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采薇赏析.docx
《诗经采薇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经采薇赏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经采薇赏析
(诗经.小雅.采薇)赏析
原文:
采薇采薇1,薇亦作止2。
曰归曰归3,岁亦莫止4。
靡室靡家5,玁狁之故6。
不遑启居7,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8,载饥载渴9。
我戍未定10,靡使归聘11。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12。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13。
王事靡盬14,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15,我行不来16!
彼尔维何17?
维常之华18。
彼路斯何19?
君子之车20。
戎车既驾21,四牡业业22。
岂敢定居?
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23。
君子所依24,小人所腓25。
四牡翼翼26,象弭鱼服27。
岂不日戒28?
玁狁孔棘29!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30。
今我来思31,雨雪霏霏32。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译文:
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芽已破土钻。
说回家啊说回家,一年已经过大半。
没有家也没有室,只因玁狁来侵犯。
不能安坐与定居,只因玁狁常为患。
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茎叶多柔嫩。
说回家啊说回家,心中忧思多深沉。
忧心如火猛烈烧,又如饥渴实难忍。
驻守营地不固定,没人回乡通音问。
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茎叶变粗硬。
说回家啊说回家,今年阳月又已临。
王室公事无休止,不能片刻享安静。
忧思在心真痛苦,我今远行难归省。
那是什么花盛开?
棠棣烂熳一丛丛。
高大马车又谁乘?
那是将帅所专用。
驾御兵车已起行,四马壮硕气势雄。
不敢安居战事频,一月三次捷报送。
驾起四马驱车行,四马强壮神奕奕。
将帅乘车作指挥,士卒靠车作掩蔽。
四马步子多整齐,弓饰象牙箙鱼皮。
每天岂能不警戒?
玁狁侵扰势紧急。
当初离家从军去,杨柳依依轻摇曳。
如今返乡解甲归,雪花飘飘飞满野。
道路长远慢慢行,又饥又渴愁肠结。
我的心中真悲伤,谁知我有多凄切。
注译:
1.薇:
豆科植物,今俗名称大巢菜,可食用。
2.作:
生。
止:
语助词。
3.曰:
说,或谓乃语助词,无义。
4.莫:
"暮"的本字。
岁暮,一年将尽之时。
5.靡:
无。
6.玁狁(xiǎnyǔn):
北方少数民族,到春秋时代称为狄,战国、秦、汉称匈奴。
7.不遑:
没空。
遑,闲暇。
启:
跪坐。
居:
安居。
8.烈烈:
火势很大的样子,此处形容忧心如焚。
9.载:
语助词。
10.戍:
驻守。
定:
安定。
11.使:
传达消息的人。
聘:
探问。
12.刚:
指薇菜由嫩而老,变得粗硬。
13.阳:
阳月,指夏历四月以后。
14.盬(ɡǔ):
休止。
15.疚:
痛苦。
孔疚,非常痛苦。
16.来:
回家。
不来,不归。
17.尔:
"薾"的假借字,花盛开貌。
维何:
是什么。
18.常:
常棣,棠棣。
19.路:
同"辂",高大的马车。
20.君子:
指将帅。
21.戎车:
兵车。
22.四牡:
驾兵车的四匹雄马。
业业:
马高大貌。
23.骙(kuí)骙:
马强壮貌。
24.依:
乘。
25.小人:
指士卒。
腓(fěi):
"庇"的假借,隐蔽。
26.翼翼:
行止整齐熟练貌。
27.象弭:
象牙镶饰的弓。
鱼服:
鱼皮制成的箭袋。
服,"箙"的假借。
28.日戒:
每日警备。
29.棘:
同"急"。
30.依依:
柳枝随风飘拂貌。
31.思:
语助词。
32.雨(yù):
作动词,下雪。
霏霏:
雪花纷飞貌。
【赏析一】
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
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
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
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
《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
其类归《小雅》,却颇似《国风》。
全诗六章,可分三层。
既是归途中的追忆,故用倒叙手法写起。
前三章为一层,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
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之叠词申意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
首句以采薇起兴,但兴中兼赋。
因薇菜可食,戍卒正采薇充饥。
所以这随手拈来的起兴之句,是口头语眼前景,反映了戍边士卒的生活苦况。
边关士卒的“采薇”,与家乡女子的“采蘩”、“采桑”是不可同喻的。
戍役不仅艰苦,而且漫长。
“薇亦作止”、“柔止”、“刚止”,循序渐进,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同“岁亦莫止”和“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
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曰归曰归”,却久戍不归;这对时时有生命之虞的戍卒来说,怎能不“忧心烈烈”。
那么,为什么戍役难归呢?
后四句作了层层说明:
远离家园,是因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为战事频频;无暇休整,是因为王差无穷。
其根本原因,则是“玁狁之故”。
《汉书匈奴传》说:
“(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
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云云。
”这可视为《采薇》之作的时代背景。
对于玁狁之患,匹夫有戍役之责。
这样,一方面是怀乡情结,另一方面是战斗意识。
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
其实,这也构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只是思归的个人情和战斗的责任感,在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表现。
四、五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
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
其情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
这两章同样四句一意,可分四层读。
四章前四句,诗人自问自答,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
接着围绕战车描写了两个战斗场面: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这概括地描写了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这又进而具体描写了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的场面。
最后,由战斗场面又写到将士的装备: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
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只因为玁狁实在猖狂,“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既反映了当时边关的形势,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
《毛序》根据这两章对军旅生活的描写,认为《采薇》是“遣戍役”、劝将士之诗。
这与诗意不符。
从全诗表现的矛盾情感看,这位戍卒既恋家也识大局,似乎不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
因此,在漫长的归途上追忆起昨日出生人死的战斗生活,是极自然的。
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
或许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惊醒了戍卒,他从追忆中回到现实,随之陷入更深的悲伤之中。
追昔抚今,痛定思痛,怎能不令“我心伤悲”呢?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是写景记时,更是抒情伤怀。
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而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活的虚耗、生命的流逝及战争对生活价值的否定。
绝世文情,千古常新。
今人读此四句仍不禁枨触于怀,黯然神伤,也主要是体会到了诗境深层的生命流逝感。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加之归路漫漫,道途险阻,行囊匮乏,又饥又渴,这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忧伤。
“行道迟迟”,似乎还包含了戍卒对父母妻孥的担忧。
一别经年,“靡使归聘”,生死存亡,两不可知,当此回归之际,必然会生发“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李频《渡汉江》)的忧惧心理。
然而,上述种种忧伤在这雨雪霏霏的旷野中,无人知道更无人安慰;“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全诗在这孤独无助的悲叹中结束。
综观全诗,《采薇》主导情致的典型意义,不是抒发遣戍役劝将士的战斗之情,而是将王朝与蛮族的战争冲突退隐为背景,将从属于国家军事行动的个人从战场上分离出来,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周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
《采薇》,似可称为千古厌战诗之祖。
在艺术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称为《三百篇》中最佳诗句之一。
自南朝谢玄以来,对它的评析已绵延成一部一千五百多年的阐释史。
王夫之《姜斋诗话》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和刘熙载《艺概》的“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已成为诗家口头禅。
而“昔往”、“今来”对举的句式,则屡为诗人追摹,如曹植的“始出严霜结,今来自露晞”(《情诗》),颜延之的“昔辞秋未素,今也岁载华”(《秋胡诗》之五),等等。
【赏析二】
也说《采薇》末章之美
《诗小雅采薇》是一首以远戍归来的士兵的口吻写下的追述征战生活的诗篇。
全诗共6章(每8句为1章),以采薇起兴,前5章着重写戍边征战生活的艰苦和强烈的思乡情绪以及久久未能回家的原因,末章以痛定思痛的情绪结束全诗,悲苦之情感人至深。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说:
“此诗之佳,全在末章。
真情实景,感时伤事。
别有深意,不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篇记载:
“近代谢公(安)因弟子聚集,问《毛诗》何句最佳。
谢玄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谓此句偏有雅人深致。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人们对这4句如此推崇倍至呢?
清王夫之认为: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薑斋诗话》卷上4)他着眼于景情相反相成的关系来把握其独特的艺术效果。
这一观点得到有些学者的认同,如《先秦汉魏六朝诗鉴赏》中说:
“真正探明此句之佳处的,当推王夫之。
他在《薑斋诗话》中直指心源(按指以哀景写乐云云)……一般说来,诗歌创作情景交融的境界……而此诗相反。
往伐,悲也;来归,愉也。
往而咏杨柳之依依,来而叹雨雪之霏霏。
诗人正是抓住了情和景暂不和谐的矛盾,运用反衬手法。
深刻而有力地表现出戍边士兵的哀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44页)但也有很多人认为此观点不足取。
常森在《归乡情悲——新释》一文中指出:
“其实,‘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一句虽然可以说是以乐景写离家出征时的哀伤,可‘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却绝对不是‘以哀景写乐’。
诗歌写主人公归来时,明明说: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何乐之有呢?
又哪里谈得上以哀景写乐?
只要我们完整地把握诗人提供的各种要素,就可以发现‘雨雪霏霏’毋宁说是‘以哀景写哀’。
”(《文史知识》2005年第6期,40页)
如何看待这两种不同的观点呢?
我们还得回到对王夫之《薑斋诗话》原文的理解上来。
我认为,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段话可有两种理解:
一种是,“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的评述与前面的4句景物描写“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存在对应关系,即“杨柳依依”是“乐景”,用以写征人离乡之哀;“雨雪霏霏”是“哀景”,用以写久戍返乡之乐,从而起到“倍增哀乐”的艺术表达效果。
一种是,“以哀景写乐”是指诗歌创作中的情景反衬手法,这种手法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效果,那就是“一倍增其哀乐”。
《采薇》诗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4句运用了这种手法,但并不具有对应关系。
如果按第一种理解,诗义确有牵强附会之感。
这首诗前3章反复抒发久戍之卒思归而不得归的忧伤,四五章文笔虽稍有转折,叙述戍守和战争的紧急与辛苦,既反映了当时边关的形势,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思归之忧仍悄然蕴含其中。
末章除此4句外,也直接点明了主人公的心境是“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哀伤之情,溢于言表。
整体上看,找不到“雨雪霏霏”是“以哀景写乐”的任何迹象。
按第二种理解,以上矛盾似乎便迎刃而解了。
往伐,悲也;来归,愉也。
此乃人之常情,然而返乡时,因“雨雪霏霏”而产生的忧虑(或家园不再,或亲人离散),应“愉”而不能“愉”,恰是“哀”之本因,这同样是“反衬”,正是这种情和景不和谐的矛盾,表现哀怨才更深刻有力,正所谓“倍增其哀乐”了。
在这里,“哀乐”是偏义复词,语义偏重于“哀”。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以“乐景写哀”,可倍增其哀;“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哀景写哀,而这种哀是本应“乐”却无法“乐”而产生的哀,其效果更能加倍,综合这4句的效果,恰是“倍增其哀”了。
王夫之在《诗广传》卷3中又说:
“善用其情者,不敛天物之荣凋以益己之悲愉而已。
”这句话指出诗歌写景的目的在于抒情,达到抒情的目的后,景物本身便不再重要了。
这恰如“言之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一样,“景之所以在情,得情而忘景”吧!
《采薇》诗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
这种情感主要是通过前3章重章迭词反复申义的方式和末章的特殊表现力来体现的;而末章的特殊表现力恰是使《采薇》成为千古佳作的主要原因:
一、情景反衬手法的巧妙运用
当然,这种反衬不是指上文所提到的第一种理解:
“杨柳依依”是“以乐景写哀”,“雨雪霏霏”是“以哀景写乐”而产生的“倍增其哀乐”的艺术效果。
而是用“杨柳依依”之乐景反衬离乡远戍之哀,这是戍卒的悲哀之始。
回乡时本应有的欢愉却被因久戍在外、家人两不知而生发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李频《渡汉江》)的忧虑之情所代替,加之“行道迟迟,载渴载饥”的回乡经历和“雨雪霏霏”的自然景色对主人公内心情感的冲击,因此产生的“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的悲哀之情。
相对于本应有的“欢愉”而言,这也是一种反衬。
这种现实与人之常情的反衬,在抒情主人公内心深处产生的冲击更大,从“增其哀乐”的效果上看表现更为突出。
《采薇》诗抒情的本义是表现士卒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情感,这种情感概括为一个字就是“哀”,哀情贯穿《采薇》诗的始末。
正是这种彻骨之哀使得该诗的抒情从简单的思乡之痛上升为个体生命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所体验到的生活的虚耗、生命的流逝和战争对生活价值的否定上来,使《采薇》成为绝世文情,千古常新。
否则,只论前5章,诗就成了对以往战争生活的简单追忆和平常的怀乡之思了,诗歌艺术的震撼力便无从说起。
正如清方玉润《诗经原始》中所说:
“不然凯奏生乐矣,何哀之有耶?
”并指出该诗“别有深意,不可言喻”。
他所说的“深意”,恰恰在此吧!
二、意象捕捉上的高度审美水平
“人类审美心理的三个阶段可以概括为感兴、意象和境界。
人类审美经验始之于“感兴”,继之以“意象”,终之于“境界”(薛富兴《感兴意象境界——试论美感的三阶段、三次第》,《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1月)。
《采薇》诗前5章均为感兴之笔,借采薇起兴,写久戍士卒怀乡乡之感;末章仅32个字,运用“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两个典型意象,营造了情景交融的完美境界,表现出深刻的审美意蕴。
在写作领域,意象一般解释为在感知基础上形成的渗透着创作主体主观感受的客观事物在观念中的感性影像。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就要开始一种“不遑起居”的生活,主人公心情的凄凉自然是不可言喻的。
那“依依”的“杨柳”虽代表着温柔的乡情,但“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幸福即将不再,这“杨柳”也见证了抒情主人公哀婉凄切的别离,寄托着主人公魂牵梦绕的乡愁和与亲人相会无期的感伤。
客体之景与主体之情相反相成,衬托出一幅离家远戍的悲苦画面。
依恋、留别内涵的“杨柳”意象遂成为后代作品中描写离别的专有名词,到唐代还发展成为一种“折柳赠别”的习俗。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不合时宜的“雨雪”取代了主人公即将归乡本应有的欢愉,凝聚了在回乡时刻回味一生所体会到的人生无常的悲伤和世事苍茫的感怀,这“欲说还休”、“欲罢不能”的愁绪使得他只能“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了。
漫长的道路,痛苦的煎熬,心中充满不尽的哀伤。
道路向前延伸,哀伤也将继续,又有谁能理解这不尽的哀伤呢?
整个诗章充满人生感伤的情调,这是戍边士兵的痛苦生活酿造出来的满腔真情。
它熏染到依依的杨柳上,凝结在霏霏的雪花里,也渗透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
境由象生,意象组合产生意境。
王国维说:
“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境界又称为意境。
《采薇》末章融情于景,景中含情,情景两浑,天衣无缝,创造出一个完美的审美意境。
从中,我们关照着人生的画面,领略着人生的哀伤,汲取着艺术的养分。
这种意境使人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盼归不得归的怀乡之痛,更重要的是从这种哀伤中还可以体悟到对生命本体的留恋与关照,对宇宙人生的升华与感伤。
这才是《采薇》成为“绝世文情”,能够“千古常新”的根源所在吧!
三、语言技巧的综合运用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生动传神的艺术语言能更好地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进入具体可感的形象世界。
《采薇》末章的语言运用奇妙传神,穷形尽意,也是感染读者的重要因素。
诗章运用铺陈的表现手法,把不同时空的景象统摄到一幅画面中来。
写景为“杨柳依依”、“雨雪霏霏”;叙事为“行道迟迟”、“载渴载饥”;言情为“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直言其事,明白晓畅,自然得体。
自然的景,人生的事,生命的情,就像小溪一样在诗中自然流淌,引发读者心灵的共鸣。
运用对比的方式。
将时序之“今——昔”,物候之“柳——雪”,人生之“往——来”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
短短4句诗,看似平淡,娓娓道来,却充满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同一个“我”,但有“今昔”之分,同一条路,却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之别,而这一切都在这一“往”一“来”的人生变化中生成。
刘勰有云:
“情以物牵,词以情发。
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
”(《文心雕龙物色》)诗章在对比中容纳了人生的深沉感慨,从而把我们带进更高的审美境界,去体验人生的奥义。
这种以今昔不同景象来体现时空变换的表达方式被后人广泛追摩,曹植:
“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昔我初迁,朱华为希;今我旋止,素雪云飞”;杜甫: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
朴素生动的语言是构成《采薇》末章意境的一个重要因素。
“依依”状弱柳随风轻拂之态,“霏霏”拟白雪纷纷飘洒之形,“迟迟”言道路漫长、内心愁苦之情。
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创造出一幅具体可感的图画,给读者以亲切的感受。
“杨柳”对“雨雪”,“依依”对“霏霏”,读来风致嫣然,昔往今来的物态人情在这对偶中鲜明地表现了出来。
后人除了沿用“依依”“霏霏”来描写杨柳雨雪外,还进一步拓展了其表现范围,如《孔雀东南飞》: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屈原《九章涉江》:
“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杜甫《望兜率寺》:
“霏霏云气重,闪闪浪花翻。
”
可见,自然生动的艺术语言、铺陈对比的表现手法是构成《采薇》末章艺术魅力的又一重要因素。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4句所开创的善摩物态、寓情于景的写法,为后世诗歌语言的发展开拓了新的领域,沾溉后世,功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