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核医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53491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2.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检验核医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检验核医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检验核医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检验核医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检验核医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检验核医学.docx

《检验核医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检验核医学.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检验核医学.docx

检验核医学

检验核医学

LaboratoryNuclearMedicine

课程编号:

学分:

1

学时:

28(其中:

讲课学时:

20实验学时:

8上机学时:

0)

先修课程:

医学检验基础学科、相关临床学科(内科学、外科学等)

适用专业:

医学检验专业

教材:

《检验核医学》,程绍钧,重庆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开课学院:

医学技术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检验核医学》是将实验核医学的相关核技术应用于医学检验领域,与医学检验相融合的一门边缘学科。

它既是实验核医学的一个分枝,也是现代医学检验学的重要组成。

检验核医学的基本任务是:

应用核素示踪技术和体外放射分析技术进行机体的功能研究和对体内的微量物质实施超微量分析,以揭示机体在生理或病理状态下的代谢规律,为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案的拟定,预后判断,以及病因研究等提供科学依据。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上篇检验核医学基础知识与方法学

绪论

1、教学内容

(1)重点讲解检验核医学的概念,与其他有关学科的关系;

(2)重点讲解检验核医学的技术特点、临床运用和研究内容;

(3)一般介绍检验核医学的发展历史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2、基本要求

(1)掌握检验核医学的概念;了解本学科与其他有关学科的关系。

(2)熟悉检验核医学的技术特点、应用范围与研究内容;

(3)了解国际上检验核医学的发展历史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第一章核物理与辐射防护基本知识

1、教学内容

(1)核素与核衰变

A、一般介绍原子核的组成。

B、重点讲解原子核的分类(元素、核素、同质异能素、同位素、放射性核素与稳定核素的概念)。

C、一般介绍核衰变的类型:

α衰变、β衰变(β-和β+衰变;电子俘获)、γ跃迁。

D、一般介绍核衰变规律:

半衰期的定义。

E、重点讲解放射性活度及其校正:

包括放射性活度、放射性活度的单位。

F、一般介绍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激发与电离、散射、轫致辐射、契仑科夫辐射)。

G、简要介绍γ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

包括光电效应、康普顿—吴有训效应、电子对生成。

(2)核辐射卫生防护基本知识

A、简要讲解常用辐射量及其单位(照射量、吸收剂量、剂量当量)的基本概念;

B、一般介绍电离辐射生物效应(辐射生物效应的发生机理);

C、一般介绍辐射生物效应分类(随机效应、非随机效应);

D、一般介绍影响辐射生物效应的重要因素(与辐射相关的因素、与机体相关的因素)。

E、简要介绍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法规(新标准的主要特点、剂量限值、开放型放射性工作场所)

F、重点介绍外照射防护的原则性办法(减少的放射性试剂的用量、缩短接触时间、设置屏蔽、增大距离)。

G、一般介绍内照射卫生防护的主要措施(阻塞通道、药物预防、加速排泄)。

H、一般介绍放射性废物处理的基本方法(贮存衰变法、稀释排放法、焚烧浓缩法)。

2、基本要求

(1)掌握元素、核素、同质异能素、同位素、放射性核素与稳定核素的概念。

(2)了解核衰变的基本类型和核衰变相关内容的基本概念。

(3)了解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4)掌握常用放射量及其单位。

(5)了解电离辐射生物效应。

(6)了解卫生防护基本法规。

(7)掌握外照射防护的原则性办法。

(8)掌握放射性废物处理的基本方法。

第二章放射性测量与稳定性核素分析

1、教学内容

(1)射线探测仪器

A、一般介绍气体电离探测器、半导体探测器基本构成及工作原理;

B、重点讲解闪烁型探测器(闪烁体、光导、光电倍增管)基本构成及工作原理。

C、一般介绍后续电子学线路单元(放大器、脉冲幅度分析器、计数和数据处理装置、电源)的基本构成及工作原理;

(2)放射性测量概述

A、简要介绍绝对测量和相对测量、衰变率、计数率、测量效率、本底的基本概念。

B、重点讲解影响放射性测量的因素(几何因子、仪器工作条件的影响、仪器分辨能力的影响、样品对放射性测量的影响、吸收与散射的影响、测量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放射性样品的衰变因素)。

(3)放射性样品的计数测量

简要介绍单能γ射线计数测量、高能β射线计数测量、低能β射线计数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放射性的统计误差及其控制

A、简要介绍放射性的统计性概念;

B、简要介绍放射性测量计数的统计误差(标准误差、相对误差);

D、简要介绍放射性测量统计误差的控制(提高计数N、控制本底计数的影响)。

2、基本要求

(1)了解射线探测器的类型。

(2)熟悉闪烁型探测器的组成及功能。

(3)了解射线探测仪器的最佳工作条件选择。

(4)掌握放射性测量的基本概念。

(5)熟悉影响放射性测量的因素。

(6)熟悉放射性测量计数的统计误差。

(7)掌握放射性测量统计误差的控制方法。

第三章与检验医学相关的核技术

1、教学内容

(1)核素示踪原理设计

A、简要介绍示踪原理:

同位素之间化学性质不可区分性、同位素之间物理性质

的可区分性。

B、简要介绍示踪设计要点(科学地选用示踪剂、防止实验过程中的交叉污染、注意安全防护、妥善处理放射性废物)。

(2)放射性核素标记化合物

A、重点讲解放射性核素标记化合物基本概念(放射性核素标记化合物、同位素标记与非同位素标记)。

B、简要介绍放射性核素标记化合物制备方法(同位素交换法、化学合成法、生物合成法等)。

C、一般介绍蛋白质与多肽的放射性碘标记技术(碘标记化合物基本特性、蛋白质与多肽的放射性碘标记方法及基本原理、直接标记法、间接标记法)。

D、重点讲解放射性核素标记化合物的主要质量指标(放射化学纯度、放射性比活度、标记化合物生物(免疫)活性鉴定)。

E、一般介绍放射性标记化合物的稳定性与贮存(标记化合物的辐射分解、初级内分解、初级外分解、次级分解、标记化合物的贮存、适当降低比活度、保持标记物分子间的分散状态、合理的贮存温度)。

(3)相关核技术概述

A、简要讲解核素稀释法的基本原理;

B、一般介绍放射自显影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C、一般介绍物质转化示踪技术的基本原理;

D、一般介绍核酸探针标记技术的基本原理

E、一般介绍活化分析的基本原理

2、基本要求

(1)掌握核素示踪原理。

(2)掌握放射性标记化合物的定义。

(3)了解示踪实验设计要点。

(4)了解放射性核素标记化合物制备方法。

(5)掌握蛋白质与多肽的放射性碘标记技术。

(6)熟悉放射性核素标记化合物的主要质量指标。

(7)了解放射性标记化合物的稳定性与贮存。

(8)了解相关核技术。

第四章体外放射分析

1、教学内容

(1)放射免疫分析

A、重点讲解放射免疫分析的基本原理;

B、简要讲解剂量反应曲线(标准曲线斜率对定量测定的影响、影响剂量反应曲线斜率的常见因素、反应条件);

C、简要讲解放射免疫分析方法学(基本的反应试剂:

标准抗原、抗血清、标记抗原;分离结合与游离物的常用方法:

非特异分离方法、特异性分离方法;RIA的反应方式与加样程序:

平衡法、顺序加样法、一天法;射免疫分析方法设计;放射免疫分析的数学处理)。

D、简要讲解放射免疫分析的质量控制(RIA的误差及其主要来源:

误差与分类、误差的主要来源;放射免疫分析质量控制的主要任务与分类;质量控制样品:

对QC样品的基本要求;质量控制指标:

灵敏度、特异性、精密度、偏差和准确度、稳定性;实验室内质量控制方法:

精密度评价方法、偏差与准确度评价方法、稳定性评价方法)。

(2)一般介绍其它竞争性结合体外放射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免疫放射分析

A、重点讲解基本免疫放射分析的基本原理;

B、简要介绍免疫放射分析方法学;

C、简要讲解免疫放射分析的特点:

示踪剂、反应动力学、灵敏度、特异性、标准曲线的工作范围。

D、一般介绍剂量反应曲线:

免疫放射分析基本数学函数式、剂量反应曲线的形态、剂量反应曲线的数据处理。

(4)受体的放射配体结合分析

A、一般介绍单位点受体的放射配体结合分析基本原理;

B、一般介绍受体的放射配体结合分析方法学。

(5)一般介绍酶放射分析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2、基本要求

(1)了解体外放射分析的基本概念。

(2)掌握放射免疫分析的原理。

(3)掌握放射免疫分析的基本反应试剂。

(4)熟悉常用的分离方法。

(5)熟悉质量控制的指标。

(6)了解其它竞争性结合体外放射分析。

(7)掌握免疫放射分析的基本原理及特点。

(8)了解受体的放射配体结合分析。

下篇检验核医学的临床应用

第五章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激素

1、教学内容

(1)简要讲解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激素:

甲状腺素、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生物化学和生理作用;

(2)一般介绍上述各项检测的正常参考值;

(3)重点讲解甲状腺素、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检测的临床意义。

(4)一般介绍3,3’,5’—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甲状腺球蛋白、甲状腺结合球蛋白检测的临床应用。

(5)简要讲解TRH兴奋试验的基本原理、方法学、结果判断。

(6)重点讲解甲状腺球蛋白抗体与甲状腺微粒体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2、基本要求

(1)掌握甲状腺、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兴奋试验的检测结果分析和临床意义。

(2)熟悉3,3’,5’—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甲状腺素球蛋白、甲状腺素结合球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3)掌握甲状腺球蛋白抗体与甲状腺微粒体检测结果的分析和临床意义。

第六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激素

1、教学内容

(1)简要讲解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激素:

皮质醇、醛固酮、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儿茶酚胺类激素的组成和生理作用;

(2)一般介绍上述各项检测的正常参考值;

(3)重点讲解皮质醇、醛固酮、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儿茶酚胺类激素检测的结果的分析和临床意义。

2、基本要求

(1)熟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激素:

皮质醇、醛固酮、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儿茶酚胺类激素的组成和生理作用;

(2)掌握皮质醇、醛固酮、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儿茶酚胺类激素检测的结果的分析和临床意义。

第七章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激素

1、教学内容

(1)简要讲解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激素(睾酮、双氧睾酮、雌二醇、雌三醇、孕激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人胎盘催乳素、促卵泡激素、促黄体生成激素、催乳素、生长激素、催产素、抗利尿激素等)的生物化学和生理作用;

(2)一般介绍上述各项激素检测的正常参考值;

(3)重点讲解睾酮、雌二醇、促卵泡激素、促黄体生成激素、催乳素、生长激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检测的临床意义。

2、基本要求

(1)熟悉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激素中睾酮、雌二醇、促卵泡激素、促黄体生成激素、催乳素、生长激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生物化学和生理作用。

(2)掌握睾酮、雌二醇、促卵泡激素、促黄体生成激素、催乳素、生长激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检测的结果的分析和临床应用。

第八章胰腺激素与糖代谢

1、教学内容

(1)简要讲解胰岛素、C—肽、胰岛素原、胰岛素抗体、胰多肽、胰高血糖素、糖化血红蛋白A1生物化学和生理作用;

(2)一般介绍上述各项检测的正常参考值;

(3)重点讲解胰岛素、C—肽、胰岛素原、胰岛素抗体、胰多肽、胰高血糖素的检测的结果分析和临床意义。

(4)重点讲解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胰岛素释放试验)的临床意义。

(5)一般介绍糖化血红蛋白A1检测的临床意义。

(6)一般介绍诊断胰岛素瘤的激发和抑制试验(甲磺丁脲(D860)试验、胰高血糖素试验、胰岛素抑制试验、C—肽抑制试验)的方法和临床意义。

2、基本要求

(1)了解胰岛素、C—肽、胰岛素原、胰岛素抗体、胰多肽、胰高血糖素、糖化血红蛋白A1生物化学和生理作用;

(2)掌握胰岛素、C—肽、胰岛素原、胰岛素抗体、胰多肽、胰高血糖素检测和胰岛素释放试验检测结果的分析和临床应用。

(3)熟悉胰岛素释放试验、胰岛素瘤的激发和抑制试验的方法和临床应用。

第九章甲状旁腺激素与钙代谢

1、教学内容

(1)简要介绍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类、环核苷酸生物化学和生理作用;

(2)一般介绍上述各项检测值的正常参考值;

(3)重点讲解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类、环核苷酸检测结果的分析和临床应用。

(4)一般讲解血钙代谢的临床意义。

2、基本要求

(1)了解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类、环核苷酸生物化学和生理作用;

(2)掌握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类、环核苷酸检测结果的分析和临床意义。

(3)熟悉血钙代谢的临床意义。

第十章胃肠激素

1、教学内容

(1)简要介绍胃泌素、胰泌素、抑胃肽、胆囊收缩素、胃动素、蛙皮素、血管活性肠肽的生物化学和生理作用;

(2)一般介绍上述各项检测的正常参考值;

(3)简要讲解胃泌素、胰泌素、抑胃肽、胆囊收缩素、胃动素、蛙皮素、血管活性肠肽检测的临床意义。

2、基本要求

(1)了解胃泌素、胰泌素、抑胃肽、胆囊收缩素、胃动素、蛙皮素、血管活性肠肽的生物化学和生理作用;

(2)熟悉胃泌素、胰泌素、抑胃肽、胆囊收缩素、胃动素、蛙皮素、血管活性肠肽检测的临床意义。

第十一章心血管系统激素及活性物质

1、教学内容

(1)一般介绍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组成以及前列腺素、心钠素、加压素、神经肽Y、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脑钠素、内皮素等的生物化学和生理作用;

(2)重点讲解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测定的临床意义。

(3)简要讲解内原性洋地黄素、地高辛、血清肌红蛋白、肌凝蛋白轻链的组成、生物化学、生理作用和临床意义。

(4)一般介绍上述各项检测的正常参考值。

2、基本要求

(1)了解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组成以及前列腺素、心钠素、加压素、神经肽Y、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脑钠素、内皮素等的生物化学和生理作用;

(2)掌握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检测结果的分析和临床应用。

(3)熟悉内原性洋地黄素、地高辛、血清肌红蛋白、肌凝蛋白轻链的组成、生物化学、生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第十二章肾脏功能检测

1、教学内容

(1)一般介绍肾脏排泄功能检测相关物质:

β2—微球蛋白、α1—微球蛋白、尿白蛋白、尿免疫球蛋白、尿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尿TH糖蛋白、前列腺素、激肽释放酶;肾脏内分泌功能检测相关物质:

肾素、红细胞生成素、1,25—双羟胆骨化醇的组成及其病理生理作用;

(2)一般介绍上述各项检测的正常参考值;

(3)重点讲解β2—微球蛋白、尿白蛋白、尿TH糖蛋白、红细胞生成素检测的临床意义。

(4)简要讲解α1—微球蛋白、尿免疫球蛋白、尿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前列腺素、激肽释放酶;肾素、1,25—双羟胆骨化醇检测的临床意义。

2、基本要求

(1)了解β2—微球蛋白、α1—微球蛋白、尿白蛋白、尿免疫球蛋白、尿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尿TH糖蛋白、前列腺素、激肽释放酶;肾脏内分泌功能检测相关物质:

肾素、红细胞生成素、1,25—双羟胆骨化醇的组成及其病理生理作用;

(2)掌握β2—微球蛋白、尿白蛋白、尿TH糖蛋白、红细胞生成素检测结果的分析和临床意义。

(3)熟悉尿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与尿TH糖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4)了解前列腺素、激肽释放酶检测的临床意义。

第十三章血液系统

1、教学内容

(1)简要介绍叶酸、维生素B12、血清铁蛋白、血清β2—微球蛋白、血小板相关IgG、抗凝血酶—Ⅲ的组成及其生理、病理生理作用;

(2)一般介绍上述各项检测的正常参考值;

(3)重点讲解叶酸、维生素B12、血清铁蛋白的临床应用。

(4)一般介绍血清β2—微球蛋白、血小板相关IgG、抗凝血酶—Ⅲ的临床应用。

2、基本要求

(1)掌握叶酸、维生素B12、血清铁蛋白的组成及其生理、病理生理作用、检测结果的分析和临床意义。

(2)熟悉血清β2—微球蛋白检测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临床意义。

(3)了解血小板相关IgG、抗凝血酶—Ⅲ的来源及临床应用。

第十四章病毒性肝炎与肝功能检测

1、教学内容

(1)简要介绍甲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的来源及临床意义;

(2)简要介绍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乙型肝炎表面抗体、乙型抗原e抗原、乙型肝炎e抗体、乙型肝炎核心抗原、乙型肝炎核心抗体、乙型肝炎核心抗体—IgM、乙肝表面抗原/IgM复合物、多聚人血清白蛋白受体、乙型肝炎前S2蛋白、乙型肝炎前S2抗体、乙型肝炎病毒—DNA多聚酶、乙肝病毒—DNA的来源及临床意义;

(3)简要介绍丙型、丁型、戊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的检测方法、临床意义;

(4)重点讲解甘胆酸的生物化学、生理作用、正常参考值和临床应用。

(5)简要介绍透明质酸的病理生理、正常参考值、临床意义。

(6)简要介绍肝纤维化的其他血清标志物

2、基本要求

(1)熟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的来源及临床意义。

(2)掌握甘胆酸的生物化学、生理作用、正常参考值和临床应用。

(3)了解肝纤维化的相关血清标志物的临床应用。

第十五章肿瘤标志物

1、教学内容

(1)简要讲解肿瘤标志物的概念、分类;

(2)重点讲解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的重要性以及结果判断必需注意的事项;

(3)重点讲解常用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糖类抗原:

CA—50、CA—19—9、

CA—125;甲胎蛋白;前列腺特异抗原)的生物学性质、正常参考值及其临床意义;

(4)一般介绍其它肿瘤标志物(血清铁蛋白、β2—微球蛋白、组织多肽抗原、组织抗原、多胺类、激素肿瘤、异位激素瘤、细胞角蛋白19血清片段21—1、人胎盘耐热性碱性磷酸酶、神经原特异烯醇化酶等的来源及临床应用。

2、基本要求

(1)了解肿瘤标志物的概念,熟悉其类型,掌握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的重要性以及结果判断必需注意的事项。

(2)掌握癌胚抗原、CA—50、CA—19—9、CA—125、甲胎蛋白、血清铁蛋白检测结果的分析和临床意义。

(3)掌握前列腺特异抗原检测结果的分析和临床意义。

(4)了解其他肿瘤标志物的种类及临床意义。

十六、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

1、教学内容

(1)简要介绍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特点及其定量分析中的质控和检测结果评价;

(2)简要介绍白干扰素、细胞介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肿瘤坏死因子、免疫球蛋白E、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M、免疫球蛋白D的临床应用。

2、基本要求

(1)熟悉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特点;

(2)掌握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的定量分析中的质控和检测结果评价;

(3)熟悉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的临床应用。

第十七章药物浓度检测

1、教学内容

(1)简要讲解药物浓度检测的概念、临床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2)重点讲解地高辛的药代动力学、有效血药浓度及其临床意义;

(3)一般介绍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苯妥英钠、苯巴比妥、氯丙嗪的有效血药浓度及临床意义。

2、基本要求

(1)熟悉药物浓度检测在临床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2)掌握地高辛血药浓度检测结果的分析和临床意义。

(3)了解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苯妥英钠、苯巴比妥、氯丙嗪药物浓度检测的临床意义。

三、课程学时分配

章节

讲课

实验

上机

绪论

2

第一章、核物理与辐射防护基本知识

第二章、放射性测量与稳定性核素分析

1

2

第三章、与检验医学相关的核技术

1

第四章、体外放射分析

2

2

第五章、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激素

1

2

第六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激素

1

第七章、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激素

1

第八章、胰腺激素与糖代谢

1

第九章、甲状旁腺与钙代谢

1

第十章、胃肠激素

1

第十一章、心血管系统激素及活性物质

1

第十二章、肾脏功能检测

1

第十三章、血液系统疾病检测

1

第十四章、病毒性肝炎与肝功能检测

1

第十五章、肿瘤标志物

2

第十六章、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

1

第十七章、药物浓度检测

1

2

四、大纲说明

1、实验内容及要求见检验核医学实验教学大纲。

2、每章内容授课后布置3~4条思考题。

3、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

五、参考书目

1、《放射免疫分析在医学中的应用》尹伯元主编,北京:

原子能出版社,1991年6月第一版

2、《临床核医学》潘中允主编,北京:

原子能出版社,1994年12月第一版

 

制定人:

许苏眉

审定人:

批准人:

2003年8月28日

 

《检验核医学》实验教学大纲

LaboratoryNuclearMedicine

课程编号:

学分:

0.1(包含在课程)实验总学时:

8

先修课程:

医学检验基础学科、检验核医学基础课程

适用专业:

医学检验专业

一、目的与任务

综合训练有关单元操作的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巩固和加强对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熟悉检验核医学常规仪器设备的结构、性能、工作原理和操作要领;掌握放射免疫分析的过程以及结果分析。

二、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1、熟悉检验核医学常规仪器设备的构造原理。

2、熟练掌握放射免疫分析的操作过程。

3、掌握临床常用放射免疫分析项目的结果分析。

4、结合实验内容复习相关原理,认真写好实验小结报告。

三、本课程开设的实验项目

实验项目名称

学时

类型

要求

备注

γ免疫计数器的应用

2

综合性

必修

抗血清稀释实验

2

综合性

必修

甲状腺激素测定

2

综合性

必修

血药浓度测定

2

综合性

必修

四、实验成绩的考核与评定办法

实验成绩的考核,以实验报告和实验过程为考核依据,成绩分为优、良、及格和不及格四等,占课程成绩的10%。

五、有关说明

由于缺少足够的实验仪器,实验课需要分批进行,有些项目的实验也无法开展。

建议早日增加相关检验核医学仪器,保证本课程的教学需要。

制定人:

许苏眉

审定人:

批准人:

2003年8月30日

 

课程简介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

检验核医学

英文名称:

LaboratoryNuclearMedicine

学分:

1

学时:

28(其中:

讲课学时:

20实验学时:

8上机学时:

0)

课程内容:

《检验核医学》是以核科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医学检验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

课程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检验核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学科的发展史和进展、重点突出地阐述了检验核医学的基本技术和理论,按临床医学系统分类的内容,详实而深入地介绍了检验核医学各项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及临床上的应用与评价。

选课对象:

医学检验专业

先修课程:

医学检验基础课程、相关临床学科(内科学、外科学等)

教材:

《检验核医学》,程绍钧主编,重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本教材是由全国九所医学高等院校,包括我校(原镇江医学院)协作编写的高等医学院校医学检验专业的必修教材;主编程绍钧教授是第三军医大学核医学教研室博士生导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