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复习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69740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7.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语文复习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大学语文复习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大学语文复习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大学语文复习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大学语文复习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语文复习1.docx

《大学语文复习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语文复习1.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语文复习1.docx

大学语文复习1

语文复习

又呈吴郎

杜甫

一、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诗人。

他出身于世代“奉儒守官”之家,

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非常关注。

他的众多

优秀诗篇,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过程

中的社会风貌和时代苦难,被后人誉为“诗

史”、“诗圣”。

他的诗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有《杜少陵集》。

二、本诗背景

安史之乱中,杜甫在成都草堂前后居住了五年

左右,到永泰元年(765)离开成都东行,在大历

元年(766)春天到达夔州,暂住西阁;大历二年

(767),他先迁到赤甲,又移居襄西的草堂,在

这里主管公田。

到这年秋末,他把草堂让给年轻

的吴姓亲戚(即吴郎)居住,自己搬迁至十几里外的东屯,但与吴郎时有往来,在他诗集中留下

了三首他与吴郎交往的诗篇。

《又呈吴郎》是其

中最有价值的一首。

三、内容述评

杜甫家族素有““奉儒守官”的传统,坚持忠君、仁民、爱物的道德观念。

经过“安史之乱”

血与火的洗礼,杜甫与民族、人民更是共苦难,

同呼吸,忧国忧民思想发展到了顶峰。

本诗体现了诗人对饱受战乱之苦的下层人民

的深切关怀与热爱。

诗人从西郊老妇一人的苦况,

想到普通百姓水深火热的生活,从表达对老妇的

同情扩展而为对时局艰难的忧虑。

杜甫诗中的抒

情主体,虽然不过是“小我”,但往往与国家、

人民融为一体,将“小我”融人了“大我”。

四、艺术特色

(一)以诗代信,委婉劝诫

本篇既是诗歌,也是书信,是以诗歌的形式,

起到书信的作用,所以全篇便以议论为主。

前四

句说自己,第五句转到了吴郎身上,但语气极其

委婉。

(二)写实真切,以小见大

杜诗写实逼真,从小处、实处落笔,逐渐推

广到有关国家人民命运的全局性问题。

作者能从

小人物的现实遭遇引向全局性的关怀,这就是

“小中见大”的艺术手法。

报刘一丈书

宗臣

一、作者简介

宗臣(1525—1506),字子相,号方域,扬州兴化(今属江苏)人。

明代文学家。

与李攀龙、王世贞、谢榛、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齐名,人称“后七子”。

有《宗子相先生集》。

二、思想内容及其意义

三、三个人物形象

四、记叙生动曲折

一、作家简介

秦观(1049—1100),字太虚,一字少游,北宋婉约派词人。

秦观少从苏轼游,为“苏门四学士”之一。

其词柔婉凄丽,情韵俱胜,被奉为婉约派正宗。

二、层次结构

这首词分上、下两片,上片写牛郎织女在七夕相会,下片写牛郎织女依依惜别。

上片又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是开头三句。

前两句描绘七夕天上的特定景色,第三句交代主要情节,即牛郎、织女渡河相会。

写景中融注了离愁别恨。

第二层是第四、五两句。

表明作者对其离别与相逢的看法,赞颂了两人每年相逢一次的珍贵。

下片也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是前三句,写牛郎、织女相会的匆促及再次离别的痛苦。

第二层是四、五两句,作者正面发表看法,直接揭明全篇的题旨,颂扬了两人爱情的久长和忠贞不渝。

三、内容述评

古代歌咏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诗词甚多,其立意一般都是感叹他们的长期分离。

惋惜他们的相聚难得,于是为他们代诉离别相思之苦,抒发悲悯之情。

但秦观的这首词在立意方面却是一反离别相思的缠绵感伤,自出机杼,化故为新,赋予老故事以新意义,表明了自己对牛郎织女爱情传说的新颖独到的见解。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作者对爱情的这一甚为警策的见解,在封建时代诚然难能可贵,对今天的青年人树立健康的恋爱观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四、艺术特色

1.议论卓荦,又以情景为辅

2.象征隐喻,天人合一

 

沈园二首

陆游

一、作者简介

陆游(1125¡ª1210),字务观,号放翁,浙江绍兴人,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

陆游一生作诗近万首,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

其诗题材广阔,现实性强,洋溢着浓烈的战斗激情和悲愤情绪,也有部分表现日常生活情趣的作品。

其诗风格多样,以雄浑豪放为主,但也有婉约之作,想象丰富,语言明快。

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

二、课文

沈园二首

其一

城上斜阳画角哀,

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

曾是惊鸿照影来。

其二

梦断香消四十年,

沈园柳老不吹棉。

此身行作稽山土,

犹吊遗踪一泫然。

三、背景简介

陆游一生结了两次婚。

第一次,是在宋高宗绍兴十四年,他20岁,娶了表妹唐琬为妻。

婚后感情很好。

本想白头偕老,但陆游母亲晁氏不喜欢唐婉,强迫陆游休妻。

这时,他们结婚还不到三年。

后来,陆游另娶了王氏,唐婉也改嫁了赵士程,但两人之间的情意却难以割断。

31岁时,陆游到浙江绍兴的沈园闲游,与唐婉不期而遇,唐婉派人送来酒肴以通殷勤,陆游感其深情,在沈园的一垣墙上题了一首《钗头凤》词,以表情愫。

不久,唐婉怏怏而卒。

而陆游对此绵绵长恨,也终身难以忘怀。

晚年,他两次重游沈园,面对故人遗迹,回首当年情事,心中不胜伤感,《沈园二首》就是他在75岁时重临故地而写下的。

四、相关链接

钗头凤

陆游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五、内容述评

这两首绝句所抒写的,是陆游晚年再游沈园时,对前妻唐婉的深沉怀念。

它们反映出与唐婉的离异在作者心头留下的深创巨痛,也体现了作者对唐婉一往情深、至死不渝。

诗写得诚笃深挚,凄楚动人。

陆游与唐婉的离异,完全是由他母亲横加干涉造成的,他们的婚姻悲剧,反映了封建家长制的危害和封建礼教的残酷。

这两首绝句作于同时,都表现出了作者对唐婉的深沉思念。

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第一首重在表现人去楼空,往事难在的哀伤;第二首侧重在抒发¡°不思量、自难忘¡±的绵绵长恨。

六、艺术特色

(一)真情独到,自然天成

陆游对唐婉情意深笃,与唐婉的被迫离异,在他心头刻下了永远无以弥补的伤痕,而唐婉之抑郁谢世,更使他伤痛不已,抱恨终生。

此番重临旧地,凭吊故人遗迹,抚怀往日情事,心中波澜翻滚,哀伤尤甚。

因而,提笔之际,真情充沛,无论是写景叙事还是遣词造句,字里行间,均有一股真情流溢。

 

(二)因情写景,借景抒情

由于思想感情或心境意绪的差异,不同的人会对同一景物产生不同的感受。

这种现象,反映在文艺创作上,表现为作家根据自我的主观感情去观察、感受、描绘景物,使笔下的客观景物染上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赋予它们特殊的情感内容或抒情功能。

《沈园》第一首第三句描写的¡°桥下春波绿¡±这一景色,本是春意荡漾,令人悦目怡神的好风景,然而,作者却在此前冠以¡°伤心¡±二字,给它涂抹上一层浓厚的感伤色彩。

因情而写景,借景以抒情,情景相生相成,有着丰富的意蕴,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

(一)作者简介

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有《于湖居士集》、《于湖词》。

(二)创作背景

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张孝祥因受政敌谗害而被免职,从桂林北归,途经洞庭湖,月夜泛舟湖上,即景生情,写下这篇名作。

(三)上片、下片的结构

本词上片写景为主,下片抒情为主。

上片描写广阔、清静、澄明的湖光水色,与泛舟湖上的乐趣;下片抒发豪爽坦荡的志士胸怀,以及对冰清玉洁人格境界的追求。

(四)词中表现的闲适情怀

本词上片描写洞庭湖广阔无涯、优美而又平静的景物,实是作者内心宁静之折射;下片直接抒怀,实显作者处变不惊、泰然自如、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作品以作者高洁的人格和高昂的生命活力为基础,以星月皎洁的夜空和寥阔浩荡的湖面为背景,创造出了一个光风霁月、坦荡无涯的艺术意境和精神境界,充满了“天人合一”的澄澈境界和闲适情怀。

哨遍高祖还乡

睢景臣

一、作者简介

睢景臣,字景贤,扬州人,生卒年不详,大致生活与元中期(1304年前后)。

酷爱音律,撰有杂剧《屈原投江》等三种,均佚,只有少量散曲传世。

二、背景简介

汉高祖刘邦出身低微,在秦末烽火四起时,以泗上亭长身份起兵反秦。

秦亡,与楚霸王项羽争夺天下,逼项羽乌江自刎后,即建汉称帝。

随后杀了淮阴侯韩信,并亲自率兵攻打造反的淮南王黥布。

班师时路过故乡沛县,留住十余日,史称“衣锦还乡”,十分荣耀,历来传为美谈,在元代更成为杂剧与散曲的热门题材。

《高祖还乡》是雎景臣的代表作,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辛辣的讽刺著称。

三、结构层次

本套散曲[般涉调]中八支曲子组成。

(一)第一支曲[哨遍],写乡里一片忙乱。

准备迎接即将衣锦还乡的汉高祖。

(二)[耍孩儿][五煞][四煞]三支曲,写皇帝的乐队、旗队、仪仗队和随从者,着眼浩大的气派和声势。

(三)[三煞][二煞][一煞]三支曲,写皇帝原来是刘邦,着重抖落他出身微贱的老底和昔时的无赖相。

(四)最后一支曲子[尾],意思说:

你虽更名唤作汉高祖,实质上却还是那个无赖刘三。

四、主题思想

本套散曲,嘲笑汉高祖衣锦还乡的虚荣排场,讽刺他的扰民行为,揭露他的无赖老底,把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皇帝作为嬉笑怒骂的对象,表现出作者对皇权至上的强烈不满和对封建秩序的无比蔑视,胆识过人。

五、艺术特色

(一)乡民的独特视角

(二)乡民的幽默讽刺

(三)乡民的方言口语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冯梦龙

一、作者简介

冯梦龙(1574—1646),江苏苏州人,明末通俗文学家、戏曲家。

他一生热心于通俗文学的创作、收集和编辑出版,对民歌、戏曲、小说的传播、繁荣作出很大的贡献。

特别是编订的白话短篇小说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广泛流传,代表了我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二、背景简介

小说描述的爱情悲剧,有一定的现实依

据,原事见于明代文学家宋懋澄的《九别籥

集》,是文言记实文学作品。

冯梦龙将其在

以下三方面进行了加工改编:

一是加强了细

节描写,运用了对比手法,使人物性格更加

鲜明;二是增添了柳监生这一具体人物,让

他在情节发展和主人公性格展示方面发挥了

不少作用;三是强化了人物对话的口语化,

强化了场景描写的烘染作用。

三、杜十娘的悲剧是怎样造成的

表面上看,杜十娘的悲剧上由所托非人(李甲)造成的,是由小人利诱孙富)造成的,但归根结底是社会制度、

封建礼教的罪恶。

造成杜十娘悲剧的深

层原因是她美好的生活愿望与当时社会

制度的矛盾,是冷酷的封建礼教对人性

的压制乃至扼杀。

四、杜十娘的性格特征

1.执着追求理想的爱情生活。

她美貌绝伦,却误落风尘,纵然门庭如火,钱帛成堆,可终不甘心,一心要脱离青楼,成为良门媳妇。

李甲的变心让她的美好愿望彻底破灭,她悲愤之极,宁为玉碎而不为瓦全,毫不犹豫投江自尽。

2.性情刚烈。

她对爱情极为真诚,为此不惜代价,但对忘恩负义却如敌如仇,决不容忍。

她抱着珠宝一起投江,这行为是一个风尘女子对负心人、对礼教、对社会最惨烈的控诉,最强烈的抗争。

五、整体构思方面的艺术特点

1.通过增强主人公的美感来强化悲剧的魅力。

2.巧设百宝箱,用伏笔,造悬念,突出投江高潮。

3.对比映衬手法的运用,使人物性格鲜明而突出。

(1)十娘的果决,李甲的懦弱,孙富的狡诈,柳遇春的慷慨,在对比映衬中历历在目。

(2)李甲借钱时众朋友的势利相,与十娘临别时众姐妹的濡沫情所构成的对比,鲜明而意味深长。

六、人物描写方面的艺术特点

1.人物对话的个性化。

(1)杜十娘与老鸨关于李甲及自己赎身的对话,一个真情,一个势利,一个机敏,一个上当,相映成趣。

(2)李甲与孙富关于转卖杜十娘的对话,一个懦弱,一个狡诈,一个钓鱼,一个吞钩,水到渠成。

(3)杜十娘投江前对孙富和李甲所说的话,一骂一恨,同中有异,发自肺腑,掷地有声。

2.重要场面的精心打造

(1)李甲与孙富两船相遇,在优美的音乐声与雪景笼罩中,一个钓鱼,一个吞钩,环境与人心对映,令人骨冷心寒。

(2)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场面,多层次多角度多手法的场面描写,把感天动地的气氛渲染得如电闪雷鸣。

婴宁

蒲松龄

一、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字留

仙,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人,清代著名小说家。

他写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共收文言小说491篇,借谈鬼说狐,曲折地批判社会,表达理想,是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顶峰之作。

二、婴宁形象的特征

1.天真烂漫、无所顾忌的痴笑。

2.到了似乎全然不通人情世故程度

的娇憨。

3.透过那个促狭的恶作剧表现出的

狡黠。

三、一个性格发生了重大转变的女性形象

婴宁本来是一个以纯真之笑为基本特征的可爱少女形象。

她的笑出于自然,是生命的欢歌,自由的乐章,象征着人生无忧无虑、一任性情的天然状态。

但是,鬼母对婴宁的憨笑一再呵斥,使婴宁的性格发生了重大转变。

原本天真烂漫的少女,转变成了一个既庄重又勤劳、既知礼又孝敬、既智慧又练达的少妇。

四、婴宁性格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婴宁性格转变是怎样造成的?

当然不是出于她内心的自发要求,而是由于她走出山谷踏进了社会,是社会使她由一个自然人变成了一个社会人。

婴宁性格的转变是对封建礼教压抑、窒息妇女健康天性的揭露和批判。

婴宁性格的转变,不仅具有反封建礼教的意义与妇女解放的意义,而且是人类永恒困境的象征,是整个人类永远需要协调并为之付出沉重代价的个性与群体冲突的象征。

五、整体构思的独特奇妙

(一)关于婴宁的出身

婴宁的母亲是狐狸,但她的父亲秦某却是人。

这一巧妙构思,使婴宁同时兼具人与狐的双重身份,从而也就具有了人与狐的双重性格特征。

(二)关于鬼母这一形象的设置

鬼母是鬼,她无所不能,是小说情节发展的全部机杼所在。

六、人物性格特征的鲜明生动

抓住人物个性的主要特征,多角度地进行描写渲染,是婴宁形象鲜明生动的主要原因。

婴宁的笑,非常鲜明地体现出她独特的个性心态。

婴宁的笑,十分巧妙地推动着故事情节不断向前发展。

婴宁的笑,最终被世俗消磨、吞没,这一既可悲、又无可奈何的过程,也正是小说的主题思想所在。

七、鲜花描写的浓郁象征气味

本篇小说环境描写的成功,在于作

者突出了它的鲜明特色—花。

人与花相

映相照。

处处充满浓郁的象征意味。

花就是笑,花开就是人笑,百花的

争奇斗妍,就是婴宁之笑的千姿百媚;

花是美的化身,写花就是写婴宁的人格

美。

赞美

穆旦

一、作者简介

穆旦(1918—1977),中国现代杰出的诗人与翻译家,“九叶派”领衔诗人。

诗作有《探险队》(1945)、《穆旦诗集(1939—1945)》(1947)、《旗》(1948)以及与其他诗友的合集《九叶集》(1981)等。

二、本诗所赞美的对象

本诗写于1941年12月,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相持阶段。

在人民的苦难面前,在艰苦卓绝的民族斗争中,作为诗人的穆旦,以深沉饱满的热情去赞美祖国、赞美人民,以“沉雄”而急切的心情欢唱着“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高昂颂歌,流露出诗人对历史耻辱的悲悯,对民族灾难的痛苦和对人民力量的崇拜。

三、“农夫”、“老妇”形象的内涵

“农夫”与“老妇”两个受难者都是民族苦难的象征。

第二节主要写“历史”,第三节偏重写“现实”。

“农夫”的犁田等劳作象征无限悠长的“忧患”,以及历史的重复与沉重。

“老妇”则是现实苦难的象征,表达“含蓄的悲哀”,“饥饿”里的“忍耐”与“期待”,代表战争中人民的精神状态。

“一个民族已经起来”这一句是诗人在期盼通过战争的洗礼,我们国家民族将重新获得新生。

四、“土地”、“流水”、“森林”等具象所表达的抽象意义

本诗开头六句如同电影的长镜头,掠过河流与草原,土地和村庄,展现那种开阔、寂寞而又荒凉的景象。

其中“低压的暗云”、“呼啸着的干燥的风”、“唱着单调的东流的水”和“忧郁的森林”等意象,共同酿造出广袤、悠远和沉郁的氛围。

这是对我们民族历史与现实的那种直观的整体感觉,是诗人用独特体验的意象群所形成的“感性的整体呈现”,能调动读者的感官体验与想象,甚至能唤起某种莫名的怅惘、冥思和感动。

五、“九叶诗派”

又称“中国新诗派”,是指20世纪40年代出现的一群具有现代主义诗歌倾向的青年诗人。

这一诗派受西方现代派诗歌的影响,着意突破传统的主观抒情方式,追求“现实、象征与玄思的结合”,探索诗歌表达的“戏剧性”,要求诗歌更深入地表现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内心生活的复杂性。

1981年因出版九位诗人的合集《九叶集》而得名,九位诗人为穆旦、辛笛、郑敏、杜运燮、唐祁、唐湜、陈敬容、杭约赫、袁可嘉。

北方

艾青

(一)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诗集有《大堰河—我的保姆》(1936)、《北方》(1939)、《他死在第三次》(1939)、《向太阳》(1940)、《火把》(1941)等。

(二)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诗人通过描写北方土地在寒风、沙雾中的一片萧杀景象,表达了对国土面临沦陷的忧虑、对苦难民众的深深同情。

但是在“悲哀”的同时,诗人特别强调这片土地所表现的顽强生命力,他崇敬和敬爱具有这种力量的祖国人民。

在粗犷苍茫的气氛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民族战争必胜的信心。

(三)《北方》的绘画美

艾青早年在法国留学,受法国印象主义绘画和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很大,另外,他又受了中国传统的诗画结合理论的启示,所以他的诗很有画面感。

诗人从“感觉”出发,捕捉瞬间的印象,然后渗入自己的主观情感,创造出具有象征意义的视觉形象。

在诗中,“土地”作为一个整体的意象特别突出,它既象征着祖国,也象征着生活在土地上的人民。

其他的景物;冻结的村庄、山坡、河岸,在风沙中前行的孤单行人、负重的驴子、惊惶的雁群……可以说是北方“土地”整体意象之下的一个个分意象,它们联结起来,构成了一幅寒风和风沙肆虐下的北方画卷。

(四)艾青前期诗歌的成就

艾青前期的诗歌是世界潮流、民族传统和个人气质的交汇。

艾青的诗歌一方面深深植根在中国的土地上,一方面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的绘画、诗歌技巧。

他的自由体诗歌具有风格质朴、意境深邃的突出特征,在肩负诗的艺术生命的同时也承担着历史使命,以雄浑厚重的笔触,倾诉着对祖国、对人民、对革命的挚爱。

艾青的诗歌注重画面感,不讲究押韵、字数、行数,但是有规律的排比、复沓的形式,在自由诗体方面作了探索。

哭小弟

宗璞

一、作者简介

宗璞(1928—),原名冯钟璞,北京人,当代著名女作家。

著有小说《红豆》、《三生石》、《南渡记》,散文集《丁香结》等。

二、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82年底,作者是为悼念刚逝世的小弟—飞机强度专家冯钟越而写的。

三、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小弟的生前事迹,赞扬了小弟的无私奉献精神,表达了对小弟早逝的无限悲恸之情。

四、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用倒叙手法,先写小弟的去世。

第二部分(第5—15自然段)回忆小弟童年、大学毕业后辗转祖国各地患病去世时的情景。

第三部分(第16—22自然段)作者展开抒情和议论,希望象小弟这样一代知识分子命运有所改变。

五、写作特点

1.抒情、记事、写人相交融

本文自始至终是紧扣“哭”字来做文章的,情真意切,字字是泪。

在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的抒情更为强烈,她哭小弟,哭蒋筑英,哭罗健夫,哭一代“迟开而早谢”的知识分子。

由于全文紧扣了“哭”字,结构就显得非常紧密,抒情也显得非常强烈。

但本文的抒情,不是抽象的、架空的,而是依附于叙事与写人。

2.细节描写与侧面烘托

作者在回忆小弟生前的事迹时,用了细节描写与侧面烘托的手法。

如在昆明的冬天小弟不怕生冻疮、敢用冷水洗脸这一细节,就写出了小弟活泼、可爱而憨实的形象。

作者写了小弟周围的同志对小弟逝世的悲哀与怀念,尤其是对一封信的大段抄录,则从侧面烘托了小弟忘我工作的崇高品质。

3.结构新颖,构思别致

本文对小弟逝世时大家悲苦的现实情状,以及对小弟认真勤奋的一生追述,不是采取单线式的顺叙,而是分成块状错落架叠。

这种结构方法,避免了写法的单调刻板,使文章的结构谨严有致。

文章开头又采用倒叙方式,即先写小弟的去世,再回忆小弟的一生,以适应作者强烈抒发悲悼感情的需要。

4.多处运用排比手法

本文多处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如“我哭小弟,哭他在剧痛中还拿着那本航空资料‘想再看看’,哭他的‘胃下垂’、‘肾游走’;我也哭蒋筑英抱病奔波,客殇成都;我也哭罗健夫不肯一个人坐一辆汽车;我还要哭那些没有见诸报章的过早离去的我的同辈人。

”排比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抒情的力量。

拣麦穗

张洁

一、作者简介

张洁(1937—),北京人,当代著名女作家。

著有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中篇小说《方舟》、短篇小说集《爱,是不能忘记的》等。

二、中心思想

本文描述了“我”童年时一段难忘的经历—卖灶糖老汉对童年的“我”的疼爱,以及“我”对卖灶糖老汉的依恋,赞美了这一老一少之间特有的纯真情谊。

三、倒叙结构及层次

本文用了倒叙结构,开篇从“拣麦穗”说起,点出主要“说的,却是几十年前拣麦穗的那段往事”。

第一部分是全文的铺垫,也是一个引子。

第二部分描叙了小姑娘“我”在拣麦穗中表示要嫁给卖灶糖的老汉,引起众人哄笑。

可是,老汉却开始格外关心“我”。

第三部分讲述了老汉对“我”的关心和老汉的死令我伤心。

“我”由衷地感到,老汉是“朴素地疼爱过我—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

这正是全文点睛之笔。

四、用对话来表现人物个性

小姑娘“我”不懂世事,只为了吃灶糖,就要“嫁”给卖糖老汉。

于是,“我”的认真、幼稚与孩子气,老汉的幽默打趣一问一答特别传神,由此展示了这一老一少的不同性格。

五、生动、细腻的细节描写

作品中,从“挎着一个空篮子”开始写起,写拣麦穗、扯花布、买花线,一直写到由于我个子小,“那篮子显得太大,总是磕碰着我的腿和地面”;再写到老汉带的小礼物:

一块灶糖、一个甜瓜、一把红枣,以及“我”做的烟荷包……这种种细节描写生动、细腻地展示了生活场景,又表现出作品的主题内涵,同时,又给读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六、象征手法的运用

本文在写到卖灶糖老汉去世时,花不少笔墨描写了一棵柿子树顶上的一个火红柿子。

这段描写一方面是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渲染悲伤的气氛,另一方面也具有象征意义。

与小火柿子“红的透亮”,象征着卖灶糖老汉的美好心地和一老一少间情谊的真挚可贵;说那小火柿子“没让风刮下来,雨打下来,雪压下来”,虽然“孤零零的”,却“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显然渗透着作者对当时社会环境的感受,对那种纯真感情的不可磨灭性的肯定和对这种真情将在新形势下发扬光大的企望。

纪念傅雷

施蛰存

一、作者简介

施蛰存(1905—2003),原名施德普,字蛰存,生于浙江杭州。

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主编《现代》月刊,并从事小说创作,是中国最早的“新感觉派”的代表。

曾相继在云南大学、厦门大学、沪江大学等校任教。

解放后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他博学多才,兼通古今中外,在古典文学研究、碑帖研究、外国文学翻译等方面均有很大成绩。

有《施蛰存文集》。

二、内容述评

这是一篇悼念友人的散文。

作品只有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作者与傅雷长达27年的交往与

情谊。

二是傅雷的“怒”与刚直个性。

三是对中国知识分子品格的反思。

三、艺术特点

1.按照时间顺序来组织若干生活片段,顺着时间线索展开回忆,依次写来,层次清晰有序。

时间线索是全文的明线,三次发怒则是全文的暗线。

2.塑造人物时突出傅雷性格中的刚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