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标要求积累诗词中考课外23首.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62530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7.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课标要求积累诗词中考课外23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初中语文课标要求积累诗词中考课外23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初中语文课标要求积累诗词中考课外23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初中语文课标要求积累诗词中考课外23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初中语文课标要求积累诗词中考课外23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课标要求积累诗词中考课外23首.docx

《初中语文课标要求积累诗词中考课外23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课标要求积累诗词中考课外23首.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语文课标要求积累诗词中考课外23首.docx

初中语文课标要求积累诗词中考课外23首

初中语文课标要求积累诗词

(中考课外23首)

1.观沧海

[东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1)碣(jié)石:

山名。

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2)沧:

通“苍”,青绿色。

(3)何:

多么(4)澹澹(dàndàn):

水波摇动的样子。

(5)竦峙(sǒngzhì):

高高耸立。

竦,通“耸”,高。

  

(6)萧瑟:

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

【赏析】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

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观沧海》一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

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

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历代读者所激赏。

2.(10年考)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注释】

(1)次:

停歇,这里指停船。

(2)北固山:

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三面临水,倚长江而立。

(3)客路:

旅途。

(4)风正:

指顺风。

(5)海日:

太阳从海上升起。

(6)残夜:

夜将尽未尽的时候。

(7)乡书:

家信。

【赏析】

《次北固山下》是千古传颂的名篇。

该诗写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春景。

先写青山重叠,小路蜿蜒,碧波荡漾,小船轻疾。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绘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气概豪迈。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为历来传诵的名句,对仗工整自然,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由此而引动末句的乡思,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

这首诗借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流露出诗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也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注释】  

(1)左迁:

古时尊右而卑左,故称贬官降职为“左迁” 

(2)龙标:

唐代县名,在今湖南黔阳县,现保存有龙标书院,唐时甚僻。

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3)杨花:

柳絮。

  

(4)子规:

即杜鹃鸟,啼声哀婉凄切。

  

(5)夜郎:

唐代在今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

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

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

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君(风)直到夜郎西”。

  

【赏析】

这首七绝,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

诗中表达了对王昌龄的深切同情、关切和思念。

首句写李白“闻王昌龄左迁”时的暮春景象。

“杨花落尽”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

杜鹃泣血悲鸣,进一步渲染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

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内心凄楚更兼环境萧凉,更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

三、四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是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意思是,我将自己对你的一片情思寄与明月,希望这千里共有的明月光带着我的思念随你直到你远谪的偏远之地,聊慰你孤寂的身影。

诗人将本无感情的明月、风拟人化,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不仅表现出李白王昌龄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意喻了只要明月还在,他们二人的友谊就会象皓月一样永远长久。

这两句以奇特想象,写足了对朋友真挚的关切,堪称千古绝唱。

4.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注释】 

(1)选自《樊川文集》。

秦淮(河名):

即秦淮河,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

南京是六朝故都,城区秦淮河一带为著名旅游胜地。

  

(2)笼:

笼罩。

这句运用的是“互文见义”的写法:

烟雾、月色笼罩着水和沙。

  

(3)寒水:

清冷的河水。

  (4)近:

靠近。

  

(5)商女:

即歌女,在酒楼或船舫中以卖唱为生的女子。

  

(6)犹:

副词,还

(7)《后庭花》:

就是乐曲《玉树后庭花》,以此曲填歌词者,今存数种,而以南朝陈后主(陈叔宝)所作最为有名。

因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人把他所喜爱的《玉树后庭花》曲、词当作亡国之音的代名词。

  

【赏析】

秦淮河自古为金陵(今南京)胜地:

歌楼舞榭,鳞次栉比;画船游艇,南来北往。

诗人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七绝。

诗的首句写轻轻的烟雾和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水细沙。

两个“笼”字将烟、月、水、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淡雅的景象,创设出一种冷清愁寂的氛围。

次句写诗人的小船夜泊秦淮的环境。

三、四句写诗人隔江听曲的感慨、议论,是全诗的主旨句。

这两句诗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批评歌女只知道唱《后庭花》,不了解陈后主追求淫乐终于被俘亡国的历史,实际上是批评晚唐的达官权贵们不知从陈后主亡国的历史中汲取教训。

“犹唱”二字点睛之笔,巧妙地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这首诗写诗人所见所闻所感,语言清新自然,构思精巧缜密。

全诗借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讽喻晚唐统治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

感情深沉,意蕴深邃,被誉为唐人绝句中的精品。

5.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 

(1)国破山河在:

言山河依旧,而人事已非,国家残破。

春到京城,而宫苑和民宅却荒芜不堪,杂草丛生。

(2)连三月:

是说战争从去年直到现在,已经两个春天过去了。

(3)抵万金:

家书可抵万两黄金,极言家信之难得

(4)浑欲:

简直要。

欲:

将要。

(5)不胜簪:

头发少得连发簪也插不住了。

胜:

承受

【赏析】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

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

起首“国破山河在”,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

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

“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

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6.(11年考)登飞来峰

[北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

(1)飞来峰:

就是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2)千寻塔:

形容塔很高。

古代一寻等于八尺。

(3)缘:

因为。

【赏析】

这首诗为北宋诗人王安石30岁时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

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险、自信向上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诗的第一句,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7.浣溪沙

[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作者简介】

晏殊,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

北宋前期婉约派词人之一。

与欧阳修并称“晏欧”。

其代表作为《浣溪沙》、《破阵子》、《鹊踏枝》等。

【注释】 

(1)西下:

向西方地平线落下。

 

(2)无可奈何:

不得已,没有办法。

(3)似曾相识:

好像曾经认识。

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

后用作成语。

(4)香径,带着幽香的园中小径。

(5)独:

表示“独自”的意思。

徘徊:

来回走。

【赏析】

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篇章。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重在伤今。

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

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词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方面写的是暮春时节的典型景物,另一方面从词句中读者能体会到其中的象征意蕴,引起美感联想。

“花落去”和“燕归来”,一正一反。

落花的残败是无情的,它是自然规律,燕归的新生是有情,它给人以希望和安慰,两者对比,使人更能感受到惜春之情。

同时两句因对仗工巧流利、富于内涵而成为千古名句。

8.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作者简介】

陈子昂,字伯玉,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注释】 

(1)念:

想到。

(2)悠悠:

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3)怆然:

悲伤的样子。

(4)涕:

古时指眼泪。

【赏析】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全诗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

诗的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

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

9.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里)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作者简介】

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

元代著名散曲家。

代表作有《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注释】 

(1)山坡羊:

曲牌名,决定这首散曲的形式;“潼关怀古”才是标题。

(2)踌躇(chóuchú):

犹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此处形容思潮起伏,陷入沉思.表示心里不平静。

 (3)伤心:

令人伤心的是,形容词作动词 

(4)秦汉经行处:

秦朝都城咸阳和西汉的都城长安都在陕西省境内潼关的西面。

经行处,经过的地方。

指秦汉故都遗址。

 

【赏析】

本散曲是张养浩赴陕西途中登临潼关古塞,怀古思今,写下的抒情名篇。

前三句写登临潼关所见,由远至近,既是写景也是抒情,含蓄地表达了心中波澜起伏的情感。

“聚”和“怒”写出了山河的动态与灵性,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有力地烘托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悲愤伤感之情。

“望西都”四句点题怀古,面对昔日帝都的遗址,作者展开充分的想像,突出了历史的变迁。

最后两句一语道破封建社会朝代兴亡的本质。

从历史的变革中,从兴亡的对比里,作者把人民的悲惨命运揭示出来,既是历史的概括,也是现实的反映,深化了全曲的思想内容。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一句道出了全文的主旨,揭示了统治者压迫人民的本质。

本散曲既是怀古,又是伤今之作。

表达了作者对广大人民的深切同情,同时也曲折地谴责了统治者的罪行。

10.(10年考)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作者简介】

龚自珍,字尔玉,又字璱人,号定庵。

清代的思想家、文学家。

有《龚自珍全集》。

【注释】 

1、己亥:

道光十九年。

这年龚自珍四十八岁。

2、“吟鞭”句:

谓作者要离开北京回南方。

吟鞭:

诗人的马鞭。

3、“落红”二句:

谓花朵虽然萎落尘埃,但仍会化作春泥,培育白花的生长。

落红:

落花,落英,诗人自喻。

【赏析】

这首诗的含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抒发了诗人离京南返时的愁绪,另一方面表达了诗人虽已辞官赴天涯,但仍决心为国效力,流露了作者效忠朝廷与国家的深沉丰富的思想感情。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诗人以天涯、日暮、落花写出一片浩荡的离愁,以落花自况,赋予自己的身世之感,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后两句以落花为过渡,从落花——春泥展开联想,以落红自喻表现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至此,诗中的离愁已变成崇高的献身精神,天涯、日暮、落花,已和春泥孕育的未来高度融为一体。

从而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春天的憧憬,把读者带进一种瑰丽的、霞光艳艳的境界。

11.游山西村

[南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作者简介】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爱国诗人。

是我国现存诗作最多的诗人。

【注释】

1、腊酒:

腊月里酿造的酒。

 

2、足鸡豚(tún):

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

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

 

3、箫鼓:

吹箫打鼓。

  4、追随:

紧跟着。

 

5、春社:

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做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丰收。

  

6、古风存:

保留着淳朴的古代风俗。

7、若许:

如果这样。

 

8、无时:

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

【赏析】

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山村风光和农村生活的热切喜爱和向往之情,也暗示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善状难写之景,又于写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

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颈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

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

尾联笔锋一转:

但愿而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

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12.(15年考)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3.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释】 

1、折戟:

指残破的戟(兵器)。

2、销:

锈蚀。

3、前朝:

以前的年代。

4、周郎:

吴国的年青将领周瑜。

5、铜雀:

即铜雀台。

6、二乔:

乔公二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赏析】

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认为周瑜胜利于侥幸,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慨叹。

一、二句以一件古战场遗物来兴起对前朝英雄人物和战事结果的慨叹。

三、四句是诗人的议论,是对周瑜的嘲讽,也是借以抒发个人才能得不到施展的感慨。

14.(14年考)行路难(其一)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

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注释】 

(1)秋高:

秋深。

(2)号:

号叫。

(3)三重(chóng)茅:

几层茅草。

三,表示多。

(4)挂罥(juàn):

挂着,挂住,缠绕。

罥,挂。

(5)长:

高。

  

(6)沉塘坳(ào):

沉到池塘水中。

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

(7)忍能对面为盗贼:

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

能,如此,这样。

为,做。

  

(8)入竹去:

进入竹林。

  (9)呼不得:

喝止不住。

  

(10)俄顷(qǐng):

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

  

(11)秋天漠漠向昏黑:

指秋季的天空浓云密布,一下子就昏暗下来了。

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

向,渐近。

  (12)布衾(qīn):

棉被。

(13)娇儿恶卧踏里裂:

指儿子睡觉时双脚乱蹬,把被里都蹬坏了。

(14)床头屋漏无干处:

意思是,整个房子都没有干的地方了。

(15)雨脚如麻:

形容雨点不间断,向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

雨脚:

雨点。

  

(16)丧(sāng)乱:

战乱,指安史之乱。

  

(17)何由彻:

意思是,如何才能熬到天亮呢?

彻,这里指结束,完结的意思。

  

(18)安得:

如何能得到。

  (19)广厦:

宽敞的大屋。

  

(20)大庇(bì):

全部遮盖、掩护起来。

庇,遮蔽、掩护。

  

(21)寒士:

“士”原本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处是泛指贫寒的士人们。

  

(22)突兀(wù):

高耸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广厦。

  

(23)见(xiàn):

同“现”,出现。

【赏析】

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总算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茅屋的建造很不容易,事事都需要亲戚朋友的帮助。

但茅屋建造得并不坚固,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

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

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抒发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全诗可分为四段,从“八月秋高风怒号”到“下者飘转沉塘坳”共五句为第一段,写狂风破屋的情景。

从“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到“归来倚仗自叹息”五句为第二段,写群童当面抢抱茅草的情景。

在这里,诗人用“对面”、“公然”、“盗贼”等字样,把一群什么话也不听的顽皮、讨厌的孩子形象活画了出来。

诗人对他们欺负老人的行为并未深责,一方面看出杜甫心地宽厚,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诗人痛感自己的衰老。

无可奈何,只好回到家来倚杖自叹而已。

从“俄顷风定云墨色”到“长夜沾湿何由彻”八句为第三段,写屋破雨漏长夜难眠的情景。

反映了杜甫百感交集的痛苦心情。

“安得广厦千万间”至最后共五句为第四段,抒发了诗人的理想和希望,这是全诗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杜甫同情人民疾苦、关心人民生活思想的集中表现。

16.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作者简介】

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

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

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注释】

(1)无题:

唐代以来,有的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常用“无题”作诗的标题。

(2)丝方尽:

丝,与“思”是谐音字,“丝方尽”意思是除非死了,思念才会结束。

(3)泪始干:

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4)晓镜:

早晨梳妆照镜子;云鬓:

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

(5)蓬山:

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比喻被怀念者住的地方。

(6)青鸟:

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

【赏析】

这是诗人以“无题”为题目的许多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寄情诗。

整首诗的内容围绕着第一句,尤其是“别亦难”三字展开。

“东风”句点了时节,但更是对人的相思情状的比喻。

因情的缠绵悱恻,人就像春末凋谢的春花那样没了生气。

三、四句是相互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写照。

五、六句则分别描述两人因不能相见而惆怅、怨虑,倍感清冷以至衰颜的情状。

唯一可以盼望的是七、八两句中的设想:

但愿青鸟频频传递相思情。

17.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注释】

(1)江城子:

词牌名。

 

(2)聊:

姑且。

狂:

豪情   

(3)左牵黄,右擎(qíng)苍:

左手牵着黄狗,右臂驾着苍鹰。

(4)报:

告、语。

倾城:

指全城观猎的士兵。

 

(5)锦帽貂裘(diāoqiú),:

头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

(6)酒酣胸胆尚开张:

极兴畅饮,胸怀开阔,胆气横生。

尚:

更。

  

(7)会挽雕弓如满月:

会,会当,将要。

挽,拉。

雕弓,弓背上有雕花的弓。

  

(8)天狼:

星名,一称犬星,这里以天狼喻西夏。

【赏析】

苏轼在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

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

这首词是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不但场面热烈,音节嘹亮,而且情豪志壮,顾盼自雄,精神百倍。

苏轼在结句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同苏轼其他豪放词相比,它是一首豪而能壮的壮词。

把词中历来软媚无骨的儿女情换成有胆有识、孔武刚建的英雄气了。

苏轼对此也颇为自负,他在密州写给好友鲜于侁的信中说: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

可见当时的作者已意识到词应有两种不同的风格,苏轼在他的一些词作中便是自觉地实践着自己的风格。

18.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南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作者简介】

辛弃疾,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有《稼轩长短句》。

【注释】

①八百里:

牛名,亦兼指连营之广,语意双关。

 

②麾(huī):

军旗。

麾下:

部下。

③炙(zhì),烤肉。

④五十弦:

本指瑟,此指军中乐器。

翻:

演奏。

⑤塞外声:

以边塞为题材的雄壮悲凉的军歌。

⑥点兵:

检阅军队。

⑦的卢(dílú):

马名。

一种额部有白色斑点性烈的马。

相传刘备曾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

⑧作:

像,如。

⑨霹雳(pīlì):

惊雷,比喻拉弓时弓弦响如惊雷。

 

⑩了(liǎo)却:

完结,完成。

11可怜:

可惜

【赏析】

这是辛弃疾寄给陈亮(字同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