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上海市嘉定区高三第一次质量调研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64304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626.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上海市嘉定区高三第一次质量调研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届上海市嘉定区高三第一次质量调研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届上海市嘉定区高三第一次质量调研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届上海市嘉定区高三第一次质量调研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届上海市嘉定区高三第一次质量调研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上海市嘉定区高三第一次质量调研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

《届上海市嘉定区高三第一次质量调研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上海市嘉定区高三第一次质量调研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上海市嘉定区高三第一次质量调研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

届上海市嘉定区高三第一次质量调研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7学年嘉定区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调研

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做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

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共70分)

以下每小题2分,共70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就现代眼光来看,这部以楔形文字保留下来的文献,有许多地方是不伦不类的。

例如,有些条文非常的进步,如精密的审判程序;有些又非常的野蛮,如采用复仇法。

”材料评价的是

A.汉穆拉比法典B.十二铜表法C.公民法D.万民法

2.“婆罗门可以娶三个妻子。

刹帝利可以娶两个妻子。

吠舍只可以从本种姓内娶一个妻子。

无论几个妻子,她们生下的儿子地位都是平等的。

”以上表述最有可能出自

A.《大藏经》B.《摩诃婆罗多》C.《吉尔伽美什》D.《圣经》

3.“一切公职对所有公民开放,通过抽签选举产生(将军除外),实现了轮番而治,既是统治者,又是被统治者的思想。

”这一现象发生在古代哪一区域

A.B.C.D.

4.奥斯曼军队攻下君士坦丁堡的那个世纪,西欧社会正值

A.采邑改革开启B.君主专制正走向衰落

C.封建制度产生D.新航路开辟拉开帷幕

5.汉代出现了较多类似于右图的盘古画像石,从中可以得到的有关中华文明的信息是

A.延续万年历史悠久B.体现鲜明农耕特征

C.逐渐形成集体记忆D.具有核心发源地区

6.以下属于我国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时期王朝统治特征的是

A.历史始有文字记载,有典有册B.分封诸侯而拓疆,版图扩大

C.文明始入青铜时代,灿烂辉煌D.政治王权加神权,统治暴虐

7.“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六年制礼作乐”的是

A.黄帝B.夏启C.商汤D.周公

8.右图是战国齐鲁贵族墓葬中的随葬陶俑。

以陶勇陪葬代替人殉制度,体现了

A.儒家思想B.法家思想C.道家思想D.理学思想

9.相传秦始皇修长城时,强征天下民夫,孟姜女千里寻夫,得悉其夫已劳累而死,悲恸欲绝,痛哭不止,竟哭倒了长城,最后,孟姜女投海而死。

上述材料可作为研究以下哪一问题的一手史料

A.秦代长城损毁严重B.秦始皇暴政

C.民间对暴政的态度D.孟姜女生平

10.从唐“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到宋“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折射思想观念的变化。

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选官制度的变化B.时局和战的变迁

C.基本国策的改变D.经济重心的迁移

11.“万物皆是一个天理”、“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这些观点的提出最早当在

A.东周B.汉朝C.宋朝D.清朝

12.16世纪,欧洲某宗教改革家曾称赞中国的某项技术“是上帝无上而终极的恩典,使福音得以遐迩传播”,这项技术最有可能是

A.造纸术B.火药C.指南针D.印刷术

13.对我国古代以下历史时期排序正确的是

①充满活力的世界帝国②骑马民族驰骋的时代③中华帝国的初建④胡人汉化和汉人胡化的时代

A.③④①②B.③①④②C.②③④①D.④③①②

14.《明史》中提到:

“其徒(西番使节)交措于道,外扰于邮传,内耗大官,……。

然至者尤即遣还。

乃宣宗时则久留京师,耗费益甚。

”材料评述的是

A.郑和七下西洋B.朝贡贸易C.早期西学东渐D.内阁制度

15.“毋庸讳言,统治者的初衷,确实是‘为了军事控制’,但是谁曾料到,……却引出绵延至明清及近代的中央集权新模式。

”材料议论的是

A.郡县制B.推恩令C.巡检司D.行省制

16.《三国演义》中有如下描述:

“义军见严纲兵来,都伏而不动;直到来得至近,一声炮响八百弓弩手一齐俱发。

”有人据此推断三国时火药已应用于战争。

这一推断

A.依据正确,结论正确B.依据错误,结论正确

C.依据正确,结论错误D.依据错误,结论错误

17.下列诗句中含有年号的是

A.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B.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C.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D.甲子成双百二年,切肤之痛祭今天

18.某航海家的事迹被概括为“前途漫漫任重道远、寻找世界尽头的探险、成也海角亡也海角”,该航海家是

A.达·伽马B.迪亚士C.麦哲伦D.哥伦布

19.对于右图的解读,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可以作为研究西欧宗教改革的一手史料

②可以作为研究当时社会风貌的旁证材料

③可以作为研究该画作者对当时宗教看法的原始史料

④可以作为研究当时二元政治的直接史料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③D.②③

20.“他对英国内战作出的反应致使他成为各个时代不受限制的国家权力的最强有力的鼓吹者”,他是

A.霍布斯B.洛克C.伏尔泰D.卢梭

21.“建立中央集权,确保民族的独立与统一,还是在完成争取民族自由的传统任务”的是

A.《独立宣言》B.《合众国宪法》C.《人权宣言》D.《法国民法典》

22.根据右图某书的目录信息判断,“一个重新形成的上流集团”的主要新生力量是(注:

维多利亚女王1837年—1901年在位)

A.土地贵族B.工业资产阶级

C.垄断企业主D.金融资本家

23.“德意志帝国与其说是建立在铁和血之上,不如说是建立在煤和铁之上。

”与上述观点最贴切的研究主题是

A.统一战争的胜利依赖于工业发展B.王朝战争伴随资源掠夺

C.武力统一的传统埋下了大战隐患D.德意志现代化蹒跚之路

24.左图是某书封面部分截图,据推断,该书书名最可能是

A.洋务运动与现代化

B.明治维新与现代化

C.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

D.西风东渐与近代日本

25.“1930-1935年间,(美英法等)具有雄厚影响力的社会经济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

一时间,‘计划’一词成为政界最时髦的名词。

”这说明

A.资本主义世界借鉴社会主义方式度过了“大萧条”

B.不同社会制度的经济方式是可以相互学习借鉴的

C.国家干预和调控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的政策取向

D.苏联的现代化道路为社会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典范

26.右图显示的是二战时期,头戴美式头盔的苏军坦克手,蹲在美制坦克上,手持美制汤姆森冲锋枪与美制勃朗宁重机枪。

这一历史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租借法案》B.《大西洋宪章》

C.《联合国家宣言》D.《开罗宣言》

27.某条约规定:

“因大英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今大皇帝准将___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

”横线内容对应左图中的

A.B.C.D.

28.有学者认为:

“洋务运动乃是清朝统治者在汉族地主官僚和外国侵略者的支持下,用出卖中国人民利益的办法……借以保存封建政权残骸为目的的运动。

”该学者所持史观是

A.革命史观B.现代化史观C.全球史观D.文明史观

29.“西方国家通过建立条约口岸和扩展商务,争夺贸易利益和经济特权,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

从南和从北而来的两股推进势力,实实在在地构成了一种钳形活动。

”上述现象始于

A.第一次鸦片战争B.19世纪末瓜分狂潮

C.第二次鸦片战争D.20世纪初袁氏当政

30.失败产生的亡国危险,也使中国的变法精英陷入焦虑感和激进心态之中;的失败,使极端保守的满清权贵进入政治中心,并引发了攻打使馆的“庚子事变”与八国联军入侵。

空格处依次为

A.鸦片战争、甲午战争B.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

C.甲午战争、戊戌变法D.甲午战争、清末新政

31.1908年的《申报》,在光绪去世前的几个月里,一直密切关注其病情的变化,连续报道达30次以上,并多次刊出御医入诊的“脉案”和药方。

这一现象说明

A.国运动荡,皇帝忧虑成疾B.实情报道,体现新闻自由

C.民主传播,专制岌岌可危D.舆论造势,助力革命成功

32.中国近现代某部法律规定:

本国采行“君主立宪政体,以议院协赞立法,以政府辅弼行政,以法院遵律司法”。

该法律是

A.《钦定宪法大纲》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约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3.右图是袁世凯当上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的新闻报道,对其解读最恰当的是

A.社会新旧并存体现传统向近代转型

B.民主共和体制创建促进民族统一进程

C.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宣告终结

D.袁世凯上台合乎程序体现法治现代化

34.“这类杂志嘲笑旧的思维方式、旧习惯、官员对个人的忠诚……而首当其冲的是君主专制和军阀主义。

”属于这类杂志的是

A.《时务报》B.《天演论》C.《民报》D.《新青年》

35.“用他们的鲜血改写了中国军人的形象,……更重要的是他们扭转了日本由北向南进的侵华策略”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A.1931年B.1932年C.1937年D.1945年

二、非选择题(共80分)

36.中世纪英国(10分)

1265年,在被爱德华击败之前没多久,孟福尔(贵族)召开了一次大型会议。

……与会人员除了大领主和王室官员以外,还包括每个郡的两名骑士和每个城市的两个市民。

骑士和市民以前也参加过大会,但机会很少,而且叫他们来总是为了一些特殊的目的,而从未让他们参与议政。

孟福尔把骑士和市民召进来,主要的动机可能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支持。

这项革新至少在一开始不是成规。

在后面几代人的时间里,骑士和市民还是很少数情况下才被召去参加会议。

1272年,爱德华继承父位,当上国王。

他经常召集议会,并费尽心思地实验议会到底该由哪些人员组成。

和孟福尔一样,他有时候也让骑士和市民参加。

在爱德华一世的整个长久的统治期间,议会的成员组成和力量是不固定的。

但是,另一方面,这些议会实实在在地参与到爱德华统治时期的政治革新里。

——【美】朱迪斯•本内特《欧洲中世纪史》

问题:

(1)根据材料,概括当时英国的政治状况有何特点?

(6分)

(2)导致上述状况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4分)

37.宋代神道碑额(10分)

在官员病、卒、葬等问题上,宋代皇帝除给予应有的礼仪外,还创制出御赐大臣神道碑额这一特殊的褒奖方式。

——数据来源:

肖红兵《宋代御赐神道碑额考述——以文献所见六十余人碑额为中心》

问题:

(1)综合表格及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出现御赐官员神道碑额的原因?

(4分)

(2)透过上述图表数据变化,可以推测出宋代政治的哪些特征,并加以说明。

(6分)

38.哲人的实践(12分)

这些哲人受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相信存在着不仅象牛顿所证实的那样控制物质世界、也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

按照这一设想,他们开始将理性应用于所有领域,以便发现种种有效的自然规则。

……这些哲人使法国和整个欧洲的旧制度受到毁灭性的批判的猛击。

更重要的是,他们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问题:

(1)作者评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说出判断的依据。

(3分)

(2)这些哲人发展起的“一系列革命的原则”主要指什么?

(3分)

(3)你是否同意“这些哲人使法国和整个欧洲的旧制度受到毁灭性的批判的猛击”,说明理由。

(6分)

39.李鸿章的一份奏折(13分)

1874年12月10日,李鸿章在给皇帝的一份奏折中写道:

“该国近年改变旧制,藩民不服,初闻彼颇小哄,久亦相安。

其变衣冠,易正朔,每为识者所讥。

然如改习西洋兵法,仿造铁路火车,添置电报,开煤铁矿,自铸洋钱,于国计民生不无利益。

并多派学生赴西国学习器艺,多借洋债,与英人暗结党援,其势日张,其志不小。

故敢称雄东土,藐视中国,有窥犯台湾之举。

问题:

(1)“该国”是指哪国?

李鸿章所言主要涉及该国哪一历史事件?

(2分)

(2)这份奏折反映了李鸿章怎样的复杂心态?

体现了什么思想?

(4分)

(3)此后,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又是如何践行其思想的?

(3分)

(4)该思想在近代中国的遭遇如何?

(4分)

40.限制自由以拯救自由(10分)

有学者认为,一个常态的社会必定是“每个人的自由”都得到保障,不能允许存在一个强大的集权指挥与控制着一切;也不允许存在少部分的自由,威胁着大部分人的自由。

因之,要“限制自由以拯救自由”。

问题:

请以美国历史为例,叙述美国历史上“限制自由以拯救自由”的大事件及影响。

41.辫子的剪与留(25分)

材料一:

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垂,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费时甚多。

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留之反劳。

──康有为1898年呈光绪帝《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材料二:

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去满洲之形状,举此累赘恶浊烦恼之物,一朝而除去之,而后彼之政治乃可得而尽革也。

——张枬:

《论辫发原由》(原载《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

材料三:

有军士数十人手持并州快剪,见脑后有垂豚尾者辄行剪去,一时被剪愚民有抱头哭泣者,有反唇相讥者。

……有乡民游某入城完粮,被差役拉住其发欲硬行剪去,乡民不从,两相争扭,致铁剪尖端戳入喉际,立即倒地……殒命。

——《申报》(1912年2月3日)

问题:

(1)依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提出“断发”的理由。

(4分)

(2)依据材料二、三,时人对“剪辫”出现了哪两种态度?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巨大的反差,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6分)

(3)你如何看待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剪辫运动?

(15分)

上海市嘉定区2017年高考历史一模试题[华东版][试题]2017学年嘉定区高三历史第一次练习卷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共7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

A

2

B

3

C

4

D

5

C

6

B

7

D

8

A

9

C

10

C

11

C

12

D

13

A

14

B

15

D

16

D

17

B

18

B

19

D

20

A

21

B

22

B

23

A

24

B

25

B

26

A

27

D

28

A

29

C

30

C

31

B

32

A

33

A

34

D

35

C

二、非选择题(共80分)(以下仅为参考,其他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36.中世纪英国(10分)

(1)出现了由国王、贵族、骑士、市民等共同参政的等级代表会议(或等级君主制);但该制度尚未成熟,骑士和市民并不固定参加会议;尽管王权在不断增强,但国王和贵族之间的冲突依然存在。

(6分)

(2)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以国王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势力和新兴的市民阶层的力量在增长;国王或贵族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对是否让骑士和市民持久参政犹豫不决。

(4分)(注意上下两题答案的对应性)

37.宋代神道碑额(10分)

(1)宋代确立了重文轻武的施政方针,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2分)宋代理学提倡“君臣有义”,重振了传统的伦理纲常。

(2分)

(2)(纵向看)北宋皇帝御赐碑额的总数和人均数都超过南宋,推测宋代前期君臣关系可能较后期和缓。

北宋统治者根据时势创新统治方法且频繁运用,推测宋代前期统治者可能较后期积极有为。

(横向看)从受赐者的身份信息看,宰相和执政的占比远高于武将,推测宋代可能是重文轻武的时代。

受赐者还有一定比重的外戚,推测外戚在宋代政治中具有一定势力。

(注意史论结合,以及逻辑推演及表达的严密性)(6分)

38.哲人的实践(12分)

(1)启蒙运动。

依据:

将理性应用于所有领域。

(3分)

(2)启蒙思想家从自然法和社会契约理论入手,提出天赋人权和自然权利学说,认为人人都有追求生存、自由和幸福的自然权利,专制统治侵犯了每一个人应当享有的这些权利。

(3分,必须从“革命”正当性的理论依据加以阐述,而不是指具体的思想)

(3)同意:

对法国的影响可以《人权宣言》和《法国民法典》为例;对欧洲的影响可以英国《权利法案》或俄国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等为例。

(6分;如答“不同意”或“部分同意”,视具体情况酌情给分。

39.李鸿章的一份奏折(13分)

(1)日本。

明治维新。

(2分)

(2)他从洋务运动的立场出发,赞成明治政府学习西方军事和工业技术、借洋债、派遣留学生出国等措施;反对日本进行政治制度及服装、历法等方面的改革;对日本“称雄东土,藐视中国”感到担忧。

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4分)

(3)19世纪70年代起,筹建新式海军,兴办厂矿、铁路、航运、电报等民用企业,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等。

(3分)

(4)甲午战败标志洋务运动的破产,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维新变法成为主流,“进化论”成为思想武器,“中体西用”渐趋沉寂。

20世纪初的中西文化论战,显示出“中体西用”思想依然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4分)

40.限制自由以拯救自由。

(10分)

史实(8分)

(1)由于独立战争后确立的邦联体制导致邦联松呈散状态,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通过《合众国宪法》,联邦政府按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构建。

通过限制地方权力和各政府部门权力以保障集体自由,解决了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使美国以后的政局得以长期保持相对稳定、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2)随着工业革命在美国北部的开展,19世纪60年代美国南北两种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逐渐尖锐,最终南北战争爆发。

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限制了南方种植园主的权益,使美国黑奴获得自由,从而顺应了民心,鼓舞了士气,捍卫了联邦。

(3)面对经济大萧条,1933年罗斯福开始通过国家干预和调控推行反危机措施。

颁布《存款保险法》、《全国工业复兴法》、《农业经济调整法》、《社会保险法》、《全国劳动关系法》、《公平劳动标准法》等,以协调劳资关系。

通过限制资本家经济自由以保障集体自由,成功摆脱经济危机、维护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组织:

叙述内容必须有具体史实,表述必须有逻辑,结构必须有总与分。

(2分)

41.辫子的剪与留(25分)

(1)机器时代的累赘、战争中的拖累、藏污纳垢不卫生、国弱的象征。

(4分)

(2)自愿、主动剪辫和不愿、被动剪辫。

(2分)原因:

政治信仰不同;对时局认知不同;革命社会基础薄弱;文化观点不同等。

(4分)

(3)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

评分观察的要素是:

观点(3分)、史实(4分)、论述(5分)、组织(3分)。

本小题共15分。

观点参考:

纵向:

剪辫运动同辛亥革命一样,受到世界变革潮流与工业化进程的影响,成为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

横向:

对剪辫的不同态度,也反映出中国社会新旧并存、革命的进步性与简单粗暴性并存、不同阶层政治和文化信仰的差异等的立体画面。

综合及提升:

剪辫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其所具有的新时代的革命意义,成为中西两种文化的撞击和融合在身体领域的反映;也是当时中国由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型的阵痛的缩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