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集锦已校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52879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7.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集锦已校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大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集锦已校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大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集锦已校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大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集锦已校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大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集锦已校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集锦已校对.docx

《大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集锦已校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集锦已校对.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集锦已校对.docx

大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集锦已校对

高考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集锦

(一)而

1.连词

(1)表转折,译为“然而”、“可是”、“却”,例如: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④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

(2)表修饰,用在偏正关系中,译为“着”、“地”等,或不译,例如: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

“客何为者?

”(《鸿门宴》)

(3)表假设,连接主语和谓语,译为“如果”、“假使”,例如: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4)表并列,译为“而且”、“又”、“和”或不译,例如: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

(5)连词,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6)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以后”“然后”,或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7)表因果关系译为“因此”、“因而”、“以致”,或不译,例如:

①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六国论》)

②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劝学》)

③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④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游褒禅山记》)

2.代词,通“如”,作“好像”、“如同”讲,例如: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

3.代词,通“尔”,作“你(的)”讲,例如:

①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

②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项羽本纪》)

4.构成复音词,

〖而已〗仅止于此、罢了,例如:

①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②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如:

①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而后〗以后才、方才,还有“而上(下、今、后、外、来、往、降)”,例如:

1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后出师表》)

(二)何

1.代词,表疑问

(1)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时,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者”“为”

①何者?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岳阳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六国论》)

④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

(2)用作前置的宾语,问处所或事物,译作“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

(3)用作定语。

译作“什么”“哪”。

①然则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

②其间旦暮闻何物?

(《琵琶行》)

2.副词

(1)常表示反问。

译作“怎么”。

①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何可胜道也哉!

(《游褒禅山记》)

(2)表慨叹,常用在形容词前。

译作“多么”“怎么这样”。

①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李白《古风十九首•其三》)

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传序》)

③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石壕吏》)

3.构成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1)〖何如〗即“如何”,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

译作“怎么样”“什么样”。

①今日之事何如?

(《鸿门宴》)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2)〖何以〗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即“以何”,译作“拿什么”“凭什么”。

①何以战?

(《曹刿论战》)

(3)〖奈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谓语或状语。

译作“怎么办”“为什么”。

①沛公大惊,曰:

"为之奈何?

"(《鸿门宴》)

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4)〖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5)〖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

《孔雀东南飞》

(三)乎

1.语气助词,用于句末。

(1)表示疑问或反诘的语气,相当于“吗”或“呢”。

反问:

①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陈涉世家》)

②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说》)

⑤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赤壁赋》)

⑥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谏太宗十思疏》)

⑦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谏太宗十思疏》)

疑问:

①娘以指叩门扉曰:

“儿寒乎?

欲食乎?

”(《项脊轩志》)

(2)表示感叹或祈使的语气,相当于“啊”“呀”。

感叹:

①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②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难》)

(3)表示揣度的语气,可以翻译为“吧”。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

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陈涉世家》)

(4)用在句中表示停顿

①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赤壁赋》)

②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指南录后序》)

③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蜀道难》)

2.介词

(1)相当于“于”,表时间、地点、范围:

在,在……时候,在……方面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

②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

(2)相当于“于”,表比较,比。

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3)相当于“于”,表动作对象,对、对于。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形容词词尾,表示性状,相当于“然”可以翻译为“……的样子”。

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

②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五人墓碑记》)

(四)乃

1.判断词,是、就是、原来是,例如: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

3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项羽本纪》

4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魏公子列传》

吕公女,乃吕后也。

《高祖本纪》

2.副词

(1)表先后,于是、就,例如:

①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陈涉世家》

②良乃入,具告沛公。

《鸿门宴》

③怀王乃悉发国中兵。

《项羽本纪》

(2)表条件,才、这才,例如:

①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张衡传》

2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3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

4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赤壁之战》

(3)表转折,却、才,例如:

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4)表示出乎意料,竟然、乃至、甚至,例如: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师说》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石钟山记》

④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

(5)而、又,例如:

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庖丁解牛》

3.代词,他的、你(们)的,例如:

①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②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

《高祖本纪》

4.构成复音词【乃尔】如此。

例如:

何其相似乃尔。

(五)其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

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六国论》)

③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秋水》)

(2)第三人称代词。

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

③此其志不在小。

(《鸿门宴》)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指南录后序》)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

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

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师说》)

③稽其成败兴坏之理(《报任安书》)

④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六国论》)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

2.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一定”。

①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

②其李将军之谓也?

(《李将军列传》)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游褒禅山记》)

②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谏太宗十思疏》)

(4)表示婉商语气。

相当于“还是“、“最好“。

①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

3.用作连词。

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①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逍遥游》)

②呜呼!

其信然邪?

其梦邪?

其传之非其真邪?

(《祭十二郎文》)

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②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

(六)且

1.副词,将、将要、将近,例如:

1不出,火且尽。

《游褒禅山记》

2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3旦暮且下。

《魏公子列传》

4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

《李将军列传》

5诸侯并侵,国且危亡。

《滑稽列传》

6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

《滑稽列传》

7今我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魏公子列传》

8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逍遥游》

2.副词,暂且、姑且,例如:

1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

《梦游天姥吟留别》

2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一通狂惑。

《报任安书》

3.副词,尚且、还,例如:

1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鸿门宴》

3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4.副词,还有、那末,例如:

1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项脊轩志》

5.连词,而且、并且,例如:

1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廉颇蔺相如列传》

2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五人墓碑记》

3且矫诏纷出。

《五人墓碑记》

4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六国论》

5以其无理于晋,且贰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

6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李将军列传》

7且吾所以还军霸上《高祖本纪》

6.连词一面……一面……、一边……一边……、又、又……又……,例如:

1河水清且涟漪。

《诗经·伐檀》

2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3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

《淮阴侯列传》

4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五人墓碑记》

5先生且喜且愕,舍狼而前。

《狼》

7.连词,表选择,相当于“还是”

8.连词,况且、再说,例如:

1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陈涉世家》

2且秦强而赵弱。

《廉颇蔺相如列传》

3且相如素贱人。

《廉颇蔺相如列传》

4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廉颇蔺相如列传》

5且矫诏纷出《五人墓碑记》

6且君尝为晋军赐矣《烛之武退秦师》

7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郞书《陈情表》

8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逍遥游》

9且勇者不必死节《报任安书》

9.〖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例如: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逍遥游》

〖且如〗就像,例如: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兵车行》

(七)若

1.第二人称代词,你(们)、你(们)的,例如:

1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项羽本纪》

2若入前为寿。

《鸿门宴》

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2.代词,此、如此、这样,例如:

1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以您这样的行为,满足您这样的欲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3.连词,表假设,“我若战死在沙场,切莫为我而悲伤”的用法,例如:

1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出师表》

2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3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赤壁之战》

4.动词,如,像、好像,例如: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其翼若垂天之云。

《逍遥游》

3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4上善若水《老子》

5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

5.副词,至于。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至于一般人,如果没有固定的产业,便也没有坚定的信念)《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6.词尾,例如: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树成长的时候,它的叶子沃然茂盛)《诗经》

7.构成复音词

〖若此〗如此,这样,例如:

何以自绘败状,令人丧气若此?

(为什么自己偏要画打败仗的情景,叫人看了这样丧气?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像这样寻找宝剑,不也糊涂吗?

)《察今》

〖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内容。

近似“至于说到……”

例: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例如:

指挥若定。

〖若何〗怎么样,相当于“奈何”,例如:

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

(你们可以去原圃中获取麋鹿,供路上食用,让敝国空闲一下,怎么样?

)《崤之战》

(八)所

1.名词,表示处所,例如:

1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谏太宗十思疏》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陈涉世家》

3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出师表》

4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

2.代词,用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物、地方、人)”等,例如:

1所过无不残破《高祖本纪》

2大军不知广所之《李将军列传》

3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

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

6荆轲有所待,欲与俱。

《刺客列传》

7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

8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高祖本纪》

3.代词,用在动宾词组前面,与动宾词组的动词组成名词性词组,做动宾词组的宾语的定语,相当于“……的……”,例如:

1取舞阳所持图。

《刺客列传》

2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

《促织》

4.助词,在“为……所……”结构中用在动词前,表被动,例如:

1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信陵君窃符救赵》

2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屈原列传》

3其射猛虎亦为所伤之《李将军列传》

4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5为巡船所物色《指南录后序》

6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5.构成复音词〖所以〗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例如:

1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察今》

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3所以游目骋怀《兰亭集序》

(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例如: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

2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察今》

3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高祖本纪》

〖所谓〗所说的,例如: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师说》

(九)为

1.动词,当“做”讲,是“为”字的基本意义,可以根据具体语言环境灵活翻译。

甚至下面的第2、3、4、5四大项就可以看成是灵活的翻译。

例如:

1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劝学》

3使秦各爱其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阿房宫赋》

4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五人墓碑记》

5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

6如今人方为刀俎,人为鱼肉,何辞?

《鸿门宴》

7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8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廉颇蔺相如列传》

2.动词,治理,例如:

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动哉!

《阿房宫赋》

3.动词,成为、变成,例如: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师说》

2洎牧以馋诛,邯郸为郡。

《六国论》

3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阿房宫赋》

4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廉颇蔺相如列传》

5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6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

7化而为鸟。

《逍遥游》

4.动词,作为、当作,例如: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烛之武退秦师》

2所求者为臣,主辱,臣死有余戮?

《指南录后序》

3霓为衣兮风为马《梦游天姥吟留别》

5.动词,当“是”讲,这是“为”字的又一个基本意义,例如:

1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指南录后序》

2谁为哀者。

《五人墓碑记》

3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五人墓碑记》

4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廉颇蔺相如列传》

5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

6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

《孔雀东南飞》

7其名为鹏。

《逍遥游.

6.动词,以为,认为,例如:

1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廉颇蔺相如列传》

2窃为大王不取也!

《鸿门宴》

7.介词,引出对象,给、替,例如:

1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

《鸿门宴》

2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鸿门宴》

3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五人墓碑记》

4秦王为赵王击缶。

《廉颇蔺相如列传》

5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廉颇蔺相如列传》

6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

7君为我呼入。

《鸿门宴》

8公为我献之。

《鸿门宴》

9为君翻作《琵琶行》。

《琵琶行》

10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季氏将伐颛臾》

11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项脊轩志》

8.介词,表状态,对、向、跟,例如:

1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报任安书》

2沛公大惊曰:

为之奈何?

《鸿门宴》

3如姬为公子泣。

《魏公子列传》

9.介词,表目的,为了,例如:

1慎勿为妇死。

《孔雀东南飞》

2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鱼我所欲也》

3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史记》

10.介词,表原因,因为,例如:

1何为其然也。

《赤壁赋》

2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察今》

3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报任安书》

4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11.介词,当“被”讲,有时与“所”连用组成“为……所……”结构表示被动,这也是“为”字的一个基本用法,例如:

1吾属今为之虏矣。

《鸿门宴》

2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过秦论》

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阿房宫赋》

4为巡船所物色。

《指南录后序》

5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

《报任安书》

6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7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

8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指南录后序》

12.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例如:

1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季氏将伐颛臾》

2何辞为?

《鸿门宴》

3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屈原列传》

4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逍遥游》

(十)焉

1.助词

(1)语气助词,用于句末,一般不译。

①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劝学》)

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六国论》)

③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

④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报任安书》)

(2)用在句中表示停顿,相当于“乎”

①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秋水》)

(3)形容词或副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几千万落。

(《阿房宫赋》)

2.代词

(3)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

相当于“之”。

①犹且从师而问焉(韩愈《师说》)

(4)疑问代词,相当于“怎么”“哪里”。

①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熟语)

②不阙秦,将焉取之?

(《烛之武退秦师》)

3.疑问副词,怎么,哪里。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烛之武退秦师》)

4.兼词,相当于“于之”“于何”(在哪里)、“于此”(在这里、在那里)等。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劝学》)

②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上)者也。

(《五人墓碑记》)

③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在这里)(《五人墓碑记》)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在那里)(《烛之武退秦师》)

(十一)也

(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例如:

1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鸿门宴》

2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如:

1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阿房宫赋》

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六国论》

3.表示疑问语气,例如:

1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

2独五人之激檄,何也?

《五人墓碑记》

4.表示反诘语气,例如:

1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六国论》

2公子畏死邪?

何泣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祈使、命令语气,例如:

欲呼张良与俱去,曰:

“毋从俱死也。

” 

6.表示感叹的语气,例如:

1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鸿门宴》

2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报任安书》

(二)助词,用在句中,一般是简单主语之后、复杂主语之后、时间词之后以及复句的第一个分句之后,表示停顿,例如:

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寡人之于国也》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其出人也远矣。

《师说》

3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逍遥游》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如:

1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游褒禅山记》

2岂独伶人也哉!

《伶官传序》

(十二)以

1.动词

(1)用,例如:

1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管仲列传》

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九章·涉江》

(2)以为、认为,例如: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两小儿辩日》

2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秋水》

3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2.名词,作宾语,表示原因、理由,例如:

宋人执而问其以。

3.连词“以”作为连词时,用法相当于“而”,可表并列、順承、目的、因果、修饰、转折等关系。

但二者用法并不完全一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