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个综合性问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54006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3.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个综合性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农村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个综合性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农村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个综合性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农村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个综合性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农村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个综合性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个综合性问题.docx

《农村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个综合性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个综合性问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个综合性问题.docx

农村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个综合性问题

    

一、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基本特征和作用。

二、

(二)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

(三)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促进了城乡经济的交融

1)城乡工业交融。

农村乡镇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工业的支持。

经济发达的浙北和浙江沿海

地区及靠近城市的乡村,正是得益于与城镇相距较近或处于城乡结合部等优势,接受城市经

济、技术、信息等方面的辐射,因此乡镇工业的发展应尤为迅速。

如农业人口占全省62%的

杭、宁、温嘉、湖、绍地工1993年乡村工业产值达1865.74亿元,占全省乡村工业产值的76%

2)城乡市场交融。

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大发展,为适应商品经济流通扩大的需要,各种专业

市场在城镇大批建立,(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增强了农村产品有效供给能力

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不断推进,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和组织化程度也逐步提高,增强了抑御自立八大农业商品基地,即万亩优质米、50万羽禽蛋、1000亩青梅、2000亩蔬菜、2000亩蚕桑

等基地,农业和非农业得到了协调发展。

(五)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增强了我省城镇密集带的集聚程度和辐射作用

我省城镇大体呈两带一轴布局。

一是杭州湾“V”字型城镇发展密集带。

这是我省经济集聚

程度和经济发展水一双高区域。

一方面依托大中城市优势、小城镇发展迅速。

另一方面与全

省经济布局重点相适应,尤其是港口开发和基础产业的建设,带动这一带小城镇功能转化和

规模的扩大,使一部分小城镇逐渐发展成为中小城市,加速区域性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

是东南沿海城市密集带。

这一带农村市场化程度较高,商品经济比较发达。

小城镇发展基于

农村集市贸易和专业化市场建设。

市、镇联动发展,加速了城镇化过程。

二、加速农村工业化和小城镇建设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加速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与农业发展相协调化、城镇化将进入一个第二产业不断优化、第三产加快发展的阶段。

如不采取有效措施进行

调节,工农之间不协调发展将加剧。

为此一方面要加快引导农村小城镇走相对集中发展道路

,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实施保护、扶持农业的政策,增加对

农业投入,增加农业发展后劲。

(二)农村小城镇建设应与整个城市(城镇)体系发展相适应

随国民经济发展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就地转移向跨地域发展。

据调查,我省1993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省内城市和外省的占47%,而1990年只占32.4%,增幅较大

因此,在加速农村城镇建设的同时,需要考虑我省城镇体系的合理发展。

目前,我省城镇

(四)农村小城镇发展应与实现〓〓〓〓奔小康目标相结合

三、一是以小城镇为发展基点,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和农业优化发展;二是继续消化农村转移的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增加收入;三是增强小

城镇发展的纽带作用,与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相衔接,提高增长质量;四是加快市场和第三产

业发展,拓宽增长收入渠道,较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

(五)注意培育和引导小城镇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经过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后,许多在大城市存在的问题目前在一些农村小城镇也存在并有加剧

的趋势,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成为阻碍农村城镇化继续推进的“瓶颈”。

四、小城镇建设设施和社会化服务设施建设。

1.小城镇城镇人口。

2.农村产业结构。

3.小城镇发展布局。

城镇为中心的开发策略,并与城镇综合开发相结合落实扶贫攻坚任务。

城市文明以更快速度

向农村渗透,新型的城乡联系更为密切和广泛。

四、推进小城镇发展进程的对策

为继续加快我省农村工业化和小城镇建设发展步伐,采取的主要对策有:

(一)促进农村工业进一步发展

1.促进农村工业进一步发展是加快小城镇发展的基础。

用本地的优势,积极引进外资,拓宽利用外资渠道。

(二)大力发展专业市场和第三产业(三)深化农村体制改革,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流动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流动,提高农村人口城镇化水平,是发展小城镇中的一个重要环

节。

要根据小城镇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市政建设施的承受能力,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期、分批

地做好农民自理口粮进镇落户的工作。

户籍制度的改革可先行试点,改按商品粮划分憎爱分

明口为按住地和职业划分户口,建立常住人口、暂住人口和寄住人口分类,以先实行小城镇

和大中城市二级制,省内省外的区别制等,并逐步向统一户籍过渡。

同时对用工制度、城镇

社会福利制度等都要进行改革。

大力发展社会保险制度等,逐渐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新体制

总之,各地的小城镇都首先应该向本地农民完全开放,在他们交纳一定的社会保险、市政

管理等费用后就应该允许在城镇居住、就业等。

(四)稳定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农业规模经营

在小城镇的建设中,要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特别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在宗农产品生产必须纳入

城镇发展重要目标。

由于非农产业劳动力的增加和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必然对原先一家

一户的土地承包带来冲击。

为此要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和农业投资体制改革,通过土地

使用权流转机制的建立和完善,逐步形成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即土地向种粮大户等集中,

为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区域化、社会化、现代化发展创造条件。

为农村工业化提供物质基础

(五)建立合理有效的农村小城镇建设投入机制

为了促进宵村城镇化健康发展,需要多层次、多方面、多渠道增加对农村小城镇资金筹集和

投入。

一是国家可通过有限资金帮助引导农村小城镇公益性项目建设,改善小城镇的基础设

施环境。

二是继续搞好工业小区建设,利用相对有利的优惠政策,吸引工业和市场建设,以

利合理布局,集中开发和集聚发展,对工业小区、住宅、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进行综合开发

,配套建设,实行房地产开发综合经营,逐步培育和建立房地产市场。

三是积极探索小城镇

投入管理体制的改革,通过建立小城镇发展基金方式,实行有尝使用,滚动开发,稳定资金

来源。

四是强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增加投入主体的积极性,同时为人口流动和安置,农

业规模经营等创造条件。

(七)科学编制小城镇建设发展总体规划

当产要着重解决小城镇建设规划滞后和某些小城镇在建设中仍存在盲目无序和规划上缺乏科

学性的问题。

各地区应根据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来确定小城镇发展的规划

年限,明确指导思想、城镇功能、发展目标、生产布局、设施建设、科学教育、文化事业、

环境保持等问题。

其中把节约耕地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

对小城镇总体发展规划,须反复研

究和多方论证,并经当地人大通过后,精心设计,组织实施。

(课题组人员:

魏芳勋〓叶晓云〓朱瑞清〓纪希平〓沈国良)

珠三角经济区农村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建设

马恩成〓〓蒋〓励〓〓彭〓力〓〓周〓森

一、农村城镇化的内涵与发展进程

农村城镇化,是农村生产力和经济、社会、文化高度发展的结果,是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农村城镇化的实质是,农村生产、劳动、生活方式以及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与城镇

的差别不断缩小,直至最终消灭。

它的具体内容应当是:

1.产业结构要从单一农业结构转变

为以二、三产业为主的协调发展结构,宵业比重日益下降,二、三产业占了主导地位;2.农

村人口、农业劳动力大部分向城镇、向非农产业转移,城镇人口和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

占农村总人口、总劳动力的大部分比重;3.农村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的生产经营和劳动,

要采用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基本达到城镇的水平;4.农村基础设施和

社会环境有很大改善,农民经济收入和物质文化生活有很大提高,与城镇差距日益缩小;5.

农村居民文化素质有很大提高,文化教育程度达到城镇水平;6.从城乡分割、工农对立走向

城乡融合、工农业互相促进的城乡协调发展道路。

上述六个方面内容,是农村城镇化内涵的

统一有机联系整个,强调那一个方面都是不够全面的。

二、农村城镇化的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经济区农村城镇化历程给人们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大力发展农业是农村城镇化的基础。

并一进是支撑整个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农业的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和劳动生产率的大

提高,自始至终为农村发展二、三产业提供了劳动力、资金、市场,推动了农村的工业化和

城镇化建设进程。

(二)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和第三产业是农村城镇化的必由之路。

城镇是农村工业产业的聚集地

(三)坚决贯彻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方针,是加快膛村城镇化的根本途径。

珠(四)城镇建设基础设施要先行,为发展经济服务。

城镇建设的发展和提高,要靠经济增长支

撑,因此,必须确立为发展经济服务的指导思想,把主要人力、物力、财力首先集中搞好能

源、道路、交通、通讯、市场等基础设施,并要求有一定的先进标准,为外引内联,发展经

济,创造好的投资环境。

将农民吸引进城从事二、三产业,将外地企业家招来办厂,使外地

商人前来经商做买卖,这样城镇发展才会有生机活力,速度才能加快。

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要搞好农村建设,使城乡能联成一体,使城镇的功能共同发展。

实现良性循环。

在经

济不断发展和增长,财政收入不断增加的基础上,再逐步地提高城镇建设的现代化水平。

珠三角经济区的农村城镇化在给人们提供许多正面启示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五)精神文明建设落后物质文明建设。

不少地方经济增长很快,但镇容、村貌仍然很落后,

建议:

1、要把股份制引入社区集体经济,实行股份合作的制度,通过将集体资产(包括土地、企业

)作阶、拆股,把一部分或或全部股权,按照综合因素分配给社员个人,集体收益按股权进

行分配,社员股权实行生不补、死不减、允许继续、转让、户籍迁出仍保留和承认其参与集

体分配权利。

这有利于促进农民离土不离乡,发展农村的城镇。

2、要进一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打破城乡界限。

广东在1992年放宽了6种人到城镇落户的

政策,使全省在1993年有90万人办理了城镇居工户口,促进了农村城镇化建设。

但远不能适

应城镇发展要求。

建议对下列几川人员允许在城镇落户和按城镇居民户籍管理:

(1)在城区

有固定职业和住所,生活不靠农业的人口,允许在城镇落户;

(2)在城区从事二、三产业劳

动或经营已连续有五的以上的外地劳工及家属,并有固定的住所的,允许在当地城镇落户;

(3)在农村从事二、三产业的当地农民和外地功工及家属,已有固定住所及可靠生活来源的

,允许按城镇居民户籍进行管理,不划入农村户口范围。

 

小城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一)

(时间:

2005年11月11日)

  [摘要]小城镇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和重要支撑。

但其机构设置、职能配置、政府职能、人员编制、财政体制等行政管理体制的现状已不适应小城镇行政环境的变化,凸现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改革小城镇行政管理体制的政策取向包括:

(1)转变政府职能,提高管理水平;

(2)适当扩大小城镇政府管理权限,强化中心镇政府的协调管理能力;(3)建立功能清晰、衔接协调的规划体系;(4)完善小城镇管理系统;(5)改革小城镇财政管理体制;(6)精简机构和人员,降低行政成本。

  (中经评论·北京)一、现行小城镇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在几十年的城镇建设中,我国形成了与计划体制相适应的较为完善的小城镇管理体制,在这个背景下制定的有关城镇发展政策有其合理性。

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小城镇特有的经济社会特点改变了原有的行政环境,过去制定的一些政策失去了效力,有的甚至成为束缚小城镇发展的障碍,对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

  

  1.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于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小城镇行政管理体制构筑是否科学,决定于小城镇政府管辖幅度和管理层次是否匹配。

全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小城镇所管辖的土地面积、人口数量和行政村等方面存在着不平衡性和差异性。

如人口数量方面,有的小城镇人口达6万多,有的则只有几千人,行政区域单元大小差距非常悬殊。

而现行的小城镇行政管理体制的构筑却相差无几,都是按行政级别来界定城镇职能和管理权限。

这种行政管理体制一方面导致部分小城镇行政建制与其规模不相适应。

有的小城镇人口已达10来万人,财政收入超亿元,但由于还是镇的建制,给镇区的规划和建设、环境保护、经济管理、社会服务、行政管理、法制建设等各个方面带来极大制约。

另一方面也使得一些较小的城镇在行政管理体制上普遍缺乏组织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以致造成应该管的事情没有人管,不该管的事情却设了很多主管机构。

  

  2.管理体制不顺

  

  小城镇存在着“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现象,一些问题条上“管得着,看不见”,而块上“看得见,管不了”。

由于条块分割,镇政府与县政府权力交叉,县政府部门设在镇的大量派出机构切割了镇政府的权利,妨碍了小城镇的统一管理。

在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而法制又不健全的情况下,有利的事争着干,无利可图的事都不愿干,其结果只能是条块之间推诿扯皮。

  

  3.行政效率低下

  

  小城镇作为政府的基层组织,理应在本辖区内的综合管理、服务群众方面发挥政府职能,但由于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基础设施等方面不足,使其只能行使部分职能,造成执法政出多门、相互配合不够和整体成效不高的现状。

此外,工作人员在年龄、文化知识、专业结构上的不合理,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小城镇政府管理和服务功能的发挥。

另一方面,城镇政企不分、政事不分,也导致了行政效率不高。

  

  4.行政区划与城镇发展不相适应

  

  由于城镇综合规划对行政区划调整的指导作用不够,而建制镇又主要以行政职能来划分地域,造成城镇空间布局不合理。

虽然不少地区城镇密集,呈带状发展,镇与镇间仅有几公里距离,有的甚至已连成一片,但是由于分属不同城镇,规划建设各自为政,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就成为必然。

行政区划的不合理,既使中心城镇地位和作用不够突出,无法达到城镇镇区要求的最低人口规模,造成基础设施建设的浪费;又给政府宏观调控带来了困难,抑制了生产要素的集聚和区域经济的协调有序发展。

  

  5.建制镇设置标准偏低

  

  目前国家规定的建制镇设置标准为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在2000人以上或占全乡总人口10%以上。

因标准偏低,使得全国建制镇数量增长过快。

由于新设建制镇并非由上一级中心城镇的功能扩散发展起来,所属农村人口转移和产业的集聚仍然比较有限,相当一部分建制镇的设置只是行政建制意义上的升级。

由于城镇规模偏小,降低了其在金融、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服务水平,制约了生产要素市场的发育与完善,使小城镇在人才、资金的引进,产品技术的更新,产业升级等方面都受到很大的限制,影响了小城镇集聚辐射功能的提高,进而削弱了其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应有的拉动力、整合力。

  

  6.财政管理体制不健全

  

  

(1)财权与事权划分不对称。

城镇政府特别是镇级政府作为小城镇建设的直接责任者,却缺乏应有的权力和手段。

据调查,镇政府部门中,有权挣钱的部门(工商、财税、交通、城建等)都划归了县以上条条,而无权花钱的部门(如计生、教育、卫生、农技)却留在了镇政府。

镇政府作为鸯基层的一级政府,职能支离破碎,难以承担推进农村城镇化的重任。

  

  

(2)小城镇尚不拥有自己独立的支柱收入来源,税收收入难以满足其财政职能的需要,造成名目繁多的税费的泛滥。

城镇政府尤其是镇级政府财力非常匮乏,财政仅是“吃饭财政”,不少地方甚至连工资都不能按时发放,更谈不上城镇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派出机构莉承担起为其上级部门和政府创收的任务。

而这些行政事业收费和罚款等大都游离于县市级财政和镇级财政的监管之外,进一步加剧了财政管理体制的不规范。

  

  (3)小城镇政府公共管理功能严重滞后。

小城镇政府管理机构、职能、权限等依然承袭农村管理的旧模式,对城镇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环境保护、社区管理、工商、金融、信息、服务等产业的培育与管理都十分陌生,管理队伍素质、人才、技术、经验等严重缺乏,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城镇化发展的客观需要。

  

  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上述问题,已经引发和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

因此,探询问题背后的根源,尽快改革小城镇行政管理体制已成为当务之急。

 现代化的过程就是非农产业逐步增加、农村人口逐步减少的过程也即城镇化过程。

城镇化滞后,农村富余劳动力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最大的结构性问题。

根据国际经验,发达国家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以后才出现买方市场,而我国人均才900美元就出现了工农业产品低水平过剩。

其重要原因就是农村人口过多,农民收入上不去,巨大的农村市场没有活跃起来。

  城镇化条件已经成熟

  我国城镇化现状、经济发展、工业化水平及发展趋势已表明:

我国已经进入城镇化发展的阶段。

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工业化进程加快,服务业增长迅速,城镇经济实力增强,使推进城镇化的物质条件基本具备。

  韩长赋(农业部常务副部长):

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推进城镇化,减少农民数量,增加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

虽然我国国情决定城镇化将经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但是这个大方向不会改变。

  推进城镇化是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城镇化滞后、农村富余劳动力多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结构性问题。

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的近70%,而金融资产不到30%,社会购买力不到40%。

过去我们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这在当时供给不足、工业化水平低的情况下,有一定的历史原因;而新阶段解决农村问题,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加快推进城镇化。

  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推进城镇化条件已渐成熟。

现在,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多数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农产品商品率不断提高,为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提供了商品保障。

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成,市场在资源配置和要素流动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为打开城乡壁垒提供了体制性保障。

特别是“入世”以后,国内外及农村与城市市场进一步相互交融,大大突破了商品流通的城乡界限。

一、二、三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经达到85%以上,为农民向非农领域和城镇转移提供了条件。

  我们的社会已经发展到了加快推进城镇化的阶段。

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良性互动。

要加强农业必须发展非农产业,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要繁荣农村必须推进城镇化。

这是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基本规律,也是我国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

  城镇化推进必须多元化

  十六大报告提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而我国目前人口基数大、农民多的国情、城市化滞后工业化的矛盾,要求我们采取小城镇与中小城市协调发展,走郊区城市化,城市郊区化的发展道路。

  郑新立(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根据我国现有城镇体系的特点,我们应该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积极发展中小城市,走多样化的城镇化道路,总体可采取六大战略。

一、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这是最核心的战略,尤其是县城和建制镇,是今后城镇化的重点。

二、城乡一体化战略,这要求我们从着眼城市竞争力角度,首先要放开户籍制度,把能人吸引到城市里来,以带动就业。

三、郊区城市化和城市郊区化战略,通过改善交通条件,实行郊区个人轿车与轨道交通相配合,降下市区房价。

四、城市群体战略,发挥城市群对生产要素及文明的聚集作用。

五、发挥城市作为经济增长极战略,依托特色产业,形成生产要素聚集,增强带动能力。

六、以人为本的建设战略,城市建设规划应以居民工作生活方便为重点,提高城市环境和文化品位,建设最适合人居的城市。

  发展小城镇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在城镇数量的布局、城镇规模的把握、城镇功能的定位上,需要很好地规划,防止遍地开花、盲目铺摊子,搞低水平重复建设,浪费土地等公共资源。

韩长赋副部长说,我国要把小城镇发展的重要放到现有的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县城和建制镇,要形成小城镇健康发展的机制。

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投入,在政府引导下主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小城镇开发;在保护耕地和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妥善解决城镇建设用地;改革小城镇管理体制,尽快形成符合小城镇经济社会特点的行政管理体制;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镇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市场化改革,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

  肖雪峰(农业部乡镇企业局):

小城镇的发展,不是人造小城镇,不是简单地把农民集中在一起,把一些自然村落进行“捏合、归堆”,那样的话,小城镇只能是座“空城”,就会走向自我服务、自我循环的困境。

  发展小城镇思路,一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二是参与国有企业的战略重组和改革。

抓住国有企业有进有退和战略重组等机遇,创造良好环境,吸引技术、人才和相关产业向小城镇转移。

小城镇要大力发展为大工业配套的零部件产业;三是发展特色块状经济,形成一个一个的专业镇和特色镇;四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小城镇在安排农民就业方面的独特作用,重点发展就业量大的产业;五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展各类综合性和专业性商品批发市场,加快金融、保险、信息等新型的第三产业的发展。

  城镇化不同于城市化

  根据我国这些年实施城市化的结果,有的专家分析,到2020年的时候,我们城市人口保守一点说可能会达到55%,再乐观一点,可能会达到65%。

这样到2020年的时候,城镇人口的比率在现在基础上翻番,城市化的规模也跟着扩大。

结合这些观点,在这次由本刊组织召开的2002年中国经济论坛上,中央党校周天勇教授根据十六大报告,就城镇化这一问题,深入比较十六大报告与十五届三中全会时的提法,指出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十六大报告强调了要将大、中、小城市和城镇协调发展。

  周天勇(中央党校教授):

城乡经济发展的实际已表明:

我们已从过去个“进厂不进城,离土不离乡”的乡村工业化发展格局转变为“工厂进城,离土离乡”的城市工业化格局。

过去20年,主要提倡的是进厂,但是不要进城;离土,但是不要离乡,而未来的发展方向则是“工厂进城,离土离乡”的城市城镇工业化。

由乡村工业化转向城市城镇工业化,是一个大的战略思路的转变,所以,所谓“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方针、发展战略,到今天应当终止了,我们过去的“城乡一体化”,片面发展小城镇,给我们的经济生活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特别明显的现象就是“蜂窝煤式”的城市化和“马路城市化”。

  “蜂窝煤式”的城市化就是这个地区,看似城市实是农村,城市里有农村、农村里有城市。

他们不走组团扩张、规模发展的路子,而是将城市和农村稀疏交织而成的摊大饼式的发展,“蜂窝煤”式的城市化和“马路”式的城市化实质上是我们过去“进厂不进城、离土不离乡”乡村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后果,突出表现在城市化占地过多、乡村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用地不规划、工业的产出效益太低,这完全不符合今天城镇化的做法。

  第二个后果是交通不畅,特别是“马路式”的城市化,两边行人,防碍正常交通,使得交通速度不能提高;第三个后果:

“蜂窝煤式”和“马路式”城市化造成极大的污染,土地和房产的价值也得不到应有的增值。

我从杭州过来,高速公路两边都是非常漂亮的农舍,但我想几十年后,住这些房子里的只能是老人们。

因为年轻人都向附近的金华、杭州等大城市集中。

一旦年轻人未能留下,这些蛮漂亮的洋楼就成为空楼,如此的房地产还有什么价值?

这犹如当年日本的城市化历史,其悲凉可能会在二、三十年后的江浙一带重演。

这就是我们过去乡村工业化、城乡一体化带来的巨大的浪费,所以我们在推进城镇化过程时,一定要以此为鉴。

  另外一个问题,乡村工业化、城乡一体化使人口在地理上过于分散,发展第三产业没有较大规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