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论语》十二章第1课时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53467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92.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2课 《论语》十二章第1课时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12课 《论语》十二章第1课时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12课 《论语》十二章第1课时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12课 《论语》十二章第1课时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12课 《论语》十二章第1课时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2课 《论语》十二章第1课时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docx

《第12课 《论语》十二章第1课时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2课 《论语》十二章第1课时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2课 《论语》十二章第1课时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docx

第12课《论语》十二章第1课时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

知识

1.作者简介。

孔子(前55l一前479),名,字,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思想和学说是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共20篇,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宋代将它与《》《》《》合称为“四书”。

2.背景探寻。

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社会动荡、转型的时代。

由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社会制度的变更,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权力下逮(权力被下级夺取)、礼仪僭越(超越本分)等现象,是孔子思想产生和形成的社会根源。

鲁国是周朝的同姓诸侯国之一,其在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特殊性(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是孔子儒家思想产生的特殊土壤。

3.知识链接。

语录体

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

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

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篇章结构,不讲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故被称为语录体。

先秦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

四书

“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书,《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

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

“四书”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至今读来,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启迪价值,堪称是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化精华。

4.成语积累

三省吾身:

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温故知新:

温习旧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也指回忆过去,认识现在。

从心所欲:

随心所欲,指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疏食饮水:

指粗茶淡饭,饮食简陋。

箪食瓢饮:

用箪盛饭吃,用瓢舀水喝,旧指安贫乐道,也指生活贫苦。

富贵浮云:

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三人行,必有我师:

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

指应随时随地学习别人的长处。

不舍昼夜:

不分白天和黑夜,夜以继日。

逝者如斯:

意思是时光如同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逝。

博学笃志:

广泛地学习而且志向坚定。

不亦乐乎:

原指心里很高兴。

现形容状态、动作等达到极端、非常的程度。

三十而立:

三十岁便能够自立于社会。

指人开始走向成熟。

乐在其中:

指乐趣在自己所做的事情中。

形容自得其乐。

择善而从:

指采纳正确的意见或选择好的方法加以实行。

参考答案

1.丘仲尼鲁儒家大学中庸孟子

重点

1.第二章中“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这三个问句能否互换位置?

为什么?

这三个问句不能互换位置。

因为这三个句子所针对的对象依次是“他人”“朋友”“自己”,体现了一种由疏到亲、由人及己的关系,能够更好地体现曾子先人后己的高尚情操。

这三个句子如果互换位置的话就破坏了这种顺序,也不能更好地体现曾子的高尚品格。

2.第四章中“温故”和“知新”是并列关系吗?

作者强调了什么?

“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关系,孔子在这一章中强调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在孔子那里,古代典籍及礼仪习俗等都为“故”,“故”自身不会产生“新”,温故而知新,强调“悟”,即思考。

《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

“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

”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才可以为师。

可见,“温故”和“知新”并非并列关系,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

因此,作者在这里强调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3.《论语》是两干多年前的典籍,今天学习它有何意义?

《论语》中包含着许多超越特定时代的内容,例如本课所选的各章,有的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有的提出个人修养的要求,在今天都是可以借鉴的,对我们的学习、成长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论语》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典籍之一。

学习《论语》,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自身的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基础训练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

三省吾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一箪食()曲肱而枕之()博学而笃志()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吾日三省吾身()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4)温故而知新()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7)曲肱而枕之()

(8)博学而笃志()

3.选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A.择其善者而从之B.学而时习之

C.下车引之D.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要编杂志,又要跑发行,老李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B.王明的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老师指出他基础不牢固的弱点,教导他学习应该常温故知新。

C.这年秋天,奶奶抱病去世,大家心里很难过,都感慨逝者如斯。

D.遇事必详为考虑,而后与部下商议,择善而从。

5.填空。

(1)《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体裁)著作,共篇。

孔子,我国(朝代)伟大的家、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

(2)《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度的一句:

(3)谈“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

(4)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5)在学习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孔子所说:

6.假如你不小心把陈强同学的一本名著《论语》的封面撕破了,还书时,你该对陈强说些什么?

请把要说的话写在下面,语言要简明、得体。

 

7.诸子百家的思想源远流长,影响至今。

从下列诸子的名言中你悟出了怎样的人生道理?

(1)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老子

(2)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孟子

(3)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韩非子

 

8.在学完课文《〈论语〉十二章》后,老师为了使同学们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专门组织了一次以“交流学习体会”为主题的座谈会。

请你参与进来。

(1)作为主持人,你应该有一段精彩的开场白。

现在就请你展示出来吧!

 

(2)王翔同学想在座谈会上用对联的形式活跃气氛,他给大家出了个对联,请你对出他的下联。

上联:

时习悦,内省乐,择善喜

下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班上的张长林同学非常聪明,但就是平时学习不认真,不肯下功夫。

在座谈会上,请你委婉地指出他的不足,并用所学过的《论语》中的语录劝勉他勤奋学习。

 

能力测试

一、阅读下面课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雍也》)

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1.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每句划一处)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摘写出自《〈论语〉十二章》且现在常用的成语。

4.下列句子按内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人不知而不愠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④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⑤学而时习之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⑦吾日三省吾身⑧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A.①②④/③⑤/⑥⑦⑧B.①⑤⑧/②⑥/③④⑦

C.②③⑤/④⑥/①⑦⑧D.①②③/⑥⑦/④⑤⑧

5.读了本文,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习题。

子曰:

“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诲女知之乎()

(2)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3)则不复也()(4)是以谓之文也()

7.请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每句划一处)

(1)是以谓之“文”也

(2)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8.翻译下列句子。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9.这三则语录哪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

哪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

它们表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

 

10.孔子从哪两方面解释了子贡提出的问题?

这样解释的目的是什么?

 

三、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

“子之哭也,壹似②重有忧者?

”而曰:

“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曰:

“何为不去也?

”曰:

“无苛政。

”夫子曰:

“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礼记》)

【注】①式:

同“轼”,车前的横木。

这里理解为“凭着轼”(表敬意)。

②壹似:

很像。

③舅:

公爹。

古时候女子称丈夫的父亲。

④小子:

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1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孔子过泰山侧()

(2)夫子式而听之()

(3)然,昔者吾舅死于虎()(4)昔者吾舅死于虎()

(5)何为不去也()(6)小子识之()

12.“式而听之”中的“而”表示_______(A.顺承B.假设)。

13.文中的“夫子”指的是_____________。

14.妇人当时在墓前哭的是_____________。

15.“而曰”前省略了主语,如果补出来,应该是_____________。

16.文中哪句话可做本文的主题?

请翻译这句话。

 

真题练习

【2019年中考山西卷】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十二章)斯,这,指河水。

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湖心亭看雪》张岱)白,酒杯。

C.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庄子》一则)怒,愤怒,生气。

D.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桃花源记》陶潜)要,通“邀”,邀请。

 

参考答案

1.lúnyuèyùnxǐngwǎngdàidāngōngdǔ

【解析】此题考查对重点字词的理解。

通读课文,疏通文意,在此基础上识记重点字词的含义。

尤其注意“说”等通假字。

3.D

【解析】D项中“之”是“去、到”的意思,其他三项中的“之”都是代词。

4.C

【解析】“逝者如斯”意思是时光如同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逝。

此处不合语境。

5.

(1)语录体春秋时期思想教育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性默写。

考察内容均为课内篇目,只需熟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即可运用自如。

6.示例:

对不起,陈强,我不小心把你的《论语》的封面撕破了,原谅我好吗?

8.

(1)示例:

同学们,《论语》流传两千多年,影响世代中国人,它的经典语句,每一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

阅读《论语》,可以让我们少一分稚嫩,多一分坚强。

今天我们举办“交流学习体会”的主题座谈会,希望大家谈谈自己对《论语》的认识和阅读体会,让更多的人受益。

请大家敞开心扉,交流起来吧。

(2)敏学好,择贤善,交友信

(3)长林,你有聪明的头脑,大家都羡慕你出众的天赋,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你能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中,你的成绩一定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解析】此题考查综合应用。

(1)题注意表达要通顺简洁,语言流畅,有感染力。

(2)题考查对联知识,注意词性的对偶以及课内语句的运用。

第(3)题要注意语言的恳切得体,且在劝勉时要注意引用课文中的相关语句。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析】此题考查断句。

应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对句子进行段句。

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由此可知,应在两个“则前分别断句”。

2.

(1)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很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2)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3)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4)孔子在河岸上感叹说:

“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应熟读原文,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在此基础上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3.不亦乐乎;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逝者如斯;择善而从;匹夫不可夺志;富贵浮云;箪食瓢饮。

4.C

【解析】此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熟读课文并疏通文意,在此基础上可以看出,②③⑤主要讲的是和学习有关的事,④⑥主要讲的和时间有关,①⑦⑧主要讲的是的君子风度。

5.示例:

替别人办事要尽心竭力;跟朋友往来要诚实;老师传授的知识要复习。

【解析】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积累和知识的迁移。

作答时,应结合选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结合具体语句谈自己的体会。

6.

(1)通“汝”,你,你们

(2)什么

(3)再次,重复

(4)因此

【解析】此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注意通假字“女”通“汝”,倒装句“何以”应为“以何”,“凭什么”的意思。

7.

(1)是以/谓之“文”也

(2)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要重点注意句子中的通假字“知”,重点词语“愤”“悱”等。

9.第一、三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第二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

第一则中,孔子认为要以老老实实的态度去对待知识,不可不懂装懂;第三则中孔子认为学习要虚心请教。

这两句是很好的治学格言。

第二则中,孔子认为教育学生时要及时开导启发,特别强调要举一反三,即善于类推,触类旁通。

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学方法。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仔细分析三则语录,疏通文意,不难区分。

10.一是孔文子敏而好学,二是虚心求教。

既肯定了孔文子取得成就的原因,又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奋好学,虚心求教。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孔子的回答主要有两点,“敏而好学”和“不耻下问”。

这样回答既肯定了孔文子取得成就的原因,又达到了教育弟子要勤奋好学,虚心求教的目的。

11.

(1)经过

(2)它,指哭声

(3)是的

(4)在

(5)离开

(6)记住

13.孔子

【解析】疏通文章大意,不难理解此处的“夫子”就是前面的“孔子”。

14.儿子

【解析】作答此题,应理解“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一句的意思。

“今吾子又死焉”说明当时死的是妇人的儿子。

15.妇人

【解析】前面已经说“使子路问之曰”,故此句应该是妇人的回答,所以“而曰”前面的主语应该是“妇人”。

16.苛政猛于虎也。

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凶猛啊。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翻译句子。

通读全文,不难发现本文的重点在最后一句“苛政猛于虎也”。

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词语。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文言词语。

C项,解释有误,“怒”在这里是“奋起”的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