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商业银行大厦QC讲解.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54262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911.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商业银行大厦QC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农村商业银行大厦QC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农村商业银行大厦QC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农村商业银行大厦QC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农村商业银行大厦QC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商业银行大厦QC讲解.docx

《农村商业银行大厦QC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商业银行大厦QC讲解.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商业银行大厦QC讲解.docx

农村商业银行大厦QC讲解

 

 

转换层Y型柱施工质量控制

XXXXXXX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XX农村商业银行大厦项目部QC小组

一、工程概况

农村商业银行大厦工程座落于XXX前进东路、黄浦江路交汇处,总建筑面积48340m2,建筑高度99.3m,地下2层,地上23层。

由XXXX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投资新建,XXXX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主体设计,XXXXXX监理有限公司监理,XXXXXX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总承包施工。

图1整体效果图图2Y型外立面效果图

本工程由主楼与一侧裙楼组成。

主楼地下2层,地上23层;裙楼地下2层,地上3层。

采用外框内筒结构形式,主楼建筑外立面以竖向线条装饰,在四层设转换层,竖向采用“Y”型柱进行竖向承载力转换,同时,“Y”型与人民币“¥”的形状相似,喻指金融大厦。

工程质量目标为确保扬子杯,争创国优工程。

二、课题简介

本工程主楼在四层转换层周圈共设置38根“Y”型转换柱,转换层上部立柱间距1500mm,柱规格为400×500;下部柱间距3000mm,规格为800×900;采用C40混凝土,交叉部位截面800~2530×500,高4.95m。

图3Y型柱结构立面设计图

结构设计中在四层顶周圈设置800×2600预应力大梁,进行层间荷载传递并约束Y型柱顶端。

由于楼层高,竖向荷载大,且采用Y型柱形式转换,结构安全隐患大,除在设计阶段专门进行了抗震模拟外,设计单位对于Y型柱部位的施工质量也提出了很高要求,因此,Y型柱部位的施工质量控制是本工程的控制重点,也是施工难点。

三、小组简介

XXXXX商业银行大厦项目部QC小组成立于2011年3月1日,该QC小组由现场经理、技术人员和工人组成的“三结合”型QC小组。

全组成员均接受TQC基础教育培训,人员搭配合理。

小组主要成员多次参加公司的相关QC攻关活动,2011年本QC小组被评为“全国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小组二等奖”,经验丰富。

1、小组简介

小组简介表表一

小组类别

攻关型

组成时间

2011.3.1

小组名称

XXXXX商业银行大厦项目部QC小组

注册编号

QC小组活动时间

2011.3—2011.8

获奖情况

2011年,获全国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小组二等奖

制表:

张晓琴审核:

张红时间:

2011年3月2日

2、QC小组成员简历

小组成员简历及分工表表二

序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学历

职务

组内职务

组内分工

1

何木林

40

大专

项目经理

组长

组长全面实施

2

张红

35

硕士

技术科长

副组长

现场协助配合、方案实施

3

庄成卓

25

本科

技术科员

成员

方案设计

4

张晓琴

32

本科

资料员

成员

过程记录,资料整理

5

陈祖良

37

大专

施工员

成员

方案编制及数据分析

6

王青

25

大专

质检员

成员

质量跟踪、测量及数据收集

6

谢春风

34

本科

质检员

成员

施工过程操作方法跟踪控制

7

倪培本

36

大专

技术员

成员

砼配合比、施工机具及材质控制

8

张新华

34

高中

模板工长

成员

模板安装

9

梁建林

50

高中

钢筋施工员

成员

钢筋加工及钢筋连接质量控制

制表:

张晓琴审核:

何木林时间:

2011年3月2日

3、活动形式

(1)、组织QC小组全体成员召开课题讨论方案,研究措施。

(2)、在施工过程中及时收集各种数据,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寻找原因,召开对策制定会议。

(3)、对成果进行总结,讨论今后设想和打算。

4、活动制度

每周五下午开展QC小组活动,每次活动不少于1.5小时。

要求QC全体成员必须全部参加,参加活动的人次数不低于总数的95%。

小组活动计划表表三

2011年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选择课题

P

现状调查

设定目标

分析原因

确定要因

制定对策

实施对策

D

实施效果检查

C

巩固

A

总结成果

制表:

张晓琴审核:

何木林时间:

2011年3月5日

四、课题选择

◆结构要求:

由于采用Y型柱结构,上部柱荷载均通过Y型结构传递给下层柱,且Y型构造从受力来说是不利的,容易因Y型部位的破裂导致整个结构的失稳。

◆建筑外观要求:

Y型柱结构是工程建筑设计的亮点之一,也是建筑师一直要求不得改动的部位,要求满足设计外立面造型整体美观效果。

◆质量控制难度:

沿楼层周圈共38根Y型柱,斜柱部位钢筋多,交叉部位钢筋密集,混凝土浇筑振捣困难,施工质量控制难度大。

◆本工程为创国优工程,结构工程要求一次成优,柱结构内实外光,尺寸准确,而Y型结构形式给准确定位、支模带来了很大难度,影响着结构的成型质量。

◆工程合同签订后,项目部即组织人员对本市有Y型结构(或斜柱)的建筑进行了现场调查,共检查了360个点,发现Y型结构柱(斜柱)的合格率仅为75.6%,难以满足工程项目创优目标的实现。

Y型结构柱(斜柱)现场检查表表四

项目

问题

项目A

项目B

项目C

项目D

不合格点

28

26

21

15

制表:

张晓琴审核:

张红时间:

2011年3月15日

基于以上理由,我们选择了“转换层Y型柱施工质量控制”作为本次活动的课题。

五、现状调查

5.1与同类工程比较

由于Y型主结构在建筑工程中应用较少,实例不多,考虑Y型结构柱分解开来,施工难度主要及质量控制要点集中在斜柱及斜柱交叉根部,因此,在现状调查阶段,我们确定以斜柱作为调查对象,质量检验标准以斜柱相近的柱、梁的检验标准来确定。

 

Y型柱(斜柱)质量验收标准表五

项次

项目

允许偏差(mm)

检查方法

1

垂直度(倾斜度)

±8

全站仪、尺量

2

截面尺寸

±3

尺量

3

表面平整

3

靠尺、楔形塞尺

制表:

张晓琴审核:

张红时间:

2011年3月10日

外观尺寸验收标准参照现浇结构施工分项工程要求,外观质量不应有严重缺陷。

根据以往施工经验,对于梁柱框架结构,为了确保模板及其支撑体系的安全和稳定,一般采用先浇筑至梁底,然后梁板一次浇筑施工,但本工程Y型柱上部转换梁主要起联系作用,要求与柱在水平方向有足够联系力,因此,为保证结构整体安全,梁柱要一次性浇筑,非常不利于模板安装及施工质量控制。

在道路桥梁工程中,桥墩部位采用Y型结构较多,由于柱截面大且通常为异形截面,一般采用定型钢模板施工,此种方法可以确保模板质量,但施工成本较高,一次性投入较大,对于本工程不太适用。

5.2施工中常见问题调查

QC小组共走访了近年来我市相关的斜柱工程4项,共检查了360个点,合格率为75.6%,统计了斜柱施工中较易出现的几类质量问题:

1、垂直度(倾斜度)偏差大;

2、表面空鼓麻面;

3、表面平整度偏差大;

4、截面尺寸偏差大;

5、混凝土接茬错台;

6、其它。

5.3主要问题确定

根据调查结果,运用统计方法,确定高大混凝土柱施工过程中的主要质量缺陷:

Y型结构柱(斜柱)现场检查表表六

缺陷描述

项目

垂直度偏差大

表面裂缝空鼓

表面平整度偏差大

截面尺寸偏差大

混凝土接茬错台

其它

项目A

14

9

2

1

1

1

项目B

12

5

2

3

2

2

项目C

10

5

1

1

1

0

项目D

7

3

3

2

0

0

合计

43

22

8

8

4

3

制表:

张晓琴审核:

陈祖良时间:

2011年3月14日

质量缺陷统计表表七

序号

质量缺陷描述

问题点数

频率

累计频率

检查人

1

垂直度偏差大

43

48.9%

48.9%

何木林

张红

陈祖良

2

表面裂缝空鼓

22

25.0%

73.9%

3

表面平整度偏差大

8

9.1%

83.0%

4

截面尺寸偏差大

8

9.1%

92.1%

5

混凝土接茬错台

4

4.5%

96.6%

6

其它

3

3.4%

100%

合计

88

100%

制表:

张晓琴审核:

张红时间:

2011年3月15日

根据质量缺陷统计表,我们绘制了质量缺陷排列图。

由缺陷排列图可知,影响Y型柱(斜柱)成型质量的主要问题是垂直度偏差大、表面空鼓裂缝。

六、确定目标

通过以上图表分析,我们得到了影响Y型柱成型质量的主要症结:

垂直度偏差大、表面空鼓裂缝,只要全力解决这两个缺陷,那么Y型柱的成型质量合格率就能达到(360-88+65)/360×100%=93.6%。

即使这两个缺陷的合格率达到90%,那么Y型柱的成型质量合格率也能达到(360-88+65×90%)/360×100%=91.8%。

因此,我们设定了QC小组本次课题攻关的目标:

目标值:

Y型柱(斜柱)的成型质量合格率达到90%。

合格标准:

Y型混凝土柱表面垂直度≤8mm;

无严重影响质量的麻面空鼓现象。

制图人:

张晓琴制图时间:

2011年3月20日

七、原因分析

针对垂直度偏差大、表面空鼓裂缝这两个影响Y型柱(斜柱)成型质量的主要问题我们QC小组于2011年3月20日,在项目部会议室召开了原因分析会,同时邀请公司质检科、技术科负责人参加,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大家集思广益,将影响施工质量的主要缺陷进行原因分析,并进行归纳整理,绘制了以下关联图:

 

图6质量缺陷关联图

制图人:

张晓琴审核:

何木林制图时间:

2011.3.20

通过关联图分析,共得出末端因素11个:

1、人员流动性大;

2、技术交底不全面;

3、振捣工具选用不当;

4、钢筋密集无法振捣;

5、砼配合比不符要求;

6、施工后未及时养护;

7、模板陈旧质量差;

8、模板方案设计不合理;

9、钢筋布置不合理;

10、测量仪器未校正;

11、测量校核次数偏少。

八、确定主要原因

8.1根据各末端因素,绘制要因确认计划表,具体如下:

要因确认计划表表八

序号

末端因素

确认内容

确认方法

标准

负责人

时间

1

人员流动性大

检查进场人员统计记录及流动情况

调查分析

主要施工人员不应更换

何木林

2011.3.30

2

技术交底不到位

检查有无技术交底记录

查看记录

现场考核

有且100%实施

张红

2011.3.30

3

振捣工具选用不当

检查施工日记及当班工人,振捣工具配备

调查分析

振捣工具保证振捣到位

陈祖良

2011.3.27

4

钢筋密集无法振捣

检查图纸,钢筋配置情况

调查分析

钢筋布置应保证混凝土正常布料

张红

2011.3.30

5

砼配合比不符要求

检查混凝土配比单及施工日记,配合比是否合适

查看记录

混凝土流动性大,便于浇筑

王青

2011.3.30

6

施工后未及时养护

检查施工日记,有无及时养护

查看记录

施工后12h内进行养护

陈祖良

2011.3.27

7

模板陈旧质量差

模板质量

现场测量

模板平整度<2mm,无损坏

陈祖良

2011.3.27

8

钢筋布置不合理

检查图纸及钢筋安装现场

现场验证

调查分析

工艺合理,且严格按照标准实施

庄成卓

2011.4.2

9

模板设计不合理

检查模板方案及受力分析

现场验证

模板方案合理,便于施工

张红

2011.4.8

10

测量仪器未校正

检查施工过程测量控制情况

现场验证

调查分析

测量工具精度满足要求

王青

2011.3.30

11

未全过程测量

检查测量记录

调查分析

测量工具精度满足要求

倪培元

2011.3.30

制表人:

张晓琴审核:

张红制表时间:

2011年3月25日

8.2对末端因素进行逐项要因确认

8.2.1要因确认一

末端因素:

人员流动性大

标准:

主要施工人员不应更换

实测:

2011年3月30日,由组长何木林检查了进场人员的个人资料,根据项目部与班组签订的劳务合同,明确要求专业工种人员不得随意更换;在现场检查中发现,施工班组为乡邻施工人员组成,人员基本固定,未发现人员随意调配及流动情况。

人员流动情况统计表表九

施工班组

班组人数

人员月流动情况

培训率

人员流进

人员流出

流动统计

钢筋班

45

3

2

5

100%

木工班

50

2

4

6

100%

合计

95

5

6

11

100%

制表人:

张晓琴审核人:

张新华、梁建林制图时间:

2011年3月30日

结论:

非要因。

8.2.2要因确认二

末端因素:

技术交底不到位

标准:

技术交底详细,具体到施工人员

实测:

2011年3月30日,技术科张红检查了对施工班组的技术交底情况,并进行了考核。

发现交底齐全,执行情况良好,施工班组比较熟悉施工工艺,了解规范要求,考核合格率达到91.6%,对Y型柱施工质量不会产生大的影响。

考核情况统计表表十

施工班组

班组人数

考核情况

合格率

不合格

合格

良好

钢筋班

45

5

40

32

88.9%

木工班

50

3

47

39

94%

合计

95

8

87

71

91.6%

制表人:

张晓琴审核人:

张红制图时间:

2011年3月30日

结论:

非要因。

8.2.3要因确认三

末端因素:

振捣工具选用不当

标准:

振捣工具应保证混凝土振捣到位

实测:

针对振捣棒,2011年3月27日陈祖良对现场所用振捣棒进行了检查,振捣棒完好,型号主要为电动插入式振捣器,平板振捣器。

插入式振捣棒统计表表十一

振捣棒直径(mm)

作用半径

(mm)

振捣厚度

(mm)

使用范围

30

150

300

适用于薄窄结构

40

150

300

适用薄型墙体、圆柱

50

350

300

一般砼结构

制表人:

张晓琴审核人:

陈祖良制图时间:

2011年3月27日

通过统计,小组成员认为可满足一般混凝土施工需求。

结论:

非要因。

 

8.2.4要因确认四

末端因素:

钢筋密集,无法振捣

标准:

钢筋布置应保证混凝土正常布料

实测:

2011年3月30日,张红组织

技术科、预算科对Y型柱结构钢筋进

行翻样,按照设计院详图放样,

在Y型交叉部位,上方斜柱及立柱钢筋均

集中在一起,在Y型的变截面的底部,钢筋

密集,振捣棒无法插入振捣。

结论:

要因。

图7Y型柱设计配筋详图

8.2.5要因确认五

末端因素:

砼配合比不符要求

标准:

混凝土流动性大,便于浇筑

实测:

本工程Y型柱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0,由于结构安全性考虑,需要预应力梁、Y型柱一起浇筑,且Y型柱部位钢筋密集,采用普通混凝土,由于振捣不便,粒径较大石子无法通过,增加混凝土的流动性并不能保证下部混凝土的强度。

结论:

非要因。

8.2.6要因确认六

末端因素:

施工后未及时养护

标准:

施工后12h内进行养护

实测:

2011年3月27日,陈祖良对本工程前期的混凝土养护日记进行检查,混凝土养护都在浇筑12h内进行,本工程混凝土养护均安排专人进行养护,并安排质检员王青负责跟踪检查。

结论:

非要因。

8.2.7要因确认七

末端因素:

模板陈旧质量差

标准:

模板面板平整度<2mm,无损坏

实测:

2011年3月27日,陈祖良对本工程进场的模板进行了抽检,明确旧模板不得使用在Y型柱部位,对新进场的模板检查,面板平整度均在2mm以内,同时安排质检员王青负责模板拆除的旁站监督,不得损坏模板。

图8进场模板

因此,判定为非要因。

8.2.8要因确认八

末端因素:

钢筋布置不合理

标准:

结构可靠,便于施工

实测:

2011年4月2日,庄成卓、谢春风负责Y型柱的钢筋、模板的样板制作,在制作过程中发现:

如果按照设计图纸的要求进行钢筋的弯折,加工困难,斜柱部位混凝土的保护层厚度无法控制,模板无法安装。

图9Y型柱设计配筋局部详图

结论:

要因

8.2.9要因确认九

末端因素:

模板设计不合理

标准:

模板方案合理,模板变形在允许范围内

实测:

2011年4月12日,张红、庄成卓对本工程的模板施工方案进行复核,模板方案采用普通模板支撑系统,钢管为Φ48×3.0,面板为15mm厚木模板,龙骨为50×80mm方木,Φ14对拉螺栓;计算中采用柱模板计算程序,未考虑倾斜部位的支撑;

样板施工中,面板及龙骨无法承受高大Y型混凝土柱浇筑过程中产生的巨大侧下压力,部分面板及龙骨出现了过大变形,导致柱表面观感差,垂直度偏差大,严重影响施工质量。

柱箍采用双钢管,螺栓虽进行了加密设置,但柱箍在Y型部位有一定的变形,无法再次周转使用,混凝土有胀模现象。

面板及龙骨问题情况统计表表十二

序号

出现问题

问题数量

1

面板变形过大,不能恢复原状,局部面板出现劈裂。

3

2

方木龙骨挠度过大,不能恢复原状,局部出现断裂痕迹。

2

制表人:

张晓琴审核人:

陈祖良制图时间:

2011年4月7日

柱箍及对拉螺栓问题情况统计表表十三

序号

出现问题

问题数量

1

柱箍截面变形,影响受力

4

2

柱箍出现较大弯曲,无法再次周转

1

制表人:

张晓琴审核人:

陈祖良制图时间:

2011年4月7日

结论:

要因

8.2.10要因确认十

末端因素:

测量仪器未校正

标准:

测量工具精度满足要求

实测:

2011年3月30日,陈祖良检查了现场所用测量工具,发现所有测量工具均已标定,测量精度满足规范要求,不影响高柱施工质量。

结论:

非要因

8.2.11要因确认十一

末端因素:

测量校核次数偏少

标准:

全过程测量控制

实测:

2011年3月30日,陈祖良、谢春风检查了样板施工阶段的测量数据,在钢筋布置、模板安装过程均进行了测量,测量中采用全站仪结合直尺进行,但在高程测量时,采用吊线坠、尺量,不够精确,但小组成员认为通过布置测距仪可以解决该项问题。

结论:

非要因。

8.3要因确认结果汇总表

根据以上的逐项分析确认,绘制要因确认结果汇总表。

要因确认结果统计表表十四

序号

末端

因素

确认

内容

确认方法

确认

地点

负责人

结论

1

人员流动性大

检查进场人员统计记录及流动情况

调查分析

项目部

何木林

非要因

2

技术交底不到位

检查有无技术交底记录

查看记录

现场考核

项目部

张红

非要因

3

振捣工具选用不当

检查施工日记及当班工人,振捣工具配备

查看记录

调查分析

施工现场

陈祖良

非要因

4

钢筋密集无法振捣

检查图纸,钢筋配置情况

调查分析

项目部

张红

要因

5

砼配合比不符要求

检查混凝土配比单及施工日记,配合比是否合适

查看记录

项目部

王青

非要因

6

施工后未及时养护

检查施工日记,有无及时养护

查看记录

施工现场

陈祖良

非要因

7

模板陈旧质量差

模板质量

现场测量

施工现场

陈祖良

非要因

8

钢筋布置不合理

检查图纸及钢筋安装现场

现场验证

调查分析

项目部

庄成卓

要因

9

模板设计不合理

检查模板方案及受力分析

调查分析

施工现场

张红

要因

10

测量仪器未校正

检查施工过程测量控制情况

现场验证

调查分析

施工现场

王青

非要因

11

未全过程测量

检查测量记录

调查分析

项目部

倪培元

非要因

制表人:

张晓琴审核人:

何木林制图时间:

2011年4月12日

九、制定对策

9.1、制定方案对比分析表

小组成员确认要因后,制定方案,并进行对比优选。

绘制方案对比分析表。

对策评价选择表表十五

序号

要因

提出对策

对策分析

比较对策

确定对策

1

钢筋密集无法振捣

优化钢筋数量,采用并筋,增大钢筋直径等措施减少柱内钢筋

振捣棒无法振捣部位主要为梁柱交叉部位,减少柱内钢筋无法解决问题

对策二对比对策一施工方便,质量有保证,设计院也倾向于对策二

采用自密实混凝土或细石混凝土

不用振捣,材料费用增加,振捣人员减少,密实性好

2

钢筋布置不合理

按照设计院钢筋布置,购置新设备进行钢筋加工

现有钢筋弯折机已满足施工要求,新添设备费用高,一次性投入大

对策二对比对策一,施工方便,费用减少,且不影响后面模板施工,质量有保证

斜柱交叉处核心部位钢筋重新布置,取消弯折,满足锚固长度

钢筋无需弯折,施工方便,钢筋进入核心部位的长度减少,节省钢筋,经过与设计院沟通,设计院予以认可

3

模板设计不合理

在现有模板支撑体系基础上,进行加固,增大木楞截面,并加密,采用双槽钢柱箍

因材施工,通过计算进行加固处理,费用增加不多的情况下,达到设计要求

对策一对比对策二,不用购置新模板系统,节省费用,但常规模板支撑系统用量提高

采用定型全钢模板

需新购置钢框模板,周转次数高,耐久性好,但本工程Y型柱仅在转换层有,需购置数套方可满足工期要求。

制表人:

庄成卓审核人:

何木林制图时间:

2011年4月14日

9.2、制定对策表

进行方案的优选后,制定对策表。

 

对策表表十六

序号

要因

对策

目标

措施

地点

完成人

完成日期

1

钢筋密集无法振捣

采用自流平细石砼浇筑

混凝土密实,无麻面空鼓

1、钢筋绑扎过程中,在Y型柱交叉部位以下沿柱高布置混凝土导管。

2、自流平混凝土采用商品混凝土,最大粒径不大于20mm;

3、浇筑过程沿柱周均匀布料,浇筑速度控制在2m/h;

4、浇筑至顶后,待内部空气排除后,及时补浆。

现场

何木林

王青

陈祖良

2011.

4.15

2

钢筋布置不合理

斜柱交叉处核心部位钢筋重新布置,取消弯折,满足锚固长度

钢筋布置合理,便于模板安装

1、由庄成卓负责完成钢筋详图布置,取消弯折钢筋,斜柱轴向钢筋进入核心处长度满足锚固长度要求;

2、经设计院确认后,进行钢筋施工。

现场

张红

庄成卓

谢春风

2011.

4.18

3

模板设计不合理

在现有模板支撑体系基础上,进行加固,增大木楞截面,并加密,采用双槽钢柱箍等

模板方案合理,模板变形在允许范围内

1、重新复核模板计算书,按梁柱两种形式考虑支撑系统;

2、增大木楞截面,柱箍采用双槽钢进行加强

项目部

张红

庄成卓

陈祖良

2011.

4.22

制表人:

庄成卓审核人:

张红制图时间:

2011年4月15日

十、对策实施

实施一:

采用自密实混凝土浇筑Y型柱部位

1、Q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