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恩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67041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94 大小:11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宣恩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宣恩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宣恩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4页
宣恩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4页
宣恩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宣恩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

《宣恩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宣恩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9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宣恩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

宣恩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宣恩县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

说明书

 

宣恩县人民政府

武汉理工大设计研究院

第一章总论

1.1.县域概况

宣恩县位于鄂西南部,系云贵高原的东北延伸,为武陵山余脉。

地处东经109。

ll’52”一109。

55’34”,北纬29。

33’18”一30。

12’13”。

东接鹤峰县,西邻咸丰县,西南与来凤县毗邻,东南和湖南省龙山县、桑植县接壤,北与恩施市相连。

县域东西宽71.5公里,南北长73.9公里,国土总面积2743平方公里。

宣恩县始设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属施南宣抚司辖。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宣恩是湘鄂西和湘鄂黔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先后两次建立县苏维埃政府。

209国道纵贯南北,椒(园)石(门坎)省道、鸦(雀岭)当(阳坪)省道横串东西呈“工”字形。

县城距恩施机场45公里,距宜(昌)万(州)铁路恩施站和沪蓉高速公路恩施入口各50公里,距长江巴东港240公里。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县人口分属1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64%,其中土家族、苗族、侗族分别占41.9%、10.2%、13.9%。

县城设在珠山镇,海拔500米。

县域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峡谷幽深,高低悬殊,海拔最高点(七姊妹的主峰)2014米,海拔最低点(万寨石心河两河口)356米,相对高差1658米。

整个地貌东西高、南北低,中部突起,呈“H”形结构。

其中低山占全县总面积的32.7%,二高山占49.6%,高山占17.7%,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

宣恩属季风性山地湿润气候,随海拔高程不同,气候差异显著。

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区四季分明,雨热同步,光温互补,年均气温15.6℃。

海拔800~l200米的二高山地区,春迟秋早,湿润多雨,光温不足,年均气温12.7℃。

海拔12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冬长夏短,气候冷凉,易涝步旱,年均气温9.9℃。

境内河网密布,纵横交错。

全县共有大小河流121条,总长度538公里,主要河流有酉水、贡水、头坪河、断头河。

全县河流径流总量较大,人均径流量是全国人均径流量的25倍。

河流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水能理论蕴藏量为55万千瓦,可开发利用量为40万千瓦。

矿产资源品种较多。

经勘查发现的矿种有33种,矿产地(矿点)132处。

主要矿种有煤、铜、铁、铅锌、硫铁、炭质页岩、石英砂岩、白云岩、生物大理岩、石灰岩、菊花石、黑滑石、紫砂陶土等十余种。

宣恩是硒资源富集区。

生物资源十分丰富。

野生动物共176种,用材树种253种,经济林树种50余种。

从本地白柚中选育的贡水白柚,1998年参加全国柚类评比,被评为优质水果第一名,获金奖。

2006年,全县辖3镇6乡,总人口34.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1万人,城镇人口约5.4万人,城镇化水平15.5%。

2006年全县GDP为15.5亿元,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43:

20:

37。

无论是经济规模总量,还是城镇化水平均与湖北省平均水平差距较大。

1.2.上轮规划评价

1.2.1.基本情况

最近一轮《宣恩县城区总体规划(2001-2020)》(2000年编制)要点如下:

县域人口及城镇化水平:

2010年,县域总人口36.3万人,城镇化水平20.7%;2020年,县域总人口39.0万人,城镇化水平30.8%。

城镇体系:

将李家河、高罗、晓关等三个乡镇提升为建制镇。

至规划期末,县域城镇总数达到7个,城镇划分为三级。

其中县城为一级,规划期末规模为6万人;沙道沟为二级,规划期末规模为2.5万人;三级城镇包括椒园、中间河、李家河、高罗、晓关等5镇,总人口为3.5万人。

城市规划区:

包括城区及郊区(含园艺、上湖塘、猫儿堡、宝塔、莲花坝、椒园、岩堡、七星桥、龙洞及卸甲坝等村),总面积约48平方公里。

城镇性质:

宣恩县城区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以发展绿色食品加工和旅游业为主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山城。

城镇规模:

近期2005年,人口3万人,用地2.3KM2。

远期2020年,人口6万人,用地5.1KM2。

总体布局:

城区主要向南、东发展,城市形态“带状双城(主城区、和平组团)式”。

商业中心在城北,行政办公中心设置于城南。

2000年规划对当时社会、经济、城市建设等诸方面情况作了符合实际的分析,确定的城镇性质、规模、总体布局基本合理,对城镇建设起了积极引导作用,使城镇面貌得到改观。

几年来,城区建设基本遵循规划中确立的路网框架,城市的行政中心现已按照规划划定了用地范围。

1.2.2.需要修订的地方

按照宣恩县城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规划在实际应用和操作中显现出如下主要问题:

城市地域及文化特色不够突出;城市未来发展空间不足;城市规划区需要拓展;城乡协调发展需要加强。

1.2.3.本规划修编重点

1)拟订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思想与目标。

2)优化县域城镇体系结构和布局。

3)选择城市发展用地和空间发展结构。

4)修订城市性质和规模。

5)加强城市基础设施规划。

6)加强县域生态与空间管制规划。

1.2.4.规划修编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颁布)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5年建设部第146号令发布)

3)《关于加强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审批工作的通知》(建规[2005]2号)

4)《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

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0]25号)

6)《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建规[2002]218号)

7)《城市用地分类和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8)《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3年)

9)《恩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

10)《恩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11)《宣恩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

12)《宣恩县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13)宣恩县域内已通过审批的各类规划成果

14)宣恩县各部门提供的数据及资料

1.3.规划修编指导思想及原则

1.3.1.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

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优化区内资源配置,以重大项目的建设和产业结构优化为契机,通过基础设施水平的提升与共享,重新组配空间资源,以产业集聚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产业升级,谋求县域经济、城镇、环境、文化的和谐共生。

突出城镇地域及文化特色,优化城镇空间布局结构,提升城镇综合功能与建设水准。

2)分解目标

(1)综合分析发展背景,确立区域科学定位。

(2)理性评判域内资源,实现资源整合优势。

(3)依托重大设施建设,催生区域核心增长。

(4)依据土地生态存量,引导分区发展决策。

(5)优化城镇规模职能,形成合理空间布局。

(6)探讨政策体制创新,谋求区域长远发展。

(7)发掘地域文化潜力,创建特色浓郁城镇。

(8)完善市政设施建设,提升城镇建设水平。

1.3.2.规划原则

(1)集约发展原则——强调发挥主要城镇及主导产业的拉动作用;

(2)区域协调原则——强调社会、经济、文化与环境协调发展;

(3)突出特色原则——充分开发优势资源,突出地域及文化特色。

●集约发展原则

面对社会经济与城镇化均较落后的现状,必须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在规划期内重点建设县域中心与副中心城镇,扶持主导产业发展,才有可能逐步缩小与湖北乃至全国先进地区的差距。

●区域协调原则

宣恩处于鄂、渝、湘交界处,距离州首府恩施仅38公里,属于恩施一小时生活圈范围。

随着沪蓉、恩黔高速公路及宜(昌)万(州)铁路的逐步建成通车,将大大缩短宣恩与恩施、重庆、宜昌以及武汉的交通时距。

规划必须充分研究县域周边地域的发展态势,扬长避短。

同时,县域内各乡镇也要优化产业、资源配置,做到资源利用与保护效率的最大化,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突出特色原则

良好的资源条件为宣恩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规划未来发展必须立足本地,充分发掘各类资源,做好资源的综合利用及适度、深度开发,尤其是生物、矿产资源,必须深度加工,提高其附加值。

扶持龙头企业最大做强,尽快形成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

宣恩山青水秀,民族文化资源深厚,城镇建设要发掘地域及民族文化积淀,才能创造具有浓郁地域及民族特点的城镇。

1.3.3.规划期限

近期:

2007年——2010年;

远期:

2011年——2020年。

1.4.城市规划区范围

从宣恩县城区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态势来看:

1)县城现状建成区珠山镇地处贡水河谷,城市发展用地有限。

未来适宜建设的用地所剩不多,城区发展必须另外寻找空间。

2)未来城市对外交通出入口在椒园,椒园的交通条件将大为改善;县城与椒园的联系日益密切,椒园将成为城区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3)从珠山、椒园、和平三个组团的发展条件分析,三地各有优势与不足,必须各有侧重,互相补充。

根据城市规划法和宣恩县实际,划定宣恩县城市规划区范围为:

珠山镇、椒园镇建成区及珠山镇所辖行政区(包括莲花坝村、七里桥村、宝塔村、岩堡村、猫儿堡村、双龙湖村、卸甲坝村、和平村、封口坝村、狮子关村),以及椒园镇的椒园村、红岩卡村和三河沟村,总面积约为85平方公里。

规划建设范围:

范围为东至贡水下游莲花坝;南至和平村;西至龙洞水库;北至椒园镇区。

包括规划的城市建设用地、城市外围环境和景观控制用地,总面积约35平方公里。

第二章发展条件分析与区域定位

2.1.社会经济发展条件

2.1.1.宏观背景——西部开发,中部崛起

宣恩属于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地域,同时又是中部崛起的地区,还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和山区。

多重身份使其具有独特优势,在当前我国大力推进中西部地区发展、促进区域协调的大背景下,宣恩要充分利用国家的各种优惠政策和措施,加快自身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积极引进国内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依托县域内各种资源,培育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产品,促进与周边地区的经济交流及融合。

2.1.2.区位条件——依托恩施,联系渝湘

宣恩与湘西自治州龙山、桑植两县紧紧相连,与重庆市黔江自治州黔江县相距不远。

历史上,三省边区素有密切的经济往来,经济社会联系比较频繁。

特别是宣南地区与湘西仅一水之隔,交往更加密切,是货物进出的主要通道,商品销售的主要市场。

209国道纵贯南北,椒石、鸦来两条省道穿越县境。

北距州府恩施38公里,距宜(昌)万(州)铁路恩施站和沪蓉高速公路恩施入口各50公里。

从目前经济与行政情况看,宣恩与恩施的联系更为密切,宣恩的发展离不开恩施。

宣恩离恩施仅38公里,车程约一小时,属于恩施“一小时生活圈”的范围内。

随着交通工具的逐步普及,交通条件的日益完善,宣恩可以利用自身条件,开发休闲、度假、餐饮住宿乃至房地产等行业,成为都市生活圈的一部分。

宣恩必须与恩施错位发展,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融入恩施城市圈的产业整合中。

另外随着对外交通条件的大幅度改善,宣恩与周边的宜昌、荆州以及武汉、重庆的联系将会大大密切。

2.1.3.资源条件——矿产丰富,山青水秀

宣恩是山区县,农作物植物主要有玉米、水稻、马铃薯、油菜、甘薯小麦、豆类、多种蔬菜等。

县域生物、矿产、水力等资源丰富。

宣恩县地处北纬30。

附近大陆东岸亚热带森林过渡带。

无冰川侵袭、良好的气候环境、复杂多变的地势、地貌,为野生动植物的生长栖息、繁衍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境内生物资源十分丰富。

其中各类土特产具有地域特色突出、种类多、无污染等特点,如白柚、贡茶、药材较有名;矿产资源已发现30余种,已探明储量较大的矿种主要有铁、硫、煤、石煤、石灰石等,目前仅少量开发;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55万千瓦,可开发利用量为40万千瓦。

县域崇山峻岭,山水秀丽,且历史悠久,民族文化独具特色。

2.1.4.基础设施条件——框架初现,有待提高

近十年来,县域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

全县以209国道和椒石、鸦来两条省道为骨架,以县乡村三级道路为网络的公路体系已经形成。

2005年末,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447公里,其中国道96公里、省道96公里、县道58公里,三级以上路365公里。

全县通油路行政村148个,占总数的52.5%。

县域每平方公里公路里程0.53公里,每万人拥有公路42.5公里。

全县机动车拥有量19327辆,其中城区为2784辆。

全县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全年完成增加值6831万元,比上年增长9.2%。

城区现有道路面积36.9万平方米,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0.3平方米。

城市供水能力达2万吨/日,供水率达到90%;城市人均公有绿地面积达1.6平方米。

形成了以220千伏变电站为枢纽,110千伏网络为骨干,35千伏变电站为网架,10KV网络幅射全县的供电网络。

除晓关的500KV恩施变电所(区域性)外,全县共拥有35至220千伏变电站9座。

到2006年底,全县本地电话年末用户35385户,其中农村电话用户21029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86400户。

2.1.5.经济条件——基础薄弱,发展不足

宣恩县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在恩施市域范围内,宣恩县综合经济实力位居最末。

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5.5亿元,一、二、三产业结构为45:

19:

3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4166元;实现财政收入一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34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24元;全县工业总产值4.6亿元,目前主要企业分布在食品、建材等行业,主要企业有山力建材、西部食品、永丰食品等。

一、二、三产业中经济主体仍然是农业,工业经济水平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突出。

第二产业发展非常薄弱。

农业没有体现地貌、气候优势。

工业经济缺乏主导行业及龙头企业,生产规模普遍较小、工艺水平低。

2.1.6.社会条件——发展迅速,尚待完善

2006年,城镇人口5.4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15.5%。

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5.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43.6平方米。

2006年底城区人口3.55万人,建成区面积2.6平方公里。

人均城市建设用地70.9平方米;城区人均道路面积为10.3平方米,供水普及率达90%。

社会文化事业现状各项指标如下。

(1)教育:

全县共有各类学校135所。

其中中学15所,小学118所,中等职业学校1所,特殊学校1所。

各类学校在校学生46180人,教师2033人。

(2)文化:

全县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2.0%,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3.6%,有线电视入户率12.1%。

现有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站各一所,规模均较小。

现有娱乐场所10家,书店9家。

(3)医疗卫生:

全县年末卫生机构81个,卫生技术人员847人,卫生机构床位数419张。

全年农村改水累计受益率达到52%,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40%。

(4)科技:

全县拥有科技机构5个,拥有科技人员3918人,其中高级职称153人。

2.2.发展战略

2.2.1.区域角色——恩施城市生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及休闲服务基地

根据《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及《恩施城市总体规划》,恩施的区域功能定位是湖北省西部商贸中心、运输中心、旅游中心,其主导产业是富硒食品及旅游业。

至2020年,恩施城区人口为35万。

随着沪蓉、恩黔高速公路及宜(昌)万(州)铁路的逐步建成通车,未来恩施将发展为我省西部与渝、湘联系的重镇。

宣恩离恩施仅38公里,车程约一小时,属于恩施“一小时生活圈”的范围内。

随着交通工具的逐步普及,交通条件的日益完善,宣恩可以利用自身条件,开发休闲、度假、餐饮住宿乃至房地产等行业,成为大恩施都市生活圈的一部分。

2.2.2.社会发展战略——加速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协调

1996年,联合国在伊斯坦布尔世界首脑会议上提出,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

许多外国专家预言:

21世纪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两件事一个是知识经济和信息化,另一个是城市化。

宣恩县城镇化水平为15.5%,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3.9%),从宣恩县产业结构情况看,第一产业产值居第一位,体现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综合功能的第二、三产业,如工业、商业、服务业、文化教育等发展不足。

城市在促进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有限。

宣恩县应该加速建构有机的城镇体系,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建设,在优化本地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引进外来资金、技术和项目,增加就业岗位,增强城市经济实力,改革户籍制度,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农民进城,尽快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化,扩大城市规模,以城镇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2.2.3.经济发展战略——立足县域资源,培植主导产业与龙头企业

宣恩拥有丰富的生物、水力、矿产及旅游资源,其中生物资源包括经济作物(茶叶、水果、草药)及经济林等。

宣恩是硒资源富集区,许多作物富含硒。

矿产资源中,无烟煤探明地质储量为402万吨;铁矿地质总储量1.7亿吨;铅锌矿预测地质总储量30万吨;铜矿预测地质总储量13.4万吨;硫铁矿已探明D级储量270.72万吨,地质总储量1200万吨;硅矿(石英砂岩)矿质纯,品位高,探明D级储量196.3万吨,预测地质总储量l.96亿吨;石灰岩遍布全县各乡镇,预测地质总储量120亿吨。

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55万千瓦,可开发利用量为40万千瓦;境内山水秀丽,历史悠久,民族文化独具特色。

旅游景观以“二水一山”为代表。

“二水”是酉水和贡水,水质极佳,旅游景点多沿这两大水系分布。

“一山”是七姊妹山省级风景区。

未来宣恩经济发展必须立足本地资源,大力引进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发展资源深度加工业、旅游业,促进农业标准化、产业化。

培育一批具有较高结束水平与发展潜力的龙头企业,尽快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

同时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护生态环境,做到资源的保护与有序开发相结合。

2.2.4.环境发展战略——分区管理,开发与保护比重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

宣恩县地处鄂西南山区,地形起伏较大,现状生态环境基本良好,但其生态体系较为脆弱。

宣恩县要实施环境发展战略,首先要在对县域生态体系进行全面评价的基础上,科学确定县域内不同区域的管理政策,尽量减少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其次,要注意解决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的深层次问题,从生态支撑能力、城市发展规律和人类基本需求出发,强调城市环境的和谐性、持续性、合理性、均衡性和区域性。

再次,配合以严格的控制体系。

当务之急是做好天然林保护、荒山绿化及小流域治理。

2.2.5.文化发展战略——发掘与创新

创新是文化发展的核心动力。

宣恩县的文化发展要实施文化创新及培育和引进创新人才战略。

1)文化发掘:

新文化定位——乡土文化:

联系历史与未来。

地域特色与文化传统是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球化浪潮中,只有充分发扬传统文化,突出地域特色,才能保持长期活力与竞争力。

宣恩位于鄂西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属大武陵文化圈,文化拥有丰富的内容,包括服饰、美术(织锦、剪纸、刺绣、编织、雕刻等)、舞蹈、建筑、戏曲等。

在社会交往中,少数民族同胞具有勤劳勇敢、热情好客、团结互助的特点。

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下,建设具有小康水平的和谐社会,特别需要发扬这些精神。

而具有浓郁地域及民族特色的文化则是我们建设二十一世纪文化取之不尽的源泉。

2)创新人才:

培育和引进开拓性人才。

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需要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二十一世纪的经济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与技术的竞争。

城市竞争力主要指标之一就是人力资源和创新性。

人才既是资源,又是创新活动的主体,因此人才战略是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

宣恩发展人才战略,首先要创造适宜人才生长的宽松环境,制定与现代社会接轨的人才流动与运用机制。

发扬荆楚大地优良的教育传统,同时积极与国内外信息文化交流接轨,为人才创造一个积极生长的文化氛围。

其次,除了大力引进、储备战略型人才,宣恩应立足于发展本土实用型人才,强化职业教育体系,开展各种专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人才的素质和能力,开创宣恩县社会经济发展新局面。

2.3.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2.3.1.社会发展目标

全县总人口近期控制在36.4万,人口自然增长率9‰左右,远期人口39.0万,人口自然增长率7‰以内。

城镇化水平近期19.2%,远期达到33.3%。

城镇劳动人口失业率近期控制在3.5%以内,远期控制在2.5%以内。

建立适应全民多层次需求的卫生保健体系,农村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

建立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城镇职工参加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的人数占职工总人数比重分别达到100%;近期70%,远期100%;近期85%,远期100%。

2.3.2.经济发展目标

本经济发展目标的部分指标参考了《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的现代化指标,并采用了一般的经济发展目标指标,通过现阶段发展速度与对未来发展速度的预测得出。

表1宣恩县分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一览表

单位:

亿元,万人,元/人,%

2005年

2010年

2020年

2006~2010年

发展速度

2011~2020年

发展速度

国内生产总值

14.35

24.0

62.0

10.8

10.0

第一产业

6.40

7.5

12.0

3.0

5.0

第二产业

2.79

9.0

27.0

15.5

11.5

第三产业

5.16

7.5

23.0

9.0

12.0

财政收入

1.00

1.54

4.0

9.0

10.0

固定资产投资

7.06

11.4

20.0

10.0

10.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4.17

6.5

17

10.0

10.0

县域城镇人口

4.7

7.0

13.0

8.3%

13.2%

县域城镇化水平

13.6%

19.2%

33.3%

2.3.3.环境发展目标

基于区域与城乡生态环境自然本底及其承载能力,要建构与城市建设体系相平衡的自然生态体系,需从环境建设和生态控制两方面着手。

绿地指标:

城区人均绿地面积9.0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低于7平方米。

生态环境目标:

基本实现城市环境优美、生态良性循环,规划近期SO2、烟尘和工业粉尘与化学需氧量、工业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按国家标准控制。

城区段贡水河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1-1999)Ⅲ类标准;城区空气环境质量稳定达到或优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噪声环境质量按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中规定的各功能区达标。

2.3.4.文化发展目标

1)树立宣恩新文化观念。

结合宣恩县空间发展特征,尝试通过主题性文化空间策略,塑造新宣恩文化形象,创造具有地域凝聚力和心理归属感的文化要素,成为吸引物流、信息流、人流的感召力和有力支撑,并提升城市知名度和认同感。

2)完善文化设施。

文化传播离不开文化设施,以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文化设施构成的文化传播带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充实市民的精神生活,为推动社会发展发挥作用。

规划期内城乡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8%以上;重点配建民族文化广场、民族博物馆、青少年宫、图书馆、影剧院等设施。

3)创新科技指标。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近期计划达到50%以上,远期争取达到65%左右。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近期初中阶段毛入学率95%以上,远期达到100%。

2.3.5.空间发展目标

县域城镇空间结构——“两轴两心”

“两轴”是指沿209国道(主轴、南北向)和恩黔高速公路(西南向)的城镇空间发展轴线。

在这两条轴线上各扶持一个重点镇,形成两个中心(城区、沙道沟)。

城区空间结构——“一城三区”

宣恩县城区由主城区、和平片区和椒园片区构成“一城三区”、有机结合的空间结构模式。

依据各自发展条件,三个片区分别承担不同功能。

第三章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3.1.人口及城镇化水平预测

3.1.1.县域人口预测

宣恩县是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