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51790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113.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统编版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统编版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统编版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统编版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版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docx

《统编版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版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docx

统编版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统编版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一、高中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胡晋臣,字子远,蜀州人。

登绍兴二十七年进士第,为成都通判。

制置使范成大以公辅荐诸朝,孝宗召赴行在。

入对,疏当今士俗、民力、边备、军政四弊。

试学士院,除秘书省校书郎,迁著作佐郎兼右曹郎官。

轮对,论三事:

一,无忽讲读官,以仁宗为法;二,责谏官以纠官邪,责宰相以抑奔竞;三,广听纳、通下情,以销未形之患。

又极论近幸,上览奏色动。

晋臣口陈甚悉,至论及两税折变,天感稍霁,首肯久之。

赵雄时秉政,手诏下中书问近幸姓名。

晋臣翼日至中书,执政诘其故,晋臣曰:

“近习①招权,丞相岂不知之?

”即条具大者以闻。

上感悟,自是近习严惮。

置臣以亲年高,求外补,知汉州,除潼川路提点刑狱,以忧去。

服除再召,以五事见,曰:

“选将帅,广常平,治梁壤,更铨法,通褚币。

”上谓辅臣日:

“胡晋臣言可行。

”除度支郎,系迁侍御史。

朱熹除兵部郎官,以病足未供职。

侍郎林栗与熹论《易》不合因奏熹不即受印为傲慢晋臣上疏留熹而排栗物论归重。

光宗嗣位,迁工部侍郎,除给事中,每以裁滥恩、惜名器为重,内降持不下,上嘉其有守,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

正谢日,上命条上军政利害。

既而朝重华宫,孝宗谓回:

“嗣君擢任二三大臣,深惬朕意,闻外庭亦无异词。

”晋臣拜谢。

除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

上自南郊后久不御朝,晋臣与丞相留正同心辅政,中外帖然。

其所奏陈,以温清定省为先,次及亲君子、远小人、抑侥幸、消朋党,启沃剀切,弥缝续密,人无知者。

未几,薨于位,赠资政殿学士,谥文靖。

【注释】①近习:

君主宠爱亲信的人。

(节选自《宋史·胡晋臣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侍郎林栗与熹论/《易》不合/因奏熹/不即受印为傲慢/晋臣上疏留熹而排栗/物论归重

B. 侍郎林栗与熹论《易》不合/因奏熹/不即受印为傲慢/晋臣上疏留熹而排栗/物论归重

C. 侍郎林栗与熹论《易》不合/因奏熹不即受印为傲慢/晋臣上疏留熹而排栗/物论归重

D. 侍郎林栗与熹论/《易》不合/因奏熹/不即受印为傲慢/晋臣上疏留熹而排栗/物论归重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行在,即“行在所”,天子所在的地方,本指京都,后专指天子巡行天下所到之地。

B. 轮对,宋代一种官制,官员每隔数日轮流上殿策对时政利弊,也叫“转对”。

C. 常平,古代调节米价方法,政府丰年购粮以免谷贱伤农,歉年卖出储粮以稳定粮价。

D. 工部,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全国土地、赋税、水利等政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胡晋臣才学突出,见识高卓。

绍兴二十七年考中进士,后被荐入朝,受到孝宗召见。

他明确指出当时的政治弊端,官职也得以升迁。

B. 胡晋臣为官正直,不惧权贵。

他敢于斥责皇帝身边的亲信,包括谏官和宰相,皇帝看了奏章脸色都变了。

C. 胡晋臣侍奉大宋,竭忠尽智。

他辅佐孝宗和光宗两位皇帝,都是尽心竭诚,光宗不亲临朝政时他更是小心辅政,后来死于官任上。

D. 胡晋臣恪尽职守,深得褒嘉。

在担任给事中期间,光宗褒奖他有操守,后在重华宫朝拜时,孝宗又称赞他“深惬朕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晋臣口陈甚悉,至论及两税折变,天威稍霁,首肯久之。

②晋臣以亲年高,求外补,知汉州,除潼川路提点刑狱,以忧去。

【答案】

(1)C

(2)D

(3)B

(4)①胡晋臣的口头陈述非常详尽,直到谈及两税的变化亏损,皇帝威怒才稍微平和,长时间点头表示赞同。

②胡晋臣因为父母年纪大了,请求到京城外补缺,担任汉州知州,再任潼川路提点刑狱,后因父母的丧事离职。

【解析】【分析】

(1)“论”是动词,宾语是《易》,动宾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奏”的内容是“熹不即受印为傲慢”,而不是“奏”“熹”,故应在“傲慢”后断开,排除B项。

故选C。

(2)D项,“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全国土地、赋税、水利等政令”错误,“全国土地、赋税”由户部掌管。

故选D。

(3)B项,“胡晋臣……他敢于斥责皇帝身边的亲信,包括谏官和宰相”错误,从文中来看,应是责成监督的官员纠正官风,责成宰相抑制官员对名利的追求,又着重评论了皇帝身边受宠的近臣。

故选B。

(4)该题第一句中,“口陈”,口头陈述;“悉”,详尽;“至”,到;“折变”,变化亏损;“霁”,平和;“首肯”,点头表示赞同。

第二句中,“以”,因为;“亲”,父母,双亲;“外补”,到京城外补缺;“知”,名词做动词,做知州,担任知州;“除”,授,拜(官职);“忧”,父母丧事;“去”,离职。

故答案为:

⑴C;⑵D;⑶B;

⑷①胡晋臣的口头陈述非常详尽,直到谈及两税的变化亏损,皇帝威怒才稍微平和,长时间点头表示赞同。

②胡晋臣因为父母年纪大了,请求到京城外补缺,担任汉州知州,再任潼川路提点刑狱,后因父母的丧事离职。

【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

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

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

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

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胡晋臣,字子远,四川人。

考中绍兴二十七年进士,担任成都通判。

制置使范成大认为他有辅佐国君之才把他推荐给朝廷,宋孝宗召他前往行宫。

入宫对答,上疏当今士俗、民力、边备、军政四方面的弊病。

试用于学士院,授官秘书省校书郎,后升迁著作佐郎兼右曹郎官。

轮流奏对时,(胡晋臣)谈论三件事:

一、不要忽视讲读官,要效法仁宗时期;二、要求谏官检举官员的不当之处,要求宰相遏制竞相跑官的人;三、(应该)广泛听取、采纳意见,掌握下层的情况,来消除尚未形成的祸患。

又着重评论了皇帝身边受宠的近臣,皇帝看完奏章后变了脸色。

胡晋臣的口头陈述非常详尽,直到谈及两税折变,皇帝神色稍微缓和,长时间点头表示赞同。

丞相赵雄当时执掌朝政,皇帝亲手写诏书下到中书省询问近臣的姓名。

晋臣第二天到中书省,主持政事的官员询问他其中的缘故,胡晋臣说:

“近臣弄权,丞相怎么能不知道呢?

”随即分条详陈,把权力大的近臣上报。

皇帝对此事深有感悟,从此近臣十分害怕。

胡晋臣因为父母年纪大了,请求到京城外补缺,担任了汉州知州,再任潼川路的提点刑狱,因父母丧事离职。

守丧期满再被征召,拿五件事觐见,分别是:

“选拔将帅,扩大常平仓,兴修水利,修订选拔、任用官吏的条例,推行纸币。

”皇帝对辅政大臣说:

“胡晋臣说的可以实行。

”(胡晋臣)担任度支郎,几次升迁担任侍御史。

当时朱熹被授予兵部郎官,因腿病没有到任。

侍郎林栗因与朱熹的论《易》观点不合,上奏称朱熹不立刻到任是对皇帝的傲慢行为。

晋臣上疏请求留下朱熹而驳斥林栗的上奏,众人议论推重他。

光宗继位后,胡晋臣调任工部侍郎,任职给事中,常常以裁减过度的恩惠,珍惜名声和人才为要务,皇帝赞赏他有操守,任命他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

正式上朝谢恩那天,皇帝命他分条列举军政方面的利与害。

不久在重华宫朝拜前任皇帝孝宗,孝宗对他说:

“现任皇帝提拔任用的二三位大臣,非常合我意,听说朝廷外面也没有不同的意见。

”胡晋臣磕头谢恩。

任命胡晋臣为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

皇帝自南郊回来后很久不临朝,胡晋臣和丞相留正同心协力辅佐朝政,朝廷内外一派安定。

他所上奏陈述,以冬温夏凊、昏定晨省为先,其次提及亲近君子、疏远小人、抑制侥幸得官、消除官员结党,真心诚意辅佐皇帝,切中事理,弥补过失谨慎细致。

不久,死在官任上,朝廷追赠他为资政殿学士,谥号“文靖”。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柳彧,字幼文,河东解人也。

父仲礼,为梁将,败归周,复家本土。

彧少好学,颇涉经史。

高祖受禅,累迁尚书虞部侍郎,以母忧去职。

未几,起为屯田侍郎,固让弗许。

时制三品已上,门皆列戟。

左仆射高颎子弘德封应国公,申牒请戟。

彧判曰仆射之子更不异居父之戟槊已列门外尊有压卑之义子有避父之礼岂容外门既设内閤又施事竟不行颎闻而叹伏。

后迁治书侍御史,当朝正色,甚为百僚之所敬惮。

上嘉其婞直,谓彧曰:

“大丈夫当立名于世,无容容而已。

”于时刺史多任武将,类不称职。

彧上表曰:

“方今天下太平,四海清谧,共治百姓,须任其才。

昔汉光武一代明哲,起自布衣,备知情伪,与二十八将披荆棘,定天下,及功成之后,无所职任。

伏见诏书,以上柱国和干子为杞州刺史,其人年垂八十,钟鸣漏尽。

前任赵州,暗于职务,政由群小,贿赂公行。

干子弓马武用,是其所长,治民莅职,非其所解。

至尊思治,无忘寝兴,如谓优老尚年,自可厚赐金帛,若令刺举,所损殊大。

”上善之,干子竟免。

以其家贫,敕有司为之筑宅,因曰:

“柳彧正直士,国之宝也。

”其见重如此。

   右仆射杨素当途显贵,百僚慑惮,无敢忤者。

尝以少谴,敕送南台。

素恃贵,坐彧床。

彧从外来,见素如此,于阶下端笏整容谓素曰:

“奉敕治公之罪。

”素遽下。

彧据案而坐,立素于庭,辨诘事状。

素由是衔之。

彧时方为上所信任,故素未有以中之。

彧尝得博陵李文博所撰《治道集》十卷,蜀王秀遣人求之。

彧送之于秀,秀复赐彧奴婢十口。

及秀得罪,杨素奏彧以内臣交通诸侯,除名为民,配戍怀远镇。

行达高阳,有诏征还。

至晋阳,值汉王谅作乱,遣使驰召彧,将与计事。

彧为使所逼,初不知谅反,将入城而谅反形已露。

彧度不得免,遂诈中恶不食,自称危笃。

谅怒,囚之。

及谅败,杨素奏彧心怀两端,以候事变,迹虽不反,心实同逆,坐徙敦煌。

杨素卒后,有诏征还京师,卒于道。

(《隋书•列传第二十七》)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彧判曰/仆射之子更不异居/父之戟槊已列门外/尊有压卑之义/子有避父之礼/岂容外门既设/内閤又施/事竟不行/颎闻而叹伏

B. 彧判曰/仆射之子更不异/居父之戟槊已列门外/尊有压卑之义/子有避父之礼/岂容外门既设/内閤又施事/竟不行/颎闻而叹伏

C. 彧判曰/仆射之子更不异居/父之戟槊已列门外/尊有压卑之义/子有避父之礼/岂容外门既设内閤/又施事/竟不行/颎闻而叹伏

D. 彧判曰/仆射之子更不异/居父之戟槊已列门外/尊有压卑之义/子有避父之礼/岂容外门既设/内閤又施/事竟不行/颎闻而叹伏

(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母忧,母亲的丧事,也称丁忧。

古时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则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

B. 申牒,“牒”是造纸术发明以前的竹书或木书,后指文书、凭证,是中国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

文中指用公文向上呈报。

C. 上柱国,春秋时代起为军事武装的高级统帅。

战国时楚、赵设置,直至隋朝职权相当于丞相、宰相,唐宋以上柱国为武官的功勋爵位。

D. 笏,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

《项脊轩志》中祖母“持一象笏至”中的“象笏”与文中同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柳彧处事分寸得当。

左仆射高颎的儿子申请戟门,柳彧认为:

父子并没有分家,儿子不能安装戟门,高颎知道后很佩服。

B. 柳彧的忠诚耿直,为百官所敬畏。

隋高祖非常赏识柳彧的忠诚耿直,称他是“国之宝”,多次表彰他,不断升迁他的职位。

C. 柳彧不畏强权。

杨素是当时声势显赫的权臣,群臣都畏惧他,不敢违拗他,唯有柳彧敢于和他对抗,秉公执法,压制他的嚣张气焰。

D. 柳彧遭杨素忌恨,多次被陷害。

由于赠送《治道集》给蜀王,被杨素诬陷行贿;汉王谅作乱,他假装病重被囚,事情平息后仍被诬陷谋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其家贫,敕有司为之筑宅,因曰:

“柳彧正直士,国之宝也。

”其见重如此。

②彧据案而坐,立素于庭,辨诘事状。

素由是衔之。

【答案】

(1)A

(2)C

(3)D

(4)①因为他家里贫穷,皇上命令有关部门为他修建住宅,并说:

“柳彧是一个正直的人,是国家的宝贝。

”他就是这样被皇上看重。

②柳彧靠着案桌坐下,让杨素站在堂上,查问详情。

杨素因此嫉恨柳彧。

【解析】【分析】

(1)本题“彧判曰/仆射之子更不异居/父之戟槊已列门外/尊有压卑之义/子有避父之礼/岂容外门既设/内閤又施/事竟不行/颎闻而叹伏”,这句话意思是“柳彧在批文上写道:

‘仆射(yè官职)之子还没有分家,他父亲的戟槊已列在门外。

尊有压卑的道义,儿子有回避父亲的礼数,哪里容得下外门已经设了戟门,内门还要安装戟门呢!

’这件事情最终没有办成,高颎知道后很佩服柳彧的处理办法”。

“异居”不可拆开,意思是“不同居所,分居”,此处指“分家”,故排除B、D;尊有压卑之义”和“子有避父之礼”句式结构对称,“外门既设”对应“内閤又施”,且“竟不行”前面需有主语“事”,故排除C项。

故选A。

(2)C项,“战国时楚、赵设置,直至隋朝职权相当于丞相、宰相”解释有误,“上柱国”位在丞相、宰相下,甚尊。

原为保卫国都之官。

故选C。

(3)D项,“由于赠送《治道集》给蜀王,被杨素诬陷行贿”理解错误。

原文依据“及秀得罪,杨素奏彧以内臣交通诸侯”,杨素用朝廷内臣勾结诸侯的罪名上奏陷害柳彧,而非行贿。

故选D。

(4)本题特别注意:

①“以”即“因为”;“敕”,在古代,就是与皇权联系在一起的,例如“敕令”即“皇帝下的命令“等;“筑宅”,“修建住宅”;“柳彧正直士,国之宝也”判断句式;“见”表被动。

②“据案”译为“靠着桌子”;“立”使动用法,“使……站立”;“立素于庭”状语后置句,应为“于庭立素”,此外本句也是被动句;“事状”即“事实情况”;“衔”,“嫉恨”的意思。

故答案为:

⑴A;⑵C;⑶D;

⑷①因为他家里贫穷,皇上命令有关部门为他修建住宅,并说:

“柳彧是一个正直的人,是国家的宝贝。

”他就是这样被皇上看重。

②柳彧靠着案桌坐下,让杨素站在堂上,查问详情。

杨素因此嫉恨柳彧。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作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根据意义来划分停顿,不要把词义划破,再在原话上划分节奏,主谓结构、动宾结构不可拆分开。

⑵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一项;然后快速浏览原文,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⑷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需要浏览文本,到文中画出所需要翻译的句子,然后结合前后语境大略熟知;此外,对于文言文的翻译,应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通过“增删留补调换”的方法,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

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参考译文】

   柳彧(yù,有文采),字幼文,是河东郡解县的人。

他的七世祖先叫柳卓,随晋王朝南迁,寓居在襄阳。

他的父亲柳仲礼是梁朝的将领,打仗失败后归附后周,又回到祖籍安了家。

柳彧年轻时很爱学习,阅读了许多经史典籍。

高祖登基后,他多次升迁,官至尚书虞部侍郎,后因为母亲服丧而离职。

不久,又被起用为屯田侍郎,他再三推辞,未得到准许。

当时的制度,三品以上官员,大门上都以戟为门(指显贵人家)。

左仆射高颎的儿子弘德封为应国公,向主管部门申请戟门。

柳彧在批文上写道:

“仆射(yè官职)之子还没有分家,他父亲的戟槊已列在门外。

尊有压卑的道义,儿子有回避父亲的礼数,哪里容得下外门已经设了戟门,内门还要安装戟门呢!

”这件事情最终没有办成,高颎知道后很佩服柳彧的处理办法。

柳彧后来升迁为治书侍御史,在任上严词正色,很是被朝廷官员所惧怕。

皇上嘉奖他正直,对柳彧说:

“大丈夫应当在世上树立英名,不应只是随波逐流附和众人。

”此时刺史多由武将担任,大抵不称职。

柳彧上书道:

“当今天下太平,四海清静,治理百姓,应该任用那些有才干的人。

以前汉光武帝可算是一代明君,他由一个普通百姓而兴起,完全了解事情的弊端。

他和二十八位将领披荆斩棘,取得天下,等到成功之后,却没有任命他们担任具体职务。

我看到诏书,任命上柱国和干子为杞州刺史,这个人年近八十,已届迟暮。

先前担任赵州刺史,不懂职责,政务都由手下一班小人处理,贿赂之风公然盛行。

和干子骑马射界用兵打仗,是他所擅长的,担任某一职务管理百姓,就不是他所懂得的事了。

陛下希望天下清明,时刻不忘,如果认为应该尊重优待年长者,本可多赏赐他们钱物就行,如果让他们去举恶劝善,危害实在很大。

”皇上认为很对,和干子最终被免去了刺史职务。

因为他家里贫穷,皇上命令有关部门为他修建住宅,并说:

“柳彧是一个正直的人,是国家的宝贝。

”他就是这样被皇上看重。

   右仆射杨素是掌握大权的显贵人物,百官都害怕他的威势,没有敢冒犯他的。

曾经因为犯了过错,皇上命令御史台查办。

杨素倚仗自己位高势大,就坐在柳彧的座位上。

柳彧从外面走进来,看见杨素如此,就在台阶下面手执笏板态度严肃地对杨素说:

“我奉旨查办你的罪行。

”杨素慌忙离开座位。

柳彧靠着案桌坐下,让杨素站在堂上,查问详情。

杨素因此嫉恨柳彧。

此时柳彧正受到皇上的信任,所以杨素没有办法来诬陷他。

柳彧曾获博陵李文博所著《治道集》十卷,蜀王杨秀派人向柳彧讨要。

柳彧就将此书送给了杨秀,杨秀又赏赐柳彧奴婢十人。

后来杨秀犯了罪,杨素就用朝廷内臣勾结诸侯的罪名上奏陷害柳彧,将柳彧削职为民,发配到怀远镇。

柳彧走到高阳时,皇上下诏招他回朝。

他走到晋阳,正碰上汉王杨谅打算作乱,派人快马招柳彧前去,打算和柳彧谋划此事。

柳彧被杨谅的使者逼迫,起初也不知道杨谅打算造反,但快要进城的时候杨谅造反的表现已经完全显露出来了。

柳彧估计自己无法脱身,就假装得暴病不吃东西,自称病重危险。

杨谅十分恼怒,把他关了起来。

等到杨谅失败,杨素又上奏诬陷柳彧首鼠两端,来观察形势的变化,表面上即使没有谋反,内心里也赞成作乱的人。

柳彧被判充军敦煌。

杨素死后,朝廷下诏招柳彧回京师,他在路上去世了。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时政疏

王安石

   年月日,具位臣某昧死再拜,上疏尊号皇帝陛下:

   臣窃观自古人主,享国日久,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虽无暴政虐刑加于百姓,而天下未尝不乱。

自秦已下,享国日久者,有晋之武帝、梁之武帝、唐之明皇。

此三帝者,皆聪明智略有功之主也。

享国日久内外无患因循苟且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趋过目前而不为久远之计自以祸灾可以无及其身,往往身遇祸灾而悔无所及。

虽或仅得身免,而宗庙固已毁辱,而妻子固已穷困,天下之民固已膏血涂草野,而生者不能自脱于困饿劫束之患矣。

夫为人子孙,使其宗庙毁辱;为人父毋,使其比屋死亡,此岂仁孝之主所宜忍者乎?

然而晋、梁、唐之三帝,以晏然致此者,自以为其祸灾可以不至于此,而不自知忽然已至也。

盖夫天下至大器也,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维持;非众建贤才,不足以保守。

苟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则不能询考贤才,讲求法度。

贤才不用,法度不修,偷假岁月,则幸或可以无他。

旷日持久,则未尝不终于大乱。

   伏惟皇帝陛下,有恭俭之德,有聪明睿智之才,有仁民爱物之意。

然享国日久矣,此诚恻怛忧天下,而以晋、梁、唐三帝为戒之时。

以臣所见,方今朝廷之位,未可谓能得贤才;政事所施,未可谓能合法度。

官乱于上,民穷于下,风俗日以薄,财力日以困穷。

而陛下高居深拱,未尝有询考讲求之意。

此臣所以窃为陛下计,而不能无慨然者也。

   夫因循苟且,逸豫而无为,可以侥幸一时,而不可以旷日持久。

晋、梁、唐三帝者,不知虑此,故灾稔祸变生于一时,则虽欲复询考讲求以自救,而已无所及矣!

以古准今,则天下安危治乱,尚可以有为。

有为之时,莫急于今日,过今日,则臣恐亦有无所及之悔矣。

然则,以至诚询考而众建贤才,以至诚讲求而大明法度,陛下今日其可以不汲汲乎?

《书》曰:

“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

”臣愿陛下以终身之狼疾为忧,而不以一日之瞑眩为苦。

   臣既蒙陛下采擢,使备从官,朝廷治乱安危,臣实预其荣辱。

此臣所以不敢避进越之罪,而忘尽规之义。

伏惟陛下深思臣言,以自警戒,则天下幸甚!

(选自《王安石集》)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使其比屋死亡比:

挨着                                       

B. 以古准今准:

衡量

C. 臣既蒙陛下采擢擢:

提拔                                    

D. 臣实预其荣辱预:

预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虽无暴政虐刑加于百姓故燕王欲结于君               

B. 以臣所见焉用亡郑以陪邻

C. 而不可以旷日持久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D. 陛下今日其可以不汲汲乎其皆出于此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疏是臣下向皇帝有所陈述的一种文书,王安石在此疏中陈述变法革新的主张,论述变法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B. 作者在文章一开头就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因循苟且”的保守主义的危害,进而指出“大明法度”“众建贤才”的改革主张。

C. 文章引用《尚书》中的句子,形象地说明变法会引起短时间的不适,因此建议在改革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而实现改革的最终成功。

D. 本文论古议今,借用晋武帝、梁武帝、唐明皇的治国之政来警醒当世。

语重心长,文笔简洁,词意恳切,前后呼应,说理透辟。

(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享国日久内外无患因循苟且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趋过目前而不为久远之计自以祸灾可以无及其身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贤才不用,法度不修,偷假岁月,则幸或可以无他。

②此臣所以不敢避进越之罪,而忘尽规之义。

【答案】

(1)D

(2)C

(3)C

(4)享国日久/内外无患/因循苟且/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趋过目前/而不为久远之计/自以祸灾可以无及其身

(5)①不任用贤才,不修明法度,苟且虚度岁月,那么侥幸或许可以没有什么变故。

②这是我不敢回避越级进谏的罪行,而忘记(身负)竭力规劝陛下的责任的原因。

【解析】【分析】

(1)D项,预,应为“参与”,联系文本,“朝廷治乱安危,臣实预其荣辱”意为“朝廷的治乱兴衰,都和我的荣辱有关”。

故选D。

(2)A项,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间、处所,可译为“在”、“到”/介词,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向”等;B项,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这里译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