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中原名校上高三第一次联考试语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63485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77.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中原名校上高三第一次联考试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河南中原名校上高三第一次联考试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河南中原名校上高三第一次联考试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河南中原名校上高三第一次联考试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河南中原名校上高三第一次联考试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中原名校上高三第一次联考试语文.docx

《河南中原名校上高三第一次联考试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中原名校上高三第一次联考试语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中原名校上高三第一次联考试语文.docx

河南中原名校上高三第一次联考试语文

河南中原名校2019上高三第一次联考试-语文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150分钟试卷总分值:

150分

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题3分〕

敬畏伦理与和谐社会

在中国,“伦”、“理”二字早在《尚书》《诗经》《易经》等经典中已分别出现。

大约西汉初年,人们开始广泛使用“伦理”一词,以概括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那么。

所谓“敬畏伦理”,是指人类在面对具有必然性、神圣性的对象时所遵循的警示、规约自身言行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那么。

“敬”表达的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它促使人们“自强不息”,有所作为;“畏”显示的是一种警示的界限和自省的智慧,它告诫人类应“厚德载物”,有所不为。

某种意义上说,“伦理”内在地包蕴着“畏惧”的内涵,敬畏伦理是在人类特有的敬畏感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敬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自发情感,即是说它不是单纯依附在人与动物身上的自发的畏惧或恐惧的感觉,而是在社会中培养的人性情感。

它是社会、文化、历史的产物,是一切善恶观念的基础。

敬畏感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生成性过程之中。

敬畏感不是愚昧、猥琐的代名词,而是人类拥有伦理智慧的象征。

没有敬畏感的时代是野蛮的时代,没有敬畏伦理规范的社会是无序的社会。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客观必然性、不可抗拒性,使得人类有足够的理由去敬畏它,而不是去冒犯和亵渎它。

对必然性的认识、敬重与遵循,有利于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和谐。

对和谐与秩序的追求是人性使然,这种追求使得人类必须对自身的言行进行约束和规范。

康德对“头上的灿烂星空、心中的道德律令”的敬畏,中国哲人对“天人合一”境界的向往、对“慎独”“敬其在己者”的崇尚,都凸显了敬畏伦理为人类自身立法的恢弘气象。

对神圣事物或力量的敬畏,不仅是人类的伦理义务和责任,而且是人类自身生命情感的内在诉求。

在人类进化的历程中,敬畏伦理警示着人们的思想,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是人类培养理想人格、安身立命的根本,从而对自然的合理演化、社会的有序发展、人类的文明进化起着积极的作用。

东西方贤哲们大多都表达过他们的“敬畏”之情。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其首畏是“畏天命”,即对不可抗拒之必然性的敬畏;老子那么表现出对生命本身的敬畏: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海德格尔认为:

“畏之所畏就是世界本身。

”正是出于敬畏之心、出于人性中蕴涵的与宇宙万物共生共荣的内在诉求,人们才崇奉被称之为敬畏伦理的道德规范,并将拥有这种道德品格的人称为君子、圣贤。

当今时代,随着人们认识世界的水平愈来愈高,改造世界的能力愈来愈强,一些人的敬畏感却愈来愈淡漠,敬畏伦理所具有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也在逐渐弱化。

这种趋势的存在,虽然在某种意义上张扬了人的主体性,但也相应地滋生、助长了人类病态的痴狂,增添了社会的不和谐因素。

和谐社会的构建有赖于公民的人格完善,而公民的人格完善取决于仁爱之心的培育、社会责任感的加强、道德境界的提升和对必然性律令的敬畏。

人类应该有所敬畏。

对敬畏感的褒扬,并不意味着宣传愚昧与迷信、抹杀人的主体能动性,而是主张对人的主体性加以适度限制,即对人的狂妄浅薄、妄自尊大、不自量力等予以合理规约。

这种限制和规约,使人类不至于毫无顾忌地为所欲为,进而才得以拥有自己的自然和精神家园,这有助于人类心灵的净化、人格的完善,特别是在人的主体性已得到极大张扬的今天,尤为必要。

1、以下不属于对“敬畏伦理”这一概念理解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敬畏伦理”促使人们有所作为,告诫人类有所不为。

B、“敬畏伦理”是人类的一种道德规范和伦理准那么。

C、“伦”、“理”二字早在《尚书》《诗经》等经典中已分别出现。

“伦理”内在地包蕴着“畏

惧”的内涵。

D、敬畏伦理是以人类特有的敬畏感为基础的道德规范。

2、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文意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敬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后天在社会中培养的人性情感。

B、敬畏感是社会、文化、历史的产物,是一切善恶观念的基础。

是人类拥有伦理智慧

的象征。

C、敬畏感始终处于生成性过程之中。

当今一些人的敬畏感日趋淡漠。

D、对敬畏感的褒扬,不是抹杀人的主体能动性,而是主张对人的主体性加以限制。

3、根据原文内容,以下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慎独就是在独处无人看见时,也要警示、规约自身的言行,谨慎不苟,这凸显了敬

畏伦理为人类自身立法的恢弘气象。

B、因为敬畏伦理是人类培养人格、安身立命之本,所以,敬畏伦理对自然的合理演化、

社会的有序发展、人类的文明进化起着积极的作用。

C、当今时代,有些人的敬畏感愈来愈淡漠,敬畏伦理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逐渐

弱化,对这种趋势,应该辩证地加以分析对待。

D、培育公民的仁爱之心,加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公民的道德境界,敬畏必然性

律令,就能建构成和谐社会。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魏源,字文渊,建昌县人。

永乐四年进士。

除监察御史。

辨松江知府黄子威诬。

奏减浙东濒海渔课。

巡按陕西。

西安大疫,疗活甚众。

奏言:

“诸府仓粟积一千九十余万石,足支十年。

今民疫妨农,请输钞代两税之半。

”从之。

两遭丧,俱起复。

宣德五年,河南旱荒,民多转徙。

帝以源廉正有为,命为左布政使,俾驰驿之任。

时侍郎许廓往抚辑,廷议又起丁忧布政使李昌祺原官。

源与廓、昌祺发仓廪,免逋赋杂役,流民渐归。

雨亦旋降,岁大丰。

居三年,召还,授刑部左侍郎。

明年,永丰民夏九旭等据大盘山为乱。

帝以源江西人,命抚之,都督任礼帅兵随其后。

未至,官军擒九旭,因命二人采木四川,兼饬边务。

英宗即位,进尚书。

正统二年五月命整饬大同、宣府诸边,许便宜行事。

源遣都督佥事李谦守独石。

按行天城、朔州诸险要,令将吏分守。

设威远卫,增修开平、龙门城,自独石抵宣府,增置墩堠。

免屯军租一年,储火器为边备,诸依权贵避役者悉括归伍。

寻以宣、大军务久弛,请召还巡抚佥都御史卢睿,而荐兵部侍郎于谦为镇守参赞。

朝廷不听。

于是言官以临边擅易置大臣为源罪,合疏劾之。

帝以源有劳,置不问。

事竣还朝,与都御史陈智相詈于直庐。

智以闻,诏两责之。

岁旱,录上疑狱,且请推行于天下,报可。

旋坐决狱不当,与侍郎何文渊俱下狱。

得宥,复以上辽王贵烚罪状,不言其内乱事,与三司官皆系诏狱。

累月,释还职。

源在刑部久,议狱多平恕。

陕西佥事计资言,武臣杂犯等罪,予半俸,谪极边。

源以所言深刻,奏寝之。

六年,以足疾命朝朔望。

八年,致仕,卒。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八》)

4、对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辨松江知府黄子威诬诬:

被诬陷。

B、俾驰驿之任奏俾:

使,让。

C、免逋赋杂役逋:

逃亡。

D、雨亦旋降旋:

不久。

5、以下各组句子中,都能直接说明魏源“有为”的一组是〔〕〔3分〕

①西安大疫,疗活甚众②两遭丧,俱起复

③帝以源廉正有为,命为左布政使④发仓廪,免逋赋杂役

⑤设威远卫,增修开平、龙门城⑥请召还巡抚佥都御史卢睿

A、①③④B、①④⑤C、②③⑥D、②⑤⑥

6、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魏源治政宽缓,体恤百姓。

他巡按陕西,救治瘟疫中的百姓,并奏请输钞代税;河

南旱灾,他开仓赈济百姓,流亡的百姓逐渐回归家园。

B、魏源治边有方,守卫为务。

他整治大同、宣府边务,派遣、奏请更换将吏守卫,修

筑军事设施,储备军火,妥善安置军民,稳定了边境。

C、魏源理政有为,深得皇帝信任。

他整治大同、宣府边务时,皇帝准许他便宜行事;

谏官上奏弹劾他临边擅自更换设置大臣,皇帝不予追究。

D、魏源治狱多平恕,亦有不当。

他认为计资的建议过于苛刻,没有上报朝廷,但也有

因为断案不当而入狱的经历。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事竣还朝,与都御史陈智相詈于直庐。

智以闻,诏两责之。

〔2〕得宥,复以上辽王贵烚罪状,不言其内乱事,与三司官皆系诏狱。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忆秦娥•用太白韵

李之仪

清溪咽。

霜风洗出山头月。

山头月。

迎得云归,还送云别。

不知今是何时节。

凌歊望断音尘绝⑴。

音尘绝。

帆来帆去,天际双阙⑵。

【注】⑴凌歊(XIāO):

即凌歊台。

南朝宋孝武帝曾登此台,并筑离宫于此,遗址在今当涂县西。

⑵双阙:

古代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用的楼,代指帝王的住所。

8、请结合全词分析前两句的妙处。

〔6分〕

9、下阙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请联系诗句简要分析。

〔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以下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屈心而抑志兮,。

,固前圣之所厚。

〔屈原《离骚》〕

〔2〕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

〔韩愈《马说》〕

〔3〕风急天高猿啸哀,。

,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第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那么按所做的的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中秋夜里的一盏马灯

朱砂

他做梦也不会想到,时至今日,乡村里竟然还会停电,而且是在中秋节的晚上。

菜刚刚摆上饭桌,他正陪娘说话。

哥哥在开啤酒,嫂子还在灶间忙活着,谁料却突然停电了,世界一下子掉进了黑暗,——如他此刻的生活。

2017年,他所在的投资公司破了产,不仅如此,家也散了,妻子留下一纸离婚协议书,带走了儿子和家里仅有的一点现金。

一想到儿子,他鼻子一酸,眼圈儿红了。

他点了根烟,习惯性地走出了客厅。

站在17楼的阳台上,看着楼下灯火辉煌的夜景,想着失业的自己,想着身上背负的也许一生都无法偿还的债务,想着即将因断供而被银行拍卖的汽车和房子,他苦笑,连哭的勇气都没有。

许多时候,人,总是在被生活打得落花流水的时候,才会想到亲情。

几天后,借着传统的中秋佳节,他回了老家,看望了瘫痪在床的母亲,并且,给爹上了坟。

“这该死的电,早不停晚不停,偏偏赶着大家吃团圆饭的时候停。

”母亲气嘟嘟地牢骚着。

“没事儿的,娘,咱有这个呢。

”说话间,哥从柜子里拿出一盏马灯,点燃,屋里瞬间便有了光亮。

虽然亮度比起电灯来差了不少,但并不影响吃饭。

接下来,一家人先后上了炕,围在母亲身边,话题从这马灯说开来,你一句我一句地闲聊着。

瞅着那盏马灯,他有些恍惚,仿佛又回到从前。

那个时侯父亲在生产队上当饲养员,马灯是队里配给父亲晚上给牲口加料用的。

曾几何时,这盏马灯在相当长时间里都是他向伙伴们炫耀的东西。

与其他人家那些豆粒大小的煤油灯光比起来,这盏马灯简直就像大功率的探照灯。

想来,那个时候可真幸福啊,在这马灯下,爹编苇筐,娘纳鞋底,他和哥哥做作业,偶尔,娘从柜子里摸出块冰糖来,给哥俩咬开,一人一半儿,含在嘴里,甜到脚底儿……想到这些,他的心里,忽然就涌出一股温润。

他和哥你一杯我一杯地对饮着,说小时候的事,说到兴起处,哥俩儿的嗓门越来越大,哥说他小时候偷了邻居张大爷院前的瓜,被张大爷找到家里来,他竟然对爹说谎是哥哥让他偷的,为此哥稀里糊涂地挨了爹一顿揍。

他耍赖,不承认,说哥哥也窥视那瓜很久了;而且,瓜偷来后,哥哥也吃了。

哥哥说他只吃了个瓜腚,而且不知道那瓜是他偷来的。

哥俩儿争得面红耳赤,嫂子乐得前仰后合的,娘更是高兴得咧着缺了牙的嘴,瞅瞅这个,看看那个,欢喜地不得了。

多日来的第一次,他忘了所有的烦恼,整个人都沉浸在童年的趣事里。

那一晚,酒喝得高兴,话也很多,他和哥你来我往地划拳,嗓子都喊哑了。

夜里,睡觉时,嫂子给他抱来了崭新的棉被,躺在娘的身边,他第一次感觉到,原来日子可以过得如此踏实,好几次,他真想闭上眼睛不再醒来。

然而,该来的还是会来的。

第二天早晨,他不得不向娘告别,他很想就这样一辈子守在娘的身边,只要有口饭吃就行。

可是,他不敢,他必须装得工作很忙的样子,他不想让娘和哥知道他此时的境遇。

和娘道了别,走到院子外,发动了车,正欲关上车门,哥哥走了过来,双手抱着个小纸箱,放在了副驾驶座上,叮嘱他,回到家再看。

他疑惑地看了看哥哥,下意识地点了点头。

和哥嫂说了再见,车驶出胡同,上了马路。

虽然答应了哥哥,可他还是忍不住好奇,刚刚驶出村子,他便把车停在路边,打开了那个纸箱。

纸箱上面,是一张纸,展开,哥哥的笔迹赫然入目:

刚子,昨天你在爹坟上说的话我都听见了。

电闸是我让你嫂子拉的,哥没文化,讲不出什么大道理,但哥却知道,电灯下能吃饭,马灯下也照样能吃饭。

而且,不管停多久,这电迟早会来的,我们的下半辈子,生活在电灯下的日子肯定比生活在马灯下的日子长。

刚子,无论发生了什么事,哥都希望,明年的中秋节,你不要让娘在眼泪里度过。

纸条下面,是那盏马灯和厚厚的一摞钱;几捆一百的,还有一叠散的,有五十的,也有十块的,甚至还有一块的。

虽然那些钱和他所欠的债务相比微不足道,但他却知道,那是哥哥所能给他的全部。

秋阳下,一个男人,抚着一盏马灯,泪流满面……

〔1〕以下对文本分析理解最准确的两项是〔5分〕

A、让他做梦也想不到的是:

中秋夜停电是哥哥为能让“他”接受兄长的帮助而设的一个

计策。

B、中秋夜的这盏普普通通的马灯不仅是应急的照明灯,更是一盏照亮他的前程让他走

出阴影的灯。

C、他觉得“真幸福”,是因为在追忆往事时,想起那时家里因有一盏其他人家没有的马灯。

D、马灯下,他和母亲、哥哥唠家常,忆往事,想到当年哥俩曾经为了偷瓜、吃瓜的事

争得面红耳赤。

E、“他真想闭上眼睛不再醒来”的内涵很丰富,其中有家人的关爱让他觉得日子可以过

得踏实的意思。

〔2〕请分析③-⑥自然段插叙内容在全文中所起作用。

〔6分〕

〔3〕哥哥说:

“哥没文化,讲不出什么大道理,但哥却知道,电灯下能吃饭,马灯下也照样能吃饭。

而且,不管停多久,这电迟早会来的,我们的下半辈子,生活在电灯下的日子肯定比生活在马灯下的日子长。

”结合相关情节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分〕

〔4〕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哥哥”,还是“刚子”?

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徐光宪:

事业比天大

2017年1月9日,在人民大会堂,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授予串级萃取理论的建立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光宪。

他是我国化学界德高望重的泰斗级人物,带领中国稀土工业昂然跨进世界前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传奇”。

“如果把科学家分为几类,有举重假设轻的,有举轻假设重的,那么我都不是,我属于‘举重假设重'的一类人。

”这是徐光宪对自己的评价。

在徐老看来,自己挚爱一生的教书和科研,是一切的“重中之重”。

“著名爱国艺术家常香玉说过一句话,‘戏比天大',说得非常好。

对我们教师来讲,就是‘上课比天大,科研比天大。

'这是一种基本的敬业精神。

其实,“举重假设重”源于敬业,又何尝不是一种自幼养成的性格禀赋。

受家庭熏陶,小学时的徐光宪就以勤奋刻苦著称乡里。

16岁时,徐光宪考入杭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后因战乱转学至宁波高工,靠着白天听课、晚上借路灯“秉烛夜读”的劲头,他啃完了几厚本大学英文教材;高工毕业后,他在上海一户人家做家庭教师,利用闲暇时间去附近大学“蹭课”,终于考取上海交通大学;留校任助教后,他比学生更用功,将亚瑟・诺伊斯《化学原理》中的498道习题和鲍林《量子力学导论》中的习题全部做了一遍……历经家道中落、战火四起、流落异乡等种种周折,他始终保持了“苦读书”的执著与热情。

1946年,徐光宪获得了公派自费留学美国的资格,不到三年间,徐光宪连续取得了硕士、博士学位,青年徐光宪面前,天高地阔。

毕业后,他想到牵念不已的父老乡亲,想到新中国成立,想到自己立下的宏愿:

学成归国,有所奉献。

面对导师竭力挽留,他毅然归国。

归国后,徐光宪在北大任教。

当时的科研条件跟国外相比可谓天壤之别,他却工作得充满激情。

1951年他开设了物理化学课,培养了第一批放射化学人才;他主讲新开的物质结构课,编写了全国第一本《物质结构》教材。

这本教材于1988年获“全国优秀教材特等奖”,至今在学界仍享有盛誉。

他服从国家需要调入原子能系统,从事核燃料萃取化学研究,使我国的核工业逐步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

徐光宪事业的巅峰,是跟稀土工业联系在一起的。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为改变中国只能出口稀土初级产品的状况,徐光宪和他的团队查阅了大量资料,打出了一个接一个的“漂亮仗”,建立了自主创新的串级萃取理论,并成功设计出整套工艺流程,使新的理论方法广泛应用于实际生产,大大提高了中国稀土工业的竞争力。

世界惊叹了。

有人说,徐光宪和同事们创造了“中国传奇”。

所有“传奇”,背后都是百倍的辛劳与磨砺。

漫长的日子里,徐光宪住实验室、啃干面包,在北京、包头等城市间来回奔波。

十余年甘苦尝尽,用他的话说,“我有稀土情结,永远解不开。

生活中的徐光宪,是个众口交赞的好人。

他重感情,对已故去近8年的老伴高小霞深情依旧。

当高小霞因骨折而坐上轮椅后,每天,在夕照下的未名湖边,都能看到徐光宪推着她悠然漫步的身影。

在高小霞患癌症病情加重的日子里,徐老衣不解带地守在病榻前,任谁来“换班”都不肯离开。

他爱学生,为满园桃李的成长倾注了全部热情。

每次带学生到家里,利用晚上答疑解惑,写下的稿纸就有几十页之多;先生在“文革”中“自身难保”,却在学生上台挨批时挺身而出,向造反派担保“他们绝不是特务”……提起此事,徐老一再念叨的却是:

“帮不了他太多,我这做老师的心里不安啊。

对素昧平生的人,徐老同样怀有一颗慈爱体贴的心。

1960年三年困难时期,他把《物质结构》一书的稿费5000多元全部捐给了北大技术物理系工会,让工会用来补助困难教职工,并要求不要声张。

1988年一次学术会议期间,福州大学校长黄金陵与徐光宪同住一室。

因为怕打扰黄金陵休息,徐光宪躲在洗手间,借助微弱的灯光书写闭幕致辞。

半夜醒来看到此景,初次谋面的黄金陵感动不已……

这一切在徐光宪看来却是再正常不过了,因为他有自己的处世信条――推己及人。

“我认为这就是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你怎样对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你。

所以,凡事多想想别人的感受,总是好的。

徐老的言笑,透出天高云淡的从容之美。

这种从容来自他内心的淡定充盈,来自他的健康与快乐。

每天,他用散步代替交通工具,信步于办公室与家庭之间,生活波澜不惊,却在一派平和中洋溢出生机与活力。

〔1〕以下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徐光宪杭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毕业后,靠着白天听课、晚上借路灯“秉烛夜读”的

劲头,他啃完了几厚本大学英文教材;终于考取上海交通大学。

B、本文以平实质朴的笔触,多方面展示了徐光宪的人生轨迹和思想行为,凸显了他

的人格魅力和学术影响力。

C、在妻子生病期间,徐光宪对妻子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让我们看到了他侠骨柔

情的一面,使徐光宪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D、文章通过对徐光宪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充分表现了徐光宪对他人的关心体贴。

E、徐光宪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只要勤奋刻苦,热爱祖国,就能创造学术上的传奇。

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我属于‘举重假设重'的一类人”的理解。

〔6分〕

〔3〕在徐光宪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结合文章概括分析。

〔6分〕

〔4〕徐光宪的人生是“事业比天大”,你如何看待事业与生活的关系?

结合文章并联系现实加

以分析。

〔8分〕

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以下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通过筹办农运会,南阳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城市建设水平大幅提高。

目前,中心

城区5个主要出入市口整治全部完成,面目全非。

B、眼下,“大好河山”休闲产业带呼之欲出,黄河小浪底捆绑黄河三峡创建国家5A级

景区已经提上日程,打造南山森林公园,兴建辐射晋冀豫的自驾车露营地等,将

为济源旅游大发展提供强大的后劲。

C、意大利帮中国打假,固然是为了不使自身的生产制造形象受损,但从市场净化角

度来看,这种爱惜羽毛,进而为维护利益而打击假货的行为,难免令我们心生羞赧。

D、这篇文章议论入木三分,结构别出心裁,文字如行云流水,我等只能望其项背。

14、以下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中石化去年净利润为716.97亿元,平均日赚2亿,研究中石化利润变化曲线可以发

现,几乎与国内油价调价频率保持一致,只要油价调整次数多,中石化盈利增长就快。

B、我市高新区不断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积极参与“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试验区”的建设。

C、近年来,在秀丽的南粤大地上,拔地而起的九州城、海南琼苑、风城大厦等一批

多功能新型建筑物,令人流连忘返,构思奇特,巧夺天工。

D、随着大运会的日益临近,深圳随处可见志愿者忙碌的身影,迎接大运会已成为展

现志愿者风采的广阔舞台。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这个景象使很多初来乍到的中国旅行者很受震动,  ,  ,  ,  ,  ,  ,

方知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是两头失落。

①这倒是一个不难让人理解的理由

②走到欧洲街道上东张西望、暗暗比较

③如果我们仅仅因历史过于厚重而失落了现代

④看来事情并不是这样

⑤但厚重的历史保存在哪里呢 

⑥原本总以为我们拥有历史,人家拥有现代

A、⑥④③①⑤②B、②⑥⑤④③①

C、③①②④⑥⑤     D、②⑥④⑤①③          

16、阅读下面新闻,写一那么百字左右的短评。

〔5分〕

明明学习成绩一般,却非要花好几万元上名校,家长说是为了孩子能结交一帮好同学,以后办事就有了硬关系。

继“拼爹”后,又出现了“拼同学”的流行词。

答:

17、根据上下文语段,在横线上仿写出恰当的句子。

〔6分〕

喜欢蔡琴,喜欢听蔡琴的歌。

蔡琴的声音,深沉、惆怅而又缠绵。

深沉如星月下无声的大河,①,②。

她的歌声里,饱含岁月沧桑;她的歌声里,③。

答: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古人论书法时说“藏锋以包其气,露锋以纵其神”,现代人那么说,“善藏锋者”与“善露锋者”皆成大器。

请根据你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就此话题,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