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古典诗歌的技巧.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58963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鉴赏古典诗歌的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鉴赏古典诗歌的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鉴赏古典诗歌的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鉴赏古典诗歌的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鉴赏古典诗歌的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鉴赏古典诗歌的技巧.docx

《鉴赏古典诗歌的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鉴赏古典诗歌的技巧.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鉴赏古典诗歌的技巧.docx

鉴赏古典诗歌的技巧

2012高考诗歌鉴赏

鉴赏古典诗歌的技巧

【学习目标】

知识和技能:

把握技巧的常见类型,注重技巧的积累,明确解读技巧,提高鉴赏技巧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

练习法,点拔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汲取先人知识、智慧、陶冶高尚道德情操,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传统,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学习重难点】

鉴赏其技巧,提高学生鉴赏其技巧的能力,明确技巧在诗词中的作用,熟悉诗人处理技巧的几种常见方法。

掌握一定的解读技巧。

【学习方法】

揣摩推测法:

在诗歌教学中,对诗歌的字词句和重点难点进行反复揣摩,认真推测,准确理解诗歌中的技巧特点。

比较鉴别法:

在训练中将内容相似或相关的作品比较阅读,将不同风格的作品比较鉴赏,以加深对诗歌技巧的理解。

【学习设想】

教师适当介绍一些鉴赏诗歌的常识,然后结合具体例子强化训练,加强感悟,尽量把补充练习中的例句对位到知识点中。

【学习课时】四课时

抒情技法描写技法(修辞技法表现手法)谋篇布局技法

【学习步骤】

第一课时抒情技法

【学习重点】抒情技法(情与景古与今物与志)

一、导入新课:

古典诗歌十分注重讲究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不在于辨识作品运用了哪些技巧,而在于分析、评述作者运用这些表达技巧所产生的表达作用、表达效果。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难以穷尽。

在现代作品中,基本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

在古代诗歌中主要有描写、抒情两类。

概括起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抒情技法;2、修辞手法;3、表现手法;4、谋篇局的技法

二、讲析:

情与景古与今物与志

诗歌的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接抒情:

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

术语——“直抒胸臆”。

例如: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析:

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又如文天祥《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析:

最后两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文天祥为国献身的决心和英雄气概。

题例1:

阅读下边一首词,完成

(1)—

(2)题。

送魏万之京李 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

离歌:

离别之歌。

关城:

潼关、函谷关。

御苑:

皇家的宫苑。

砧声:

捣制寒衣的声音。

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

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答:

“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答:

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

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

再如:

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直接表达对朋友的关怀。

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直接抒情;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也是直接抒情;

李清照“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也算是直接抒情。

而姜夔《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却是间接抒情,它同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一样,都是借景抒情。

题例2、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湖南卷)

示长安君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

寄书应见雁南征。

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答案示例:

颔联:

(1)“供笑语”表达了相逢的欢乐,“话平生”则道尽了人生的沧桑:

二者相互映衬,更添一层悲凉况味;

(2)“草草杯盘”“昏昏灯火”营造了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更容易生发悲怆之情;(3)“草草”“昏昏”是叠词妙用。

“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欢聚中有些许不足;“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将别的伤痛。

颈联:

(1)“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

(2)“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又加深了一层。

(3)“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

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的主要方法有:

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古讽今、借事抒情、情景交融。

考生要熟悉间接抒情的几种方法,遇到这类题能迅速作出反应。

1、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往往是通过描写景物,创设意象,营造气氛,形成意境,暗中含情。

注:

考生要牢牢地建立一个概念,出题人问抒情方法,看诗中有没有“景语”,有“景语”便基本可以判写是借景抒情。

不排斥其它方法并用,查这一类的问答题出题人一般只要考生就其一点作答,不要求全面,抓住了一点,表述正确不及其余,照样可以得全分)

例1: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苏卷)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答案示例:

两句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难,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例2: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福建卷)

武夷山中 谢枋得

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

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

2、借物抒情:

就是托物言志,“志”即情(或理)。

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又叫感物抒怀。

例1、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下列习题。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

这首诗通过赞美杏花的优秀品格表达作者怎样的志向?

答:

这首诗通过对赞美杏花的优秀品格,表现了作者身处污浊官场,始终甘于静默、淡泊自赏的品格。

例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全国3卷)

小斋即事 刘一止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

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答案示例:

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

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

正因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

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3、借古讽今——借古代史事,讽喻当代,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这在咏史、怀古诗中是最常见的。

古代封建社会中许多有识之士,大都博古通今,对现实有较为深刻的体察,而他们大多数又仕途坎坷、怀才不遇,感到生不逢时。

于是他们往往从历史人物和事件中去寻找载体,以便委婉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心曲。

理解鉴赏这类古诗词,必须时刻结合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和创作时的心境以及心态,只有这样,才能更充分,更深刻地体味诗中的意韵。

例如: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练习。

西塞山①怀古刘禹锡

王浚②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⑧,一片降幡出石头④。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⑤,故垒⑥萧萧芦获秋。

【注】①西塞山:

三国时吴国的西部要塞,在今黄石市长江南岸。

②王浚:

西晋龙骧将军,建造大型战船以伐吴。

③寻:

古代八尺为一寻。

铁锁:

吴国在长江险要处装置铁锁链。

东吴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

王浚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铁链,扬棹鼓帆,顺流直取金陵(吴都,今南京)。

④石头:

即石头城,今址在南京市石头山后。

⑤四海为家:

指国家统一。

⑥故垒:

指西塞山要塞。

诗人看似怀古,却另有其意。

其弦外之音又是什么?

请作具体的分析。

答:

这是一首“怀古”诗。

前四句虚写晋将王浚伐吴,截取攻破“千寻铁锁”这一历史画面。

“往事”,实指东吴和六朝破亡。

诗歌借东吴和六朝破亡的历史,沉痛地表达了对国家处于藩镇割据局面,摇摇欲坠的情景的哀伤。

诗人警醒最高统治者,如果不思振作,将蹈东吴和六朝覆辙。

4、借事抒情:

事即叙事,在讨论表达方式的时候,是把“叙事”和“抒情”分开的,好象叙事和抒情不搭界,而诗歌的特质是调动一切手段抒情,在诗歌中没有与“情”分离的表达方式。

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要千万注意这一点,如叙事诗,全诗叙述事件的经过,如杜甫的《石壕吏》就是借事抒情。

抒情诗中往往将一个特写捕捉入诗,用来抒情,如赵师秀的“闲敲棋子落灯花”,叙写一个“敲棋子”的动作,表现人物的焦急之情,如果在一首诗中你找不到抒情语,又找不到景语,那十有八九是用叙事抒情,可放胆做答。

例如: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练习。

秋思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问:

此诗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答:

此诗运用了借事抒情的方法。

通过描写自己在将信发出之际又将信拆封的动作细节,写出了自己对家乡亲人有无尽的话语要说,而无法表达,将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含蓄地表达了出来。

5、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即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

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全国1卷)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案示例:

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下片抒发的是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的思乡之情。

这首词因景生情,情景交融。

小结:

诗歌的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间接抒情的主要方法有:

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古讽今、借事抒情、情景交融。

考生要熟悉间接抒情的几种方法,遇到这类题能迅速作出反应。

 

第二课时修辞技法

【学习重点】修辞技法

一、导入:

古代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对比、夸张、借代、设问、反问、反语、衬托、用典、双关等。

如李煜《虞美人》最后两句写道: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里先用设问,后用比喻,两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绵长久远的愁思。

二、分析修辞的手法,就是分析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例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试题。

南园(其一)李贺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注:

嫣香:

指娇艳的花朵。

这首诗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

试赏析其表达效果。

析:

这是一首咏物小诗,小诗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惜花惜春之情,清新婉丽。

答案示例:

这首诗运用了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手法。

“小白长红越女腮”将南园中的那些或小或长,或白或红的花朵,比喻为越地美女的面颊,赋花以少女的娇艳和精神。

“嫁与春风不用媒”以花拟人,写出了日暮落花的无奈结局,含有惜花亦惜春之情。

这就可以看出分析修辞技巧对鉴赏诗歌的作用。

例2:

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

(1)-

(2)题。

金陵酒肆留别  李白

风吹柳花満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弟子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有人说,诗中一个“香”字用得好,请你说出好在何处。

答案示例:

“香”字不仅写出了柳花之香,店内酒香,还写出了店餐各种扑鼻之香,营造了温馨热烈的氛围,使诗人流连忘返。

(2)试简析最后两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用其作用。

答案示例:

运用了反问、对比和夸张等修辞手法。

突出了李白的愁之深,愁之长。

三、随堂练习:

1:

(2010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2—23题。

(6分)

定林①宋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①定林:

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

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

②仍:

又。

1、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

(3分)

答:

运用拟人手法,请人把“云”和“月”人格化。

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向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

2、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3分)

答:

诗人罢官后,寄情自然,认为只要超越凡尘,便能随处得到自己的快乐,即使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

2、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

(1)—

(2)题。

咏风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户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风声。

(1)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两个字?

请作简要分析。

答:

“诗眼”是“有情”二字。

全诗扣住“风”的“有情”二字来写。

前面从“有情”写它带给林壑以清爽,后面又由“有情”赞美它“为君起风声。

(2)这首诗写“风”,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

这首诗以“风”喻人,主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首句描写风起,次句用一“加”字仿佛风是急人所雷的有意行动。

下面写风的活动,用“驱”、“卷”、“寻”、“出”、“为君”等字眼,对风进行拟人化的描写,把风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

(读本诗,要把握住“咏风”即“咏人”——咏有为之士)

2、(2010年安徽)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岁暮①(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洲(今四川阆中)②雪岭:

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做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4分)

答:

边境发生战事,时局艰危,朝廷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地,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4分)

答:

借代,如“烟尘”代指边境战事;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的忧虑。

(补:

“请缨”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

缨:

驾车时,马颈上套的革带。

引申为捆人用的长绳。

人们用“请缨”表示主动请求出征、出使等。

多用来表现立志报国的决心和行动。

小结:

第三课时谋篇布局技法

【学习重点】谋篇布局技法

一、导入:

古代诗歌,尤其是近体的律诗绝句,篇幅虽然短小,但十分讲究谋篇布局。

二、例1:

阅读分析下边一首诗。

观  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试分析这首诗的结构特点?

参考答案:

首联起得突兀,“风劲角弓鸣”大有先声夺人之势;颔联写发现猎物,奋力追击的情形,生动而又逼真;颈联写猎罢归营,不着痕迹地表现了将军策马疾驰的风姿;末联以“回看”一语写将踌躇满志的神情,以与首联对比照应,颇令人回味。

清人评论这首诗时说道:

“章法、字法、句法俱臻绝顶”这绝非过誉。

懂得古代诗歌谋篇布局的技巧,也是诗歌鉴赏必备的条件。

这类题考查不是太多。

例2:

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

(1)—

(2)题。

渡湘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杜审言,唐代诗人,唐中宗时曾被贬到极为偏远的降州。

这首诗是他被贬的途中所作。

(1)清人吴乔说:

“情能移境,境亦能移情。

”试据此对“今春花鸟作边愁”一句作评析。

   答:

“今春花鸟作边愁”是从忆昔游转到今春的边愁。

鸟语花香本应给人以欢乐,然而诗人在流放途中,只能引发远去边疆的哀愁。

这是以心中的情移眼前的境(景)。

诗人缘情写景,因而景随情,且句中“花鸟”更反衬出边愁。

(2)简析“独怜京国人南窜”在整首诗中的作用。

答:

这是全诗的中心,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前两句忆昔游而悲,见花鸟而愁;后一句为江水北流而感叹。

这都是诗人远离京城,正在南窜途中的感慨。

这三句都是从“独怜京国人南窜”生发出来的。

三、随堂练习:

1、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

(1)—

(2)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

(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

“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2).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答:

第三句故设一问,造成转折之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结尾一句既抒发了离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余干旅舍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注】余干:

唐代饶州余干,即今江西省余干县。

①请回答这首诗的主旨,并具体分析。

②本首诗描写了哪些意象,其作用是什么?

③请分析作者的抒情思路。

答:

①本诗是一首思乡之作。

写出了作者的思乡游子的孤独、寂寞、缠绵凄清的情怀。

如,“摇落”一词和“清枫霜叶”就奠定了全诗的思乡基调,而“孤城紧闭”“独鸟背飞”进一步点染了作者的游子之思,“何处捣寒衣”这一传神的细节,把作者的悲苦忧愁,寄寓于那破空而来的为亲人赶制寒衣的砧声里。

描写的含蓄蕴藉,言尽而意存。

②诗歌描写了暮天、清枫、霜叶、孤城、独鸟、渡口、月初上等意象。

这些景象的作用有两点:

交代时令景象烘托渲染了郁郁的离情;暗示了作者的凄清悲愁的内心世界。

③诗歌从日暮时分,写到夜色渐浓、明月初上、直到夜阑人静,坐听闺中思妇捣寒衣,时间上有递承,同时也透露出作者的思乡感情逐渐加重的心路历程。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头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

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荦luò头:

山多大石貌。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请简要赏析。

答:

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的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思结构),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虑主旨)

布置作业:

在诗歌的结构安排上,诗人也是独具匠心的。

常用的结构模式有:

(一)层层渲染、铺垫,如:

江上看山苏辙

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

暮行百里一回头,落日孤去霭新画。

前山更新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

唯有巫山最浓秀,依然不负远来人。

答:

此诗通过色彩的层层渲染,描绘出一幅幅美景:

“赤如赭”的“荒村”、“落日”时分的“霭新画”、“更新色更深”的“前山”,已让诗人观止,抒发感叹——谁知可爱信如今!

却哪知巫山最浓秀?

层层的渲染,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二)首尾照应

在一些诗歌中,诗人往往采用今昔、他我、物我对照的方式,来抒发自己或他人情感,如:

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答:

此诗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

“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相应;“身老苍州”与“关河梦”句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了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三)结构对比

对比手法在诗歌中运用较多,因其具有层次性的特点,结构性较强,如:

画眉鸟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里,不及人间自在啼。

答:

这首诗就运用了对比手法:

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结构明晰。

表达作者对禁锢思想、束缚人才现象的抨击和对言论自由、解放人才理想的向往。

诗歌的表达技巧是多方面的,还有如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表现手法、欲扬先抑的技巧等等,只要我们在训练中认真总结,归结模式,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问题,还是可以解决的。

教后记:

 

 

第四课时表现手法

【学习重点】表现手法

一、导入:

表现手法,其实就是表达技巧与文艺创作手法,高考侧重于考察描写中的表现手法。

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别。

如: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析:

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析:

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

换个角度,有实写、虚写之说。

如:

汉乐府《陌上桑》对秦罗敷的描写: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析:

前四句是正面描写,写罗敷的服饰美;后八句是侧面描写,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

二、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有

比兴手法,如: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东南飞》

象征手法,如: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另有对比、烘托、反衬、动静、虚实等等,不一而足。

例1:

阅读下边一首词,完成

(1)—

(2)题。

鹊桥仙夜闻杜鹃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鸣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故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惊残:

惊醒。

②故乡:

即家乡。

(1)这首词“茅檐人静”等三句描写了什么景象?

有什么作用?

答:

这三句描写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

其作用在于为杜鹃出场作铺垫,也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的心境作铺垫。

(2)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鹃”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

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

运用烘托手法,其好处是以“静”衬托出杜鹃啼声的悲切。

(“总无声”衬“啼杜宇”,而啼声“催成清泪”)。

例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是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以后写的一首词。

这首词通篇不对当时的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写梦境,写梦中游上苑的热闹景象和“花月正春风”的美好景色。

为什么这样写?

答:

用梦境来反衬现实。

梦境写得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越显浓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便越显得今日处境的凄凉,“恨”的含意便表达得越充分。

三、随堂练习:

1、(2010湖北)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七夕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

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争:

怎。

(1)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

(4分)

答:

范词重点强调别离的旧愁与新愁:

旧愁未去,新愁又添,虽有新欢,却不抵思念愁苦。

秦词重点强调感情的坚贞与长久:

虽然相逢短暂,但只要感情真挚,不在乎朝暮厮守。

(2)此词多处采用了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