的情节,甚至富有故事性,完全可以视为最早的文学作品。

⑥甲骨文已经是符号化的文字,古代“书画同源”,因此甲骨文也具有一定装饰性和美化倾向。

很多形体犹如美术作品中的速写,在构字时尽量采用简单的线条,抓住描写对象的典型特征,凝练生动,概括传神。

其形体体现出的布局上的穿插避让和形象上饱满匀称的追求,更是凸显出古人朴素的美的感觉和观念。

⑦经过海内外几代学者的刻苦努力,目前甲骨学早已成为一门显学。

2017年11月24日,“甲骨文”项目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可以想见,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甲骨文研究将是学术界的一个热点。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7.第①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18.第②段中加点

“目前”一词能否删去?

为什么?

19.第④段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何作用?

20.请根据文章内容,说说甲骨文有哪些特点?

【答案】17.①引出说明对象:

甲骨文;②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18.不能。

“目前”一词表限制,说明了甲骨文只是到现在为止已知成系统的汉字的最早形态,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或:

不能。

“目前”指到现在为止,说明甲骨文是到现在为止已知的成系统的汉字的最早形态,但不排除还有更早的成系统的汉字的可能性,删去后表述过于绝对。

“目前”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19.举例子。

举甲骨文中象形字和会意字的例子,具体地说明了从甲骨文中可以体会出古人造字时的立意和取象,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0.示例:

①甲骨文体现了“六书”的造字理据,可以自由记录汉语;②甲骨文中的很多象形字和会意字保留着早期形态;③甲骨文词汇和内容丰富;④甲骨文是符号化的文字。

(甲骨文具有一定装饰性和美化倾向)(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句段作用的能力。

分析句段作用一般从内容,结构,表达效果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我们首先要对文章的思路有准确的了解,然后看所考句段出现在文章的什么位置,再根据句段与上下文的联系确定其作用。

本题中,第①段通过“文字画”和甲骨文的简要对比引出说明对象:

甲骨文;选取大家感兴趣的古文字,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的把握能力。

说明文的语言讲究准确严密而又不乏生动。

作答时,先要准确陈述语言使用的生动性,学会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做具体地分析与说明。

本题中,加下划线词​“目前”表时间,是限制性词语,准确严密地说明了甲骨文只是到现在为止已知成系统的汉字的最早形态,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掌握能力。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引用,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列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

先要辨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然后分别分析其作用。

本题中,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通过列举“尹”“得”“獲”等字,真实有力地说明了甲骨文是借助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经验积累所得,从中可以体会出古人造字时的立意和取象特征,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0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能力。

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文章,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题,在此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回归文章,找到答题区域仔细阅读,提取相关信息答题即可。

仔细阅读文章,抓住③④⑤⑥的中心句(首句)概括即可。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当年的朋友圈

秦文君

①我年少时迷恋写信,属于朋友圈内的写信高手。

选择写信,除了擅长写写弄弄,字也算端庄,还另有原因,我受不了当年的电话,太折腾人了。

②当时电信不发达,公用电话一般安置在烟纸店、居委会这些人群密集处。

我们弄堂口的烟纸店负责传呼的阿姨,接通电话,会像派出所户籍警一样,问明你是何人,打算找何人,何门牌号。

放下电话听筒后,她跑到对方的楼下,大声疾呼,搅得四邻皆不安。

③就算电话接通,但双方照样不能好好说话。

因为有人在后面候着呢,用殷切的眼神盼你长话短说,这算是修养好的;有的人不耐烦,你说话,他在一旁插话。

④我和闺蜜有心灵默契,涉及一些私密话题,一概用暗语。

有时暗语讲得过于隐秘,听电话的脑子不够用了,猜来猜去的,正话反听了。

⑤写信不一样,尽情写去,如此潇洒。

⑥17岁,我第一次出远门,去黑龙江当“知青”,绿皮老火车开了四天三夜。

初到时,40多个女生挤在一座大帐篷里,四面透风,到了最冷的阴历年,大家轮流看守铁皮炉子,不让它熄灭,那好像生命之火,不然,帐篷里的温度是零下40摄氏度。

⑦火光中的冥想、阅读、还有写信,是那段困顿生活中,给我的最大安慰。

从遥远的北疆寄往上海的信要8分邮资,我买了几大版邮票才安心。

信能超越重叠的山峦,春季泥泞的雪路,和我的朋友圈,和我所向往的外面的世界在一起。

⑧阅读能让人拥有超越泥泞的现实的能量,但是我带去的那几本书很快被翻烂了。

亲友们从四面八方把自己的藏书寄给我。

我读后,寄还书的时候,会回赠一封信。

信写得格外长,既写读书的感观,也记叙亲历的生活。

写边远山林和都市文明的不同,也写我看到的和以往学生生活所不同的广阔社会面,写人的奇妙和复杂。

⑨亲友们称赞我的信,说明明是苦寒之地,在我的笔下的生活引人入胜,读起来仿佛是小说。

有的朋友还说读信的时候,他们的心情比云还轻。

整整8年,我给朋友圈的人写了很多信,也收到了他们很多的回信。

⑩2017年年末,我大面积地整理书房,理出很多信。

有的朋友的信珍藏了40多年,记载着时代和生活的深刻痕迹。

那些信被安顿在不同的抽屉里,每次拉开抽屉,我能感受到特殊的含义,看到一段段微妙的人生历练。

⑪现在动动手指发微信,寥寥数语,或发几个表情,表示人心大快。

写信的感觉和激情被这样的便捷消磨掉许多。

过去写信是如此郑重,虽不必事先沐浴,更衣,但这是一种仪式:

写着对方的名字,一字一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