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绪论第一二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61144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74.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绪论第一二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绪论第一二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绪论第一二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绪论第一二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绪论第一二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绪论第一二章.docx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绪论第一二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绪论第一二章.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绪论第一二章.docx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绪论第一二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绪论、第一、二章).txt结婚就像是给自由穿件棉衣,活动起来不方便,但会很温暖。

谈恋爱就像剥洋葱,总有一层让你泪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绪论、第一、二章)

发布者:

德育

绪论

教学目的:

从中国近代史的断限与分期、基本线索介绍以及意义等方面的讲授,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中国近代史的性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学术界目前讨论的热点问题、研究动态等等,使学生从宏观上对中国近代史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一、中国近代史的内涵和断限

这涉及到中国历史的断限和分期问题。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的断限和分期,同世界的断限和分期不同。

在每个历史发展的转折阶段,总是晚一步。

(一)世界历史的断限和分期

世界古代――远古~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世界近代――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世界现代――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世界当代――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当前

(二)中国历史的断限和分期

1.史学界多数学者观点:

古代――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1840年鸦片战争

近代――1840年鸦片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

现代――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新中国成立

当代—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

2.近几年史学界的争论:

[1]1630年~1919年

即以明清之际作为起点,以五四运动为终点

这种观点是史学界的少数,主要以已故历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尚钺为代表

其理论依据是划分历史时期,应该以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为根本。

而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经济基础变化了,上层建筑也随之变化,从而带动历史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根据这一理论,尚钺老先生认为,我国早在明清之际,资本主义就已经萌芽,江南一些城镇已经有了早期手工作坊,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到清朝后期又进一步发展,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会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

是外国资本主义的武装入侵,打断了中国独立发展的道路,打破了中国古老封建王朝的尊严,使中国的发展方向出现了曲折,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道路。

这种“半殖民地、半封建”如果仅仅从经济角度来看,就是要打破中国自然经济状况而发展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这与中国已经萌芽和发展的商品经济的方向是共同的。

当然,资本主义列强国不允许中国发展独立的资本主义经济,要在政治和经济方面控制我国,则别当令论。

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中,中国有过农民战争,有过地主阶级的自强,但都没有能够使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回到明朝以前那样的封建制度的兴盛时期。

经过两千多年延续下来的封建王朝交替更换的历史旧剧不再重演,历史已经开始了一个完全新的时代。

因此,应该以明清之际作为中国近代史的上限。

当然,这种观点的立足点在于要说明,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的时间并不晚,是早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

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西方列强推行的殖民侵略政策,导致了中国的落后。

他们,是中国历史的罪魁。

[2]1840年~1919年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这种观点是史学界的多数,主要以已故历史学家范文澜、胡华、胡绳等为代表。

由于这些历史学家在世时曾经得到当时中央领导的青睐,所以这种观点成为权威的、主流的观点,后来者趋之若骛。

当前很多历史学家也持这种观点。

这种观点的理论依据是划分历史时期,应该以这个时期主要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为前提,要看矛盾的主导方面。

根据这个理论,他们认为,1840年以前,中国虽然有资本主义萌芽,但封建小农经济仍像汪洋大海,封建王朝仍然能够维持统治。

特别是1644年清王朝的建立,又使封建专制有了进一步的加强,它对经济的管理和控制,使当时萌芽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直没有发展起来,直到1840年以前,始终处在非常微弱的状况,根本没有对清王朝的社会经济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只有到了1840年之后,随着资本主义侵略的深入,封建清王朝的统治躯壳虽然没有顷刻解体,但是社会性质已经逐渐发生变化,使中国的社会矛盾、阶级状况异常复杂起来。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之役后,中国已经是政治上不独立、经济上不自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工人阶级、资产阶级伴随着中国的半殖民地进程而产生和发展,并进行了旧民主主义革命。

虽然这些还不能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但是已比封建社会的农民革命前进了一步。

直到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共产党建立,赋予民主主义革命以新的内容,使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由此可见,1840~1919是一个完整的历史时代——中国近代

当然,赞同这种观点的人多,也与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所提到的“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有关。

[3]1840年~1949年即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

这是在改革开放后,随着史学界思想的解放和史学研究的深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长刘大年提出的观点,现在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

这种观点的理论依据是划分一个历史时期,应该以整个人类社会在某一阶段上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为前提。

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古国,已经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这样五个社会形态。

我们如今处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个现代去谈过去的近代,就应该以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之前的那个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形态来决定,而那个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形态是半殖民地半封建,这种半殖民地半封建形态无疑是从1840年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

期间的五四运动随是一个转折,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但在未取得政权以前,中国社会性质并未改变,所以,历史断限不应该断在1919年,而应该断在1949年。

这种观点不仅新颖,而且说服力较强,所以,提出后,就得到很多人赞同。

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的《近代史研究》就坚持这种观点。

就连原来赞同第二种观点的专家,也开始倾向这种观点。

如胡绳这样的史学大家,在80年代后期出版的著作,就不直接表明历史分期,而定名为《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本人赞同第三种观点,即认为中国近代史应该断限在1840—1949。

但碍于同期开设的《毛泽东思想概论》课涉及到的背景内容很多会与1919—1949年中国近代史后30年的内容有重复,所以,本课程只讲授中国近代前80年的历史。

二、新版教材的体系框架

上篇:

救亡图存

第一章民族危机的产生与加深

第一节近代中国的衰落

第二节民族危机的产生

第三节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第二章统治阶层对民族危机的关注与自救

第一节经世致用的主张与实践

第二节洋务运动

第三章民族复兴的准备

第一节太平天国运动

第二节戊戌变法运动

第三节义和团运动

第四节辛亥革命

中篇:

走向解放

第四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国民革命

第一节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第二节国民革命

第五章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成功开辟

第一节毛泽东等以农村为中心观念的确立

第二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

第三节党内教条主义的产生与危害

第六章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命运的转折

第一节民族矛盾的上升和第二次国共合作

第二节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

第三节抗日战争的胜利与中华民族命运的转折

第七章两种命运的决战

第一节和平民主希望的破灭

第二节国民党的政治、经济危机与军事失败

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下篇奔向富强

第八章中国走进社会主义时代

第一节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条件

第二节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与国内外形势

第三节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开端与其它建设事业

第四节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贯彻及其存在的问题

第九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

第一节以苏联经验为鉴戒进行的思考

第二节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三节继续探索中的偏差与失误

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拓展

第一节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

第二节改革开放的起步到全面展开

第三节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

第四节新世纪朝着民族复兴的目标迈进

三、为什么要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课

我们现在执行的国家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颁布的新的教学计划,把《中国近现代史纲》作为各专业的公修课,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一)为了帮助大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正确总结经验,认识国情,学会全面地分析矛盾,解决问题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发展,要使明天的中国比今天的中国发展得更快,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

特别要从中国昨天那充满血与火、仇恨与耻辱、反抗和斗争的历史中,去寻找促进历史发展的规律,去吸取那付出高昂代价换来的教训。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

“我国从19世纪40年代起,到20世纪40年代中期,共计105年时间,全世界几乎一切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我们,都打过我们,除了最后一次,即抗日战争,由于国内外各种原因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告终以外,没有一次战争不是以我国失败,签定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终。

其原因,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

就是说,中国昨天那80年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沉痛而深刻的教训,腐败就会自我断送,落后就要受欺挨打。

腐败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即包括毛泽东讲的社会制度的腐败,也包括官员行为的腐败,这两者可以同步,也可以不同步。

但无论是哪一种腐败,都可能造成亡党亡国的严重后果。

如今,我们虽然有先进的社会制度,但如果官员的腐败行为得不到遏制,就会造成民心的倾斜,最后葬送我们先进的社会制度。

落后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具有广泛的范畴,对于国家与国家之间来讲,既可以在宏观的社会制度上进行比较,也可以在科学技术上进行比较,还可以在综合国力上进行比较。

看待我国的先进与落后,不能参照自己的过去,只进行纵向的比较,而应该参照同时代的国家,进行横向的比较。

不能只比较社会制度,还应该比较一下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

这样,才会发现我们的问题所在,才会有针对性地超越自我。

如果我们只是满足于自己的今天已经比昨天有所前进,或我们有先进的社会制度而故步自封,就永远不会有大的进步。

1999年的“五八事件”就从一个侧面给我国敲了警钟。

这个教训告诉我们,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要在坚持我们先进的社会制度的前提下,一方面要遏制官员的腐败行为,从严治党治政,不让腐败行为侵蚀我们的灵魂,以保持队伍的纯洁,增强战斗力;另一方面,要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改变长期以来我国在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上的落后状态,尽快缩短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避免历史的悲剧重演。

(二)帮助大学生增强对四项基本原则的认识,提高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我们现在常说,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就是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经验的总结而得出的唯一正确的结论。

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我们会发现,:

1.在奋斗目标上

无论是农民阶级起义后建立的太平天国,资产阶级改良派搞的君主立宪,还是资产阶级革命后成立的中华民国,都没有也不可能真正挽救中国的命运。

只有通过武装夺取政权后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救中华民族与水深火热之中。

2.在政权建设上

无论是外国侵略势力掌权,还是本国封建帝王专制,无论是农民阶级革命后实行的封建化统治,还是各派军阀当政,都没有也不可能真正给人民以平等的权利,只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才能真正让人民当家做主。

3.在指导思想上

无论是地主阶级中开明士绅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还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变法措施,无论是农民起义的革命纲领,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三民主义”,都不可能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只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才真正是中国革命的指南。

4.在领导阶级上

无论是封建帝王,还是农民领袖,无论是资产阶级改良派,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尽管他们有挽救民族危亡的欲望,但都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担负起这样光荣而伟大的任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5.在发展道路上

是地主阶级的恪守祖制、闭关锁国使中国逐渐落后,农民阶级进行的反抗斗争并没有改变贫困状况,而资产阶级的引进、西化也未能使中国由弱转强。

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基础的改革开放,才是真正的强国之路。

(三)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通过学习,我们会看到,中华民族是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民族,从侵略者踏上中国土地的那一天起,中国人民就没有停止过反抗斗争。

从林则徐的“虎门硝烟”、关天培以身殉国、海岭视死如归、冯子才七旬上阵、邓士昌与军舰共存亡,到三元里抗英、太平天国转战18省、义和团“扶清灭洋”、小刀会誓死不屈;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既有爱国将领挺身而出、不畏强暴;又有广大群众义愤填膺、同仇敌忾;既有农民阶级、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而抛头颅、洒热血,也有各阶层群众为民族的独立而奋勇抗争、前赴后继;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们更是立志救国,从国内到国外,他们奔走呼号,百折不挠,为中国的民主革命牺牲了青春年华乃至生命。

他们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中国历史发展中的英雄豪杰。

正是有了千千万万这样的仁人志士,正是有了数百次人民的反抗斗争,才使帝国主义可以凭借洋枪洋炮、趁封建统治无能之机轰开中国大门而不能灭亡中国,而最终还是被中国人民所战胜,使中华民族始终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通过学习,可以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我们可以坚信,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情况下,中华民族顽强地生存下来并且独立了。

今天,虽然我们的祖国还不发达,但我们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了先进的社会制度,有了顽强不屈的13亿中国人的不断努力,我们的祖国一定能够跨进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

(四)为大学生学习好《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打下基础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指导思想。

我们每一个大学生都必须对此有正确认识,所以,在下学期还要开设这门课。

但是这种理论的学习,离开实际是没有办法接受的:

不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是很难理解为什么毛泽东当年要“背叛”马克思主义关于组织工人罢工,然后在城市举行武装起义的思想而领导中国革命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不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是很难理解为什么邓小平本来是第一代领导核心成员,为什么又做为新时期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成为中国第二代领导核心,为什么邓小平既要继承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又要拨乱反正,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不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是很难理解为什么江泽民在邓小平理论基础上又把党的建设提高到空前地位,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就是说,要学好《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必须有对中国近现代史的了解,必须有对中国国情的分析认识,而这门课就是要打好这个基础。

复习思考题:

1.你怎样看待中国近代史的断限?

2.新版教材体系有什么特点?

3.你将怎样学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

上篇:

救亡图存

第一章民族危机的产生与加深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对人类的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只是到了近代,特别是鸦片战争后,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才逐渐衰退,从而正确理解中国近代革命的任务和性质;

同时使学生认识,第一次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发动的一场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也是近代文明与传统文明的首次较量,要正确分析评价这种较量。

鸦片战争使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问题与挑战,在世界工业革命的浪潮的冲击下,历史已向中国提出了学习西方,进行改革的任务。

二、重点和难点

1.掌握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在世界文明当中的地位。

2.分析评述中国近代衰落的原因。

3.分析认识鸦片战争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问题。

4.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5.伴随不平等条约签订带来的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及评价问题。

三、计划课时:

2课时

第一节近代中国的衰落

一、领先的古代中国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一)延续时间最长的中华文明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源远流长。

正如毛泽东所说:

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已有了将近四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623页,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年。

)考古学家在云南禄丰曾发现被认为是人类直接祖先的腊玛古猿的比较完整的头盖骨化石,距今有800万年。

在云南元谋发现的元谋猿人化石是早期直立人的代表,距今有170万年。

在北京周口店发现的北京人化石及其遗址,是最为典型和完整的人类学资料,是同时期世界上其它古人类化石及遗址都无法比拟的。

距今7000年至6000年的西安半坡遗址和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是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典型文化遗址。

而距今约5000年的龙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是父系氏族公社的文化代表。

父系氏族公社带来了文明的曙光。

河南偃师发现的二里头文化,被认为是夏代文化,它上承河南龙山文化王湾类型,下启郑州二里岗早商文化。

而安阳殷墟文化,又和二里岗早商文化一脉相承。

这表明我国不仅是最早的人类发祥地之一,而且文化发展是上下相接,自成体系的。

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时间最长、未曾中断的文化系统。

它不像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化那样无以后继,更不像古希腊、罗马文化那样中经蹂躏以至荒芜。

中华民族自夏代进入文明社会,历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等代代相传,经久不衰。

既没有经过外敌入侵,又没有自行断裂,这是任何古代民族都无与伦比的。

(二)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方法和成果的辩证统一。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是世界文明和科技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著名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曾经撰写了7卷本的鸿篇巨制《中国科学技术史》,其中写到:

中国人在许多重要方面有一些科学技术发明走在那些创造出著名的'希腊奇迹'的传奇式人物的前面,和拥有古代西方全部文化财富的阿拉伯人并驾齐驱,并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李约瑟:

《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第一分册,第3页,北京:

科学出版社,1975年。

中国古代曾经走在世界前列的科学技术不胜枚举。

1.传统手工业

早在西周就发明了铁的冶炼,春秋时铁器已经应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许多领域。

冶铁手段先于欧洲1200多年。

制瓷更是中国首创。

从制作工艺原理看,是由陶器发展而来。

商代又发明了玻璃质釉,即釉陶,被称为原始瓷器。

汉代原始瓷器已经成熟。

因此我国有瓷器之国的美誉,以致英语中瓷器和中国是一个词汇(china)。

我国还是最早饲养家蚕和发明缫丝、丝绸,并且在相当长时期内唯一掌握这一技术的国家。

早在公元前4世纪,我国就以丝国闻名于世,这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最大贡献之一。

2.农学

中国以农立国,农业是中华文明的基础。

从农作物的品种看,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遗址中就发现了稻粒、稻壳和稻杆等遗迹,说明我国水稻栽培有7000余年的历史。

从农业生产工具看,夏、商、周三代以木、石、骨、蚌器为主,春秋时期开始使用铁制农具,并用牛作为牵引动力。

汉代出现了铁制犁铧而且装置了犁壁,增强了犁的破土、翻土能力。

而欧洲在公元11世纪才有犁壁的出现。

在耕作技术方面,战国时产生了垄作法,而西方直到近代才掌握这一技术。

在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方面,中国更是举世无双。

对农业经济、农业技术兼收并包的百科全书式的四大农书,即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元代大司农官修的《农桑辑要》、元代王祯的《东鲁王氏农书》和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等,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3.天文学

天体的运动和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因而观测记录天象和制定历法就成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首先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在天象的观测和记录方面,世界公认的最早的日食记录出自我国的《左传》昭公17年辰不集于房。

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太阳黑子记录出于我国的《汉书五行志》,记载公元前28年成帝河平元年三月乙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

而在欧洲,伽利略于17世纪初才用望远镜观察到了太阳黑子。

世界最早的对于哈雷彗星的记录出自《春秋》,记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1年)秋有彗星出现。

中国古代历法是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精密的历法。

从春秋战国的四分历算起,历秦代颛顼历等直到太平天国的天历,我国历法有过60多种。

其中四分历比欧洲采用此类历法早167年。

元朝郭守敬的《授时历》取回归年数值为365.2425日,与现今公历的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仅差26秒,但比公历早300多年。

4.数学

数的概念和数之间的关系,物体形状的概念与形状之间的关系,是与人类生产和生活有密切关系的。

我国古代数学成就,有许多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在记数方法方面,我国最早采用了十进位制。

而欧洲人是在公元10世纪以后。

在几何学方面,平面几何中最重要的勾股定理原理早在西周初就被发现了,这比古希腊数学家毕达格拉斯早500年。

南北朝数学家祖冲之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八位,这一计算遥遥领先于世界1000多年,西方数学家将其命名为祖率。

5.医学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与疾病作斗争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中医学理论和药物学方面留下了宝贵遗产。

《皇帝内经》是最早全面阐述中医学的名著,对中医学理论的形成起了奠基作用。

中医学主要流派伤寒学派的创始人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在中医的诊断、治疗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战国名医扁鹊总结前人经验,提出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在药物学方面,成书于1-2世纪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共记载药物365种,为西方药物学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代国家药典《新修本草》比欧洲纽伦堡药典早800多年。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全书共记载药物1892种,绘图1100余幅,附方剂11096首,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药物学分类方法。

该书于1596年刻版印刷后,屡经再版,并且很快流传到朝鲜、日本,先后被译成日、朝、拉丁、英、法、德等文字,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

6.四大发明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传入西方后,起了开世界近代文明先河的伟大作用。

造纸术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

根据近年考古发现,证明早在公元前中国就掌握了造纸技术,公元6世纪造纸术传入朝鲜、越南、日本,公元751年传至中亚、西亚,12世纪传入欧洲,16世纪在欧洲流行。

美国学者德克?

卜克在《中国物品西传考》一文中写到:

纸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分。

(德克?

卜克:

《中国物品西传考》第358页,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

我国雕版印刷术产生于公元7世纪,活字印刷术发明于11世纪中叶,13世纪传入欧洲,14-15世纪已经流行于欧洲,对西方近代文明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直接和巨大的影响。

恩格斯曾经明确指出:

印刷术的发明及商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不仅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写字的状况,而且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接受高等教育的状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第391页,北京:

人民出版社,1959年。

火药产生于中国古代的炼丹术,到唐朝末年已经用于军事,宋代用火炮、火箭作战更为普遍。

火药及其在军事上的应用经蒙古人、阿拉伯人辗转于12世纪末、13世纪初传入欧洲。

使以前一直攻不破的贵族城堡的石墙抵不住市民的大炮,市民的枪弹射穿了骑士的盔甲,贵族的统治跟身披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