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主要病害.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64986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74.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辣椒主要病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辣椒主要病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辣椒主要病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辣椒主要病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辣椒主要病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辣椒主要病害.docx

《辣椒主要病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辣椒主要病害.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辣椒主要病害.docx

辣椒主要病害

一:

辣椒病毒病

病毒病是影响我国辣(甜)椒生产的主要病害,世界分布广泛。

在美国、印度、日本、意大利、加拿大、匈牙利等国家和地区,辣(甜)椒病毒病的发生常给辣(甜)椒的生产造成严重的危害和损失。

1932年我国广东报道该病的发生,20世纪60年代初报道了病毒病的毒源种类。

20世纪70年代以来辣(甜)椒病毒病的危害日趋严重,发病率高、蔓延快,一般减产30%左右,严重的高达60%以上,甚至绝产。

成为辣(甜)椒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

危害症状:

辣(甜)椒病毒病从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病,引起花叶、黄化、坏死、矮化、畸形等症状。

①花叶型。

田间常见的花叶型分为轻型花叶和重型花叶。

轻型花叶病叶初期为明脉和轻微褪绿,后呈现浓淡绿色相间的斑驳,病株无明显畸形和矮化;重型花叶除表现褪绿斑驳外,叶面多凹凸不平,叶片皱缩畸形,或形成线状叶,植株生长缓慢,果形变小,严重矮化。

②黄化型。

病叶明显变黄,出现落叶现象。

③坏死型:

叶脉呈褐色或黑色坏死,沿叶柄、果柄扩展到侧枝、主茎及生长点,出现系统坏死条斑,维管束变褐,造成落叶,落花、落果,严重时嫩枝、生长点甚至整株枯死。

④畸形:

植株受害后,幼叶狭窄或呈线状,植株上部明显矮化,丛枝、丛生。

重病果果面有深绿、浅绿相间的花斑和疱状突起。

有时几种症状同时或先后在同一株上出现。

由于病毒可以复合侵染,因此症状复杂。

一般生长前期症状较单一,后期则多种多样。

病原:

辣(甜)椒病毒病毒源世界已报道有10多种病毒。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先后报道的侵染辣(甜)椒的主要毒源种类为黄瓜花叶病毒(CMV),烟草花叶病毒(TMV),以及两种病毒的复合侵染,各种病毒所占比例因地区而有差异。

中国根据烟草花叶病毒TMV的性状、寄主范围及症状分为辣椒黄色花叶型株系及辣椒枯斑株系。

黄瓜花叶病毒CMV可划分为4个株系,即重花叶株系、坏死株系、轻花叶株系及带状株系。

上述两种病毒分布广、寄主广泛、占辣(甜)椒病株的比率最大。

此外,国内报道的还有马铃薯X病毒(PVX)、马铃薯Y病毒(PVY)、烟草蚀纹病毒(TEV)、苜蓿花叶病毒(AMV)、蚕豆萎蔫病毒(Broadbeanwiltvirus,BBWV)、辣椒叶脉斑驳病毒(Pepperveinmottlevirus,PeVMV)。

发病规律:

TMV和CMV的越冬越夏场所、侵染来源、传播媒介和传媒方式,以及发病的环境因素与番茄病毒病基本相似。

辣椒各种病毒都能在寄主的活体内越冬,但TMV具有极强的抗逆力,在干燥的烟叶(含烟丝)和尚未腐烂分解的根部组织内仍有传染能力。

TMV主要是汁液摩接触传染,CMV由昆虫或汁液接触传染,PVX通过汁液接触传染,其他病毒大多通过昆虫介体传染。

气温与病毒病的发生关系密切,温度不仅对传毒昆虫有影响,而且直接影响病毒侵入寄主后的显症。

如将TMV接种到湖南21号牛角椒上,温度15℃,潜育期3~5d,20~25℃时为2~3d,35℃以上只表现少量局部症状,20d后成为隐症。

如遇高温干旱天气,不仅可促进蚜虫传毒,还会降低寄主的抗病性。

氮肥施用过多或过少均使病情加重。

中耕除草,整枝打杈等农事操作都会增加烟草花叶病毒的接触传染机会。

定植晚、连作、低洼及缺肥易引起该病流行。

此外,栽植密度过稀,如遇高温,地表干燥,影响植株根系发育降低辣椒的抗病能力。

防治方法:

辣(甜)椒病毒病应采取以农业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

1.选用抗病品种:

一般早熟有辣味的品种较晚熟无辣味品种抗病,各地区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

2.选用无毒种子并进行消毒处理:

用55℃温水间隔浸种10min处理,或播种前用10%磷酸三钠浸种20-30min,然后洗净、催芽播种。

分苗定植前,或花前分别喷洒0.1%-0.2%硫酸锌。

3.加强栽培管理:

清除辣椒地周围的寄主杂草,辣椒苗床及大田周围不种或少种烟草花叶病毒和黄瓜花叶病毒的寄主植物;选地势高、能灌能排的沙壤土种植辣椒;合理密植和畦面盖草,促进封垄,减轻高温干旱的危害;及早消灭蚜虫,切断传毒媒介,田间农事操作,减少接触传毒,从而减轻病毒病发生。

4.实行轮作:

与非茄科植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和邻茬减少病毒来源和传染。

5.生物防治:

利用烟草花叶病毒的弱毒株系N14和黄瓜花叶病毒卫星RNA制剂S52等进行生物防治已获成功。

6.药剂防治:

定植后现蕾前,用20%病毒灵、20%病毒A等喷施,间隔7~10d一次,连续2~3次,均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另外,喷施0.1%硫酸锌也可以减轻发病。

二:

辣椒疫病

简介:

英文名:

PepperPhytophthorablight

病原:

辣椒疫霉PhytophthoracapsicLeonian.属鞭毛菌亚门真菌。

寄主:

辣椒、番茄、茄子、南瓜、西瓜、白兰瓜、甜瓜、黄瓜、菜瓜等。

危害:

辣椒毁灭性病害。

田块株发病率20%~30%,发病田块达70%以上,严重地影响辣椒产量,甚至绝收。

分布:

全国各地均有发生。

危害症状:

叶片、茎和果实均可发病。

(1)叶片:

叶片发病多在叶缘和叶柄连接处出现不规则暗绿色病斑,水渍状,边缘为黄绿色,多雨高湿条件下发展迅速,常造成叶片腐烂,干燥条件下病斑干枯易破碎。

(2)茎基部和茎节:

茎基部和茎节分杈处发生成段暗绿色病斑,水渍状。

茎部多在近地面处发病,病斑初期为暗绿色,水渍状,后出现环绕表皮扩展的暗褐色或黑褐色条斑,病部易缢缩折倒,病部以上茎梗也易凋萎死亡。

(3)果实:

受害多从蒂部开始,病斑呈暗绿色水渍状软腐,边缘不明显,很快扩展到全果实,引起腐烂,潮湿时病部覆盖白色霉层,干燥后形成暗褐色僵果。

病原物:

孢囊梗简单,菌丝状,淡色。

孢子囊顶生,长椭圆形,淡色,顶端有乳头状突起,大小(27.6~55.8)微米×(15.5~31.6)微米。

萌发时产生多个有双鞭毛的游动孢子。

卵孢子圆球形,黄褐色,直径为15~28微米。

病菌还能产生球形的厚壁孢子,淡黄色、单胞。

侵染循环:

(1)菌源:

病原主要以卵孢子、厚垣孢子在病残体或土壤及种子上越冬,其中土壤中病残体带菌率高,是主要初侵染源。

北方寒冷地区病菌不能在种子上越冬,其主要来源是土壤中和在病残体上越冬的卵孢子。

(2)传播:

条件适宜时,越冬后的病菌经雨水飞溅或灌溉水传到茎基部或近地面果实上,引起发病。

重复侵染主要来自病部产生的孢子囊,借雨水传播为害。

中心病株出现时间,棚室辣椒在4月上、中旬,露地辣椒在6月上旬左右。

线虫为害造成根部伤口,病菌很容易从伤口进入,造成植株迅速发病。

发生因素:

(1)环境:

田间适宜发病的温度为25~33℃,相对湿度为85%以上,大棚内湿度大或棚膜上凝水结露的情况下,易发病。

雨季或大雨后天气突然转晴,气温急剧上升,病害易流行。

土壤湿度95%以上,持续4~6小时,病菌即完成侵染,2~3天就可发生1代,因此成为发病周期短、流行速度迅猛异常的毁灭性病害。

(2)栽培:

高温、高湿有利发病,浇水后土壤湿度大易积水,发病迅速,种植过密,通风透光不良,连年重茬的田块发病重。

大水漫灌或雨后淹水的田块,凡浸泡在水中的茎、叶、果实都严重发病。

偏施氮肥,磷、钾肥不足,微量元素缺乏也是病害发生严重的原因。

中心病株出现后,在湿度满足的条件下可扩大侵染。

中心病株出现到全田发病仅7天左右时间。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①选用优质、高产、抗病品种。

②避免与花生、茄科类作物连作。

可与十字花科等作物轮作,最好是水旱轮作。

③前茬收获后及时清理残枝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耕翻土地,以减少病原基数。

菜椒生长期和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株和病残体,严禁将病株和病残体随意堆放,应集中烧毁。

④移栽前深翻晒土,增加土壤透气性,促进定植后快缓苗,壮大根系,增强植株抗病能力,提倡垄作或选择坡地种植。

⑤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苗期宜少施氮肥,开花结果期适当增加施肥量。

合理施肥,提高植株抗病性:

以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为主,磷钾肥作基肥,苗期少施氮肥,花蕾期加强追肥,对促进菜椒旺盛生长、预防早衰、减轻病害发生,具有极其明显的作用。

⑥宜采用滴灌或浇灌,严禁大水漫灌。

棚室栽培时使用无滴膜,减少水滴产生。

科学灌水、控水:

因菜椒疫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棚内温湿度呈正相关,温度越高,湿度越大,发生流行越重。

棚室前缘及棚内低洼处、滴水处往往形成发病中心。

因此灌水要及时适当,定植后要浇足定植水,缓苗发根时,要适当控制水分,促根深扎土层,盛果期要充分供水。

避免大水漫灌,严禁灌后积水,注意通风。

(2)物理防治:

育苗前,将种子用55℃温水浸泡30分钟。

(3)药剂防治:

①种子先经52℃温水浸种30分钟或清水预浸10~12小时后,再用1%硫酸铜液浸种5分钟,捞出后拌少量草木灰。

②用72.2%霜霉威水剂、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浸种12小时,或用高锰酸钾500倍液浸种30分钟,或用10%福尔马林溶液浸泡30分钟,药液以浸没种子5~10厘米为宜,捞出水洗后催芽即可播种。

③用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消毒。

④沿用旧苗床育苗时,苗床用1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8%甲霜灵可湿性粉剂或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120~150克/公顷与细土60~75千克混拌均匀,播种时用药土的2/3垫种,1/3盖种。

⑤在定植前8天,用70%五氯硝基苯3~4克/平方米进行土壤消毒,消毒后用塑料薄膜覆盖7天,以提高消毒效果,定植前1天揭膜通风透气,以免引起药害。

⑥发病初期用50%氟吗锰锌(施德益)900克/公顷,或68%精甲霜·锰锌(金雷)水分散粒剂1500~1800克/公顷,或12.5%氟啶胺(福帅得)悬浮剂375~450毫升/公顷,或12.5%韩乐宁可湿性粉剂1000~1500克/公顷,对水喷雾。

每隔7~10天喷~次。

三:

辣椒炭疽病

简介:

英文名:

Pepperanthracnose

病原:

红色炭疽病菌C.gloeosporioides,黑色炭疽病菌C.coccodes和黑点炭疽病菌C.capsici,均为半知菌亚门真菌。

寄主:

椒、茄子。

危害辣椒主要病害,主要在生长中、后期发生,对采收青果的辣椒,为害较轻;对采收红辣和干辣的影响较大,生长后期会造成大量落叶烂果,甚至死亡,损失可达20%~30%,为害较重。

分布:

国各地均有发生。

为害症状:

(1)黑色炭疽病:

果实及叶片均能受害,特别是成熟的果实及老叶易被侵害。

①果实受害,病斑为褐色、水渍状的长圆形或不规则形、凹陷、有稍隆起的同心环纹斑,其上生出无数的黑色小点,周缘有湿润性的变色圈、干燥时病斑常干缩似羊皮纸易破裂。

②叶片上病斑初呈褪绿水渍状斑点,逐渐变成褐色,稍呈圆形斑而中间为灰白色,上面轮生黑色小点。

病叶易脱落。

③茎及果梗上产生褐色病斑,稍凹陷,不规则形,干燥时容易裂开。

(2)黑点炭疽病:

主要是成熟果实受害严重,病斑很象黑色炭疽病,但病斑上生出的小黑点较大,色更深,潮湿条件下小黑点处能溢出粘质物。

(3)红色炭疽病:

成熟果及幼果均能受害。

病斑圆形,黄褐色,水渍状,凹陷,斑上着生橙红色小点略呈同心环状排列,潮湿条件下整个病斑表面溢出淡红色粘质物。

此病的典型症状是果实上发生中心凹陷的近圆形病斑,病斑上产生轮状排列的小黑点。

病原物:

(1)形态:

红色炭疽病菌在成熟果和幼果上发病,病斑黄褐色,水渍状,上密生红色小点,同心环状排列,湿润时整个病斑表面溢出淡红色物质,分生孢子盘无刚毛,分生孢子椭圆形,大小(12.5~15.7)微米×(3.8~5.8)微米;黑色炭疽病菌在果、叶,特别是成熟果上发病,病斑褐色,水渍状不规则形有稍隆起的同心环纹,其上密生小点,周缘有湿润性变色圈分生孢子盘生暗褐色刚毛,分生孢子长椭圆形,大小(14~21)微米×(3~5)微米;黑点炭疽病菌在成熟果发病,病斑很象黑色炭疽病,但其上的小点较大,颜色更黑,分生孢子盘周缘及内部密生刚毛,内部刚毛特大,刚毛暗褐色,分生孢子新月形,大小(23.7~26)微米×(2.5~5)微米。

(2)特性:

发育温度为12~33℃,最适温度为27℃,孢子萌发要求相对湿度在95%以上。

侵染循环:

病原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或以菌丝潜伏在种子内越冬。

也可以菌丝体、分生孢子,特别是分生孢子盘在病株残体上遗留在土壤中越冬,为第2年初侵染源。

发病后病斑上产生新的分生孢子,通过雨水、昆虫等媒介物的传播进行再次侵染。

孢子萌发后,其芽管多由伤口侵入,而红色炭疽病菌还可以从寄主表皮直接侵入。

发生因素:

高温高湿有利于此病发生。

如平均气温26~28℃,相对湿度大于95%时,病菌侵入后3天就可以发病。

地势低洼、土质黏重、排水不良、种植过密通透性差、施肥不足或氮肥过多、管理粗放引起表面伤口,或因叶斑病落叶多,果实受烈日暴晒等情况,都易于诱发此病害。

果实受日灼的炭疽病严重。

防治方法:

防治辣椒炭疽病宜以加强栽培管理为主,适当的配合药剂防治。

(1)农业防治:

①实行2~3年轮作,发病重的田块可进行水旱轮作或与瓜类、豆类蔬菜轮作。

②从无病果留种,减少初侵染菌源。

③采用营养钵培育壮苗,适时定植,合理密植,高畦地膜覆盖栽培。

④施足优质有机底肥,推广配方施肥,适当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抗性。

⑤高畦深沟种植便于浇灌和排水降低畦面湿度,雨后及时清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并预防果实日灼。

⑥及时打掉下部老叶,使田间通风透气。

田间发现病果随即摘除带出田外销毁。

采收后应及时清除田园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病菌来源。

(2)物理防治:

种子用55℃温水浸30分钟后移入冷水中冷却,晾干后播种。

(3)药剂防治:

①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1小时,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加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3%的药量拌种后播种。

或者将种子先在冷水中浸泡6~15小时,再用1%硫酸铜溶液浸种5分钟,取出后拌少量草木灰或消石灰中和酸性,即可播种。

②用次氯酸钠溶液浸种,在浸种前先用0.2~0.5%的碱液清洗种子,再用清水浸种8~12小时,捞出后置入配好的1%次氯酸钠溶液中浸5~10分钟,冲洗干净后催芽播种。

③发现病株喷25%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利得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80%喷克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25%溴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80%喷克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氟硅唑5000~60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800~1000倍液等。

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2~3次。

四:

辣椒灰霉病

简介:

英文名:

Peppergraymold

病原:

灰葡萄孢BotrytisCinereaPers.,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寄主:

辣椒、葡萄、番茄、黄瓜、草莓、莴苣、韭菜、花生、地瓜等100多种植物。

危害辣椒常见的病害,主要在春季棚室内发生,南方露地多为零星发生,对产量影响不大。

分布:

全国各地均有发生。

为害症状:

幼苗、叶、茎、枝、花器均可染灰霉病。

叶片出现半圆形至近圆形淡揭色轮纹斑,病部腐烂,有的长出灰色霉状物,上部叶片腐烂,植株叶缘出现水浸状病斑,逐渐变褐,形成椭图形或近圆形,浅黄色轮纹斑,密生灰色霉层,茎杆和叶柄染病,产生灰白色霉状物,病枝向下蔓延至分权处;花器染病,花瓣呈褐色,水浸状,上密生灰色霉层;果实染病,幼果果蒂周围局部先产生水浸状褐色病斑,逐渐扩大后呈暗褐色,凹陷腐烂,表面产生不规则轮状灰色霉层。

病原物:

(1)形态:

①分生孢子梗。

细长,深褐色,数根丛生,顶端具1~2次分枝,分枝顶端簇生分生孢子成葡萄穗状,梗大小(960~1200)微米×(16~22)微米。

②分子孢子。

单胞,无色,短椭圆形,大小(12~18)微米×(9~13)微米,聚集成堆时呈灰色。

③菌核。

由菌丝组成,形状不规则,大小(1~40)毫米×(1~7)毫米,多产生于寄主表皮层下面。

(2)特性:

病菌为弱寄生菌,腐生性强,可在有机物上腐生。

分生孢子在13.7~29.5℃均能萌发,但产生分生孢子与孢子萌发的适温为21~23℃。

分生孢子抗旱力强,在自然条件下能存活138天。

侵染循环:

病原以菌核在土壤中,或以菌丝、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分生孢子随气流及雨水传播蔓延。

12月至第2年5月连续的多湿状态易发病。

发生因素:

低温、高湿、弱光有利于发病。

光照充足对该病扩展有很大抑制作用。

大棚内湿度持续较大是发病的主导因素,尤其在春季连阴雨天气多,气温偏低,放风不及时,棚内湿度大,能引起灰霉病发生和蔓延。

植株密度过大,生长旺盛,管理不当都会加快此病扩展。

南方春播露地,低温多雨时也常严重发生蔓延。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①发病后及时摘除病果、病叶和侧枝,集中烧毁或深埋。

②种植密度不宜过大。

③重施腐熟的优质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适当控制浇水,有条件的可采用滴灌技术,禁止大水漫灌。

(2)物理防治:

种植多年的大棚,因病原积累的比较多,在夏季7~8月份进行深翻蓄水,地面覆盖7天,利用高温杀菌。

(3)药剂防治:

①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22.5千克/公顷,拌细土撒施地面,然后深翻杀菌。

②定植前用硫磺7~8克/立方平,加锯末拌均,于傍晚点燃,密闭熏蒸24小时。

③棚室内每次用10%腐霉利烟雾剂3.75~4.5千克/公顷熏烟,每隔7天熏1次,连续2~3次。

或喷撒5%百菌清粉剂或6.5%甲霉灵粉剂15千克/公顷,每隔9天喷1次,连续3~4次;或用50%多霉灵威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利得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对地面、棚膜、墙壁进行表面消毒。

④发病初期喷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65%乙霉威·硫菌灵1000倍液,或50%多霉灵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60%多菌灵超微粉6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

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2~3次。

五:

辣椒褐斑病

简介:

英文名:

Pepperbrownleafspot

病原:

辣椒尾孢CercosporacapsiciHeald.etWolf.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寄主:

辣椒。

危害  辣椒的普通病害,发生普遍,露地和棚室均有发生,病情较轻时对产量无明显影响,发病重时对产量有一定的影响。

分布:

全国各地均有发生。

为害症状:

在辣椒大棚里面,经常会发现不少辣椒叶片上有1个的病斑,病斑的表面稍隆起,病斑为圆形或近圆形,有一层层的轮纹,中间有一处灰白色的小点,四周黑褐色,就像是鱼的眼睛似的,也有菜农把这种病害称为“驴眼”或“骡眼”,严重时病叶变黄脱落,影响辣椒的正常生长。

病原物:

分生孢子梗束生,榄褐色,无分枝,尖端色较淡,有隔膜1~3个。

分生孢子无色,大小(30~200)微米×(2.5~4.0)微米。

侵染循环:

病原可在种子上越冬,也可以菌丝块在病残体上或以菌丝在病叶上越冬,成为初侵染源。

发生因素:

病害常始于苗床。

高温高湿持续时间长,有利于该病扩展。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①与非茄果类蔬菜实行隔年轮作。

②定植前清除棚室内上茬作物的残体、采收后清除病残株及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

③在夏季高温空闲季节,耕翻棚室内的土壤,浇水、覆盖塑料薄膜,或用稻草1500千克/公顷,切成4~6厘米小段,撒在地面,再撒施石灰100千克,然后翻地、灌水、覆膜,最后封闭棚室闷棚,利用太阳能进行消毒。

(2)药剂防治:

①木架结构棚室用硫磺粉熏蒸,用硫磺粉2.50克/平方米加5克干锯末,点燃后密闭棚室闷1夜。

钢架结构棚室用百菌清烟剂0.38克/平方米熏蒸。

②发病初期喷25%斯克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1∶1∶200倍式波尔多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50%多·硫悬浮剂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或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或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

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2~3次。

六:

辣椒青枯病(辣椒细菌性枯萎病)

简介:

英文名:

Peppersouthernbacterialwilt

病原:

青枯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solanacearum(Smith)Smith,属细菌。

寄主:

辣椒、茄子、番茄、马铃薯、烟草、花生等50多个科的数百种植物。

为害症状(显著的特点有三个):

一是植株叶色尚青绿就萎垂,中午尤为明显;

二是病程进展较急促,通常始病后几天就全株枯死;

三是初期病株不易断头。

用夹玻片法检查病茎,切片周围呈现米水状混浊液,或把病茎小段悬吊浸于清水中,可见雾状物涌出。

发病初期植株顶部叶片萎蔫下垂,接着下部叶片凋萎,最后中部叶片凋萎。

也有一侧叶片先萎蔫或整株叶片同时萎蔫的。

初病时,病株白天萎蔫,夜晚恢复,2—3天后全株萎蔫死亡,死株仍保持绿色。

病株根部常变褐腐烂,病茎表皮粗糙,茎中下部增生不定根,部分病茎可见1—2厘米大小褐色病斑。

纵切茎部可见木质部淡褐色,横切茎部手指挤压断面有白色混浊黏液溢出。

病原物:

(1)形态:

短杆状,单胞,两端圆,单生或双生,大小(0.9~2.0)微米×(0.5~0.8)微米,极生鞭毛1~3根。

(2)特性:

革兰氏染色阴性。

从10~40℃均可生长,发病的适宜温度为20~30℃,耐pH6~8,最适pH6.6。

侵染循环:

病原随寄主病残体遗留在土壤中越冬。

若无寄主也可在土壤中存活14个月,最长可达6年之久。

病菌通过雨水、灌溉水、地下害虫、操作工具等传播。

多从寄主根部或茎基部皮孔和伤口侵入。

前期属于潜伏状态,条件适宜时,即可在维管束内迅速繁殖。

并沿导管向上扩展,引起导管堵塞,进一步侵入邻近的薄壁细胞组织,使整个输导器官被破坏而失去功能。

茎、叶因得不到水分的供应而萎蔫。

发生因素:

土温20℃时病菌开始活动,土温达25%时病菌活动旺盛,土壤含水量达25%以上时有利病菌侵入。

当土壤温度达到20~25℃,气温30~35℃,田间易出现发病高峰,尤其大雨或连阴雨后骤晴,气温急剧升高,水分蒸腾量大,易促成病害流行。

连作重茬地,缺钾肥,低洼地,酸性土壤,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①实行轮作,与瓜类或禾本科作物轮作,坚持4年以上不与茄科、豆科作物重茬。

最好是水旱轮作。

②清除病残体,有机肥要充分发酵消毒。

增施钾肥有良好效果。

③适当控制浇水,严禁大水漫灌,高温季节应在清晨或傍晚浇水。

④适期播种,培育壮苗、无病苗。

⑤植株生长早期应进行深中耕,其后宜浅耕;至生长旺盛后则停止中耕,以免损伤根系,利于病菌侵染。

⑥田间发现零星病株,立即拔除。

(2)药剂防治:

新型药剂有康地蕾得,初期浸种,定植初期苗床泼浇,发病初期进行灌根。

七:

辣椒疮痂病(辣椒细菌性斑点病)

简介:

英文名:

Pepperbacterialspot

病原:

野油菜黄单胞菌辣椒斑点病致病型Xanthomonascampestrispv.Vesicatoria(Doidge)DyeXanthomonasvesicatoria(Doidge)Dowson,属黄单胞杆菌属细菌。

寄主:

辣椒、番茄。

危害:

辣椒主要病害。

地块发病率为20%~30%,重病地可达100%。

发病时大量落叶、落花、落果,甚至毁种,使辣椒产量锐减。

分布:

全国各地均有发生。

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茎蔓、果实和果柄处也会发病。

(1)幼苗:

育苗后期幼苗长出3~4片真叶时开始发病,下部叶片叶片出现银白色水浸状的小病斑,后变为暗色凹陷病斑,如防治不及时会引起落叶,重病株下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