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地整体性.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55817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03.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地整体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第三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地整体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三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地整体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三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地整体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三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地整体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地整体性.docx

《第三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地整体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地整体性.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地整体性.docx

第三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地整体性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学习目标

思维导图

1.结合实例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环境中的作用。

3.以土壤为例分析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4.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的关系和意义。

5.学会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一些自然现象。

知识点一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

包括A大气圈、B岩石圈、C水圈、D生物圈、E土壤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

2.整体性表现

(1)含义:

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2)表现

①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思考】 在河流上中游砍伐森林,会对下游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什么影响?

提示:

在河流上中游砍伐森林,会导致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增加,下游河道淤积,从而使河道泄洪能力降低,易发生洪涝灾害。

[图表导读]

读教材图3-4,思考下列问题。

(1)构成小尺度范围的地区自然地理要素主要有哪些?

提示:

大气、水文、生物、土壤、地形、地质等。

(2)小尺度范围内的各自然地理要素中,最活跃的组成要素是哪一种?

提示:

生物要素。

材料 下图是“某区域地理要素逻辑关系图”。

结合材料探究:

(1)将下列内容和图甲、图乙的字母对应起来。

①生态环境改善 ②地表水丰富,水系发达,河流众多 ③地表侵蚀、切割强烈,呈现山、丘、盆、谷交错分布状态 ④退耕还林、还草 ⑤基岩裸露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

(2)图甲和图乙分别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什么特点?

提示:

(1)② ③ ① ⑤ ④

(2)图甲反映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图乙表示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应抓住其内涵和表现两方面的内容。

所谓内涵即其本质,它是地理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和土壤等)通过四大循环,彼此间进行不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其表现在三方面:

1.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即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是协调一致的。

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温带荒漠景观的形成:

2.环境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如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和滥伐森林会引起整个生态环境的失调:

3.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如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同时也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读“我国某区域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关系示意图”,回答

(1)~

(2)题。

(1)该图反映的主题是(  )

A.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B.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C.外界干扰导致地理要素统一演化

D.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差异性

(2)下列有关叙述,属于P环节的是(  )

A.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

B.山区坡陡,水力资源丰富

C.植被破坏严重,易形成红色沙漠

D.水系发育,山、丘、盆、谷交错分布

解析:

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解题关键是看懂图中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

(1)题,该图反映出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2)题,P环节反映气候对土壤的影响,在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夏季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土壤贫瘠。

答案:

(1)B 

(2)A

知识点二 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土壤形成为例)

1.成土母质与土壤

(1)岩石

成土母质

土壤。

(2)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

(3)成土母质影响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

2.气候与土壤

影响

具体过程

直接

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间接

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3.生物与土壤

(1)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

(2)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3)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

4.地形与土壤

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5.人类活动与土壤

(1)积极影响:

培育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

(2)消极影响:

造成土壤退化。

[图表导读]

读教材图3-6,思考下列问题。

(1)图中显示出土壤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提示:

土壤处于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是联系地理环境各要素的枢纽。

(2)土壤的组成成分主要有哪些?

提示:

矿物颗粒、有机质、水分、空气等。

(3)绿色植物与土壤的关系是什么?

提示:

土壤能够为植物生长提供水分、矿物养分等;绿色植物吸收了营养元素,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质归还地表,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使土壤具有肥力。

材料 如图为土壤与成土母质、气候、生物的关系图。

结合材料探究:

(1)填写图中数码①、②代表的地理事物含义:

①表示绿色植物的________作用,②表示绿色植物从土壤中吸收________。

(2)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________和________来实现。

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有机质含量很高,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答成土母质与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提示:

(1)光合 矿物质

(2)降水 气温 气温低,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起来

(3)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土壤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其形成受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形等自然因素及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

1.成土母质与土壤

2.气候与土壤

3.生物与土壤

(1)生物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起着主导作用。

图解如下:

(2)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对土壤肥力产生重要影响,如下图:

4.地形与土壤

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图解如下:

5.人类活动与土壤

[方法技巧] 图示法记忆各自然地理要素与土壤形成的关系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具体体现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土壤中有机质包括遗留在土壤中的生物残体,如图中的________和经过微生物的生化作用形成的________。

(3)土壤中矿物养分的富集,主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然土壤的形成,是在生物的主导作用下,加上________、________等其他因素的参与,并经过________过程。

解析:

形成土壤的因素众多,在其过程中,生物通过微生物、低等植物、高等植物对成土母质的不断改造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的主导作用具体体现在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经过生物作用与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参与作用,经过长期的发育过程,成土母质就形成了自然土壤。

答案:

(1)通过微生物、低等植物、高等植物对成土母质进行不断改造 有机质的积累过程 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2)腐殖质 氮素

(3)植物选择性地吸收营养元素,储存在生物体内,植物的残体分解后又回到土壤表层

(4)气候 地形 长期的发育

知识点三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1.意义:

对我们利用自然资源、修复生态系统和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资源综合利用的理论依据

材料 修建水库会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诸多影响。

如图示意修建水库产生的各种影响。

结合材料探究:

(1)修建水库,形成人工湖泊,会对地理环境要素产生影响。

A、B、C、D、E分别代表影响的结果,它们的含义分别是A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E________________。

(2)你对修建水库是支持还是反对?

说明理由。

提示:

(1)地下水水位升高 水生生物或湿地生物增加 气候湿润、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相对减小 减少 减少

(2)支持修坝的理由:

可以防洪、蓄水、供水、发电、旅游、水产养殖,还可以改变局部地区的气候等。

反对修坝的理由:

生态和环境保护、移民工程代价、地质地震防护、大坝的真正功能能否实现等。

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必然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如下表所示:

影响

原因

措施

人类利用自然资源

影响周围其他环境要素甚至整体环

自然资源是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它与其他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系统

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正确处理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影响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

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

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

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

我国某农村主要靠燃烧秸秆和柴草做饭、取暖,这种利用方式存在许多缺点(如图所示)。

据此完成

(1)~

(2)题。

(1)根据图中的关系,A、B、C分别代表(  )

A.破坏森林、农业减产、牧业下降

B.粮食减产、破坏森林、牧业下降

C.牧业下降、农业减产、破坏森林

D.破坏森林、牧业下降、粮食减产

(2)解决图示地区存在问题的办法,不正确的是(  )

A.结合植树造林,营造薪炭林

B.结合积蓄肥料,发展沼气

C.结合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发展水稻种植

D.结合当地实际,开发新能源

解析:

(1)题,木材当燃料导致乱砍滥伐、森林破坏;畜粪当燃料,造成土壤有机质得不到补充,肥力下降,农业减产;用草皮当燃料,再加上破坏草皮,很容易确定B为牧业减产。

C是粮食减产,因为其他因素的变化,导致水土流失、广种薄收、肥力下降。

(2)题,该地区的环境问题是因生活能源不足而引起的,故解决的着眼点还是解决生活能源不足的问题。

答案:

(1)D 

(2)C

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没有掌握以下内容?

重点必背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比较说明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区别和联系。

3.为什么说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4.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否对土壤的影响都是积极的?

微点拨

1.地理环境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在分析解答地理环境整体性问题的过程中,必须用全面的、辩证的思想方法去思考。

既要看到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的、普遍的联系,又要在解答具体问题时结合问题要求,抓住关键的、核心的要素进行分析,并作出正确的判断。

2.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冻结时间长,使有机质积累起来;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高温多雨地区,盐分淋失,土壤呈酸性。

3.土壤肥力受土壤中水(水分)、肥(有机质、腐殖质)、气(空气)、热(热量)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只有四者比重达到一定范围时肥力才较高。

土壤中单纯有机质含量过高或过低,不能说明肥力高低。

[学生用书P76]

知识点一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黄土高原曾经是森林茂密、农业发达的地区,但明清以来森林覆盖率逐渐下降到不足1%,水土流失严重,河道淤塞,旱涝灾害频发。

据此回答1~2题。

1.材料显示导致黄土高原地理环境发生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水文D.植被

2.本材料反映了地理环境具有(  )

A.差异性B.均衡性

C.整体性D.稳定性

解析:

第1题,由题干知黄土高原是由于植被的破坏造成水土流失、环境变化。

第2题,自然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引起其他要素的相应变化,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

1.D 2.C

知识点二 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3~5题。

3.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是(  )

A.成土母质B.土壤质地

C.生物D.基性岩

4.有关地形与土壤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山区不同海拔高度的土壤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不同

B.陡坡土层深厚

C.平坦的地形区土壤发育较薄

D.地形直接作用于土壤的形成

5.有关气候与土壤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少

B.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都较快

C.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多

D.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多呈碱性

解析:

第3题,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是成土母质。

第4题,山区由于温度、降水、湿度随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形成不同的垂直气候带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分化;陡坡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平坦地区地表物质迁移速度慢,可发育成深厚的土壤;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第5题,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因此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都较快。

答案:

3.A 4.A 5.B

知识点三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6.下列关于资源综合利用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某种单项资源的开发不会对其他环境要素造成影响

B.地区间的资源联系不密切,资源的开发就不会影响其他地区

C.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

D.采伐森林资源是局部的,不可能给周围环境带来影响

解析:

选C。

自然资源作为自然地理系统中的要素,与其他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各地区的自然资源也是相互影响的;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采伐森林会影响周围环境。

[学生用书单独成册]

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

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1~2题。

1.这里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  )

A.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

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

C.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

2.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  )

A.蒸发量增加

B.降水量增多

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D.地下径流增多

解析:

第1题,材料反映了自然环境中的一个要素的变化而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属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第2题,由于植被砍伐而导致蒸腾作用减弱,则降水量减少,故A、B错误;由于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下渗减少,故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变化增大,C正确。

答案:

1.A 2.C

读“某区域地理要素关联图”,回答3~4题。

3.图中各地理要素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大气环流      B.太阳辐射

C.地理位置D.下垫面状况

4.近年来该地频繁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主要是下列何种因素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

A.气候B.地形

C.植被D.河流

解析:

第3题,各地理要素的形成与该地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

该地纬度较低,气候湿热,因而植被种类多样,加之受地形的影响,河流短、急。

第4题,该地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势起伏较大,气候湿热,降水较多,如果植被被破坏,就会导致滑坡、泥石流灾害。

答案:

3.C 4.C

读“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回答5~6题。

5.下列有关生物与土壤的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

B.绿色植物促进了耕作土壤的形成

C.生物作用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关系密切

D.森林根系很深,提供土壤表层有机质多

6.土壤有机质含量(  )

A.热带地区高于温带地区

B.湿润地区高于干旱地区

C.江南丘陵红壤高于黄河三角洲冲积土

D.青藏高原寒漠土高于黄河三角洲冲积土

解析:

第5题,成土母质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人类活动促进了耕作土壤的形成,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联系。

第6题,热带地区土壤、江南丘陵红壤、青藏高原寒漠土的肥力都比较低。

答案:

5.C 6.B

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

图1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图,图2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

读图回答7~8题。

7.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

B.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

C.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

D.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

8.针对该土壤的特性,该地宜采用的农业技术是(  )

A.免耕直播B.深耕

C.大棚温室D.砾石压土

解析:

第7题,从图2可以看出该地土壤表层(0厘米附近)有机质含量低于5,说明地表有机质含量较少,枯枝落叶必须经过分解才能形成有机质,A错;如果人工增施有机肥一般会分布在表层附近,B错;从图2可以看出表层土壤肥力较低,说明受外力作用,肥力流失较多,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富,为流水侵蚀作用,C对;我国东部地区季风气候,降水较多,D错。

第8题,免耕直播即不耕情况下直接在土地上种植,可以减少水土流失(特别是气候较为干旱地区作用显著),我国东部地区降水较多,A错;从图中可以看出土层较深地区土壤有机质较丰富,深耕改土可以有效利用土壤肥力,B对;大棚温室是改变热量条件,不会影响有机质含量,C错;砾石压土主要改变土壤水热条件,不能改变土壤有机质含量,D错。

答案:

7.C 8.B

9.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序号代表的自然环境要素名称: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

(2)如果②地植被遭到大量破坏,地理环境其他要素将会发生哪些变化?

河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下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土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些要素之间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

(4)你认为保护斜坡①处的土壤不被水冲走的最好办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地理环境是由地貌、土壤、水、大气和生物等要素组成的。

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其中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植被遭到破坏会引起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气候失调以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

答案:

(1)地形 生物 大气 水文 土壤

(2)含沙量增大,径流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增大 栖息地遭到破坏,物种减少 水位降低 肥力下降

(3)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4)恢复①处的植被

10.下面是土壤形成过程简图,读图回答问题。

岩石

成土母质

原始土壤

成熟土壤

耕作土壤D—土壤肥沃E—土壤贫瘠

(1)根据以上简图,写出字母代表的内容。

生物类别: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人类活动状况:

D________,E________。

(2)以上简图说明生物是土壤________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________的因素。

土壤________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相关。

(3)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积极影响是培养出一批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但由于违反自然成土过程的规律,人类活动也造成了一些土壤的退化,如________下降、水土流失、________化、________化和土壤污染等消极影响。

解析:

此题考查生物、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答案:

(1)微生物着生 低等生物着生 高等植物着生、生长 合理耕作经营 不合理耕作经营

(2)有机质 最活跃 肥力

(3)肥力 盐渍 荒漠

下图是水土流失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序号按“地表起伏大、植被条件差、地表侵蚀”顺序排列(  )

A.②、③、①B.②、①、③

C.①、②、③D.③、②、①

2.水土流失对内河航运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为水土流失会导致(  )

A.地表起伏增大B.河流含沙量增大

C.土壤质地变差D.植被条件变差

解析:

本题组以水土流失的形成过程和影响为例,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水土流失导致地表侵蚀,所以①为地表侵蚀;植被条件差是水土流失的原因,同时土壤退化也加剧了植被条件变差,故③为植被条件差;地表起伏大,导致地表遭受侵蚀,地表侵蚀又进一步导致地表起伏加剧,故②为地表起伏大。

水土流失导致河流泥沙沉积,河床变高,河水变浅,影响航运。

答案:

1.A 2.B

读土壤组成物质分布图,完成3~4题。

3.该土壤厚度约为(  )

A.10cmB.20cm

C.60cmD.30cm

4.该土壤可能是下列何处的自然土壤(  )

A.我国的东北平原

B.我国的江南丘陵

C.黄淮海平原的黄土地

D.新疆的沙漠绿洲

解析:

土壤是具有肥力的疏松表层,即含有有机质的部分,可通过有机质分布的深度来判断土壤的厚度。

该土壤有机质比重大,所以应分布在纬度较高、气候较寒冷的东北平原。

答案:

3.C 4.A

5.下图是“不同气候条件下风化壳深度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a、b、c三条曲线,________曲线表示蒸发量。

(2)A、D、E、G四个地带中能形成完整土壤剖面的有________(填写字母)地带;即使增加降水也很难形成完整土壤剖面的是________(填写字母)地带。

(3)一个发育成熟的土壤剖面一般具有________层、腐殖质层、________层、淀积层和母质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