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整理文稿课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53051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5.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期整理文稿课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三期整理文稿课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三期整理文稿课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三期整理文稿课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三期整理文稿课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期整理文稿课件.docx

《第三期整理文稿课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期整理文稿课件.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期整理文稿课件.docx

第三期整理文稿课件

点一盏明灯   照亮读书路

——2016鲲鹏研修学院读书交流第三期文字整理

(整理人:

福建 许桂花)

梳理主要观点:

1、作文教学的三大范式:

文章写作、过程写作、语境交际写作

2、交际写作教学的基本路径:

启动——生成——训练

3、写作要有语境和读者意识

4、写的过程是搜集、再现、重组生活经验的过程,也是重新体验、生成、再造生活经验的过程

导语:

2016年寒假,诸多一线教师自愿加入由鲲鹏大哥的倡导的共读王荣生的《写作教学教什么》这本书的活动,在寒冷的冬日,手捧一本书,犹如一股股的暖流涌入心中,激荡着每一位老师的心田,启迪老师的智慧,因此开启了第三期的心灵点灯之旅。

围绕“1.写作教学的“三种范式”:

文章写作、过程写作和交际语境写作。

2.交际写作教学的基本路径。

”这两个问题,许多老师将读书的心情与思考敲打在指尖。

下面摘录了其中的部分读书心得体会:

6组 贵州 朱瑜“交际语境写作”是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西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荣维东提出的。

这一部分讲了很多内容:

首先分析了作文对于学生、老师来说都是一个大难题(即学生:

不愿写、没内容写、不会写,老师:

害怕教、没法教、不去教),列举了作文教学的三大范式:

文章写作、过程写作、语境交际写作;然后讲了写作教学发展的方向——交际语境,并将国内外的作文教学进行了对比,从而找出中外写作的差异:

1.我国写作课程目标取向——重表达;2.外国写作目标取向——重交流;最后讲了交际语境写作教学的基本策略。

其中让我感悟最深的是“交际语境写作教学的基本策略”和交际写作教学的基本路径“,书中不仅给我们分析了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给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让我收获多多,受益匪浅。

一、帮助我们梳理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失交际语境

书中告诉我们:

我国的作文教学是“重表达”(注重培养内向人格、偏于个体情感表达、基于静态语言学、使用结果教学法),而国外的作文教学是“重交际”(偏重培养外向人格、偏于交流社会经验、基于交流功能语言学、运用交际教学法)。

于是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把书中的理论与现实中的教学情况作了比较,结果发现,正如书中所说“写作应是一种自我情感的表达以及与世界、他人沟通的方式,是孩子的”另一张嘴巴,是学生的“书面言说”,由此可见,写作不仅仅是字词句段篇的制作,实质上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对话交流。

我们的写作教学中缺少的就是这种交流,没有交流的语境,在多次的作文教学中,我们都忽视了读者是最重要启动者、牵引者、合作者,忽视了读者在写作教学中的作用,忽视了写作语境的交际功能,强调让学生专注于文章制作,久而久之,我们的作文教学就进入了“教师难教,学生难写”的困境。

2.没有内容可写

每到写作文的时候,很多学生都觉得没内容可写,弄得学生头疼、老师头晕,有的老师还绞尽脑汁去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把活动的内容复述出来即可,有悖于“写作即经验的改造”,因为写的过程是搜集、再现、重组生活经验的过程,也是重新体验、生成、再造生活经验的过程。

写的内容就在写的过程之中,在写作中,基于交流需要,丰富的物象、意象、任务、事件,被语境激发出来并被澄清、定型、呈现,这些所激发出来的东西,既是交际的资源和信息,又是写的内容和结果。

当学生体验、思考、探究并交流的时候,写作内容就不断地被催生出来了。

因此,写作教学的关键问题是:

如何帮助学生学会将“外在的生活”转化为“内心的生活”,如何让学生“体验生活”并形成一种“经验了的生活”(即“通过写作”去体验、去分析、去思考、去表达、去交流、去学习、去做事。

由此可见,我们的学生不是没有内容可写,而是缺乏有效的指导,没有培养他们唤醒、生成、转化已有生活记忆和经验的能力,这样很多内容都与他们擦肩而过。

3.不知道怎么写

书中告诉我们:

写作需要将“经验了的生活”转换为“书面语篇”(即将获得的意义、思想转换为词语、句子、段落、篇章)表达呈现出来。

它一般要经过“物—意—文“的三级转换,要顺利实现”从“意到文”的转换主要靠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交给学生转换的方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为我们指明了作文教学发展的方向,找到了实现目标的路径。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照亮人们前行的一盏明灯,通过阅读,我们找到了交际写作教学的基本路径(1.分析写作任务的交际语境,启动人的内在语言表达机制;2.填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写作经验,生成写作内容;3.弥补语文经验的不足,训练语言表达技能),回想过去,我们的作文教学缺失很多,既没有创设交际的语境,也没有注重生成的写作内容,很多老师都是一味地强调写作方法和写作模式,于是常常出现“虚假作文”的现象。

读了“交际语境写作”这部分内容,我眼前一片明朗,思路一下子清晰了许多。

总之,读书能让人明智,读书能使人思路清晰,它就像一盏明灯照亮着黑夜里的“路人”,我们将沿着既定的方向努力,因为教育之路悠远、漫长!

读者语:

朱瑜老师认真梳理荣维东教授在“交际语境写作”就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观点,针对学生习作中“缺失交际语境、没有内容可写、不知道怎么写”三个主要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在辨析问题的过程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习得荣维东教授关于交际写作教学的基本路径:

启动——生成——训练。

是啊,书中自有黄金屋,荣教授提出的理论是他实践的成果,我们的学习就是沿着专家指引的方向在前行,就像是一把指南针把脉着我们的教学方向,为我们一线教师点亮一盏心灯。

5组 黑龙江 鲁冬霞 这两天反复阅读了荣维生的交际语境写作一文,读后我以表格的形式做了这次的读书笔记。

分别做了三个表:

写作教学的三大范式对比表、中外写作观对比表、交际语境写作教学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从表格中我可以清晰地看到文章写作、过程写作和交际语境写作三大范式的基本观点和他们的关注点。

文章写作关注的是写成的文章什么样?

过程写作关注的是写作者的思维过程。

交际语境写作关注文章为何写、为谁写,写了有什么用?

文章也分列了各种范式的优点和不足,让我们对写作难的基本原因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也意识到交际语境写作教学将解决学生不想写、没有内容可写、不知道怎么写的难题。

和其他一线教师一样,学习完交际语境写作的理论分析后,我更关注如何进行交际语境写作教学从而解决写作教学的三大难题。

我的思考:

1.作文题目的编写亟待改进。

虽说现在的作文题目较以前有了一些改进,好像从命题作文改为半命题作文,或写作的内容更宽泛些。

但写作者(学生)看到作文命题后不能清楚地知道:

要说(写)什么、怎么写、最后达到什么目的。

因为没有这种真实具体的交际语境,无法激发写作者的写作动机。

以至于让学生、老师为了应试而背作文、套作文。

看了后续学习活动中国外的作文题目后,更觉得我们的作文题目亟待改进。

因为只有加入具体的交际语境条件的限制,才可以解决困扰我们的应试写作问题。

而这个改进需要写作理念的转变。

2.非常赞同文中分析的学生之所以没有东西写,不是因为大脑中没东西,而主要是没在学会将所拥有东西激发出来,并适时适当地加工转化为写作内容和材料。

我身边就有一位老师常在各大报刊杂志发表文章,她就是非常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读她的文章就会感慨这件事我也在场,为什么我没有想到、更没有写出这么好的文章。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并进行内容转化这对我们老师有了更高的要求。

语文老师要有交际语境写作的理论并根据交际语境的原理设计自己的写作教学设计,这也不是我们老师都能做到的,需要我们修炼内功呀。

关于弥补语文经验的不足,训练语言表达技能这方面,应该是我们语文老师的强项。

但如何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他们的文体思维能力,培养其语篇构造能力也是一个系统工程。

希望像第一讲中王荣生教授讲的那样,我们的写作课程重建时,这几方面的训练将在写作课程中体现。

基于交际语境的写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这种表达是真实的、具体的。

也是培养真实写作语言交际能力的正确途径。

期待着交际语境作文教学尽早应用于我们的作文课堂。

读者语:

鲁冬霞老师对荣维生教授的交际语境写作一文进行了细致地阅读,并做了以表格式读书笔记,对文章写作、过程写作和交际语境写作三大范式的基本观点和关注点进行对比,从中发现了自己对习作教学的关注点。

鲁老师在阅读中发现不足,在阅读中发掘他人的优点,从身边的优秀老师中吸取精华,并将之付诸行动,在研究中提升,找准突破点,是个会读书会思考的老师。

黑龙江裘艳萍读书可以看到更好的自己,读书使人清澈,使人快乐,使人韵雅。

很荣幸假期里能与老师们一起来共读一本书。

捧读这本《习作教学教什么》,我想起了读书活动开启之前,李老先生说过的,这是值得你慢慢读的书,这是需要你用笔来读的书。

的确,这本书,我读得很慢,读着,读着,经常需要停下来,需要回过头来,进行回读,进行前后勾连着读。

就这样一边细读思考,一边倾听前两个小组的读书分享,尤其是李老先生读书后在每次交流活动中的整体指引、具体解读,还有大哥的专业性并且伴有一些诗意的语言引领。

都让我收益良多。

我渐渐读懂了书中的一些内容。

渐渐明晰了习作教学的一些问题。

今天,我想结合着交际语境写作这部分内容谈谈我的读书体会。

第一认识:

写作是对话写作是交流

书中提到了写作教学的三种范式。

(1、文章写作。

2、过程写作。

3、交际语境写作)

写作课程范式的演变过程是一种进步。

是人们对写作本质的认知在不断加深。

那什么是写作的本质,我们来看这三种写作范式。

文章写作——主要关注写成的文章是什么样的。

这种写作观认为:

作文是积字成词,积词成句,积句成段,积段成篇的语言综合训练。

文章写作——重形式,重结果,以文字铺排,展示文采为主要特征。

这种写作训练的是一种虚假写作能力。

而社会生活需要的真实写作技能很难得到培养。

过程写作——主要关注文章是怎么写出来的。

仍然属于脱离具体语境和现实需要的写作。

交际写作——主要关注的是:

为什么写,

写的动机是什么,

写了有什么用?

等等更深层次的问题。

交际写作观让我们明白了,读者不仅仅是一篇文章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与作者进行交流的对话者。

作者也不仅仅是信息的发出者,作者是一场对话交流的组织者和协调者。

写出的作品也不仅仅是写出的结果。

而是具有交流和传播价值的文本。

这种写作观念就紧紧抓住了写作的本质——那就是写作要有语境和读者意识。

写作是对话,写作是交流。

任何一次写作都可以看做是一场特定语境下的对话交流。

这种写作观,直接把过去的写作“重视表达”明确为“应该重视交流”。

因为重视表达使用的是结果教学法,容易坠入虚假语言训练的误区。

而重视交流运用交际教学法,偏于交流,对话,偏于外向人格的养成,便于走向真实交流技能的坦途。

这是我的第一个认识。

第二个认识:

交际语境写作教学的基本策略

写作教学要面向学生真实而具体的困难。

那么学生面临的写作的困难有那些?

不想写

没的写

不会写

这三个问题:

第一个是写作动机,兴趣。

第二是关于写作内容方面:

没东西,没素材可写。

第三是写作技法,写作方法:

没有词语,不会表达,不会构思。

三者中任何一个问题都影响着学生写作的顺利进行。

那么该怎么解决呢?

应该先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在解决“写什么”、最后解决“怎么写”。

这个先后顺序,也正验证了前面所提到的三种写作范式,交际语境写作要放在第一位,

叶圣陶老人也说:

“凡是好文章必然有不得不写的缘故,自己有了一种经验,一种意思,觉得它和寻常的经验,寻常意思不同,或者比较新鲜,或者特别深切值得写下来,作为生活的标记,以备将来需要时查考,这才提笔写文章”。

那么怎么指导学生写好文章呢?

书上有一幅图,非常直观的点出了学生习作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在哪里。

那就是要填补学生现有的写作经验和这一次写作任务之间的落差。

怎样填补这个落差,还要依据学情而来。

如果学生没有内容可写我们怎么办?

先要看看这次习作任务,若干交际语境的要素交代的是否具体。

前几天,李老在群里组织的作文试题点评交流活动。

收集各地、各校的作文试题和学生的作文以及老师的批语。

我想是不是就是从交际语境这个角度来看习作中给出的信息,是不是具体的、真实的、有意义的……因为,只有具备了真实、具体的交际语境,才能激发作者的写作动机,才能使得写作交流得以顺利的启动、进行和完成。

这就要求出题的人要有这种意识和认知。

此外,如果习作任务中若干的交际语境都具备了,学生还会存在不知写什么的问题,该怎么办?

书上有一句,给了我们答案。

学生之所以没东西写,不是因为大脑中没有东西,而主要是没有学会将所拥有的东西激发出来,并适时、适当、适式地加工转化为写作内容和材料。

由此,我想到了,群里有一位老师创设的的“好声音”作文教学模式,我读了哪位老师的几个设计,发现撬动学生语言和热情的是老师巧妙的创设交际语境,使得学生不仅有想写的欲望,更有写的内容。

书中也提到了王松洲老师的作文课《亲情测试》就是指导学生激活生活并进行内容转换的经典课例。

很多老师都看过这节课。

确实是情之所至,情动辞发。

看来,习作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自己的生活,去观察周围的事事物物,去感悟生活的点点滴滴。

帮助学生把“外在的生活”转化为“内心的生活”培养学生唤起、生成、转化已有生活记忆和经验的能力。

认识到写作是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感悟,去转化,那么习作教学就不仅仅定位在“学习”二字上了,其实,语文里许多东西不是用来给学生学习的。

而是用来启迪、熏陶、唤醒、感染的。

这一点是有别于任何学科的。

比如:

作者的观点,是没法学的,只能是启迪、碰撞和丰养。

再比如:

一个人的情感,那是极个性化的,很难复制,也谈不上学习,但是却可以感染,可以唤起、可以产生共鸣,这样的启迪和熏陶可能更是学生的写作之源。

大多数的写作内容通过想象、通过转化都可以生成。

一个会思考的人慢慢就会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一个有思想的人是用“心眼”来看外界的,心眼的擦亮就是习作之门的开启。

所以,有人在比较中外学生习作时说:

“中国的孩子是用眼睛写作文”,外国的孩子是用大脑写作文。

用眼写作文,是难有个性的,国外作文教学“重交流”“重视真实的情境体验”。

他们会让孩子回家访问家长,做调查,查阅资料,自己思考良久后,提笔写作文。

这便是用脑写作。

有思想,有见地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看来,写作不仅是一个人的认知、思维、审美、更能体现出一个人的生活和做人。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文也就是做人。

学会“转换”当然,这已经是一个习作高手所达到的境界了。

那么,在习作初期,还是要养成两种习惯。

有所积蓄,须尽力用文字表达。

每逢用文字表达,须有交际语境,有读者意识。

用“口”表我心,和用“手”写我心。

是不一样的,后者更难一些。

我们要在课堂上有机、智慧的弥补学生“语文经验”的不足,解决学生不会表达的问题。

这样做到心中有一个大方向,——写作教学要尽可能营造真实、具体的语境,课堂上教师要有一双慧眼,抓住学生习作的症结关键,配合上具体细节指导的跟进。

就会逐渐改变学生怕写作,没有写作的后续力,没有自己的个性思想的现状,逐渐走出当前习作教学的瓶颈,逐渐走向习作教学更好的明天。

相信那片灯火不会遥远,我们仿佛看到了那片灯海。

读者语:

书作为知识的载体,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读书使人充实,可以增加素养、改造思想、增长才能。

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

为了使读书达到更好的效果,除了善于动脑,找到所读文章的“眼睛”,心领神会之外,还可以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当然读书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正如俗话所说: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思考的结果整理出来,写成笔记和感想,既有助于思考,也可以帮助我们记忆思考的结果,便于日后比较、综合、分析。

3组黑龙江苏志民各位老师晚上好!

虽然这次交流的范围有三个方面,但是因为我本人才疏学浅,而且这次参加研修的主要目的是要向大家学习,完善我自己今后的教学,所以今天我只就第一个交流主题来说说我对写作教学三种范式的点滴认识。

诗人顾城曾在《一代人》这首诗中写过这样的经典诗句: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如果把我们之前的写作教学比作黑夜,可能有点儿过分,但是这次随着大家一起在鲲鹏研修学院QQ群参与“同读一本书,共筑教育梦”的活动,于我这个缺乏一线实践经验的大龄“新”教师来说,的确是一次在“黑夜”中“寻找光明”的难忘经历。

尤其是顾问李老先生在上次交流之后在群里提醒我们的:

读这本书,最主要的还是要从课标的基本精神和本书的观点出发,反思对作文教学的一些最基本的认识和操作。

根据李老先生的意见,在阅读荣维东博士的《交际语境写作》时,对于写作教学的三种范式,我做了如下反思。

想在这里和大家交流一下,期望得到大家的批评与指正。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某个孩子在与小伙伴玩耍,在课间游戏时可能话很多,甚至是孩子中的“头儿”,但是要写作文了,他却抓耳挠腮、苦思冥想也写不出几个字。

这样的孩子并不少见,这也印证了荣博士在讲座开篇所说的“作文教学在我国向来是个‘老大难’问题”。

而产生这个“老大难”的根本原因就是写作观念错误、写作理论僵化、写作知识陈旧。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在想,理论僵化和知识陈旧我是认同的,观念错误?

不觉画了一个问号,这一方面应该有哪些具体的体现呢?

仔细回忆了一下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一些常见的现象,我们就不难发现,目前的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过份依赖教材的要求;2.沿袭套路,框架式的章法指导;3.由于教学环境的限制,偏重于课堂教学指导;4.说教过多,抹杀了学生作文的思想意识;5.作文教学孤立,没有与其他学科、实践活动及生活等相结合。

这些问题的存在,与荣博士提到的根本原因是相吻合的。

接着,荣博士针对这三个根本原因,按照时间及人们认知的变化顺序,提出了三种范式:

1.文章写作:

这种写作观认为:

“作文是积字成词,积词成句,积句成段,积段成篇”的语言综合训练。

它关注“写的结果”,“并不能帮助学生学会写作”。

说实话,读到这些文字的时候我有些惶然,因为一直以来,我及我的很多伙伴就是在以这样的方式教学生写作,以“字词正确、文从句顺、结构完整、主题正确”为标准来衡量学生的作文,难道我们错了?

难道我们在误人子弟?

为什么说这种文本中心的写作“不能帮助学生学会写作”呢?

是因为它存在着四个方面的不足:

其一,严格控制,没有自由;其二,只重形式,不重内容;其三,只看结果,不问过程;其四,只看文本,不问情境。

想想我们平时的作文教学,可不就是这样的,老师和学生似乎都是为了完成“任务”,这样时间一长,自然会使这种写作范式存在这许多不足,其原因就在于读者,包括我们老师在内看到的是最后的成文,而在这个过程中的作者也就是学生的思想、思维、行为等因素都是不可见、不可解的,起码不是完全可见的。

这样长时间下来,学生何谈写作兴趣!

这也让我想起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

从女儿出生开始我就下定决心,我要给她一个自由快乐的童年,尽量不送她去特长班之类。

一直到女儿读小学三年级那年的暑假,我偶尔听说我们那里一所窗口学校的一位模范老教师在假期教作文,因为她的作文教学当时在我们这里很出名的,出于对这位老师的仰慕,我破例把女儿送去了。

结果第一天回家,女儿将写好的作文读给我听之后,我决定再也不送她去学了。

因为那篇习作中没有一句是真话,而且女儿告诉我说老师就是让这么写的!

我告诉女儿,作文不能说假话,要写自己的真实情感。

当时这位老师已经接近退休年龄,试想,有多少学生是被她这样“必须”出来的啊!

当然,那是九几年的时候,她这样教学生写作文会在考试中得到高分的,一定会的。

可是,今天再回过头去看的时候,心底不觉得有些悲哀:

有多少孩子被老师这样培养成作文“假大空”,又有多少孩子的天性甚至才华被作文、被考试给扼杀了啊!

2.过程写作

写作即过程理念的核心观点是,写作是作者的思维活动和问题解决的过程。

我在想,作者的思维活动应该如何呈现才适合呢?

想起在我市“十二五”校长观课议课活动时,我校的李明明老师曾围绕“以读促写,读写联动”的主题做课《白鹅》,课堂上孩子们随着丰子恺先生的笔触“结识”了一位派头十足的“鹅老爷”,兴趣盎然。

课堂上,李老师正是抓住了孩子们的兴奋点,适时地提出了写出自己想说的话的要求。

虽然关于读写结合到目前为止还有很多争议,但是在那节课上,我们这些听课老师确实看到了学生是在用自己手中的笔抒写自己的心,即使是班级里那个最调皮的沈天依也写出了“白鹅,既有‘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优雅,又有‘引吭高歌’‘三眼一板’‘从容不迫’的高傲。

”由学生在课堂写出的这句话,我们是否可以看出当时孩子们的思维活动呢?

虽然这是我们在尝试由以往的关注结果的写作转向关注学生的过程性思维,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但是从这节课中可以看出,孩子们的写作实践还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的,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并没有真正地被激发,也就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为什么而写的问题。

这也是我们计划在下学期以至于以后更长时间内要去解决的问题。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在朋友的引荐下,加入了这个读书研修群,很幸运地和大家就这样一些问题一起进行交流、研讨。

更为幸运的是,荣博士已经就我们的困惑给出了答案,这就是第三种写作教学范式的出现。

3.交际语境写作

交际语境写作的理念是“写作即交流”,这一理念源于语用学。

也就是说,语言学习的核心不是语符和语义,而是其语用功能。

读了这句话,我想到了课程标准在描述语文的课程性质时提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里的“语用功能”是否可以理解为课标提到的工具性呢?

接着,我将书中的这句话画了下来:

基于交际写作观,“读者”不仅仅是文章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与作者一起进行交流的积极对话者、意义建构者、文章合作者;作者不仅仅是信息的发出者,而是一场交流的组织者和协调者;“作品”不仅仅是“写的结果”,而是持续具有交流和传播价值的文本。

同时,我在这段话的下面记下了自己的思考:

可见,在写作即交流的思想下,作者、读者、作品都是富有生命力的,是多角色的综合体。

那么这段话也在提醒我们,身为小学教师,在学生的写作启蒙阶段我们肩负的责任是巨大的。

因此,我们更应该转变写作教学观,跳出原来的为了写作而写作,为了应试而写作的小圈子,更多的从学生未来发展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引领学生去喜欢写作,去实现真正的写作,并实践、改进自己的写作教学方式。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过人生三大境界:

第一境: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

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如果以这三境界来比喻我们的写作教学,我就是希望我们所有的实践者能够经过第一境的深思,第二境的苦索,最后达到第三境的豁然开朗!

相信在鲲鹏大哥的引领下,在各位同仁的努力下,我们离目标会越来越近!

以上就是我对写作教学三种范式的点滴认识,有不当之处,还望各位老师给予指正。

谢谢大家!

读者语:

“身为小学教师,在学生的写作启蒙阶段我们肩负的责任是巨大的。

因此,我们更应该转变写作教学观,跳出为写作而写作,为应试而写作的小圈子,从学生未来发展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引领学生去喜欢写作,去实现真正的写作,并实践、改进自己的写作教学方式。

”苏老师作为一所学校的校长,又站在家长的角度联系书中内容,写下了自己最真挚的感受,应试教育作为提拔人才的一种手段,何尝又不是制约我们一线老师们的“紧箍咒”呢?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民族的振兴在教育,教育的腾飞要靠学生,而学生一生的幸福要靠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来缔造!

学生是家庭的一片天,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将来一生的幸福和前程命运关系着家庭的和谐,社会的稳定,民族的发展,国家的兴旺,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使命神圣,责任重大,我们不仅要当绿叶与红烛,我们更要为学生一生的幸福负责!

如何跳脱应试教育这个“紧箍咒”的制约,成为对学生一生发展负责的导师,是使我们齐聚鲲鹏读书群参加“共读一本书”的内驱力,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

爱尔兰大诗人叶芝有两句小诗:

“许多人路过我的生活,只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