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数形结合改0905.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66281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6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数形结合改090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五数形结合改090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五数形结合改090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五数形结合改090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五数形结合改090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数形结合改0905.docx

《五数形结合改090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数形结合改0905.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数形结合改0905.docx

五数形结合改0905

10000字

五、数形结合思想

数形结合思想,其实质是将抽象的数量关系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进行考虑思考,既分析其代数意义,又揭示其几何直观,让数量的精确刻画与空间形式的直观形象巧妙结合,、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这种结合,寻找解题思路的一种思想。

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使繁难的数学问题简洁化,使原本需要通过抽象思维解决的问题,借助形象思维就能解决,既能促进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协调发展,又能顺利有效地解决问题。

华罗庚先生在数形结合的古词中提到:

“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

形象生动的指名了“数形结合”思想的价值,也揭示了“数形结合”思想的本质。

数形结合思想包含着转化方向相反的两个方面,一是对于表面上属于代数类的问题,充分利用形把其中的数量关系的几何特征形象地表示出来,通过对图形的处理,发挥直观对抽象的支柱作用,将代数问题几何化,即“以形助数”。

二是“形”中觅“数”,根据图形结构关系特征,寻找恰当表达问题的数量关系式,利用代数的算法优势,将几何问题代数化,即“以数解形”。

利用代数的算法优势,以数解形,使问题获解。

“数形结合”的方法就是把数学问题中的运算、数量关系等与几何图形或图像结合起来进行思考,从而使“数”与“形”各展其长,优势互补,相辅相成,使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完美地统一起来。

数形结合思想可以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使繁难的数学问题简洁化,使原本需要通过抽象思维解决的问题,有时借助形象思维就能解决,有利于促进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协调发展。

数学家华罗庚曾说:

“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数形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数形结合的意义和价值。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主要有以下四个途径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利用“形”作为直观工具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解决问题。

如借助数线认识数的顺序,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等;二是用好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小学的渗透。

如数尺、数轴、位置、正反比例图像等,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数的体系。

使学生体会几何与代数之间的关系;三是统计图和几何概念模型;四是用代数(算术)方法解决几何问题,使学生体会几何与代数之间的关系。

如角度、周长、面积和体积的计算等。

【典型案例与解读】

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

小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在数学学习中,需要以“形”作为支撑,才能突破思维障碍,否则寸步难行。

基于此,教材充分借助各种直观手段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数学,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一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窗3自主练习第2题(14页)。

借手指之形,学习6以内数的认识。

手指,因其可信手拈来,从幼儿认数的懵懂时期,就成为孩子们得心应手的学习工具。

无论是认数还是计算,每当遇到困难,“扳手指”数一数、算一算的画面会时常出现。

基于此,教材根据一年级孩子的特点,以“手指”为学具(见图3-2-126),帮助学生沟通形(手势)与数(多少)的联系,在一边数数、一边写数的活动中,进一步建立10以内数的表象,深刻认识数的意义。

◆信息窗4(18-19页)“10以内数大小的比较”教学。

借助圆形学具,学习“同样多”“多”“少”的问题。

尽管儿童一般在入学前就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并不一定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而是凭借直觉,或者用数一数的办法比较多少。

因此,在教学“比多少”这部分内容时,教材引导学生借助摆圆片活动,来比较数的大小(见图3-2-127)。

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感知“数学地思考”问题的方法。

◆第三单元信息窗1(32页)“5以内的加法”教学。

借学具之形,学习“5以内的加法”,这也是整数加法教学的起始课。

加法的意义及数量关系的初步建构,是本信息窗乃至整数加法教学的重中之重。

由此,教材在探索部分(见图3-2-128),引导学生通过摆小木块、小棒和圆片等操作活动,体验“要求一共有多少只小猴,需要把树上的3只小猴与树下的2只小猴合起来,一共有5只小猴。

绿点的探索部分,在算式的前面呈现了圆片示意图,旨在通过“以物助数”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加法的意义,初步体验加法数量关系。

◆信息窗2(34页)“5以内数的减法”教学。

与“5以内的加法”教学一样,“5以内的加法”教学是整数减法教学的开端。

减法的意义及数量关系的初步建构,是本信息窗的教学重点。

教材在探索部分(见图3-2-129),同样引导学生通过摆小木块、小棒和圆片等方法,体验“要求树上还剩几个桃子,需要用原来树上桃子的个数(5只),减掉摘去的个数(3只),等于现在树上剩下的个数(2只)”。

绿点的探索部分,在算式的前面也呈现了圆片示意图,旨在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减法的意义,初步体验减法数量关系。

◆信息窗3自主练习第4题(39页)。

线与数结合,理解加法意义。

教材创新练习形式(见图3-2-130),第一次出现“数线”(准数轴),通过小青蛙跳远的情境,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的意义。

让学生明确:

第一次跳了4个格,第二次跳了3个格,一共跳了7个格,结果就是7。

这种“以线助数”的方式,能够有效地沟通“数”与“形”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数感。

类似这样的练习还有信息窗4自主练习第4题(43页,见图3-2-131)、信息窗5自主练习第7题(47页,见图3-2-132)和信息窗7自主练习第9题(56页,见图3-2-133)。

◆智慧广场(74页)“借助图形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教学。

借助直观图解决简单重叠问题

此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旨在引导学生体会画直观图可以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有助于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情境图信息(见图3-2-134):

天空中飞翔着一队大雁,其中有几只被云彩遮住。

图下以文字形式提供数学信息,引导学生在解决“这一行大雁有多少只?

”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渗透“借助直观图解决简单重叠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教材首先呈现了孩子们可能会出现的两种想法。

第一种观点是用加法计算,即:

6+3=9;第二种观点对第一种方法的质疑,即:

穿花衣服的大雁数了两次,应该是9-1=8。

两种观点发生了冲突,于是教材呈现了小博士的话“画图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一种好方法”,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图,验证到底哪个答案是正确的。

最后,通过画一画,看一看,想一想,学生明白:

从前面数,穿花衣服的大雁排第6,所以要从前往后画6只,第6只表示穿花衣服的大雁。

从后面数,穿花衣服的大雁排第3,所以,要从后往前画3只,由于穿花衣服的大雁已经画了一次了,所以这次只画2只就可以了。

从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这行大雁一共有8只。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个问题如果没有直观演示或直观图的帮助,学生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

◆第五单元信息窗1(76-77页)“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

数上构形,理解数的意义。

本信息窗安排了两个例题。

红点1:

认识十几,初步建立计数单位“一”和“十”(见图3-2-135)。

探究部分教材设计了两个环节。

环节一,认识十几。

教材呈现了学生可能会出现的两种数数方法。

一种是1个、1个地数,另一种是2个、2个地数。

环节二,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

“数”只能解决“只数的多少”问题,而对于比较抽象的“计数单位”的认识,却无能为力。

于是,教材以小博士的话,引导学生通过数小棒活动,经历从实物中抽象剥离出数的过程,在动手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活动中,感受把“十”作为计数单位的必要性,同时让学生明白:

10个“一”就是一个“十”,1个“十”里面有10个“一”,11里面有1个“十”和1个“一”。

红点2:

认识“20”“个位”和“十位”(见图3-2-136)。

探索部分教材也设计了两个环节。

环节一,用数数的方法数出20,初步建立20的表象。

环节二,借助摆小棒和拨计数器数数,突破“20里面有2个十”这一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直观地建立数位的表象,理解数位“十位”和“个位”。

计数器历来是低年级儿童学习数的认识和计算的“敲门砖”,可以直观地呈现数位和数值的动态生成过程,因此,在整个数的认识和计算教学中,教材始终将计数器作为不可或缺的直观手段。

具体可见教材。

[一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信息窗1(42-43页)“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不进位)口算教学,借小棒与计数器之直观,理解算理与算法。

红点1:

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口算(见图3-2-137)。

教材呈现学生可能会出现的三种计算方法。

第一种,接着数。

从26接着数3个数,一直数到29。

第二种,借助“小棒”数一数。

先摆26根,再摆3根,合起来是29根。

即:

6个一加3个一,合起来是9个一,再加上原有的2个十,是2个十9个一,等于29。

第三种,借助“计数器”拨一拨。

先在十位上拨2、个位上拨6个,然后再在个位上拨3,合起来是2个十9个一,等于29。

后两种方法,无论是摆小棒,还是拨计数器,都是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和算法的,让学生借助直观操作来明白“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的道理。

图3-2-138

红点2(见图3-2-138):

在探究“26+30=□”时,教材编写思路与红点1基本相同,只是在探索部分的尾部,抛出了一个挑战性问题“想一想:

计算26+3与26+30时,有什么不同?

”意在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两个例题的口算过程,进一步掌握“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的口算方法。

◆信息窗2(46页)“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口算”教学

在探究27+6=□时,教材呈现了两种思路(见图3-2-139):

第一种,借助摆方块的方法计算。

先摆27块,再摆6块。

7块与6块合起来是13块,再与原来的20块合起来是33块。

在此基础上抽象方法:

7+6=13,20+13=33。

第二种,借助拨计数器的方法计算。

先拨2个十和7个一,也就是27;再拨3个一,与原来的7个一合成10个一,满十向十位进一,得到3个十。

再拨3个一,合起是3个十3个一。

即:

27+3=30,30+3=33。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上课时,教师可利用课件动态演示操作过程,夯实“相同计数单位相加”和“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本单元信息窗3“两位数减整十数(不退位)”信息窗4“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口算教学,编写思路与信息窗2基本相同,都是借助摆方块(或小棒)、拨计数器等直观手段将数与形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先理清算理,再掌握算法(见图3-2-140和3-2-141)。

图3-2-140

本册第七单元100以内的加减法

(二)与本单元“100以内的加减法

(一)”编排思路一致,也是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探究计算方法的。

具体可见教材。

[二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信息窗1(2-3页)“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教学。

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

由于其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设置了两个信息窗,并在信息窗1通过两个例题,专门教学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红点1: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和余数。

为了使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教材以女孩的话,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用圆片代替饼干,经历动手分的过程(见图3-2-142),借助直观图帮助学生理解两点:

第一点,把10块饼干平均分,每人分得同样多,都是3片;第二点,每有一个“3片”就对应着一个人,换句话说,有几个“3片”就能分给“几个人”。

通过具体操作,让学生感受到,由于剩下的部分不够再分一份,所以只能作为余数,理解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然后再学习有余数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红点2:

认识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教材以数形结合的方式,详细地呈现了分12~16个圆片(圆片代替草莓)的过程(见图3-2-143)。

直观地反映出被除数、除数、商及余数之间的关系。

即:

在除数不变的情况下(4),被除数发生变化(由12→16),商(3→4)和余数(0、1、2、3、0)也随着变化,但是无论怎样变化,余数总比除数小(小于4)。

最后,通过进一步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出“余数都比除数小”的结论。

◆第二单元信息窗1(14-15页)“认识千以内的数”教学。

红点1:

认识千以内的数(见图3-2-144)。

教材以女孩的话,引导学生通过数方块和拨计数器等操作活动,感受千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它的组成和位置值,并建立计数单位“百”和认识数位“百位”,同时学习千以内数的读写方法。

数位的意义是本节课教学重点,教材设计了两个环节。

环节一,结合计数器理解数位的意义。

如计数器百位上有1个珠子,表示一个百,十位上有9个珠子,表示9个十,个位上有8个珠子表示8个一。

环节二,在计数器上从一百九十八拨到二百零一,结合具体的数弄清数位、位数、以及数的组成三者之间的关系。

如198是三位数,个位上的数是8,代表8个一,十位上的数是9,代表9个十,百位上的数是1,代表1个百。

198是由1个百,9个十,8个一组成的。

在以上两个环节中,学生通过数一数、拨一拨、猜一猜、写一写、比一比、说一说等大量的活动,建立了数的表象,进一步体会了数的意义。

图4-2-1

红点2:

认识计数单位千(见图3-2-145)。

教材借助小博士的话,引导学生继续运用数方块和拨计数器的方法,认识计数单位“千”。

探究部分,教材设计了三个环节。

环节一,借助学具数一数。

先一百一百地数,数到900,再一十一十的数,到990,然后一个一个地数到999。

接着在999的基础上再加上1,数到1000。

让学生体会:

一个一个地数,10个小正方体是“十”;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一百;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

并借助“10×10×10”立方体模型图,体验1000的大小,从而认识计数单位千。

环节二,一百、一百地数,一直数到1000。

体验10个一百是一千,一千里面有10个一百。

环节三,借助计数器从999数到1000,体验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十位满十要向百位进一,百位满十也要向千位进一,进一步感受十进制计数法、数位的含义、以及千以内数的数位顺序。

信息窗2“认识万以内的数”和四年级上册“认识万以上的数”,编写思路与信息窗1基本相同,都是借助数形结合的方法,通过数方块感受数的大小,通过拨计数器认识位置值,让学生切实体验数的特征,形成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数感。

具体可见教材。

◆信息窗3(25页)“认识近似数”教学。

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因此这一内容的教学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教材没有像其他教材那样直接给出近似数的概念,而是在解决问题(一楼大厅和二楼大厅各能坐多少个人?

)的过程中,巧妙地借助数轴,让学生直观、深刻地理解什么是近似数,体会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材首先呈现了两个孩子对不同餐厅人数的估计结果(见图3-2-146),引导学生讨论他们的说法是否正确。

并在数轴上找出597和508的大概位置,直观感受597接近600,508接近500。

在此基础上揭示“597接近600,600是597的近似数;508接近500,500是508的近似数”,理解近似数的含义(与准确数相近的数,就是这个准确数的近似数),掌握近似数的表示方法。

进而明白生活中有时不需要用准确数,用近似数会更方便些,体会近似数的价值。

◆第六单元信息窗3(73-74页)“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教学。

引入直条图,理解较复杂的问题。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本质上仍是求两个数的和(差),但低年级学生理解这一点难度较大。

为此,教材借助直条图,引导学生通过摆纸条活动,直观地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基本数量关系,体验加(减)法意义在确定算法过程中的作用,从而避免抽象的分析给学生带来理解上的困难。

红点:

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见图3-2-147)?

”教材以女孩的话,引导学生借助摆纸条(直条图)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

即:

用一根纸条表示黄鹂捉虫的只数,另一根纸条表示喜鹊捉虫的只数,因为喜鹊比黄鹂多捉虫38只,所以表示喜鹊捉虫只数的纸条要比表示黄鹂的长一些。

然后通过观察和比较体验:

喜鹊捉虫子的只数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与黄鹂捉得同样多的,一部分是比黄鹂多捉的只数。

求喜鹊捉了多少只虫子,就是把这两部分合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

绿点:

教学“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

绿点编写思路与红点基本相同(见图3-2-148),都是借助摆纸条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直观地体验求啄木鸟捉了多少只虫子,就是从146只里去掉12只,所以用减法计算。

探索部分最后男孩的话,旨在引导学生对上述学习活动进行回顾与反思,落实本节课隐性教学目标,即:

体验直条图在分析数量关系中的作用,感知用条形图表示数量关系的方法,积累读图经验,为学习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做准备。

[三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信息窗3(18页)“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几的数是多少”应用题教学。

借助线段图来帮助理解题意和分析问题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

红点1(见图3-2-149)教学目标有两点。

一是学习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分析和确定数量关系;二是根据数量关系解答“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

因为这里是第一次学习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所以教材在画图方法上给予了特别提示(女孩的话),引导学生自己先尝试画线段图,然后在合作交流中总结画图的具体步骤与方法,譬如线段图各段长度比例、上下位置、条件和问题的标注方式等等。

掌握了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应用题的解答则水到渠成。

红点2(19页)“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少几的数是多少”应用题教学的编写思路与红点基本相同(见图3-2-150),也是先借助线段图整理条件和问题,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然后再列式解答。

“借助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是应用题教学常用的一种解题策略,更是数形结合思想的具体体现。

在两个例题设计中,教材均以孩子的话,有意识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既有利于学生理清解题思路,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

 

◆信息窗2(48-49页)“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最高位够除)”和红点2(49页)“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最高位不够除)”教学均与信息窗1编写思路相同(见图3-2-152)。

借助分小棒的直观活动探究算理和算法,是青岛版教材整个除法教学中一以贯之的编写思路。

如此这般,在算理直观与算法抽象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学具,直观地理解算理,然后逐步脱离表象,形成抽象的算法,并在进一步巩固与应用中形成技能,提高运算能力。

[三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信息窗2(26-27页)“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不进位)”教学。

借助点子图,来帮助学生理解较为复杂的算理及算法。

在教学笔算23×12时(见图3-2-153),教材借助点子图来探究“23×12”的算法,这样编排,一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二是直观呈现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23×12,等于10个23加2个23。

为“竖式计算”提供依据。

在探索竖式计算方法时,教材引导学生沟通算理与算法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抽象出“用竖式计算”这种更简捷有效的计算方法。

◆第四单元信息窗1(40-41)“连乘应用题”教学。

连乘应用题是解决两步以上稍复杂应用题的重要基础之一,它的主要特点表现在数量关系多重、解题思路多样、思维起点多向和数量关系比较隐蔽方面。

基于此,教材借助点子图(见图3-2-154),将原本抽象的数量关系,变得形象直观,使学生看到算式联想到图形,看到图形联想到算式。

有了表象的支撑,有了直观的体验,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也会更加透彻。

8×5求的是什么?

8×5×3求的是什么?

以及连乘问题的数量关系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四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信息窗1(49-51页)“小数的意义”教学。

小数的意义和小数的计数单位都是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学生要想真正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是有一定困难的。

为了突破这些难点,教材(见图3-2-155)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图形联系起来,挖掘和利用概念中的直观成分,以形助数,有效的降低了教学的难度,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在探索0.05的意义时,教材利用正方形模型图,直观地刻画出0.1与

、0.01与

、0.05与

的关系,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感悟到0.1就是

、0.01就是

、0.05表示5个

也就是

,引导学生通过直观洞察,类推出两位小数的意义(即:

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在探索0.365的意义时,则利用正方体模型图,直观地刻画出0.1与

、0.01与

、0.001与

、0.365与

的关系,同样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认识到0.1就是

、0.01就是

、0.001就是

、0.365表示365个

也就是

,然后通过直观洞察,类推出三位小数的意义(即:

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以上两个环节,充分发挥直观模型图的作用,将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明了,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为学生顺利抽象概括小数的意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信息窗2(56页)“小数的基本性质”教学。

学习小数的基本性质时(见图3-2-156),教材借助直尺图和正方形模型图,分别显示出5厘米、0.5分米和0.50分米的大小,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

“0.5分米等于0.50分米”。

然后,再通过对“0.500和0.5相等吗?

”这一挑战性问题的思考、讨论、争辩、碰撞、交流等一系列的活动,发现规律,归纳总结出小数的性质。

如此编排,充分发挥了数形结合的作用,加深了学生对小数性质的理解,同时,对提高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也大有裨益。

[五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信息窗5(60页)“列方程解决问题”教学。

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先找出等量关系,然后再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红点1(见图3-2-157)在算术中属于“已知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类型的题目,这种逆向思维的题目对于初学方程的小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小学生习惯于用算术思维去解决问题,因而理解这样的题目的关键是要找到其中蕴含的等量关系式。

由此,教材在这里提供了线段图,将数量之间关系清晰地呈现出来,学生很容易找到它们相等的关系,即,长颈鹿的3倍再加上2只,就等于梅花鹿的只数(38只)。

“长颈鹿的只数×3+多的只数=梅花鹿的只数”。

并由此列出方程:

3x+2=38。

红点2(62页,见图3-2-158)在算术中被称为“和倍”问题,属于逆向思维的题目,数量关系与解法都比较特殊,不易掌握,教材同样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直观地分析数量关系,建立等式,列出正确的方程式。

[五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信息窗2(62页)“异分母分数加法”教学。

异分母分数加法教学的难点是算理教学。

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教材呈现了一组圆形直观图,旨在“以图解数”,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通分?

”的道理(见图3-2-159)。

从图中可以形象地看出

的分数单位是

(把圆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

),

的分数单位是

(把等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

),分数单位不同的两个分数(实际上是每份大小不同)怎么能相加呢?

只有将它们化成单位相同(都是

,也就是平均分成10份)的分数,才能相加。

圆形直观图将“算理”刻画的清清楚楚,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异分母分数相加必须先通分,再相加,否则将毫无意义。

为了进一步巩固算理,自主练习的第1、2两题(见图3-2-160)以同样的设计思路再现了异分母分数相加的通分过程。

[六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信息窗2(6-7页)“分数乘分数”教学。

分数乘分数算理教学很抽象,一直是分数计算教学的重难点。

教材引导学生用画直观图的方法来探究

×

的算理,用几何图形面积的大小来描述计算结果,并将“先分后取,再分再取”这些抽象的算理,生动直观地体现出来,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弄清

×

等于

的道理。

本单元信息窗3、信息窗4、以及第三单元分数除法的编写思路与本信息窗基本相同,均采用画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