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59882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件.docx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件.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件.docx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件

罗哲文中国古建筑学家。

1924年出生,四川宜宾人。

1940年考入中国营造学社,师从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等。

1946年在清华大学与中国营造学社合办的中国建筑研究所及建筑系工作。

1950年,先后任职于文化部文物局、国家文物局、文物档案资料研究室、中国文物研究所等,一直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维修保护和调查研究工作。

巴金原名李尧棠,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

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

巴金晚年提议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化大革命博物馆。

中文名:

李尧棠别名:

巴金国籍:

中国民族:

汉族出生地:

四川成都出生日期:

1904年11月25日逝世日期:

2005年10月17日职业:

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主要成就:

文学巨匠代表作品:

《家》、《春》《秋》原名:

李尧棠字:

芾甘

顾工1973年生,书法篆刻家。

江苏淮安人。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生。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兼篆刻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收藏家协会书画收藏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苏州市书协学术委员会秘书长、东吴印社副社长、昆山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昆山书画院院长、国家二级美术师。

白鹤梁

杨菊芳《北京青年报》党委委员、高级记者、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

白鹤梁题刻位于长江三峡库区上游涪陵城北的长江中,是三峡文物景观中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誉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

是一块长约1600米,宽16米的天然巨型石梁。

石梁仅冬春枯水期露出水面。

相传唐时尔朱真人在此修炼,后得道,乘鹤仙去,故名。

石梁上刻有自唐广德元年(763年)至当代的石刻题记164段,其中水文题记108段;石鱼图14尾,其中作水文标志者3尾。

题刻、图像断续记录了1200余年间72个年份的历史枯水位情况,对研究长江中上游枯水规律、航运以及生产等,均有重大的史料价值。

1974年在巴黎召开的国际水文工作会议上,中国代表团以《涪陵石鱼题刻》为题,向大会提交报告,白鹤梁的科学价值遂得到世界公认。

白鹤梁上还有黄庭坚、朱熹、庞公孙、朱昂、王士祯等历代骚人墨客众多的诗文题刻,篆、隶、行、草皆备,颜、柳、黄、苏并呈,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故有“水下石铭”之美誉。

据黄庭坚的后裔、涪陵区文管所长黄德建先生

介绍,国家已接受中外专家的建议,将实施白鹤梁

题刻保护工程,由天津大学承担工程设计,拟建水

下博物馆,国宝白鹤梁题刻将会有一个可靠的、令

人欣慰的归宿。

目前,涪陵的文化部门准备将题刻

复制于涪陵区人民广场,让人们终年可瞻其尊容。

白鹤时鸣留胜景,石鱼出水兆丰年。

白鹤梁上的石鱼石刻,有着重要的科研和史料价值,又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历来为世所重视。

它既是长江枯水位的历史记录,又有“石鱼出水兆丰年”和“年年有余(鱼)”之意。

因此,古人在白鹤梁上刻有“枯水季节,若石鱼出水面,则兆年丰千年如许”的石刻题记。

白鹤梁题刻位于长江三峡库区上游涪陵城北的长江中,是三峡文物景观中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誉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

白鹤梁题刻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众多珍贵题刻堪称国宝,令中外专家和游客惊叹不已。

与水文科学有关的题刻108件,故有“世界水下碑林”美誉。

这些题刻主要集中于倾斜14.5度的北坡上,起于唐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止于1963年2月15日涪陵文化馆最后题刻落笔,刚好1200年。

记录着72个年份的枯水历史,共有题刻180多幅,其中唐代l幅、宋代98幅、元代5幅、明代16幅、清代23幅、近现代40多幅。

梁上刻着历代名人真迹,如黄庭坚、晁公道、黄寿、朱昂、吴革、刘甲、庞公孙、王士贞等,共300多人题写的诗词,达3万多字。

荟萃“颜、柳、苏、黄、真、草、隶、篆”名体书法于一梁,大放异彩,流芳千古。

北宋大书法家黄庭坚题写的“元符庚辰涪翁来”,更是令人惊叹。

葛洲坝水电站和宏伟的三峡工程都参考了白鹤梁水文题刻一些数据,如175米水位高程是以白鹤梁1000多年的洪水纪录为依据。

唐鱼的眼睛为长江中上游的零点水位,相当于海拔137.91米高程。

此水文纪录比英国在武汉江汉馆设计的水尺标点早1100年。

因此享有“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之誉。

终于在2003年2月13日经葛修润等文物工作者的努力下宣告白鹤梁水下保护工程施工了,得到这个消息那些世代守望这座珍贵的水下碑林的涪陵人和那些像热爱自己生命一样热爱白鹤梁的文物工作者感到欣慰。

葛修润出生于1934年7月,现任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岩土力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科学》《科学通报》《岩土工程学报》《岩土力学》杂志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岩石力学数值方法、测试设备和实验技术以及重大岩土工程关键技术等。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东35公里的临潼区境内。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的皇帝。

秦始皇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营建的,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

杨志发兵马俑的被发现,是一九七四年三月当地农民杨志发挖井时偶然发现的。

他们当时将挖到的俑头和陶片装了两个架子车,星夜拉到县里,交给县文化馆。

馆长的确是位专家,他仔细看过之后,判断是二千多年前的文物,喜不自胜,立即收下文物。

为了答谢这两位农民,他摸遍全身,拿出他当月的全部工资三十多元人民币,交给杨家兄弟。

  杨志发后来被任命为兵马俑名誉馆长,月薪八千元人民币,年逾七十的杨志发如果每月在馆内坐馆十天,为中外游人签名,还可另得五千元的津贴。

  

杨志发1945年6月生,湖北安陆人,中共党员,初中文化,安陆市王义贞镇星火村党支部书记。

1963年任安陆河水公社星火大队小队会计;1966年任星火大队团委书记;1968年任星火大队农业会计;1975年任星火大队大队长、党支部副书记;1984年任星火村党支部书记。

1997年12月当选为湖北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长城赞》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长城赞》是一幅长对对联,叙述了长城悠久的历史,描绘了绵亘万里,雄伟壮丽的风光,赞美了“黎民百工”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从不同的观察点抓住事物特点、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并在观察中展开联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掌握观察事物的具体方法和如何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联想。

   2.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等重点句子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我国有世界闻名的万里长城,有哪些同学去过长城?

谁能把自己亲眼见到的长城给大家描绘出来?

并说说你在游长城时有什么感受。

     好,万里长城的雄伟坚固给我们每一个到过长城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们深深地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那么,今天让我们通过《长城》这篇课文的学习,再次游览一下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吧!

  

(二)检查预习。

  (三)出示放大的长城彩图或放映幻灯片,播放配乐朗读,让学生边看边听,激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

     交流研讨:

对联是从哪几个方面赞美长城的?

学生介绍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与大家共享。

    指名读课文

    1、放映长城的图片,播放歌曲《长城颂》让学生形象感知长城的气势雄伟。

    2、精读品味,语言赏析

      鼓励学生充分自读,理解大意,了解对联的对仗工整,音韵和谐,体味对中华长城和中华民族的赞美,洋溢着浓厚的民族豪情,注重有感情地朗读和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激发。

     (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观察画面时产生的视觉形象与语言文字相结合,准确描述事物特点的)

  (四)作业。

   1.复习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从中了解了长城的气势雄伟、高大坚固。

现在,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进一步了解作者是怎样在观察中展开联想,表达自己的感受的。

  

(二)指名朗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怎样描述长城的?

    1.这一段共有几句话?

    2.默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联系上下文说说加粗字的意思。

    3.齐读,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讨论: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提示:

因为:

①长城是那样气势雄伟;②长城是那样高大坚固;③长城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力量。

所以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五)齐读课文(六)指导背诵。

    (背诵方法提示:

两个自然段共四句话,按句子背诵,第1句话背熟后,再背第2句,依次背第3句、第4句,然后再串连背诵,边读边思考边记忆。

  (七)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板书设计

              形态  像条长龙

          长城  构造  高大坚固  气魄雄伟、伟大奇迹

              联想  血汗、智慧凝成

《索桥的故事》教案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生字新词,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知索桥的感人故事,理清条理,写出课文提纲。

2、深入学习课文,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语句,体会文章结尾的含义,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之情。

3、搜集资料,加深对索桥故事的了解。

教学重难点:

1、在读中理解“写索桥还写都江堰工程”的原因。

2、体会课文中重点句的含义。

3、了解故事的同时,体会文章所蕴含的精神。

教具准备:

有关索桥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教学方法:

读中感悟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1、板书“索桥”,提问: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

2、补充课题,谈话:

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巴金先生曾到四川安澜桥游览,感触颇深,便写下了这篇文章以抒情怀。

这节课我们就一同学习这篇文章,感受索桥令人心动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的内容,理清文章脉落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师生交流作者资料

2、重点词语辨析:

光景露缝头晕眼花桥墩都江堰紫坪铺岷江团扇来扇

(1)指名读词语

(2)给加点字标音,区别多音字与前后鼻韵母(3)说说画线词语的意思并造句。

3、指名读课文,检查读得是否正确流利。

(二)理清文章脉落

1、说说文章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根据自己的理解列出提纲。

2、请学生说一说,强调说明理由。

三、图文对照,感知索桥的样子

1、课文中的插图与文中哪一部分内容相符?

默读你找到的段落,画出能体现索桥特点的词语和句子。

2、讨论交流,教师结合批画情况进行引导:

(1)桥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名称

(2)桥身有一里光景长……中间还露缝。

(说明桥很简陋)

(3)幸好桥两旁……也不会落到水里去。

(桥比较安全)

(4)索桥没有桥墩……升上去。

(体会设计者的才智)

四、细读课文,体会故事的感人之处

引入:

这样一座简陋而安全,给人带来几分乐趣的桥,究竟包含了怎样的故事呢?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寻找讲述索桥故事的段落。

(一)学习第四自然段

1、学生浏览课文后,交流:

第4自然段向我们讲述了这个感人的故事。

2、指名读这个故事,思考: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组织交流。

(故事中的夫妻二人为了人们的便利而舍弃自己的生命,他们的行为是感人的,是值得世人赞颂的)

(二)学习第2、3自然段

1、默读第2、3自然段,思考;作者站在桥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把你读后的发现及感受批注下来。

[2、同桌互相交流。

3、集体交流,重点理解:

(1)作者看到“一个乡下人挑着担子迎面走来”“忽然起了一陈笑声,两个小孩从高处跑下来”(从中体会索桥给人们带来的便利)

(2)看到“分水鱼嘴”(借助图片及文字资料,了解它的用途及特点。

(3)文中将“鱼嘴”比喻成什么?

(石头)文中说:

“这个石头是会说话的。

”猜想一下它会说什么呢?

指名说一说。

(3)想到了“都江堰便是两千两百多年前李冰父子在岷江中修筑的一条大堤”;想到“两千两百多年前人们的手和心。

(4)想到“就在离这里……那些人的心一样的么?

”这句话是一个什么句式,如果改成陈述句好不好,为什么?

(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4、引入“我的视角”:

冬冬在学习了文章后,不明白写索桥为什么还要写都江堰工程,你明白吗?

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一听。

(引导说出:

在索桥上看到都江堰,想到人们的手和心,走下索桥,听到索桥的故事,从故事中联想了为多数人而失去生命的人,一脉相承。

只是索桥的故事更感人,更深地感染了作者,引起作者的共鸣。

前面是铺垫,后面是深化。

(三)学习第5自然段

1、谈话引入:

作者被许多年前的人的手和心所感染,他的思绪怎能平静?

请同学们默读第五自然段,画出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并注上自己的体会。

2、组织交流,先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所画的句子及理由,再重点理解下面的句子:

“那样的心,那种想帮助多数人、想跟多数人的心贴近、为我多数从甚至牺牲自己的伟大的心是不会死的,不管经过百年千载,它都会发光,就像高尔基在一篇故事里所描写的‘燃烧的心’那样。

”(通过交流学生批注的感受,使学生明白这句话讴歌了为多数人的幸福温暖牺牲自己的人,赞美了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说明这样的心永存于人们的心中,在发光,人们永远记着他们。

“何公何母的心给每个走过索桥的人添一些温暖,甚至在三百年后的寒冷的冬天,我站在桥头还会揭下帽子当团扇来扇”(体会到这句话并不是说作者感到天气热来扇扇子,而是人们的行为使自己的心得以温暖)

(2)这些人的确值得我们歌颂,让我们怀着对他们的敬意来读一读这段话吧!

(3)试着背诵这两个句子。

(四)学习第6自然段

过渡:

索桥的故事很感人,都江堰也有许多动人的故事,那文中写到:

“比故事更美、更好的东西”指什么呢?

(1)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

(2)教师酌情引导:

指的是心灵在故事中得到感染和净化。

五、激情总结:

一首悦耳的歌曲,会使你心情愉悦;一句温馨的祝福,会使你倍感温暖,相信索桥的故事也会在你的心中永存,因为它使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得到了洗礼。

六、布置作业:

(1)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不少遗迹,如:

寺庙、石桥….它们的背后也有不少故事,请大家考察一下,并动笔写一写,准备与大家交流。

(2)推荐阅读巴金作品《家》

教后反思:

让学生在读中思,在读中悟,并将自己的感悟及时批注,使他们明白文章的内涵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来体现的,并不是凭空的想象,真正提高他们的自读自悟能力,学生在阅读了文章之后,总会有自己的见解和感受,相信他们,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并进行批注,无疑为学生提供了走入文本、平等与文本交流的机会,从而进一步让心灵得到洗礼!

《我站在铁索桥上》课件

 《我站在铁索桥上》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围绕“遗迹”这个话题,编排了了三篇体裁各异的文章。

这篇课文是一首现代诗,描写的是诗人站在铁索桥上,思绪万千,追忆了我工农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激烈战斗场面,歌颂了红军英勇顽强、勇往直前的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追昔惜今,表达了对先烈的缅怀和对今天幸福生活的热爱。

全诗共四节,感情热烈,借景抒情,节奏鲜明,琅琅上口。

【说教学目标】

综合学生意见,依据新课程标准及本单元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诗节。

 2、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培育学生的阅读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达才能。

 了解诗句,领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说教法】

《语文课程规范》中指出: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剖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理解……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

”。

因而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采取了“以读为本,自读自探自悟”的教学形式,将师生各种方式的读贯串于阅读教学的一直,旨在强调课堂上的一切活动,如感知、探求、感悟等,都要以读为前提,也就是要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探求、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有得,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情境设置法:

在本课开始,我就利用单元主题导入,创设情境,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

2.主问题引领法:

用主问题引领的方式可以简化教学头绪,更好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避免传统教学中的碎问碎答,一问到底的弊端。

3.朗读法:

这是一首诗歌,应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它的韵味,让“朗读”贯穿全课,通过教师范读,学生个别读、齐读、接读、默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4.合作讨论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说学法】

六年级学生能联系上下文、借助字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诵课文。

教学中我重点引导通过朗读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这堂课我设计的学法指导,具体如下:

1.圈点勾画法:

让学生勤于动笔,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朗读法: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合作讨论法。

【说教学过程】

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自读感悟、合作探究、交流讨论等多种学习方法的有机结合,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认识的目的。

基于以上的一些理论指导,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题

1、同学们,本单元的主题是----(板书:

遗迹),前面我们游览了绵延万里的长城,感受了历经风雨的索桥,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有关“遗迹”的文章。

齐读课题:

《我站在铁索桥上》。

2、通过预习,你知道本文中的铁索桥指的是哪一座桥?

你对它有哪些了解?

(铁索桥名为泸定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大渡河上,桥长100多米,宽2.8米,由13根碗口粗的铁索组成,桥身有铁链9根,上铺木板以作桥面,是历史上从内地到藏区的咽喉要道。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老师板书:

顾工,学生齐读小资料)

二、整体感知、示标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指名读(4人分小节)、齐读、默读:

想一想这首诗主要讲什么?

(学生自由说)

2、作者通过这些内容,想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呢?

这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主要问题。

3、请看学习目标:

齐读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对先烈的怀念和对今天幸福生活的热爱。

(2)背诵自己喜欢的诗节。

三、自主学习:

(8分)

师:

有了目标,学习就有了方向,请看自学提示:

指名读

自学提示:

自由朗读诗文,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了什么?

(用~~~~画出)想到了什么?

(用———画出)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在旁边做简单批注。

(这个环节我只设计了一个能牵动全文的的主问题,通过这个问题简化教学头绪,更好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避免传统教学中的碎问碎答,一问到底的弊端。

(1)个人学习

(2)小组交流

四、交流释疑:

1、检查自学情况(小组展示)

过渡:

同学们都学得很认真,并做了批注。

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大家的学习收获。

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过渡:

由诗人看到的、想到的,你体会到什么?

小组派一个代表把你们组的体会写在黑板上。

其他同学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老师评价,随机用红笔圈出重点词,并随机指导朗读课文。

【预设:

(1)抓住“头上云雾、脚下白浪”体会桥险、景美;(这组的同学从第一小节体会到的,把你的感受送进去,读一读。

(2)抓住“冒着、攀着、冲破”等动词,体会到战斗的激烈,体会红军战士英勇顽强、奋不顾身、舍生忘死、不怕牺牲】

教师补充资料:

铁索桥高高的架在江水之上,桥下水流湍急,别说是用手抓住铁索走过去,就是看一眼也会不寒而栗,可是红军战士个个是英雄好汉,他们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边前进边铺板,冲进了对岸漫天大火的桥头堡,冲破了敌人的火网。

真是铁索桥上显威风啊!

让我们带着雄壮豪迈的感情读第二小节。

(自己读、指名读、齐读)

(在这一环节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个别读、齐读、接读等不同的朗读方法。

我在这里只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真正体现了新课标中这一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预设:

(3)抓住学生体会到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你从哪儿体会到?

)】

小结:

是呀,没有烈士的流血牺牲,就没有我们的幸福生活。

因此,我们要——缅怀先烈、珍爱生活(板书)让我们带着对英雄的敬佩之心、崇敬之情来缅怀他们,有感情地读第三小节,读的时候我们采用男女分读的形式。

小结:

看到:

头上云雾,脚下白浪;想到:

红军强渡(冒着、攀着、冲破),又想到:

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作者怎能不“心潮汹涌激荡”呢?

让我们和诗人一起高声歌唱,齐读第四小节。

过渡:

一座索桥,一个故事,让我们铭记发生在这座索桥上的故事,记住作者带给我们的优美诗篇。

3、熟读成诵:

(1)自由练习背诵。

(2)喜欢一个小节的同学站起来一起背诵。

(3)每个小组的4号或6号单独展示。

五、总结写法:

学完课文,你学到了哪些写作方法?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反复;)你从冬冬的话中体会到什么写作方法?

(联想;对比:

把遗迹的过去和今天联系起来)

六、拓展巩固:

1、关于红军、关于泸定桥,毛泽东主席曾写了一首著名的七律《长征》,齐背。

2、课外搜集:

关于战争年代的诗歌与小组同学交流。

【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既能够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内容要点,也尽可能做到精练美观,本课板书设计抓住课后问题,作者看到什么,想到什么,体会出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

缅怀先烈珍爱生活。

板书设计:

看到:

头上云雾  脚下白浪       缅怀先烈     

我站在铁索桥上楼房成课堂梨花开放 鲜花撒地上    

想到:

红军强渡(冒着、攀着、冲破)  珍爱生活

综上所述,本课我主要通过感知内容——品析语言——探究主题——拓展延伸几个环节,采用主问题引领全文,用朗读贯穿全课,摒弃了教师的详细分析、讲解,侧重学生自读感悟与探究。

无论是教学问题的设计还是作业的设计都从学生为出发点,真正体现了语文新课程教学的理念,是一个与时代为伍的教学设计。

《白鹤梁的沉浮》课件

位于涪陵区城北长江江心,是一块长约1600米,宽16米的天然巨型石梁。

石梁仅冬春枯水期露出水面。

相传唐时尔朱真人在此修炼,后得道,乘鹤仙去,故名。

石梁上刻有自唐广德元年(763年)至当代的石刻题记164段,其中水文题记108段;石鱼图14尾,其中作水文标志者3尾。

题刻、图像断续记录了1200余年间72个年份的历史枯水位情况,对研究长江中上游枯水规律、航运以及生产等,均有重大的史料价值。

1974年在巴黎召开的国际水文工作会议上,中国代表团以《涪陵石鱼题刻》为题,向大会提交报告,白鹤梁的科学价值遂得到世界公认。

白鹤梁上还有黄庭坚、朱熹、庞公孙、朱昂、王士祯等历代骚人墨客众多的诗文题刻,篆、隶、行、草皆备,颜、柳、黄、苏并呈,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故有“水下石铭”之美誉。

白鹤梁已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峡工程建成后,白鹤梁将被淹没,国家已于1993年立项,拟将其建为大型水下博物馆。

白鹤梁上的石鱼石刻,有着重要的科研和史料价值,又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历来为世所重视。

它既是长江枯水位的历史记录,又有“石鱼出水兆丰年”和“年年有余(鱼)”之意。

因此,古人在白鹤梁上刻有“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